孩子太暴力,怎麼辦? | 視界波

第一閱讀視界波你的世界,從此無界文 | 嚴育洪圖 | 互聯網第一閱讀 |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生活中,關於「兒童暴力」的報道屢見不鮮,人類的醜惡一面本不該在孩子中上演,但事實上這種趨勢已經蔓延到了孩子中間。研究表明,我國有暴力傾向的兒童年齡正呈現低齡化特徵,一些孩子只有三四歲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我們作為家長,常常有防患於未然的常規教育思維,認為對孩子進行思想鋪墊可以預防暴力的發生或防止暴力的升級。那麼,在國外是否這樣呢?中國家長最看不慣孩子打架,美國呢?與中國社會相同,美國對青少年暴力化的增長也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不過,中美兩國對青少年暴力化傾向的矯正,效果卻大不相同。相對而言,美國成年人有強烈的暴力化傾向,反映在公共政治領域,「二戰」後,美國發動的數次戰爭都得到較大的民意支持。但在私人領域,美國成年人對孩子和家人很少使用暴力。普通的美國家庭對孩子暴力傾向的制止遠遠低於中國家庭。在中國家庭,對孩子暴力行為幾乎是零容忍,在孩子所有的淘氣行為中,對打架的管束是最嚴厲的,中國家長絕對不能允許孩子發展暴力傾向,而且辦法也不妥當,比如許多家長以打罵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得有暴力傾向。但在美國家庭中,對孩子打架的管束不是第一位的,占管束第一位的是撒謊。如果孩子挨打了,家長怎麼處理?如果自己孩子挨打了,中美兩國家庭處理方式也會有不同。中國家長會找對方家長,這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孩子挨欺負了要討回公道,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即以負責的精神提醒對方家長要嚴加管教了。支配家長這一行為的還是對孩子暴力傾向的不能容忍。但在美國家庭,孩子被欺負如果不嚴重的話,一般不會找對方家長,而是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因為在美國教育中,孩子在許多方面是自由的。普通美國人似乎有意無意地鼓勵孩子發展暴力化傾向,當然,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叫作「適度的暴力傾向」。在他們看來,一個男人如果一點暴力化傾向都沒有,那麼也就沒有了陽剛氣,太不男人了。管束孩子的暴力傾向,利弊如何?在一個法治社會,人的暴力傾向自然越少越好,但像中國家庭那樣嚴厲管束孩子的暴力傾向,很可能問題更多。因為通過這種管束,我們可能抑制了孩子的天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些許的暴力也是孩子的天性之一)。更重要的是,家長以打罵的方式制止孩子的暴力傾向,其實也正向孩子傳遞了暴力的有用性。這種做法可能只是壓制了孩子的外在暴力性,而在內心深處暴力化傾向並未減少。心理學家埃里希·弗羅姆對暴力破壞行為的解釋是:生命有內在動力,有生長及表現自己的傾向。如果這種傾向受到阻礙,以發展生命為目的的精力便會走向分解的過程,並且轉變為以破壞為主的精力。換句話說,求生的衝動與破壞的衝動,是一種相互交替、相互依賴的關係。人生願望被壓抑得越多,想要破壞的力量則越強;人生願望實現得越多,破壞行為的力量越小。因此,暴力行為是生命受阻的結果。而有時家長和老師的嚴厲管束,就很可能讓孩子表現自己的傾向受到阻礙,於是反而暴發出破壞的衝動。嚴管與放任,哪個更有用?那麼,與嚴管相反的溺愛,是否就能軟化孩子的暴力傾向呢?其實,父母溺愛孩子,是一種無意識的「軟暴力」,因為溺愛實質上是一種操控性的愛。在這種愛之下,孩子的思維被禁錮,創造性、獨立性被遏制,孩子體驗了過多的平靜和享受,唯一沒有也不可能學到的是承受和處理風險與挫折的能力。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孩子在應付衝突事件時,要麼顯得退縮,要麼就是用拳頭說話。孩子的「軟暴力」或稱「冷暴力」還表現在做事故意拖沓、逆反、緘默、迴避、自閉、離家出走等「隱性暴力」。相對用拳頭說話的「顯性暴力」,軟暴力是一種被動攻擊行為,其傷害有過之而無不及,那種冷漠、拒絕交流以及莫名的恐慌,會讓人感覺到窒息般的痛苦。無論是顯性暴力還是隱性暴力,都是基於憤怒等受挫性情緒。孩子處於自我認知和個性不成熟的階段,有挫敗情緒時,沒有足夠力量與強大的客體對抗,當偶爾的顯性暴力失敗,孩子自然會轉變攻擊形式。對弱勢者來說,選擇軟暴力比選擇顯性暴力要安全得多。作者的話作為家長和老師,只有認清了孩子暴力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弄清孩子想表達什麼,孩子需要什麼,才能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譴責或遷就孩子。作者簡介嚴育洪
推薦閱讀:

夫婦暴力阻撓民警抓號販獲刑
暴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手段么?
一個暴力家庭的形成與轉變
在美國這也算家庭暴力?受害者有資格獨立提交I-360移民申請!
小心咯,這種面相的男人容易家庭暴力

TAG:孩子 | 暴力 | 怎麼 | 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