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向寂靜(上冊) | 四念處內觀禪法

Towards The Ultimate Peace

班迪達大長老

2015-2016年國際禪修營開示

緬譯中:

聖法西亞莉

(Sayalay Santa Dhammā)

2017年8月

目錄

  • 2015年11月29日
  • 2015年11月30日
  • 2015年12月01日
  • 2015年12月02日
  • 2015年12月03日
  • 2015年12月05日
  • 2015年12月06日
  • 2015年12月07日
  • 2015年12月08日
  • 2015年12月09日
  • 2015年12月12日
  • 2015年12月13日
  • 2015年12月14日
  • 2015年12月15日
  • 2015年12月16日
  • 2015年12月17日
  • 2015年12月18日
  • 2015年12月20日
  • 2015年12月21日
  • 2015年12月22日
  • 2015年12月23日
  • 2015年12月24日
  • 2015年12月25日
  • 2015年12月27日
  • 2015年12月28日
  • 2015年12月29日
  • 走向寂靜

    班迪達大長老

    2015-2016年國際禪修營開示

    2015年11月29日

    今天,在緬甸班迪達森林禪修中心舉辦的第17屆國際禪修營開幕了。班迪達大長老與僧眾們非常高興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著三重或兩重關係的親屬們。為了使每一位親屬都能夠進一步變成更親密的法眷屬,希望大家都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應用僧眾們贈送給你們的法的禮物。

    亞洲人與班迪達大長老自然地形成了三重的親屬關係,而歐洲、美洲與非洲人與班迪達大長老自然地形成了兩重的親屬關係。亞洲人雖然在地理位置、語言等方面互相有差異,族群以及文化歷史互相有差異,但是,同處於亞洲,彼此有共同的特徵,都是來自亞洲的親屬。此外,亞洲人同是這個地球上的人,所以,是來自地球的親屬。根據世尊佛陀的教導,經典里開示說,在無始生命輪迴里,每一個眾生彼此之間,都曾經是母子關係或父子關係,或者曾經是兄弟姊妹關係,或者是其他親屬關係,眾生彼此之間沒有做過親屬的是不存在的。根據世尊的開示,班迪達大長老與亞洲人都是來自輪迴中的親屬、來自地球的親屬,以及是來自亞洲的親屬,是這三重親屬關係。至於美洲人、歐洲人以及非洲人,因為你們與亞洲人交往疏遠,班迪達大長老與你們並非同是亞洲的親屬,而只是來自輪迴中的親屬與來自地球的親屬,是有這兩重親屬關係。

    僧眾們與來自亞洲、美洲、歐洲以及非洲各國的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兩重或三重的親屬關係,大家在此相聚,使我們能夠有這樣殊勝的因緣,把無上的佛法好禮贈送給親屬們,而大家也準備好了,樂意恭恭敬敬地接受這份珍貴的禮物,我們為此感到非常欣慰。我們是以親屬的身份,贈送給同一個大家庭的親屬們這份無上的法禮,而並非是以高高在上的導師的姿態來派發的。

    現在來解釋一下,在「法眷屬」這個辭彙里,所謂的「法」所包含的本質意義。世尊佛陀覺悟的「法」,其隱含的意義,是指:

    法具有承載、提升的力量,法能夠承載、提升那些依法實踐、依法而住的眾生的生命品質。巴利語「dhamma」,翻譯為:法,佛法是具足了力量的,人們遵照正確的方法實踐佛法,必將獲得實踐佛法的殊勝利益。

    對於這種意義上的法之禮物,如果平平淡淡地把它看作是像物質一樣的東西,用手抓起來,說,「喏,送你了,拿去用吧。」這樣是做不到的。法之禮物,非有形的物質,而是一套訓練方法,僧眾們只可以按照世尊佛陀所開示的經典,把世尊佛陀開示的訓練眾生的方法教給大家。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把佛法一一地送到來到這裡每個人手上,我們按照世尊的開示教導佛法,我們會非常高興地把這份法禮,送給那些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實踐佛法的人,只有那些真正地愛惜佛法,懂得實踐佛法的因緣是珍貴難得的人,才能夠真正地獲得實踐佛法的利益。

    法之禮物不是讓大家在拿到後,像普通的物質禮物那樣,收到後往玻璃櫃里一放就完了,法之禮物是需要在接受的當下就立即應用的。收到法之禮物後,如果大家能夠認認真真地練習使用,盡最大可能地練習使用,那麼,我們可以向大家保證,這份法禮將能夠提升大家的生命品質。任何眾生,都不樂意讓生命一直墮落,都樂意提升生命的品質,能夠使生命的品質登峰造極,那是夢寐以求的,是最好的。但是,要想提升生命的品質,不費吹灰之力,等著天上掉餡餅,是得不到的。想要提升生命的品質,需要尋找到正確的方法,尋找到了正確方法之後,要能夠切實地按照其方法實踐。

    我們僧團能夠按照世尊開示的佛法教導大家。此外,禪修中心能夠從各個方面提供方便條件,包括禪堂、禪墊、蚊帳、食物、飲品、禪服、茅舍、行禪道等等條件完善的禪修環境,如果能夠看到大家珍愛實踐佛法的因緣,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精進習禪,而不是在裝模作樣,那我們僧眾會感到十分地歡喜。如果大家還能夠因為精進禪修而證悟殊勝之法,那我們僧眾所付出的辛苦就適得其所,努力教導就沒有白白地付出,為此,我們會感到很欣慰。

    過去,來自世界各地到班迪達森林禪修中心參加過密集禪修營的YOGI們,在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精進禪修後,在即將離開這裡之前,他們來到班迪達大長老面前告別。班迪達大長老向他們提出了一些問題,他們都能夠如實地回答。班迪達大長老的問題也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班迪達大長老說,大家來到這裡參加了密集禪修之後,心中有什麼感受?心態方面有沒有什麼改變?

    他們回答說,學生們直到現在才懂得了應該如何吃飯、如何喝水,直到現在,才知道應該如何生活、如何走路、如何坐下、如何站著、如何躺下;所謂的知道了應該如何生活,就是指,他們知道了,在世間生活,應該要具有道德修養,具有良好的人類的心態,具有內觀智慧。

    還有的人說,直到現在,才算有了一個可以安住的家。

    另外有人說,來到禪修中心,密集地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知道了只有四念處內觀禪修才是最殊勝的禮物。四念處內觀禪修,是最有效的消除煩惱的禪修方法。很多人在說,四念處內觀禪修,是緬甸最好的出口品。

    現代社會,人們出行有各種代步工具,車輛駕駛有左側通行的國家,有右側通行的國家。無論交通規則如何,人們從一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需要駕車的話,必須要懂得並遵守交通規則,有車速限制的地方不能夠超速駕駛,轉彎的地方,要小心翼翼,在交通路口要看清楚交通燈指示,要知道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當心行。如果能夠一直小心翼翼地駕駛車輛,就避免了因為自己的錯誤違犯交通規則而造成車禍等危險。但是,因為別人的過錯,而導致自己車輛被撞擊的事故是可能發生的。世尊佛陀的教導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自己不守規矩,就會傷害到他人的利益,使自己和他人雙方受到損失;如果別人不守規矩,也會傷害到自己的利益。因此,眾生要能夠遵守道德規範。那些能夠遵守道德規範的人們,就像那些遵守交通規則的駕駛人一樣,能夠避免災禍,而安全地到達終點。只要對世尊佛陀的教導充滿信心,按照世尊佛陀指明的正道,除了睡覺時間以外,在醒著的時間裡,要能夠保持正念,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一步一步向前邁進;俗話說,路的盡頭是城鎮,只要一直前進,最終就能夠到達自己的目的地。那麼,出行上路的旅人,來到寬闊的大道上,要能夠堅持做到三點:

    1、一直地朝前走;

    2、小心翼翼地走;

    3、永不停步地走。

    如果大家能夠記住這幾點,勇猛精進地禪修,大家就能夠最終到達終點,變成為僧眾們的法眷屬,因為輸入了同樣的法血,而變成真正的法眷屬。為了使大家最終成為真正親密的法眷屬,僧眾們樂意伸出援手,切切實實地幫助大家。之所以要教導大家禪修,並非是我們好為人師,而是如剛才說過的,是按照恩人導師馬哈希西亞多濟的遺願來真誠地幫助大家的。

    剛才開示說過,法之禮物是具足潛在的力量的,實際地運用這份法禮的人,將能夠驗證其法力。最後,班迪達大長老鄭重地敦促,希望大家來到禪修中心之後,能夠珍愛這份法之禮物,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精進習禪!

    今天開營儀式到此結束。祝願大家身心健康!

    2015年11月30日

    昨天,在60天國際禪修營的開營儀式上,班迪達大長老開示了為什麼與YOGI們有兩重或三重親屬關係。在這些親屬關係之上,大家為了能夠彼此成為具有法的血緣關係的法眷屬,需要精進地實踐佛法。按照世尊佛陀開示的正確方法實踐佛法,佛法具有足夠的法力,能夠避免眾生墮落,能夠不斷地提升眾生生命的品質。

    為了使來自世界各地的YOGI們能夠輸入進法之血液,成為具有法的血緣關係的法眷屬,我們僧眾們會遵從世尊佛陀的本懷,盡最大可能地將自己所有的法之血液輸送給YOGI們。如果自己沒有法之血液,就沒有辦法給與別人。這意思是,僅僅通過深入經典獲得的聞所成慧,或通過思考推理獲得的思所成慧來開示佛法,是萬萬不可的。一方面有教理基礎,一方面有跟隨善知識實踐內觀禪修,並在內觀禪修實踐中達到了一定的令人滿意的程度,自己才算是對究竟真實的佛法有所覺悟。因此,在身、語、意三方面,都獲得了文明的教化。只有自己對佛法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覺悟,並在身、語、意三方面達到了相當文明清凈的程度,這樣的善知識才能夠順理成章地為人師表,才有資格教導他人,使他人得到文明的教化。

    一方面,僧眾們懷著慈心和悲心,教導大家禪修方法,一方面,學習禪修的YOGI能夠以虔誠心珍惜法,恭恭敬敬地求法,細緻認真地實踐法,對此,僧眾們將會感到無比欣慰和滿意。如此,僧眾們殷切地希望,能夠看到大家最後都充分地獲得了法之血液,開心歡喜地滿載而歸。願大家精進禪修,獲得實踐佛法的利益!

    通過閱讀報紙雜誌和學術刊物了解到,在人世間,人們的血型各不相同,有A血型,有B血型,有AB血型,有O血型,一共有四類血型。這其中,O血型就如同世尊佛陀教導的四念處內觀禪修。四念處內觀禪修,適合任何人來修習,無論你是哪個社會階層的人,無論是哪個民族的人,無論是有什麼宗教信仰的人,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等等,或者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無論誰來,都可以修習,沒有不適合四念處內觀禪修的人。

    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人,自己不會有任何利益損失,相反地,會帶來殊勝利益。四念處內觀禪修,能夠給每一個禪修者帶來利益,只要按部就班地禪修,普普通通地就能夠獲得多多少少的利益,一點都沒有什麼稀奇玄妙。現在僧眾們,遵照世尊佛陀的本懷,按照馬哈希西亞多濟的囑託,所教導的禪修方法,就是按部就班的、實實在在的四念處內觀禪修方法。

    如果A血型的人需要輸血,要輸入相同血型的血液,B血型和AB血型的人需要輸血,都是同樣地需要輸入相同血型的血液,但是,O血型的血液卻適合任何血型的人。同樣地,四念處內觀禪修,對人人都適合,任何宗教背景的人,或沒有宗教背景的人,全部都適合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沒有任何人不能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四念處內觀禪修,不會給眾生帶來任何不利因素,凡是修習過四念處內觀禪修的人,不僅僅沒有帶來害處,還帶來了相當殊勝的利益好處。因此,既來之,則安之,願大家能夠相信實踐佛法所帶來的殊勝利益,安安心心地精進禪修。

    對於本身血型各不相同的人們,換句話說,大家的信仰基礎雖然各不相同,或者沒有任何信仰,只要大家能夠按照教導的方法,精進禪修,可以保證,在三周內,每個人都會有顯著的進步,更不要說超過三周,會有更加可觀的進步。

    人有四種,一種人說話快、明;一種人說話快、亂;一種人說話慢、明,一種人說話慢、亂。這其中一種人,說話快、明的,意思是說話快速而條理分明,前後有條理,別人聽得明明白白。另一種人,說話快、亂,意思是說話快速但雜亂無章,前後沒有條理。還有一種人,說話慢、明,意思是說話緩慢而條理分明。最後一種是說話慢、亂,意思是說話緩慢又雜亂無章,前言不搭後語。在這四類人之中,最好的是第一種,說話快、明,這種人能夠很快學會禪修方法,如果能夠根據正確的方法,恭恭敬敬、細緻認真、持續不斷地精進禪修,可以保證,這樣的人在三周內能夠獲得顯著的進步。

    第二種人是說話快、亂的,這樣的人說話倒是很快,卻沒有條理,前後倒置,不能夠條理清晰地說話,這樣的人如果能夠按照教導的方法精進禪修,也是很容易取得進步,但是,因為自己不能清清楚楚地表達禪修經驗,雖然能夠開發內觀智慧,但是,他自己表達不清楚,禪師們對這樣的禪修者要特別小心。

    第三種人是說話慢、明的,這樣的人說話慢條斯理,前後意思也通順,這樣的人如果認認真真地按照教導的方法精進禪修,雖然不能像第一種人進步迅速,只要多花點時間,一個月,一個半月,也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進步。

    最後是說話慢、亂的,這樣的人說話慢悠悠,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前後沒有著落,盡說些自己思考推理的東西,很少說自己的實際經驗,看了很多書,說出來的都是從書本里學的。禪修之後,也不能夠說清楚禪修經驗,報告的都是想出來的,或書本上的,這樣的人禪修小參的時候說的都是不著邊際的話,禪師想教都教不會,管都管不了,這種禪修者,我們都見識過。

    今天,要開示的主題是,對於禪修者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基礎?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戒學。那我們就先說戒學。

    持戒對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一個人在世間學識如何高人一等,有多少學位證書,甚至是博士,博士後,或者,無論一個人在世間多麼富有財富,或擁有健康的體魄,或擁有眾多隨從,如果他沒有道德修養,這樣的人就不能夠算是名副其實的人。所謂名副其實的人,是有道德修養的人,是有持戒的人,有責任心的人,這樣的人才夠資格被稱得上是人,如果是出家眾,就要行持出家戒,同時,還要能夠履行出家人的義務。

    一個人除了要有道德修養,要有責任心,還應該正直誠實,這些品質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班迪達大長老要開示的就是,一切要從訓練持戒開始。

    不持戒的人,往往都沒有廉恥慚愧心,沒有同情心,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沒有慚愧心,沒有同情心,就會隨心所欲地為所欲為。世尊佛陀對世間眾生的行為規範有所教導,最基本的是,一個人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人,要有所為,即:修習十種善業,同時,要有所不為,即:遠離十種惡業。

    十種惡業,是指三種身惡業,四種語惡業,和三種意惡業。

    三種身惡業是:

    1、 殺生:折磨、殺戮有生命的眾生;

    2、 偷盜:非法獲取他人財物;

    3、 邪淫:與其他非合法伴侶行邪欲樂。

    四種語惡業是:

    1、 妄語:為自身利益而說謊言,以欺騙他人,使他人利益受損失;

    2、 兩舌:說無端的是非,以破壞別人友好關係;

    3、 惡口:以粗野之口,呵斥、打擊、辱罵他人;

    4、 綺語:說那些對世間和出世間都沒有利益、消磨時間的廢話。

    三種意惡業是:

    1、 貪慾:想要非法地擁有他人的財物;

    2、 惡意:想要毀壞、傷害他人的惡念;

    3、 邪見:認為修習清凈的善業沒有善果報,造作下流的惡業沒有惡果報,認為死了就一了百了。這就如同不相信:吃了有營養、合適的食物,會給身體補充營養,會帶來身體健康,是一樣的道理。

    以上就是十種惡業,不論是通過閱讀經典有所了解,還是從善友、善知識那裡聽說的,要能夠記得這些是惡業,預先了解這些是惡業,了解之後,就要生起慚愧心,慚與愧在巴利語中叫hiri-ottappa,換句話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要有同情心。人們都應該有同情心,將心比心,就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預先不懂得這些,心裡就沒有慚愧,沒有同情心,像這樣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人數不少。

    對於造作身惡業和語惡業,要能夠生起慚心(厭惡造惡,hiri)和愧心(懼怕造惡,ottappa)。比方說,人們都厭惡屎糞,都害怕熾熱的炭火,如果知道是屎糞,誰都不會去靠近,不會去抓取,燒紅的炭火,如果知道它的熾熱,誰都不會去碰一下。就像人們厭惡屎糞,懼怕碰觸赤炭一樣,人們對造作惡業要感到厭惡和懼怕,生起慚愧心。生起慚愧心是非常重要的。有慚愧心,就會厭惡和懼怕造作這些惡業,那就不難做到: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說妄語、遠離濫用酒精和毒品。不去造作這些惡業,自己的道德品質就沒有敗壞,同時,還不會給他人造成傷害,這就是一舉兩得的善業。遠離造作惡業,不僅僅自己身業、語也、意業獲得了清凈,同時,還保護了他人,使得他人沒有因為自己造惡而受到傷害。

    生而為人,應該具有同情心。比如,剛才開示說過的那些惡行,如果別人造作到了自己身上,那就傷害到了自己的利益,那自己一定很難受。所以,懂得這樣思考,自己就不應該造作那些惡行,不應該去傷害到他人。當我們具足了同情心的時候,就算是自己有貪、嗔、痴的心生起,但是,想到會傷害到他人,就要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行為,因此,他人就不會因為我們去造惡而受到身心之苦,他人就不會受到傷害。因此,自己為了不造作惡業而控制住了自己的行為,這在巴利語中稱為「sīla」,意思是持戒。通過持戒,自己的身行和語行就不會受到他人的批評責備。

    如果能夠遠離造作十種惡業,特別要能夠避免造作三種身惡業和四種語惡業,巴利語叫anavajja,意思是:免受譴責。人們在社會中生活,要能夠做到避免受到批評和責備,如果自己能夠遠離粗野的、粗俗的身行和語行,那自己的行為就是文明的,有教養的,身行、語行都會是彬彬有禮的,人們都喜歡彬彬有禮的文明人,自己如果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都會對自己感到十分滿意。因為自己不會給周圍人帶來災難,所以,自己給周圍的世界帶來了和平因素。由於自己有能力使自己的世界獲得寧靜,所以,就給自己周圍的世界帶來了和平。

    巴利語有一個詞,叫pu??a,意思是,身行和語行是清凈的,是免於受到批評和責備的。因為是清凈善業,就是值得修習的,因此,叫kiriya,就是必須要去做的意思。清凈的善業,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去做的。清凈的善業是必須要做的,這是獲得幸福的因緣。清凈的善業,是獲得殊勝的幸福的因緣。換句話說,是因為避免了去做受到批評和責備的惡行,而獲得的善果報。

    如果一個人持戒圓滿清凈,他就被稱為戰勝自己的人。如果做不到持戒清凈圓滿,人們就會因為自己有過度的貪、嗔、痴,而去折磨欺負他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惡行,就會折磨欺負他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戰勝自己的貪、嗔、痴,就是能夠戰勝自我的人。生而為人,重要的是能夠戰勝自我,而不是要折磨欺負他人、通過非法手段去戰勝他人。能夠戰勝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能夠戰勝自己,自己的小世界就是安寧的,同時,給周圍環境也帶來了和平。

    世尊佛陀所開示的法,根本的就是要使世界和平,使自己的小世界和平。世間的人們,為了能夠使自己的小世界獲得和平,如果能夠圓滿地持守最基本的五戒,那全世界將會變成怎樣?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了使自己的小世界獲得和平,就要遠離三種身惡行,四種語惡行,因此,自己的身業和語業就是清凈的,這種清凈的身業和語業是非常殊勝的,巴利語,visuddhi,意思就是清凈的。

    剛才說過,持戒就是遠離造作惡業,使身業語業獲得清凈,巴利語sīla,意思是持戒,巴利語visuddhi,意思是清凈的,那sīlavisuddhi,就是戒清凈。剛才說過,YOGI們如果能夠履行全世界人民的義務,就是能夠持戒,堅決不破戒,每一天自己的身行和語行都遠離了過失,獲得了身業和語業的清凈。換句話說,就是獲得了戒清凈。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會感到非常歡喜和滿意?僅僅持戒,就會讓人感到歡喜和滿意。但是,我們還需要獲得心清凈。

    今天開示到此。

    2015年12月01日

    昨天開示說到,生而為人來到這個世界,比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更加重要的,是能夠使在身、語、意三方面的行為獲得清凈,以免別人說三道四,受到他人的譴責。如果身行、語行是清凈的,才可以稱為名副其實的人。如果內心的意行是清凈的,才算是有了人性的心態。在此基礎之上,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逐步地開發增長內觀智慧,當內觀智慧成熟圓滿的時候,將會獲得超凡的智慧。在目前佛陀的教化期內,為了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為了使心態具有人性,在此基礎之上,為了進一步地獲得人類超凡的智慧,眾生依然具足了能夠成就自己的福德和因緣。

    有這樣的機會,卻不精進努力,最基本的五戒也不持守,導致這個世界上道德敗壞的人為數眾多,談不上是名副其實的人。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根本就沒有人性的心態,也缺乏人類的智慧,不知道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適宜的,不知道善惡標準,智慧退化。黑暗已經降臨在這個世界,人們行走在沒有光明的路上。所以,現在來到禪修中心的禪修人,為了不要倒退回黑暗的世界,要走在光明的旅途上,該躲開的就躲開,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才能夠遠離危難。目前,眾生依然還具足成就圓滿的智慧,到達光明的終點的條件和機會。

    昨天講過戒清凈,YOGI在一邊持戒的基礎上,還要多多修習慈心,修習悲心。如果一個人很慈悲,就很容易生起隨喜的心。修習慈心,有兩類方法,一種方法是,修習慈心達到禪定,一種方法是,通過如理作意,在非禪定狀態下培育慈心。我們現在並不需要去修習能夠達到禪定的慈心業處。

    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是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主要是修習內觀禪修,開發培育內觀智慧,所以,就應該主要開示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但是,在內觀禪修過程中,需要修習護衛禪,其中包括修習慈心禪。一方面,可以獲得善業功德,一方面,可以護衛內觀禪修的順利進行。現在YOGI是在修習內觀禪修,為了使禪修者能夠在修習內觀禪修過程中,遠離障礙法,順順利利地培育內觀禪定,開發增長內觀智慧,在經典中有教導要修習一切處護衛禪業處。

    今天,就為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YOGI們,簡要地開示一切處護衛禪業處的修習方法。每次密集禪修營班迪達大長老都會跟大家講護衛禪業處的修習,這次也不例外。為什麼呢?每一次來參加密集禪修的YOGI,多數都是初學者,為了讓初學者都能夠學會,就要開示,對於曾經參加過密集禪修的YOGI,再聽一次,印象就更加深刻。

    護衛禪有四種:

    1、佛隨念(法隨念);2、慈心禪;3、不凈觀;4、死隨念,就是隨念死亡。

    第一種護衛禪,是佛隨念。佛隨念就是禪修者反反覆復地憶念世尊佛陀的某一種或一些功德。剛才在受三皈依、八戒的時候,我們禮敬世尊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如果知道其含義,並會憶念這其中所讚歎的世尊的兩種功德,就足夠了。其中,arahato,就是讚歎世尊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世尊佛陀的功德之一。世間凡夫,被貪、嗔、痴煩惱嚴重地污染,而世尊佛陀在尋求解脫的過程中,通過內觀禪修,徹底地根除了貪、嗔、痴等等煩惱,就在覺悟了無上的佛智的當下,一次性地、完全徹底地獲得了心清凈,連任何的煩惱習氣都消除得乾乾淨淨,言行都已經沒有任何的習氣。

    特別地,對真理的無知,對真理的疑惑,對真理的錯誤了知,這些無明都會使眾生墮落惡道。世尊佛陀已經根除了無明,世尊佛陀對想要知道的一切,以自己的智慧思考一下,就能夠完全無誤地知道。以自己的智慧了知,巴利語叫sambuddha,正確無誤地了知,巴利語叫sammābuddha,合起來就是sammāsambuddha,正等正覺者。

    對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的智慧了知的,都是正確無誤地了知的。這兩大功德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大功德我們都應該憶念,隨念。但是,有的人對憶念一個人的功德不是很有信心,有的人本來並不相信世尊佛陀,那麼,這樣的人可以修習法隨念。修習法隨念,就是憶念法的功德。

    在經典中記載了許許多多憶念世尊佛陀的功德的方法,並有分析和舉例,說明相信世尊佛陀的功德,並能夠憶念世尊佛陀的功德,會有怎樣的功德利益。但是,對於參加密集禪修的YOGI來說,修習佛隨念最重要的是為了避免在禪修過程中因看到各種恐怖的畫面而受到驚嚇。修習內觀禪修,一些不善的、嚇人的目標可能會出現,如果事先有修習佛隨念做預防,真的看到這些恐怖現象的時候,就不至於被嚇到起雞皮疙瘩。這是在內觀禪修過程中,要修習佛隨念的利益。

    現在參加密集禪修的YOGI,一些人如果不想憶念個人的功德,或者說,不想憶念世尊的功德,還可以修習法隨念。大家是因為相信佛法而來到這裡參加密集禪修的。佛法有六大功德,其中,第一大功德是: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意思是,對於能夠按照正確的方法實踐佛法的人,佛法將能夠提升他,承載他,使他免於墮落。這被稱為佛法。

    所以,要知道正確的實踐佛法的方法,按照正確的方法實踐佛法,佛法就會承載我們,使我們免於墮落。按照正確的方法實踐佛法,最後獲得的功德利益是與世尊佛陀的開示互相吻合的。比如,修習戒學,世尊佛陀說要戒除殺生,要對殺生生起慚愧心,對眾生生起同情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能夠避免造作殺生的惡行。如果未能夠約束自己,實施了殺生的行為,那就是破戒,因此,自己的道德敗壞了,同時,他人因為自己的惡行而受到傷害,這些就是當下的惡果報。無論是因為有慚愧心也好,或者自己有同情心也好,自己本身知道,要避免造作惡行,並真的實際做到了,自己避免了犯罪,身行也保持了清凈,同時,別人沒有因為自己的過失而受到任何傷害。養成戒除惡行的好習慣,使自己習慣於依佛法而住,自己就會遠離犯罪,也不會去傷害他人的利益。

    世尊佛陀開示的佛法,與實踐是互相吻合一致的,一個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會因此而受益,巴利語稱為svākkhāto。同樣地,世尊佛陀開示說,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濫用酒類和毒品等等都是惡法,要像躲避屎糞,躲避炭火一樣地遠遠地避開造作這些惡行,這樣,自己的的身行和語行就是清凈的,同時還避免了受到別人說三道四、指點責難。這就是持戒當下獲得的利益。與此同時,他人沒有因為自己破戒而受到傷害,也就保護了他人。

    有同情心,悲憫心,就不會去傷害他人,就是保護了他人免於受到自己的傷害,自己也保護了自己的利益。因為自己知道要持戒,按照世尊佛陀的開示,修習了戒學之後,其善果利益與世尊佛陀開示的佛法是完全吻合一致的。這是在持戒這方面,實踐了佛法之後,持戒人獲得了佛法的承載和保護,避免了墮落,同時,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養。

    雖然我們不需要通過修習慈心獲得禪定,但是,只是通過如理作意,來培育慈心和悲心,都會獲得殊勝的利益。願望一切眾生,吉祥如意,幸福安樂,就是以慈心在如理作意,在這樣作意的當下,就遠離了敵對嗔恨的心,生起慈心的時候,心是清凈的,反反覆復地修習慈心,就越來越能夠忍耐,越來越能夠寬容,能夠承受吃虧損失,能夠為他人而放棄自己的利益,這些就是多多地修習慈心所帶來的利益。

    多多修習慈心之後,悲憫之心自然而然地會生起,就如同生起真正的慈心之後,就遠離了敵對的嗔恨心一樣,生起悲憫之心的時候,就遠離了殘暴的嗔恨心。心中生起慈悲心的時候,就遠離了敵對、殘暴的嗔恨心,心是清凈的。修習慈悲心,其利益就是消除了敵對的、殘暴的嗔恨心,在生起慈悲心的當下,就會獲得這樣的利益。這就是在實踐佛法的當下,獲得了佛法的承載和保護,提升了自己,避免了墮落。一個人培育了真正的慈悲心,就能夠隨喜他人的幸福和成就,不會心生妒忌和不滿。

    願眾生能夠像自己一樣幸福安樂,就不會有嫉妒心。遠離不滿,遠離妒忌,心是快樂、高興的,就能夠隨喜讚歎他人。如此,修習普普通通的慈悲心,就能夠獲得殊勝的利益。如果修習慈悲心達到禪定,其利益就更無須多說。所謂的內心高尚,就是能夠對眾生生起慈悲心,生起隨喜讚歎的心,因此,就遠離了敵對、殘暴的嗔恨心,遠離了嫉妒的心。根據世尊佛陀的開示去實踐,修養出好的心態,有慈心、有悲心、有隨喜的心,因此,那些嗔恨心自然就消除了,所以說,實踐佛法的利益與佛法教理彼此是互相吻合的。

    不論人們對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所帶來的功德利益能夠了解多少,我們應該知道,每一次提起正念觀照,在這個剎那就沒有機會使煩惱生起,煩惱熄滅了一次。從觀照腹部上下起伏開始,對當下生起的任何顯著的目標,要能夠毫無漏失地進行觀照,這需要付出熾熱的努力,稱之為十足的精進力。如果具足了精進力,就不會鬆懈、懶惰。因為熾熱的精進力捷足先登霸佔了位置,就防止了冷漠、懶惰的侵入。心就能夠貼住在腹部,投入目標,覆蓋住目標,緊密地觀照覺知每一次的上下起伏的動作。除了專註地觀照目標,任何雜念都沒有進入心識之流里,正念就這樣培育起來了。有了正念之後,心就投入到目標之中,心不會發生掉舉,心裡也沒有憂愁。每一個YOGI只要能夠恭恭敬敬、細緻認真地觀照覺知目標,都是在培育正精進、正念、正定。尋,使觀照的心導向瞄準當下生起的目標。由於心有瞄準當下身心內生起的目標,就不會跑到五欲的目標上,欲樂思維就不會進入心裡,想滅掉他人的惱害思維不存在心裡,想折磨他人、想給他人苦頭吃的嗔恚思維也不存在心裡。

    當心導向身心當下生起的目標的時候,那些欲樂思維,惱害思維和嗔恚思維就消除了。世尊佛陀所開示的佛法,在實踐的當下,就能夠獲得利益。這僅僅是管中窺豹,是全面而深奧的佛法真理的一部分,是為了使大家了解佛法的功德生起信心而簡單地列舉了這些實例。如果有的人不相信世尊佛陀個人的偉大功德,也沒關係。目前,自己在修習實踐佛法,對實踐這些佛法後所獲得的利益能夠生起信心和感到滿意,也已經足夠。

    YOGI們繼續深入地禪修,對實踐佛法所能夠帶來的利益,會越來越信心滿懷。

    第二種護衛禪,是慈心禪。修習慈心,以一個人或以許多眾生為對象,在自己心中培育出豐潤的友愛之情意,是與不滿、嗔恨、無慈、無愛相反的。心中升起了豐潤的友愛之情意,就是慈心。我們需要有慈心。經典中教導了培育慈心的方法:願眾生遠離危險和敵人,願眾生消滅敵人遠離危險,這其中,消滅敵人是指:熄滅內在的貪慾、嗔恨、愚痴等不善法。

    沒有如理作意,不修習慈心,沒有消滅敵人,會造作惡行,造作惡行會生起五種怖畏:

    1. 造作惡行,自己對自己會不滿意,這是自我責備之怖畏。
    2. 造作惡行,會受到善知識們的譴責,這是他人責備之怖畏。
    3. 如果是觸犯了法律,就要被追究法律責任,這是法律懲罰之怖畏。
    4. 造作惡業的人,今後生命輪迴中必然會墮落,這是墮落苦界之怖畏。
    5. 造作惡行,會使自己心驚膽戰,這是內心驚恐之怖畏。

    如果能夠圓滿地持戒,如果修習了慈心,就能夠遠離這些怖畏。慈心越是強大,就越是遠離了那些怖畏和嗔恨。所以,我們需要修習慈心。

    慈愛心,不是男女戀人之間、夫妻之間的愛,情愛裡面有貪慾、有執著。這種情愛,巴利語叫gehasitapema,是同居一起的親人之愛。慈愛永遠是不帶有貪慾的愛。偶爾的時候,親人之間會有慈愛,但是,親人之間的愛絕大多數都是有貪慾的親情之愛。慈愛永遠是純凈的愛,純粹地願望他人幸福安樂,願望他人身心健康。修習慈心,需要有同情心,願他人能夠像自己一樣幸福安樂,願他人像自己一樣遠離危險和敵人。敵人分為外敵和內敵,特別是煩惱作為內敵,是非常可怕的敵人;外在的敵人,遇到的次數是有限的。

    願眾生遠離內在的敵人,就是指願眾生遠離那些傷害他人的不善法,遠離違犯性的煩惱。能夠遠離違犯性的煩惱,就自然而然地遠離了自我責備之怖畏。如果人人都能夠遠離內在的敵人,可以想像,那全世界會變得多麼和平!所以,具有慈心的人,內心是感到幸福的,身體也會感到舒適安樂。這些利益,在生起慈心的當下就獲得了。眾生所祈願的所謂幸福,無非是能夠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身心健康。如果遠離了內在的敵人,就自然地會獲得身心的幸福快樂。所以,非常重要的是,要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慈愛心。

    剛才已經講過,每個人,所有的眾生,包括人類,天神眾,動物,都想要幸福安樂的生活。修習慈心,就是要願望一切眾生,像自己一樣能夠獲得幸福安樂的生活。修習慈心,有諸多的功德利益,對於禪修者來說,首先,夜晚會安心地入睡,早上會平靜地醒來,夜裡沒有惡夢,不被有毒的眾生傷害,等等,很多很多的利益,在此不更多地詳述。修習慈心自然地會帶來利益,大家要避免在修習慈心的時候,一心想著要好處利益,只要知道並相信會帶來利益即可。只有知道修習慈心是有利益的,並相信其利益,修習慈心才能有實際效果。

    第三種護衛禪,是不凈觀。不凈觀,就是觀想思維自己身體是不凈的,令人噁心厭惡的。構成自己身體的各個器官,各就各位地長在適當的部位,自己看看自己的身體,從整體來看,感到挺好,挺滿意,再看看五官各部分,也都整整齊齊,像模像樣,挺讓人喜愛的。如果說,把身體各部位分解一下,頭髮放一堆,體毛放一堆,手指甲腳趾甲放一堆,牙齒放一堆,皮膚放一堆,再看看,會感覺怎麼樣呢?原來從整體去看自己的身體的時候,會感覺挺好,感覺挺令人驕傲的,挺令人喜愛的,這些都是貪愛。

    在把身體分解之後,一堆一堆地看的時候,誰還會去珍愛這些東西呢?給誰都不想要。所以,修習不凈觀,就是把原本從整體看,還感覺不錯的身體,按類別分解成一堆的頭髮,一堆的體毛,一堆的指甲,一堆的牙齒,一堆的皮膚,這樣再去看,就知道這些是不凈的,令人噁心、令人厭惡的。原以為自己的身體是英俊漂亮的,是令人喜愛的,但是,分解成堆以後,就不再令人喜愛了,不再執著了。這就是不凈觀。

    在內觀禪修培育起一定程度的定力的時候,禪修者往往會看到漂亮的畫面,像做夢一樣的禪相,男性禪修者,會看到女性的美麗圖像,女性禪修者,會看到男性的英俊的圖像,因為看到了異性圖像,就會心生妄念,預先修習不凈觀之後,在看到這些誘惑畫面的時候,就不會生起貪慾,而是能夠提起正念,當下觀照覺知目標。就算是因為措不及防地看到了這些畫面,生起了貪慾,也比較容易提起正念觀照覺知,貪慾能夠很快地消失。所以,禪修者需要修習不凈觀。

    最後,第四種護衛禪,是死隨念。死隨念,就是觀想思維死亡。任何生命,出生之後,不會永生不死,任何人都會死。有的眾生很早夭折;有的眾生,生命過程中,因為得各種病,會病死;有的眾生,會因為發生意外災難而死;有的眾生,年老體弱之後,壽終正寢而死。不論誰都不得永生。所以,要思維隨念死亡。還要考慮到,為了今後生命輪迴,是不是準備好了足夠的上路的資糧呢?所以,要在沒有死的時候,修習善法,以使自己的身業、語業、意業獲得清凈,要能夠依法而住。可以這樣隨念死亡:

    我很快會死,死亡是一定的,生命是無常的,在沒有死亡之前,為了生命輪迴旅途要準備資糧,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天候地預先累積足夠的善業資糧。特別是,像現在這樣,要精進地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這是最最重要的。要這樣修習死隨念。

    以上就是四護衛禪,包括佛隨念或法隨念、慈心禪、不凈觀、死隨念。

    這是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人隨時隨地需要修習的一切處四護衛禪。禪修者自己在禪坐時就可以這樣修習,每一種護衛禪,觀想一分鐘即可,每一次要在五分鐘內,完成四護衛禪的修習。願YOGI們在修習了護衛禪之後,能夠遠離各種危險障礙,順利愉快地取得禪修進步!

    2015年12月02日

    昨天,根據世尊佛陀的開示,給大家簡要明白地講解了四種護衛禪的修習方法,四護衛禪,也稱為:一切處護衛禪,因為,無論在何處禪修,YOGI都需要修習護衛禪。修習護衛禪,可以使YOGI遠離危險,清除障礙,以利於禪修順利進行。如果YOGI按照禪師教導的方法修習,一定會獲得利益和幫助。

    今天,要給大家開示有關禪修的方法和禪修的類別。大家都應該在投入禪修之前,預先知道禪修方法。

    首先需要持戒,持戒主要是指控制身行和語行這兩方面。持戒能夠避免給自己帶來違犯性煩惱。如果能夠一直持戒,身行和語行就獲得了清凈,從而避免了別人對自己的行為說三道四,避免受到他人的譴責。這在巴利語中被稱為anavajja,意思是:無過失,免受譴責。為了避免別人對自己的行為說三道四,就應該遠離粗野的言行,老老實實做人,而非裝模作樣。這樣的人才是有文明教養的人,身行、語行溫文爾雅有禮貌,這樣的人是令人歡喜的。以持戒、言行文明的基本教養,做到身行清凈,免受譴責,同時,語行清凈,免受譴責,這是禪修者在未禪修之前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如果心力不夠強大,心就會不清凈。所以,在持戒清凈基礎之上,還需要獲得心清凈。今天,按照修行次第,給大家開示獲得心清凈的禪修方法。

    世尊佛陀開示了三學,包括:戒學、定學、慧學。首先,按照經典教理,學習正確的修習三學的方法,之後,要能夠將教理付諸實踐,以切實地獲得身、語、意的清凈。其中,戒學是指要學習戒除不善的言行。

    在懂得了要遠離不善的言行之後,要對造作不善言行感到慚愧,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情心。在遇到實際狀況的時候,真的做到了控制住自己的言行,避免造作惡行,持戒才圓滿清凈,這意味著身行和語行清凈了。然而,僅僅做到持戒清凈,卻不能夠控制心的行為的話,心依然會隨心所欲地東飄西盪,散亂掉舉。遇到悅意的目標,就會生起貪心,遇到不悅意的目標,就會生起嗔心,此外,除了睡覺時間,痴心一直潛伏在心識之流裡面,痴心就是指對真理模糊不清的認識,對真相猶豫不決等等。這些貪、嗔、痴等煩惱在缺乏正念的時候,會無法無天地在心中狂野作亂,它們被稱為纏縛性煩惱。

    對於注重健康保養的人,如果事先不小心,自己健康狀況欠佳,在沒有防備的狀況下,吃了不合適的食物,就會很難受,如果吃了致死之物,就會一命嗚呼。如果吃了有病菌的食物,會染上疾病。同樣道理,如果不控制自己的心,放任自流,心就會沉溺在五欲之樂的目標里,因為,在欲界的眾生,絕大多數時間,心是自然地傾向於五欲之樂的。心的狀態完全就是沉溺在貪求欲樂之中,伴隨貪慾,還有嗔恨、愚痴、無慚、無愧等等,如果不學習控制自己的心態,將使自己陷入諸多煩惱,難以自拔。

    人心的這種煩惱狀態,世尊佛陀是了如指掌的。為此,世尊佛陀教導了兩種禪修方法,以使人們能夠控制住自己的狂野之心。

    使心持續地專註於一個不變的概念性的目標,稱為samathabhāvana,翻譯為:寂止禪修,簡稱:止禪;

    使心持續地專註於觀照覺知每一個當下身心內最新生起的真實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現象,稱為vipassanabhāvana,翻譯為:內觀禪修,簡稱:觀禪。

    為了要了知到自己身心內真實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光憑深入經典、聽經聞法而獲得的聞所成慧,以及通過閱讀經典之後推理思考的思所成慧,是不究竟的,那些並非是如實知見的智慧,只有通過親自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才能夠獲得修所成慧,才能夠在實際的觀照覺知練習過程中,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

    世尊佛陀開示說,通過自己親自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所具有的三種相:

    1、特相;

    2、因緣相(有為相);

    3、共相。

    這其中,特相就是指名法與色法各自互相有區別的特性。

    在每一個當下,名法與色法生起之後,剎那間就消失了,這個生起消失的時間過程,有三個剎那,巴利語稱為:uppada thiti bhanga,意思是:生時、住時、滅時。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現象,都有一個生時、住時、滅時的變化過程。當然,時間是概念,不是究竟法,隨著因緣和合生起、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去的名法與色法現象,各自都有的三個剎那時間的變化,這就是因緣相(也有譯為:有為相)。

    任何名法和色法,都不會在生起之後,永遠不變地存在,都是在生起之後會立即消失,換句話說,就是出生之後,就死亡了,生起之後,馬上就滅去了,所有的生起之後就滅去的現象,都不屬於是好的一類,都屬於是不好的一類,是苦的一類,那些生起後,就消失的東西,是令人不滿意的,是逼迫性的,它也不是按照任何人的意願來生滅的,這其中沒有一個主宰,沒有一個我,名法與色法,都是無我之法。所有的名法與色法現象所共同具有的無常、苦、無我的特徵,稱為共相。

    根據經典的教導,特相、因緣相、共相,就是名法與色法的三相。YOGI應該了解這些基本的教理。

    剛剛入門開始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YOGI,還沒有什麼定力,更說不上心清凈,上面說的三相,哪一相都還沒有能力覺知到。YOGI要明白這一點。為什麼呢?因為心不清凈。所以,首先,重要的是要獲得心清凈。所謂的要獲得心清凈,就是要解脫障礙獲得心清凈的五蓋,為此,心需要獲得能專註的定力。

    剛才說過,世尊佛陀教導了兩種禪修方法,止禪與觀禪。目前YOGI要修習的是四念處內觀禪修,那就要知道,首先自己需要著手做什麼,現在,大家需要獲得心清凈。

    每天我們所吃的食物,有六種味道:酸、甜、苦、辣、咸、淡,把這些味道單獨抽取出來吃是做不到的,這些味道在隱藏在食物裡面,通過咀嚼食物,舌頭接觸到食物之後,才品嘗到,固體的食物咀嚼後,了知到裡面是什麼味道,液體的食物進入口中,與舌頭接觸後,也了知到是什麼味道,食物與唾液攪拌之後,其味道就會被嘗到。

    世尊佛陀曾經開示說,隱藏在身心內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與隱藏在食物中的味道是類似的,想要知道食物的味道,就要自己去咀嚼,或去飲用,要用心品嘗。但是,如果要把味道單獨拿出來吃,是做不到的,同樣地,剛剛入門禪修的YOGI,名法與色法的特相與食物的味道是類似的,這些特相也無法單獨地拿出來觀照覺知。這一點,大家要能夠明白。

    YOGI並不能夠把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單獨地抽取出來進行觀照,而是應該按照傳統方法,來觀照覺知,觀照的定律就是:

