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信息網-天津民俗

人生禮儀民俗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幾個必經的生活階段,如結婚、生育、死亡等等,自古以來在人類的這些生活階段中都有用一定的儀式所做出的表示,由此獲得社會的承認和評價,這「一定的儀式」就是人生禮儀。  天津傳統的人生禮儀紛繁複雜,多姿多彩,每一重大禮儀都伴隨著眾多的儀式和不成文的規矩。至於那些細小瑣碎的規矩禁忌更是數不勝數,常被後人視為「媽媽例兒」。特別是對誕生禮、婚禮、壽禮、葬禮這四大禮儀格外重視。這些禮儀不僅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過程,而且遠遠地超越了這一過程,前後推移,形成了一個很長的連續性體系。從父母婚禮的祝吉求子到人死後的祭祀,都可以反映出人生禮儀使一個人的社會生命延續到相當長的時間,並顯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誕生禮  生命維繫著人類自身的繁衍,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素來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孝的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被視為最大的不孝。  天津地處中國傳統文化發育的中心區域,元、明、清三代又都近在京畿,傳統的封建文化觀念根深蒂固。因此,儘管是一個工商業城市,但人們的生育觀念仍然屬於封建的小農經濟意識,普遍期望多生兒女、子孫滿堂、家大業大。同時,重男輕女思想極其普遍,既盼望早立子嗣,又重視「五男二女」,且生育習欲繁雜,禮儀很多。從婦女懷孕到嬰兒降生、百晬(歲)兒、周歲,都要舉行慶賀活動。而拜師傅、認乾娘、穿百家衣和藍紫褲等一系列育兒習俗,無一不體現出為孩子所做的祈福努力。許多生育禮俗表現了人們祈盼吉祥的美好願望。當然,這其中或多或少也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和天津作為一個工商業大都會所特有的奢靡和浮華。祈子  天津人祈求多子的習俗,一般在婚姻禮俗中就已顯露。在洞房的裝飾上,營造出諸多祈望多子的氛圍:在牆圍或板牆子上張貼楊柳青年畫《麒麟送子圖》和《連生貴子圖》;窗戶上貼有葫蘆萬代、石榴、牡丹、喜鵲等吉祥圖案的大紅剪紙;一對玲瓏耀眼的「子孫燈」擺在炕頭上,伴隨新郎、新娘二三天;被子上和箱子上的手綉緞面「榴開百子」圖案的喜果等等。此外,新娘下轎時要倒紅氈,即古時在新娘腳下的倒糧食袋子(寓「傳代」)的舊俗;拜堂後新娘須吃「子孫扁食」,吃時要用「子孫筷子」、「子孫碗」,這時有人問:「生不生?」新娘必答:「生!」借用扁食的生,為祝生兒育女的口彩;舊時的撒谷豆活動,意在避免無子嗣,城市則改為撒高梁,以其豐盈預兆多子;還有晚間全可人(亦作「全活人」,系父母、兒女雙全、丈夫健在的中年婦女)用棗、栗子、花生給新人「焐被」(天津方言,即撒帳儀式)等等,無一不體現出崇尚「早養兒早得濟」的多子多福觀念。  

