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經》第一百五十七篇《破斧》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賞析一]~~[賞析五】

【古風泊客一席談】

破斧

[詩經·國風·豳風]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作品介紹]

《國風·豳風·破斧》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讚頌周公東征的詩歌。全詩三章,每章六句,章法簡單,每章只換了三個字,反覆詠唱,表達了將士們艱苦奮戰,取得勝利的自豪,也表達了對周公的感恩之情。

[注釋]

⑴豳(bīn):古都邑名,在今陝西省彬縣、旬邑縣西南一帶。

⑵斧:斧頭。圓孔曰斧。

⑶斨(qiāng):斧的一種。方孔曰斨。

⑷四國:指殷、管、蔡、霍,即周公東征平定的四國。或以為殷、東、徐、奄四國。一說「四方之國。皇:同「惶」,恐懼。毛傳釋為「匡」,《爾雅·釋言》:「匡,正也。」

⑸哀:可憐。一說哀傷,一說借為愛。我人:我們這些人。斯:語氣詞,相當於「啊」。

⑹孔:很、甚、極,程度副詞。將:大。

⑺錡(qí):鑿子,一種兵器。一說是古代的一種鋸。

⑻吪(é):感化,教化。一說震驚貌。

⑼嘉:善,美,好。

⑽銶(qiú):即」鍬「。一說是獨頭斧。

⑾遒(qiú):團結、安和之意。《毛傳》:「固也。」《鄭箋》:「斂也。」一說是臣服。

⑿休:美好,與」嘉「」將「意同。

[譯文]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匡正四方之國平息了叛亂。可憐我們這些戰後餘生人,也是非常命大虧蒼天有眼!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齊刃鑿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教化得四方之國秩序井然。可憐我們這些九死一生人,得蒼天佑護結局多麼良善!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獨頭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四方之國邊疆鞏固又安全。可憐我們這些劫後餘生人,也真是吉慶有餘福祿無邊!

賞析壹


壹/

這是一篇管蔡等四國之民對周公讚頌的歌。《毛詩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惡四國焉。」《鄭箋》:「惡四國者,惡其流言毀周公也。」周武王滅紂,據有天下,封紂子武庚於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鮮、姬度、姬處於管、蔡、霍以監視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輔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國叛周。周公率兵東征,歷時三年,平定叛亂。管、蔡、殷、奄等四國之民因作此歌以讚美周公。

此詩共三章,採用復沓形式,各章僅異數字。孔穎達疏曰:「三章上二句惡四國,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兩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為生產工具,人們賴以創造財富、維持生計。然這些工具均因為四國之君長年累月服勞役而致破致缺,家計亦因此而處於困苦之中,故爾怨恨深深。這裡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來反映勞役之長之苦;以人們賴以生產勞動的必要條件的毀廢,來反映生活之困。這是以點代面,以個別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關於這兩句,鄭箋另有說法:「既破毀我周公,又損傷我成王,以此二者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對周公、成王的流言毀謗,這似乎過分拘泥於史事而說得太玄遠了。而將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禮度。

人們生活在這麼艱難困苦之中,終於有了轉機,有了希望:周公率兵東征了。當時周京為鎬,在今陝西境內,管蔡等四國在今河南一帶,故云「東征」。

三、四兩句是因果關係:由於周公東征,所以四國叛亂者驚懼恐慌。毛傳釋「皇」為匡,即四國亂政得到糾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轉機,全是周公的功勞,故這兩句從國的角度美周公,亦是敘事中含抒情,是間接的讚頌。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語周公。周公對人民如此哀憐體恤,故逼出第六句:這是很崇高很偉大呀!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從內心發出的歌贊聲,是直接的讚頌。

第二、第三兩章,結構與第一章完全相同,僅換幾個字。「錡」不論解作鑿或鋸,「銶」不論解作鑿還是獨頭斧,均為勞動生產的工具,其在詩中的作用亦與第一章的「斨」同。這頭兩句同樣在「惡四國」。下四句亦是「美周公」,僅換幾個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風易俗。「遒」,毛傳解作固(堅固),鄭箋解作斂(聚合)。孔穎達疏協調兩說云:「遒訓為聚亦堅固之義。」即「使四國之民心堅固也」、「四國之民於是斂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歸,家人團聚,萬民團結,國家自然強固。