    目標生起,當下觀照,如實知見,名色特相。

    這個定律YOGI們需要銘記在心。

    「目標生起」,這裡面的含義,如果用佛法的語言說,其所含的意義是:在「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的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換句話說,在覺知到硬、軟、融化、流動、熱、冷、輕、重、緊繃、堅挺、震動等等的當下,是覺知到了色法特相,在覺知到「根門處的六識、根門處的六觸、根門處的六受」等等的當下,是覺知到了名法的特相。如果用世俗的語言,「目標生起」可以是:在提起腳的當下,推腳的當下,放下腳的當下,坐著的當下,接觸的當下,彎曲伸展四肢的當下,腹部膨脹(上)起來的當下,腹部癟落(下)下去的當下,等等,包羅各種身心現象,這是用世間語言來描述。當這些目標生起的當下,要精進地如實觀照。

    需要注意的是,目標發生過後,以及目標還沒有發生,這些時候無法做實際的觀照覺知。目標已經發生過去了,已經在當下不能夠明顯地覺知到了,發生過去的目標太多太多,要去找哪一個?過去的已經沒有辦法在當下觀照覺知。接下來要生起什麼目標現象?是什麼因緣和合?當下也無法真實地被覺知觀照,而預計和思考的現象,都不是在當下發生的現象,是不真實的。只有在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腹部在當下正在膨脹,正在回落的時候,腳正在提起來,腳正在向前推動,腳正在放下去,人正在站著,正在轉身,正在看到,正在聽到,正在聞到、正在嘗到,等等,這些目標現象是實實在在地在當下真實地發生的。

    「目標生起」,就是指目標正在熱熱乎乎地發生的當下,觀照的意思,就是去看,去覺知,是要付出努力地精進地去覺知。在身心當下突然間生起顯著目標的當下,就要瞄準目標,付出熾熱的精進力,把心推到目標之上。重要的是,心要一直保持覺醒狀態,心是敏捷活躍的,正念預先已經做好準備,要及時地「逮住」每一個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這非常重要。所以,要避免猶豫不決,或慢半拍。

    觀照覺知目標的當下,一方面,要付出熾熱的精進力,巴利語就是ātāpa,有了熾熱的精進力,就會有警覺的、積極的、迅捷的正念。另一方面,要同步地瞄準目標,這是尋禪支的作用,尋使心導向瞄準目標。所謂的有效觀照目標,就是為了要使觀照覺知的心到達目標,這需要具足兩個因素:

    瞄準目標,同時,以熾熱的精進力把心推到目標上。

    反反覆復地這樣練習觀照覺知當下生起的顯著的目標,正念就漸漸地貼在目標之上,正念貼住目標,心就能夠專註在目標上,定力就培育起來。通過反反覆復地觀照覺知身心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現象,就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觀照的定律就是:目標生起,當下觀照,如實知見,名色特相。如果YOGI真的想要如實地了知到名法與色法各自的特相,就要在每一個當下身心現象發生的時候,立即觀照覺知。顯然,要想了知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就必須要在當下目標生起的時候,如實地觀照覺知。要毫無漏失地觀照覺知,分分秒秒地觀照覺知,不可以有間歇,不可以不連貫。

    如果老是喜歡思考推理,就很難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例如,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吃過蘋果,但是,聽說過蘋果是一種水果,吃起來甜甜的,涼涼的,就是說,其味道是甜的,觸感是涼的。如果不親口嘗嘗,即使把蘋果擺到面前,嘴上嘀咕著,蘋果味道是甜甜的,觸覺是涼涼的,反反覆復地念叨,也不會真實地知道,其味道是如何地甜,觸覺是如何地涼。如果咬一口蘋果,咀嚼一下,嘗一嘗,舌頭就覺知到甜甜的味道,除了有味覺,舌頭上還有觸覺,咀嚼的時候,就覺知到,蘋果不僅滋味是甜的,還會有涼涼的感覺。這與觀照的定律是類似的,在咀嚼蘋果的當下,就如實地了知到了蘋果的滋味和觸感。在四念處內觀禪修的過程中,如果在目標生起的當下,沒有去觀照覺知,而是去思考想像目標的樣子,那就如同不去咀嚼蘋果,不去品嘗其滋味,而是去念叨蘋果有什麼滋味和觸感一樣,那是不會如實地了知到目標的本質實相的。僅僅靠道聽途說,或閱讀經典,知道一些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但是,沒有在當下如實觀照,就不可能如實地了知其特相。

    所以,想要自己親自了知蘋果的味道,就要把蘋果放入自己的口中咀嚼品嘗,就是這個道理。想要如實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本質實相,就要如實地觀照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現象,這需要YOGI付出熾熱的精進力,同時,要瞄準和導向目標,只要具足這兩個要素:熾熱的精進力和瞄準目標,那麼,必然會生起正念、正定。這就被稱為當下觀照。

    內觀禪修需要具足這些要素。例如,當想要握拳的起心動念生起之後,就會發生握拳的動作,動作發生的當下,就立即覺知到緊繃的特相,這些就不是通過思考想像而了知的,這些是通過如實觀照之後,如實知見到了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

    對於剛剛開始入門學習內觀禪修的YOGI,還無法做到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例如,大家在坐著,把心放在腹部,當腹部膨脹起來的時候、腹部癟落下去的時候,為了要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就要緊緊地跟住膨脹和癟落的每一個動作如實觀照。當定力不足夠的時候,把心放在腹部的時候,就只看到腹部的形狀,腹部的形狀是概念法,開始階段,YOGI往往會看到概念法,有時候看到腹部膨脹或回落的形態,無論是形狀,還是形態,都是概念法。通過反反覆復地練習,持續地觀照覺知腹部的上下起伏這個動作,定力提升之後,就會超越概念法,而能夠覺知到緊繃,僵直,鬆弛等等,這些就是色法的特相,YOGI如實知見到了色法的特相。

    YOGI應該要了知色法的三個方面,包括:形狀、形態和特相。比如,腹部有腹部的形狀、形態,人體有人體的形狀、形態,腹部膨脹的狀態,癟落的狀態,就是形態,人是站著還是坐著,就是形態。最初階段,還無法覺知到色法的特相的時候,能夠觀照覺知到形狀和形態也都很好,至少在觀照覺知的當下,心是專註的,有定力的。只有當定力培育到一定程度之後,YOGI才能夠如實知見到色法的特相。

    依賴YOGI的不同程度的定力,最淺的、中度的、深度的定力,YOGI能夠如實知見到色法的形狀、形態、特相,為了培育和增強定力,YOGI只有一項工作,就是:目標生起,當下觀照。這需要付出熾熱的精進力,同時,心要導向瞄準目標。要記住,YOGI僅僅只有這一項工作而已。為什麼?因為內觀禪修不需要思考推理。如果偏向思考推理,那內觀禪修的工作就會失敗。內觀禪修的時候,思考推理打妄想,純粹就是在耗費時間,沒有能夠有效地利用寶貴的禪修時間,單憑思考,不能讓YOGI在禪修時間裡獲得任何利益。所以,要想在禪修時間裡獲得殊勝的利益,必須牢記內觀禪修的定律:

    目標生起,當下觀照,如實知見,名色特相。

    YOGI除了睡覺以外,只要是在清醒的時候,都要這樣保持正念,觀照每一個當下的身心現象。

    最初練習內觀禪修,YOGI要會使用相應的名稱,默默地標記目標。剛剛讀幼兒園或小學的學生,要先學習大聲朗讀拼音字母,比如,學習英語,先要大聲地念單獨的字母,a,b,c,d,或c, a, t,之後,才能夠連讀成辭彙,cat(貓)。小孩子一開始是不會默讀的。內觀禪修也相似,在還不熟練於觀照覺知目標的習禪初始階段,需要標記目標,當然,不要大聲地念出來,而是在心裡默默地標記,要練習一個目標接著一個目標地標記,這樣,每一個當下,心就能夠清清楚楚地觀照覺知到目標,當下的心沒有東飄西盪。所以,初學新人,一定不要忘記,要練習標記目標。

    2015年12月03日

    目標生起,當下觀照,如實知見,名色特相。

    大家已經熟悉這個觀照定律了。目標生起,這裡的「目標」非常廣泛,「生起」,是指在每一個最熱熱乎乎的當下生起的,不是已經「生起」過去了,也不是還沒有「生起」的時候,而是就在當下正在「生起」的、正在「存在」的現象。

    今天要開示觀照目標的方法。在最初階段,要練習以適當名稱標記目標。剛剛讀書的小學生,首先要學習大聲朗讀單獨的拼音字母,之後,再組合拼音,拼寫字母。再後,才能拼讀文字,朗讀片語,組合句子,再之後,才能夠閱讀課文。小學生讀書是這樣一點一點地進步的。在能夠熟練地閱讀和理解課文的時候,就不需要再大聲朗讀。

    YOGI在練習觀照覺知目標的初期階段,類似小學生讀書時要大聲地朗讀拼音字母,YOGI對於自己身心內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要練慣用名稱標記,當然,不是出聲標記,而是在心中默默標記。這樣一個目標接著一個目標地標記,就能夠清清楚楚地覺知到當下的目標。最開始練習觀照目標,不可以讓自己「舒舒服服地」看著目標,而是要主動努力地標記目標。

    「目標生起」的意思,人人都能夠明白,「目標」可以換成六根門處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即:在「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的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YOGI要懂得這樣來觀照覺知:

    在看到的當下,觀照覺知「看到」;

    在聽到的當下,觀照覺知「聽到」;

    在聞到的當下,觀照覺知「聞到」;

    在嘗到的當下,觀照覺知「嘗到」;

    在觸到的當下,觀照覺知「觸到」;

    在想到的當下,觀照覺知「想到」;

    觀照覺知六根門處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就會如實知見到,在六根門處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吸氣的當下,腹部膨脹(上)起來,觀照覺知「上」,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呼氣的當下,腹部回落(下)下去,觀照覺知「下」,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彎曲四肢的當下,觀照覺知「彎曲」,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伸展四肢的當下,觀照覺知「伸展」,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站立的當下,觀照覺知「站立」,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坐著的當下,觀照覺知「坐著」,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提起腳的當下,觀照覺知「提起」,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推動腳的當下,觀照覺知「推動」,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放下腳的當下,觀照覺知「放下」,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在睜眼、閉眼、眨眼睛的當下,觀照覺知「睜眼」、「閉眼」、「眨眼睛」,就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就是這樣,以此類推,對於每一個當下自己身心發生的任何動作現象,都要提起正念,如實地觀照覺知並標記目標,YOGI就能夠在觀照覺知目標的當下,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每一個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都是名法與色法因緣和合的現象,是在當下真實存在的究竟法,如果需要如實地了知這些究竟法,即:如實地了知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就需要在當下如實觀照目標。

    比如現在,在聽到的當下,想要如實地了知這個「聽到」的現象發生的時候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要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就會了知到,在耳根處,裡面有能夠獲取聲音的耳凈色,如果沒有耳凈色,或耳凈色壞掉了,就不會聽到聲音。此外,還有聲波,聲波撞擊到耳凈色,生起耳識,這就「聽到」了。聲波與耳識在耳凈色處的接觸,巴利語稱為phassa,意思是「觸」。在耳識與聲波接觸的當下,對於悅意的聲音,會生起樂受;不悅意的聲音,會生起苦受;非悅意非不悅意的聲音,會生起舍受。

    但是,YOGI新人通常對聽到聲音生起的舍受會不知不覺,卻會明顯地知道苦受和樂受。在聽到聲音的當下,觀照覺知並標記「聽到」,YOGI會知道,這其中發生的名法現象包括:耳識、耳觸、聽覺感受,這些是真實存在的名法現象,人人都會感受到,它們的生起和存在是不可否認的。聲波撞擊到耳凈色,發生「聽到」的現象,世尊佛陀開示說,聲波和耳凈色是色法,耳識、耳觸、聽覺感受是名法,「聽到」這個目標的生起,是在名法與色法因緣和合之下發生的結果。

    在「聽到」的現象發生的時候,誰都不能夠否認,有接受元素—-耳凈色,以及有撞擊元素—-聲波的存在,無論誰想要找到什麼理由說,沒有耳凈色,沒有聲音,都無法否認這個事實存在。同樣地,想要否認生起的耳識、耳觸、聽覺感受,也是不可能的。這些名法現象是實實在在地存在和發生的。

    世尊佛陀開示說,為了如實知見到這些真實存在和發生的名法與色法,就要在聽到聲音的當下,如實觀照覺知並標記「聽到、聽到」。但是,要注意的是,觀照的方法要正確。在聽到聲音的時候,不要專門地去尋找耳凈色、聲波、耳識、耳觸、聽覺感受,而是把「聽到聲音」作為整體來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即可。不要在聽到聲音的時候,去分析思考:這些是什麼?這些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這些現象?……等等問題。如果心中生起這些疑問,就失去了在當下觀照覺知「聽到」這個目標的機會,思考的時候,聲音已經發生過去了,因為名法與色法是在快速地生滅的,當下錯過了觀照覺知,過後去才去找,它早就不存在了,這類似於「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像現在這樣密集禪修,是為了如實知見到當下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現象的本質實相,並非是要成就思想家。有些人酷愛分析思考,認為只有分析思考才會獲得智慧,有這種習慣的不乏其人。這在其他世間領域也許是需要的。但是,現在大家是在對自己的身心現象進行研究,在做「自我研究」,世尊佛陀開示說,這是最親近自己的研究,要杜絕思考推理。

    聽到聲音的當下,觀照覺知並標記「聽到、聽到」,在這個當下,真實發生存在的法包括有:耳凈色,聲波,耳識、耳觸、聽覺感受。

    為了要能夠如實地了知到這些真實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就要在聽到聲音的當下,進行整體性的觀照覺知並標記「聽到、聽到」。這樣進行整體性的觀照,定力很容易就培育起來,並會開發出內觀智慧。打比方來說,要看清楚一個人的五官,就要先看整張臉,而不是把某個五官之一單獨地挑選出來看,應該是要把整張臉當做整體,面對面地一眼看上去,一直專註地看整張臉,就能夠知道整張臉是什麼樣,再繼續專註地看:

    有時候,眼睛落在額頭上,那就看清楚了額頭;

    有時候,眼睛落在鼻樑上,那就看清楚了鼻樑;

    有時候,眼睛落在臉頰上,那就看清楚了臉頰;

    有時候,眼睛落在嘴唇上,那就看清楚了嘴唇;

    有時候,眼睛落在下巴上,那就看清楚了下巴。

    把整張臉作為整體目標去看,眼睛就會瞄到五官的部分,近距離地、專註地觀察整張臉,很快就知道了各個五官的模樣。同樣地,專註地觀照覺知「聽到聲音」這個現象,就能夠分別地、清清楚楚了知到:

    有耳凈色存在,聲音就是在這裡聽到的,聲波在這裡撞擊之後,耳識生起了,聲波與耳識在耳凈色這裡接觸了,了知到這是耳觸,有的聲音聽上去是好聽的,有的是不好聽的,這就是聽覺感受。如此,整體地觀照覺知「聽到」的現象,就能夠如實知見到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

    觀照覺知的心落在聲波上,就了知到有聲波(色法),聲波在撞擊耳凈色(色法);

    觀照覺知的心落在耳根處,就了知到耳凈色的存在。

    最終,YOGI就如實知見到,聽到聲音的當下,其中發生的都是哪一些顯著的名法與色法。

    剛剛練習觀照覺知的時候,還沒有內觀智慧,經過反反覆復的習禪,YOGI就會知道,當下生起的有哪些色法,哪些名法。這需要使觀照的心時時刻刻地專註在目標上,緊緊密密地觀照覺知,當心獲得了清凈的時候,就能夠清清楚楚地知道,這是色法,那是名法,名法與色法不會再混淆。在此之前,即使還分不清楚名法與色法,但是,為了防止煩惱在進入心裡,就要在一聽到聲音的時候,即刻標記「聽到、聽到」,知道自己聽到了聲音,首先已經提起了正念,正念保護了心,以免會生起煩惱,在正念的保護下,心就不會對悅意的聲音生起貪愛,也不會對不悅意的聲音生起嗔恨。

    在聽到聲音的當下,避免讓貪愛和嗔恨生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聽到聲音的當下,要立即提起正念,整體地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正念持續不斷,心就獲得了清凈。這就是獲得心清凈的方法,YOGI知道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就說過,在聽到聲音的當下,就要馬上觀照覺知,這需要付出熾熱的精進力,熾熱的精進力是需要永遠地嚴陣以待的,心要一直活躍警覺,反應迅速,不可以磨磨蹭蹭,慢慢悠悠。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為了使心一直處於警備狀態,YOGI絲毫不可以放逸怠慢,懶懶散散。這相當重要。如果慢半拍,目標生起的當下,並沒有觀照覺知到它。

    只要在一聽到聲音的當下,立即警覺,激發精進力,正念就提起來了,心不再到處飄蕩,就有了定力。熾熱的精進力保護了心不被煩惱污染。為了避免懶惰放逸,就要持續地付出精進力,以使正念能夠持續地保持;正念保護了心清凈,使煩惱沒有機會進入心識之流,心安住於正念的保護之下。持續的剎那定培育起來的時候,就消除了掉舉。那麼,在觀照覺知聽到聲音這個現象的時候,當下激發出了熾熱的精進力,培育了念力和定力。心識之流中生起了這些善法,就獲得了心清凈。

    這就是善心的培育,當清凈的善心生起的時候,那些本來在心散亂的狀態下可能生起的貪、嗔、痴等等的煩惱,就不再有機會生起了;貪、嗔、痴在善心生起的時候,自然地熄滅了。這是目前正在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YOGI們,在如實觀照目標的當下所獲得的利益。那些本來是纏縛在心中的煩惱,因為練習觀照覺知,正念就先入為主地替代了這些煩惱生起,使纏縛性煩惱失去了纏縛的機會,沒有機會在心中猖獗作亂。反反覆復地訓練觀照覺知,並標記「聽到、聽到」,清凈的心反反覆復地生起,這就被稱為善心的培育,被稱為內觀禪修。

    就如同持戒能夠消除違犯性煩惱一樣,在聽到聲音的當下,激發精進力,提起正念,培育起定力的時候,原本由於缺乏精進力、正念、正定而纏縛於心中的煩惱,就不再纏縛在心裡,這些煩惱就是在觀照覺知目標的當下熄滅了、消除了,這被稱為保護。能夠保護心清凈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人們要保護身體健康,以預防身體疾病,保護健康清凈的心態也是一樣重要的。

    聽到聲音的當下,觀照覺知「聽到、聽到」,就能夠事先預防貪慾和嗔恨等煩惱的生起。但是,觀照覺知的過程中不會萬無一失,在偶爾地忘失正念的時候,貪、嗔、痴可能會生起。大家知道,預防疾病當然好,但不能保證疏而不漏,一旦生病怎麼辦?一旦生病了,就要馬上治療。同樣地,一旦因為丟失了正念觀照,生起了貪、嗔、痴的時候,就要馬上警覺起來,立即提起正念觀照,無論是貪心,還是嗔心,馬上提起正念觀照之後,煩惱就消除了。對煩惱的預防和治療就要這樣雙管齊下。

    這是在聽到聲音的時候,通過整體地觀照覺知並標記「聽到、聽到」,一方面,如實地了知到其中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現象,一方面,還預防了煩惱生起,等於在當下消除了煩惱。同樣地,在看到景物的當下,有眼凈色生起,有可見目標存在,這些是色法,「看到」的當下生起的眼識、眼觸、視覺感受是名法。

    YOGI要在每次一看到目標的時候,就立即觀照覺知並標記「看到、看到」,將能夠明顯地了知到這些名法與色法的生起、存在。要練習標記「看到、看到」,要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觀照覺知。

    同樣地,在聞到氣味時候,因為有鼻子,才能夠聞到氣味,氣味跑進鼻子裡面,有鼻凈色,氣味撞擊到鼻凈色,通過鼻觸,生起鼻識,對好聞的氣味會生起樂受,對不好聞的氣味會生起苦受,這就是在聞到氣味的時候,當下生起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要想如實了知這些法,就要把「聞到氣味」作為整體目標來觀照,要在一聞到氣味的當下,立即觀照,因為正念先入為主了,對於好聞不好聞的氣味,就不會生起貪愛或嗔恨,就算是偶爾地漏失了觀照覺知,而生起了貪、嗔、痴的煩惱,也應該警覺地、精進地提起正念,觀照覺知生起的煩惱,這樣,通過精進地觀照覺知,能夠一邊預防煩惱生起,一邊治療了剛剛生起的煩惱。

    在吃飯喝水的時候,名法與色法現象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舌頭上有舌凈色,無論固體還是液體的食物,都有各種味道,在咀嚼食物的時候,這些酸、甜、苦、辣、咸、淡的味道接觸到舌凈色,專註地觀照,就會覺知到食物的味道,生起舌識,舌觸,和味覺感受,嘗到喜歡的味道,生起樂受,嘗到不喜歡的味道,生起苦受。在咀嚼食物的當下,名法與色法就是這樣生起和存在的。YOGI要這樣如實地觀照,在嘗到食物味道的時候,觀照覺知並標記「嘗到、嘗到」。

    人的身體有血有肉的地方,都有身凈色,沒有血肉的地方沒有,比如,頭髮,指甲這些地方就沒有身凈色。能夠撞擊身凈色的色法只有三大元素,地界的硬、軟,粗、細,火界的冷、熱、溫暖,風界的僵直、緊繃、震動,這些元素在身體裡面和外面都有。

    身凈色接觸到硬,身識生起,知道是硬的;

    身凈色接觸到軟,身識生起,知道是軟的;

    身凈色接觸到粗糙,身識生起,知道是粗糙的;

    身凈色接觸到細滑,身識生起,知道是細滑的;

    身凈色接觸到熱,身識生起,知道是熱的;

    身凈色接觸到涼,身識生起,知道是涼的;

    身凈色接觸到僵直,身識生起,知道是僵直的;

    身凈色接觸到緊繃,身識生起,知道是緊繃的。

    身識就是這樣了知到了色法的特相,色法與身凈色撞擊的當下,身識、身觸、觸覺感受同時生起,對喜歡的生起樂受,對不喜歡的生起苦受,這些是一系列的名法的集合。為了要如實地了知身體在接觸目標的當下,所生起的一系列的名法與色法有哪些,就要在身體動作發生的當下,如實觀照。

    例如,如實觀照彎曲伸展四肢、身體的前傾後仰、腳的提起、推動、放下等等所有身體的動作,要在身體動作發生的當下,精進地、緊緊密密地跟蹤觀照覺知當下的動作。就算是在觀照身體動作的當下,還不能夠如實知見到生起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但是,這樣觀照,正念提起來了,那些由於心散亂而會生起的煩惱就不會生起,正念保護了心,使纏縛性煩惱不會生起。

    同樣地,當心東飄西盪的時候,心掉舉散亂的時候,當下會生起一系列的顯著的名法與色法。即使當下前五門,即:眼、耳、鼻、舌、身,沒有接觸到目標,在妄想紛飛的時候,閉著眼睛也會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這些目標,這些在心識之流裡面的法塵,是通過撞擊意門,而生起意識,使得自己感覺好像是在看到、在聽到、在聞到、在嘗到、在觸到了這些目標。無論是善的,還是不善的,當意識到自己有這些妄念生起的時候,都要如實地觀照:

    好像是看到的,就標記「看到、看到」;

    好像是聽到的,就標記「聽到、聽到」;

    好像是聞到的,就標記「聞到、聞到」;

    好像是嘗到的,就標記「嘗到、嘗到」;

    好像是觸到的,就標記「觸到、觸到」。

    以上是根據世尊佛陀的開示,為大家簡要地講解了觀照六根門處當下生起的目標的方法。但是,YOGI新人在最初習禪的時候,還是不能夠在每一次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的當下,進行如實觀照。對於YOGI新人,還有比較簡單的入手的方法,就是從容易觀照的顯著的目標開始練習。色法是最顯著的,YOGI新人比較容易觀察到,對於身體接觸到的色法,是最容易入手觀照的。現在大家學習在坐禪的時候如實觀照腹部的膨脹(上)、癟落(下),就是符合經典開示的方法:

    Yathāpāka?a? vipassanābhiniveso

    這句開示的意思是,剛剛開始入手修習內觀禪修的YOGI,要在當下生起的眾多的目標中,以觀照覺知最顯著的目標為入手處。

    2015年12月05日

    昨天已經適度地展開講解了這個觀照定律:

    目標生起,當下觀照,如實知見,名色特相。

    目標生起,是指自己身心內當下生起的任何顯著的目標,包括: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腹部上、下,坐著,站著,彎曲、伸展肢體,彎腰、側身,提起腳、推動腳、放下腳,以及各種小動作:睜眼、閉眼、眨眼睛,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目標。今天,還需要更加進一步地講解如何觀照這些業處。

    所謂目標生起,就是名法與色法現象生起,比如,現在大家聽到了聲音,「聽到聲音」的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就是色法和名法,其中,耳凈色是接受元素,耳凈色一直在生起,聲波撞擊在耳凈色處,當下的聲波是生起和存在的,這是非常顯著的現象。聲波是撞擊元素,聲波每次撞擊在耳凈色,耳識就生起,聲波與耳識的接觸就是耳觸,對悅意不悅意的聲音生起的樂受、苦受,是聽覺感受,這些是同生元素,如此,「聽到聲音」這個現象發生了。世尊佛陀開示說,要在聽到的當下,如實地觀照覺知「聽到、聽到」,就能夠如實知見到這些色法現象和名法現象,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不顯著的名法與色法伴隨著這些顯著的名法與色法同時發生著。

    世尊佛陀開示說,要把「聽到」這個現象作為整體來觀照覺知,在觀照覺知「聽到、聽到」的時候,上述的顯著的名法與色法現象就會被如實地覺知到。當然,與其同時發生和存在的,還有其他不能夠顯著地被覺知到的一些名法與色法。如果能夠如實地覺知這些顯著的名法與色法現象,實際上,那些同時發生的不顯著的名法與色法也可以算是被了知到了。YOGI懂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今天,要繼續給大家開示接受元素、撞擊元素、同生元素。

    很多人小時候接觸過火柴,火柴桿的一頭粘有易燃塗料,火柴盒的兩邊也塗著易燃塗料,點火的時候,以有塗料的火柴頭滑擦火柴盒上的塗料,「嚓」地一下,就點出火來了。這其中,火柴盒上的塗料,就是接受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塗料的地方,或者在普通木板上,是很難擦出火來的,只有塗上易燃塗料,才易於擦出火來。火柴頭是撞擊元素,擦出來的火就是同生元素。在火柴頭沒有撞擊火柴盒的時候,火沒有生起,既不在火柴頭上,也不在火柴盒上,為了要點火,需要用火柴頭滑擦火柴盒,這是點火的因緣,點火的因緣具足了,才能夠點起火來。同樣道理,六根門處由於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名法與色法,其中有接受元素,撞擊元素,和同生元素。YOGI可以用火柴點火這個比喻,幫助自己理解和明白,自身六根門處名法與色法現象是如何在當下發生的。

    根據觀照定律:「目標生起,當下觀照,如實知見,名色特相。」假如觀照覺知並標記目標「聽到、聽到」,就是「聽到生起,當下觀照,如實知見,名色特相。」聽到聲音這個現象發生的時候,耳根裡面有耳凈色生起,所有聲波撞擊在耳凈色,就聽到了聲音,這時候,耳識、耳觸、聽覺感受同時生起,這其中,耳凈色是接受元素,聲波是撞擊元素,耳識、耳觸、聽覺感受是同生元素,悅意的聲音,就感覺好聽,不悅意的聲音,就感覺不好聽,在聽到的當下,生起的名法集合裡面,耳識、耳觸、聽覺感受是最顯著的。在沒有投入禪修之前,先學習了解熟悉這些教理知識是必要的。

    如果在聽到聲音的當下,如實觀照「聽到、聽到」,會覺知到這些接受元素、撞擊元素、同生元素是非常顯著的;

    如果聲音響過之後,慢半拍之後去觀照,那就不再明顯;

    如果聲音還沒有響起來,則無法去觀照覺知不存在的現象;

    因此,必須要在聽到聲音的當下,同步地去觀照覺知「聽到、聽到」。大家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這就好比看閃電,要在閃電正在閃的時候觀察,就會看到:閃電在閃的時候,忽然天空發亮了,閃電是有顏色的。如果閃電閃過了,那就無法直接看到閃電的顏色和光亮;如果還沒有打閃電,預先也無法直接看到。必須是在閃電正在打的時候,才能夠直接看到。看到閃電時,它閃一下之後就消失了,閃電閃的時候天空亮了一下,之後又暗下來,觀察者於是能夠了知閃電的特相。此外,還看到了閃電的形狀,或許是彎曲的,或許是像帶枝杈的樹枝,或許是圓圈形狀,等等。這些都是閃電的特相。包括:打閃電的位置,閃電是有光亮的,閃電的光亮是有形狀的。知道了其中一個特相,就算是看到了閃電。所以說,想要知道閃電的光亮,想要知道閃電的特相,就應該在打閃電的當下去觀察。

    這個比喻使我們理解,必須要在聽到聲音的當下觀照覺知。在聽到聲音的當下,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

    觀照的心到達耳根的時候,就了知到聲音是在耳根處聽到的;

    觀照的心覺知到聲音的時候,就了知到那是被聽到的聲音;

    觀照的心到達耳識的時候,就了知到聲音是由耳識識別到的;

    同時,還能夠了知到聲音和耳識的接觸就是耳觸,有的聲音是悅意的,有的聲音是不悅意的,這是聽覺感受。

    在聽到聲音的當下,如實地觀照,就能夠如實地了知到以上現象其中的一部分。當然,如同觀照閃電一樣,每一個當下是無法能夠了知到全部的名法與色法現象的。

    如果說在心中思考打閃電的樣子該是怎樣的,就不會了知到真實的閃電的光亮,也不知道閃電的位置,也不知道閃電的形狀。所以,要在天空中正在打閃電的當下,專註地觀察,自己就親眼看到了閃電。同樣地,要在聽到聲音的當下,以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使心專註於觀照「聽到、聽到」,這時候,心沒有東飄西盪,而是非常專註地在聽聲音,仔細分析一下這個當下心的狀態,就能夠了知到,當下沒有生起想要什麼的貪慾,也沒有感到沮喪生氣或憤怒。貪和嗔是污染心的罪魁禍首,在聽到聲音的當下,觀照覺知「聽到、聽到」,心是專註而有定力的,排除了貪和嗔,心非常清凈,這被稱為善心的培育。

    YOGI反反覆復地練習觀照,最後,就可以在聽到聲音的當下,覺知到接受元素、撞擊元素和同生元素這些元素其中的某部分。以整體觀照的方法,在聽到聲音的當下,觀照聽到聲音這個現象,就能夠如實地了知到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現象。仔細地分析,這個當下發生和存在的有:

    耳朵裡面的耳凈色,耳凈色在耳朵裡面以集合的色法形式生起;

    被聽到的聲音;

    它們是最顯著生起的兩種色法,與此同時,還生起了三種名法:耳識、耳觸和聽覺感受。

    在巴利語中,這些名法與色法被稱為dukkha sacca,意思是:苦諦。如果想要如實知見苦諦,就不要在聽到聲音的時候,在心裏面思索,這是接受元素,這是撞擊元素,這是同生元素。不應該去尋找個別的目標,而是要把「聽到聲音」這個現象,作為整體去觀照覺知,以整體去觀照,就能夠自然而然地了知到,哪個是接受元素,哪個是撞擊元素,哪些是同生元素。

    就像打閃電的比喻,打閃電的時候要拋開其他特相而個別地去看某一個特相是不可以的。觀察閃電只可以整體地觀照,整體地去看打閃電,就能夠知道打閃電的位置,知道閃電的光亮和閃電的形狀。一下子可以知道其中某些特相的。這三種特相是同時發生的,只要觀察到其中之一,其他的就算是看到了。同樣地,聽到聲音的當下,整體地觀照覺知「聽到、聽到」,就算是在尚未開發出內觀智慧的時候,能夠專註地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心就沒有東飄西盪,當下的心都是具有定力的。

    為了能夠在一聽到聲音的時候,就能夠迅速地觀照覺知到目標,必須要事先有所準備,心要能夠時時刻刻地、精進地提起正念。精進力與懶惰是對立法,懶惰是不善法,是不善心所,為了防止懶惰,就要積極努力地精進觀照,精進是善法,它伴隨著清凈的心。精進力能夠預防懶惰生起,精進力一生起的時候,正念就能夠貼上目標,因為有精進力,正念的心是不會脫離目標的,正念的心就貼住在「聽到、聽到」這個現象上。

    這時候,心就安安穩穩地落在「聽到、聽到」上面,不再掉舉散亂,心平平靜靜地安住於目標之上,這被稱為正念,正念預先防禦了煩惱污染進入心裡,正念貼住了目標,心穩住了,就不會東飄西盪,這在巴利語中稱為avikkhepa samādhi,意思是:無散亂定,就是心消除了掉舉和散亂之專註狀態。

    在這種專註狀態,心沒有發生掉舉,沒有憂慮,心中生起的是精進力,念力,定力,它們是同時生起的善法,假如事先沒有儲備好精進力,沒能夠提起正念,沒有正念,心就不會專註在目標上,沒有專註力的心就是散亂的、掉舉的。但是,當心中同時生起了精進力、念力、定力的時候,清凈的心就一股腦兒地生起了,如果一秒鐘生起了一次清凈心,那一分鐘就生起了60次清凈心;如果兩秒鐘生起了一次清凈心,那一分鐘就生起30次清凈心。在專註觀照覺知目標的當下,必須有尋禪支的幫助,即:在一聽到聲音的時候,心就要馬上導向「聽到」這個目標現象上面。

    心瞄準目標、導向目標,就是尋禪支的作用,由於正尋(正思維)把心導向了目標,心就消除了欲樂思維,消除了惱害思維,消除了嗔恚思維。惱害思維就是想著要禍害他人;嗔恚思維就是想著要折磨、欺負他人。清凈的正尋,是禪支之一,是尋禪支。

    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就是如上述所說,在每一個目標生起的當下,觀照覺知目標的心需要具足禪定力,禪定力就是:精進力、念力、定力,同時,在禪支方面還需要有尋禪支,使心瞄準、導向目標。觀照覺知當下生起的目標就是YOGI的工作責任。

    目前來說,YOGI在密集禪修狀態下,非常重要的是:要首先激發出熾熱的精進力,精進力要一觸即發。一旦生起了顯著的目標,就要立即把心推到目標之上,時時刻刻都需要激發精進力。缺少了把心推向目標的力量,心就不會到達目標,如果推力太弱的話,心就沒有能夠扎紮實實地到達目標之上;如果太心急而用力過猛,心就有可能會從目標之上滑下來。

    因此,平衡的精進力產生適當平衡的推力,能夠把具足正念的心恰到好處地推到目標上,此外,瞄準目標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需要尋禪支,把心導向目標,使心專註在目標上。巴利語vitakka的意思是尋思,尋思就是把心導向目標;巴利語jhāna的意思是禪那定,禪那定是心專註於所緣。

    班迪達大長老小的時候玩過彈玻璃球,為了要把玻璃球彈到洞裡面,需要反反覆復地練習,彈球時需要用力彈球,僅僅用力彈球,對不準洞口還不行,必須還要瞄準方向,就這樣,一邊瞄準,一邊用力彈球,要反反覆復地練習,技能熟練之後,就能夠瞄準得不歪不斜,用力也要不多不少,恰到好處,這樣,手上的玻璃球一彈就能夠進入洞里,這時,就伺守住了目標,這如同是伺禪支,就在玻璃球伺守住目標的時候,彈球的人立即感到非常歡喜,會歡呼雀躍,感到了滿意和高興,生出了歡喜心,就會感到非常快樂,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

    這個彈玻璃球遊戲的比喻說明,在觀照覺知當下生起的目標的時候,要使觀照的心進入目標,需要適當的推力,就是需要精進力,同時,還需要導向瞄準目標,這是尋禪支;心到達目標之後,還要能夠摩擦住目標,這是伺禪支,心扎紮實實地貼住了目標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滿意歡喜,這種歡喜不是故意做作出來的,是如同玻璃球擊中了目標而自然地歡喜起來,並感受到快樂。

    YOGI就要這樣練習觀照覺知目標。每當目標一出現的時候,就要立即瞄準目標,把心推向目標,目標一出現的時候,就要立即瞄準目標,把心推向目標,這樣反反覆復地地練習,就會養成觀照覺知目標的習慣,觀照覺知的心能夠與當下的目標同步發生,這時候,使人意想不到的喜悅自然而然地充滿身心,YOGI會體驗到非同一般的殊勝的快樂。這就是人們說的法喜充滿。當然,沒有恭恭敬敬地習禪的人,就不能夠保證會法喜充滿。

    對於那些沒有在恭恭敬敬地習禪的人,對於那些不懂得每一次的如實觀照都有無窮的價值利益的人,是無法保證他能夠生起法喜的。對法缺乏恭敬心的人,坐禪的時候會坐不穩,老是要換腿,動來動去,還會睜開眼睛,左看右看,這種類型的YOGI,無法能夠保證他體驗到法喜。對於那些能夠恭恭敬敬的、細緻認真的、懂得珍惜佛法是無價之寶的習禪人,就可以保證他們很快就法喜充滿。

    現在來到禪修中心參加密集禪修的人,年齡都是成熟的大人,也應該是賢善之人,大家既然是從遠方來到這裡,就是來做客的,作為客人,就有客人的本分,行為舉止要安安靜靜,這很重要。特別是,現在大家來學習內觀禪修,就要隨眾而行,要遵守紀律要求,要看多數人都是怎麼做的,大家在坐禪的時候,都沒有睜著眼睛左看右看,而是安安靜靜地坐著。如果沒有跟多數人一樣循規蹈矩,而是我行我素地為所欲為,顯然,這樣的YOGI就沒有做到恭恭敬敬地習禪。大家都要小心注意這一點。那些老是東張西望,喜歡察言觀色的YOGI,就表現出了不珍視佛法的態度,也不懂得實踐佛法是會帶來無上的利益的。

    在戰場前線的士兵,要聽從軍官的指揮,敵人那邊如果在進攻,這邊指令說,「卧倒」,那就要卧倒;如果聽到口令說,「瞄準」,那就要瞄準;聽到口令說,「射擊」,那就要射擊;士兵必須服從口令,要非常警覺敵情,嚴陣以待。如果沒有警惕性,隨心所欲地我行我素,就容易被對方敵人的子彈擊中。作為YOGI,也是同樣地要會聽話,真正想要獲得殊勝的禪修利益的話,就要認認真真地按照禪師教導的方法,恭恭敬敬地習禪。假如不樂意聽話,隨隨便便,一想換腿的時候就換腿,一想動的時候就動一動,這顯然地表明了自己對實踐佛法並沒有恭恭敬敬的態度。

    一個在戰場上不服從指揮的士兵,很快就會被敵人射擊的子彈打中。大家可不應該做這樣的士兵。處於一個同住的環境裡面,就應該統一遵守規章制度,這非常重要。大家都會尊重那些嚴格認真地遵守紀律的人。一個人恭恭敬敬地按照規章制度行事,很快就會獲得「遵紀守法」的利益。

    班迪達大長老為了促使YOGI們恭恭敬敬地習禪,以在前線作戰的士兵的比喻,一絲不苟地在提醒大家。在聽到聲音的當下,如果真的恭恭敬敬地付出熾熱的精進力,全心全意地觀照覺知「聽到、聽到」,那麼,即使聽到悅意的聲音,貪愛不會生起,聽到不悅意的聲音,惱怒煩躁也不會生起。在聽到聲音的當下,如實地觀照「聽到、聽到」,即不會生起貪心,也不會生起嗔心,煩惱沒有機會生起,這就是YOGI能夠做到如實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之後所獲得的殊勝利益。這種遠離了貪、嗔、痴等等煩惱污染的心,就是清凈的心,心獲得了清凈,就是禪修的進步表現。

    剛才簡單地開示了在聽到聲音的當下,如果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毫不遲疑地觀照覺知並標記:「聽到、聽到」,就遠離了由於聽到聲音可能會生起的各種煩惱,心就獲得了清凈。同樣地,

    在一看到影像的時候,就要在當下立即觀照,並標記「看到、看到」;

    在一聞到氣味的時候,就要在當下立即觀照,並標記「聞到、聞到」;

    在一嘗到滋味的時候,就要在當下立即觀照,並標記「嘗到、嘗到」;

    在一觸到物體的時候,就要在當下立即觀照,並標記「觸到、觸到」;

    在一伸展四肢的時候,就要在當下立即觀照,並標記「伸展、伸展」;

    在一彎曲四肢的時候,就要在當下立即觀照,並標記「彎曲、彎曲」;

    在腹部一起(上)的時候,就要在當下立即觀照,並標記「上、上」;

    在腹部一伏(下)的時候,就要在當下立即觀照,並標記「下、下」;

    如果心開始思考打妄想了,就要在一發現心跑掉了的時候,就要在當下立即觀照並標記「妄想,妄想」。

    YOGI必須要懂得並練習這樣的觀照方法。YOGI還要知道,在練習觀照的當下,要激發精進力,要瞄準目標,這兩點永遠缺一不可,這非常重要。所以,事先就要蓄勢待發,要有所準備。如同做工作,沒有做好準備,工作就很難做好。

    現在大家既然具足了殊勝的因緣來參加密集禪修,YOGI們就要忍耐得住,要意志堅強,遇到了困難障礙,例如身體的疼痛等等,要能夠忍耐,不要一痛就動,不要翻來覆去地坐不穩。

    願YOGI們以堅韌的毅力,頑強地忍耐最初的疼痛,克服各種障礙!