拴娃娃 是民間最典型、最普遍的求子方式。盛行於清代中葉以後。舊時,位於海河三岔河口處的天后宮大殿天后聖母右側供有「子孫娘娘」,傳說她是專司每對夫妻有無子嗣之事。凡婚後艱於子嗣的婦女,只要虔心求她,準會應驗,所以香火很盛。為了便於婦女求子,更為了增加香火收入,道士們又塑造了百子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等主司生育的多位娘娘神像,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求子願望而塑造出的神靈。前來求子的一般是婚後一二年仍未有身孕的婦女。也有婆婆為兒媳婦求的,也有母親為女兒求的。她們供上點心、水果等供品,燒上3股香,留下香火錢,再許下自己的願,然後就從娘娘神像前偷偷抱走一個泥娃娃帶回家中。如果是為自己求子,則一邊將小泥娃娃揣進懷裡,彷彿真的有了兒子,一邊默默念叨著「跟媽媽回家吧」。回家後,不能把小泥娃娃露在外面,而要放在炕褥里角邊藏好,不能壓著、踩著、磕著、碰著。一旦真的懷孕生下孩子,才能把小泥娃娃拿出來,送到「洗娃娃鋪」將小泥娃娃「洗大」,即給它加些新泥,重塑一個1尺左右大的娃娃像。與此同時,還要塑99個與小泥娃娃同樣的泥像送回天后宮「還願」。這是道士進財的機會,他們會察言觀色,估摸著還願人家的家道,盡量多索取一些香資和喜錢。  當洗大的泥娃娃被家長帶回家後,作母親的要將其供在炕琴(一種擺在炕上的傢具)上,侍奉如同親子,一日三餐都要供上食物、碗筷,並要根據季節的變化為其添置新衣服。自己親生的真孩子排行第二,長兄的地位留給泥娃娃,民間俗稱「娃娃大哥」或「娃娃哥」。每一年,做家長的都要花錢到「洗娃娃鋪」去重新塑造一個新的泥像。隨著其真弟、妹的成長,娃娃大哥的泥像也由幼年變為青年,由青年又變為老年,不斷變化形象,穿上長袍馬褂,坐太師椅,有了花白鬍須等。若其真弟、妹有了子女,它也就成了「娃娃大爺」(音ye大伯)、「娃娃大舅」。等有了第三代,泥娃娃便成了「娃娃爺爺」、「娃娃舅爺」。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像侍奉真人一樣對待娃娃人哥,並對其格外尊重。若拴娃娃的老太太不在了.則由她的子孫繼續供奉著娃娃爺爺,因為所有家裡的孩子都是它帶來的。  由於「拴娃娃」習俗的產生,市面上的「洗娃娃鋪」的泥塑行業應運而生,且生意十分火爆。如今,在天后宮求子的觀念仍然在一部分市民中存留,因而仍有祈子的善男信女前往天后宮燒香、許願、拴娃娃。但由於生育後,不再將小泥娃娃重新塑大供奉家中,所以洗娃娃的行業也就消失了。  吃碰頭蛋 碰頭蛋有兩種:一種是紅碰頭蛋,即染紅皮雞蛋,這是產婦的家人為了感謝親朋好友和圖吉利而準備的。先將雞蛋煮熟,再放入有紅染料的水中染色,撈出晾乾。另一種為白碰頭蛋,是不染色的熟雞蛋。所謂碰頭,是指兩個雞蛋在盆中相碰而得名,但必須在「洗三」這天由老娘(輕音niang天津舊時收生婆之謂)在洗兒盆中撈出。老娘為嬰兒洗澡時,口念吉語,一邊洗,一邊把紅皮和白皮雞蛋往盆裡邊放邊攪動,一般八對、十對地成對放。當兩個紅、白雞蛋的大頭在水盆里一碰,就要立刻抓出來,謂之「碰頭蛋」。一般尚未懷孕的年輕媳婦都希望能吃上碰頭蛋,特別是做婆婆的,要託人到處尋紅碰頭蛋給自家兒媳婦吃。有時,一打聽到誰家生子「洗三」,還會親自登門求取,拿回家後,叫兒媳婦臉朝屋裡,坐在卧室的門檻上吃下,俗稱「倒坐門檻」,認為這樣容易懷孕且易生兒子。如今,此種舊俗因洗三儀式的取消而絕跡。  喝糖尿,是指雜貨行貨棧糖垛由於夏日高溫融化流出的深褐色粘稠糊狀物,一湯匙可沖一大碗開水,多在春後秋前這段時間服用。糖尿一般都是向雜貨行討求,分義不收,凡有人求都給,即使自家貨棧沒有,也會儘力幫人從其他貨棧弄到。人們認為糖尿有調經補血的作用,可以改善婦女的營養狀況,提高胎兒成活率。如今,隨著科學的進步和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喝糖尿這種習俗己絕跡。  有喜即指婦女懷孕。傳統觀念認為,生兒育女乃家族和親族中的一大盛事,所以將婦女懷孕冠以「有喜」,成為具有隱喻性的辭彙。關於懷孕之事,一般家庭中的成年男子都忌諱談論,婦女們在一起時習慣將其稱為「有喜了」、「有了」、或「有身子了」。