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百年疑案再斷:雍正繼位問題考實

圖為康熙遺詔中關於雍正繼位的有關文字。

  雍正繼位疑案是二百多年的老問題,今撰此文炒冷飯,原因有兩個,一是近日始知雍正合法繼位說首創者;二是雍正繼位研究中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皇家玉牒的學術史。此二事事關繼位疑案研究。

  繼位疑案有三種說法,即雍正篡奪乃弟允禵皇位;雍正系遵照康熙末命合法繼位;雍正在康熙駕崩之際自立稱帝。所謂「篡奪」、「合法」乃是以康熙之是非為是非之用詞,傳統概念,不足為訓,不過使用起來方便,可以節省文字。三說之中,我贊成合法說。

  從民間傳說到學術研究的篡奪說

  雍正自繼位之始,就被篡位說纏身,當時社會傳言,康熙臨終,遺命傳位允禵,而隆科多矯詔傳位雍正,在這個過程中,雍正毒死康熙,這就是雍正頒布的《大義覺迷錄》一書所說的社會議論:「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先帝欲將大統傳於允禵,聖祖不豫時,降旨召允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殯天之日,允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指雍正)就進一碗人蔘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在很長時間裡,人們傳播雍正這種篡位故事,越往後傳說的情節越豐富、離奇,以至20世紀初發行的《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說雍正少小無賴,遊盪江湖,結交劍客,在康熙彌留之際潛回宮中,偷改遺詔登基。如此二百年的流傳,人們多是當作奇聞趣事的談資,並沒有進行學術性研究。

  時至1935年孟森發表論文《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得出雍正實系「篡位」的學術觀點:針對雍正在《大義覺迷錄》說的康熙召見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宣布傳位皇四子胤禛一事,認為根本沒有康熙召見皇子和隆科多宣布繼嗣末命的事,這是雍正捏造的企圖說明其繼位合法的謊言;雍正害死康熙得位,諸兄弟不服,於是迫害允禩、允禟等人,而允祉無意於政治,也被忌恨遭到囚禁;康熙要傳位給允禵,雍正用川陝總督年羹堯鉗制他,後來誅殺年羹堯、隆科多就是怕他們暴露奪位的秘密——所謂殺人滅口。這篇文章是雍正篡位說的奠基作,也是這一歷史由傳說、演義發展成為學術研究課題的標誌。40、50年代之交,王鍾翰在孟氏研究基礎上,以允禵西征的歷史進一步說明康熙屬意這個兒子,把篡位說研究推進一步。70年代後期金承藝和王氏一樣,在允禵史方面做文章,認為雍正原來不叫胤禛,為篡位奪了乃弟胤禎的名字,將康熙遺昭「皇位傳十四子胤禎」改易為「皇位傳於四子胤禛」,因而形成他的「盜名改詔」說。歸結起來,篡奪說要點有二:一為康熙沒有傳位雍正的末命;二為康熙屬意於允禵。

  圖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手跡。這四句話闡述了如何處理不同文化、文明間的關係,反映了費老的文化文明觀。

  康熙末命雍正繼位說

  比起篡位說,合法繼位說到70年代末才有像樣的研究成果出現,但自此發展較快,有影響的論著相繼面世。1979年吳秀良撰《通向權力之路——康熙和他的法定繼承人》一書,從康熙繼位一直談到雍正承嗣,提出以康熙重視孝道作為判斷他選擇繼承人的線索,認為允礽因不仁不孝而見廢,允祉、允禩皆以不孝而不中意或被斥責,惟獨雍正的誠孝被選中了。今年六月一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辦學術報告會,吳秀良在演講中說:他原來是相信篡奪說的,但在一次研討會上,何柄棣提出,雍正奪位說需要再研討,希望吳秀良來做。這表明何柄棣不贊成奪位說,他應是合法繼位說的首倡者。吳秀良主動說出合法繼位說倡導人,不淹沒他人業績,令人感佩。

  1981年楊啟樵出版《雍正帝及其奏摺制度研究》一書,次後寫出《「雍正篡位」再論》等文,與篡位說的孟森、王鍾翰、金承藝諸氏一一辯論,讚揚雍正的優點和政治能力,相信康熙傳位於他的史料,把年羹堯、隆科多被戕歸咎於他們破壞雍正密折制度,而不是什麼殺人滅口。同年,筆者發表《康熙朝的儲位之爭和胤禛的勝利》,緊接著撰成《康熙十四子胤禵改名考釋》、《曾靜投書案與呂留良文字獄述論》等文和《雍正傳》一書,筆者的意思是把雍正嗣位放在康熙後期和雍正前期的政治鬥爭中來考察,從康熙對雍正的一貫態度,以及與對其他皇子態度的比較中,認為取中了他,說明年羹堯、隆科多之獄,系他們擅權、妨礙皇權所致,害死允禩、允禟是儲位鬥爭的延續,具有保衛皇權性質,曾靜大獄和《大義覺迷錄》出籠是雍正在政治成功之後,爭取社會輿論認同的性質。