綜觀全篇,這第四句的最後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層遞進,逐層深入的關係在。「皇」,如解為驚恐,則只是亂政的動搖,還未真正改變;如釋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開始,對人民來說這只是外部條件的變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這是深入到內部的變化。最後的「遒」,團聚、強固,則已結出豐碩的果實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義,亦如第一章,是對周公的德行發自內心的直接讚頌。

不過對此詩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聞一多、程俊英就認為這是東徵士卒慶幸得以生還之作。這樣,對詩中一些詞的解釋也就與上面不同。如第一、二兩句的斧、斨、錡、銶均指為武器。第五、六兩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則是指戰士。因有的戰士已戰死沙場,活著的也都離鄉背井與家人久不見面,這些都讓人哀傷。這樣的解釋,與傳統的「美周公」觀點是大相徑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備一說。

佚名

賞析貳


貳/

朱熹解曰:「賦也。從軍之士,以前篇周公勞己之勤,故言此以答其意,曰:東征之役,既破我斧,而缺我斨,其勞甚矣。然周公之為此舉,善將使四方莫敢不一於正而後已。其哀我人也,豈不大哉!然則,雖有破斧缺斨之勞,而義有所不得辭矣。夫管蔡流言以謗周公,而公以六軍之眾,往而征之,使其心一有出於自私,而撫之雖勤,勞之雖至,而從役之士,豈能不怨也哉!今觀此詩,固足以見周公之心,大公至正,天不信有其無有一毫自愛之私。抑又以見當是之時,雖被堅執銳之人,亦皆能以周公之心為心,而不自為一身一家之計。蓋亦莫非聖人之徒也。學者於此熟玩而有得焉,則其心正大,而天地之情真可見矣。」

「范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舜為天子也,則封之。管蔡啟商以叛,周公之為相也,則誅之。亦雖不同,其道則一也。蓋象之禍,及於舜而已,故舜封之。管蔡流言,將危周公以間王室,得罪於天下。故周公誅之,非周公誅之,天下之所當誅也。周公豈得而私之哉!」

總之。朱熹解為讚頌周公的詩。

今人多解為戰士慶幸九死一生的詩。姑從之。

這是一場多麼殘酷激烈的戰爭啊!在進攻與對峙中,我們砍壞了橢圓的斧頭,也砍得方形斧刃有了缺口。敬愛的周公帶領著我們東征叛國,很快就順利平息的四方之國的叛亂。可憐我們這些戰後餘生之人啊,也真是實在太幸運啦!「哀我人斯,亦孔之將」,自嘆自哀之意,歷經九死一生,這不是命大嘛!值得慶幸。

此詩三章反覆強化戰爭的激烈殘酷,反覆稱頌周公的武力征服,反覆慶幸自己的戰後餘生。實際上表達了對戰爭或征服的評價態度的兩面性。從效忠君主一面來講,征服很有必要;但從戰爭的破壞力來看,實在令人望而生畏。

你看吧,每一場戰役,都是砍殺得刀槍殘缺,戰斧殘破,方形斧缺口了,齊刃如鑿的長矛缺口了,獨頭斧也缺口了,單純從武器裝備的破壞來看就觸目驚心了,何況這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還不知大多少倍!周公東征確實達到了征服、教化、鞏固的目的,但我們這些戰後餘生的人實在太幸運了。

言外之意,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要有多少平民子弟為此喪失寶貴的生命啊!