家中的老年婦女常以經驗來判斷是否懷孕,一般以妊娠反映為標誌,俗稱「害口」。懷孕期間,人們還經常根據孕婦的某些行為來推測胎兒的性別和貴賤。從飲食上說,酸兒辣女,是民間普遍流行的預測胎兒  男女的俗信;從行動上說,兒勤女懶也是預兆。孕婦過門坎時,若常先邁左腿則生男,反之則生女,這就是俗說的「男左女右」;從孕婦的面色預測胎兒男女。面容越發姣美,宛若施粉塗脂者懷女的可能性大。若面色發銹,常倦容則多為生男,有「女兒打扮娘」之說;從孕婦腹部形狀來推測生男生女。一般肚形集中在前身、肚子呈尖形者多為生男。肚形較圓且從後身能明顯看出懷孕的人多生女孩;此外,還有看孕婦肚臍及乳頭顏色來判斷胎兒男女等諸多方法。對於上述種種方法,至今仍有人相信或疑信參半,人們往往還根據這些徵兆來為孕婦做產前準備。  催生 為了迎接小生命的到來,未來的奶奶和姥姥都要忙著為嬰兒置備衣服、鞋帽、被褥及尿布等物品。  這些準備活動在富有之家往往成為「亮家底兒」的兩親家競富活動。特別是孕婦臨產時,娘家要以此為催生禮,衣服、鞋帽、玩具,樣樣俱全,意在使孩子安全順產。  臨產期,孕婦的婆婆和母親大都要到天后宮燒香、禱告許願,特別是婆婆,要事先請來「子孫娘娘」的神碼兒,供在自家的神龕前,每日三炷香,祈求神靈和祖先保佑母子平安、生產順利。同時,要提前為孕婦預約收生婆。  禁忌當得知婦女有喜後,特別是第一胎,家裡人就開始為其祈禱,保佑胎兒、孕婦平平安安。同時,也隨之出現了許多與孕婦有關的禁忌。 孕婦懷孕期間,不得參加別人家的婚禮、喪禮。孕婦要與丈夫分房而居。在家庭中也不許觸摸供奉的神位和供品。凡修造、動土、上樑、商店開業等場合,孕婦均需迴避。孕婦還禁看傀儡戲,否則將生無骨孩子。若孕婦聽到怪聲,則要將大襟解開,謂之「破鮮」。尤其在漁民中,則更是將孕婦視作污穢之人,不允許接觸船上的任何物品,認為「孕婦摸網網必破,孕婦上船船准翻」。即或是海河流域的以船為家的漁民,也絕不允許孕婦走上船頭和觸摸船上的器具。儘管從行動上將孕婦看作不潔和不祥之人。但是由於能夠為家庭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所以,一般家裡人還是格外照顧她們在孕期內的飲食起居。在此期間,孕婦想吃的東兩,無論怎樣稀罕,也無論有無營養,都一定要讓她吃到。因為人們認為,只要孕婦想吃,就一定是胎兒需要的東西,不吃則對胎兒發育不利。但在懷孕期間,孕婦忌食生火生痰物和腥冷之物,特別是絕對不能吃兔肉、狗肉、驢肉和螃蟹等。前者被認為可導致胎兒生出兔唇——三瓣嘴(俗稱「豁裂嘴兒」);吃狗肉和驢肉則會使孩子脾氣暴躁,不易成材,也有說食此後胎兒會化掉;吃螃蟹,會橫生倒養(難產),孩子還易生「六指兒」。此外,舊時民居中多在庭院內盆栽葡萄,搭葡萄架夏季乘涼,孕婦忌吃葡萄,忌在葡萄架下坐著或走過,要過去必得繞開它,主要是怕生葡萄胎(怪胎)。清末民初之際,風水星相盛行,還有沖犯胎神和星煞一類禁忌,內容離奇複雜,但流行範圍很小,多數人家都不大信奉,因此到20世紀20年代後基本絕跡。坐月子  嬰兒降生,在民間被稱作「添喜」或「添了」。天津土語還將孕婦生孩子喚作「坐月子」。舊時,孕婦生產一般都在家中由收生婆負責。  由於舊時天津人重男輕女的觀念十分嚴重,因此,一般添男孩之家都要大操大辦,產婦也因此身價倍增。而對生女孩則慶賀儀式較輕,一般能簡則簡,草草了事。產婦也因此而受冷落、遭白眼甚至受虐待。就連產婦自己有的也對生女孩(特別是頭一胎)不高興,甚而內疚自責,怕影響自己在家庭和丈夫心目中的地位。產婦的家人問起生男生女時往往將生女孩說成「生個小丫頭子」,帶有失望之意;若答:「生了個丫頭片子」,則已帶不滿之意;若徑直說:「生了個賠錢貨」,則更露出厭惡之意。