    最後,班迪達大長老鄭重地敦促大家,如果按照教導的方法精進地習禪,在短短几天時間裡,大家就能夠獲得禪修的利益。所以,大家恭恭敬敬地對待禪修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015年12月06日

    為了使來自全世界各地的YOGI們,學習掌握一些教理常識;同時,為了使大家在實際觀照覺知當下生起的目標的時候,能夠如實知見到在目標所在之處真實地在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班迪達大長老在過去幾天開示了最簡單的方法和觀照定律,大家對此應該已經很清楚地了解了。

    YOGI們已經明白接受元素、撞擊元素和同生元素等等這些名相與教理。班迪達大長老還給大家分析了這些元素在所觀照的目標之中是如何發生的。但是,作為YOGI新人,最初習禪的過程中,在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等等六根門處目標生起的當下,還不能夠如實地觀照到這些分別生起的接受元素、撞擊元素和同生元素。

    在上學讀書的時候,學生都是從最簡單基礎的知識開始學習。同樣地,在學習四念處禪修的初期,YOGI也是從最容易觀照的、最基本的目標現象開始練習觀照覺知。巴利經典裡面有開示說:

    Yathā pākata? vipassanā abhiniveso

    意思是,最初修習內觀禪修,心要傾向於觀照覺知顯著的目標。

    大家現在就是要根據這個原則來習禪。今天,進一步地為大家講解這句經典開示。

    作為YOGI,就要如實地觀照每一個當下自己身心內生起的名法現象與色法現象。因為在正念觀照,就避免了心散亂掉舉、東飄西盪。為了要能夠如實知見每一個當下真實地生起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現象的本質實相,就需要大家按部就班地從基礎開始,一步一步地開發增長內觀智慧。

    在名法與色法目標現象之中,色法現象比名法現象更加粗略明顯,所以,YOGI新人要首先練習觀照色法現象。在色法現象之中,最基本的色法是四大元素,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以及其他依附於四大元素而存在的其他所造色法,在這些色法之中,首先應該去觀照覺知最顯著的色法—-四大元素。

    在四大元素之中,風界的特相包括:緊繃、僵直、震動、移動,這些特相比地界、水界、火界的特相更加顯著,所以,大家首先要練習觀照覺知風界。這樣就符合了經典所開示的內觀禪修的原則:

    Yathā pākata? vipassanā abhiniveso。

    即:最初修習內觀禪修,心要傾向於觀照覺知顯著的目標。

    依據這個原則,今天就從觀照覺知腹部的上下起伏開始來講解。

    在《大念處經》裡面,首先開示了ānāpāna這個業處,即:出入息念。但是,在總說部分,最先開示的是,有關色法的觀照;在廣說部分,先開示了出入息念;之後,在後面各章節部分,還詳細開示了對五蘊的觀照,以及發、毛、甲、齒、皮等等32分身不凈觀的修習。《大念處經》既開示了止禪的修習,也開示了觀禪的修習。目前,YOGI們不是來修習止禪的,YOGI們現在要修習的是結合了觀禪的samatha(發音:薩瑪它,意思是:寂止)。所謂結合觀禪的samatha(寂止),就是使心專註於觀照覺知當下身心真實生起和存在的目標現象的本質實相。YOGI們事先懂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修習出入息念,以修習止禪的方法到達禪那,以禪那定為基礎,再進一步地修習觀禪,可以開發、增長內觀智慧。但是,我們的恩人導師馬哈希西亞多濟教導的內觀禪修的基本方法,是從如實地觀照覺知在呼吸的時候,腹部發生的緊繃、僵直、鬆弛、移動等等可觸知到的風界的特相開始練習。因為風界的這些特相更加顯著,所以,馬哈希西亞多濟將觀照腹部上下起伏定為在坐禪時YOGI應該觀照覺知的主要目標。現在,大家依然在按照這個方法習禪。今天,將為大家講解如何觀照腹部上下起伏這個目標。

    在《大念處經》以及各類註疏中,確實沒有直接具體地提到腹部上下起伏;但是,隨著呼吸動作,空氣的進入、排出,腹部會膨脹起來、癟落下去,這毋庸置疑是十分明顯存在的現象,誰都不能否認它。

    隨著自然的呼吸,提起正念,把心專註在腹部,就會覺知到緊繃、膨脹,緊繃、膨脹在不斷地生起。在語言上,我們說它是腹部的上、下,起、伏,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移動、震動、緊繃、膨脹等等風界的特相。在吸氣的時候,腹部膨脹起來,觀察這個過程,誰都無法否認,風界的這些特相,即:色法的這些特相,是在吸氣當下真實地發生和存在的。

    對於這些真實發生和存在的色法,YOGI應該如實地觀照覺知。至今為止,已經有不可計數的禪修者,通過如實觀照腹部上下起伏這個目標,精進力、念力、定力和內觀智慧都獲得了令人讚歎的開發增長。這些內觀智慧已經達到滿意程度的YOGI們,其中沒有人批評說:如實地觀照腹部上下起伏,是獨出心裁的一套方法,非經典裡面的教導。

    雖然腹部上下起伏不是經典中直接開示的業處之一,但是,YOGI們都承認,腹部的上下起伏與出入息是互相關聯的。對於真實存在的、顯著的目標現象,就要如實觀照。顯然,腹部上下起伏這個目標,並非是不存在的、並非是憑空觀想出來的。這一點YOGI們要明白。

    經典有相關開示說:cakkhumanto passanti,意思是:具眼者如實知見。那麼,反過來的意思就是,不具眼者為盲人。這裡的眼,並非指肉眼,而是指智慧眼,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

    具慧眼者,具足如實知見目標的本質實相的能力,甚至洞察到極其微細的目標現象的本質實相。

    世尊佛陀本人的一句著名的開示是:

    bhūta? bhūtato passati。

    Bhūta的意思是因緣和合而發生的事物。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事物,就稱為bhūta。巴利語的解釋是:yathāraha? paccayehi jātattā。

    意思:在相關的因緣和合之後,生起的事物。

    顯然,這意思已經很清楚,是指相關因緣和合之後生起的真實存在的事物,並非是心中想像造作出來的、不存在的目標。世尊佛陀用這一個巴利辭彙bhūta,用來明確說明,其含義是:因緣和合之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事物。

    有肺的眾生,需要呼吸才能夠生存,因為能夠呼吸,所以才生存;如果不呼吸了,就死了。就算還沒死,不能呼吸的時候是非常難受的。所以,有肺的眾生需要呼吸。吸氣的時候,腹部就自然膨脹起來,緊繃、僵硬、移動就會生起,這些是可被觸到的風界的特相,是色法。

    呼氣的時候,氣體排出體外,腹部癟落收縮下來,就自然地會覺知到腹部的放鬆、鬆弛、鬆軟。這些特相,無論是緊繃、僵硬、移動,還是放鬆、鬆弛、鬆軟,都是風界的特相,是在呼吸的時候真實地發生和存在的。這些目標現象的生起,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呼吸的發生,是因為想要吸氣,才會吸氣;想要呼氣,才會呼氣。如果沒有相關想要呼吸的心動念,不會發生呼吸的現象。如此追根究底地知道了這個原因之後,就會確確實實地相信:是因為一個接著一個想要吸氣的心動念發生了,吸氣的動作才連續發生,是因為吸氣發生了,腹部就膨脹起來;是因為一個接著一個想要呼氣的心動念發生了,呼氣的動作才連續發生,是因為呼氣發生了,腹部就癟落下來。這些是教理知識,也是事實存在,YOGI應該預先有所了解和領悟。

    因此,腹部的上下起伏不是無緣無故地發生的,而是上述這些因緣和合之後生起的色法現象,我們再看看生起的色法是什麼。

    經典開示說:paramatthato ca vijjamānattā。

    意思就是:在當下面對面地看到的,以自己的智慧看到的。而不是通過思考、想像造出來的。Vijjamāna的意思是,在當下存在的,不是指過去存在的,也不是指未來將會存在的,是指現在正在發生的。這就稱為bhūta,意思是:就在當下,由因緣和合之後,發生存在的真實法。Bhūta是世尊佛陀使用的巴利辭彙。

    所以說,腹部的上下起伏過程中生起的顯著的風界的特相,與身體所做其他動作之後生起的色法特相一樣,都是真實發生和存在的色法,這包括:身體內生起的的硬、軟、溶化、粘合、潮濕、乾燥、熱、冷、溫暖等等特相,以及「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的當下顯著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現象,這些都是究竟的、真實存在的法,內觀禪修就是要如實觀照當下發生的、究竟的、真實存在的法。YOGI需要了解這些教理常識。

    YOGI需要觀照覺知這些當下發生的、究竟的、真實存在的法。那麼,如何進行觀照覺知呢?

    世尊開示說,bhūtato,意思是,按照其真實發生的樣子,按照其真實存在的樣子,如實觀照。

    如果腹部膨脹起來,就如實觀照覺知「上(膨脹)」;

    如果腹部癟落下來,就如實觀照覺知「下(癟落)」;

    如果是硬,就如實觀照覺知「硬」;

    如果是軟,就如實觀照覺知「軟」;

    如果是熱,就如實觀照覺知「熱」;

    如果是冷,就如實觀照覺知「冷」;

    如果是彎曲,就如實觀照覺知「彎曲」;

    如果是伸展,就如實觀照覺知「伸展」;

    如果是提腳,就如實觀照覺知「提腳」;

    如果是推腳,就如實觀照覺知「推腳」;

    如果是放腳,就如實觀照覺知「放腳」。

    YOGI還要練習標記目標。按照其本來的樣子,如實標記目標,不符合的名稱,不應該使用。腹部膨脹起來(上)了,就標記「上」,腹部回落下去(下)了,就標記 「下」。YOGI應該如實觀照,如實標記。

    習禪初期,首先要讓心安穩下來。身體的主要威儀有四種:行、住、坐、卧。這其中,採用坐姿最容易使心安穩下來。這一點YOGI要明白。

    這樣的遠離人群、安安靜靜的禪修中心,是YOGI應該選擇密集禪修的理想之處。來到禪堂後,在坐禪的時間就要練習坐禪。首先,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去,把腿要盤起來,YOGI不需要雙盤或單盤,要避免把腿勒得很緊,腿一前一後擺好,散盤即可,要放鬆舒適。女性也可以按照女性盤坐的方式(兩腿順後,臀部偏坐一邊),這是世尊曾經親自教導的坐姿。其次,在盤好腿之後,上身要坐直,標準是90度,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低著頭或下巴朝天地仰著頭,要從頭至臀部擺正,把整個上身端端正正地坐好,擺出90度標準姿勢。世尊佛陀在經典中是這樣開示的。有的YOGI老是彎著腰,像個懶惰的人,這裡真的有這樣彎腰駝背地坐著的人。大家要注意,標準是90度,身體、頭部都要擺正直。

    這樣上身坐正直是有好處的,脊椎骨彼此之間一節一節恰如其分地疊摞起來,才會健康。否則,彎腰駝背,或者左右彎曲,脊椎骨關節之間受到壓迫,很快就會感到疼痛不舒服。如果養成了壞習慣,最後都很難糾正過來。因此,世尊佛陀開示說,上身要保持正直,脊柱關節之間不要有擠壓,這樣就可以保持久坐不累。

    有的人彎腰駝背地坐著,或者兩手撐住地面坐著,這些都是比較懶惰的人喜歡的姿勢。YOGI一定要避免在禪坐的時候表現得像個懶惰的人。

    身體坐正直之後,兩隻手要擺好,自己感覺舒適即可。要避免在坐好之後不停地動手或動腳,要採用讓自己能夠保持較長時間安安靜靜的坐姿。

    坐好之後,要把心專註在主要目標上,為了要能夠觀照覺知到當下的目標,自己要事先做好準備。目前,是要觀照覺知腹部的上下起伏,那首先就要把心安安穩穩地專註在腹部。

    比如,家裡有重要的客人要來,那就要在客人會到來的大門口做好事先迎接的準備,要在大門口,面龐朝著客人會來的方向,靜靜地等待。客人不會來的那個門口就不要去了。客人出現之後,要面對面地看著客人,同時,還要一邊說著歡迎辭。如此這般,自己重要的客人就要到來的地方,自己要知道重視起來,要提起正念,恭恭敬敬,同時,面龐要朝向客人要來的方向。

    如同這個比喻,腹部的上下起伏就像客人,YOGI的心要瞄準在腹部,一心專註地,觀照覺知腹部每一次的上下起伏。要保持正常的呼吸,如果自己處於放鬆狀態,就能夠保持自然的呼吸。自己不要故意地加快呼吸速度,也不要故意憋氣,不要故意放慢呼吸。

    如果自然地吸氣,腹部就自然地膨脹起來。要在客人要來的地方事先迎接客人,那客人到的時候,就能夠面對面地見到客人。腹部上下起伏發生的時候,如同客人來了,事先等在那裡迎接,就會看到客人的出現,面對面地迎接客人。為了迎頭面對面地看見客人,就要在客人要出現的地方等待,並面向客人要來的方向。同樣地,腹部膨脹的時候,心要面對著腹部,就會直接覺知到腹部在膨脹,同時,默默標記「上」;腹部回落的時候,同樣地覺知回落,同時,要默默標記「下」。如果默默標記都不行,那就在口中念出聲來,要注意小小聲,念出聲的次數不要多,一分鐘就好。不需要一直念出聲,主要還是默默標記。這是個好方法。

    觀照腹部上下起伏,要做默默標記,腹部膨脹,就標記「上(起)」,腹部回落, 就標記「下(伏)」,如果不做標記,舒舒服服地就這麼看著腹部的上下起伏,不一會兒時間,觀照就鬆懈了,之後就會昏沉。所以,要做標記,並要注意不要標記混亂,要清清楚楚地標記,上(起)的時候,就是「上」,下(伏)的時候,就是「下」,不可以上、下顛倒地標記。

    吸氣一開始,腹部就開始膨脹,吸氣過程中,腹部就一直在膨脹起來,吸氣結束了,腹部膨脹也結束了。在觀照腹部膨脹的時候,心要能夠貼住在腹部,自始至終地覺知到腹部膨脹起來的全部過程。同樣地,在觀照腹部回落的時候,心要能夠貼住在腹部,從開始回落,到回落結束,自始至終地都要覺知到腹部回落下去的全部過程。

    在觀照這腹部的上下起伏過程中,需要付出熾熱的精進力,巴利語稱為ātāpa。同時,要瞄準腹部,以使心能夠面對面地貼住腹部。YOGI的工作任務就是:要瞄準目標,同時,以熾熱的精進力把心推向目標。這兩點非常重要。腹部起(上)的時候,以熾熱的精進力,把心推到腹部,同時,要瞄準腹部,觀照覺知的心才能夠自始至終地緊緊地貼住腹部,同樣地,腹部伏(下)的時候,也是一邊付出精進力,一邊瞄準腹部,使心緊緊地跟住腹部。非常重要的是,每一個當下,都要始終如一地以這樣的觀照原則來觀照覺知目標。

    就這樣,激發精進力,剎那剎那地、分秒必爭地、緊緊密密地跟上腹部的每一個上下起伏,心就不會鬆懈下來,因此,消除了懶惰散漫。精進力有了,懶惰就消失了,就在當下,YOGI獲得了禪修的利益。在平時的多數時間裡,心常常會趨於消極怠工、漫不經心、懶惰成性、掉舉散亂。在習禪過程中,如果心時時刻刻都非常警覺精進,那麼,警覺、精進的心在每一個當下就取而代之地不斷地生起,懶惰就消除了。心導向了目標,瞄準目標,就不會再有欲樂思維,不會再去思維想看好的、聽好的、聞好的、嘗好的、觸好的、做白日夢;心導向了目標,瞄準目標,也不會再有惱害思維,嗔恚思維,不會去思維想要去折磨他人、欺負他人、消滅他人。如果尋心所沒有導向目標,心就傾向於這些不善思維,包括:欲樂思維、惱害思維、嗔恚思維。

    付出熾熱的精進力,就消除了以懶惰為首的不善心;心導向了目標,就消除了諸多的不善思維。

    如果緊緊密密地、毫無漏失地觀照腹部上下、起伏,按一秒鐘觀照腹部一次計算,一分鐘就觀照了60次,獲得了60次心清凈,即使兩秒鐘觀照腹部一次,一分鐘就觀照了30次,獲得了30次心清凈。巴利經典這樣開示說:

    Akusala? pajahati kusala? bhāveti

    意思是,開發培育善心,不善心就被取締。

    Sāvajja? pajahati anavajja? bhāveti

    意思是,開發培育無過失之心,有過失之心就被取締。

    有過失之心,就是指放任自流的心,不加約束的心,污染的心。

    無過失之心,就是指不受到譴責的清凈心。

    Attāna? suddha? pariharati

    意思是,內觀禪修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清凈,遠離了貪、嗔、痴的污染。

    獲得心清凈的利益不需要等待很久,實際上非常快,就在精進地觀照目標的當下,心清凈就獲得了。剛剛說過,當下一秒鐘觀照一次目標,一分鐘就獲得60次心清凈,五分鐘獲得300次心清凈,如果一個小時都在精進地觀照覺知當下的目標,自己可以計算一下會生起多少清凈心。巴利語稱之為,bhāvanā,善心的培育,禪修。

    一個剎那的清凈心雖然沒有什麼力量,但是,一個剎那接著一個剎那地生起清凈心,清凈心多多地累積起來,會產生人們意想不到的驚人的力量的。只要能夠使清凈心連續不斷地生起,自己就會慢慢地體會到其驚人的、神奇的力量。目前,YOGI就要從腹部的上下起伏開始練習觀照覺知。

    願YOGI能夠恭恭敬敬地、精進不輟地習禪!

    願大家能夠珍視實踐佛法的寶貴機會!

    願大家能夠覺悟到佛法的無價的利益!

    2015年12月07日

    昨天已經講過,在坐禪的時候,觀照最容易、最顯著的目標的方法,今天班迪達大長老以教理和實踐相結合,繼續開示相關禪法。

    如果為人一輩子,沒有學習內觀禪修,缺乏正念的訓練,這一生都不會去注意到,應該在方方面面約束自己的行為。做人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學習控制自己的言行。一個人如果相信萬能的上帝,認為無論自己造作了善業還是惡業,只要歸順了萬能的上帝,把一切託付給上帝,以為到時候上帝就必然來拯救他。人們真不應該相信這種很不靠譜的信仰。

    如果去相信這種神力,就會貽誤終身,自己不想努力,而是想要依賴神力,這就是放棄了自我拯救的機會。就算自己有些善根,但是,心裡老是想著去依賴萬能的上帝,必然是無法獲得解脫的智慧。對於不應該去信仰依賴的對象,卻偏要去相信,就會削弱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自己要想清楚,錯誤的信仰會導致錯誤的言行,自己會承擔怎樣的後果。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願望一生無憂,快樂終老。人們卻不知道,自己內在的普普通通的貪慾、迫不及待的貪慾、以及自私自利的貪慾,都會給自己帶來苦惱,而非無憂終老。就算對他人有愛心,也很少是真正的慈愛。真正的慈愛,是願望他人一切吉祥如意,願望他人處處獲得利益,而非自私自利的愛。

    如果貪婪自私,口說對別人有慈愛心,那是無稽之談。如果心地無私,自然的會真誠地願望他人一切都好,願望他人一切順利,願望他人無憂無慮。我們應該相信並要知道,像這樣沒有私心私慾的人,生起的就是純粹的慈心和悲心,這樣的人是名副其實的人。

    如果心底無私,具足純粹的慈悲心,就不會帶來人我是非。縱觀世界,所有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國家問題,都是因為內心極度的自私自利而帶來的後果。忽視別人的幸福利益,忽視其他團體的幸福利益,忽視其他國家的幸福利益,只顧著自私自利的幸福利益,只顧著自己團體的幸福利益,只顧著自己國家的幸福利益,就算表面上冠冕堂皇地說著為他人著想的話,心裏面根本沒有生起悲憫之心。

    世人只有遠離自私自利,心中生起純粹的慈悲心,全世界才會和平共處。然而,人們缺乏明智,缺乏遠見卓識。正因為如此,全世界很多人道德已經在淪喪。

    將自己的心放任自流,毫無約束的人,對自身以外的周圍環境根本不懂得要珍惜愛護,實際上,就等於不懂得自愛。非常重要的是,人們需要懂得自愛。為什麼呢?人們無論怎麼愛別人,到最後還是最愛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最愛。我們要明白,這是眾生的本性。要長長久久地、真正地愛自己,都需要做些什麼呢?這個問題自己要先考慮一下。

    班迪達大長老根據世尊佛陀的本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要保護好自己,不要犯錯。

    世尊佛陀開示說:attāna?ce piya? ja??ā, rakkheyya na? surakkita?[1]

    意思是,眾生,特別是有智慧的人類,如果要愛自己,如果認為自己是最可愛的人,就要盡最大可能地、好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身、語、意的行為。要避免造作那些受他人譴責的惡行,要努力地成為有道德修養的人。

    既然生而為人,首先就要有道德品質。世間的人,都在為衣食住行而努力奮鬥,為獲得智慧、受到教育而努力奮鬥,為謀生而努力奮鬥,為健康長壽而努力奮鬥,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沒什麼稀奇。

    長老大德們常常這樣開導說,一個人在世間過一生,最重要的是:

    要品行端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人;

    要能夠具有良好的心態,成為有人性的人;

    要能夠在具有人類智慧基礎上,獲得超凡的智慧,成為非凡之人。

    如果一個人雖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工作不努力,賺不到錢,就不能夠滿足自己和家人的衣食用度。所以,受到了良好教育之後,還要努力工作才行。努力工作就有物質回報,會平衡自己的開支,就很容易能夠滿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要。這樣人前人後都會有面子。在世間,人們的一生就是為了滿足生活、健康、家庭、教育、社會交往等等的需要而努力。似乎這些圓滿了,人生就圓滿了。實際上,就算是在世間生活,能夠滿足這些需要,一個人還算不上是名副其實的人。

    因此,一個人在世間無論教育程度有多高,無論多麼富有,無論身體多麼健康,無論身邊有多少隨從,這些都不是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的標準,更不要說人生圓滿的標準。他們還沒有修習正法,不具有人的道德品質,也不具有人類的心態,更沒有為了成為非凡之人而努力。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大家知道,那些過度地崇尚金錢物質的國家,他們十歲左右的孩子道德已經敗壞。他們認為,人生一世,要及時行樂,要盡一切可能地、快快樂樂、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基於這種人生觀,造成了什麼後果,大家自己去看就知道。所以,在世間,人不應該為所欲為,放縱不羈地生活。認識到社會弊端和世間的烏煙瘴氣,很多明智的人已經覺悟到,需要修養道德,需要修養良好的心態,一些人們有這樣的覺悟,象徵著這個世界尚未徹底墮落。

    世尊佛陀的教導,被稱之為三學,就是戒、定、慧三學,通過一步一步地深入修習三學,一個人將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成為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有內觀智慧的非凡的人。這是不斷地提升生命之高度的正道,世尊佛陀本人通過自己多世多劫地累積了圓滿的菠蘿蜜之後,最後親身實踐內觀禪修,最終覺悟了這條正道。所謂學,就是需要眾生學習和訓練的,要按照經典的教導去學習,先了解,什麼是名副其實的人,什麼是有人類心態的人,什麼是有超凡智慧的人。學習了教理之後,要對其生起信心,相信並願望自己身、語、意能夠獲得清凈,重要的是能夠生起使自己身、心獲得清凈的願望,希望能夠獲得超凡的智慧。

    班迪達大長老每天按照世尊佛陀的本懷,點點滴滴地為大家開示不斷提升生命高度的殊勝佛法,其目的就是為了喚醒大家的信心。那些本來就很想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成為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有超凡的智慧的人的禪修者,通過聽經聞法之後,就會深有感觸,認為確實有道理,信心就會覺醒,有了信心之後,想要提升生命高度的願望自然地生髮出來。

    有了這樣的基礎,自然就願意付出努力來實現願望,為了實現這偉大的目標而樂意付出一切。為了來參加密集精進禪修,禪修者毅然勇敢地放棄了世間的舒適生活,決心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成為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有超凡的智慧的人。願望越是強烈,越是在禪修過程中能夠做到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觀照覺知。如果沒有這樣強烈的願望,來到這裡還是一樣弔兒郎當、隨隨便便、不痛不癢地禪修,最終將一無所獲。為了使大家不要混日子,避免浪費時間,在此特別地提醒大家,要懂得珍惜法緣。

    世尊佛陀曾經開示過五個條件,滿足這些條件,修行人能夠在今生切實地提升生命的高度。班迪達大長老給大家首先講解其中的三個條件。

    剛才說過,首先要有強烈的願望,願望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成為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有超凡的智慧的人。此外,還需要尋找正確的方法,以達成願望。要相信,按照正確的方法,精進修習,願望就一定能夠實現。生起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根本就不信,那就不會努力;半信半疑的話,就不會全心全意地付出努力,那也不會獲得利益。所以,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信心,這太重要了。這並非是要逼著大家來相信,四念處內觀禪修,到底有怎樣的功德利益,當下能夠獲得怎樣的利益。只要生起信心,就會生起願望,信心越強,願望越強烈,強烈地希望要參加四念處內觀禪修營,希望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成為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生起強烈的願望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要身體健康,這是第二個條件。當今時代,幾乎找不到身體一點毛病都沒有的人。但是,只要能夠完成禪修任務,就算是健康的人。健康不是一個非常嚴格的條件。因為,有的人即使身體不怎麼好,參加了四念處禪修之後,也是一樣可以證悟殊勝之法的,而且,禪修之後,身體狀況越來越得到改善,甚至疾病消失了,慢慢地恢復了健康。當然,在密集禪修期間,有健康的身體是最理想的。

    第三個條件是正直誠實。正直誠實是一個人很重要的品質。正直誠實就是老實,實在,不邪氣。所謂正直誠實,就是自己會在適合的人面前,誠懇地承認自己所犯過失。不掩飾自己的缺點、錯誤等等,也不會為了使別人高看一眼,假裝自己有某些實際沒有的品德、能力。

    比如,有人會說,

    「嗨,你講的就是這個法呀,我早就聽過了。沒啥稀奇的。」像這樣的心態就不應該有。

    而是應該說,「我要按照禪師開示的方法認真地去修。」

    這就是生起了信心。但是,要避免盲信,人不要被迫地去相信別人,而是要以自己的智慧,思考一下前因後果,之後再相信。世尊佛陀在《大念處經》的總說部分,開示了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七大利益,首先第一大利益就是使眾生獲得心清凈。世尊佛陀以堅定的口吻,向眾生保證能夠獲得這些利益。大家來禪修試試,就會知道世尊佛陀所言不虛。有信心,這很重要。

    如果疑心重重地說,觀照腹部上下起伏,有這樣的禪修業處嗎?為什麼經典裡面沒有提到過呢?這顯然就是在多慮,疑惑。有的人只認為自己是對的,就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方法禪修,那樣做是不靠譜的。既然來了,就要踏踏實實地相信禪師的教導,心地要耿直,這很重要。如果自己禪修過程中,還沒有學會觀照覺知目標,那就直接承認,不要裝著自己什麼都會了,在小參的時候打假報告。要坦然地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正直誠實的品質對自己禪修進步非常重要。

    在五個條件之中,前面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禪修的YOGI事先具備這些條件,禪師們按照世尊佛陀的本懷來教導這樣的YOGI,他們就很快會進步。跟YOGI們有三重的親屬關係的班迪達大長老,現在教導大家禪修的機會來臨了,大家要儘可能地有所準備,事先要預備好易於受教的條件,要有備而來,這很關鍵。

    在禪座上坐下去的時候,心就要預先專註在腹部,每一個當下都要付出熾熱的精進力,瞄準目標,將能夠觀照覺知到腹部的上下起伏。這時候,YOGI應該有信心,這個禪修方法是世尊佛陀覺悟的唯一的獲得心清凈的方法,自己心裡要明白,這是獲得心清凈的、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要有慾望要獲得心清凈,要有慾望能夠觀照覺知到每一個腹部的膨脹、回落,膨脹、回落。

    如果信心不足,慾望不強烈,就激發不出熾熱的精進力,也不會想要去瞄準目標,不會去觀照腹部上下起伏。如果缺乏了精進力和瞄準目標這兩個條件,四念處內觀禪修工作將是無效的。明白這一點十分重要。同樣重要的是,要了解四念處內觀禪修所帶來的殊勝利益,特別是要知道,在禪坐當中能夠持續不斷地觀照覺知每一次腹部的上下起伏、上下起伏,就是在累積善業,這個當下就是在做獲得心清凈的工作。有強烈的願望要獲得心清凈,並非常想要能夠緊緊密密地、毫無漏失地觀照覺知腹部的每一次的上下起伏,生起這些善法欲非常重要。

    不論什麼原因,不論是因為不了知禪修的利益,而信心沒有生起,還是說,了解了其利益,但是不能夠生起足夠信心,等等,如果對法沒有信心,就不會有強烈願望想要獲得其殊勝的利益。YOGI們必須要明白,無論做什麼工作,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要滿懷信心,想要做好這項工作的願望要非常強烈,這時候,自己才樂意付出精進力。

    有了強大的信心和強烈的願望這些基礎,就能夠激發出十足的精進力。付出精進力,意味著消除了懶惰放逸,戰勝了懶惰放逸,同時,也敢於面對各種困難。對於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工作,樂意付出熾熱的精進力,能夠避免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退縮不前。

    如果一遇到困難就畏縮,一遇到困難就不想繼續禪修了,心自然地就會處於混混沌沌,鬆鬆垮垮,發獃遲鈍,昏昏欲睡的狀態,這是昏沉睡眠蓋,昏沉睡眠蓋生起的時候,心非常懶惰,根本不想工作。對於剛剛入門禪修的YOGI新人,最危險的敵人就是昏沉睡眠蓋。

    世尊佛陀開示說,克服、壓制這個最危險的敵人的方法,就是激發熾熱的精進力。要使出十足的心力,把心推向當下生起的目標之上,同時,把心導向目標,瞄準目標。

    如果激發出十足的精進力,心就絕不會冷漠散亂;如果不斷地在瞄準著目標,心就會一直保持清醒狀態,就不可能會昏昏欲睡。所以,要以激發精進力和瞄準目標來戰勝和克服昏沉睡眠蓋。如果YOGI懂得,全面地激發適度的精進力,並練習時時刻刻地瞄準目標,他就不會再昏沉。

    所以,觀照的定理就是:

    目標生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腹部在上,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腹部在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如果腹部在上(膨脹起來),就要時時刻刻地激發精進力,同時,精確地瞄準腹部,心就能夠始終如一地貼住在腹部。這是作為YOGI的唯一一項工作。同樣地,當腹部在下(回落)的時候,同樣地要時時刻刻地激發精進力,同時,精確地瞄準腹部,心就能夠始終如一地貼住在腹部。一個上接著一個下,一個下接著一個上,緊緊密密地,要如實地觀照覺知,不要有間斷。

    已經多次強調過,YOGI就這一項工作:精確瞄準與持續精進。

    在行禪的時候,心要瞄準到腳上。觀照的方法以內觀格言來說,就是:

    腳步邁出,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一步式行禪)

    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兩步式行禪)

    腳在放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兩步式行禪)

    身體站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在行禪道兩頭的站立觀照)

    作為內觀禪修的YOGI,無論當下任何目標生起,需要做的唯一工作就是: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如果YOGI能夠盡職盡責地做好這一項工作,觀照覺知的技能會越來越嫻熟,清凈心培育起來,心的力量就自然地強大了,獲得心清凈的方法非常簡單實在,並不需要故意地使用任何玄妙、高超、秘密的花招。當心的力量逐步地增強之後,內觀禪修的殊勝利益就顯現出來,YOGI見識到了佛法的簡單、真實的魅力,欲罷不能。

    這時候,連禪師都不需要再敦促,YOGI已經自動自覺地會精進地習禪,禪師僅僅需要給一些指導和提醒而已。班迪達大長老希望YOGI們都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這是懂得了四念處內觀禪修所能夠帶來的殊勝的利益,十分地珍視具有無上價值的佛法之後,YOGI生起了十足的信心,同時,也非常渴望能夠獲得其殊勝的價值利益。

    因此,YOGI就真正地做到了:

    腹部在上,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腹部在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其他所有的目標,只要是在當下生起的,YOGI需要做的工作就只有這一項: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班迪達大長老再一次地提醒和敦促大家,要認認真真地按照這樣的方法習禪。大長老祝願:

    願大家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模範的YOGI!

    願大家在短時間內成為令人們尊敬的YOGI!

    願大家為了獲得殊勝的利益而精進地習禪!

    2015年12月08日

    昨天,按照往常的慣例,講了基本的觀照方法,還沒有講完,今天,繼續完整地開示基本的觀照方法。

    四念處內觀禪修的定理是:目標生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記住這個定理相當重要。所謂的目標,當下生起的顯著的身心現象。在自己身體內這個廣大的目標之田上,有一塊一塊的、具體的、微細的、小小的目標之田。每一個當下都有最新生起的、顯著的目標,例如:

    看到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聽到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

    聞到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嘗到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

    觸到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想到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

    腹部上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腹部下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

    坐著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接觸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

    彎曲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伸展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

    側彎身體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前傾身體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

    提起腳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推動腳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放下腳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

    眨眼睛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閉眼睛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睜眼睛的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

    如此等等,身心內的廣大的目標之田還有很多,YOGI要能夠緊緊地盯住當下各個顯著的目標的生起,提起正念,觀照覺知。

    各個目標之田顯著地生起的時候,就稱為「目標生起」,實際上,非常迅速地,「呼啦」一下子,目標就生起了,比如,現在把心專註在腹部,一下子就覺知到腹部的膨脹動作。

    當腹部「上」的時候,立即以熾熱的精進力,把心推到腹部,緊緊地貼上去,這被稱為「時刻精進」。

    在把心推向腹部的同時,要使心瞄準在腹部,這被稱為「精確瞄準」。在巴利語中,這叫vitaka,意思是尋,是禪支之一,尋使心導向目標。對於觀照覺知每時每刻生起的目標,能夠做到「時刻精進」與「精確瞄準」,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YOGI能夠分分秒秒地、毫無漏失地做到「時刻精進」與「精確瞄準」,心就始終如一地專註在當下生起的目標之上,此外的一切,與YOGI沒有絲毫關係,YOGI也無需關心此外的一切。YOGI要理解這一點。觀照覺知當下的這個目標才是最重要的事。這就是作為YOGI來說,唯一的工作責任。此外,YOGI沒有任何其他工作。首先明白這一點相當重要。

    付出熾熱的精進力,心就不會再冷漠,不會再懶惰,時刻精進,心就一直會保持警覺、活躍、不遲鈍。這很重要。如果在世間,做任何事精進努力都會令人讚歎,更不要說現在是密集禪修,修習出世間法,精進努力是必須的。

    如果心不去瞄準目標,沒有導向目標,很快就會鬆懈下來,懶惰下來。就好像牛油,冷卻下來之後就凝固發硬了,升溫加熱一下,牛油又會變軟。心如果能夠始終導向目標,瞄準目標,心就不會凝固不動,而是非常柔軟靈活,能夠緊緊密密地跟住目標。所以,心要主動去瞄準,「精確瞄準」,會使心靈活而不遲鈍,使心不畏縮、不懶惰。如果能夠持續不斷地瞄準目標,心不可能鬆懈、懶惰下來。始終精確地瞄準目標,心就不會昏昏欲睡。昏沉睡眠蓋與尋是一對敵對法。在尋掌控了心的時候,昏沉睡眠無法進攻,懶惰放逸也沒有機會進入心裡。時時刻刻地、分分秒秒地,能夠使心導向目標,瞄準目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心會一直清醒警覺,清明活躍。

    在坐禪的時候,心就要守候在腹部,每一次腹部在上(起)下(伏)、上(起)下(伏)的時候,YOGI新人如果「時刻精進」與「精確瞄準」,當下獲得的利益就是:戰勝了放逸懶惰,戰勝了昏沉睡眠。YOGI新人最近的敵人、最大的困難,就是放逸懶惰和昏沉睡眠,如果一開始能夠做到「時刻精進」與「精確瞄準」,很快地在第一時間就戰勝了敵人,克服了困難。

    一開始就做到「時刻精進」與「精確瞄準」,心就不斷地累積了力量,能夠一直持續不斷地保持住熾熱的精進力和清明活躍,身心越來越感到輕鬆明快,這就是在精進地習禪的當下獲得的利益。

    做到了「時刻精進」與「精確瞄準」,每一次腹部在觀照覺知上(起)下(伏),上(起)下(伏)的時候,心就能夠緊緊地跟上目標,緊緊地貼住目標,這就是正念,正念順其自然地、持續不斷地貼在目標上。正念持續不斷地生起,越來越強大的時候,貪慾和嗔恨就不會進入心裡,正念保護了清凈的心識之流。

    世尊佛陀開示說:Rakkha vāra?a gutti.

    意思是,正念關閉了(不善法的)門戶,保護了心的清凈。

    使心受到污染的貪慾和嗔恨,在正念的保護之下,無法進入心識之流,心沒有被污染的狀態,是安全的,在安全狀態下,心獲得了自由。遠離了被貪慾和嗔恨污染的心,也不再受到貪慾和嗔恨的折磨,心獲得了解脫,巴利語mutti,意思就是:解放了,解脫了,自由了。正念地觀照目標一次,心解脫煩惱一次,心解脫一個剎那,就感受到一個剎那的幸福寂靜,心持續不斷地處於解脫貪、嗔、痴的狀態,那就感受到持續不斷的幸福寂靜。解脫了貪、嗔、痴的心,自然而然地會感受到幸福自在。

    正念觀照的心貼住在目標之上,緊緊密密地跟住目標,心就不會去東飄西盪,心專註在目標上,就是定力(samādhi),提起正念的時候,定力就培育起來。要培育內觀禪定,並不需要其他玄妙的方法,正念的心專註於目標之上,內觀禪定就自然地培育起來。稍作思考便知道,心專註在當下生起的目標之上,心緊密地貼住了目標,就不會遊離開目標,沒有跑到別處去,更不會發生掉舉惡作,一心專註於目標,不會生起懊悔之心,不會去懊惱自己曾經犯下某些過錯,不會生起煩惱憂慮,不會去想自己因為沒有修習某某善業而感到後悔遺憾,等等,這些就是掉舉惡作蓋。定力與掉舉惡作蓋是一對敵對法,當正念的心專註一致地沉入目標的時候,就生起了定力,心自然而然地就遠離了掉舉惡作,換言之,有了定力,掉舉惡作已經沒有了在心中生起的機會。因此,獲得了心清凈。

    這樣分析來看,每一次觀照覺知當下生起的目標,都是令人滿意的工作。付出熾熱的精進力,心瞄準目標,當下就戰勝並消除了冷漠懶惰的心,正念的心緊緊地貼住目標之後,就保護了心清凈,防禦了各種煩惱污染進入心識之流,一心專註在目標之上,定力就培育起來,消除了掉舉惡作蓋。在每一次腹部膨脹(上)、回落(下),或其他目標生起的時候,以這樣的方法觀照覺知目標,就在當下,YOGI可以獲得這些利益。

    然而,無論誰,想要獲得可靠、穩定、有保障的清凈心,首先要按照上述的方法分分秒秒地力爭在每一個當下獲得心清凈,一分鐘,兩分鐘都好,要能夠持續地獲得心清凈,如果一開始都無法做到力爭在每分每秒都精進地觀照目標,那想要獲得有保障的、穩定持續的心清凈就是無稽之談了。

    在能夠專註地觀照腹部的膨脹(上)、回落(下)的時候,五欲不會生起,YOGI這時候不會想去看看東,看看西,也不會想去聽聽這個,聽聽那個,五根門都沒有給貪慾任何機會進入,專註於覺知目標的心就是清凈的,清凈心被稱為高品質的心,是遠離了過失的心。心清凈的時候,除了沒有貪慾之外,心中也沒有不滿和抱怨等等嗔恨情緒,沒有貪愛和嗔恨的心,是清凈的善心。心態清凈,是遠離了被說三道四、遠離了受別人的譴責的污染的心。因此,每一個當下做到如實地觀照覺知目標,就獲得了心清凈,心遠離了貪慾和嗔恨,這就是通過內觀密集禪修之後可以獲得的利益。

    那內觀禪修,是好事還是壞事?是清凈的事,還是污濁的是?

    自己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答案。所以,長老大德們都常常說:

    心清凈,離過失,才是真的好。

    實踐內觀禪修之後,就這樣帶來了一連串的利益。修習清清凈凈的、筆直無曲折的四念處內觀正道,就能夠帶來良好清凈的心態,修習四念處禪修的YOGI,不會在心裡想著要去欺辱他人,而是只管自己走好修行之路,走好實踐佛法之路。想一想,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

    現在大家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是獲得心清凈的唯一之路,巴利語Ekāyana的意思就是,唯一之路,確定之路,這是世尊佛陀給眾生的保證承諾。

    在習禪初期,每一個觀照目標的當下,雖然還沒有生起內觀智慧,但是,只要觀照持續不斷,就能夠鎮伏敵對法五蓋,五蓋的止息,稱為samatha(發音:薩瑪它,意思是:寂止,止息)。努力地把心推向目標,是精進力(vīriya),心緊緊地貼住在目標上,是念力(sati),心始終如一地專註在目標之上,是定力(samādhi)。當精進力、念力、定力這三種善法同時生起的時候,那些貪慾、嗔恨等等諸多煩惱就沒有機會進入心裡。世尊佛陀開示說:

    paccanīkadhamme sametīti samatho

    Paccanīkadhamme的意思是,善法的敵對法,即欲欲、嗔恨等五蓋煩惱。

    sametīti的意思是,平息,止息。

    這句開示的意思就是:令欲欲等諸敵對法止息,這稱為寂止(samatha)。

    所以,在正念觀照目標的當下,寂止(samatha)一直都在發生。一秒鐘觀照一次目標,一分鐘就生起60次煩惱寂止的心;兩秒鐘觀照一次目標,一分鐘會生起30次煩惱寂止的心;五分鐘內,煩惱動蕩的心多少次地寂止了下來呢?一個小時多少次呢?大家自己心算一下。這被稱為善心的培育。這就是心清凈。當精進力、念力、定力同時在心中生起的時候,心就獲得了清凈。

    僧眾要持出家戒,在家眾要持俗家戒,如果做到持戒圓滿清凈不犯戒,就稱為戒清凈,身、語、意行為遠離了過失,不會受到任何人的譴責。現在大家練習觀照腹部上下起伏,持續不斷地、緊緊密密地觀照,就會遠離煩惱,獲得心清凈。這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任何人都無法否認。

    雖然獲得了心清凈,但是,習禪初期YOGI還沒有覺知到緊繃、僵硬、震動、移動等等色法的特相。大家已經知道,色法有三個方面可被覺知到,包括:形狀、形態、和特相。最初練習觀照腹部上下起伏,就是先看到了腹部的形狀,心專註在腹部形狀、形態上面,無論是形狀,還是形態,都是概念,心專註在概念性的目標上,沒有如實知見到色法的特相,說明心還不夠清凈,每一個當下,腹部在上下起伏的時候,觀照的心就專註在腹部上下起伏的形狀、形態上面,色法的特相這時候還沒有看到。只有在如實知見到了色法的特相的時候,才算是生起了智慧。當心僅僅是看到了腹部的形狀或形態這些概念的時候,還沒有開發出內觀智慧。但是,心已經能夠安穩地貼住目標,已經鎮伏了五蓋,使敵對法達到了寂止(samatha,寂止,止息),心能夠平靜安寧下來。YOGI要明白這一點。

    無論怎樣,YOGI修習內觀禪修,是為了要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但是,習禪初期,還沒有足夠定力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想要開發增長內觀智慧,必須要有戒清凈和心清凈為基礎,如上述所說,要按照這樣的方法修習戒清凈和心清凈,當定力越來越強、心越來越清凈的時候,就能夠真正地覺知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但是,一下子要拋開形狀和形態的概念還做不到,YOGI在最初能夠如實知見到色法的特相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會看到其形狀和形態這些概念。這都沒有關係,心自始至終地能夠觀照覺知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心就是清凈的,這是內觀禪修的當下就獲得的利益。

    為了使心不再散亂掉舉,要練習觀照每一個當下的腹部上下起伏,付出精進力,同時,瞄準目標,持續不斷地練習,定力就培育起來。但是,習禪新人定力不穩定,還無法控制住心,心總是會要跑出去,從腹部跑開之後,東飄西盪,這時候,YOGI要練習觀照妄念的心:

    如果心在飄蕩,就要觀照並標記「飄蕩,飄蕩」;

    如果心在思考,就要觀照並標記「思考、思考」;

    如果心在計劃,就要觀照並標記「計劃、計劃」;

    等等,無論是善的,還是不善的心,只要心去想東想西了,就要觀照妄念的心。之後,再回到腹部,繼續觀照覺知腹部上下起伏。坐禪一段時間之後,身上這裡或那裡會生起不舒服的覺受,麻木,酸脹,疼痛等等。這些都是真實生起存在的法,在這些覺受生起的當下,都應該如實觀照覺知,持續不斷地觀照,這些苦受會不斷地增強,有的時候,不要讓心太緊繃,而是可以稍微放鬆自己,不要緊緊地盯住苦受的目標;有時候,則可以緊跟目標不放,如果苦受還是不消失,可以先放下這個目標,回到腹部,此時要比平時多付出一些精進力,要更加準確地瞄準目標,持續不斷地觀照覺知腹部上下起伏,以使心不被苦受的目標牽制過去。在觀照覺知苦受的時候,不要有讓苦受快快消失的心態,而是要為了能夠如實知見到其本質實相。內觀禪修,是為了如實知見到真實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而進行的工作,目地並非是為了使目標消失。

    身體有不舒適的覺受生起的時候,不要一難受就要動,要儘可能地先忍耐著觀照。不要懷疑說,這樣忍受著不舒服,會不會生病之類的。事實上,不僅不會生病,到後來反倒是提高了忍耐力,同時,對苦受不再恐懼,而是敢於面對和挑戰這些苦受。最後,就會勇氣十足地說,「來吧,疼痛!」。

    在禪坐當中,有時候會聽到聲音,無論是當下真的有聲波傳過來,還是好像幻聽的,都要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有時候閉著眼睛也會看到景物,也是要觀照並標記「看到、看到」;有時侯聞到氣味,就觀照並標記「聞到、聞到」;有時候好像在吃著東西或喝著什麼,嘗到了滋味,就就觀照並標記「嘗到、嘗到」……

    禪坐當中所有這些好像是看到、好像是聽到、好像是聞到、好像是嘗到、好像是觸到的目標,都要觀照並默默標記,這非常重要。這個過程中,如果生起了貪愛的心,就觀照並標記「貪愛、貪愛」;如果生起了不滿或憤怒,就觀照並標記「嗔恨、嗔恨」。無論生起任何善心或不善心,好心情或壞心情,這些法念處的目標都要在它們生起的當下,立即如實觀照。在持續地觀照覺知腹部上下起伏的時候,如果其他目標顯著起來,就要先放下腹部上下這個目標,去觀照明顯地在發生的目標,沒有任何其他目標更明顯,就再回到腹部,觀照覺知上下起伏。觀照的心不要從目標上移開,不要隨心所欲地、讓心任性地掉舉、遊盪,而是要小心翼翼地控制住散亂的心。