佚名

賞析叄


叄/

從這一首詩就可以看出周公東征,不用行軍打仗,而飽受艱難困苦,到底在幹什麼呢?周公又是如何感化殷商和淮夷人民呢?詩中多次用了斧、斨、錡、銶等名稱,斧既是古代作戰用的武器,又是日常生活中可用的斧子;斨是也是古代的一種方孔的斧子,也是兵器;錡是古代的一種鑿子。銶也是古代一種鑿子。如果用斧子打仗,這是能解釋通的,可是用鑿子幹什麼呢?鑿子不是武器,用來幹什麼呢?打仗能用壞這麼多的斧子和鑿子嗎?周公率領軍兵用武力攻打殷商遺民,能受到殷商人民的嘉獎嗎?當然不能了。周公帶領這些士兵,用這些工具幫助殷商人民耕種土地,修建屋舍,為殷商人民做好事,用實際行動感化殷商人民。從詩中可以看出這些士兵雖然很辛苦,但是他們很安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嘉獎,誇讚。得到了喜悅和美善的品德。當然從《伐柯》、《九罭》、《狼跋》等詩篇同樣可以看到東人對周公之德的讚美之情。周公為文王之子,周文王用仁德感化人民,周公繼承其父文王的仁德,用仁德感化東土人民,充分說明周公完全繼承了先祖的美德。關於周公東征,不用武力攻伐,從「東山」中的詩句「勿士行枚」就可以得到證明。而且《周易·坎卦》六三爻:「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陷,勿用。」的含義可以得到證明;六三爻說:「來之前艱難險阻重重,來到途中也是險阻重重,來到之後仍然艱難險阻重重,艱險而且枕戈待旦,來到艱險之地而又陷入其中,而且沒有用武力。」這就充分說明周公東征,不是用武力征伐東土,而是以仁德感化東土的人民,所以「破斧」才會記載了這些東征的人士,雖然艱苦,但是使他們得到了幫助和嘉獎,使他們得到了學習而行為美好仁善的教化,當然也使東土人民受到教化而感化,所以才會有「東山」篇東徵人士回家鄉之時,受到殷商人民的熱烈歡送,也才有「九罭」篇的不忍心讓東征之人離去的挽留和懷念。

所以說,《詩經》和《周易》一樣其實就是一部歷史史書,就是用詩歌的形式記載了西周,東周之時所發生主要歷史事件,尤其是《豳風》這一部分,就是對周公之德的記載,也更是對周公東征歷史事件的連續記載,因此對《詩經》的解釋一定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研究《詩經》的內容,就會得到確切的答案。

佚名

賞析肆


肆/

周公東征平叛,對統治者來說是英明之舉、正義之舉,動亂的平息與四境的安定,當然值得大肆讚頌,戰爭勝利一方的參戰者也應該引以為豪。但對於打仗的普通士兵來說,他們關心更多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危和家庭的幸福。因為戰爭是大人物們的遊戲,是小人物們的墳墓。一群素不相識、毫無仇恨的同類,舉著刀槍以性命相搏,殺得眼睛都噴出了烈火。他們為了什麼?很簡單,為了活著。戰爭是你死我活的搏殺,你生了惻隱之心,就可能身首異處,魂丟異鄉。因而能夠有幸死裡逃生,自然也是值得大肆慶賀的。作為參戰者的詩者,抖落了滿身征塵之後,想到了昔日戰場上出生入死的經歷,想到了無數戰友拋屍疆場的辛酸,為自己這個「幸運兒」終於死裡逃生、活著回來而喜形於色。從這一悲一喜的感受中,表現出了詩人對戰爭的厭煩、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也反映了千千萬萬人們的意願和要求。

對於戰爭的降臨,平民百姓的苦惱肯定不同於達官貴人們的苦惱。大人們擔心的是自己既得利益和特權的喪失,關心的是保持和維護自己統治地位的穩固。為了用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死亡來換取這些,他們完全可以在所不惜,並且還會想出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裝扮自己,把自己說得那樣美好,以誘騙百姓們心甘情願地為他們所驅使,替他們去充當「殺人機器」。平民百姓關心的是豐衣足食與平安和睦,充軍打仗是迫不得已的,殺人飲血是迫不得已的,眼看著同伴在身邊紛紛倒下化作鬼雄,眼看著手中的武器殘破卷刃,在白骨遍野之中得以不死,當然是他們的最大企盼了。

當權者與老百姓的利益大概從來都難以取得一致,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當權者是否應該設身處地為老百姓想想?想想他們那些最基本、最沒有非分之想的生存願望,興許就會收斂一下自己的貪婪,那真是百姓之萬幸了。老百姓如水,你把他導向哪裡他就流向哪裡,尤其中國的老百姓更是如此。但是,你可切莫忘記了水的特性:它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當洪水暴怒之時,它定會以洶湧不可阻擋的氣勢,衝破一切束縛的堤壩,浩浩蕩蕩地淹沒統治者的宮殿大廈。人民只要尚有一線生存之希望,他們是絕不會鋌而走險的。