有些會說話的老太太們則會安慰其家人,說先生女孩叫「先花後果」,意即以後會生男孩的。安慰因生女孩而情緒低落的產婦,則說「頭授閨女是娘的幫手」。  生孩子,歷來被視為婦女生命中的一道關口。舊時,由於科學不發達及老娘接生水平、產房、用具等衛生條件的局限,常出現由難產、感染等造成的產婦、嬰兒死亡。特別是當出現嬰兒死胎、畸形、怪胎時,家人會看作是最大的不祥。這時,往往由婆婆做主,處理死嬰,有的還要將產婦用於分娩的一切物品燒掉,甚至請僧、道來做法事,驅除邪氣,超度亡靈。  產房 一般即是孕婦所居住的房間,絕不允許孕婦在娘家或宅中正房內生產,人們認為那樣會招致娘家破落或衝撞神靈,對孩子不吉利。如因臨產期家中恰有人(特指老年長輩)病危,擔心兩事相撞,則孕婦必須遷出本家宅院。即或借住親友家,也得付給租金,以示是自己的家,孩子生在自己家中。產婦居室的窗戶要用紅布遮蓋嚴實,窗外掛上紅布條,一是讓鄰舍知道家裡添人進口了,二是提醒人們,屋內有產婦,不要冒然進入。另外,掛紅的目的還有避邪驅災之意。  接生舊時,接生方法為蹲式。由老娘負責接生。一般還需要孕婦家提供一個助手,多由身體強壯的中年婦女承擔,主要負責抱住產婦的腰,俗稱「抱腰的」,她要付出較大的體力,因此須要付給較多的酬金,有時往往與老娘的所得相差無幾。最理想的抱腰人是家裡體力較強的女傭,這樣當產婦生產後,她便隨即成為「服侍月子」的專用人。同時,她還要懂得「月子」的禮俗和禁忌。產婦生產時,要在炕上半蹲著,由抱腰人抱住腰,身下鋪上草紙,紙上置放其娘家陪送的子孫桶(即喜桶),嬰兒安全落生後,若是生悶子(即無聲無息),則要拍打其後背或從鼻孔吹氣,直至發出哭聲為止。倘若嬰兒先出雙腳,謂之「立生」,一般視為不祥,多請神燒香禱告。產婦生產時,絕不允許男人、兒童、寡婦、生人及未出嫁的姑娘在場。  產婦順利分娩以後,一般是用消過毒的剪刀鉸斷臍帶。臍帶不是連根鉸斷,要留下一小截,盤結好,再用棉花和軟布包好。忌沾水,防止潰爛和「臍帶風」。數日後臍帶乾枯,自然脫落,即成凹陷的「肚臍眼兒」。剪刀和扎臍帶的棉線、軟布等要用火燒或酒精消毒。收拾乾淨後,特別要處理好胎盤,務必全部脫落。胎盤可入葯,即紫河車,俗稱「衣胞子」,一般是先用草紙包上,再用紅布包好,到郊區僻遠處深埋,不能讓人踐踏或被狗吃掉,那樣會被認為孩子將不長命。  一切處理完畢,就要為嬰兒洗浴、擦拭身上的血污。洗浴也有許多講究,順序是先洗雙眼,次洗鼻子、嘴,謂之「開天門、點龍鼻、開龍口」。然後再從頭部、胸部、手足順序洗凈。擦乾後用紅平紋布夾被將嬰兒裹緊包好。雇車子將老娘送回,這一日不必給老娘收生費,一切都等洗三那天再說。此外,孩子降生後,還要請一位生人來屋看看孩子,謂之「采生」。此人是家中幾經商議才選定的具有一定威望與才能,深受敬重之人,或是有教養的直系親長,人們以此祝願孩子長大後會像采生者一樣有出息。  忙廚 產婦臨盆之際,家人也跟著忙活起來,廚房忙著煮小米粥和雞蛋,以備產婦生育後食用。同時,還要煎一劑民間驗方「生化湯」,這是家人事先從藥鋪抓來的配好的中草藥,主要起穩心、安神、止血和去惡露的作用。此外,如「子孫娘娘」的神碼兒就供在產房內,這時還可以稍稍開一下門出來一人,向家人通報生了男孩或女孩以及大人孩子平安與否等情況。當產房有人出來送信兒,煎好的生化湯隨即送進去。稍後,俟產婦精神安穩後,再將小米粥、雞蛋、紅糖、芝麻鹽等食物一併送進。產後二三日,除吃小米粥、雞蛋外,產婦還要多喝魚湯、雞湯或「七星肘」熬的湯(漢族食用),目的是為了催奶。產婦的婆婆還要打發人到產婦娘家和親朋好友家送信兒,產婦娘家多派其姐、妹或嫂子先送來雞蛋、小米、紅糖、魚之類的禮物。過後其母還要親自來看望女兒和外孫(女)。親朋好友以及鄰舍則根據親疏遠近各送禮物。  起乳名 嬰兒生後先要有個乳名,一般多由產婦的婆婆給取。婆婆往往見景生情,脫口而出。