    這是坐禪的時候的觀照方法,至於其他威儀下的觀照方法,也是類似的。站禪,行禪,卧禪等等,都是以同樣的方法觀照覺知目標。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無論是行、住、坐、卧的當下,還是在做其他動作的當下,例如,彎曲、伸展四肢的時候,睜眼、閉眼、眨眼睛的時候,都要持續不斷地、毫無漏失地觀照覺知每一個動作,除了要專註地觀照覺知自己身心現象以外,其他人、其他事都不需要理會,YOGI不要被外在環境所干擾,只顧觀照覺知自己就好。

    可是,有的YOGI似乎是愛心滿滿,對其他眾生,特別是中心的流浪狗,照顧疼愛有加,除了逗弄安撫它們之外,還要餵食物給它們,致使這些流浪狗老是跟在YOGI後面,甚至跟著進入了托缽堂,竟然還爬上了樓梯,到了二樓。這是中心從來沒有發生的事件,狗跟著YOGI不離不棄。很顯然,這樣的YOGI對狗是非常憐愛的。來到禪修中心,請YOGI不要這樣對狗感興趣。大家不是到這裡來憐愛流浪狗的,而是為了尋找一個正確的憐愛自己的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以後,請不要讓大家再看到有這樣的呵護流浪狗的YOGI。如果想憐愛流浪狗,不需要來到這裡,回到自己家想怎麼憐愛就隨便吧。大家都要注意,來到禪修中心這裡,重要的是,要自己好好地呵護、憐惜好自己,對自己感興趣。自己要管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為了避免漏失正念觀照,自己要恭恭敬敬地觀照覺知每一個當下的身心現象。現在倒好,放下自己最重要的禪修工作不管不顧,卻要去給流浪狗送吃送喝,這些流浪狗成了自己最大的障礙。不僅僅自己本末倒置,還把狗帶進了托缽堂,影響其他YOGI。這是禪修中心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的事,完全乾擾了中心的秩序,給所有人帶來了麻煩。希望大家提起正念,以後杜絕這種現象。

    2015年12月09日

    今天,以教行結合的形式,開示行禪的觀照方法,包括:從最粗略的觀照方法開始,直至細緻入微的觀照方法的講解。

    在時間到了、或者坐不下去了、或者坐很久了之後,從禪座處要站起來的時候,不要「呼啦」一下子,突然地就站起來,而是首先應該觀照「想要站起來」這個心動念,之後,如果想要動兩隻手,首先觀照這個心動念,再觀照移動手的全部動作,觀照的過程是,要把心導向手部,再努力地把心推到手上,再持續地觀照移動手的動作;接下來,就要觀照所有起身動作:手撐在地上的動作,一條腿、一條腿鬆開的動作,使勁地撐住身體,讓自己站起來的動作,手和腿支撐身體的動作等等。

    這時候,觀照的心要一下子覆蓋住全身,觀照支撐身體的手和腳,就會覺知到身體的沉重,以及覺知到了僵直、緊繃等等特相,放開支撐的雙手,身體完全蹲在雙腳上的時候,要仔細地觀照自己在慢慢地、一節一節地站起來,持續地觀照,直到身體完全站直。注意,這個過程不要「嗖」地一下子站起來而丟失觀照。站好之後,整理僧袍或禪服這些動作,都不要忘記繼續觀照。

    在觀照這些動作之後,再把兩手交握起來,放在身前或身後,身體要站立正直。要向前邁步的時候,心要瞄準到腳上,同時,把心推到腳上,把腳提起來的時候,觀照覺知的心要與之同步地發生,邁出了左腳,觀照覺知的心就同步地瞄準到左腳,邁出了右腳,觀照覺知的心就同步地瞄準到右腳,腳的動作與觀照的心要一直同步地發生。要自始至終地保持正念觀照覺知行禪時腳的動作。行禪的觀照是世尊佛陀在《大念處經》中直接開示的業處。

    坐禪至少坐足一個小時之後,接著要練習行禪,以保持持續的正念和定力。行禪大約至少一個小時,如果禪師有特別交代,那就按照禪師的指導,來安排行禪時間。坐禪的姿勢要求是,上身正直;行禪的姿勢一樣要保持身體的正直,不要低著頭走,但是,眼瞼要拉下來,眼睛朝下看,看到前面大約1.5至2米左右的地方,或視線朝下傾斜45度的地方,心要瞄準到腳上去,想要邁哪一隻腳,就去瞄準那隻腳,心要先貼到腳上去,當邁出腳的時候,觀照的心就會與之同步發生,開始練習行禪的時候,要練習標記「左步」,「右步」,或者「右步」,「左步」,最先邁出的是哪只腳,都沒有關係。一步式行禪練習,是比較粗略的觀照。

    YOGI可以把一個小時平均分三段,每一段大概20分鐘,第一段時間,就練習「右步」,「左步」,注意在觀照時一步都不要漏失,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觀照,就不會漏失。要記住如何套用觀照的原則:

    腳步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觀照放下腳的動作過程方法是,在即將要放下腳的那個剎那開始,直至腳落地,要自始至終地觀照覺知,須注意,不是在腳接觸到地面時,才開始觀照「放下」,而是要專心致志地觀照覺知正當腳在放下去的全部動作過程。這就是:

    腳步放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練習兩步式行禪,「腳步提起,腳步放下」這兩個動作要稍微慢一點,而在練習一步式行禪,「左步、右步」的時候,為了放鬆坐禪時雙腿的緊繃、疼痛等等的不舒適,可以稍稍快一點,沒有關係。兩步式行禪練習大概20分鐘左右。

    最後20分鐘練習三步式行禪,通常禪修一周之後,練習三步式行禪才會比較容易。邁出的腳從提起到落在地面上,要認真地觀照三個分節的動作,包括:提起腳、向前推腳、放下腳。注意,不要邁大步,向前推一隻腳左右的距離即可。簡略地說,就是要觀照「提、推、放」這三節動作。每一節的動作都要能夠自始至終地觀照覺知全過程。

    練習三步式行禪,必須要放慢動作,不允許動作太快。只有動作慢下來,心才能夠如實地觀照覺知到全部動作過程,才能夠清清楚楚地了知到,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慢慢地提起腳,覺知的心要持續不斷地專註在腳上;慢慢地向前推腳,覺知的心要時時刻刻地專註在腳上;慢慢地放下腳,覺知的心要自始至終地專註在腳上,觀照覺知的心要與腳的動作自始至終地同步發生。

    如同在坐禪的時候,觀照腹部上下起伏的過程中,會覺知到腹部的形狀、形態、以及緊繃、僵硬、震動等等色法的特相,在精進力、念力、定力都還不是很強的時候,在觀照的同時,要練習默默地標記目標;在行禪的時候,練習觀照一步式、兩步式、三步式行禪,起初都要練習作標記,最初觀照了知的,是腳的形狀、形態,此時,心能夠一心專註在腳的動作上,沒有東飄西盪,就算很好。在定力不斷提升、開發出內觀智慧之後,在觀照覺知提起腳的當下,就能夠如實了知到色法的特相,當下覺知到的是輕的,還是重的?是緊繃的,還是僵硬的?在觀照覺知向前推動腳的當下,同樣地,能夠覺知到,腳是被往前拉動了嗎?還是腳後面在被向前推動呢?在觀照覺知放下腳的當下,是覺知到重了,還是輕了?或者,覺知到緊繃了嗎?這些都是已經覺知到了色法的特相。

    前幾天講過一個比喻,在吃飯飲食的時候,固體食物和液體食物放入口中,通過咀嚼品味,當下就會品嘗到其各自不同的滋味,同樣地,提起腳、推動腳、放下腳的當下,觀照的心緊緊密密地跟蹤觀照覺知移動的腳,到了內觀智慧開發出來的時候,每一個觀照的當下,就如同在吃飯的時候能夠品嘗到食物的滋味一樣,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就能夠被如實地覺知到。

    作為YOGI來說,在行禪時練習提、推、放的過程中,為了做到毫無漏失地觀照覺知每一個動作,必須履行好自己的唯一的工作責任,即:

    通過付出熾熱的精進力和準確地瞄準目標,緊緊密密地、持續不斷地觀照覺知目標。

    習禪過程中,YOGI不需要作任何思考。不要去想,在提起腳的時候,到底有什麼特相?在推動腳的時候,到底有什麼特相?在放下腳的時候,到底有什麼特相?如同食物放入口中,正念的心要仔細地觀照覺知正在咀嚼食物,就會吃出食物的味道,行禪的時候,只要細緻認真地、緊緊密密地跟蹤觀照腳下的每一個動作,就會如實知見到當下發生的色法的特相,根本不需要去思考。

    通過反反覆復地練習觀照,就能夠如實知見到目標的本質實相。在提腳的當下、推腳的當下、放腳的當下,提起正念,緊緊密密地觀照覺知,就會如實知見到當下生起和真實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如果在目標生起的當下,沒有提起正念,心不在焉,即使禪修時間再久,也是什麼都還覺知不到。

    YOGI必須精進地習禪,要做到細緻認真、專心致志地、如實地觀照當下的目標,特別是行禪的時候,在觀照提、推、放腳的時候,要儘可能地慢動作。

    在禪坐當中,要一心專註在腹部,觀照覺知每一個當下腹部的上下起伏動作,同樣地,在行禪過程中,心要十分地專註在「提、推、放」這三節動作上面。在要觀照覺知腹部的上下起伏的時候,需要事先就把心專註於腹部,事先貼在腹部準備「迎接」目標,同樣地,在要觀照覺知「提、推、放」腳這三節動作的時候,需要首先就把心專註於腳上,這是做行禪觀照最首要的工作。

    為了使心能夠自始至終地專註於腳上,在腳還沒有提起來之前,就要激發出熾熱的精進力,把心推到腳上,這時候不可以馬馬虎虎,冷漠散漫,也不可以反應遲鈍,而是要警覺迅速地提起正念,同時,心導向目標,專心一志地守護住目標,各個禪支就生起了。

    在腳還沒有提起來之前,心就已經專註在腳上了,在提腳的當下,清清楚楚地覺知到開始提腳的動作,心一直專註在腳上,直至提腳結束,心都一直在瞄準,一直緊緊地貼在腳上,這些都是禪那定的特徵:一心專註,持續地瞄準目標,觀照的心與當下生起的目標,同步地、成對成對地發生。如此習禪,需要付出熾熱的精進力,精進力足夠了,就壓制住了懶惰,制伏了懶惰,還需要不斷地瞄準目標,心導向了目標,就不會有昏沉睡眠,不會獃滯遲鈍。

    巴利語thinamiddha,意思就是:昏沉睡眠。尋的作用是,使心導向目標,瞄準目標。昏沉睡眠是尋禪支的敵對法。在還沒有提起腳之前,心就已經導向腳,瞄準到腳上,懶惰,昏沉睡眠根本無法進入心裡,在提腳、推腳、放腳的時候,心緊緊密密地觀照覺知腳的「提、推、放」這三節動作上面,尋禪支就如正在燃燒的大火,燒盡了昏沉睡眠蓋。

    心越是能夠持續不斷地導向目標,懶惰、昏沉越是被尋禪支燃燒得無影無蹤,心遠離了懶惰昏沉,所以,觀照的心需要持續不斷地導向目標,同時,只要能夠持續不斷地激發精進力,正念和定力也必然持續不斷地生起,所以,內觀禪修就是要以持續不斷的精進力、念力、定力,使心專註在當下生起的目標上,行禪的時候,就是持續不斷地觀照覺知「提、推、放」,「提、推、放」這些動作。經典中稱之為:

    paccanīkadhamme sametī』ti samatho。

    意思是:令諸敵對法止息,就稱為寂止(samatha)。

    如果習禪的時候馬馬虎虎,散漫遲鈍,心不瞄準目標,沒有導向目標,以懶惰為首的煩惱就不知不覺地潛入心裡。只有當其敵對法出現的時候,即,只有當精進力、念力、定力生起的時候,這些不善法才會被鎮伏,沒有機會在心中肆虐。鎮伏敵對法,被稱為samatha(寂止)。

    如果說,在觀照覺知「提、推、放」腳這三節動作的時候,還沒有開發出智慧,那就要小心,在做「提、推、放」腳的動作的時候,不要動作太快,一定要慢下來,只有慢動作,觀照覺知每一個當下的動作過程才能夠做到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緊緊密密,觀照提起腳,自始至終地,觀照的心緊密不斷地跟住覺知,智慧一定會開發出來,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

    經典中開示說,行禪動作要慢下來,其中有個比喻很貼切:

    Visama bhūmibhāge udakabharita saka?a? viya

    過去時代機械還不發達,人們生活條件相對落後。人們吃水要用車拉著水桶去水源處打水。這個比喻是說,在行禪的時候,要慢一點,就好像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推著水桶裡面裝滿水的車一樣,要小心翼翼地推著走。如果走的太快,水桶裡面的水必然是要潑出來,到最後怕是剩不到一半了,損失很大。

    行禪的時候,一步式、兩步式的行禪,稍微快一點沒關係,但是,三步式行禪必須要慢一點,在做提腳、推腳、放腳這三節動作的時候,每一節都要慢動作,就好像自己當下正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推著桶里裝滿水的水車一樣,必須要小心翼翼地動作,警覺地觀照覺知。

    現在YOGI們行禪的時候,能夠時時刻刻地激發精進力,心瞄準到腳上,一心專註地觀照腳步的移動,心就不會發生掉舉散亂,可以想一想,這時候心裏面會不會生起貪慾?不會的,心這時候是清凈的。那麼,心裡會不會有不滿?生氣?沮喪?這些都沒有,只要一心專註在目標上,心中就消除了貪慾和嗔恨,心清凈了。激發精進力,心導向目標,瞄準目標,專心致志地觀照覺知當下的目標,心就清凈了,這就是禪修,這被稱為善心的培育,內觀禪修就是開發培育沒有貪、嗔、痴煩惱的清凈心。在一分鐘內,能夠專心致志地觀照「提腳、推腳、放腳」,清凈心就增長了一分鐘,同時,煩惱消除了一分鐘。

    能夠在習禪過程中,做到恭恭敬敬,細緻認真,持續不斷地觀照覺知當下生起的目標,在短短几天時間裡,就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如同認真地咀嚼食物,就了知了當下的食物的味道一樣,緊緊密密地觀照當下的目標,就能夠在當下如實地了知到目標的特相。但是,如果在習禪的時候,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不在焉,這樣的YOGI無論多久,都無法取得禪修進步。在做「提、推、放」這三節動作的時候,也無法知道名法與色法的特相是怎麼發生和存在的。

    行禪的目的不是要放鬆緊繃的雙腿,而是要培育定力。通過行禪培育的定力,再帶入到坐禪之中。行禪之後,回到自己座位上,先站在那裡,觀照當下「想要坐下去」的心動念,之後,慢慢地往下坐,要一節一節地往下蹲,不要「呼通」一下子突然地坐下,觀照的心要與坐下去的動作成雙成對地同步地發生,坐下之後,擺放雙腿,放好雙手,坐直身體,等等,一系列的動作,要毫無漏失地、自始至終地觀照覺知。安安靜靜地坐好後,心就導向腹部,隨著自然的呼吸,觀照覺知腹部每一次的上下起伏。

    重要的是,要知道這份禪修的工作是有無上的利益的。只有珍視它的無上的價值利益,才能夠恭恭敬敬地、精進無輟地習禪。四念處內觀禪修,能夠使我們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成為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四念處內觀禪修,能夠提升我們的生命高度,成為真正高尚尊貴的人。

    無論在世間受過怎樣的高等教育,都不能夠被判斷為高尚尊貴的人;無論在世間多麼地富可敵國,都不能夠被判斷為高尚尊貴的人;無論在世間有多麼高等的社會地位,都不能夠被判斷為高尚尊貴的人。因為,只要一個人還不具有真正的人類心態,還沒有超凡的智慧,都還算不上高尚尊貴。只有通過圓滿地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一個人才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成為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

    四念處內觀禪修,使人類生命品質不斷地提升,直至登峰造極,成為高尚尊貴的人。YOGI要懂得它的價值利益,因此,為了使自己的生命高度不斷地提升,為了避免墮落,YOGI要恭恭敬敬地習禪。眾所周知,法在恭敬中求,這非常重要。隨隨便便是得不到寂靜之法的。

    為了能夠持續無間斷地觀照覺知每一個當下身心內生起的目標現象,YOGI雖然眼睛不瞎,但是,要表現得像個瞎子看不見一樣,不要東張西望地老是去看別處;雖然耳朵不聾,但是,要表現得像個聾子一樣,不要聽到什麼聲音就轉頭去一看究竟。

    無論自己多麼地才智雙全,學識豐富,在禪修的時候還是要聽從禪師的指導,就好像自己一無所知一樣,謙虛受教。把自己原來在世間所學的知識都放下,一心一意地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

    在行住坐卧、舉手投足的時候,雖然自己身體健康,可以行動敏捷迅速,但是,在快速的動作中往往就丟失了正念,所以,在密集禪修中的YOGI,要表現得像個體弱的病人,一切行為舉止,包括轉動身體等等,都要緩慢柔和地做。

    自己是個大活人,對各種覺受都很敏感,特別是苦受,但是,禪修過程中,要表現得像個死人,對於死人來說,就感受不到疼痛等等苦受,死人也不會動來動去,YOGI在禪坐中,如果一會兒這裡動一下,一會兒那裡晃一下,腰扭一下,眼睛睜開看一下,身上這裡按摩一下,那裡揉捏一下,沒完沒了地要動,這些「多動症」都是要杜絕的。

    以上提到的禪修方法,YOGI在習禪過程中都要小心注意,因為這些都是在巴利經典中的開示。

    如果自己不小心,處處做錯,那即使有了一些定力,也會很快退失。經典中還開示說,YOGI要不然就一步到位,扮成死人,那樣就會一切都安靜下來。會扮死人,這樣的YOGI在短短几天,定力就會急速提升,內觀智慧很快能夠開發增長。大家自己試試看。一定要有認認真真,一絲不苟的態度。現在已經十天過去了,還有一些YOGI在小參的時候,什麼都說不出來。甚至有的人連基本的觀照的方法還不會說。十天了,應該已經學會觀照目標的方法了,真的會觀照,那就要能夠報告自己在觀照後,知道了些什麼。

    修習正法,將提升自己的生命高度,現在機會就在手上,就要看自己是否懂得珍視,是否認識到它的無上的價值利益。

    願大家能夠恭恭敬敬登記、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在短短的時間裡增強定力,開發殊勝的內觀智慧,提升生命的高度!

    2015年12月12日

    行禪是要在一條行禪道上,從這頭到那頭來回往返地走。巴利語cankama的意思是:來來回回。行禪的目的並非僅僅是要放鬆緊繃的雙腿。

    如果要迎接客人,應該在客人即將要來的大門口處守候迎接。同樣地,如果要覺知出入息,心就要專註在鼻頭處守候觀照;如果要觀照腹部上下起伏,心就要首先專註在腹部。腹部上(起)的時候,心已經提前守候在那裡,這樣觀照的心就能夠與腹部上(起)的動作同步發生。如果要觀照提腳、推腳、放腳的動作,心要專註在當下正在動作的腳上。因為是兩隻腳,一隻在動,一隻不動。在移動左腳的時候,心就專註在左腳上,在移動右腳的時候,心就專註在右腳上。行禪不如坐禪時安穩,所以需要比坐禪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心專註在目標上。

    關於行禪方法,已經介紹過一步式、兩步式、三步式行禪,此外還有其他多步式行禪,現在能夠按照這樣練習已經足夠。一個小時可以平均分三部分,每一段大約20分鐘,最初20分鐘從一步式行禪開始練習,最後20分鐘練習三步式行禪,中間20分鐘練習兩步式行禪。

    練習一步式習禪,覺知即將邁出的是左腳還是右腳,心先專註在就要邁出的那隻腳上,因此,在邁出腳的當下,觀照的心已經在瞄準並努力地推到腳上,緊緊地貼在了目標上。在行禪的時候,一方面要努力地把腳邁出去,一方面還要把心努力地專註到目標上,這比在坐禪時觀照腹部上下起伏要付出雙倍的精進力。心要在兩隻腳上來回地專註,不要漏失任何一次觀照。這時候,心是清凈的,信心已經生起來,心能夠覺知到腳的移動。YOGI自己也非常希望通過這樣習禪來獲得心清凈。

    在行禪之前已經準備好了信心、正念覺知的心和善法欲,為了觀照到腳的移動,要特別地付出精進力。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之後,行禪的觀照就會非常順利。邁出左腳時,觀照並標記「左步」,邁出右腳時,觀照並標記「右步」。只要心中已經有了強烈的願望,有警覺的覺知力,有信心有、精進力、有念力、有定力,YOGI就能夠緊緊密密地觀照在每一個當下生起的目標,這非常重要。在行禪過程中,雖然眼睛不瞎,卻要表現得像個瞎子看不見一樣,收攝住眼根,不要左看右看。巴利經典這樣開示說:

    cakkhumāssa yathā andho。

    意思是,雖然有眼,卻要像個瞎子。

    同樣地,雖然有耳朵,卻要像個聾子。不要一聽到聲音就轉頭,或馬上對聲音發生興趣,這非常重要。自己無論多麼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在提起腳的當下,都不要去分析「提起腳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它是什麼?」等等。自己的那些學識和分析能力,在習禪的時候都要全部放下,密集禪修要聽禪師的指導。要按照正確的禪修方法觀照目標,而非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法,這非常重要。YOGI要放慢動作,雖然身體健康,行為動作卻要像個病人。昨天講過巴利經典裡面的比喻,說:

    Visama bhāmibhāge udakabharita sakata? viya

    意思是,行禪的時候,要慢一點,就好像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推著水桶裡面裝滿水的車一樣,要小心翼翼地推著走,以免水桶裡面的水潑出來。

    在練習兩步式、三步式行禪的時候,需要特別地放慢速度。而在練習一步式行禪的時候,就不需要這樣慢,正常散步的速度即可。只有按照禪師指導的方法習禪,才會有進步,這很重要。

    一步式行禪,觀照「左步、右步,左步、右步」,雙腿得到放鬆。一步式行禪的定力不強、觀照力不細緻,但是如果觀照的心沒有發生掉舉,沒有東跑西跑,就很好。雙腿感到舒適之後,就可以開始練習兩步式行禪:邁出腳的時候,要觀照提腳和放腳這兩個動作的全部過程。兩步式行禪觀照得很順利的時候,就可以練習三步式行禪:包括要觀照提腳、推腳、放腳三個動作。很關鍵的一點是,三步式行禪一定要放慢動作。經典開示說過,要像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推著水桶車一樣慢,一樣小心。這樣定力會提升,在觀照提、推、放的動作的時候,能夠如實知見到當下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進一步地,將能夠如實知見到目標發生的當下,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的關係。

    提起腳的當下,首先「想要提腳」的心生起,這是連續地在發生的名法現象。巴利語稱為sāramma?adhamma,意思是「有所緣的法」。就是說,名法是攀緣目標、執取目標的法,名法是能夠了知目標的法。因為「想要提腳」的心動念發生了,提腳的動作就會發生,腳是色法,不會攀援目標,也不能了知目標,巴利語稱為anāramma?a,意思是「無所緣的法」。色法沒有了知的能力,不會有所緣。這些基本教理YOGI需要粗略地了解。

    如果「想要提腳」的心動念沒有發生,腳就會一直站著不動,只有在「想要慢慢地提腳」的心動念生起後,腳才會慢慢地提起來。所謂的色法,就好像是個屍體,它什麼都不知道,只有在「想要提腳」的心動念發生之後,腳才會慢慢地有動作。色法好比是電風扇,如果電風扇開關沒有打開,就沒有通電,如果打開了開關,電流進入電線,電風扇就開始轉動。名法與色法之間的關係是類似的。如果沒有按下風扇的開關,風扇就死死不動。按下開關,風扇就轉動,而且不同按鈕控制轉速快慢:想要快點就可以快點,想要慢點也可以慢點。同樣地,練習提腳、推腳、放腳的動作時,心想要正常速度,就會以正常速度走;心想要慢一點,就能夠慢一點走;心想要快一點,也可以走快一點。身心之間就是這樣,因為心想「這樣」,身體就會發生「這樣」相關的動作。一系列想要提腳的心動念發生了,腳就連續不斷地提起來,同時,還可能會覺知到「輕」的特相,這是色法。

    如果電源處沒電,風扇不會轉動;電源有電,風扇開關沒有打開,風扇也不會轉動。電源處要有電,風扇開關要打開,電流、電壓使風扇的馬達發動起來,風扇才會轉動。風扇就是一堆由塑料、鐵片構成的物質,沒有電,風扇就只能是死死地,完全不能動。身體是色法,如果沒有心動念的原因,身體也是像一具屍體,死死不動地呆在那裡。沒有想要提腳、推腳、放腳的心動念生起,身體不會做這些動作。一旦心動念生起了,身體就會活動起來,而且想慢一點動作,就會慢一點動作;想快一點動作,就會快一點動作;想非常非常地快,就會動得非常非常快。所以名法與色法是不一樣的。沒電,風扇就不動,一旦有電,風扇上的這堆鐵片、塑料片就開始轉動了。身體各種行為動作,提腳、推腳、放腳,彎曲、伸展手臂,彎腰、側身,睜眼、閉眼、眨眼睛等等,如果其中沒有心動念的原因,這些動作都做不出來,如果沒有心,身體就是一具活屍,不會動。

    所以說,在提腳的時候,「想要提腳」的心動念是真實發生和存在的,這是名法。誰都無法否認這一點。因為一系列的「想要提腳」的心動念發生了,本來一動不動的腳,才輕輕地提起來,當下能夠覺知到輕、或緊繃、或僵硬、或移動等等——這些是色法的特相。如果YOGI想要如實知見到一系列的名法現象與一系列的色法現象,是如何在當下互為因果發生的,那就要在提起腳的當下,以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激發熾熱的精進力,心瞄準目標、導向目標。這兩方面永遠缺一不可。在隱隱約約地、剛剛在提腳的當下,從一開始提,到提腳的動作結束,為了使正念自始至終地貼住在腳上,需要保持警覺活躍的心,持續地付出熾熱的精進力,一直不斷地瞄準目標,這非常重要。自始至終,心要專註在提腳的動作上。如果能夠持續不斷地激發出精進力,同時,心導向了目標,正念的心就能夠緊緊密密地貼住在目標上。心哪裡都沒有去,安安穩穩地在目標上。這被稱為禪修,善心的培育,清凈心就是這樣一次、一次地累積起來。

    當然,在最初習禪的時候,心往往會跑開。不要因此而感到氣餒,只要是在認真地練習就好,慢慢地習慣成自然,正念就培育起來。即使心跑開了,也能夠及時地發現,或者心沒有瞄準目標,也會很快地知道。如果心能夠瞄準到腳上,提起腳的時候,就能夠觀照到這個動作。觀照並標記「提腳、提腳」,開始的時候會覺知到腳的動作,同時,會混合著腳的形狀,或者腳在動的時候的形態。只要心中還是有腳的形狀、形態這些概念的時候,就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心清凈,經過多次反覆的習禪觀照,最後就能夠如實知見到當下生起的真實的究竟法。

    就好像吃一口食物,把塊狀的、片狀的食物放入口中的時候,心裡首先只是知道食物的形狀,其味道還沒有品嘗到。在剛剛開始咀嚼食物的時候,心中還是覺知到其形狀、形態,並非馬上就能夠清清楚楚地品嘗到其真正的味道。類似地,YOGI新人無論是在坐禪的時候觀照腹部上下,還是行禪的時候觀照提腳、推腳、放腳,首先都是會看到目標的形狀和形態,或者,混合著形狀、形態,偶爾地看到特相,最初還是不能夠越過目標的形狀、形態,不能夠直接地覺知到名法或色法的特相的。

    YOGI新人需要一個假以時日提升定力、獲得心清凈的習禪的過程,大家要明白這一點。所以說,YOGI新人最初習禪的時候,比如練習觀照提腳、推腳、放腳,就不需要老是在心裏面尋思著:

    「聽人說過,有名法和色法的特相,我怎麼沒有看到呢?為什麼我看不到呢?」

    作為YOGI,應該做的就是,在練習觀照提腳、推腳、放腳的時候,緊緊密密地如實觀照目標,此外沒有什麼其他事要做。不需要想:「提腳的時候,是什麼?這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是這樣的?」。這些思考是完全不必要的,需要做的就是心緊緊地跟住目標。如果做到了緊緊密密地如實觀照提腳的動作,剎那定就會不斷提升,到了一定程度,在如實觀照提腳、推腳、放腳的當下,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清清楚楚地覺知到:

    提腳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是在成對、成對地發生的;

    推腳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是在成對、成對地發生的;

    放腳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是在成對、成對地發生的。

    就在練習觀照提腳、推腳、放腳的當下,只要每一個剎那都毫無漏失地緊密地觀照,精進力、念力、定力、尋的瞄準力,等等這些善法就都在發生。這些善法的力量就先入為主地壓制住了懶惰、散漫、鬆懈,讓觀照的心時時刻刻地專註在目標上,在每一個當下覺知的心與目標同步發生。此時此刻,心不會溜出去遊盪,沒有生起欲樂思維、惱害思維和嗔恚思維。心中消除了這些不善思維、歪歪斜斜的思維,就只有正思維,心是清凈的。比如:心會覺知到,在提腳的時候有緊繃的覺受或僵硬的覺受等等,由於正念的心緊緊地貼住在腳上,煩惱污染就無法進入心識之流,所以正念保護了心的安全。世尊佛陀開示說:

    Rakkha vāra?a gutti.

    意思是,正念關閉了(不善法的)門戶,保護了心的清凈,心處於安全狀態。

    Rakkha的意思是,護衛、保護;vāra?a的意思是關閉;gutti的意思是,安全的。

    每一次提腳的當下,每一次推腳的當下,每一次放腳的當下,心積極地專註在目標上,能夠做到多麼專註,就要多麼專註,越專註越好。觀照的心持續不斷地專註在腳上,在專註力毫無間斷的時候,剎那定就培育起來,心沒有在掉舉惡作。想想,這樣的心態有多好呢?時時刻刻地,心都是清凈的。如果一秒鐘獲得一次心清凈,一分鐘就獲得了60次心清凈,如果兩秒鐘獲得一次心清凈,一分鐘就獲得了30次心清凈,五分鐘會獲得多少心清凈?如果連續20分鐘都能夠持續不斷地如實觀照,那生起多少次清凈心呢?大家自己心算一下。如此練習,精進力、念力、定力、瞄準力等等這些善法的力量就不斷地增強,善心的力量自然而然地越來越強大。

    了解了四念處內觀禪修所帶來的殊勝的利益,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並持續不斷地習禪的YOGI,在一周內就會有明顯的進步,兩周以上就更不用說。如果一周過去了,還是不能夠在行禪、坐禪的時候好好地觀照主要目標,那顯然說明自己沒有做到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如果一周之內沒有進步,對於自己的習禪方法還不想有所改進,那是不會有進步的。

    通過內觀禪修,可以獲得心清凈的利益。大家難得有一次來禪修中心密集禪修的機會,如果真的想如實知見到究竟法的本質實相、想要有所收穫、想要獲得禪修的功德利益,YOGI就應該恭恭敬敬地習禪,要能夠一個觀照接著一個觀照地、細緻認真地習禪。在習禪的時間內,不要休息,要能夠持續不斷地精進用功。如果對禪師們慈悲的敦促聽而不聞,認為是老生常談,習禪的時候態度不恭不敬,那再過一周兩周,還是一樣沒有進步,這不是不可能的。

    禪師們都會八九不離十地看出問題。有的人今天來小參,說不出什麼真正的禪修經驗,明天來也一樣,還是什麼都報告不出來,每一次都沒有實際內容可報告,說明這樣的YOGI沒有進步。如果禪師已經認為這個YOGI不可救藥了,就不會再關注,那就是YOGI自己的損失。如果想要禪師關照自己,想要禪師喜歡自己,就要重視禪修所帶來的利益,要珍惜這次禪修的機會,認認真真地對待禪修的工作。假如能夠做到恭恭敬敬地習禪,一周內應該有突出的進步。

    為了使大家能夠獲得非凡的利益,班迪達大長老再次鄭重地敦促大家:

    願YOGI們都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

    2015年12月13日

    昨天,開示了行禪的觀照的一般方法。為了使YOGI們知到,在提腳、推腳、放腳的當下,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在發生和存在著,一方面作為普及教理常識,一方面按照經典開示,給大家做了相關講解。如果真的想要如實地了知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必須要自己親自投入內觀禪修實踐,實實在在地觀照覺知自己當下的身心現象,正所謂「躬親篤行」。如果心裏面老是愛思考:「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是這樣的呢?」等等,在提腳、推腳、放腳的當下,就會錯過觀照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那就錯過了本應該能夠如實了知到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身心內的名法與色法現象的生起和滅去是相當迅速的。對於這些迅速地在生滅的身心現象,以普普通通的覺知力,是無法進行如實觀照的。所以必須要提前做好準備,以蓄勢待發的精進力、以警覺活躍的正念和以專心一志的定力等,組合為一觸即發的力量,才能夠來得及觀照當下生起的最顯著的目標,觀照的心才能夠與之面對面地同步發生。所以禪師們老是在強調,在提腳、推腳、放腳的當下,YOGI一定要事先激發出熾熱的精進力,心要瞄準目標,正念的心要一直貼住目標。在目標生起的當下,一定要緊緊密密地如實觀照,這是YOGI唯一的工作,此外沒有其他事需要關心。在每一次提腳、推腳、放腳的當下,緊緊密密地如實觀照,就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甚至會了知到更加細緻的本質實相。

    雖然禪師們每天都在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教導,但是有些YOGI的表現還是令人不滿意。既然來到緬甸這個國家,要學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就應該入鄉隨俗,遵守禪林的規矩,認認真真地習禪。

    通過細緻認真地習禪,內觀智慧就開發出來,並會不斷地增長。內觀智慧就是如實知見到自身發生的身心現象的本質實相,包括:名法與色法各自的特相,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名法與色法在當下生起之後,剎那間就會消失的實相。為了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對佛陀的教導生起信心。

    名法與色法有什麼特相?為什麼要相信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在經典中,這樣開示說:

    Saddho hoti,saddahati tathāgatassa bodhi?

    所謂有信心,就是相信世尊佛陀的智慧。

    在世尊佛陀所教化的廣泛的四眾弟子們之中,相信世尊佛陀屬於最基本的信心,然後才能夠毫無障礙地接受並相信世尊佛陀教導的正法真理。某些人會對個人難以生起信心,但是人們應該具有因緣業果的基本智慧,並接受關於業的真理,即:修習善業會帶來善果報,造作惡業會遭受惡果報。這就好比人們相信:食用合適的食物,就可以消除飢餓、增強力氣、身體健康;食用不合適的食物或有毒的食物,就會難受、不舒服、或生病。這與業的道理是相類似的。世間人們會造作各種業行,包括:清凈的身、語、意的善業,不清凈的身、語、意的惡業,以及非善、非惡的無記業。遺憾的是,多數人們在世間都是在造作身、語、意的不清凈惡業。作為內觀禪修的YOGI,首先要具備的條件因素,就是有基本的智慧和信心:相信修習善業會帶來各種善果報的利益,相信造作惡業會遭受惡果報。所以,YOGI們需要自己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具有最基本的智慧和信心呢?如果沒有,那內觀禪修就難以成就。如果有,但是,似是而非地、搖擺不定地相信一些些,那內觀禪修也難以成就。這樣說,是不是在給大家講不利於精進禪修的泄氣話呢?剛好相反,這麼講的意思,根本出發點上是想要利益大家的,大家需要事先謹慎地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和接受世尊佛陀的教導呢?這對實踐內觀禪修太重要了。班迪達大長老的本懷,並非是在逼著大家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導。

    為見法而精進禪修的人們,在這一生要獲得、證悟殊勝的內觀智慧,並非是無緣無故的,而是需要具備五個條件因素。

    在這五個條件因素之中,首先就是信心,具足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信心,根本就不要想成就什麼,沒有成就,就沒有什麼利益可得。實際上人們需要獲得善法的利益。現在修習內觀禪修,首先就是要有信心。至於信心有幾種,稍後會開示。

    第二個條件因素是健康,當今時代,身體全面健康的人幾乎沒有了,但是人們還是具有能夠承擔禪修的任務的健康程度的,這要求能夠適當進食和睡眠休息即可,這樣的人就能夠精進禪修。實際上,很多人健康狀況並不好,但還是來參加禪修了,由於精進禪修,善法不斷增長,當全身心生起喜、輕安、法的樂受等等清凈善法的時候,清凈健康的血液就全身循環,帶走了原來的病灶處的壞血,許多疾病竟然神奇般地不治而愈,甚至有些天生固有的頑疾也會連根拔除。所以,要參加密集禪修,並非必須要完全的身體健康,當然,如果身體非常健康就更好。能吃、能喝、能睡就可以。現在來禪修的YOGI都算是具有了身體健康這條件。

    第三個條件因素是正直誠實,這一點非常重要。當今世界,真正地具有正直誠實的品德的人打著燈籠都難找,世人都戴上了假面具,多數人彼此之間的交往都不真誠,人們很難做到道德清白、遠離流言蜚語,由於自己的虛偽做作,往往會受到他人譴責和批評。犯錯有過失之後,也不會想方設法地糾正錯誤,而是處處掩飾自己的錯誤,要一錯到底,假裝自己是一身清白的人。此外,本來並不具有的良好品德,為了讓別人對自己高看一眼而去弄虛作假,欺騙別人。如果有過失,本來應該在合適的人面前承認和悔過,人們卻不想承認,好像自己從來沒有做過這些錯事,遮遮掩掩。如今滿世界都是弄虛作假的人。

    現在大家來這裡禪修,就不應該弄虛作假,而是應該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做一個真實清白的自己。有過錯不需要掩飾,該認錯就認錯。缺少好品德,也不應該裝模作樣,老老實實做人最好。

    特別是小參的時候,在報告自己的禪修經驗的時候,要如實報告,實話實說,這對自己很重要。比如:

    每天坐禪幾次?每次能夠做多久?坐禪的時候,有沒有觀照腹部上下?能不能激發精進力,同時,使心瞄準腹部?能不能專註地觀照到腹部上下移動?如果能觀照腹部上下,那都覺知到什麼了?行禪的時候,有沒有把心專註到腳上?每一次提腳、推腳、放腳的時候,都有觀照嗎?還是沒有去觀照呢?如果能夠觀照,覺知到了些什麼呢?覺知到腳的形狀嗎?還是覺知到腳的形態了呢?或者有沒有覺知到一些特相呢?

    這些要根據實際的禪修經驗來如實地報告。自己並沒有的經驗,就不要為了讓人覺得自己相當厲害而做虛假報告。真實的經驗,要能夠用平實的語言清清楚楚地報告。正直誠實的品德在小參的時候非常重要。

    對於能夠實實在在地習禪、老老實實地做小參報告的人,禪師們都會感到非常滿意。每天報告都能夠有所進展,禪師就會判斷,這樣的YOGI真的是在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並能夠非常地珍惜密集禪修的機會,心裏面清楚內觀禪修無上的價值利益。如果每天的報告都是一樣,禪師也會知道,這樣的YOGI根本沒有在精進用功。

    今生想要獲得殊勝的內觀智慧,需要具備的五個條件因素之中,已經講過了前面的三個因素:信心,健康,正直誠實的品德。一個正直誠實的YOGI,就會努力精進地習禪,如實地報告自己的禪修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禪師的正確指導和幫助。這對自己禪修進步非常重要。

    第四個條件因素是精進力。內觀禪修需要持續不斷的精進力,才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保持正念。所謂的精進力,就是為見法而用功努力。在坐禪的時候,要努力地保持正念,從腹部上下這個目標開始,觀照覺知每一個當下身心內生起的目標現象。只要精進力能夠激發出來了,就一定能夠保持正念,正念提起來的時候,心就會專註於目標,定力就自然地培育起來。專門地、想方設法地去培育禪定是不需要的。只要精進力持續不斷地付出,正念觀照的心就能夠剎那、剎那地貼上目標,心哪裡都不跑,就一心專註在目標之上。所以,習禪需要精進不輟,分分秒秒都不要停止努力。行禪的時候,心要預先就推到腳上,每一次提腳、推腳、放腳,都要精進努力地觀照覺知。其他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更加要精進努力地觀照覺知。

    每天,YOGI需要精進地習禪觀照的時間只有三部分:

    一段時間是在坐禪時間裡的觀照。禪坐時,要從腹部的目標開始,持續不斷地觀照當下生起的顯著的目標;

    一段時間是在行禪時間裡的觀照。行禪時,心要緊緊地貼在移動的腳上,持續不斷地觀照每一次的提、推、放腳的動作;

    一段時間是在生活禪時間裡的觀照。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覺之前,除了坐禪和行禪之外的時間裡,都要保持持續不斷的正念,觀照覺知身心的一切行為動作。

    如果YOGI每一段時間裡都精進地保持正念,就會進步很快。所以說,精進力在內觀禪修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睡眠時間,其他時間裡,無論是處於行、住、坐、卧任何威儀之下,還是在做其他身體動作的時候,都要持續不斷地努力觀照覺知,比如,彎曲伸展四肢、彎曲傾斜身體的時候,提腳、推腳、放腳的時候,睜眼、閉眼、眨眼睛的時候,等等。在做任何身體的動作的當下,都要持續不斷地努力觀照覺知。

    YOGI通過學習佛法教理,了知到佛法的功德,對佛法生起信心之後,來到這裡參加密集禪修,是為了要獲得心清凈,為了要證悟殊勝的內觀智慧。已經通過聽經聞法,學習了正確的禪修方法,那接下來就要精進地習禪。

    如何發動起初發精進呢?從最容易觀照的腹部上下這個目標開始,激發精進力,持續不斷地觀照當下生起的顯著的目標現象,這被稱為初發精進。這是習禪初期需要激發的精進力。在習禪初期過後,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順和障礙,由於還沒有看到禪修的利益,精進力時不時地就會鬆懈下來,懶惰就佔上風了,為了要克服懶惰,需要進一步地加強精進,這是遞升精進。克服懶惰之後,為了逐步地開發增長內觀智慧,需要持續不斷地付出精進力,這是持續精進。

    能夠來到禪修中心精進禪修,是因為YOGI已經勇敢地放下了世間的優裕生活,放下了賺錢的工作,放下了妻兒家庭,放下了人類最崇尚的五欲之樂,一些人可能知道,通過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將能夠獲得千百倍地超越於五欲之樂的法之喜樂,還有一些人,僅僅是想過來了解一下四念處內觀禪修到底是什麼。大家既來之,則安之,作為YOGI就要精進地習禪,以便最終如願地達成自己的目的。抱有希望要達到殊勝目標的人,如果沒有精進力,肯定是無法如願以償的。因此,YOGI需要激發出三個層次的精進力。

    1、 初發精進(ārambhadhātu)。來到禪修中心,學習了禪修的方法之後,要實際投入禪修的時候,最開始付出的精進力,就被稱為初發精進。坐禪的時候,觀照腹部上下起伏,為了不漏失正念,需要付出精進力。行禪的時候,觀照腳步的移動,每一次邁出左步、右步的時候,每一次提腳、推腳、放腳的時候,為了不漏失正念,都需要付出精進力。

    2、 遞升精進(nikkamadhātu)。習禪初期階段,即使很精進努力,由於禪修的利益尚未顯露出來,可能會有懶惰出現,也可能失去信心想要打退堂鼓,不想堅持下去。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為了要克服懶惰和畏懼,就需要進一步加倍地付出精進力,這就是遞升精進。

    3、 持續精進(parakkamadhātu)。克服了懶惰等等困難之後,接下來的習禪過程就開始順暢地上路了,YOGI能夠做到一個接著一個目標地觀照,能夠持續不斷地觀照目標,心就清凈了,禪修的利益會慢慢地顯露出來,自己將會感到非常滿意,充滿法喜。但是這時候還剛剛上路不久,即使成功在望,要到達最終目標還需要一個過程,YOGI要趁熱打鐵,不成功不罷休,為了獲得至高的幸福,就需要持續不斷地付出精進力直至終點。

    只要能夠激發出以上三種精進力,就能夠最終獲得比五欲之樂更加殊勝千百倍的快樂幸福。但是,前幾天有個歐洲來的YOGI,還沒有真正地進入禪修狀態就回去了,他認為已經學習到禪修方法就萬事大吉了。這件事我事先不知,非常遺憾。如果YOGI們認為,自己現在已經學會了禪修方法,就已經感到非常滿意了,這樣蜻蜓點水一下就要離開,那就錯失了良機,錯失了YOGI需要通過付出上述三個階段的精進力而獲得的殊勝的法喜、法樂等等禪修的真正利益。禪修的工作與世間上班幹活是一樣的,工作不見成效、沒拿到回報,絕不應該輕易離職走人。既然開始了禪修這項工作,也一樣應該是不見利益好處誓不罷休,若只是淺嘗輒止,則自己的利益損失不可估量——懂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精進力激發出來之後,觀照力隨之越來越強,雖然內觀智慧尚未迅速遞升,但是心已經遠離了貪、嗔、痴等等煩惱的污染,越來越清凈、清明,換句話說,心已經鎮服了五蓋,獲得了心清凈。這個過程是,通過聽經聞法,進一步地實踐禪修之後,獲得了心清凈。心清清明明的時候,信心會生起,這是清明清澈的凈信。繼續精進地習禪,內觀智慧將會不斷地開發、增長。內觀智慧不斷地遞升的時候,信心會進一步增強,相信通過四念處內觀禪修,將一定能夠獲得殊勝的幸福快樂,這是毫無疑問的。這時候對佛法生起了堅定的信心,稱為堅信。

    當初來禪修的時候,可能似信非信地來了當然也可能本來就信心很強,經過禪修實踐,內觀智慧開發增長了,如實知見到了名法與色法的特相,知道了原來自己身心內的名法與色法,是互為因果而生起的現象,此時,疑惑就已經消除了,真正地相信佛法就是真實不虛的真理。持續精進地習禪,還將能夠進一步地如實知見到,互為因果關係的名法與色法,在每一個當下生起之後,立即就消失了,身心現象剎那、剎那地在生滅。這時候的精進力、念力、定力、內觀智慧都已經大幅提升。觀照越來越嫻熟,YOGI充滿法喜,初次體驗到法喜,品嘗到殊勝的法味。YOGI知道了,縱使世間五欲之樂有千好萬好,然唯獨禪樂為至好,從此便對內觀禪修愛不釋手,決意不離不棄。被這些法喜、輕安、法樂所牽引,YOGI不再回頭顧盼,而是會更加堅決勇猛地在正道上走下去,直至覺悟到安全有保障的殊勝之法為止。

    品嘗到了殊勝的法味,YOGI開始捨得花時間來禪修,計劃好一段時間來密集禪修,期間絕不因故離營。有的人本來計劃禪修兩周,生起了法喜之後,決定要延長禪修時間,到一個月,或一個半月,兩個月。為什麼呢?因為,被至善的法力所牽引。YOGI的觀智提升了,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剎那、剎那間快速生滅的現象,對自己感到非常滿意,法喜生起了。內觀智慧遞升至此,可以保證YOGI這一生能夠證悟殊勝之法。這是一個人在今生能夠證悟殊勝的法(內觀智慧)所應該具備的的第五個條件因素。

    總結一下這五個條件因素,包括:

    1、 信心,這要自己捫心自問一下,到底有沒有信心?