  「雍正自立」說及三說中的共識

  雍正繼位疑案,學界普遍以為只有篡奪與合法兩說,筆者的認知是——還有一個自立說,雖然關於它的文章甚少,觀點不那麼鮮明,論證不那麼清晰,但它不同於前述二說,已有了自己的觀點。庄吉發撰著《清世宗拘禁十四阿哥允禵始末》、《清世宗入承大統與皇十四子更名考釋》等文和《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專著,認為康熙從無立雍正的意思,允禵是被人看作皇儲的最佳人選,在允禵出征及其爭儲活動失敗情況下,雍正漁翁得利,於康熙駕崩時捷足先登,「入承了大統」,無所謂矯詔篡立,庄氏雖未明言雍正自立,其意已可見了。

  雍正繼位三說仍處於並立狀態,然而取得一些共識,有益於今後的研討,共識是:允礽、允禩等的繼位可能性,經過討論之後排除了,而把爭儲的焦點對準允禵和雍正;康熙第二次廢黜允礽後,使儲位久虛,因此諸皇子之間的爭鬥,不再是奪嫡,而是爭儲;改「十」字為「於」字的傳說是虛妄的,不足為據;毒死康熙說,應予擯棄;雍正對其繼位辯解太多,不同觀點的研究者皆從中看出問題,作出批評;繼位疑案的研究意義,不囿於合法與否的傳統道德法統,著眼於對社會的影響,這是研究者的共同願望。筆者認為雍正合法繼位的依據

  筆者主要證據有五,另有一個排除允禵繼統的旁證。

  (1)召見七位皇子與隆科多應是事實,難於否定

  雍正在七年(1729年)就奪位事,說康熙傳位給他的情形:康熙在殯天那天的凌晨二三時,於暢春園寢宮緊急召見允祉、允祐、允禩、允禟、允、允裪、允祥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宣布「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參見右圖)。其時,允祿、允禮等四位皇子在寢宮外等候。據此,康熙宣布遺命有時間、地點、人物、情節,雍正是遵照遺命繼位,應當是正常的、合法的。究竟有無召見的事,七位皇子最有發言權。雍正敘說康熙召見七位皇子事時,允禩、允禟已死,允祥是雍正死黨,如果雍正是製造謊言,這三人不可能揭發。允祐,康熙說他「心好,舉止藹然可親」,可能對雍正有看法也不會說,但允祉、允、允裪則不同了。允於雍正元年被派往蒙古辦事,擅自回京,在祈禳文中寫「雍正新君」字樣,表示蔑視;允裪在雍正清理財政中涉及到他,公然把家產拿到大街上出賣,意在暴露雍正對兄弟的迫害,以示對抗;允祉遭到雍正打擊,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死時,雍正親自祭奠,允祉故意後到,毫無哀戚之意,給人以幸災樂禍的感覺,表示與雍正態度的差異。如果雍正當面造謠,說他們被康熙召去聽遺命,他們當場不便揭發雍正,事後還不抓住這個把柄在底下說明真相,把雍正搞臭,以泄發內心的憤怒?可是並沒有這種事情。當事人不否認的事情,後人就難於否定了。

  康熙緊急召見皇子就傳位雍正事予以明示,合乎當時情理。康熙眼看自己危在頃刻,而國無儲君,再不指定,一旦亡故,將會造成紛亂,或致江山不穩,則對不起祖宗,並使令名受損,故須立刻決定繼承人;至於人選,早就集中在兩三個皇子身上,這時不必說是否取中允禵,單從他在數千里之外來看,火急宣詔也趕不回來,設若指定他,駕崩大事出來,他不在京城,國無君主,在諸皇子十幾年結黨爭位的嚴峻形勢下,不就會爆發齊桓公死後五公子停屍不葬而爭位的局面嗎?早在四十七年(1708年)廢黜允礽時就想到過這種事情的可能出現,這時怎麼會忽視呢!彌留之際說出繼承人為雍正,是刻不容緩的必然舉動。

  (2)從天壇祭天場所徵召雍正必系將賦予其特殊使命——繼承大統

  康熙召見七位皇子同時,緊急徵召奉命在天壇代皇帝祭天的雍正。雍正在康熙殯天這一天是在暢春園,如果他是不召自來,擅離職守,置祭天大事於不顧,是違旨抗命,豈是康熙所能饒恕。再說雍正來了,面見父皇三次,自是奉召無疑。這時的特殊召見,當系預定傳位給他的極其必要措施。所以筆者認為,康熙為了皇位的穩定移交,臨終前當機立斷,指定久在選擇中的雍正繼位,這就是雍正所說的康熙「倉促之間一言以定大計」。