如嬰兒健壯,則叫「老虎」、「大牛」,或帶有祈盼意義的,如「來福」則表示孩子有福且能給家庭帶來福氣;若孩子體格較弱,恐不易養活,則取「狗子」、「王八」、「鐵蛋」等賤名;若頭胎是女孩,往往取名「領弟」、「招弟」、「來弟」等,以寓再生生男之意,至於學名,則要待家中男性有權威的長輩取定。  開口 嬰兒出生後,還需等其排出胎便後,才能給他喂人奶。在此之前要給他口中用細布沾煎開的甘草水,俗稱「開口葯」。嬰兒排出那黑綠色的胎便後,家人要請一位正在哺乳的婦女為他餵奶,稱「開口」。男嬰,要請哺育女孩的婦女來開口;女嬰,則要請哺育男孩的婦女來開口。

  洗三 舊時,十分講究在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三天舉行「洗三」儀式。即在第三天時由接生的老娘為新生兒洗澡,以「洗」音寓「喜」意。這種慶賀儀式,主要還是為嬰兒祈福,兼有酬謝老娘接生的意思。  

洗三儀式在產房舉行,炕上銅盆中盛溫水,放艾葉、桃枝等少許,盆外放蔥數根。老娘打開襁褓,將裸體嬰兒抱在懷中,用軟布蘸溫水擦拭嬰兒臉、手以及全身。這一天,老娘最為得意,給嬰兒洗時,嘴裡念念有詞,盡說吉祥話的順口溜,如「先洗頭,做王侯,再洗臉,賽神仙……」之類喜歌,逗得眾人皆笑。前來賀喜的親友們遂紛紛向洗盆里扔錢,謂之「添盆」。添盆越多,將來小孩的壽命也就越長,且人財兩旺。洗兒時,老娘還不住地往盆里放「碰頭蛋」,專門送給親友中不孕少婦吃,余者最後撈出,供向賀喜親友還禮時用,俗稱「喜蛋」。洗兒盆中的洋錢、銅子兒統歸老娘所有。老娘給嬰兒擦拭後,要給他穿上衣褲,梳梳胎髮,用秤砣輕壓嬰兒身體,名曰「壓千斤」,象徵孩子長大後能擔當重任。然後用蔥輕打小兒身體,據說能使孩子將來聰明。還要象徵性地用鎖鎖住嬰兒的口和手足,望其以後謹言慎行。最後,將嬰兒放在褥子上,蓋好被子。洗兒水必須單獨潑掉,不能與其它污水混雜。一般沒有兒子的婦女會爭著去倒洗兒水,倒時讓水朝自己的方向,以寄託得子的希望。這時,嬰兒的奶奶要向「子孫娘娘」神碼兒上香拜禱,並隨黃錢等一起將神碼兒焚燒,謂之「謝奶奶」。然後,請前來賀喜的親友吃炒菜撈麵,俗稱「四個碟面」。晚間還要設酒席款待來賓。  老娘在給嬰兒洗畢後,還要單獨向主家討賞錢,她嘴裡不停地說著:「給奶奶道喜了!給爺爺道喜了!給少奶奶道喜了!給姑奶奶道喜了!……」走到誰處,說到誰處,誰都要另外賞錢。午飯後,主家要雇車將老娘送回。  

剃胎頭民間有「十二晌剃胎頭」之說,即在嬰兒出生後的12天時給嬰兒剃去胎髮。因為人們認為孩子出生過12天後,就算保住了性命,越往後就越好養活了,所以這天要舉行一個小禮儀,一般不請外人參加。  為嬰兒剃胎頭者多為年長的專業剃頭匠。因舊時剃頭用剃刀刮,稍有不慎,就會剃破嬰兒的頭皮。由於怕弄破頭皮染上破傷風導致死亡,往往要聘請技術高、有經驗的老師傅給嬰兒剃胎頭,也有的人家惟恐不測,只象徵性剪一下胎髮了事。  剃頭匠在給嬰兒剃胎頭前例行給主家賀喜,主家必須給賞錢。胎髮不能落在地,須用剃頭匠帶來的藤子托盤(直徑約20公分,周圍有立沿,類似今天的圓形小茶盤)接住。剃胎頭時,嬰兒要由奶奶抱著,由姑姑或其他女眷托盤,托盤上鋪紅布或紅紙,將剃下的胎髮接住,最後將胎髮用紅布或紅紙包好,縫進嬰兒枕頭裡,以祝孩子長壽。這一天中午,全家要吃餃子,這頓飯和這種儀式,津俗叫作「捏骨縫」,意在預祝產婦生殖器官儘早「復舊」。產婦從生育日起,始終在炕上坐卧,從捏骨縫儀式後又有了產婦「下地」的說法,即從此日起,產婦可以適當地在屋內下地活動了。  十二晌剃胎頭的形式,實際上是人們對當時醫療技術不發達而表現出的無奈和對顯現生存兆頭後的慶幸,是一種極其樸素的祈福心理。今此俗已不甚講究,剃胎頭的時間也不必固定,有的直到嬰兒好幾個月了才剃。而胎髮也多做成毛筆留念。這一天要給嬰兒第一次穿上褲子,俗有「十二晌穿長褲長胯骨軸」之說。  