    2、 健康。

    3、 (真正的)正直誠實。

    4、 精進力,包括:初發精進,遞升精進,持續精進。通過精進地習禪,內觀智慧會不斷地開發增長,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關係之後,YOGI不再需要被人勸說:「來相信佛法吧。」通過自己親身體證,自然地接受了真實不虛的佛法。禪修者自然地成為了模範標準的YOGI。

    巴利語YOGI是指具足三個階段精進力的禪修者。經典裡面這樣開示:

    bhāvanāya yuttappayuttataya。

    Bhāvanāya的意思是,禪修,開發、培育、增長良好的心態和智慧。

    yuttappayuttataya的意思是,熾熱的精進力,包括:最初習禪需要激發的初發精進,克服懶惰等困難需要激發的遞升精進,以及為了到達終極目標而付出的持續精進。

    如果具足這三種精進力,就是標準模範的YOGI。

    5、證悟生滅隨觀智。

    來到了禪修中心,想要參加密集禪修的禪修人,自己心中要有這樣的目標:首先以持戒清凈為基礎;之後,要努力地獲得心清凈;進一步地,要能夠如實知見到自身內真實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當內觀智慧逐步地成熟之後,就會覺悟殊勝的智慧,體驗到殊勝的幸福快樂。

    班迪達大長老鄭重地敦促大家說,即使沒有這樣至高的目標,還是希望YOGI們通過精進禪修,獲得心清凈以及獲得一些法喜、輕安、法樂等等的善法,並真誠地希望,大家都能夠擁有這三個階段的精進力,成為真正標準模範的YOGI。

    2015年12月14日

    昨天,根據世尊佛陀的教導,給大家開示了YOGI們需要具足五個條件因素,才能夠在今生覺悟殊勝之法。現在YOGI要對自身具備的基本條件,進行一下反思:

    來到禪修中心之後,對這個禪修方法是否生起了信心?

    按照指導方法習禪之後,自己是不是真的獲得了利益呢?

    如果信心搖擺不定、模稜兩可,那就不會付出精進力,即使身體健康,也不會去努力習禪。此外,如果沒有正直誠實的心態,禪修也不會成就。這些要自己來判斷。

    不管做什麼,有信心地去做就會成功。要使信心生起,首先需要如理作意的智慧,這包括:

    1. 有益正知(sātthaka sampaja??a):如理作意世尊覺悟的法是否對自己或他人有益;
    2. 適宜正知(sappāya sampaja??a):如理作意實踐佛法是否對自己或他人合宜。

    既有益、又適宜,那就要及時地去做。及時耕耘之後,收穫、利益自然而然隨之而來,這是必然的。有如理作意的智慧,信心就會生起。

    除了信心,還需要身體健康。身體十分地健康當然最好,但是,如今人們的身體都不算完全地健康,假如一定要十分健康之後才可以來禪修,那這輩子很少有人能夠禪修了。所以,並非必須要十分健康,能吃能睡就好。

    第三個條件因素是,要有正直誠實的品德,這一點對禪修者十分重要。對於重要的工作,要坦白自己有過的過失錯誤,不要對自己的過失錯誤遮遮掩掩:自己沒有十分的優點,卻要假裝自己有十分的優點;自己不清白,卻要假裝自己很清白;為了使他人對自己高看一眼而自我吹捧,假裝具有自己本來沒有的好品德,等等。YOGI只有遠離這些虛偽做作,才能夠被稱為是正直誠實的人。

    禪修過程中,重要的是激發三個階段的精進力,這是第四個條件因素。YOGI要有奮不顧身的精神,要能夠付出十足的精進力,持續不斷地精進,勇猛無畏地精進。這樣的YOGI,就會得到善知識、禪師們的全力支持和幫助,禪師們會根據世尊佛陀的本懷,根據前輩長老們傳承的教導來幫助精進用功的YOGI。

    這樣的YOGI會很快地如實知見到法的本質實相:如實知見到互為因果關係的名法與色法在當下生起之後,立即就滅去的現象;在前一個生起的現象消失後,立即生起了下一個現象。精進的YOGI很快就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生滅現象。當生滅隨觀智生起的時候,如果繼續深入禪修,一定可以在今生覺悟殊勝之法。

    以上所講基本是昨天開示過的內容。這樣反覆講,是希望大家能夠記得清楚,因為這些都很重要。

    YOGI在行禪的時候如果觀照得順利,坐禪觀照就順利;如果行禪的時候觀照得不順利,坐禪觀照也不會順利。行禪和坐禪彼此之間會互相影響,所以好好地練習行禪非常重要。有許多YOGI實際上並不重視行禪。忽視了行禪,就不會有顯著的進步。一些YOGI的心一直安頓不下來,內觀智慧也不能夠順利地開發增長,尋找原因之後才發現:是因為沒有好好地練習行禪,在行禪這段時間本來應該提升的定力就沒有提升。此外,日常生活的觀照環節也沒有重視,並沒有用心地觀照自己身心的一舉一動。因為正念沒有持續,觀照練習沒有順勢而為,內觀智慧的開發增長就卡住了,受了到阻礙。

    既然是參加密集禪修的YOGI,就應該承擔起禪修的工作。在世間,參加工作之後,就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只有圓滿地完成了工作,老闆或是政府才會發工資。假如工作時間裡不努力地工作,心不在焉,耍滑偷懶,就會受人責怪,被人看不起。由於耍滑偷懶不能完成工作任務,要想拿到工資就比較難,要想繼續留下來工作,機會也不大了。類似的,現在YOGI所做的是出世間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完成YOGI的工作責任。這是YOGI事先應該有的思想準備。

    前幾天一直在講行禪。一步式行禪是要觀照邁出的是左腳、還是右腳,只是粗略地觀照並標記「左步、右步」,或者「邁步(左)、邁步(右)」,可以稍微快一點,緩解坐禪時緊繃的雙腿的不舒適。注意不要漏失任何一步的觀照。三步式行禪要慢慢地動作,慢慢地提起腳,慢慢地推動腳,慢慢地放下腳,心要自始至終地貼住在腳上,要能夠自始至終地覺知到提起腳的全部過程、推動腳的全部過程、放下腳的全部過程。只需要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觀照。如果沒有恭恭敬敬的態度,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地,觀照不連續——觀照一下,偷懶一下。那行禪期間就無法培育起定力,接著去坐禪,效果也不好,更不要期待開發增長內觀智慧了。就算內觀智慧能夠開發增長,也是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至於多久,說不清楚。

    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得到禪師們的禪修指導和幫助,禪師們非常地希望YOGI懂得珍惜,認認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只要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習禪,內觀智慧就會不斷地提升,對自己能夠見法、得法會感到非常滿意和歡喜。到了一定程度,對於自己正在修習的殊勝的四念處內觀禪修,會發自內心地讚歎說「這就是正法!」,心裏面對佛法生起十足的信心,愛不釋手,絕不會再放棄。

    YOGI首先要記住這個原則:目標生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自己的身體就是廣泛的目標之田。身心內的目標現象多到不可計數,要怎麼觀照呢?就是要如實地觀照每一個當下最新生起的、最顯著的目標,要毫無漏失地持續地觀照。為此,YOGI需要預先做好準備,嚴陣以待。特別是,在禪坐中要觀照主要目標,原則就是:

    腹部在上,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腹部在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同樣地,行禪時候的主要目標是移動的腳,觀照的原則就是:

    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腳在推動,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腳在放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比如,先是站立的姿勢,雙腳踩著地板,不論左右,想要提起某一隻腳。這時候就要根據內觀禪修的原則來觀照:「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這個意思是,一方面,為了使觀照的心到達即將提起的腳,需要激發熾熱的精進力,努力地把心推到腳上;另一方面,為了使觀照的心能夠對準目標,心需要瞄準到腳上。這是非常重要的兩點。要使觀照的心一直地貼緊目標,與之面對面地同步發生、毫無間斷。YOGI必須要記住,每一次在觀照提腳、推腳、放腳的時候,都需要激發精進力,並同時瞄準目標,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缺少一個因素,或者同時缺少了兩個因素,那就是腳在走而已,觀照的心根本不在腳上,心對目標一無所知。這是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世間的絕大多數的人們都在為了這一生的衣食住行而忙碌,為了滿足五欲之樂而耗盡畢生精力。雖然其中有一些人是持戒的,但是幾乎很少人為了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成為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有超凡的智慧的人而精進地修行。人們不知道,生而為人應該要提升生命的高度。為了能夠生存都需要付出努力,對於能夠給自己帶來真正保險的出世間法的修習,更應該恭恭敬敬、認認真真、精進不輟。這非常重要。多花一些時間在禪修上面,將能夠獲得不僅對這一生,還會對今後的生命輪迴能夠帶來安全保障的利益。所以,班迪達大長老再次敦促YOGI們:希望YOGI們最終能夠獲得自己真正需要的、給生命帶來保險的殊勝之法。

    如果心一直保持警覺的正念,在提腳動作的當下,從一開始動作到動作結束,都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觀照覺知全部動作過程,要激發熾熱的精進力。經典開示的巴利語ātāpa的意思是,熾熱的、非冷漠的。YOGI需要警覺的正念,以避免習禪過程中的昏昏沉沉。提起正念要迅速及時,而不是磨磨蹭蹭,慢慢吞吞。重要的是,要預先在還沒有提起腳之前,精進力、念力,以及瞄準力,都應該事先預備好,嚴陣以待,隨時出擊。一方面,激發出熾熱的精進力,以懶惰等為首的各種煩惱就無法進入心識之流,精進力防禦了懶惰,防禦的意思就是使之沒有得逞的機會。另一方面,在提腳動作一開始的當下,心要導向目標,瞄準目標。因為有瞄準目標,心就不會漂移,而只是會專註在當下的目標之上。這時候觀照的心就一直地貼住目標,警覺活躍,始終與目標同步地發生。由此,懶惰、昏沉睡眠消除了,心非常清明敏銳。所以,當下每一個目標生起的剎那,心都要時時刻刻地地導向目標。YOGI要知道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有益正知和適宜正知。在習禪過程中,預先就要做好如理作意的心理準備,隨後,精進力與瞄準目標這些善法自然地就會生起。

    在與精進力,念力,定力同時生起的一組善心之中,還包括了信力,這時候的信心就是凈信。凈信生起了,心非常地清明澄澈,就遠離了障礙混沌。精進力越是充分地激發出來,YOGI越是勇猛無畏,能夠克服一切障礙,勇氣一下子提升起來,正念觀照的心就能夠持續不斷地專註於目標,心不會發生掉舉,不會東跑西跑。漸漸地,心就能夠安安穩穩地扎入目標。

    每一次提腳的時候,都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正念的心就能夠持續不斷地專註在目標之上。凈信將會生起,定力也有了,心的力量在不斷地提升,一直處於清凈心的狀態,這就被稱為禪修,即:善心的培育。

    所謂培育善心,就是使一系列的善心持續不斷地生起。一秒鐘生起一次善心,一分鐘就生起60次。伴隨著清凈心,凈信、精進力、念力、定力都在不斷地增強,究其根源,都在於YOGI能夠激發出初發精進。此後在習禪過程中,出現的某些障礙、懶惰等煩惱會不停地反攻,YOGI需要進一步地激發遞升精進,以克服戰勝這些困難。當那些障礙、懶惰等等全面地被鎮伏之後,YOGI取得了顯著進步,為即將成為標準模範的YOGI,打好了基礎。

    要記住觀照的原則: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在提起腳的當下,如實觀照「提腳、提腳」。原本可能出現在心中的那些煩惱污穢——懶惰、散漫、掉舉惡作、失念、由於不專心而東飄西盪、特別是五欲之思等,由於時時刻刻地精進觀照目標,時時刻刻地保持正念,心就遠離了這些煩惱。這是在習禪的當下,就能夠立即獲得的利益。

    還要記住內觀禪修的利益原則:如實知見,利益無上,遠離污染,消除煩惱。

    這是內觀禪修的定理。其含義就是:只要精進不輟地習禪,必定會如期如願地獲得其殊勝的利益。

    在每一個當下精進地練習觀照的時候,心必須要瞄準目標,以使觀照的心與目標面對面地同步發生,這是尋禪支的作用。在觀照「提腳」的當下,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就能夠如實知見到其中顯著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現象。「想提腳」的心動念,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心專註地觀照這個心動念,摩擦住這個心動念,覺知的心與這個心動念面對面地同步發生,觀照的心越是精確地與目標面對面地同步發生,心越是會感到滿意,法喜將會生起。法喜充滿的時候,必然帶來身心的樂受。禪那定培育起來之後,YOGI行住坐卧都會感到非常舒適自在。

    品嘗到了最初的法喜之後,YOGI就不再懶惰,不再煩躁。現在,YOGI已經在教理上學習到了禪修過程是如何次第進展的。進步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根據經典的開示,就是已經達到了心清凈,這意味著觀照的心已經遠遠地甩掉了煩惱,安穩平靜。

    這是另一個利益原則:

    如實知見,利益無上;遠離污染,身心平靜。

    就是這樣,通過精進不輟地習禪,就獲得了最初的禪修利益—-心清凈。

    在持續不斷地精進習禪過程中,如果定力足夠強、心清凈持續時間足夠長,這時候就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各自的特相,以及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即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在每一個當下都是在成雙成對地同步發生。

    遠離了五蓋,在心清凈的狀態下,如實觀照提腳的動作,斷斷續續地就會粗略地覺知到:好像腳下有推力一樣,腳提起來很輕。

    「想要提腳」的心動念也被覺知到了,觀照到心動念生起了,也觀照到腳提起來了。心動念是名法現象,提腳的動作是色法現象,名法與色法清清楚楚地、分別地看到了。

    隨著持續不斷地觀照,越來越明了名法現象與色法現象互不相同。定力進一步地提升之後,清楚地覺知到:因為一系列「想要提腳」的心動念生起了,腳才連續不斷地提起。這時候就是YOGI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

    為了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並不需要做其他特別的工作,更不需要尋找目標:「這是色法,這是名法;這是因,這是果。」。需要做的僅僅是「如實觀照」。在提腳的當下,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緊緊密密地跟住觀照,讓觀照的心摩擦住目標,與目標面對面同步發生,觀照的心十分地確定當下生起的目標。心清凈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生起內觀智慧。

    有的YOGI在觀照目標的時候,會提出起許多問題,比如:「提腳的時候都會有哪些現象發生?」等等。這些問題根本不需要問,更不需要回答。當下發生了什麼現象,在當下目標生起的時候,如實觀照,自己就會如實了知到。

    做數學習題的時候,重要的是:知道算數方法和原理,按照正確方法計算,一步一步計算,最後答案自然地就出現了。在解答計算題目的時候,在方法和答案之間,答案並不重要。同樣地,在內觀禪修過程中,學習正確的禪修方法十分重要。要如實觀照自己身心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為了能夠使觀照的心面對面地與目標同步發生,必須激發熾熱的精進力,心要導向目標、瞄準目標,這就是YOGI的工作方法。習禪的過程跟習題的過程是類似的。在觀照過程中,根本不需要去考慮禪修最後會是什麼結果?等等問題。如果老是多思多慮,愛動腦筋分析思考,那禪修一個月之後,還是不會有進步的,甚至兩個月、三個月、乃至一年以後都不會有顯著的進步。為什麼呢?因為觀照的心忙著去思考了,沒有實際地接觸到目標之上。

    作為YOGI,當下在目標「呼啦」一下子出現的時候,觀照的心要「轟」地一下立即扎到目標之上,「一拍即合」。這需要激發熾熱的精進力,瞄準目標,分分秒秒地、不間斷地保持正念。

    希望大家聽明白了今天所講的禪修方法,並希望大家要滿懷信心地、專心致志地習禪。

    2015年12月15日

    昨天三步式行禪觀照方法講得尚不夠詳細,今天繼續講三步式行禪。

    要按照原則習禪,觀照的原則是: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只要YOGI認真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責任,當下就能夠獲得習禪的利益,相關的偈子是:

    「遠離過失,心清凈,才是真的好。」

    付出精進力,同步地瞄準目標,如此緊緊密密持續不斷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就能夠獲得心清凈。因此,YOGI遠離了過失,不會被別人指責。心清凈是在開始修習內觀禪修之後首先獲得的利益。通過激發精進力,諸多善法在心中會同時生起,由於善法先入為主,那些以懶惰為首的、污染心的不善法毫無立足之處,YOGI便獲得了心清凈。

    為了使心與當下生起的目標面對面地同步發生,需要瞄準目標,這就是尋。尋的作用就是使心導向目標,心活躍起來,活躍的心能夠戰勝昏沉睡眠,尋禪支的敵對法就是昏沉睡眠蓋。這就是「時刻精進,精確瞄準」的意義。

    前幾天講過腹部上下起伏的觀照原則:

    腹部在上,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腹部在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行禪時,提腳的觀照原則是:

    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如實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立即就會獲得這樣的利益:

    「遠離過失,心清凈,才是真的好。」

    持續無間斷地觀照每一個當下生起的目標,保證能獲得心清凈的利益。巴利語cittavisuddhi的意思就是:心清凈。一次次地累積心清凈,多多益善地累積心清凈,樂此不疲地累積心清凈,在心清凈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心的力量會潛移默化地轉弱為強,強至令人感到無比神奇,感到整個人都煥然一新。昨天提到過這點,今天繼續詳細開示個中緣由。

    在提腳的當下,激發精進力,瞄準提起的腳,觀照覺知的心就專註在腳上。心若果能夠貼到腳的形狀上,或者貼在當下顯著發生的色法的某個特相上,定力就培育起來了。就如同用飛鏢投靶子,先要瞄準靶心(瞄準目標),在投飛鏢的時候,要用力(激發精進力),飛鏢就會投到靶子上面,而非別處。這個過程就是:首先要瞄準,之後用力投,飛鏢無論是否準確地投到靶心上,還是落到靶子上的某處,都可以得分。同樣地,提腳的當下,心瞄準到腳上,正念的心貼到腳上,至少觀照的心能夠了知到腳的形狀,即:能夠看到色法的形狀,這個事實是無法否認的。或者,觀照的心了知到了腳正在提起來,即:看到了色法的形態。

    無論是看到色法的形狀,還是形態,都還沒有真正地看到色法的究竟真實的本質,但是定力在培育。剛才的比喻說過,飛鏢在瞄準靶心之後,投向靶心,但是並未到達靶心,而是扎入到靶子上的某處。這樣也會根據離靶心的遠近得到相當的成績。在提腳的當下,提腳時的一系列動作,以及「想提腳」的一系列心動念在同步發生。雖然YOGI新人還無法清楚地知道這一點,而是僅僅能夠看到腳的形狀,或者提腳的形態,這些都算是觀照到了目標。隨著反覆多次的投飛鏢練習,飛鏢就會越來越落在靠近靶心的位置。到最後,一出手就直接擊中靶心。在擊中靶心的時候,投鏢的人有多麼開心,感到多麼愉快舒暢,大家都有目共睹。YOGI也一樣,在能夠清清楚楚地覺知到,提腳的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色法,以及想提腳的心動念的時候,會感到非常喜悅。

    隨著內觀智慧不斷地開發增長,感受到的法喜就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在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剎那、剎那地在生滅的時候,說有多滿意就有多滿意,說有多開心就有多開心,說有多快樂就有多快樂。YOGI會體悟到,原來法樂要比五欲之樂不知道要超越多少倍。即使當初自己並沒有任何期待,法喜、法樂也是自然地會出現。為什麼呢?因為做了內觀禪修這份工作,就會生起法喜、法樂。大家認認真真地禪修一周試試看,一周沒有進步的話,就兩周,如果真的精進用功,細緻認真地練習觀照目標,保證一定會生起法喜。如果兩周、三周過去了,還是沒有起色,這說明自己並沒有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按照禪師指導的方法在習禪。

    從世間來的、對佛法陌生的人,並不懂得珍惜佛法。雖然是來到了禪修中心,但是在習禪的時候,態度不恭敬、不精進,就隨意來去、粗心馬虎,以為提腳、推腳、放腳這麼簡單的事誰不知道呢?

    當然,這種普通程度的知道,就連野狗、家狗都一樣知道。其他家養動物或野生動物,跟人一樣,走路是時候都知道自己在走路,這種程度的知道,是帶著「我執」概念的知道。眾生有「我執」,凡夫都有「我執」。

    根深蒂固的「我執」表現就是,人們以為在死了之後有一個永生不滅的靈魂一直在輪迴轉世,這個觀念很難轉變,很難打破。凡夫都很難接受解脫修行的方法,無法如理作意。像這樣來參加密集性的四念處內觀禪修,少數人才能夠做到,絕大多數人是難以做到的。為什麼呢?因為眾生根深蒂固的「我執」觀念,跟動物基本沒有區別的「我執」的觀念。

    在觀照提腳的時候,生起了恭恭敬敬的心,就能夠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觀照提腳的動作,就會如實知見到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YOGI會了知到:因為生起了一系列想要提腳的心動念,提腳的動作就連續地發生了,一開始腳底板被推起來,漸漸地腳抬高了。

    分析一下:腳提起來,是風界移動的特相;腳變輕了,是火界的特相。這些都是什麼呢?是色法。了知到腳提起來的這個「知道」,又是什麼呢?當然是智慧,是名法。那麼,當下把被知道的和知道的這兩類現象抽走,剩下的是什麼呢?剩下的是零。「被知道的」色法,以及「知道的」名法,這兩類都既不是眾生,也不是人。是「我」嗎?當然不是我。所以,如實觀照提腳的動作,如實知見到了身心的本質實相的當下,即刻就消除了「我執」。了知到了身心是無我的,沒有所謂的眾生。如果如實知見到這些本質實相,提腳的動作就真正地變成了修習內觀禪修的業處,變成了能夠使身心獲得清凈的修行方法,而非依然是在普普通通地「我在走路」的程度。

    觀照提腳的方法就是:在提腳的當下,已經激發出了精進力,心已經在瞄準目標,正念立即貼住目標,心就專註在目標之上。YOGI觀照到了「提腳」的動作,是因為當下正在提腳,如果當下沒有動作,就觀照不到提腳的動作。因為提腳的動作在發生,所以,心知道了這個動作在發生,「提腳」就成為了禪修的業處。清清楚楚地覺知到「提腳」,正念牢牢貼到了腳上、專註到了腳上,這就是在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此時此刻,一系列的想要提腳的心動念在不斷地生起,同時,了知到一系列的提腳的動作在連續的發生。

    專心致志地觀照覺知提腳的動作,覺知到腳變輕了,或覺知到一系列的心動念,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就是生起了正見,正見生起的時候,邪見自然地消除了。提腳的當下,覺知到的是兩類現象:

    1. 緊繃、僵硬、輕等等,這些都是色法的特相。顯然,這些緊繃、輕等等特相不是人,也不是其他眾生,也不是「我」;
    2. 一系列的想提腳的心動念,即是名法。這些心動念裡面沒有「我」,心動念不是人,也不是其他眾生。

    色法裡面沒有眾生,名法裡面也沒有眾生。在如實觀照提腳的當下,習禪人會覺悟到名法與色法是無我的,因此,「我見、我執」就自然地消除了。所謂的「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眾生卻偏偏地假設了一個「我」,並執著這個「我」。如今通過四念處內觀禪修,如實知見到了究竟法,如實知見到了真實生起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自然地就不再執著假設的「我」,消除了「我執」。經典裡面提問了三個相關的問題:

    1. 「提腳」的是誰?
    2. 「提腳」是什麼?
    3. 為什麼腳提起來了?

    YOGI們試試回答一下吧?

  • 提腳的,是人嗎?
  • 是眾生嗎?
  • 如果是男的在提腳,是不是個男人在走路?
  • 如果是女的在提腳,是不是個女人在走路?
  • 是不是自己身體裡面的「我」在命令說,「提腳,提腳」呢?
  • 還是天上的大梵我在命令提腳呢?
  • 這些問題大家可以自己回答一下。現在能不能答出來?找一找,提腳的是誰?男眾YOGI走路,就是男的在提腳嗎?女眾YOGI走路,就是女的在提腳嗎?出家人走路,就是出家人在提腳嗎?

    在提腳的當下,真實地發生和存在的,有一系列想提腳的心動念,這是名法;還有輕、緊繃、移動等等的特相,這些是色法。

  • 想提腳的心動念是什麼?
  • 是眾生嗎?是人嗎?是男人嗎?是女人嗎?都不是。

  • 緊繃,輕,移動等等,是什麼?
  • 是男人嗎?是女人嗎?是眾生嗎?是人嗎?都不是。

  • 或者,是不是人們執著的「我」呢?是「命我」嗎?還是在天上指揮命我的「大梵我」呢?是造物主嗎?是造物主製造的眾生嗎?
  • 大家自己回答。如果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如實觀照,在提腳的當下,就會清清楚楚地了知到:有一系列的名法在發生,有一系列的色法在發生;名法與色法是互不相同的兩類現象:名法與色法裡面都沒有我,所以當下就消除了「我執」。進一步地如實觀照,還會發現,因為生起了一系列的心動念(名法),所以一系列的動作(色法)就發生了,即如實知見到了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地在發生。

    為什麼會提腳呢?因為一系列的想提腳的心動念在發生。既不是造物主、也不是大梵我在命令。為了能夠清清楚楚地如實知見到,當下真實地發生和存在的一系列的心動念和一系列色法,以及其中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的關係,就要在提腳的當下,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緊緊密密地如實觀照。

    激發了精進力,懶惰不會生起;瞄準了目標,心就不會飄移。因此,心貼上目標的時候,清凈心就生起了;心如果一直貼住目標,煩惱污染沒有機會進入心裡;心專註在目標上,就不會生起五欲之思,也不會去貪愛五欲的目標對象,心就穩穩噹噹地一頭扎到目標上。這樣定力就培育了起來,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大家認認真真地練習練習,親自試一下。如果一分鐘持續不斷地提起正念觀照目標,這一分鐘內,心就持續地專註在目標上工作,這就是在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如此分分秒秒地如實觀照覺知目標,會帶來什麼利益好處呢?好處是,YOGI如實知見到當下正在真實發生和存在的法,簡而言之,就是:能夠見法。

    這時候,YOGI就驗證了內觀禪修的定律:

    如實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將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在成雙成對地發生。YOGI切切實實地了知到了當下成對成對地在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無可否認。這種認知並非是通過閱讀經典或聽聞導師的開示而知到的,也非是邏輯縝密地通過分析推理而獲得的結論,這種親證的認知,才算是屬於自己的智慧。這是按照內觀禪修的定律,通過精進習禪之後開發出來的智慧。

    持續不斷地觀照,就持續不斷地獲得了心清凈,心清凈到了一定程度,內觀智慧將開發出來,名色分別智生起的時候,就消除了「我見」,如偈子所說:名色分別除我見。

    在提腳的當下,真實發生的有一系列想要提腳的心動念,和一系列提腳的動作。名法與色法是成對成對地分別發生的,它們不是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它們就僅僅是名法與色法而已。緊緊密密地如實觀照,就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知其本質實相。這時候,原本固有的「我執」就消除了,為什麼呢?因為,已經親自見證到沒有可被執著的「我」。這是內觀禪修帶來的殊勝的利益。如果還沒有生起名色分別智,就依然還是會有頑固的「我執」,「我見」,認為身心內有個靈魂,等等。

    世尊用sampaja??a這個辭彙,意思是正知。正知,並非是一般人以語言傳授的智慧,或書本知識(聞所成慧),也非是思考推理的邏輯智慧(思所成慧),正知是修所成慧。像現在這樣,通過精進地按照正確的方法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而如實地了知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的智慧,如實知見的、親證的智慧,才是正知。雖然在這個階段,如實知見的智慧離成熟圓滿的內觀智慧尚遠,小荷初露尖尖角而已,但是它的殊勝之處在於:是自己親自體證的。

    巴利語詞根sam的意思是,由自己親證的。巴利詞paja??a的意思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這意思是,在提腳的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知到:一系列的心動念是名法,一系列提腳的動作是色法,名法是一類現象,色法是另一類現象,丁是丁卯是卯,互不混淆。這就是如實知見的智慧,即:正知,殊勝於僅僅在教理基礎上的了知,殊勝於思考推理。因此,paja??a還有一層意思是:殊勝地、非凡地了知。這是世尊佛陀在經典裡面的措辭。

    在經典中開示說:nāmarūpāna? yāthāvadassana? di??hivisuddhi nāma

    意思是,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獲得了見清凈。

    以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觀照當下在提腳的動作,細緻認真地,專心致志地如實觀照「提腳」,就如實了知到發生的名法與色法,nāmarūpāna?;如實地知見,就是yāthāvadassana?,禪修的方法是正確的,並按照正確的方法在習禪,真正地做到了面對面地觀照,就能夠如實地了知其本質,yāthāvadassana?的意思就是,如實知見到法的本質。di??hivisuddhi nāma的意思是,見清凈了,看到了名法與色法裡面沒有我,消除了「我見」。

    這副身心既不是人,也不是眾生,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的YOGI在一周內就能夠獲得見清凈。如果一周內連心清凈還沒有達到,這顯然說明YOGI沒有好好地工作,一方面由於缺乏信心,沒有善法欲,一方面,也不知道珍視佛法的珍貴以及其至高無上的利益。

    如果在短短几天時間裡,生起了正知的智慧,說明YOGI的確是很珍惜實踐禪修的機會,在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精進用功習禪。周圍的人們都會敬重這樣的YOGI,大家看到這樣的YOGI都會很尊敬他,禪師們都非常喜歡這樣的YOGI。YOGI埋首精進習禪,一方面使法工們獲得了相當的服務的功德,一方面還得到了禪師們的喜愛。

    最後鄭重地敦促大家,一定要精進用功地禪修。

    願大家都成為模範標準的YOGI,

    願大家能夠得到禪師們的喜愛。

    2015年12月16日

    昨天,班迪達大長老為我們開示了三步式行禪,包括:提腳、推腳、放腳三個分節的動作。無論是在提腳的時候、推腳的時候、放腳的時候,很多的名法和色法都在發生,一個接著一個,一個系列接著一個系列,非常地微細。為了能夠如實知見到這些微細的名法與色法,就要慢一點動作,慢慢地提腳、慢慢地推腳、慢慢地放腳,就能夠如實知見到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互不相同的微細的特相。

    世尊開示說,bhūta? bhūtato passati(巴利語)。

    Bhūta?的意思是,在因緣和合下形成的、存在的法。

    Passati的意思是,看到。

    Bhūtato的意思是,如它本來形成的樣子、如它真實存在的本來的樣子。

    這句開示的意思是:如實地看到其當下形成的、真實存在的本來的樣子。

    要想持續不斷地如實知見到正在提腳的當下、正在推腳的當下、正在放腳的當下真實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就要預先有所準備。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使心在提腳的時候能夠到達目標,需要有推動心的精進力;為了使心能夠對準目標,需要瞄準力。這兩方面永遠都是需要預先準備好的,非常重要。如果預先準備好了,在提腳的時候,就能夠如實知見到當下真實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有時候看到了名法現象,有時候看到了色法現象,無論當下看到了名法還是色法,只要是看到了某個特相,都是有效的觀照。無論是看到了單一的一個特相,還是看到了一組、一系列的特相,顯然地,這些特相都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是人們所執著的「我」。這是清清楚楚的事實。YOGI要知道,為了如實知見到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就必須要精進地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

    在提腳的當下顯著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在沒有提腳之前並沒有發生和存在,提腳動作已經過去之後,提腳的時候生起的一切現象都消失不存在了,這時候,無法如實知見到過去時候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以為是」、「好像是」看見,都不是當下真實發生的。如果要如實知見到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就要在提腳的過程當中,以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如實觀照。在觀照的當下,想要提腳的心動念是名法現象,正在發生的提腳的動作是色法現象,僅僅有這兩種現象。為了切切實實看到這一點,就要專心致志地觀照。

    當定力越來越強,心專註在目標上,有時候看到了一系列的心動念,有時候看到了腳下有推力推動腳在提起,感覺到緊繃、僵硬等等特相。無論是哪一種特相,心了知到了當下的名法或色法的本質實相。這些特相不是人,不是靈魂,不是他,不是你,不是我,不是男人,不是女人,它們僅僅是名法與色法而已。只有名法與色法是在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這就是如實知見,是對名法與色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知。這不是老師說的,不是經典中看到的,不是自己思考推理想像出來的,是自己親自地、如實地看到的。

    為了明白這一點,要按照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在提腳的當下,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持續不斷地觀照。這樣就能夠看到一系列的心動念和一系列提腳的動作正在發生,這就是如實知見。提腳動作沒有發生的時候,觀照的「提腳」,或者提腳動作已經結束的時候觀照的「提腳」,都不是在提腳的當下的如實觀照。在提腳之前或之後,思考或想像提腳當下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現象,都是不確定的,就不屬於是如實知見到了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一系列名法和一系列的色法的特相。

    越是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越是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好比說,鏡子越是潔凈,照出來的人越清晰真實。觀照提腳的當下,心遠離了煩惱污染,就越能夠遠遠地甩掉煩惱,在提腳的當下,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也就越是了了分明,真真切切。

    有個偈子是:「名色生起,當下觀照。」

    在提腳的當下,觀照並標記「提、提」,一絲不苟地專註觀照,當下生起的名法是名法,色法是色法,清清楚楚,互不混淆,真相大白的時候,「我執、我見」等等邪見就自然地消除了。

    需要注意的是,習禪的時候,不要特意單獨地尋找名法或色法,不要試圖把其特相挑出來專門地觀照,例如,「我現在要名法」,或「我現在要色法」,這樣觀照不正確。正確的方法是,只是觀照「提腳」這個目標現象,把它作為整體來觀照,心要瞄準到腳上,並標記「提、提」。這就像是桌子上擺的食物,無論是塊狀,片狀,液狀的,食物裡面有酸、甜、苦、辣、咸、淡等等各種味道,要品嘗食物味道的時候,不能單獨地把味道抽取出來品嘗,而是要把這些食物放入口中,反覆咀嚼,無論是塊狀、片狀、還是液狀食物裡面的味道,就自然地品嘗到了。同樣地,提腳的當下,整體地觀照並標記「提、提」,就如同在咀嚼整塊的食物,一系列的心動念和一系列的色法如同食物的味道,自然而然地就覺知到了。有時候是覺知到了心動念,有時候是覺知到了色法的特相,無論是覺知到了名法還是色法,雖然並非同時能夠了知當下生起的名法和色法現象,但是,只要了知到其中某一個特相,其他同時發生的法,都已經包括在內了。這一點要明白。

    在觀照「提腳」的動作的當下,觀照的心與目標要面對面地同步發生,不要一前一後地互相錯開,要在提腳發生的當下,整體地觀照並標記「提、提」。當下無論覺知到任何一個特相,雖然同時發生的還有其他的名法與色法,只要觀照到了某一個特相,其他的不明顯的現象也都已經包括在內了。在了知到顯著目標的同時,也了知了非顯著的目標現象,因為它們是在同時發生的。打比方說,兩條繩子,頭對頭地綁起來,一條埋進土裡,一條露出在地面。如果去拽地面上面的繩子,手裡面就不僅僅拉起了一條繩子,而是連地下的那一條也同時地拉出來了。雖然說地裡面有條繩子當初並不知道,但是,拉起來那條露在地面上的繩子,與之綁在一起的地面下那一條,也同時被拽出來了。

    同樣地,如實觀照提腳的動作,會如實知見到:想提腳的心動念是名法,提腳的動作是色法,它們同時發生;這其中是無我的、無靈魂、無男人、無女人、無人,當下發生的僅僅是名法與色法而已。為了如實知見到真實發生的名法與色法,就要在提腳的當下,整體地觀照並標記這個動作:「提、提」,要一節、一節地慢慢地提腳,這就是YOGI應該做的工作。反反覆復地練習觀照,精進力、念力、定力越來越強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如實知見到當下真實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剛才兩條繩子的比喻是,拉住明顯的一條,埋起來的、沒有看見的那一條也被拉起來了。名法與色法同時發生,如實觀照到了明顯的一個,另一個不明顯的實際上是在同時被了知到了。不能說,不明顯的法並沒有了知到,因為無明與智慧是不同時存在的,如同黑暗和光明,黑暗的時候就是沒有光明,光明的時候就是沒有黑暗。一個有,另一個必然不在。這些都需要明白。有的人在習禪的過程中喜歡思考,如果老是去思考那些理論,都是白用功,白搭時間,反而把自己的本分工作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不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就沒有辦法消除根深蒂固的「我執」。只要如實知見到身心的本質實相之後,生起了正見,邪見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正見與邪見是不共存的,如同光明照進來,黑暗就自然消失一樣。

    「名色生起,當下觀照,正見樹立,邪見除掉」。

    提腳的當下,觀照並標記「提、提」,就會了了分明地如實知見到名法現象與色法現象彼此是清清楚楚地分離開的。名色分別智生起的時候,邪見就消除了。原本以為是個人、是個眾生,是個男的或女的,以為身心就是我,以為有個靈魂,等等,生起名色分別智,這些「我執」就消除了。經典開示說:

    nāmarūpāna? yāthāvadassana? di??hivisuddhi nāma

    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獲得了見清凈。

    Nāmarūpāna?的意思是,在目標現象生起的當下,顯著發生的名法與色法。

    Yāthāvadassana?地意思是,在觀照的當下,如實知見到真實發生和存在的的名法與色法的本來的樣子。

    Di??hivisuddhi的意思是,見清凈。

    在如實觀照目標的當下,前行道(Pubbabhāga magga)的五個道支是同時生起的,它們是構成到達寂靜幸福終點的因素,前行道是在聖道生起之前必須要圓滿地修習的。觀照提腳的動作,要激發精進力,以使心到達目標,這是正精進道支,精進力激發出來的時候,正念就提起來,心在當下貼住了目標,沒有漂浮,遠離了煩惱污染,這是正念道支。關於正念,經典開示說:

    Rakkha vārana gutti

    意思是:正念關閉了(不善法的)門戶,保護了心的清凈,心處於安全狀態。

    正念具有保護力,使煩惱污染無法進入心識之流。心持續地專註在目標之上,生起了定力,這是正定道支。

    同時生起的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三個道支,組成了定正道,定正道生起的時候,煩惱被鎮伏了,經典開示說:

    paccanīkadhamme sametīti samatho

    意思是:令煩惱五蓋等敵對法止息,稱為寂止(samatha)。

    觀照身心內當下生起的目標,一方面要激發精進力,一方面要瞄準目標。最開始練習瞄準的時候,心往往是不能夠準確地對上目標的,經過反反覆復地練習,瞄得就會越來越准。這時候,心能夠精確地瞄準到目標之上,這就是正思維。

    好像熟練的飛鏢手,每次出手必然擊中靶心一樣,只要心一直導向目標,就能夠絲毫不差地對準目標。觀照提腳的動作,有時候緊繃、僵硬的特相明顯,如果心準確地瞄準到目標,就能夠清清楚楚地、精確地了知到緊繃、僵硬,如實知見到緊繃、僵硬的特相,這就是正見。

    腳一節一節地、連續不斷地提起來,先覺知到了緊繃,之後感覺到非常地輕,這些都是色法。有時候,心瞄準到了色法上,就了了分明地了知到色法的特相。有時候,想提腳的心動念顯著起來,心就轉向瞄準心動念,就精確地了知到當下生起的心動念。觀照的心面對面地貼住目標,與目標同步發生。這時候,一方面,精確地瞄準,生起了正思維道支,一方面,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生起了正見道支。正思維和正見構成慧正道。

    在每一個如實觀照的當下,定正道的三個道支,慧正道的兩個道支都是同時生起的。在密集禪修開始之前,YOGI都已經請受了五戒或八戒,在禪修過程中圓滿地持戒,就修習了正語、正業、正命這三個道支。當然,出家眾持守出家戒,他們的戒是清凈的,戒正道預先修習圓滿。在習禪過程中,每一個如實觀照目標的當下,都沒有破戒,戒正道的三個道支是同時具足的。

    因此,每一次的如實觀照,同時生起了:

    戒正道的三個道支;

    定正道的三個道支;

    慧正道的兩個道支。

    這八個道支同時生起,它們稱為八正道,它們是導向涅槃的八個因素,是通達涅槃的八個道支。每一次如實觀照、如實知見目標的本質實相,都是在培育八正道一次,一秒鐘如實知見目標的本質實相一次,一分鐘就培育了八正道60次,兩秒鐘如實知見目標的本質實相一次,一分鐘就培育了八正道30次。想一想,能夠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地培育八正道,那該有多好,培育八正道的分分秒秒,該是多麼地有價值和意義。

    在培育八正道的時候,遠離了違犯性煩惱,心中纏縛性煩惱沒有機會生起。接觸所緣(目標)而可能生起的煩惱污穢,由於當下內觀智慧的生起,這些潛伏性煩惱就被消除了。所以說,一次又一次地如實觀照目標的當下,粗重的違犯性煩惱,中等程度的纏縛性的煩惱,微細的潛伏性煩惱就一次又一次地被消除。煩惱消除的時候,心是清靜無雜染的,這其中有多麼大的價值利益,YOGI自己心裡盤算一下。

    不恭不敬地、馬馬虎虎地、消極怠工地習禪,那就是自己吃虧。在開啟聖道之前的前行道修習失敗,通達涅槃之道關閉,通達真正的寂靜幸福之道關閉、斷掉。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時時刻刻地都能夠獲得習禪的利益,涅槃之道就將是筆直通達的。

    目前,趁涅槃之道還在,還有導航人在帶路,就要為法不顧一切地勇猛精進。不久的將來,導航人沒有了,涅槃之道就將消失,無論怎樣高科技導航,也找不到涅槃之道入口處。那時候,就算是還有人想求正道、想修八正道,也只能是束手無措、干著急了。

    按照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習禪將最終能夠到達涅槃寂靜。首先,以持戒清凈圓滿為基礎,遠離違犯性煩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在密集禪修期間,通過不斷地激發精進力,培育起足夠強的定力,遠離纏縛性煩惱,獲得了心清凈,成為了有人類心態的人;內觀智慧開發出來的時候,最初生起了名色分別智,清清楚楚地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互相是有區別的,習禪人成為了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通過親身體證的智慧,是修所成慧,它超越於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因此,如實知見的智慧是超凡的智慧。名色分別智還只是最初生起的內觀智慧而已。

    所以,懂得了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所帶來的殊勝的利益之後,就要無比珍視、珍重實踐佛法的寶貴機緣,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很快,在一周之內的時間裡,就能夠清清楚楚地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彼此的分別,生起名色分別智。YOGI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成為了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了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

    最後的結論就是:

    無論多麼地博學多才,無論多麼地富可敵國,無論多麼地官高祿厚,無論在世間哪個領域高高在上,如果沒有修習八正道,沒有生起名色分別智,就還不算是名副其實的人,還不是有人類心態的人,也不是具有超凡智慧的人。目前這個時代,還依然有能夠覺悟超凡的智慧的機會和殊勝的因緣,那就要在際遇到了難得的密集禪修機緣之下,懂得珍惜寶貴的時間,懂得實踐佛法的珍貴价值和利益。

    再次地,班迪達大長老鄭重地敦促大家:

    時不我待,切勿錯失,願大家能夠精進不輟地習禪!(完畢)

    2015年12月17日

    前兩天一直在講在行禪時「提腳」的觀照方法,並針對經典裡面提問的三個相關的問題,以教行結合的方式,儘可能適當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1、 「提腳」的是誰?