中國的善良百姓是最通情達理的,在士卒們慶幸自己活著凱旋的同時,他們並沒有忘記包括自己在內的征戰者創下的豐功偉績:四國是皇、四國是吪、四國是遒。正因為他們撇家舍業的四處征戰,才給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和平環境,免除了他們遭受同樣命運的災難。儘管他們也詛咒這可惡的戰爭,但他們也知道需要用戰爭去消滅戰爭,用犧牲來換取和平與寧靜。面對如此善良的民眾,統治者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佚名

賞析伍


伍/

此詩是周公東征的士卒,凱旋歸來而作.

周滅殷後,武王把殷地分為3處,命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領一處.封紂子武庚為諸侯,受3叔的監視.武王病死,子成王立,年齡幼小,有周公攝政.後來武庚聯合管,蔡和東方舊屬國,奄,蒲姑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周公帶兵東征,殺武庚和管叔,放蔡叔,滅熊,盈等17國,把殷頑民遷到洛陽.《破斧》一詩,舊說是讚美周公之作,其實,它只是東徵士卒喜獲生還而已.

「既破我斧,又缺我戕」,跟隨周公東征的士卒,有的就沒有戈矛之類的武器,而是用他們自己平日的生產工具刀斧之類,經過這場激烈的戰爭,他們不僅把自己的斧子用的破裂了,又把自己的戕用的有了磨損.

「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周公東征遠方,四國即管蔡商奄,其實除了這四個大國以外,還有不少小國,都恐懼不已,皇,同惶。「哀我人斯,亦孔之將」.可憐我們這些人總算命大回家鄉.

其他兩章,內容雷同,就不說了.

武王在克商後二年病逝。當時「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為了應付危難,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誦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親自攝政,結果引起了內部的爭權鬥爭。管叔、蔡叔也乘機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對周公的懷疑。最後成王開啟金縢之箱,看見策文,周公才獲得信任。於是管、蔡勾結武庚起兵反周。 是時武庚利用戰機,聯絡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贏)諸族共圖復國,聲勢遠比新起而內部分裂的周強大。周公和召公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三監叛亂。《逸周書·作雒》篇說,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則說,其滅國五十。地居河汾之東的唐也起事策應武庚的叛亂,後為周公誅滅。這次戰事是繼武王滅殷之後,周公為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績,周王朝的統治由此奠定下來。

周公旦平叛以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今洛陽)。同時把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遷居洛邑,派召公奭(在洛邑駐兵8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另外,周公旦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紂王酗於酒,淫於婦,以至於朝綱混亂,諸侯舉義。他囑咐說:「你到殷墟後,首先要求訪那裡的賢人長者,向他們討教商朝前興後亡的原因;其次務必要愛民。」周公旦又把上述囑言,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作為法則送給康叔。康叔到殷墟後,牢記周公旦的叮囑,生活儉樸,愛護百姓,使當地吏民安居樂業。

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必須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賴的成員,這和武王分封已經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來商王統治的中心地區,以朝歌為都(今河南淇縣),分給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錆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統有八師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為了使康叔順利地進行統治,周公先後給康叔《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這在眾多受封人中間是絕無僅有的。推測其原因,一則是康叔統治的為殷人腹心地帶,問題最尖銳最複雜;二則是周公首先征服的,也是三監反周所據的殷人集中的地方,而戰爭勝利之後,康叔受封也比較早。《康誥》、《酒誥》、《梓材》可以看作是周公對新征服地區的施政綱領。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的是使殷民在連續兩次大動蕩之後安定下來,使殷民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但又不是一味遷就,對飲酒成風,不孝不友是毫不客氣的。

除去上述國家之外,周公還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苟子·爪效》記載,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說:「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見周公封的大大小小的國家,數不在少。

武王克商只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徵才掃清了它的外圍勢力。三年的東征滅國儘管有五十個左右,而佔領地的鞏固和擴大還是在分封同姓之後。東征以後,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為東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

周公東徵象疾風驟雨席捲了大河下游,攪動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國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東夷被趕到淮河流域;嬴姓西遷;楚國逃到丹水流域。這造成了民族大遷徙大融合。