挪臊窩舊俗「出滿月挪臊窩」,是說孩子滿月後已可到戶外活動了。一般來說,產後一個月內,產婦大多數時間在炕上坐卧。認為產婦生孩子後身體比較虛弱,如果不保養好,一個月內最容易得病,而且一旦生病還不好調養,必須再生孩子時才能養好,叫做「月子里得病月子里養」。因此,伺候月子成為產婦家的大事。富裕人家有專門傭人照料產婦,而大部分市民家庭則由產婦的丈夫或婆婆親自伺候月子。但產婦的丈夫在這一個月內不得與產婦同房、同住,而要到其父母處住。另外,產婦忌吃生冷的東西和使用冷水,不能洗頭、洗澡,不許做針線活、刺繡等。  

滿月禮,是備受重視的一個禮俗。嬰兒滿月這天,主家要大擺宴席,款待親朋。來賓都有賀禮,包括童衣、被、銀盾、長命鎖、手鐲、腳鐲、雕有吉語的壓勝錢等。其中鐲子一定要活口的,否則於嬰兒不利。  滿月後,產婦可攜嬰兒在娘家人陪同下回娘家小住,少則幾天,多則十天半月,全憑婆婆根據當時情況一口而定,叫做「挪臊窩」。臨行前,要給嬰兒的鼻尖兒用墨、煙灰或鍋底的黑煙灰抹成黑色;從姥姥家回來時,改用白粉將鼻尖兒抹成白色,有「黑鼻兒去,白鼻兒來」的俗諺,意思是去時黑瘦,回來時變白胖了。途中車轎出城過橋,母親要抱好嬰兒,口中叫著孩子的乳名,以免「丟魂兒」。回來時,一般午飯後即動身,必在日落前到家。姥姥、舅舅、舅母等都要給嬰兒懷中放個包有禮物或銀元的紅封子作為第一次來姥姥家的見面禮。  出滿月,挪臊窩,標誌著產婦亦結束了「坐月子」的生活,可以正常行動了。同時,也解除了諸多禁忌。育子  過百晬(歲)兒 是嬰兒出生後的第100天。民間要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預祝嬰兒無病無災、長命百歲。為圖吉利,把「過百晬兒」也稱作「過百歲兒」。是日,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被請來參加宴會。來賓自然也要攜帶禮物,還要給嬰兒紅包兒(禮錢)。特別是嬰兒姥姥家,除送衣物外,長命鎖是必不可少的賀禮。此外,還要訂做100個壽桃,裝兩個捧盒與另外一棒盒壽麵、一捧盒肉或其它食物派人挑送到外孫(女)家。至於衣飾等物,則由姥姥親自帶去。一般姥姥家對頭一胎男嬰十分看重,稱為「頭生的」,為其準備的禮物貴重程度幾乎不遜於「當初聘閨女,這也反映了舊時天津商業都市的奢靡之風和人們的重子觀念。  

抓周 又名「試兒」,是在孩子周歲生日時舉行的儀式。形式為將筆、墨、算盤、書本、銀錢、食品、剪刀等物品置放在孩子面前,看他先抓什麼,以此預測其未來的才智賢庸和長大後的職業、貴賤等,多帶有取樂性質。比如,孩子抓到《三字經》或毛筆之類的物品時,人們會交口稱讚這孩子將來定能成材,出人頭地;若抓了點心之類食品,則被認為沒多大出息,是個吃貨。  周歲生日這天,老親至友都要前來慶賀,賀禮除衣物、鞋帽、飾物之外,第一次增添了玩具。20世紀20年代前,輕工服裝業還未興起,衣帽等都是手工做成,至於親戚本家誰給孩子做什麼,舊時是有說法的。俗諺說「姑姑的鞋,姨姨的襪,姥姥的兜肚,舅母的褂」。  周歲過後,生育慶賀禮俗基本完結,以後孩子每年的生日除姥姥家外,一般親友則不再前來祝賀。

  穿百家衣、戴百家鎖 由於舊時醫療衛生條件還不發達,為使孩子健康成長,做母親的要想盡辦法為孩子祝福求吉,其中穿百家衣戴百家鎖就是想以人間世上百家的名義保護孩子。  民間還有給小兒穿藍紫褲、豬鞋、兔鞋、老虎鞋等習俗。藍紫褲是兩隻褲腿一藍色、一紫色的開檔褲,須由孩子的姑姑給做,諧音「攔子」,意為攔住孩子而不被病災奪走。一些男孩還要在光頭後留一小撮頭髮梳成小辮兒,至八九歲時才剪掉,俗稱「鬼見愁」。當孩子剛學走步時,要給他穿上豬鞋,據說走起路來穩當,防止摔跤。中秋時要讓孩子穿兔鞋,期望孩子腿腳利落如兔。