    2、 「提腳」是什麼?

    3、 為什麼腳提起來了呢?

    如果有在專心致志地聽開示,自己也有認認真真地習禪,那大家已經完全地清楚明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在提腳的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包括:

    一系列的想要提腳的心動念這一類名法;和

    一連串提腳的動作這一類色法。

    提腳的當下,腳下感覺到向上的推力,接著感覺到了「輕」的特相,這些都是清清楚楚地被覺知到的。如實知見到了當下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是互不相同的,原來認為有個我,原來有「我執」,或者原來對身心的許多疑惑不解,就在名色分別智生起的當下,消除了錯誤的「我執」等等。在過去未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的本質實相的時候,就以為有「我」,有「靈魂」,並執著「我」,如實知見的智慧生起的時候,就消除了「我見」。在習禪過程當中,就會在如實觀照的當下,親自地覺悟到無我。

    為了能夠覺悟到無我,應該按照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精進地習禪。實際上,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是為了要如實知見到自己這副身心的本質實相到底是什麼。為了要徹頭徹尾地了解一個真實的自己,就要捨得花時間,仔仔細細地研究自己,這並不需要任何昂貴的、高端的物理、化學儀器設備。

    世尊開示說,眾生雖然處於無明之中,但是如果能夠根據世尊所教導的方法親自精進地禪修,可以保證,習禪人能夠逐步地開發增長內觀智慧。從最開始的名色分別智,漸漸地如實知見到,每一個當下名法與色法是互為因果地在成對成對地在發生。只要眾生相信世尊的教導,並相信世尊的承諾,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珍視多劫難遇的價值無上的佛法,精進不輟地用功,在短短几天的時間裡,就能夠開發出殊勝的內觀智慧。如果幾日內沒有進步,那也不需要多問,原因很明顯,一方面可能是信心不足,一方面可能就是在馬馬虎虎地混日子。如果求法的態度是恭恭敬敬的,習禪的時候就會認認真真,在如實觀照提腳的時候,就能夠如實知見到一系列的想提腳的心動念,以及同步發生的一連串的提腳的動作。

    那麼,「提腳」是什麼?這個問題就清清楚楚地找到了答案:

    提腳的當下,是一系列的想提腳的心動念在發生,以及與之同步發生的一連串的提腳的動作。

    如實觀照提腳的動作,如實知見到了當下生起的名法現象與色法現象,那麼,「提腳」的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清楚明白了:

    沒有人在提腳,沒有眾生在提腳,沒有男人在提腳,沒有女人在提腳。

    不需要去翻遍經典,就按照禪師指導的方法習禪,答案就找到了。親力親為地在提腳的當下如實觀照「提、提」,就親自體證到了內觀智慧,這要比閱讀經典以及思考推理得來的智慧更加殊勝。大家只要對佛法有足夠的信心,不幾天之內,就會生起名色分別智。

    接下來,還需要知道:為什麼腳提起來了呢?

    今天,以教行相結合,來為大家講解清楚這個問題答案。

    在提腳的時候,專心致志地觀照,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如實知見到了一系列的心動念和一系列的動作。繼續無間斷地觀照,就會了知到,因為生起了一系列的心動念,一系列的動作就發生了。想提腳的心動念是原因,是名法,提腳的動作是結果,是色法。想提腳的心動念如果停下來,腳就懸在那裡不動了。推腳的時候,放下腳的時候,正常走路的時候,都是同樣的,心動念停下來之後,身體的動作就停下來,不會再繼續做下去。現在觀照提腳的動作,專心致志地觀照,如果心想要停住,腳就停止動作,如果心想繼續提腳,腳就開始動作。這就如同電風扇,有電的時候,開關打開就會轉,關閉開關或停電之後,就停下不轉了。有了一系列的心動念,一連串的動作就發生了,想提腳的心動念停下來了,腳就停下來,這就是因果關係,特定的原因,帶來特定的結果,在習禪過程中精進不輟地如實觀照,就將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

    真的想要覺悟真理,在確定已經找到了正法之後,真誠地付出努力,認認真真地習禪,不日之內,就能夠如願以償。如果在一切行、住、坐、卧威儀下,都在如實地觀照每一個當下的身心現象,就會輕而易舉地了知到名法與色法的因果關係。特別是像現在,觀照提腳的動作的時候,首先,因為生起了想要提腳的心動念,才發生提腳的動作。這就像是風扇的電線裡面通了電流之後,風扇會立即轉動一樣。身心現象的發生,並非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各有各的相關因緣,身心現象的發生,並非是某個人的指派命令、並非是有神力的眾生在發號施令、並非是輸入好的程序命令,也非是造物主製造的結果。如果曾經有過這類信仰,那麼,現在自己體證到了:

    實質上是由於相關的因緣生起,才產生了相關的結果,過去的那些通過思維想像出來的、造物主的信仰就自然地脫離了。這不是別人逼迫自己要脫離錯誤觀念的,而是自己主動地要丟棄這些錯誤的信仰。

    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觀照覺知提腳的動作,就不難發現:由於一系列的心動念在生起,結果產生了一連串的動作;發生提腳的動作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任何眾生在發號施令;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只有因緣和結果。在尚未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現象的本質實相的時候,可能會去相信有神力、造物主,如今通過四念處內觀禪實踐練習,親自體證了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就一下子甩掉了以往的錯誤觀念。

    在還沒有能夠清清楚楚地了知到本質實相的時候,對佛法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地生起信心,在清清楚楚地了知到了身心現象的因果關係之後,那些疑惑自然就全部消除掉了。自己會確定地下結論說,哦,實際上,是因為生起了一系列想要提腳的心動念,結果,一連串地提腳的動作才發生的。這就是內觀智慧,這是自己親證的修所成慧。

    只要還沒有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即使名義上說自己是佛門弟子的人,閱讀經典了知到無我,口口聲聲地說「無我」,但是他們依然是是「口是心非」的,他們肯定地是在內心裡有「我見」的,有「我執」,執著有個靈魂,有個我。因為,無我之正見,無法通過深入經典消除。

    世界上有一些人,執著一個靈魂「命我」,以為這個靈魂被天上的大梵我所掌控著。大梵我說「坐」,我就坐;說「站」,我就站。命我服從大梵我的命令。在印度歷史上,人們很早就有過這種信仰,全世界各地都有人相信。古印度宗教經典裡面有詳細描述,在此簡要地介紹一下他們經典中關於「我」的有關記述。

    為什麼要介紹這些呢?因為,自從世尊佛陀覺悟了無我,弟子們都接受無我的觀念,無我就是否認了人們固有的所謂的有「我」的觀念。這副被稱為生命的、在不斷地變化的身心裏面,並不存在人們認為的所謂的「我」。世尊的弟子們都是持有無我正見的,這是難得的正見。密集禪修的YOGI和搞學術研究的人,還是應該略微地了解一下,「我見」的根源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在婆羅門教經典裡面記述著,「我」是心智的住處。就是說:人、眾生,包括動物,都有心智;但是眾生的心智各不相同;這些心智的住處,就是「我」。心智依賴「我」而存在,沒有「我」,心智就不存在。有兩種「我」,一種是「命我」(jīva-atta),一種是「大梵我」(parama-atta)。命我是指有生命的、使身心能夠活動的我,還有一個大梵我在天上,這個大梵我主宰著命我,對命我發號施令:他(大梵我)說看,命我就能夠看到;他說聽,就能夠聽到;他說吃,就能吃;他說坐,就會坐;他說走,就會走。命我是永遠唯命是從於大梵我的,這是兩種我的區別。

    大梵我主宰這宇宙間的一切,包括創造並控制天地一切萬物,包括有生命的、無生命的一切。

    大梵我有全能的一切智,就是對世間的一切,他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大梵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宇宙間絕無有能夠與之匹敵的,唯其獨尊,唯其至高無上,只有大梵我能夠控制全世界。

    大梵我沒有受,沒有任何的樂受、苦受,也沒有任何形狀、形態,看不見、摸不著。

    命我就是有生命的我,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個命我,此外,某些種類的樹木也有命我。眾生的命我有大小形狀,隨眾生的體型有區分:身體小,命我就小,身體大,命我就大,例如,螞蟻的命我小,大象的命我大。

    命我遍布全身,命我統領全身所有處,包括生命、身體的行、住、坐、卧等等的行為舉動。

    命我所依賴的眾生身體,會生病,會變老,會有苦受,會死。時間到了,身體就敗壞死掉了。但是,命我沒有死,命我是永生的——這一生身體死掉了,命我就轉世到另一個身體上,繼續存在。

    這就是印度那邊很多的人的信仰。

    現在YOGI練習觀照提腳的動作,如果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觀照,在一周內就能夠覺悟到無我,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的關係。

    在提腳的當下,由於生起了一系列的心動念,一系列的提腳動作就同步地生起了。心專註在腳上,覺知到腳下面的推動力、緊繃、僵硬等等的特相,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各自的特相,就清清楚楚地了知到名法與色法的不同,了知到名法與色法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是我,因此消除了邪見。如果不懂得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就無法消除「我執」、對命我的執著、對靈魂的執著。

    生起了名色分別智,消除了「我見」,再繼續精進習禪,會如實知見到:在提腳的當下,由於生起了一系列的心動念,結果提腳的動作一直在發生。這個因緣生起了,才帶來這樣的結果,因果之間是吻合相對應的,而非是雜亂無章地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現象的生起,都是有其相關的因緣存在的,而絕不是不相干的原因。提腳的動作發生,並非是剛才講過的大梵我在發號施令,不要說根本不存在大梵我,就算是有,他來指手畫腳地說要提腳,但是,如果心動念沒有發生,腳也是不會提起來的。在如實觀照提腳的動作的當下,YOGI如實知見到了,其中名法與色法真實發生和存在的互相對應的因果關係。有切切實實的親身體證,就不需要節外生枝地另尋其他原因,看到了相關的因緣,產生了相關的結果,一目了然,了了分明。因此,YOGI就遠離了疑惑,以前可能會生起很多不解和疑惑,以為有個創造者在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創造世界,如果真的曾經這麼認為,那現在就是捨棄了另外一種信仰。

    需要注意的是,在練習觀照提腳的時候,不需要去思維:「心動念是原因,提腳動作是結果,這些在發生。」等等。如果在習禪的時候習慣於陷入思考、推理,那就無法獲得親證的智慧,那將還是停留在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的階段,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內觀智慧。心沒有去如實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而是轉去思考,那就錯過了當下真實地在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現象。所以,YOGI要永遠記住: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提腳的過程,從一開始動作發生到結束,短暫的時間裡,要專心致志地觀照,這需要激發精進力,並要同步瞄準目標,YOGI就是應該以這樣的方法觀照當下的目標。除此以外,YOGI不要自作聰明,另闢蹊徑。

    如實觀照目標的當下,心命我是清凈的,是遠離過失的,沒有貪慾,沒有嗔恨,也不會有因為生起嗔恨而帶來的苦惱波動。這就是在練習觀照目標的當下,立即就獲得的利益:獲得了心清凈,避免了備受譴責的過失。同時,開發增長了內觀智慧,從生起名色分別智開始,消除了「我見」、「我執」、「命我」,等等的邪見。接下來,在如實知見了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關係之後,就脫離了對因果真理無知的大梵我的信仰。下面的偈子可以聯繫起來:

    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習禪實踐)

    遠離過失心清凈,才是真的好。(獲得利益)

    名色分別緣攝受,正見樹立了。(獲得利益)

    只要能夠在習禪過程中如實觀照,就必然能夠生起如實知見的智慧。按部就班地精進習禪,就可以保證,絕對不會到最後還是一無所知。不信大家自己試試看。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練習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在七天內就能夠開發出上述的內觀智慧,有的人智慧非常敏銳,甚至在三天內就已經達到了:

    「名色分別緣攝受,正見樹立了。」

    沒有開發出內觀智慧的原因就是:沒有認認真真地習禪。希望大家都好好用功,不要毫不在乎習禪的工作。

    在最初階段生起的這兩種內觀智慧,第一階觀智也稱為法攝受智(dhammapariggāha ?ā?a),法(dhamma)就是指名法與色法這兩種法,對名法與色法的清清楚楚的了知,即如自己的掌中之紋一樣,了了分明。攝受(pariggāha)的意思是自己執持掌握了。

    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的關係,就是第二階觀智——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āha ?ā?a)。

    這兩階內觀智慧之所以能開發出來,其根源基礎來自什麼呢?來自業自作正見:相信修習身、語、意的善業,會帶來善果報;造作身語意的惡業,會帶來惡果報。因為自己本身相信善惡有相應的果報,這些內觀智慧就以此為基礎而開發增長出來。

    根據業自作正見,只要善的因緣和合,就會帶來善果報。只要按照教導的禪修方法,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這些內觀智慧很快就開發出來。

    今天,以實修結合了教理,針對那些真正地在精進用功的習禪人,開示了第二階內觀智慧是如何開發出來的。

    2015年12月18日

    昨天,根據世尊佛陀的教導講解了:由於生起了一系列想提腳的心動念的緣故,結果發生了一連串提腳的動作。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以四念處禪修的方法,如實觀照當下提腳的動作,將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地在發生。遠離顛倒妄想、認認真真地在習禪的人,一心專註地如實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不幾日內,會生起如實知見的智慧。

    如果習慣於妄想思考,那依然還是停留於妄想思考而已,無法進一步真實地了知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雖說習禪的當下不應該思考,但是,還是會有妄念生起。隨著這些妄想,心裡會嘀嘀咕咕地說東說西,這種事情是要避免發生的。比這些心裡嘀嘀咕咕的妄念更殊勝的,是把心專註在自己身心之內,如實地了知名法與色法的特相。觀照的當下,要以相關名稱標記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無需出聲。緊緊密密地、持續不斷地觀照當下的目標,才是YOGI需要做的工作。

    對那些認真地在履行工作責任的YOGI,禪師們看到了都會感到滿意,相比較那些僅僅在禪師們面前表現得態度恭敬無比的人,禪師們永遠都更加欣賞那些心中無比珍視四念處禪修所能夠帶來的至高利益的人,不論他是誰、是哪一個YOGI。

    無論何時何處,只要是在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YOGI就不難做到緊緊密密、持續不斷地觀照。在觀照想提腳的時候,因為想提腳的心動念在當下生起了,結果是:一系列的覺知的心,了知到了一系列的心動念,心動念和覺知的心是名法。這是名法的因緣導致名法生起的一個實例。

    有時候會聽到自己身體裡面發出的聲音,肚子裡面也會咕嚕咕嚕叫,此外,還會聽到外界傳來的各種聲音。這些聲波傳進耳朵,就聽到了,如果耳朵壞了,就聽不到。如果耳根是好用的,就聽得到。有了耳根可能聽到,但只有耳根還不行,還要有聲波撞擊到耳根,才能夠「聽到」。有了聲音和耳根,就能夠聽到。撞擊元素和接受元素這兩種色法的因緣和合之後,結果,耳識生起,就聽到了。在聽到聲音的時候,專心致志地觀照「聽到、聽到」,就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互為因果地在發生,即:由於色法的因緣和合,而生起名法的結果。

    世尊開示的《阿毗達摩》裡面,關於六根門處生起的法,歸類如下:

    1、接受元素;

    2、撞擊元素;

    3、同生元素。

    在聽到的當下,這三類因素不前不後地在同時生起。

    在耳根處有耳凈色,這是接受元素。所謂元素,是具有某種性質的法。法既不是人,也不是眾生,也不是你、我、他,不是男人,不是女人。耳凈色是有接受聲波撞擊的功能的一種凈色。聲波在耳凈色處連續不斷地撞擊,這些是色法。為什麼呢?因為它們什麼都不知道。聲波是沒有命根的色法,耳凈色是有命根的色法,它們都一樣沒有識知的性能。

    聲波一撞擊到耳凈色,當下就生起耳識,耳識是同生元素,是名法,有識知目標的性能,它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不是你、我、他,不是人,也不是眾生。耳識只是能夠識知聲音而已。在耳凈色處,聲波與耳識接觸,這是同步生起的耳觸,同時生起的,還有聽覺感受:對好的聲音生起樂受,對不好的聲音生起苦受,對中性的聲音生起舍受。目前來說,YOGI對苦受、樂受是敏感的,對舍受比較難以覺知到。耳識、耳觸、聽覺感受,是「聽到」發生的當下同時生起的顯著的名法,它們是同生元素,各自有不同的特相,各自執行不同的功能作用。

    為了如實了知這三類不同元素各自的特相和功能,就要在「聽到」發生的當下,觀照「聽到、聽到」。漸漸地,YOGI就會明白,因為有耳根,聲波來撞擊之後,就聽到了。這就是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關係的現象,通過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就如實知見到了,「聽到」發生的當下,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

    認認真真地在習禪的YOGI,觀照「聽到、聽到」,當下就能夠了知到名、色法其中的某一種特相。了知到了一種,其他的也逐漸地能夠了知到。原來以為,這是「我」, 「我」在聽,一直執著有「我」,有靈魂等等,而當YOGI切切實實地如實知見到了在「聽到」發生的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以後,就不會再執著「我」。

    雖然有些人相信世尊佛陀的教導,成為了佛弟子,但是,如果他們沒有禪修,還是一樣會根深蒂固地執著我,只是可能會如理作意。由於不知道「聽到」發生的前因後果,一些人就還會以為,有創造者在控制和命令身心的行為。現在,YOGI們在「聽到」的當下,如實觀照「聽到、聽到」,了知到當下生起的是接受元素、撞擊元素、同生元素。只要能夠了知到其中某些因素,就會覺悟到:身心內沒有命我,身心內只有名法與色法而已,因此脫離了「我見」。因為有耳根,所以能夠聽到;因為有聲波,所以能夠聽到;因為這些因緣同時地生起和存在了,就發生了「聽到」這個現象。 相關的因緣,生起了相關的結果,此外沒有其他多餘的原因。

    YOGI在觀照「聽到、聽到」的當下,親身體證了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如果沒有如實知見到真實的因緣,就會以為:有個大梵我,有個創造者,在控制這一切。原本執著有創造者的人,在如實觀照「聽到、聽到」的當下,了知到真實的因果相關的本質實相之後,自己就會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不需要別人過來勸說:「唉,不要相信造物主。唉,放下創造者的觀念吧!」。這是多此一舉的,因為,自己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知到了名法與色法之間特定的因果關係。YOGI自然地消除了疑惑,獲得了見清凈。

    分析「聽到」的當下生起的一組名法與一組色法,我們了知到,其中顯著發生的一組色法有:聲波撞擊到耳凈色;同時顯著生起的一組名法有:耳識、耳觸、聽覺感受。這其中,名法與色法都不是我,不是靈魂。因為聲波撞擊到耳凈色,所以聽到聲音,生起了一系列名法。聽到的當下,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關係而發生。在聽到聲音的當下,如實觀照「聽到、聽到」,將會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之間的因果關係。

    正確的觀照方法是:對「聽到」這個現象作為整體觀照,而不是要去特別地分析尋找個別的法,如:「這是耳凈色,這是聲波。」等等。不要這樣將目標分解。如同吃食物的時候,無法將某一種味道挑出來品嘗,而是把整塊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漸漸地,各種味道自然地就品嘗到了。

    精進力,念力和定力越來越強的時候,專心致志地觀照「聽到、聽到」,有時候,覺知到了耳識是在耳根處生起的。聲波是撞擊在耳根處的,耳根處有耳凈色。聲波與耳識是在耳凈色處接觸的,生起耳觸。覺知到聲音是悅耳的還是不悅耳的,是生起聽覺感受。

    YOGI不會一下子同時覺知到這五種法:耳凈色、聲波、耳識、耳觸、聽覺感受。它們只是分別地在不同時刻被覺知到,有時候是接受元素被覺知到,有時候是同生元素的其中某一種名法首先被覺知到。這些名法與色法永遠是同步發生的,在觀照覺知到其中一種最顯著的時候,其他不顯著的也發生了。

    覺知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智慧就生起了。當智慧生起的時候,無明與之不共存,如同光明與黑暗不共存一樣:光明來了,黑暗自然消失。同樣地,知道與不知道不共存。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只要知其一,同時即亦知其四。現在已經明白了,在觀照「聽到、聽到」的時候,覺知到顯著的某個特相的同時,也等同於覺知到了其他非顯著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

    大家已經熟悉,在觀照提腳的時候,一系列的名法——心動念,以及一系列的色法—-提腳的動作,是成對成對地發生的。因為生起了想提腳的心動念—-名法,結果,發生了提腳的動作—-色法,這是由於名法之因緣而生起了色法之結果的例子。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以教理結合禪修實踐,剖析了在「聽到」的當下發生的名、色法現象。在實際習禪的時候,如實觀照「聽到、聽到」,將會覺知到名法與色法是一組一組地在同步發生的。但是,YOGI在小參報告的時候,不要這樣照本宣科,聽開示這麼講過了,就這樣照搬去報告,那隻能算是聞所成慧。如果YOGI想要自己親自如實知見到,在「聽到」的當下真實發生的一組一組的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的關係,就要用在練習觀照腹部上下起伏這個主要目標的時候一樣的方法: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細緻認真、持續不斷地觀照。隨著內觀智慧不斷地遞升,將能夠越來越清楚和明了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

    如同聽到的當下一樣地:看到的當下,聞到的當下,嘗到的當下,觸到的當下,想到的當下,名法與色法現象也都是互為因果地在發生的。為方便理解,參看如下歸納:

    根門接觸目標 同時生起的一組色法(因緣)

    (接受元素與撞擊元素)

    同時生起的一組顯著的名法(結果)

    (同生元素)

    看到的當下 眼凈色與圖像(景物) 眼識、眼觸、視覺感受
    聞到的當下 鼻凈色與氣味 鼻識、鼻觸、嗅覺感受
    嘗到的當下 舌凈色與味道 舌識、舌觸、味覺感受
    觸到的當下 身凈色與色法 身識、身觸、觸覺感受

    在全身的皮膚以及體內濕潤的肉筋部分,都有身凈色。當色法的特相,如軟、硬、粗、細、冷、熱、緊繃、僵硬、輕、重、震動等等撞擊在身凈色,會生起身識、身觸、觸覺感受。身識會了知到了這些軟、硬、粗、細、冷、熱、緊繃、僵硬、輕、重、震動等等的特相。

    同樣地,心在想東想西的時候、思考的時候,當下名法與色法也是互為因果地在生起的。這一點稍後幾天再深入講解。簡要來說,無論睜眼還是閉眼,心想到的目標可以包羅萬象,其中包括:好像是看到的,好像是聽到的,好像是聞到的,好像是嘗到的,好像是觸到的,等等法塵。

    睜眼、閉眼、眨眼睛的時候,如果一直睜著眼睛不眨,眼睛就會感到乾澀難受,一會兒就想要眨一下眼睛。眨眼睛之後,感到了舒適,過一會兒又想要眨一下。睜眼、閉眼、眨眼睛的時候,名法與色法都是在持續不斷地互為因果地在發生的。

    為了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內六根門處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的關係,就要在看到的當下、聽到的當下、聞到的當下、嘗到的當下、觸到的當下、想到的當下,同步地如實觀照。當然,YOGI新人無法在習禪初期全面地了知到其中所有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這需要一個過程。要從練習觀照基礎的目標開始,在禪坐當中,觀照腹部起伏上下,認認真真、反反覆復地練習。當能夠清清楚楚地如實知見到腹部上下起伏的本質實相之後,其他六根門處的目標就應該一樣能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地覺知到。

    這些都是色法因緣和合而生起了名法現象的實例。下面是色法因緣生起了色法結果的例子:比如現在,天氣很熱,身體就感覺熱,汗水什麼的都在流,汗水流多了,就會感覺疲乏,全身軟弱無力。這是由於外界天氣熱的因素,導致了身體流汗,以及身體疲乏無力的結果。這就是色法之因導致了色法之果。

    依賴食物和水的眾生,需要時不時地吃喝才行。時間到了,不吃不喝就不舒服,會肚子餓,口乾舌燥以及其他癥狀。如果很久都沒有進食,身體就會發軟,渾身乏力,不想動彈。這是由於缺乏食物的因素,導致了色身無力的結果。如果有合適的食物,吃上一口兩口米飯,馬上就會有精神,身上也恢復了力氣。口渴的時候,喝上一口兩口水,立即會感到舒爽而有精神。這就是食用營養因素,維持了身體色法的結果。想要了知這其中的因果關係,就要在吃飯喝水的時候,提起正念,如實觀照。如果能夠提起正念如實觀照,就能夠如實知見到,由於色法的因素而導致了色法的結果。

    在氣候寒冷的國家,到了冬天會非常冷,需要穿上密實保暖的衣服,否則就會著涼感冒,甚至凍死。在室內需要烤火,穿暖和點,身體才會感覺舒適。到了戶外,遇到冷空氣,身體就會發冷。外面稍微冷一點,身體就稍微冷一點,外面非常地冷,身體就感受到非常冷,甚至非常不舒服。這也是色法的因素而導致了色法的結果。

    實際上,不單單只是色法的因素,這其中還有名法的因素。認認真真地仔細觀照練習,自己就漸漸地會完全明白。如實知見到了名法與色法是互為因緣因果地在發生的本質實相之後,就消除了錯因(非真實原因)邪見。還是那句話:光明出現了,黑暗自然退去;智慧生起之後,無明自然消失;正見生起之後,邪見自然脫落。YOGI越來越多地生起內觀智慧,對自己的禪修就越來越感到滿意歡喜,興趣盎然,根本不會感覺單調乏味。

    YOGI還應該了解,由於業的因素而生起的名法與色法。過去生造作的善惡業,導致獲得了今生這樣的色身,某些YOGI對此還無法理解。目前,只要細緻認真地習禪,就能夠如實知見到:由於名法的原因,會生起名法或色法現象:由於色法的原因,會生起名法與色法的現象。漸漸地,YOGI就能夠接受業與果報的真理。

    想要明明白白地了知,並親身體證到自己身心內的名法與色法現象是如何互為因緣因果地生起和存在的,YOGI除了睡眠時間以外,無論身體在任何威儀狀態下,都要如實地觀照當下生起的最顯著的身心現象。

    願大家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保持正念!

    願大家不斷地開發增長內觀智慧!

    2015年12月20日

    身心內的名法與色法現象並非是無緣無故地生起的,而是互為因緣而發生的。相關的因緣和合,產生相關的結果,因果不虛。一系列的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關係而發生,一環一環緊緊相扣。身心內除了互為因緣而生起的名法與色法之外,別無其他。

    為了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現象的本質實相,就要在其發生的時候,以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如實觀照。四念處內觀禪修的過程,就是在研究自己的身心現象的過程,最終將認識真實的自己,並增長內觀智慧,覺悟真理。

    首先,需要持戒清凈的基礎,之後,要獲得心清凈。獲得了心清凈,才會有健康良好的心態。在此基礎之上,內觀智慧將能夠漸漸地開發增長,要注意避免的是:在習禪過程中陷入思考的旋渦。通過思考、想像、推理而生起的智慧,並非是真正的自己覺悟的內觀智慧,充其量也只是內觀智慧的投影,是究竟法的影子(paramatthachāya),是究竟法的假象。影子和假象都不是真實法,不是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僅僅是概念(pa??ata)而已,概念並非是真實存在的法。

    關於名法與色法是互為因緣而生起的現象,等等的教理常識,通過深入經藏,學習世尊佛陀開示的《阿毗達摩》能夠掌握。學習了教理知識之後,要進一步地實修,在習禪過程中,通過如實觀照自己的身心現象,來研究自己、了解自己,並覺悟世尊佛陀開示的究竟真理。

    禪修人的工作雖然是在研究自己,但是,並不需要像歐美科技發達而先進的國家進行研究的科學家那樣,必須具備昂貴繁瑣的研究設備。禪修人需具備的條件是持戒清凈,之後,就像現在參加密集禪修營一樣,為了獲得心清凈,要密集地禪修一段時間,通過如實觀照身心現象,就一定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的本質實相。

    在顯著的身心現象生起的當下,激發精進力的同時,必須要瞄準目標,分分秒秒地、緊緊密密地觀照。清凈的心一個接著一個連續不斷地生起,當心清凈的程度足夠、心力越來越強的時候,就會如實知見到當下真實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以及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的關係。如實知見的內觀智慧將會生起。

    內觀智慧是親身體證的修所成慧,通過思考和推理是不會生起內觀智慧的。換言之,通過思考和推理產生的智慧,並非是真實的內觀智慧。

    世界近代科學發展已經有150–200年的歷史,從歐洲大陸開始興盛起來,德國科學家保羅.特奇是位電力工程師,除了研究電力,他也研究過《阿毗達摩》,通過參加內觀禪修,也許還證悟到了相當的內觀智慧。因為他善於思考,將《阿毗達摩》與發電原理,聯想比較之後發表了論文。班迪達大長老卻並沒有認認真真地研究過科學書籍,這位工程師,雖然把《阿毗達摩》說成是論文,但是他把名法與色法現象與電力發動過程做了比較分析,並寫下了相關的論述。

    班迪達大長老曾經聽自己的老師們講過這位工程師的論述。燈泡、燈管通電後會亮,這些燈泡、燈管能夠發光都是來之不易的,要具足各種因緣:要有電線連接,電線裡面還需要有電流、電壓,這些要通過開關控制;打開電源開關,電流流過燈泡才會亮起來。要想有電流,就要發電,這需要有引擎,有發電機。所以,使燈泡能發亮,僅僅有發動機不行,僅僅有電線不行,僅僅有燈泡不行,所有這些元器件一個都不能少地全部組合起來,最後才能夠使燈泡發光。所有的元器件,就是使燈泡發光的因緣,這個我們需要清楚地理解。再看每一個元器件,它們各自都有各自的功能,每一個元器件裡面都沒有命我,也沒有大梵我,由於因緣和合在一起,各個元器件發揮了各自的作用,才能夠使燈泡發光,如果其中某一個元器件壞了,無論誰再如何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都沒辦法使燈泡發亮。

    德國的電力工程師自己參加過內觀密集禪修,如實知見到了身心內名法與色法現象是互為因果地在發生的。所以,他能夠恰當地根據實際的體悟發表相關的比較論述。身心內互為因緣而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現象,在不前不後的當下時刻發生,每一個當下生起的身心現象,都是諸多相關的名法與色法因緣和合的結果,其中不可缺少任何一個因素。

    現在大家聽到了聲音,僅僅有聲波,並不能聽到。既需要有聲波,也需要有耳根,但是,當下的心如果沒有作意到耳根,也還是聽不到。有的人能夠在吵雜的環境安心閱讀,就是這個道理,心沒有作意到耳根,而是作意在專心致志地閱讀上,就聽不到外界聲音。心的作意心所,需要在當下作意到耳根,與其他因緣和合之後,才可以聽到聲音。因此,德國工程師清清楚楚地明白:名法與色法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相關的因緣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工程師會用發電的過程,來比較說明因緣和合的身心現象的本質實相。

    單單有引擎,還不能發電,單單有發電機組,也不能發電。引擎與發動機組之間,還需要用皮帶連接起來,才能夠帶動發電。皮帶既不能太松——太松帶不起來,也不能太緊——太緊了會扯斷,要鬆緊適度,才能夠帶起適度的轉速。此外,要有開關控制。打開開關,引擎發動,皮帶帶動起發電機,通過電纜把電流輸送出來,在合適的電流電壓條件下,燈泡、燈管才會發亮。六根門處的名法與色法現象,也是相關的因緣和合的現象,其中有接受元素、撞擊元素、同生元素,它們各自執行各自的功能。

    要使燈泡亮起來,需要多種因緣的和合,電流持續地通過,燈泡就持續地點亮。同樣地,「聽到」的現象生起,僅僅有耳根不行,僅僅有聲音不行,聲音撞擊到耳根,才會聽到,聲波持續不斷地在撞擊,就能持續不斷地聽到,這其中同生元素包括:耳識、耳觸、聽覺感受,它們是名法。

    耳凈色,是「人」嗎?是「眾生」嗎?不是。是不是「男人「、「女人」?不是。是不是人們認為的「我」,或「靈魂」呢?也不是。

    聲波,是「人」嗎?是「眾生」嗎?不是。是不是「男人」、「女人」?不是。是不是人們認為的「我」,或「靈魂」呢?也不是。聲波就是聲波,是撞擊元素。這些都要明白。

    接受元素是耳凈色,作意心所猶如連接兩頭的紐帶,使心作意在耳根,當下耳識、耳觸、聽覺感受就生起了。單單作意心所,是「人」嗎?是「眾生」嗎?不是。是不是「男人」、「女人」?不是。是不是人們認為的「我」,或「靈魂」呢?也不是。作意心所就是心所之一,是名法,是對接心與接受元素之間的紐帶。此外,耳觸是指耳識與聲波在耳凈色處接觸,聽覺感受是指對悅耳的聲音會生起樂受,對不悅耳的聲音生起苦受。這些都是非常顯著的名法現象,誰都無法否認。

    耳識不是「人」、「我」、「眾生」,不是「靈魂」,不是「男人」、「女人」;

    耳觸不是「人」、「我」、「眾生」,不是「靈魂」,不是「男人」、「女人」;

    聽覺感受不是「人」、「我」、「眾生」,不是「靈魂」,不是「男人」、「女人」。

    一個一個地分析來看,名法與色法各有各的特相和作用。這些特相和作用,在「聽到」的當下,由於相關因緣和合起來,結果就聽到了。「聽到」的現象發生,就是各種名法與色法因緣和合的結果。

    如果確實想要如實知見到這些名法與色法的真實本質,就要在「聽到」的當下,以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如實觀照。需要注意的是,要以正確的方法觀照,而非錯誤的方法,要避免在「聽到」時候進行分析思考:這耳凈色,這是聲波,這是耳識、耳觸,等等。在「聽到」發生的當下,應該是把「聽到」這個現象作為整體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即可,無需再多其他掛礙。世尊佛陀當初就是教導眾生要這樣觀照覺知目標的。

    聽到的當下,耳凈色是接受元素,聲音是撞擊元素,所謂元素,各有各的特相,屬於不同的界(dhātu)。聲波撞擊到耳凈色的時候,耳識、耳觸、聽覺感受等等同生元素生起。這些同生元素,如同火柴頭滑擦過火柴盒上塗抹的火藥時擦出的火苗一樣。火苗從哪裡來的呢?普通人回答說,火柴頭上的火藥。這不完全正確。如果火柴頭不滑擦火藥,就不會起火苗。火柴盒邊頭要有火藥,火柴頭也要有火藥,加上互相摩擦,才會出火,兩邊都沒有火藥,或沒有互相摩擦,就不會起火。各個相關因緣和合在一切,才能夠擦出火苗。

    所以,如果問,火從哪裡出來的?回答說:從火柴盒上來的,不完全對;從火柴頭上來的,不完全對;是人用力滑出來的,不完全對。所有因緣和合一起之後,才會擦出火苗。能夠清清楚楚地明白這一點的人,對自身內生起的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等等現象,都是由於各種名法與色法因緣和合才發生的現象就能夠理解。理解還僅僅是理解,如果要切身地如實知見到其真實本質,必須要在目標生起的當下,進行如實觀照:

    看到的當下,如實觀照「看到、看到」;

    聽到的當下,如實觀照「聽到、聽到」;

    聞到的當下,如實觀照「聞到、聞到」;

    嘗到的當下,如實觀照「嘗到、嘗到」;

    觸到的當下,如實觀照「觸到、觸到」;

    想到的當下,如實觀照「想到、想到」;

    腹部上(起)的當下,如實觀照「上(起)、上(起)」;

    腹部下(伏)的當下,如實觀照「下(伏)、下(伏)」;

    坐著、接觸的當下,如實觀照「坐著、接觸,坐著、接觸」;

    彎曲、伸展的當下,如實觀照「彎曲、伸展,彎曲、伸展」;

    提腳、推腳、放腳的當下,如實觀照「提腳、推腳、放腳」;

    所有身心發生的動作現象,都要這樣觀照。

    多多地練習觀照,就會多多地激發精進力,人就避免了懶惰放逸。心要導向目標,瞄準目標,心就避免了遲鈍退縮、萎靡不振。這些都是促進禪修進步非常關鍵的因素。對於YOGI新人,重要的是:使心保持活躍覺醒,並時時刻刻地傾向於目標,緊緊密密地跟上目標,而絕不要反應遲鈍,磨磨蹭蹭。目標要趁熱觀照,不要老是錯失目標,望其項背。同時,在標記目標的時候,還要避免好像是在背誦課文一樣,不要心在文字而不在目標。關鍵是心必須要貼住目標上,而非心不在焉地叨咕目標的名稱,或者目標早就消失,心裡還在嘀咕,這就好比「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時時刻刻地要付出努力,本來自身還不具備精進力,要練習多多地付出。多多練習付出精進力,精進力就會提升,否則,就是一如既往地懶懶散散,心到處飄蕩,散亂如麻,老是來不及觀照當下的目標。習禪過程中要避免胡思亂想和思考分析,否則,一周、兩周、一個月都不會有進步,這在最初幾天的開示裡面已經提醒過大家。

    無論是修習止禪,還是像大家現在這樣,為了如實知見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而修習內觀禪修,為了使心能夠貼上目標,都必須要付出精進力。經典中開示的方法是,激發熾熱的精進力,同時,要瞄準目標。尋使心導向目標,尋是禪支之一。精進力與瞄準,這兩方面在習禪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為什麼呢?因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凡夫都有昏沉睡眠蓋。

    昏沉睡眠生起的時候,心是無力的,萎靡不振,昏沉睡眠蓋來了,無論再有利益的工作,心怎麼都不想動,就想舒舒服服地睡下。就算本身是有力氣的人,有精進力的人,昏沉睡眠蓋來了,也明顯地變得不願意付出努力,心更趨向於萎縮,凝固不動,像水結冰了一樣,不會流動起來,也像凝固的牛油一樣,需要融化之後才發揮作用——凝固之後就沒法用。心如果凝固不動,激發不出力量,心力收縮,就需要刺激一下。

    如何刺激一下,使心活躍起來呢?就是要發揮尋的作用,使心導向目標,專心致志地瞄準目標,同時,要付出精進力。目標「呼啦」一下子出現的時候,這邊觀照的心就要「嗖」地一下子迅速地衝過去,貼上去,這需要瞄準加努力。YOGI新人要這樣訓練自己保持正念,時刻警覺地瞄準目標,激發精進力,使心能夠精確地貼到目標之上。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時刻不停地練習觀照。

    在習禪過程中,是不是每次都能夠貼上目標,不需要自己專門地去檢驗自己有什麼不足,重要的是,YOGI要多多地練習觀照,經驗豐富起來之後,就自然地知道自己還有哪些弱點和不足。如果心沒有抵達目標,就是需要多多付出精進力,如果心沒有準確地落在目標上,就是需要加強精確瞄準。

    YOGI在習禪過程中,反反覆復地練習觀照,自己就會明白:需要在哪裡加強。熟能生巧,觀照練習多了,對禪修方法能越來越熟練地掌握。當觀照的心越來越能夠準確地貼住目標的時候,說明精進力與瞄準兩方面的協調都已經恰到好處。當初曾經被昏沉睡眠蓋困擾的YOGI新人,已經不再給昏沉睡眠任何機會生起,而是心越來越敏銳,正念越來越強,定力也越來越穩定。通過反反覆復地練習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精進力、念力、定力都會不斷地提升,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地保持正念,練習觀照目標,大家自己想一想,這樣的心處於什麼狀態呢?