  (3)允祉等在康熙遺體前承認雍正繼承大統

  康熙事出,隆科多宣布康熙傳位雍正遺命,這時皇三子允祉等皇子向雍正叩首,表示臣服,接著諸王大臣議定殯殮大禮,雍正為康熙更衣,奉送遺體回大內。雖然其時允禟有傲慢表現,允禩在沉思,然而授受之際一切正常,特別是允祉的帶動諸皇子向雍正行禮,不能說是擁戴,起碼是認可雍正的繼位。這一事實,過往研究中頗為忽略,應予重視。若同雍正間民間傳說允祉讓位的事聯繫起來看,亦見允祉跪伏的政治作用。民間是這樣說的:「三兄有撫馭之才,欽遵父命,讓弟居之,而聖君不敢自以為是,三揖三讓,而後升堂踐天子位焉。」將事情演義化,倒是挺有意思。(4)傳教士馬國賢回憶錄反映雍正正常繼位

  馬國賢住在暢春園附近,康熙病逝的夜間從寓所牆頭看到和聽到的事情,寫在《清廷十三年》的回憶錄里,他提供許多值得注意的信息:其一,康熙是病逝的,死亡時有御醫在場;其二,雍正的繼位,是康熙臨終指定的;其三,繼位之際狀況正常,人人服從雍正;其四,雍正辦的第一件事是盡孝子之責,裝殮康熙,將遺體從離宮護送回大內。馬國賢是事發同時獲得的資訊,用今天的話說是「第一時間」得到的,因而可信度高。馬國賢的記敘令讀者得到的印象是:康熙是正常死亡,雍正是正常繼位,而且繼位時狀況正常,與允祉等承認雍正的事實相符。

  (5)綜合分析「康熙遺詔」,是可信的

  雍正公布的康熙遺詔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康熙對其畢生政治的看法,二是命雍正繼位,三是命喪禮遵照禮制辦理。遺詔第一、三部分沒有作假的問題,第二部分指令雍正繼位內容的真實性需要討論,議題關鍵是遺詔非康熙親自書寫,系雍正製作,若與康熙有意立允禵合看,則是雍正作偽;然而如同許多學者所指出的,歷朝皇帝遺詔,基本上都出自他人之手,不能以是否親筆書寫斷定雍正造假。筆者綜合前述四點,即七位皇子面奉康熙傳位雍正遺命,允祉等向雍正行禮表示遵從康熙遺願,雍正被從祭天齋所召至暢春園的行為本身,無不表明雍正是合法繼位者,而且馬國賢第一時間的見聞表明雍正正常繼位。

  另外,筆者想談談皇家玉牒是否有雍正篡奪允禵皇位的資料及有關研究史。事情的緣起是孟森由隆科多私藏玉牒罪,想到玉牒是否有暗示傳位允禵的信息?迨後金承藝的盜名改詔說,在允禵改名、雍正「奪名」上作文章。欲知允禵、雍正真名及允禵在玉牒中地位,只有查閱玉牒,因它對人名的記錄最具權威性。於是查考玉牒資料擺在雍正史研究者面前,1980年秋冬之際,筆者、吳秀良、楊啟樵幾乎同時,不約而同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閱玉牒。筆者閱覽康熙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五年、雍正二年、十一年、乾隆七年等年份編纂的《宗室玉牒》(每年份均含「帝系」、「直格本」、「橫格本」三種,滿漢兩種文本)。康熙間玉牒凡是提到皇四子名字的地方,漢文均作胤禛,滿文與漢文字音相對,表明雍正名叫胤禛,始終用這個稱謂,沒有改名的事,「盜名改詔」無從談起!允禵的名字,康熙間修的《宗室玉牒》前後不一,早先的為胤禵,後來的為胤禎。雍正繼位後又稱他為允禵,筆者把這種情形稱為給康熙皇十四子恢復原名。康熙玉牒的橫格本、直格本記錄皇子的名字、生年、妻妾、子、受封情況以及已死者的說明,別無其他內容;玉牒帝系,對康熙皇子列表,若系允礽為皇太子年代修纂的,中間為皇太子允礽,兩側按昭穆排列。這樣玉牒寫皇太子之外,其他皇子依長幼之序書出,內容是規格化的,不會對某皇子作任何特殊地位的暗示,允禵亦不例外。孟森的疑問系由沒有機會檢閱玉牒產生的,金承藝亦然,讀過清代所修玉牒的人就會釋疑了。(作者為南開大學教授)


推薦閱讀:

風水問題答疑小結
容易忽略的刑事問題
《佛教教規禮儀》(十二)問題答問篇(下)
問題在哪
父母和孩子溝通中影響的幾大問題[分享]

TAG:雍正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