端午節要給孩子掛老虎褡拉,屁股上抹雄黃酒,以避五毒侵害。  拜痘疹娘娘 舊時,幼兒的養育十分艱難,對生命威脅最大的莫過於出疹子和出痘(即天花)了。當時民間對此沒有什麼特別有效的辦法,大多只是服點葯,讓疹和痘出全。出疹子一般要服蘆根水,忌油膩、生冷、涼風,要保持好腸胃。出疹子後1個月不能出屋,怕坐下迎風流淚的「風流眼」毛病。出痘時,則更要室內潔凈,光線要暗,忌涼風及父母房事。為使自己的孩子平安度過出疹子一關,人們信奉主司痘和疹的痘疹娘娘。海河三岔河口處的天后宮大殿中就供有痘疹娘娘及鳳尾殿中供奉的散行天花仙女、散行痘疹童子、施藥仙官、漿哥哥、撓三大爺、痘哥哥、花姐姐等有關天花的諸從神。還有說大殿中供奉的挑水哥哥也是主管澆天花的。這些由城市居民創造的神靈一直是舊時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  清朝中葉以後,種痘的方法傳到華北地區。清末,天津出現了牛痘局,用病兒痘漿接種,並逐一傳接。種痘後,要給小兒吃「發腥物」,讓種在兩臂上的六棵花出齊,漿灌得滿。牛痘痊癒掉痂時,家中要到扎彩作坊扎一套扎彩。這些扎彩是由扎彩作坊按照天后宮所供有關主司天花各神及其衣履、冠帶、輿輦、儀仗及使用的物品,用彩紙紮糊成的象形物。各家根據經濟能力進行酬神活動。富有之家均扎全副扎彩。全副扎彩包括天后娘娘、子孫娘娘、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癍疹娘娘、千子娘娘、百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耳光娘娘等共10位娘娘及前面提到的有關天花諸從神。另外,還包括10位娘娘乘座的10駕輦及全副的旗、鑼、傘、扇、金瓜、斧、鉞、朝天蹬等鑾駕儀仗,10位娘娘的鳳冠、玉帶、裙、履等,其他從神的衣帽靴鞋及撓三大爺的癢撓,挑水哥哥的水桶和4盆紙花等。倘若財力有限,可免去輿輦儀仗,謂之半副;若再減去衣履,稱為一角。依經濟情況可自由選擇。但無論多麼貧窮,紙花這一象徵天花的扎彩絕不可少,一般扎2至4盆不等。以上扎彩要和早在種痘時就供奉的痘疹娘娘神碼兒一併供奉,燒香上供,次日上午焚化,稱作「謝奶奶」。另外,還有一種酬神方式,是家人赴天后宮進香,亦有帶鮮花焚化的,這些都是為了省錢。這一天,孩子的姥姥、姨母、姑母等都要來看望、慶賀,並送一種脆皮上布滿芝麻的小點心,俗稱「掉痂燒餅」。這種風俗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仍流行於傳統性較強的老城區及城郊,直到50年代初才逐漸消亡。

  

認乾娘 認乾娘的習俗,是舊時育兒求吉的一種形式。認為由多子女且無子女夭折的婦女把孩子(特別是男孩和病弱的孩子)認作兒女,可保佑孩子長命百歲。當然,被認作乾娘的人一是與孩子家關係不錯,二是其人品也較好才行。一般是主家物色好人選後,要請第三者轉達,一般人家均不拒絕拜乾親。但也有婦女擔心命中兒女有定數,認一個乾兒頂一個親生而拒作他家孩子乾娘。認乾娘有個簡單儀式,一般是乾娘送孩子一套筷子碗(多數是銅碗,條件好也有送銀碗的,但不能送瓷碗,因其易碎,恐不吉利)、一套衣服鞋帽及長命鎖。孩子家也要送乾娘一身好衣料和一雙鞋。尤其要有一件上乘質料的不縫褲襠的褲子。認乾娘時,乾娘把不縫褲襠的褲子放在炕上,讓孩子從褲腰爬進,由褲襠開口處鑽出,一如降生,並以此表示是親生的。之後,孩子向乾娘夫婦叩頭,即算認定。  認親時間和日期無固定。有的人家多選孩子生日或觀音誕日、天后誕日、臘八等佛事活動日。小孩家還要備筵席招待乾娘夫婦。  兩家結為乾親後,乾娘的兒女便成為這位孩子的乾哥哥、干姐姐,日後還可以有干嫂子、干姐夫、干侄子(女)、干外甥(女)等,又引申到另一家族。