    這樣的心就是清凈的狀態,前前後後、緊密相隨而生起的,都是一連串的清凈心,清凈心的力量會超乎人的想像力般地強大。清凈心能夠使YOGI清清楚楚地如實知見到自己身心內名法與色法各自不同的特相,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地在發生,更進一步地,還能夠如實知見到互為因果而生起的名法與色法,在生起的當下就滅去了,剎那間生起、剎那間又滅去的現象。

    當能夠持續不斷地觀照到名法與色法時時刻刻地在生滅的現象之後,將會體驗到殊勝的法喜法樂。

    禪修人生起了法喜法樂之後,就會終身地堅持持戒,由於持戒,成為名副其實的人。因為,有了能力控制自己的心,不再放逸於不善法,這一生就不會再犯下嚴重的錯誤。有了自控能力,自然地具足了有益正知和適宜正知的智慧,無益的事不做,有益但是不適宜的事不做。只做既有益又適宜的事,這一生的路就會越走越筆直和寬廣,使人我雙方面不會受到傷害,這就是人類的文明的實質:

    一個完全徹底地自律的人,是不會去騷擾任何人的,自己的小世界是安寧平靜的。如果人人都能夠使自己的個人世界安寧平靜,全世界才真的實現了和平。

    現在全世界的人在口頭、文字上談論的所謂世界和平,也只不過是在空喊口號而已,以暴制暴無法打造真正的和平世界。只有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才能夠實現真正的世界和平。所以,想要實現世界和平的人,首先要努力地實現自身小世界的和平安寧。一個人又一個人來禪修,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就都會來禪修,大家齊心努力,以和為貴,和平的力量才會越來越強大。

    持續不斷地付出精進力,時時刻刻地瞄準目標,漸漸地,正念越來越穩固,正念保護了清凈的心識之流,使煩惱沒有任何機會進入心裡。穩固的正念,具有防護作用,自然地保護了清凈心的安全。觀照的心,分分秒秒地都安穩專註在當下生起的目標上,沒有到處飄蕩。定力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將能夠如實知見到目標的本質實相,這並不需要其他玄而又玄的方法,按部就班,實實在在地練習觀照,自然而然地,就能夠開發增長內觀智慧。

    雖然說,心專註在目標上的每一個剎那的定力是極其微弱的,但是,微弱的剎那的定力,緊緊密密地、連續無間斷地生起,其力量將會是驚人地強大。只有當定力變得足夠強大的時候,才能夠看到名法與色法各自不同的特相,如見石上清泉、松間明月,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這一點改天再繼續開示。需要強調的是,在目標「呼啦」地生起的當下,必須要放下所有的思考和推理的慣性,時刻準備著,要把心投入到當下的目標上,這需要反反覆復地練習。

    有的YOGI禪修了三周,還是沒有熟練地掌握禪修的方法,要想做到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還差很遠。三周之後,還是沒有進步,還是什麼都不知道,跟剛來的時候的心態一樣。如果這樣禪修下去,怎麼樣都不會再有起色。大家自己要思考一下,不遠千里地來到緬甸,卻沒有體驗到法喜法樂的滋味,那就是虧待了自己。一方面,已經暫時失去了在世間可以享受的五欲之樂,另一方面,並沒有獲得期盼的出世間的法喜法樂,賠了夫人又折兵,禪修失去了任何意義。

    要知道人身難得,要使人生過得有意義,切莫虛度光陰。

    班迪達大長老敦促大家,為了賦予自己的生命以寶貴的價值,願大家能夠精進不輟地習禪。

    2015年12月21日

    今天,開始講「剎那的心一境性」,世尊佛陀用的巴利語是kha?ikacittekaggatā。顧名思義,它是指心在一個剎那間專註於最新生起的目標上的定力,即:剎那定,剎那的心一境。

    在目標生起的當下,心要投入到目標之中,為了能夠持續不斷地專註於目標,心就要一個剎那緊接著一個剎那地持續不斷地投向目標,這種專註力是非常寶貴難得的,如果一個剎那接著剎那地連續無間斷地專註於目標之上,定力將不斷地提升,今天要講解其價值利益所在。

    先分解一下這個巴利詞:Kh?nikacittekaggatā。kha?ika的意思是一個剎那;citta的意思是心;ekaggatā的意思是一境性。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剎那的心一境性,心的剎那定。

    舉例來說,坐禪的時候,安安靜靜地坐好之後,心專註在腹部,腹部膨脹(上)起來的時候,激發精進力,緊緊密密地跟蹤觀照。心安住在腹部,貼住在腹部,這是念力;心剎那間、剎那間地投入到目標之中,這是定力。同樣地,腹部回落(下)的時候,心要同樣地一直緊緊地貼住在腹部。

    隨著呼吸,腹部一上、一下連續不斷地在上下起伏運動,心就要連續不斷地專註在腹部,一個剎那接著一個剎那地,緊緊密密地跟住腹部的上下起伏。行禪的時候,心貼到腳上,每一次提腳、每一次推腳、每一次放腳的動作,心都應該自始至終地專註在腳上,一個剎那接著一個剎那地,緊緊密密地跟住腳的移動。在行禪道盡頭,觀照站著的動作、轉身的動作,心都要安住在身體上,一個剎那接著一個剎那地專註在目標之上。如此,心剎那、剎那地專註在當下生起的任何的目標之上,就是定力(samādhi),世尊佛陀使用的巴利詞是kha?ikasamādhi,意思是,剎那的心一境性。普遍使用的巴利詞是kha?amatta??hitika,意思是,剎那定,其中?hiti的意思是止住,就是定。這兩個巴利辭彙寫法不同,意義相同。

    心專註於身心內每一個當下最新生起的目標,僅僅一個剎那的專註力是殘弱無力的,微弱得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一個剎那接著一個剎那,專註力毫無間斷、連續地發生,其定力會變得超乎想像力地強大,因此,強大的剎那定是非常寶貴難得,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定力,這樣的定力使心安穩平靜下來,鎮伏五蓋,獲得心清凈。清凈心生起之後,就能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地如實知見到身心內互為因緣而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生起如實知見的智慧的時候,原本曾經對身心現象的無知以及錯誤知見,自然而然地脫落,同時,樹立起了不折不扣的正見。

    以下是粗略的摘取了經典中對剎那定的性質的記述:

    Kha?ikacittekaggatāti kha?amatta??hitiko samādhi

    Sopi hi āramane nirantara? ekākārena pavattamāno appito viya Citta? niccala? ?hapeti

    Hi的意思是,對的,正確的,;

    Sopi的意思是,(那)剎那定也(剎那定之外,還有其他的定,以後再講其他的定。);

    Citta?的意思是,自己的心;

    Niccala?的意思是,安穩無動蕩

    ?hapeti 的意思是,建立起,安置起來。

    整句的大概意思是:剎那的心一境性,就是剎那定。這種剎那定也同樣地能夠控制住心,使心遠離貪、嗔、痴雜染,使心安穩無動蕩。

    其中還有appito viya(像安止),其意思是,修習止禪,生起世間禪那定的時候,心專註於一個概念性的目標,生起一境性的心,前一個心是禪那心,緊接著下一個心也是禪那心,禪那心連續不斷地生起,比如,五分鐘內心專註於生起禪那的目標,意味著在五分鐘內,能夠控制心,使之一直持續不斷地專註在這一個目標上,這即是安止定(appanāsamādhi)。如同修習世間禪那定的人,能夠長時間地專註於生起禪那的目標而進入安止定,使心安穩而毫無動蕩一樣,剎那定的性質是與安止定是同等的。這就是在經典中描述的剎那定的品質。心剎那、剎那地毫無間斷地專註於目標之上,這種品質與安止定的品質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剎那定的心所專註的目標都是每一個當下身心內最新生起的真實的究竟法,而安止定的心所專註的目標是一個概念性的目標,這兩種定力,都同樣是能夠使心安安穩穩地專註於目標,絲毫沒有動蕩。

    問題是,剎那定是怎麼樣能夠如同安止定一樣地能夠使心安安穩穩地專註於目標,絲毫沒有動蕩呢?

    這個問題需要解答。

    過去的導師、大長老們的解釋是pavattamāno,其意思是,剎那定能夠持續不斷地在發生,如同流淌的河水,一直不斷地在流動著,或者,如同正在爬行的螞蟻隊伍,一個螞蟻接著一個螞蟻,前後首尾相接、毫無間隔,這就如同是安止定的狀態,具足剎那定的心,能夠持續不斷地處於安安穩、沒有絲毫動蕩的狀態。

    問題是,剎那定是從哪裡生起的呢?

    導師們開示說,āramane,其意思是,就在當下生起的目標上。全身心就是廣袤的目標之田,看到的當下,聽到的當下,聞到的當下,嘗到的當下,觸到的當下,想到的當下,搖擺身體的當下,彎腰的當下,彎曲伸展四肢的當下,提腳的當下,推腳的當下,放腳的當下,睜眼閉眼的當下,眨眼睛的當下,等等,等等,全身心當下生起的目標包羅萬象,在當下新鮮熱乎、正在生起的、顯著的名法與色法現象,就是應該觀照的目標,它們就好像是無論是平地的稻田,還是高地的梯田之中突出的一塊。

    按部就班地練習觀照腹部上下起伏的人,對每一個當下最新生起的上下起伏,一個接著一個,持續不斷、緊緊密密地觀照,這期間,會有熱的感覺、涼的感覺,酸脹的感覺等等混合在一起,或者疼痛會生起,麻木生起,有時候會聽到聲音,這些目標都是在當下能夠顯著地覺知到的。行禪的時候,心專註在腳上,提腳、推腳、放腳的動作發生的當下,都是能夠顯著地覺知到的目標。當下新鮮生起的顯著的目標,如同流淌的河流,在不斷地流動生起。

    只有當下生起的目標,才能夠切切實實地進行如實觀照。已經發生過去的現象當下已經無法確定,尚未發生的現象,其真實狀態沒有出現,更加難以確定。只有當下的目標,才是實實在在地、可以確定地看到的。觀照的心要能夠持續不斷地、心無旁騖地一心專註在當下生起的諸如腹部上下起伏等等的目標上。

    Nirantara?的意思是,無間斷。在目標生起的當下,心剎那、剎那地投入到目標上,剎那定會一直地生起,心要持續地,毫無間斷地投入到當下生起的目標。Antara的意思是,間隔,間斷。Ni是否定詞。無間隔、無間斷,意思就是上一個緊接著下一個,前一個剎那緊接著後一個剎那,沒有一個剎那的間斷。大家坐在地板上,就會發現,如果地板有縫隙,就會落入灰塵污垢,地板絲毫沒有縫隙,就不會落入灰塵。同樣地,剎那定要上一個接著下一個,毫無間斷地生起。只有緊緊密密地毫無間斷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煩惱污垢才不會伺機闖入心裡。

    雖然說,身心內生起的目標並非只有一種,而是包羅萬象,腹部上(起)是一種,腹部下(伏)是一種,坐著是一種,接觸是一種,熱是一種,冷是一種,硬是一種,軟是一種,提腳是一種,推腳是一種,放腳是一種,站著是一種,轉身是一種,等等,等等,但是,專註於當下生起的目標的心只有一種,投入到目標中的剎那定的品質是如出一轍的。Ekākārena的意思是,同等品質的專註力。當剎那定持續不斷地以同樣的品質生起的時候,剎那定的威力就已經足夠強大。

    在目標生起的當下,以持續不斷的同樣品質的定力觀照目標,最初的定力雖然是微弱的,但是,反反覆復地練習觀照,剎那定最終將會強大起來。為了獲得強大的剎那定,YOGI要從最基本的腹部上下起伏這個目標開始練習觀照,任何當下顯著的目標生起的時候,心都要持續不斷地、緊緊密密地、毫無間斷地專註在目標之上,這非常重要。努力地使心一個剎那接著一個剎那地專註於目標,慢慢地就能夠連續不斷地專註在目標上,心將會巋然不動,毫無搖擺,穩如磐石。

    心這般穩固安定,都是什麼因素在其中鼎力相助呢?當然要有穩固的正念,正念使心貼住目標,還需要有精進力,要激發熾熱的精進力,才能夠把心推到目標之上。必不可少的,還要有無間斷的剎那定,無間斷的剎那定使心持續不斷地專註於目標。

    如果剎那定不夠強,甚至無間斷的剎那定絲毫都沒有培育起來,在目標生起的當下,就會轉向思考推理,根本無法看清楚目標,感覺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這即是痴心、無明,痴心不能夠如實知見到目標的本質實相。沒有如實知見到目標的本質實相,就是歪曲了真實本質,因此,就會執持邪見,認為有眾生,有你、我、他,有男人、女人。沒有樹立正見,而是執持邪見,這就是煩惱污染,因為有邪見,就會通過身、語、意造作惡業,同時,對造作的身、語、意的惡業感到無慚無愧。

    目前,大家在習禪過程中,偶爾漏失了觀照生起痴心都會感到慚愧,如果造作更嚴重的惡業,就更加應該感到慚愧。

    心缺乏了定力,就沒有自控力,處於散亂掉舉的狀態,東飄西盪,無法貼住目標。痴、無慚、無愧、掉舉總是四合一地聯合起來與不善心一起為虎作倀,凡夫在每一天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處於混雜著這些不善心的狀態,日復一日地、麻木不仁地輪迴著。如果大家現在還是不能夠恭恭敬敬、細緻認真、持續不斷地習禪,那就跟世間凡夫一樣,依然沒什麼起色。

    現在大家美名其曰,已經是YOGI的身份,如果還是跟世間凡夫一樣,隨心所欲,任由心處於散亂掉舉狀態,無慚、無愧,遇到悅意的目標,還是會生起貪愛,遇到不悅意的目標,還是會生起嗔恨,這基本上就是凡夫心,普通凡夫日復一日地就這樣生活在貪、嗔、痴之中,很難有機會生起清凈心。多數時間心處於煩惱污染之中,就不可能是有良好的人類心態的人。心不清凈,就難以開發內觀智慧,沒有內觀智慧,就無法成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假如連基本的道德修養也缺失,那就連名副其實的人都不算。

    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連名副其實的人都稱不上,更不要說有良好的人類心態,能夠成為具有超凡智慧的人,簡直就是鳳毛麟角。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喪失了人類的心性和智慧,所以說,全世界已經走向墮落。

    道德敗壞的人,都沒有慚愧心,世尊佛陀開示說,慚與愧是世界護衛之法,目前,人們缺乏慚愧心,世界護衛之法即將滅絕,能夠保護自己的個人小世界的慚與愧都沒有了,人們都在墮落,當道德品質敗壞的時候,就是自我的小世界墮落了,所謂的世界毀滅,唯此無他,即:自我世界的毀滅。由於自我世界毀滅的人數越來越多,現在全世界已經都喪失了和平安寧的氛圍。

    因此,有慚有愧的人,會遠離道德墮落的行為,漸漸地,杜絕道德品質敗壞,身心清凈之後,就避免了毀滅自己的小世界,由於自我的小世界是安寧平靜的,自然而然地帶給周圍的世界和平友好的氛圍,這實在是令人讚歎。

    要使自己的世界平靜安寧,心沒有力量是做不到的,要有足夠強大的心力,才能使自己平靜無恙。現在,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就是在培育強大的心力。這要求首先以持戒清凈為基礎,再通過密集禪修,進一步地培育剎那定來獲得心清凈,當剎那定足夠強大的時候,內觀智慧就會開發增長,內觀智慧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現象的本質實相,這是親證的修所成慧,可以保證,培育了剎那定的YOGI,將能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地如實知見到身心的真實本質,這就是超凡的智慧,而僅僅通過聽經聞法和邏輯推理,不可能獲得超凡的智慧。

    現在,密集禪修營已經過去三個多星期,有的YOGI甚至還沒有熟練地掌握禪修方法,還不會有效地觀照目標,更不要說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無間斷的剎那定一直培育不出來,無法分別出名法與色法的特相,這顯然說明自己沒有認認真真地在工作。沒有做到恭恭敬敬、細緻認真、持續不斷地習禪。大家要自我檢討一下,是否在虛擲光陰?要意識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金石有價法無價,法寶難求須有心。希望大家懂得充分地利用目前所獲得的寶貴的密集禪修時間。如果沒有利用好寶貴的時間,大家不遠萬里地來到這裡就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YOGI自己要會盤算利益得失。如果漫不經心地禪修,一方面,那邊放下了世間的五欲之樂,一方面,在這裡因為沒有精進地禪修而並未能夠獲得本來可以獲得的法喜法樂,這就應了那句「賠了夫人又折兵」,兩邊都沒有撈到好處。

    既然是為了自己的出世間的利益來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就要切切實實地獲得其有保障的利益。在世間,常常看到人們即使在努力工作或努力求學,很多人還是很難成功,甚至是無論多麼努力,還是會生意失敗,或求學不成。而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只要自己恭恭敬敬,精進努力,每分每秒都是有功德利益的。現在就是在告訴大家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的方法。假如自己不恭不敬,沒有全面有效地按照方法精進用功,就將失去獲得無上法益的因緣。今天,再次鄭重地提醒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有些YOGI需要加強精進、再精進,自己在小參的時候才能夠言之有物。學校的學生都有作業要做,算數作業,就要好好做算數題,語文作業,就要好好讀課文,其他學科也是一樣,為了掌握教學內容就要反反覆復地做練習。這樣回到學校在老師面前就會非常自信勇敢,因為,自己都理解掌握了,不怕回答老師提問。如果給學生留了作業,學生不去好好做作業,那就不是好學生。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也是一樣的,禪師們告訴YOGI每天要觀照目標,如果YOGI沒有正念,不練習時時刻刻地觀照,就沒有在好好做作業。禪師對這種YOGI就不會感到滿意,就好像學生回到學校交不上作業,老師們都不會感到滿意一樣。禪師們不滿意,倒不是說因為自己心裡生氣憤怒,而是希望學生們精進習禪,不斷地開發增長內觀智慧,直至最終成就。

    希望大家真的能夠精進用功,還有很多寶貴時間,請務必珍惜。今天就到此。

    今天開示的剎那定,到底多麼可貴,大家自己斟酌。一個剎那接著一個剎那地連續無間斷地生起的剎那定,其性質與安止定是相同的。下一次以教理結合實修,為大家繼續開示剎那定。

    關於是否需要在心中默默標記目標呢?以及是否不要標記目標,就這樣順其自然地看著目標觀照呢?這些問題也將會明確地給予回答。因為,有的YOGI不想做標記,他們認為,就像旁觀者一樣地看著目標生起沒有什麼不好。YOGI新人初初習禪的時候,沒有標記目標,到底有什麼弊端,標記目標,又有什麼利益,等等,改天再講解。

    2015年12月22日

    昨天講過,YOGI在目標生起的當下,付出精進力,瞄準目標,心持續地貼住目標觀照,專註在目標上,就是在培育剎那定。世尊佛陀用的巴利詞是kha?ikacittekaggatā,意思是,剎那的心一境性、剎那定,這個詞與另外一個巴利語片語kha?amatta??hitiko samādhi意思是一樣的,即:剎那定。昨天,以教行結合的方法,已經講解過剎那定的性質。之所以特別地使用剎那定這個詞,言外之意就是,還有其他種類的禪定(samādhi)。

    大家目前在修習內觀禪修,過多地灌輸教理會讓大家更加混淆,在此就不多累述到底還有哪些其他種類的禪定。在內觀禪修實踐過程中,獲得剎那定是開發內觀智慧的關鍵因素,因此,需要專門講解剎那定。專心諦聽開示的YOGI,就能夠完全明白其意義,聽經聞法有助於自己精進禪修,取得快速進步。如果聽倒是聽懂了,卻並沒有在習禪過程中按照世尊教導的方法去實踐,那還是不能真正地獲得剎那定。

    想要獲得剎那定可不像聽經聞法、領悟教理那麼容易,剎那定不夠強,就不能開發內觀智慧,更不要說使內觀智慧不斷增長。為了培育剎那定,要從腹部上下起伏這個目標開始練習觀照,按照世尊佛陀開示的方法:

    目標生起,當下觀照,正念提起,持續守候。

    YOGI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激發熾熱的精進力,持續不斷地瞄準目標。這個習禪規則要始終記在心裡,這非常關鍵。

    YOGI新人要能夠做到如實觀照最新鮮的、當下正鮮活地生起的目標,觀照的心要能夠持續不斷地跟上目標觀照,並要練習以相關名稱標記目標。比如:

    要觀照坐著的姿勢,就觀照並標記「坐著、坐著」,

    要觀照站著的姿勢,就觀照並標記「站著、站著」。

    根據世尊佛陀的教導,以及恩人導師馬哈希西亞多濟的教導,班迪達大長老以相同的方法來指導大家。

    有的人說,標記目標太繁瑣,並提出問題說,「難道非要標記不可嗎?就這麼默默地、自然地看著目標不行嗎?」班迪達大長老勸導大家說,那就自己來練習練習,試試看吧。實際上,以名稱標記目標是內觀禪修一個必不可少的階段,而並非多此一舉之事。大家要明白這一點。

    為了使大家曉得其道理,班迪達大長老過去一直在舉兒童讀書的例子。幼兒園學生或小學生入學之後,為了提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最初的課程有一些兒歌教唱和簡單的詩詞。之後,就開始學習字母,所有種類的語言學習都是從字母開始。學生們都必須要練習大聲地朗讀字母,字母熟練掌握之後,就開始拼讀字母,接著是簡單地字詞和句子。最初不能夠學太多,而是一點點地開始學,之後再不斷地循序漸進。比如,學英文,要從ABCD這些字母學起 ,學會了字母,就可以拼讀單詞,C,A,T,—-cat,R,A,T,—-rat,等等。最初拼讀單詞,不可以在心裡默默地讀,老師都要求學生跟著自己大聲地朗讀。老師的發音要標準,學生才能夠聽清楚,學生自己才能夠學習到標準的發音。老師的發音不標準可不行,否則教出來的學生也是拐彎走調的。YOGI新人要在身心目標生起的當下,如實觀照並標記目標,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

    生而為人,四念處內觀禪修是一件最重要的工作。重要的工作都有四個特徵:

    1. 非做不可,不做不行。
    2. 親力親為,不可代辦。
    3. 有條不紊,及時地做。
    4. 利益巨大,不可估量。

    具有以上四個特徵,就是最重要的工作。小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標準的發音,不標準不行。老師一定要教得標準,學生也要學得標準。要自己學,自己發音。要按時地去學校學,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地學。基礎字母學得好是非常重要有用處的,接下來就會拼寫字母、學習辭彙、組合句子,漸漸地才可以讀短文章,之後,可以默默地閱讀長篇,等等;最後,才能夠按部就班地圓滿學習任務。最開始的時候,大聲朗讀是必須的。

    YOGI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過程也是類似的,剛剛投入禪修的時候,沒有精進力、沒有念力、沒有定力,練習觀照目標,以名稱作標記是非常有幫助的,其利益也並非是單一的。

    我們的導師世尊佛陀的巴利語經典中稱之為pa??atti,意思是:概念。要理解pa??atti不是那麼容易的,世間的人們互相溝通,想要對方知道某某物,某某人,某某事,需要給某某某一個標註,這個東西叫「這個」,那個東西叫「那個」,這些名稱就是概念。比如,自己身心內發生的名法與色法就有很多名稱,硬的、粗糙的、柔軟的、凝結的、溶解的、熱的、冷的、輕的、重的、緊繃的、僵硬的、震動的、知道的、觸到的、感受到的……非常繁多,這些就是概念。概念有兩種:有意義的概念與無意義的概念。內觀禪修過程中所觀照的目標現象是名法與色法,它們是真實法,是究竟法,對這些真實存在的法給與的名稱,就是概念。這些名稱所表達的是真實存在和生起的法,是可以通過內觀智慧如實知見到的究竟法。

    YOGI新人習禪初期,要以名副其實的名稱標記目標,切忌在標記的時候顛三倒四。如果是熱,就標記「熱」,不要說「冷」;如果是輕,即標記「輕」,不要說「重」。要順其自然地如實標記,不要搞怪名稱。巴利語tajja的意思,就是如其性質的,如其自然的。那麼,tajjāpa??atti的意思就是,相符的概念,指符合自然性質的概念,與本質相符的概念。這種概念全世界所有語言裡面都有。

    因為是符合目標的本質實相的名稱,所以稱為tajjāpa??atti,意思是「相符的概念」。因為是當下顯著地生起和存在的法的名稱,所以稱為vijjamānapa??atti,意思是「真實的概念」。

    大家每天在坐禪的時候,隨著呼吸,腹部有上下起伏的運動,可以標記上(起)、下(伏)。腹部膨脹(上)的時候,標記「上」,會覺知到硬、緊繃;腹部回落(下)的時候,標記「下」,會覺知到鬆軟。其他國家,也都是按照其相符的語言標記。這樣標記的名稱,就是相符的概念。覺知到身體內是熱的,標記「熱」,是冷的,標記「冷」。感覺到舒適,標記「舒適」,感覺到不舒適,標記「不舒適」。行禪的時候,提腳的當下,標記「提腳」,推腳的當下,標記「推腳」,放腳的當下,標記「放腳」。站著的時候,標記「站著」。每一類目標生起的當下,名法與色法都在發生,在標記的時候,使用的是通俗交流的語言,「提腳」、「推腳」、「放腳」、「站著」,等等,這些就是相符的概念。睜眼、閉眼、眨眼睛的時候,標記「睜眼」、「閉眼」、「眨眼睛」,如果眼睛一直盯著看,就會感到眼睛疼痛,就標記「疼痛」,這些都是相符的概念(tajjāpa??atti)。

    習禪過程中,就是這樣要以相符的概念標記目標。實際上,每一個當下生起的真實法,就是因緣和合之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名法與色法各自有不同的特相,這其中,色法中的風界因素的特相在四大元素中最為顯著。現在大家觀照腹部上下起伏的動作,腹部膨脹的時候,標記「上(起)」這就是相符的概念。這個大家都已經明白,給目標做標記,都是用了相符的概念,標記腹部「上(起)、下(伏)」,這些名稱並非是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腹部上(起)的時候,緊繃、震動、僵硬等等特相是真實發生和存在的色法,這些是究竟法、真實法。這些真實法是能夠在其發生的時候被觀照和覺知到的法,也是隨緣法,由於因緣和合而生起和存在的法。巴利語經典這樣描述:

    Bhāvati uppajjati』ti bhāvo

    意思是,可以被覺知到的在當下生起和存在的法,其生起和存在的狀態是不可否認的。

    例如,緊繃,這是可以被覺知到的風界的特相,以及震動、僵硬等等,都是只有風界才有的特相,風界是在當下生起和存在的。巴利語經典的開示是:

    sako bhāvo sabhāvo

    意思是,其自身生起的獨有的特相。

    Sabhāvadhamma的意思是,實相法,按其本質實相存在的法。

    身心內其他的名法與色法,與風界一樣,都有各自的特相,這些都是實相法,是真實存在和發生的法。

    對於實相法,很多人通過深入經典、通過聽經聞法以及互相探討,已經有所了解,為什麼還要求他們按照符合的概念標記目標呢?對於生起的目標現象,不去標記,就這樣自然地看著目標生起,怎麼就不行呢?內觀禪修最重要的,不就是為了要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嗎?那就直接去洞察那些特相,這不就是如實知見嗎?用相符的概念名稱標記目標,究竟有什麼好處呢?這些都是問題。

    密集禪修的YOGI,應該消除這些疑惑。經典裡面對這些問題的答問早有開示,都是完全符合實修的問題和解答。根據註疏裡面記載,那時候就有人這樣提問說:

    「對不起,請問:

    標記腹部的「上(起)、下(伏)」,標記「提腳、推腳、放腳」等等,這些名稱都是相符的概念(tajjāpa??atti),而實際上,腹部膨脹回落的時候,真實發生和存在的是緊繃、僵硬、推動、上升、下降這些特相,了知到這些就已經足夠,這不就是實相嗎?就盯住這些特相,心裡清楚地觀照並以其特相標記「緊繃、僵硬、推動、上升、下降」難道不好嗎?這不就是在研究其特相嗎?」

    這些問題提得非常恰當。

    對於這種切合實際的問題,又以「對不起,請問」這樣鄭重的態度提問,不應該拒絕回答。要承認,這樣的問題的確存在。以本質實相「緊繃、僵硬」等等的名稱來標記也是可以的,這樣的名稱是真實的概念(saccapa??atti)。

    長老們在註疏裡面這樣回答,最初在定力不夠強的時候,無論是以相符的概念(tajjāpa??atti)還是以真實的概念(saccapa??atti)來標記目標都是可以的,是必要的手段,也是不可避免的過程。在定力尚未培育起來的時候,還不能夠緊緊密密地一個目標接著一個目標地觀照,雖然也是有在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最初的定力畢竟是微弱無力的,因此,需要以名稱標記來幫助提升定力。兒童在還不識字的時候,都要有學習字母這樣的過程,最開始必須要大聲朗讀,慢慢識字之後,再組合片語,這些都要大聲朗讀,漸漸地在熟練掌握了拼讀之後,就開始組合句子,閱讀簡單的課文。再過幾年之後,就無需再大聲朗讀,而是可以快速地默讀課文。

    同樣地,習禪初期,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對較弱,需要用標記的方法輔助加強定力的培育,不應該放棄標記目標的方法。觀照目標的當下,要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地清清楚楚地標記,不能互相混淆。標記目標,毫無疑問是必須的,不存在適合不適合標記的問題。這一點YOGI必須要明白。

    明白這一點,就要遵照其方法習禪,漸漸地,清凈心就開發出來,清凈心一個接著一個生起,就像一個木塊緊接著一個木塊拼接起來的地板,彼此毫無間隔。清凈心越來越多地生起,定力越來越增強,內觀智慧就能夠不斷地開發增長。當內觀智慧開發增長之後,可以放棄標記的方法。定力提升之後,心能夠持續地專註於當下生起的目標,時時刻刻地如實地覺知目標。正念觀照的心能夠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意味著清凈心一個接著一個地持續不斷地生起,生起的清凈心如同排好了的隊伍,定力越來越強,內觀智慧越來越成熟。當內觀智慧漸趨成熟之後,則無需再標記目標,心已經自然而然地傾向於觀照覺知當下生起的目標。大家可以努力地試試看。

    三個星期內,有些YOGI甚至在兩個星期內,內觀智慧已經接近成熟,這時候可以不用再標記目標。當然,開發增長內觀智慧,僅僅靠思維想像是達不到的,沒有精進用功也不行,只要做到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就可以保證在三周內生起內觀智慧。觀照的心已經能夠自然而然地傾向於觀照身心內當下生起的目標現象,並能夠時時刻刻地了知到目標的本質實相,自然而然地已經不用再標記目標。如果繼續按部就班地密集禪修下去,YOGI將一定能夠體驗到真正有保障的幸福快樂。

    今天開示了關於標記目標的方法,接下來幾天為大家講解內觀智慧的開發增長。

    2015年12月23日

    昨天,班迪達大長老開示說,在身心內目標生起的當下,習禪新人應該同步地如實觀照並標記目標,不可以放棄標記。標記目標的名稱,應該是相符的概念,或真實的概念。以標記目標的方法輔助觀照,定力可以很快地培育起來。這並非是大長老自己的憑空想像或靠自己的邏輯推理所得的方法,標記目標在經典中有清清楚楚的記載。

    在《大念處經》總說(序分)的部分,世尊佛陀有過相關開示。目前,在內觀禪修實踐中,YOGI新人對於身心內每一個當下最新生起的目標,進行觀照並以相符的名稱來標記目標,是完全符合世尊佛陀的教導的。這在《大念處經》中就有提到。今天,簡要地給大家講解《大念處經》總說(序分)部分的內容。

    世尊佛陀在世的時候,為眾生開示佛法的時候,習慣於從正反兩方面來教導和警醒眾生,即:如果能夠按照教導的善法去實踐的話,會有什麼利益;如果沒有避免去實踐不善法的話,會帶來什麼弊端。而開示《大念處經》的時候,僅僅講了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利益這一方面。為了激發眾生修習四念處的興趣,使眾生信心覺醒,世尊條理分明地列出了七條重大的利益。大長老也延續世尊佛陀的開示順序,為大家概要地講解《大念處經》總說(序分)部分。在《大念處經》總說(序分)部分,世尊佛陀信心十足地開示如下:

    Ekāyano aya?, bhikkhave, maggo sattāna? visuddhiyā, sokaparidevāna? samatikkamāya dukkhadomanassāna? attha?gamāya ?āyassa adhigamāya nibbānassa sacchikiriyāya, yadida? cattāro satipa??hānā.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諸比庫,有條正道是唯一確定無疑的,能夠使有情眾生獲得心清凈,超越悲傷與嚎哭,息滅身苦,息滅心苦,通達聖道,見證涅槃,那就是四念處。

    這是一句激勵眾生的開示,將四念處禪修的重大利益,旗幟鮮明地宣講出來,十分自信而英明無畏。

    Ekāyana maggo的意思是「唯一之道」。歐美國家的許多人,不愛聽到這樣的說法。但是,世尊佛陀在經中就是這樣開示的,班迪達大長老必須原原本本地按照經典,循規蹈矩地依循世尊佛陀的本懷來講解。「唯一之道」,也可以說是「確定之道」。說確定之道,人們就可以接受。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都是遵照世尊佛陀的原始教導來講解,那就是「唯一之道」。

    這「唯一之道」是什麼呢?就是四念處內觀禪修,巴利語yadida? cattāro satipa??hānā,意思是「那就是四念處」。四念處內觀禪修包括:

    1. 身念處,持續不斷地觀照身體的動作;
    2. 受念處,持續不斷地觀照各種覺受;
    3. 心念處,持續不斷地觀照心的行為;
    4. 法念處,持續不斷地觀照各種身心現象。

    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所帶來的利益,是眾生最最根本的利益。能夠這樣理解已經足夠。世間的眾生對各種各樣的誘惑的目標自然而然地都會貪愛,想看好的,想聽好的,想聞好的,想嘗好的,想觸好的,想美好的,以為擁有這些是幸福的,心中十分渴求好的目標。越是貪愛,越是想盡辦法要擁有、佔有。擁有之後,愛不釋手地執著著這些,難以放下。這是眾生的自然本性。那些以追求五欲之樂為幸福的人們,或者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或者通過非理非法的手段,得到想要的一切。通過自己努力,合理合法地獲得想要的,當然無可厚非。問題是,人們會在貪慾驅使之下,為了滿足私慾而貪贓枉法,非法佔有他人財物,或非法行邪欲樂,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傷害他人利益。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會心生憤怒,人們因為極度的嗔恨,也會造作諸多非法惡行。由於人們的愚痴和麻木不仁,對極度的貪慾和嗔恨的行為視而不見,熟視無睹。愚痴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分不清善惡。愚痴是給眾生的生命帶來污穢的最根本的罪魁禍首。如果一個人愚痴透頂,會造作諸多惡業,那他的生命狀態必將是苦不堪言的。

    就算是善業深厚,生命一次一次地在善趣輪迴,也是苦的。只要新的生命出生了,自己不想變老,可是一定要變老;自己想要一生健健康康,無病無痛,可是一定是會有病有痛;自己想要長生不死,可是一定要死的。有身體,身體有諸多病苦;有心,心裏面有各種難言之苦。憂慮,痛哭,悲傷,懊惱……把過去輪迴生命中經歷的苦海放一邊先不說,就說在今生,人們已經嘗遍了這些身心之苦。

    身心之苦從哪裡來的呢?從新生命的出生而來。

    新生命出生之後,必然要經歷變老、生病、死亡,這些苦都排著隊等候著新生命的出生。如果把新生命連根拔除,這些苦就樹倒猢猻散了,什麼苦都消失了。大家選擇一下:

    不再有新生命出生,是好呢?還是不好呢?

    實實在在地看到了、清清楚楚地明白了不再出生新生命的好處,就會渴望解脫。新生命不再出生,則一切苦都寂滅了,那該有多好。如果一次一次地生命輪迴,這些苦就生生世世地相隨左右,不離不棄,生命永遠不得安寧。雖說,在善趣會有些少少的快樂插曲,但是,生命之苦是絕對壓倒一切的主旋律。

    因為心不清凈,污穢不堪,全世界多數人已經道德墮落。追根究底,人們道德敗壞的罪魁禍首,就是人們的貪、嗔、痴等煩惱,隨著物質世界的發達,人們的貪、嗔、痴煩惱並沒有減弱,而是不斷地在升級、在極端化,極端的貪、嗔、痴吞噬了人們的心。人們被貪、嗔、痴牽著鼻子走,遠離了正道,行走在邪道上,人們卻不以為然,還以為自己千對萬對,總有道理,這必將導向苦難的深淵。

    世尊佛陀在未成佛之前,還是菩薩身的時候,洞察到生命之苦之後,反思到:

    應該有一條清凈道,應該有一條通往無苦之道。眾生因為行走在污濁的邪道上,生命在水深火熱之中煎熬著。如果眾生調頭轉向清凈道,就將凈化生命,到達無苦。

    通過這兩方面的反思之後,菩薩相信,應該有一條清凈道,菩薩自己一直在苦苦地尋求,經過累世多劫累積布施、持戒等等的殊勝菠蘿蜜,在十菠蘿蜜全面成熟的時候,菩薩在最後一生,再次反觀自身,通過內觀禪修,菩薩如實知見到這副身心只有名法與色法在互為因緣地在發生,名法與色法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菩薩首先修習了通往聖道的前行道,前行道是清凈的正道,終於,菩薩一次性地甩掉了無始輪迴的生命里所夾雜的一切煩惱污穢,剎那間躍入出世間聖道,到達真實寂靜的幸福終點。這是世尊佛陀自己曾經竭力尋求的清凈道,所以,世尊佛陀說:sattāna? visuddhiyā,意思是,只有這一條道,即:四念處內觀禪修之正道,才能夠成就正等正覺佛、成就辟支佛、成就聖僧眾、成就聖人,以及使凡夫等等一切眾生,遠離污穢煩惱,解脫生命輪迴。世尊佛陀清楚明確地為眾生指明了正道,按照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持續不斷地如實觀照每一個當下身心內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現象,這就是一條清凈正道,這是世尊佛陀自己通過親身實踐而覺悟的清凈正道。

    覺悟了不再出生新生命之法之後,世尊佛陀向眾生宣講了有完全保障的寂靜之法。為了使眾生能夠接受寂靜之法,世尊佛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開示深奧之法。相信因緣業果的人們,就能夠按照世尊佛陀開示的真理去付諸實踐。特別是,像現在這樣,大家修習世尊佛陀教導的四念處內觀禪修正道,如果按照正確的方法精進禪修,在習禪的當下,心是清凈的,當下消除了違犯性的煩惱,心中遠離了纏縛性的煩惱,當內觀智慧生起的時候,潛伏性的煩惱在正念觀照目標的當下一次又一次地在消除。正念觀照的心處於清凈無染的狀態。這是世尊佛陀通過自己親身實踐而覺悟的真理,世尊佛陀開示的佛法, 沒有任何一句是來自天馬行空的想像。這是世尊的弟子僧眾們可以完全地向大家保證的。

    如果按照世尊佛陀教導的四念處內觀禪修正道恭恭敬敬、認認真真地修習,必將能夠如實地了知自己和其他眾生身心的本質實相,開發增長內觀智慧,直至登峰造極,成為能夠宣講傳播佛法的智者。即使不能夠宣講佛法,自己精進習禪,內觀智慧也將逐步成熟卓越。只要能夠修習四念處內觀智慧,絕大多數人都能夠覺悟超凡的智慧,獲得生命的清凈,直至最終解脫。當然,只有世尊佛陀覺悟了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的智慧,不僅僅自己完全徹底地獲得了清凈,還能夠向眾生宣說清凈正道。經典中記載,憑自己的智慧覺悟清凈正道,但不能夠宣說覺悟真理的,稱為辟支佛。其次,就是清凈的聲聞聖者們,包括: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四雙八輩。這些都是一般的聖者(聖人),巴利語ariya,是清凈聖潔的意思。由於比煩惱根深蒂固的凡夫更加清凈,所以,根除了煩惱的人被稱為聖者。世尊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向眾生自信而無畏地宣說,認真地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最低程度,保證可以轉凡為聖。

    凡夫的煩惱,按程度來分,有三重:

    1. 粗重的騷擾他人的違犯性煩惱(vītikkama kilesa);
    2. 中等的在心中作亂的纏縛性煩惱(pariyu??hāna kilesa);
    3. 微細的伺機浮現的潛伏性煩惱(anusaya kilesa)。

    第一種騷擾他人的違犯性煩惱,是由於無法控制最粗重的貪、嗔、痴,而去非法佔有他人財物,造作邪欲樂,為了自私自利而欺瞞詐騙,折磨惱害他人,因嫉妒而迫害他人利益,這些惡行都是流氓、惡棍、無賴的行為,這樣的人沒有如理作意的智慧,沒有有益正知,沒有適宜正知。極度的貪、嗔、痴煩惱導致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肆意地傷害他人的利益。這些極度的貪、嗔、痴是怎麼來的?都是從在心裏面一直作亂的纏縛性煩惱而來,不能夠有效地控制內心一直在狂野作亂的纏縛性煩惱,隨時隨地都會爆發出來,升級到違犯性煩惱。

    得了瘧疾病的人,身體會忽冷忽熱,發燒的時候,熱度可能到華氏溫度104、105、106度(大概攝氏40度以上),高燒會導致人陷入昏迷,這就類似違犯性煩惱,人們昏頭昏腦的時候,就不知所為。病人身體溫度下降的時候,可能回到華氏溫度100度左右(大概攝氏38度),及時吃藥之後,身體就不會頻繁地忽冷忽熱,間隔2天或3天才犯一次,再犯的時候,再用猛葯壓住,如此,有瘧疾病的人必須要治療,要用藥物等治療方法把高燒壓住,高燒漸漸退去之後,還要繼續服藥,以徹底地根除瘧疾病根,使其不再得瘧疾病。

    消除煩惱,與治療瘧疾病是類似的。首先,要遠離粗重的騷擾他人的違犯性煩惱,通過持戒,發誓保證不造作各種惡行。懂得了持戒之利益以及不持戒之危害,就會遠離各種惡行。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地平息內心始終在狂野作亂的纏縛性煩惱,像大家現在參加四念處內觀禪修,不斷地通過培育定力,就能夠鎮伏心中的纏縛性煩惱,使之沒有機會生起,或很少機會生起。這如同在沒有生病之前,事先所做的預防措施。因為事先有所準備和預防,即使爆發了疾病,也不會措不及防地被疾病打倒,而是可以迅速地進行治療,以免其發展擴散。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過程,如同病人治病服藥的過程,循序漸進地,禪修使心力不斷地增強,正念時時刻刻地保護心不被煩惱侵入;持續不斷地習禪,心越來越清凈,內觀智慧將會不斷地提升。YOGI原來未禪修之前,對際遇到的各種目標,自然而然地會生起貪愛執著,而現在,執著越來越弱,越來越能夠放下,每一個當下如實觀照目標,每一個當下都在放下執著,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時時刻刻、反反覆復地練習放下,潛伏性的煩惱越來越弱,最後,道智生起的剎那,將徹底地根除潛伏性的煩惱,煩惱一次性地被根除,一次性永遠地脫離了,清凈了。

    道智生起,意味著轉凡為聖,巴利語ariya,是聖者的意思,聖者就是指心清凈者(parisuddho)。第一次生起道智,是根除了最粗的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見。如果沒有根除有身見、疑、戒禁取見,生命品質依然是劣等的、卑俗的(hīna),輪迴中還會墮落惡趣,如果根除了有身見、疑、戒禁取見,生命品質轉為高尚清凈,絕不再墮落惡趣。聖者的心是清凈高貴的,因此,解脫了煩惱的聖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貴族(uttamo)。精進無輟地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就能夠保證禪修人逐步地地消除煩惱污穢,轉凡為聖,直至最終徹底地根除一切煩惱。

    Ekāyano的意思就是唯一確定的方法,確切有保障的方法,如此英明無畏的保證,不是其他任何人站出來說的,而是唯獨世尊佛陀一人才敢於宣講的。不信的話,大家自己禪修試試,一定會深刻領悟並驗證其真實性,世尊佛陀是真實語者,絕非空口虛言者。

    生而為人,僅僅滿足於衣食住行等等生活水平的提高,並非是圓滿的人生;就圓滿的人生來說,重要的是要擁有智慧。所謂人類的智慧,首先,要懂得有正道可循,了知到有正道可循,還要去尋找正道,令自己滿意的正道找到了,就要沿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所謂路走對了,目的地就肯定沒錯,這是毫無疑問的。到達目的地之後,曾經搖擺不定的疑問(vimati)自然而然地會脫落。

    不知道正道的人,就會認邪為正,執取「戒禁取見」的人就是如此,會盲目地修習各種外道之法。一個人首要的是要避免誤入歧途,這是萬分重要的。人生的意義是要能夠尋找到正道,這同樣是萬分重要的。世尊佛陀在《大念處經》中英明無畏地向眾生宣告,四念處內觀禪修就是唯一的正道(Ekāyano maggo),這條正道是確定有保障的,毫無疑問的。如果來實踐,必定能夠獲得殊勝的利益,絕無虛言。認識到了世尊佛陀指明的這條正道,眾生就不再迷茫,就會遠離疑惑和諸多不確定,比如:

    這條道可能對吧?那條道可能對吧?這個說法可能對吧?那個說法可能對吧?