東征的戰鬥是殘酷而激烈的,《詩經·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斯。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戰士們跟著周公東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縱使飽經戰鬥的苦楚,能夠生還是很幸運的了。東征的戰士思念家鄉,一旦解甲歸田,心中充滿了種種遐想,《詩經·豳風·東山》,就是這種心理的生動寫照。再也不是內外交困,戰鬥之前的那種「風雨所飄搖,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建都洛邑後,周公旦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先後建置71個封國,把武王15個兄弟和16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佚名

《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白話譯文: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匡正四方之國平息了叛亂。可憐我們這些戰後餘生人,也是非常命大虧蒼天有眼!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齊刃鑿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教化得四方之國秩序井然。可憐我們這些九死一生人,得蒼天佑護結局多麼良善!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獨頭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四方之國邊疆鞏固又安全。可憐我們這些劫後餘生人,也真是吉慶有餘福祿無邊!「

《破斧》出自《詩經·國風·豳風》。詩篇時代背景是周武王滅紂,據有天下,封紂子武庚於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鮮、姬度、姬處於管、蔡、霍以監視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輔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國叛周。周公率兵東征,歷時三年,平定叛亂。

關於《破斧》的詩旨,大致有兩種:

一是「美周公說」。即本詩是一篇這是管、蔡、殷、奄等四國之民對周公讚頌的歌。歷代學者均持這種觀點。如《毛詩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惡四國焉。」《鄭箋》:「惡四國者,惡其流言毀周公也。」宋代朱熹《詩集傳》也云:「賦也。從軍之士,以前篇周公勞己之勤,故言此以答其意,曰:東征之役,既破我斧,而缺我斨,其勞甚矣。然周公之為此舉,善將使四方莫敢不一於正而後已。其哀我人也,豈不大哉!然則,雖有破斧缺斨之勞,而義有所不得辭矣。夫管蔡流言以謗周公,而公以六軍之眾,往而征之,使其心一有出於自私,而撫之雖勤,勞之雖至,而從役之士,豈能不怨也哉!今觀此詩,固足以見周公之心,大公至正,天不信有其無有一毫自愛之私。抑又以見當是之時,雖被堅執銳之人,亦皆能以周公之心為心,而不自為一身一家之計。蓋亦莫非聖人之徒也。學者於此熟玩而有得焉,則其心正大,而天地之情真可見矣。」

二是「東征從軍之士慶生說」。當代學者如聞一多等此這種觀點。

深讀本詩,泊客以為,《破斧》是隨周公東征的士卒喜獲生還,感恩讚頌周公之詩。

何也?

一曰「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均是明確讚美周公之語,且有遞進關係:首章是平亂、次章是教化,三章是鞏固。

二曰「破斧缺斨」為成語,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這個成語就來自於《破斧》。也即指頌揚周公東征,解民之倒懸。而且,詩中多次用了斧、斨、錡、銶等名稱,斧既是古代作戰用的武器,又是日常生活中可用的斧子;斨是也是古代的一種方孔的斧子,也是兵器;錡是古代的一種鑿子。銶也是古代一種鑿子。也即斧、斨、錡、銶既可指武器,也暗指管、蔡、殷、奄等四國民不聊生,也這些生活生產品都已經破、缺了。

三曰對「哀我人斯,亦孔之將。」的解讀。美者認為,「哀我人斯」的主語預設周公。而持慶生觀點者認為,戰爭真是殘酷,可憐「我們這些士卒」啊,總算九死一生了。

《破斧》描寫叛亂髮生之後,周公東征平息這場戰事,隨軍出征的士兵得以歸還。詩中有對周公東征的讚美,也有在這種讚美之中,對戰死者的可嘆和對自身的慶幸。

因此,《破斧》是一首描寫周公東征四國,除暴安良的敘事詩。讚美了周公東征的英雄事迹,也表達了隨徵士卒喜獲生還的感恩之心。

◆◆◆ ◆◆

詩經157

心 · 養性·品生活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古風泊客 ┃ 也許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賞析微刊


推薦閱讀:

女取詩經,男取楚辭的詩詞起名大全,看一眼就會喜歡!
詩經的編訂 風雅頌 用詩和傳詩
名有詩書氣自華:女詩經,男楚辭
來自《詩經》《楚辭》的如詩美名

TAG: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