因此,舊時獨生子及有些家系不繁的單一家族也多行認乾親之舉,以增強自己家族的力量。  掛鎖、跳牆 舊時,家庭以養子為貴,特別是對那些結婚數年才得的「貴子」者,更是倍加寵愛。一般生兒子之後,時興到天后宮或其它佛、道寺廟還願。同時,要為兒子在廟裡拜個師父,請師父賜個法名,做佛家或道家寄名弟子,虔誠者還要給小兒穿有黑大領的僧道短襖,師父要給孩子掛鎖。鎖的質地有金、銀、銅、玉等,根據弟子家庭能力而定。師父要用絲線帶子將鎖拴好,為孩子戴在頸上,意謂這孩子性命被「鎖住了」。每年春節、端午、中秋以及孩子生日,師父必到家裡看望徒弟,並為之更換戴鎖的系帶。師父來時,帶一圓籠提盒,內放供尖兒、香、黃錢及其它所用法器,廟中還供給一頓齋飯。主家自然要給師父香資若干,並備豐盛的齋飯。直至孩子長到12歲後,舉行完跳牆儀式止。  

跳牆,是一種還俗形式。孩子到第一個本命年生日時,要舉行這一儀式,同時摘掉鎖,從此解除師徒關係。這天一大早,家長帶孩子到廟中,師父要為孩子戴上帽子。孩子要像小和尚(或小道士)一樣做一些諸如掃地、打水、撣香案等勞動,然後給師父磕頭。這時,師父在廟門月台上放一條長木凳,孩子立於凳後,兩手各握4個銅錢。一和尚(或道士)高喊:「打小和尚(小老道)!」孩子聽到喊聲,把手中銅錢向後扔掉,跳過凳子,下月台順原路往外跑出山門,不許回頭。這即意謂「還俗」了。家長在臨別時少不得還要再給師父一定數量的香資,然後告辭。舊時,一般人家是不許孩子進廟門的,認為若被那裡的神靈看上了,自己的孩子就會被收走。因此,凡在廟裡拜了師父的孩子,也只是在跳牆摘鎖這天才進廟門。舊時,城內各廟都收掛名徒弟,較多的有天后宮、城隍廟、太陽宮等。此外,還有本命年系紅腰帶的習俗,必在除夕晚間繫上,以避邪躲災。總之,舊時民間從孩子降生以後,所有舉行的慶典祝禱儀式都是以為求子長命而產生的民俗事象。由此可見,子孫的繁衍和健康成長對一個家族來說是何等重要。現代生育習俗  民國以後,隨著現代文明的逐步發展,在育兒禮俗中逐漸擺脫了一些原始的愚昧觀念,雖然對於小兒成長過程中所要舉行的各種儀式仍採取應時到節,但態度和「媽媽例兒」已不再像以往那樣嚴格了。在城區,生孩子除在家中由老娘接生,有條件的都要到醫院婦產科由專業醫生接生,減少了產婦的痛苦,同時也使母嬰生命有了相應的保障。  自20世紀40年代以後,逐漸廢除了求子拴娃娃和認師父掛鎖等習俗。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偏遠的農村鄉鎮外,城市孕婦基本上都在婦產科醫院生產,隨之洗三的風俗也就消失了。但滿月、百晬(歲)兒、周歲生日及以後每年一度的生日慶祝活動仍然保存至今,帶有迷信色彩的祝禱方式都已取消,人們的慶賀目的只是圖個熱鬧。同時,也融洽了親朋關係,加深彼此感情。  這一時期,人們的重男輕女現象有所改變,特別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人們普遍響應政府號召,晚婚晚育、優生優育、計劃生育,一家1個孩子,不論男女都是「貴子」。獨生子女的家庭,可享受獨生子女津貼補助,一直到孩子16歲止。同時,在城鎮相繼出現以婦幼保健為主體的愛嬰醫院,為嬰幼兒提供了醫療保障。保育院、幼兒園等場所也都為嬰幼兒提供了良好的啟蒙教育。日常的防病疫苗注射、體格檢查等都大大提高了嬰幼兒的身體素質,使舊時愚昧的祈求孩子長命的一些習俗被現代化科學育兒方式所代替。
推薦閱讀:

相比其他城市,天津戶口有什麼優勢?
爲什麼北京人把「天津」讀作「天京」?
為什麼天津人不喜歡離開家?
二嫂子煎餅真的是天津最好么?
檢方介入天津獨流鎮調料造假案 警方已控制10餘人

TAG:文化 | 民俗 | 天津 | 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