    認清正道的人,就遠離了各種非道,不會糊裡糊塗地盲修瞎練。在暈頭轉向的過渡期,行者們往往以邪為正,信假為真地走在非道之上,浪費了生命,非常可惜。找到了四念處內觀正道,就真正地遠離了各種非道,想想看,這有多重要?這實在是太重要了。趁現在還健健康康地活著,就要堅持不懈地沿著正道走下去,按照世尊佛陀開示的四念處的方法禪修,就將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成為有人類心態的人,成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

    世尊佛陀對於那些想要提升自己生命品質的眾生,開示了三種應該選擇的禪修之處:

    1. 曠野處(ara??a);
    2. 樹腳處(rukkha mūla);
    3. 遠離人居之偏僻處(su??āgāra)。

    這三種地方,就是指在森林裡面,這不是說人跡罕至的森林,而是靠近村落的森林,這樣的地方就適合密集禪修。來到這樣適宜之處,要按照正確的方法禪修。像大家這樣,密集禪修一周,兩周之後,熟練掌握了習禪方法之後,自己的心是不是清凈了?春江水暖鴨先知,佛法之味是否是至善的,YOGI自己會知道。坐下來之後,首先練習把心專註在腹部,持續不斷地觀照每一次腹部的上下起伏動作。行禪的時候,心要能夠貼住在腳上,持續不斷地觀照左步、右步,左步、右步。最初習禪的時候,可能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要是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日子久了之後,觀照力會以出奇的速度提升,正念能夠持續不斷地保持,以至於毫無漏失。不久之後,YOGI會生起禪悅,這是必然發生的,誰都無可否認。這時候,心安穩清凈下來。當獲得了心清凈的時候,可以試著查驗一下,自己是不是還感到不開心呢?不是的。是不是還想要這、想要那呢?不是的。當下如果生起了內觀智慧,心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無明消除了。當下的貪、嗔、痴等煩惱都遠離了。

    沒有貪、嗔、痴的心是清明的,能夠了了分明地觀照覺知每一個當下的目標,即使還不能夠十分仔細地看清楚目標,但是,腹部的每一次上下起伏動作都已經能夠粗略地看到,每一次邁出的腳步都能夠覺知到,知道腳在提起、推動、放下等等的動作。已經能夠粗略地觀照覺知目標,這其中有多少利益呢?為了獲得心清凈而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並不需要昂貴的實驗儀器,只需要自己肯付出精進努力就足夠,這幾乎不需要投入多少成本。

    我們來分析一下,在觀照目標的當下,激發精進力是必須的,付出精進力,就能夠提起正念,正念貼住目標,就能夠一心專註於目標,這是定力;當定力夠強, 能夠如實知見到目標的特相的時候,正見、正思維同時生起,這就是內觀智慧。每一個如實觀照目標的當下,定正道的三個道支: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同時生起的;慧正道的兩個道支:正見、正思維也在同時生起。觀照目標的當下,是以持戒清凈為基礎的,當下雖然沒有刻意要持戒,但是,心傾向於遠離惡行,戒正道的三個道支,是自然地包括在內的,即:正語、正業、正命;這是屬於心戒。因此,每一個正念觀照目標的當下,一方面是在同時培育八正道;另一方面,消除了粗重的違犯性煩惱,心中的纏縛性煩惱也沒有機會生起,如果能夠如實知見每一個當下生起的目標的本質實相,潛伏性的煩惱也在當下消除了,當下遠離了這三重煩惱,這到底有多麼珍貴無價的利益呢?《大念處經》中開示說,

    Ekāyano aya?, bhikkhave, maggo sattāna? visuddhiyā, yadida? cattāro satipa??hānā

    意思是:「比庫們,四念處禪修是一切眾生的唯一一條清凈道。」

    想要獲得心清凈的人,首先,按照四念處禪修的方法,時時刻刻地培育八正道,最終可以保證能夠消除煩惱,獲得心清凈。

    習禪初期,每一次觀照腹部上下起伏,每一次觀照提腳、推腳、放腳,雖然暫時地還沒有生起內觀智慧,但是,只要是在練習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循序漸進,最終將會開發出內觀智慧。任何需要訓練才能夠成就的事,都是一樣地需要一個練習和訓練的過程。在世間要成為科學家,要從小學讀到大學,以至博士、博士後,這需要多長時間?相比較而言,想要開發增長內觀智慧,並不需要很久的時間,不需要投入那麼大成本。認認真真地練習,不厭其煩地訓練,很快會熟能生巧,獲得圓滿成就。YOGI要有信心,心中曉得了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殊勝利益,就會珍惜密集禪修的機會,生起恭恭敬敬的習禪態度,這是非常重要的。

    反反覆復、不厭其煩地練習觀照目標,稱為隨觀目標(anupassanā)。反反覆復地練習觀照腹部的上下起伏動作,漸漸地就形成了習慣,習慣成自然之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自然而然地培育起來。當觀照技能越來越嫻熟之後,觀照的心會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如同流淌的河水一樣持續不斷。這其中都會生起哪些善法,以後再繼續開示。

    2015年12月24日

    習禪新人,在最初練習觀照目標的時候,正念、定力都很弱,在練習觀照當下身心內生起的目標的同時,要以相符的名稱作標記,以幫助提升定力,例如,

    彎曲手臂的當下,觀照並標記「彎曲、彎曲」;

    伸展手臂的當下,觀照並標記「伸展、伸展」;

    坐著的當下,觀照並標記「坐著、坐著」;

    接觸的當下,觀照並標記「接觸、接觸」;

    提腳的當下,觀照並標記「提腳、提腳」;

    推腳的當下,觀照並標記「推腳、推腳」;

    放腳的當下,觀照並標記「放腳、放腳」;等等。

    所用名稱要與目標符合,這樣的名稱是相符的概念。觀照目標時以名稱作標記,並非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之事,而是習禪過程中必要的步驟。標記目標並非是現在發明的新方法,而是在經典中本來就有開示依據的。這是過去的一代一代的上座長老們,按照世尊佛陀的教導,原原本本地傳承下來的古老方法。所以,現在僧眾們並非是讓大家練習一種獨樹一幟的教外稀奇的方法。世尊佛陀在《大念處經》裡面就有相關開示。在其他經典中,世尊佛陀還多次開示過一句在佛陀時代幾乎是在家眾弟子們都家喻戶曉的著名的偈子,就是:

    Bhūta? bhūtato passati

    這個偈子直譯的意思是,要如實觀照目標發生和存在的本來樣子。

    熱生起的當下,如實觀照「熱」;

    冷生起的當下,如實觀照「冷」;

    緊繃生起的當下,如實觀照「緊繃」;等等。

    「冷、熱、緊繃」,等等,這些名稱是真實的概念,因為,它們就是目標的本質實相。這在前幾天已經開示過,要以相符的概念,或真實的概念給當下的目標作標記。

    今天,將要開示四念處禪修的根本方法。

    世尊佛陀用一個詞來表達身心內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的各種特相,那就是Bhūta,這個巴利詞的意思是,當下由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存在的法。喜歡詞語簡化的人,就會說Bhūta,有人能明白。對不明白的人,還是需要講清楚,Bhūta到底是什麼意思?

    包括《大念處經》在內的許多經典,都有用這個詞,Bhūta。四念處的目標之田雖然極其廣泛,為方便習禪,世尊佛陀根據實際狀況,專門為禪修者分划出四類目標: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在身心內廣泛的目標之田中,世尊佛陀首先把身念處劃分出來,這裡身(kāya)的意思是單純的色法,接下來的排序是受念處和心念處,它們都是名法,最後是法念處,法念處的目標既有名法又有色法。四念處目標之田中,絕對沒有概念性的目標,名法與色法都是究竟真實之法。在人類世界,身心就是名法與色法互為因緣而生起的,世尊佛陀洞察到,色法對人類來說是最容易觀照的目標,所以,世尊佛陀有這樣的開示:

    Yathā pākata vippassanā abhiniveso

    這句開示的意思是,為了開發增長內觀智慧,禪修人要從最顯著的目標入手進行如實觀照。

    針對人類世界的實際狀況,世尊佛陀在開示《大念處經》的時候,首先從最適合人類修習的身念處開始教導內觀禪修的。身體當下發生的動作,是最顯著的目標,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身體當下發生的動作,就稱為身念處。如果身心內生起的各種覺受明顯起來的時候,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這些覺受,就稱為受念處。心會思考、打妄想,有時候心的各種各樣的行為會顯著起來,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心的思考、妄念等等,就稱為心念處。其他六根門處當下生起的各種目標顯著發生的時候,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六根門處顯著的目標,就稱為法念處。這是在《大念處經》裡面的開示。

    雖然Yathā pākata vippassanā abhiniveso這句開示說的是最顯著的目標,並未直接說明最顯著的是身體的動作,實際上,身體的動作就是最顯著的目標,這是不言而喻的。在禪坐當中,最顯著的身體動作,就是隨著呼吸,腹部有膨脹(上)和回落(下)的動作,其他顯著的目標有:坐著的動作,身體上接觸的部位。行禪的時候,邁出的腳步,提腳、推腳、放腳的動作,日常生活中彎曲伸展四肢的動作,睜眼、閉眼、眨眼睛的動作,等等,這些都是顯著的目標現象。

    既然說從最顯著的色法目標入手觀照,那些不顯著的,即使是當下存在的,都可以先不用理會,更不要說當下還沒有發生的目標,更加不需要理會,不需要去想,直接就去如實觀照當下最顯著生起和存在的色法就好。這就是經典中Yathā pākata所表達的意思。猶如萬綠從中突顯的一點紅,就是那個最惹人注意的目標,心才能夠立即專註其上。

    YOGI新人要牢記,要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當下最顯著的目標,不要去理會那些不顯著的目標,更加不要去想像或思考當下根本不存在的目標。但是,一些來自歐美那邊的禪修者,他們非常習慣並擅長於思維想像,以為那些思考想像出來的東西就是智慧,並非常推崇注重思維想像能力,奉若非凡。如果對此很執著,想要讓其放棄不良習慣都很難。禪坐中,閉上眼睛就緊緊地抓住想像出來的那些東西,那根本開發不出內觀智慧。

    因此,世尊佛陀早就在經典中指明了方向:要去如實觀照當下最顯著的目標,真正存在的、可被覺知到的、以慧眼看到的顯著目標。「顯著的」這個形容詞,YOGI要能夠真正地理解。要進一步地理解到,雖然必須是當下生起的目標,但是,不顯著的就不需要去理會,沒有在當下生起和存在的,就更加無需用心去把它造作出來,內觀禪修不是要去觀想虛設出來的目標。

    世尊佛陀用一個詞kāya(身)來表達所有色法的特相,kāya(身)是色法的聚集,世尊佛陀開示說,在一切色法聚集里,永遠都有八種色法,它們是:

    1、地界:硬的聚集、軟的聚集,粗糙的聚集;

    2、水界:融化的聚集、流動的聚集、粘稠的聚集、凝結的聚集;

    3、火界:熱的聚集、冷的聚集;

    4、風界:緊繃的聚集、僵硬的聚集、震動的聚集;

    5、顏色:看到的顏色,就是顏色的聚集;

    6、香(臭):聞到的氣味,就是氣味的聚集;

    7、味:嘗到的味道,就是味道的聚集;

    8、食素:營養的聚集。

    以上八法的聚集,凡是自然界的任何無生命物質的聚集裡面都一定具有,有生命的眾生也都有,它們是最基本的八不離色法。有情眾生色身內各種色法聚集裡面,除了這基本的八法之外,還有其他色法的聚集,例如,眼根處有眼凈色,耳根處有耳凈色,鼻根處有鼻凈色,舌根處有舌凈色,身根處有身凈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命根色。這些是教理常識,大家應該有所了解。

    身體裡面色法的聚集有各種各樣,任何色法的聚集都稱為kāya(身)。

    稱為kāya(身)的色聚集,是在一刻不停地聚合生起後,又消散滅去的,色法的聚散是無休無止的。在人們不知不覺中,身心內的各種各樣的kāya(身)就是在剎那間、剎那間地在聚集生起後又消散滅去,永不停歇地在生滅著。就好比說,一個有情生命在當下一個剎那出生之後,緊接著下一個剎那就死亡了。例如,剛剛覺知到熱,下一刻熱就滅去了;當下覺知到了冷,冷馬上就消失了;緊繃生起後,立即消失了;任何一個微小的kāya(身),與顯著的kāya(身)都是性質同樣地、不停地在出現後,立即又消失了,這就是kāya(身)生滅的本質實相。世尊佛陀開示說,色法是無常的,換句話說,這是對色法真實本質的揭露。

    如果色法生起之後,一直存在著,應該算好事,但是,色法永遠是在生起後,就消散的,無休無止地在聚散,一刻不停地在生滅,這種性質的事物是不被歸類為好事的,相反地,生滅、生滅、生滅,是糟糕的事,是逼迫的事,世尊佛陀開示說,色法是苦的,換句話說,這是對色法真實本質的揭露。

    像這樣生起後就滅去的東西,到如今還沒有誰能夠把它修理好,想讓它不滅去,誰來都無能為力。顯然,認為身體裡面有個命我的信仰,純粹就是憑空捏造出來的,那個控制命我的大梵我,也同樣是憑空捏造出來的。真正的實相是,既沒有命我,也沒有能夠控制、指揮命我的大梵我。當因緣和合的時候,多少個大梵我都無法阻止其發生。或者,只要好事發生,不要苦的發生,那隻不過是天方夜譚。對無常之法,命令它永遠不變,是荒誕不經的囈語。因緣和合生起之法,是無我的,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無我的意思,就是說,能夠讓無常法變為常法、能夠讓苦法變為樂法的「我」是不存在的。世尊佛陀拒絕承認這副色身是「我」的,而是英明果敢地揭露了其無我的本質。

    眾生的色身是在各種因緣和合條件下不斷地轉起的,這副色身由許許多多的色法聚合部分構成,粗顯的有:頭髮、體毛、手腳指甲、牙齒、皮膚等等,各個器官按照其順序和合理位置恰到好處地排列堆砌起來之後,從整體看上去,可能以為是英俊美麗的,如果把這個整體的色身,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割離,比如,

    頭髮都拔掉,放一堆;

    體毛都拔掉,放一堆;

    手腳指甲都拔掉,放一堆;

    牙齒都拔掉,放一堆;

    骨頭歸類,放一堆;

    肌肉歸類,放一堆;等等。

    就這樣一堆一堆地再去看看,喜歡哪一堆呢?喜歡就拿走,免費贈送。都會去選哪一堆呢?哪一堆都不會想要。整體去看這幅色身的時候,原本以為挺英俊、挺美麗的,這樣分一分、割一割之後,什麼英俊美麗的概念都已經消失到無影無蹤,這就是不凈觀(asubha),巴利語asubha的意思是,不美的,不凈的,醜陋的。

    色身的本質是不凈的,色身的本質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事實真相是,每時每刻色身裡面的不同部位的各種色法聚集都是在不斷地生起和滅去的,分分秒秒地都受到生滅的逼迫,色身裡面沒有一個命我在常住,更沒有一個大梵我在控制命我,色身是順其自然地根據其因緣和合的條件而不斷地在轉起的。世尊佛陀教導眾生以不凈觀的方法,把色身分割為一組一組的部分,無情地揭穿了英俊美麗的假象,公正地裸露出其醜陋的本質。為了使眾生醒悟,世尊佛陀教導了這種最粗略的如理觀想的方法。

    世尊佛陀所教導的法,都是以自己的智慧覺悟的真理。世尊佛陀是真實語者,經典裡面沒有半句是憑天馬行空構想出來的虛假理論。眾生的色身就是由各種各樣的色聚集合而成的色法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真實存在之法。

    通過如實觀照由色聚集合而成的色身,將能夠如實知見其本質實相。要如實了知真實存在之法,必須要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觀照的方法就是,要如實觀照色身內當下生起的最顯著的色法,而並非是去觀照整體的色身。例如,觀照腹部膨脹、回落的時候,覺知到緊繃、僵硬是最明顯的特相,有時候,覺知到熱是最明顯的特相,有時候,覺知到冷是最明顯的特相,有時候,覺知到硬是最顯著的特相,有時候,覺知到軟是最顯著的特相,四大元素的特相是色身內最顯而易見的目標,要如實觀照當下生起的最顯著的目標,這是來自經典中的開示:

    Yathā pākata vippassanā abhiniveso。

    觀照腹部的時候,心持續地專註在上下起伏的動作,吸氣的時候,風進入腹部,感覺到緊繃、僵硬,呼氣的時候,風擠出腹部,感覺到鬆軟,呼氣、吸氣之間,風沒有進出,就停頓片刻,因為這時候風大不足以使腹部膨脹。所以,要如實觀照最顯著的色法。為了如實知見到色法的特相,覆蓋整個色身去觀照是不正確的,因為,整體色身是廣袤的目標之田,應該要觀照的,是這整塊目標之田上當下突顯出來小小的目標之田。所以,目標之田要分成兩類:

    1、 整體廣袤的目標之田;與

    2、 在當下由於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最顯著的小小目標之田。

    小小目標之田非常多,比如,因為吸氣,腹部膨脹(上),因為呼氣,腹部回落(下),想要提腳,提腳就發生了,想要推腳,推腳就發生了,想要放腳,放腳就發生了,這些都是在當下生起的顯著的目標之田,就好像是水田裡面突出的一小塊,或者是梯田裡面突出的一小塊,每一小塊都不同。每一小塊都由田埂互相隔開。在自己所觀照的身心範圍之內,每一個當下都能夠發現到最顯著的目標之田,這樣練習如實觀照,就是完全符合經典中有關內觀禪修規則的開示:

    Yathā pākata vippassanā abhiniveso

    禪修者要從最顯著的目標入手,進行如實觀照。

    腹部上下起伏動作的發生,是與呼吸相關的,吸氣一次,腹部膨脹(上)一次,呼氣一次,腹部回落(下)一次,持續不斷地、一次接著一次地、反反覆復地觀照目標,就稱為隨觀,巴利語是anupassanā,anu的意思是反反覆復地,passanā的意思是,看,觀察。

    沒有吸氣,腹部沒有膨脹,沒有呼氣,腹部沒有回落,那就看不到腹部的上下起伏。如果非要說看到了,那就是想像出來的。腹部膨脹結束的時候,腹部回落結束的時候,也是看不到上下起伏。如果非要說看到了,那也是想像出來的。這一點要特別注意。要如實觀照當下正在熱熱乎乎地新鮮發生的腹部上下起伏現象,而非是提前或滯後的現象。當下真實地發生和存在的法,是事實真相;當下沒有發生、不存在的法,非要說發生了,非要說看到了,那就是假說。

    例如,要看到閃電,就要在閃電正在閃的那一刻去看,還沒有打閃電之前,看不到,閃電打過了,再去看,也看不到,如果說提前看到,或滯後看到了,那就是心裏面幻想出來的,並非直接真實地看到的。在打閃電的那一刻去觀察,打閃電之處是明亮的,有形狀的,或者是彎曲的,或者是分叉的,或者是圓圓的,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如同觀察閃電,要趁當下發生的時候去看,才是真實的閃電一樣,觀照腹部上下起伏,也一樣要在腹部正在膨脹和回落的當下去如實觀照。這一點需要明白。

    在腹部每一次的上下起伏動作發生的當下,要能夠做到緊緊密密地跟蹤觀照,不要有漏失,為此,必須要反反覆復地練習,腹部在膨脹起來的當下,立即同步地觀照,腹部在回落的當下,立即同步觀照,所謂習慣成自然,熟能生巧,細緻認真地練習,最後就能夠做到緊緊密密地如實觀照而沒有漏失。初初開始習禪的時候,沒有辦法看到腹部膨脹和回落,更不要提能夠覺知到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觀照,漸漸地就能夠覺知到腹部確實是有上下起伏的動作,所以說,要精進用功地練習觀照,這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習禪過程,不去練習觀照,卻非要說看到了名法與色法的特相,那就不會是自己的真實所見。所以,一定要自己實實在在地、腳踏實地地練習觀照,自己在反反覆復地練習觀照的YOGI,世尊佛陀稱其為anupassī,這個巴利詞的意思是,隨觀者,所謂隨觀者,即是指: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每一個當下生起的身心現象的人(anupassī)。

    這裡每一個當下生起的身心現象,包括了:在呼吸時,腹部的上下起伏動作。這是禪坐中應該反反覆復地練習觀照的主要目標。Kāyānupassī的意思是,身隨觀者,即:

    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每一個當下生起的身念處的目標的人(kāyānupassī)。

    比如,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腹部膨脹(上)」這個色身的目標,同步地以名稱標記,「上、上」,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腹部回落(下)」這個色身的目標,同步地以名稱標記,「下、下」,要緊緊密密地跟住每一個上下起伏的動作,一次又一次地練習觀照,同步地標記,「上、上」,「下、下」,這樣的觀照和標記的練習,對YOGI新人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練習。心能夠持續不斷地專註於腹部,每一次腹部的上下動作都覺知到,這樣的如實觀照色身目標的隨觀者,就是身隨觀者(kāyānupassī)。

    腹部上下起伏如同流動的河水在不斷地發生,身隨觀者(kāyānupassī)的正念觀照,如何能夠做到如同流動的河水,與之同步發生呢?就是通過反反覆復的觀照和標記練習,這是正確的方法,正確的習慣是成功的開始。如果不去練習如實觀照,一周、兩周過去了,也看不到腹部的上下起伏,還是不想去觀照,就永遠都不知道腹部上下起伏裡面的本質實相。

    需要強調的是,YOGI要抓緊分分秒秒的時間練習觀照。行禪的時候,心要能夠貼住在腳上,每一次提腳的時候,要練習觀照並標記「提腳」,每一次推腳的時候,要練習觀照並標記「推腳」,每一次放腳的時候,要練習觀照並標記「放腳」,如果沒有老老實實地練習觀照,可以實實在在地說,什麼都不會知道。如果認認真真地練習觀照了,反反覆復地練習觀照了,練習觀照的次數足夠多的時候,正確觀照的習慣就養成了,正確的習慣就是成功的開始。大家試試看,只要肯練習觀照,一定會從量變發生質變,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一周內就會有殊勝的體驗。有的YOGI到目前為止已經禪修了三周,小參的時候還是什麼都說不出來。小參的禪師們,不接受通過思維想像而做的小參報告,不要以為禪師們什麼都不懂,在內觀禪修中心這裡,絕不是培養思想家的地方,而是需要腳踏實地實修。比如,要知道食物的味道,就要把整塊的或整片的食物放入口中,咀嚼幾次之後,立即就品嘗到其滋味。內觀禪修研究的是自己的身心現象,真正如實地進行觀照,就必然能夠如實報告。如果報告不出來,就跟吃飯的時候,心不在焉,心裡掛著這個,想著那個一樣,根本不知其味。所以,習禪人要細緻認真地「咀嚼」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很快就能夠品嘗到名法與色法的「滋味」。

    今天,講過了隨觀與隨觀者,以及身隨觀與身隨觀者。願大家按照開示的方法精進用功地習禪,成為技能嫻熟的身隨觀者。

    關於YOGI新人應該如何練習觀照腹部上下起伏,改天再繼續詳細開示。

    2015年12月25日

    昨天,講過了在如實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之田的時候,要輔助以名稱來作標記,這是世尊佛陀曾經反覆教導過的方法。

    世尊佛陀在《大念處經》中的一句開示說,

    Idha bhikkhave,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巴利語中,一個詞的意思通常有多重含義,先看bhikkhu這個巴利詞,其中一個意思是,出家比丘男眾,在佛陀時代,有四眾弟子,除了比丘男眾,還有比丘尼女眾(bhikkhunī),現在是戒女,可以象徵比丘尼,還有在家男眾—-烏巴薩卡(upāsaka)和在家女眾—–烏巴西卡(upāsikā)。世尊佛陀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其中bhikkhu一詞往往是指聽眾裡面的四眾弟子,為什麼呢?因為聽經聞法的四眾弟子們,因為見到了生命輪迴的怖畏,所以,聚集一起來到世尊面前,聽經聞法和精進禪修。

    如果道德敗壞,生命就是墮落的,這一生連個名副其實的人都算不上,就談不上有善良的人性的心態,更加別指望會擁有人類超凡的智慧。生而為人,重要的是應該首先要能夠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應該要有善良的人性的心態,並進一步地開發人類超凡的智慧。然而,事與願違,目前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在墮落,因為缺乏道德修養,殺人、偷盜、邪淫、妄語、濫用酒類和毒品等等惡行到處在泛濫。任何眾生都不會喜歡遭受這些惡行的侵害。對造作這些惡行,人類要有慚愧心,有慚愧心的人,就能夠避免墮落,因此,有慚愧心、有道德修養,將會獲得身行和語行的清凈,並免於受到他人譴責和批評,行為語言等方面都文明有禮,個人的生活將會是平安幸福的。同時,由於自己遵循了道德規範,沒有去騷擾他人的生活,相對地也保護了他人生活的安寧幸福,這是一舉兩得的善舉。

    人類還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情心,反思到自己不想被殺死,不想財物被偷盜,不想受到各種利益侵害,等等,他人也必然如此, 在傷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未發生之前,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就避免了去造作傷害他人利益的惡行,避免了因為自己造作的惡行而讓他人身心受苦。因此,有同情心的人,保護了他人的利益。通過持戒,控制了自己造作惡行,行為友善無害,道德修養文明,使自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這就是持戒帶來的利益。此外,還要能夠隨喜讚歎他人的各方面所獲得的功德利益,並希望他人幸福安樂,因此,自己避免了生起妒忌憎恨的心,即使偶然地會因為失控而生起嫉妒心等等,由於平日里有修養,也很容易地就能夠消除掉。平日里培育慈悲喜舍的心,使人能夠遠離抱怨、嗔恨等不善心,遠離惱害他人、折磨他人的不善行。以此為基礎,就會做到隨喜讚歎他人的成就,真心希望他人幸福安樂。這就是基本的具有人性的心態。生而為人就要具有這樣基本的人性的心態。

    當然,最殊勝的還是應該修習四念處禪修,只有密集地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人類才能夠開發增長內觀智慧,直至最終獲得生命中有保障利益的超凡的智慧。

    通過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正念和定力將不斷地增強,當上一個剎那的觀照能夠緊緊地跟上下一個剎那的觀照的時候,心就不會被貪慾所污染,無污染的心,是清凈心,清凈心是高尚的心。獲得心清凈之後,內觀智慧才會開發出來,首先,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各自有分別的特相,之後,內觀智慧將逐步地遞階,有智慧的心是具有力量的,心的力量提升了,就足以抵抗煩惱的侵入。因為開發了內觀智慧,樹立起了正見,原本曾經執取的邪見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隨著內觀智慧的提升,心越來越純凈清明,直至最後,內觀智慧在瞬間成熟,YOGI如實知見到,一直在生滅的名法與色法之流戛然而止,剎那間躍入到寂靜止息的狀態,YOGI將體驗到真正的寂靜幸福。

    YOGI要全力以赴地精進習禪,以便在有生之年能夠體證到寂靜之法至少一次。獲得了超凡的智慧,對於自己身、語、意的行為更加懂得如理作意,有益正知和適宜正知的智慧更加明晰無礙,具足了有益正知、適宜正知的人,人生旅途就有了穩固的安全保障,他絕不會再越雷池半步,餘下的生命將會是闊步於筆直而寬廣的人生正道。YOGI認認真真地禪修試試看,將一定能夠到達筆直而寬廣的人生正道上。再繼續沿著人生正道前行,就必將能夠到達安全而幸福的終點。

    重要的是,要能夠際遇到正道,僅僅通過深入經典,是不行的,必須要按照經典教導的方法去躬身實踐,必須要尋找到良師益友。如果真的找到了能夠指明正道的善知識,就要按照善知識教導的方法,認認真真地去實修,要能夠擔負起禪修的工作任務,漸漸地,根據正確的方法而持續不斷地精進禪修,在真正見法的時候,將會法喜充滿,身心不會再懶惰放逸,實際上,無需很久,精進用功的YOGI將很快能夠見法,生起法喜法樂。見法之後的YOGI,將可能在轉瞬之間,就神奇地覺悟到寂靜之法。為了YOGI們能夠儘快地覺悟寂靜之法,班迪達大長老依照世尊佛陀原原本本的開示,並遵照恩人導師馬哈希西亞多濟的叮嚀囑託,在此敦促YOGI們要精進用功習禪。

    在世間,人們需要做的事情各種各樣,其中有容易做的,有難做的。無論是什麼事,都要練習著去做,逐漸地就學會了技能。如果不去身體力行地練習,即使是容易做的事,因為不知道怎麼做,也會感覺很難。如果願意學習著去做,即使是很難的事,訓練多了,到最後也會熟能生巧,變成輕而易舉的事。這是世間的法則。俗話說,會者不難,難者不會;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修習出世間法,道理是類似的。現在大家需要憑藉強大的定力來研究自己這副身心,要獲得足夠強大的定力確實是不易之事,必須要讓心獲得清凈之後,才會生起定力。要能夠如實知見到自己身心內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也並非是輕而易舉、唾手可得的,而是相當困難的事。但是,並不是根本就做不到的難事。大家不應該望洋興嘆,望而卻步。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要有自信心。世間的事有成有敗,而出世間的事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前提是只要肯按照正確的方法修習,即使暫時沒有成功,也是為最終解脫煩惱而累積善業功德。大家都知道一些世間格言,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修習出世間法,永遠是功不唐捐的。

    世尊佛陀開示說,雖然出世間智慧不易覺悟,但是只要滿懷信心地一以貫之,終將如願以償。菩薩本人是經過了凡人難以想像的千辛萬苦、千錘百鍊,才尋找到解脫輪迴之苦的方法的。世尊佛陀將自己親身覺悟的解脫之法,和盤托出,毫無分別地傳授給眾生。佛法是來自世尊佛陀本人的親身實踐的真理,而非是世尊佛陀異想天開構思出來的理論體系。現在,大家正在練習世尊佛陀在《大念處經》中開示的內觀禪修的方法。在《大念處經》中有句開示是: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意思是,禪修人要安住於反反覆復地隨觀當下身體內生起的最顯著的色身。

    習慣成自然,開始的時候要養成反反覆復地練習隨觀色身的習慣,循序漸進地,心就將能夠自然而然地安住於目標。最後,正念觀照的心將始終地安住於當下生起的目標,定力如同流淌不息的河水般無間斷地生起。

    YOGI就從腹部上下起伏這個主要目標開始著手練習觀照,漸漸地,正念觀照的心將能夠如同河流般持續不斷地生起,安住於當下生起的任何最顯著的目標。

    如果沒有堅持,好習慣是養不成的,隨觀目標的習慣養成了,這個過程中會生起哪些善法呢?世尊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已經把最關鍵的實質宣講出來: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意思是:以熾熱的精進力、以正知、正念而隨觀。

    ātāpī的意思是熾熱的精進力,非冷漠的、非漠不關心的狀態,非鬆鬆散散的狀態,非反應遲鈍的狀態,而是警覺活躍、積極熱情的狀態。只有能夠激發熾熱的精進力,才能夠做到持續不斷地隨觀目標。每一個當下,要把心專註於腹部的上下起伏動作上,想要把心推到目標之上,就要付出十足的精進力,鬆鬆垮垮的、無動於衷的態度是習禪人要杜絕的,一定要積極熱情地把心推到目標之上,這樣的好習慣養成之後,就被稱為隨觀者。如實地、緊緊密密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持續不斷地付出精進力,精進力就累積了力量,這就是隨觀的利益。能夠持續不斷地隨觀當下生起的目標的人,被稱為隨觀者(anupassī)。

    隨觀當下生起的目標,要激發熾熱的精進力。精進力最初是微弱的,甚至是沒有的,需要培育熾熱的、穩固的精進力。精進力不夠強,正念是貼不住目標的,正念貼不到目標上,就無法進行隨觀。所以,要激發出熾熱的精進力,要能夠使心貼住目標。這非常重要。一秒鐘激發一次精進力,一分鐘將激發60次精進力。要做到隨觀腹部每一次的上下起伏的動作,正念必須要持續地貼到目標之上,無論是腹部膨脹的時候,還是腹部回落的時候,精進力要能夠把正念的心推到腹部,心要牢牢地貼上去,精進力不足夠是做不到的,因此,需要持續不斷地付出十足的精進力。如此地激發熾熱的精進力,有什麼利益好處呢?利益好處就是,心不會放逸散漫,心不會懶惰遲鈍,激發的精進力有大程度,就能夠在同等程度上預防懶惰放逸的心生起。激發一個剎那的精進力,就擊退了懶惰一個剎那,激發十個剎那的精進力,就擊退了懶惰十個剎那。沒有激發精進力,心是怠惰的,軟弱無力,自然地偏向散漫放逸。如果有人說,人舒舒服服地就能夠獲得心清凈,那是天方夜譚,那是非世尊佛陀的教導。世尊佛陀教導說,只有激發熾熱的精進力,才能夠阻止心的懶惰散漫。即使兩秒鐘激發一次精進力,一分鐘內將能夠激發30次精進力。有了精進力先入為主,懶惰就消失到不見蹤影。

    反反覆復地激發精進,精進力就積蓄了勢不可擋的力量,懶惰根本無法鑽進心裡,這種精進力是令人讚歎的,YOGI自己也會因此而自豪:我的精進力實在太強了!精進力如銅牆鐵壁般,懶惰根本進不來!以懶惰為首的煩惱,有多遠跑多遠!

    這時候,YOGI自己就明白了,精進力有多重要,自己會不停地讚歎自己有超強的精進力。不斷地激發精進力,精進力就培育起來,精進力所帶來的功德利益將明顯地表現出來。具有了持續穩定的精進力,YOGI無論是觀照腹部上下起伏,還是觀照當下生起的其他的顯著的目標,每一個剎那精進力是否有在,自己都能夠清清楚楚地覺知到,如果能夠持續不斷地激發精進力,就將會培育出強大的精進力。由於心遠離了以懶惰為首的煩惱,心的狀態越來越清明,心越來越清凈,當自己覺知到清凈的心、清明的心的狀態時,都會自贊自誇,自己是多麼的心清凈,心清凈的感覺有多好。YOGI要爭取在短時間內培育起令自己刮目相看的超強的精進力。

    熾熱的精進力就是能夠把正念觀照的心直接迅速地推到當下生起的目標之上的心力。所以,如果精進力過猛,心會從目標上滑落掉,如果精進力太弱,心還沒有推到目標上就跑了,心力不夠,就推不上去,也貼不上去。既不可以過猛,又不可以太弱,那怎麼辦呢?就要用禪定(jhāna)來調節。所謂禪定,就是心專註地貼在目標上。經典裡面描述,到達禪那的人,是一心專註地貼在目標上觀察的。巴利語upanijjhāna,意思是,一心專註地貼在目標上觀察。它由三個詞節構成,upa+ni+jhāna。upa的意思是,貼住;ni的意思是,持續不斷地,專註地;jhāna的意思是,觀察,觀看。

    腹部上下起伏在發生的時候,要練習專心致志地觀照「上、上」、「下、下」,一方面要激發精進力,一方面要瞄準目標。瞄準目標,是尋禪支的作用,所以,觀照腹部上下的原則就是:

    腹部在上,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腹部在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激發精進力,心就時時刻刻保持清醒警覺,自然地杜絕了懶惰放逸。當心瞄準目標的時候,尋禪支使心活躍靈動,宛如飽滿的花朵,花瓣由外而內地正在開放,心保持著清新明快的狀態。因此,心遠離了昏沉睡眠。昏沉睡眠蓋是YOGI新人最近最糟糕的敵人,昏沉睡眠蓋障礙著YOGI禪修進步,心被昏沉睡眠蓋障住,就不得見法。所以,在習禪初期,戰勝昏沉睡眠蓋是重要的工作。昏沉睡眠的敵對法,就是尋禪支。能夠協助尋禪支戰勝昏沉睡眠蓋的法,是熾熱的精進力。習禪過程中,關鍵是要時時刻刻地激發熾熱的精進力,心始終地瞄準目標,那麼,任何懶惰散漫、退縮不前、昏沉睡眠都將無能為力,當精進力和尋已經捷足先登,這些敵對法將不再有立足之處。

    內觀禪修的方法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任何玄妙和秘密之處,每一個當下目標生起的時候,激發精進力,同時,準確地瞄準目標,如實觀照,最終將能夠如實了知。禪坐中,觀照腹部上下起伏的動作,始終如一的原則就是:

    腹部在上,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腹部在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行禪的時候,想要如實觀照提腳、推腳、放腳的動作,觀照的原則是:

    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腳在推動,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腳在放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在行禪道盡頭站下來的時候,觀照站著的姿勢,觀照並標記「站著、站著」,轉身的時候,觀照轉身的動作,觀照並標記「轉身、轉身」。觀照的原則還是一樣的:

    身體站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身體轉動,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其他日常活動中,每一個當下所做的身體動作,都是以同樣的觀照原則練習觀照,這些動作包括:

    彎曲伸展四肢,向前彎腰,側彎身體,睜眼、閉眼、眨眼睛,等等,無論當下的目標是什麼,觀照的原則都是:

    目標生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YOGI要牢記這個原則。時時刻刻地激發精進力,持續不斷地瞄準目標,心緊緊密密地貼住目標,一心專註在目標之上,就遠離了以懶惰為首的所有煩惱,心持續地活躍清明,昏沉睡眠蓋就如飛絮般地消失了。只要精進力與瞄準能夠恰到好處地平衡,心也不會因為過度的精進而從目標上脫落,滑向他方。

    由於激發了熾熱的精進力,正念能夠始終貼住目標,定力將會在短時間內培育起來,剎那定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就能夠如實知見到法的本質實相。

    能夠做到時時刻刻地激發精進力、持續不斷地瞄準以腹部上下起伏為主的目標,正念就會自然而然地貼住目標,此外不需要其他特殊方法,這個方法就會提升正念,使正念越來越穩固地建立在目標之上。穩固的正念建立起來的時候,就能夠保護心清凈,防禦那些污染心的貪、嗔、痴等煩惱侵入心裡。世尊佛陀開示說,穩固的正念保護了清凈心。為什麼呢?因為,正念的本性就是守護(rakkha)、屏蔽(āvara?a)、保護(gutti),清凈心在正念的保護之下,貪、嗔、痴等煩惱便沒有絲毫機會溜進心裡。

    正念時時刻刻地貼住了目標,心就安住在目標之上,遠離了掉舉散亂,心持續不斷地專註在目標上,定力就培育起來,心不再東飄西盪,遠離了欲樂思維等等邪思維。心具足了正精進、正念、正定的時候,就能夠做到反反覆復地觀照目標,具足了定力的心如同持續不斷地在流淌的河流,持續而無間斷地與當下生起的目標同步發生。

    當心穩固地安住於目標之上,定力如同河流般持續不斷地生起的時候,可想而知,這時候心不再會去想要看美麗的,想要聽悅耳的,想要聞香的,想要嘗好的,想要觸好的,等等,這些貪愛和慾望已經不見蹤影,同時,不滿意、憤怒、嗔恨等等也都全部消散而去。遠離了那些不論是粗重的、中級的、還是微細的貪、嗔、痴煩惱污染的心,當下就是清凈的心。獲得了心清凈之後,內觀智慧將能夠開發增長。

    YOGI要從早上一醒來,就要立即提起正念,把心專註在身心當下顯著發生的目標上,時時刻刻地激發精進力,不斷地瞄準目標,就是在開發培育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等清凈的善心,這被稱為bhāvanā(發音:巴瓦哪),意思是,開發、培育和增長清凈的善心,可以簡言之—-禪修。為了開發、培育和增長清凈的善心,YOGI要精進無輟地習禪,當清凈的善心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內觀智慧自然而然地會開發增長。清凈心不足夠,或者說,定力不足夠,就不能開發內觀智慧,就更加不要說內觀智慧進一步提升直至成熟。就好像透鏡度數不夠,就看不清楚,刀子是鈍的,就不能切菜一樣。以世間的說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湖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YOGI遵循內觀禪修觀照的原則,滿懷信心地精進習禪,就從當下開始,一步、一步地,剎那、剎那地累積清凈心,最終必將獲得足夠強的清凈心和足夠強的定力。

    再次強調,YOGI必須牢記內觀禪修觀照的原則,即:目標生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這就是YOGI唯一需要做的工作,要懷著十足的信心,激發出熾熱的精進力,提起正念,無論當下生起的顯著目標是什麼,要一心專註在目標之上。按照禪修時間表,該坐禪的時候去坐禪,該行禪的時候要去行禪,日常活動的一舉一動都要小心翼翼地觀照,如果做到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習禪,不需要幾天,心就能夠遠離煩惱污穢,清凈心就會像是排好了隊一樣,順序地一個接著一個生起,如同正在流動的河水。這時候,將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現象的本質實相,內觀智慧將會不斷地開發、逐階地遞升、持續地增長。在禪修營剩下的時間裡,每時每刻都是寶貴的,要珍惜自己目前獲得的珍貴的機緣,讓自己每分每秒都獲得法的利益,為此,願大家能夠全身心地精進禪修!

    2015年12月27日

    今天,以教行相結合,繼續前天沒有講完的開示。持續不斷地、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當下顯著生起的目標,包括腹部上下起伏,以及提腳、推腳、放腳等等基本的身體動作,並以相符的名稱作標記,就稱為隨觀(anupassanā)。能夠做到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目標、反反覆復地如實了知目標,需要足夠的心力。足夠強的心力是指什麼呢?在《大念處經》裡面,世尊佛陀開示說: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意思是:以熾熱的精進力、以正知、正念而隨觀。

    激發熾熱的精進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既然說是熾熱的精進力,那少少的、微不足道的精進力是行不通的,而是要勇猛精進,必須要付出十足的精進力才足以做到隨觀。要做到反反覆復地隨觀色身,一方面必須付出熾熱的精進力,一方面還必須要瞄準目標,尋禪支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現在再複習一次觀照的原則:

    腹部在上,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腹部在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腳在提起,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腳在推動,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腳在放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身體站立,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身體轉動,時刻精進,精確瞄準,持續觀照。

    不要忘記在觀照目標的同時,作相關的標記。在行禪道到盡頭站下來的時候,不要立即轉身,先要觀照站著的姿勢,並標記「站著、站著」;轉身的時候,要觀照轉身的動作,並標記「轉身、轉身」。身心當下無論發生任何粗顯或微細的動作,都不要忘記觀照,並作標記,包括睜眼、閉眼、眨眼睛等等的細小動作。目標在當下「呼啦」一下子發生了,心就要迅速地同步到達目標,並牢牢地貼住在目標上,密切地觀照。僅此而已,無需多做其他繁文縟節。只要多多地練習觀照目標,心漸漸地就清凈了。馬哈希西亞多濟曾經開示說過:

    「遠離過失,心清凈,才是真的好。」

    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正念就能夠貼緊目標,一心專註於目標,定力很快就培養起來。每一個當下,心都專註於目標之上,YOGI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務。隨著定力的提升,心越來越清凈。雖然生起一次清凈心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清凈心一個接著一個、再接著一個,持續不斷地生起的時候,心力就不可思議地強大起來。大家如果認認真真地習禪,個中微妙的滋味自己會體味到。當清凈心持續不斷地生起的時候,YOGI對自己的習禪工作成績會感到非常滿意。YOGI將被不可思議的法力所激勵和牽引,更加努力地習禪,禪師這時候已經無需再想方設法地敦促他「精進、精進」。一個懂得精進用功的YOGI很快就會獲得心清凈。

    隨觀目標的過程中,除了激發熾熱的精進力之外,還要具足正知、正念。在隨觀色身目標的當下,將如實知見到色法的各個方面的特徵,包括形狀、形態、特相。最初開始觀照腹部上下起伏,會看到腹部的形狀,以及腹部上下起伏時的形態,偶爾會覺知到緊繃、僵硬、鬆軟等特相。無論是腹部的形狀,還是上下起伏時不同的形態,這些都是屬於概念法,YOGI新人最初習禪的時候是脫離不開這些概念的,必然會看到腹部的形狀和形態,經過反反覆復的觀照練習,色法的特相很快就初露端倪,雖然一開始並非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但是,已經能夠明確地了知到名法與色法的不同。腹部上的時候,緊繃、僵硬的特相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腹部下的時候,回落下來的動作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名法是一類法,色法是一類法,互不相同。雖然,名法與色法在當下是成對地發生的,但是,彼此互不混淆。這就是如實知見到了名法與色法的分別。同時,還了知到,每一個如實觀照目標的當下,除了名法與色法在成對地發生之外,其中沒有其他多餘的人、或眾生、或男人、或女人。刨除了名法與色法之外,別無他。所謂的命我、靈魂,在名法與色法裡面根本找不到。這就是如實知見到了目標的本質實相。因此,原本曾經執著的我見,自然地脫落了。一個相關的偈子這樣寫道:「名色分別離我見。」

    如果沒有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就不會生起名色分別智,即使通過如理作意,理解了通過聽經聞法所學的教理,但是,沒有親自地體悟到名法與色法是互相有區別的本質實相,依舊會執著我,執著命我,這是根深蒂固的執著。通過實實在在地如實觀照自己的身心現象之後,如實知見到互為有區別的名法與色法,此外別無他法,自然而然地,我見就沒有了立足之處,原本以為有的「我」根本不存在,原來執著的「我」,是自己造作出來的假象,原來一直都在認假為真。在如實觀照目標的當下,立即消除了我見,迅速地就兌現了內觀禪修的利益。

    YOGI要牢記這個偈子:名色分別離我見。

    通過如實觀照,如實知見到的名法與色法的實相,這與通過聽經聞法或者深入經典或者邏輯推理而了知的,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通過自己親身實證,才是真實的了知,才是全面的了知。如實觀照腹部膨脹,就全面地了知了腹部膨脹的動作,如實觀照腹部回落,就全面地了知了腹部回落的動作。這就是巴利語sampajāno的意思,Sampajāno是形容詞,意思是了知的,正知的。在《大念處經》中,是用來形容隨觀者的,世尊佛陀要表達的意思是:

    如實知見名法與色法本質實相的人,被稱為隨觀者。

    如實知見,是指生起了內觀智慧。sampaja??a是與sampajāno意義相同的名詞,意思是,正知,它由sam+pa+ja??a三個位元組構成。ja??a的意思是,了知、知道,就是指內觀智慧。sampaja??a的意思是,真實地了知、正確地知道,如實地全面地了知。如實觀照腹部上,就會如實地全面地了知到緊繃等等特相,所謂正知,就是全面地了知,不是部分地了知、不是一知半解的了知,而是完完全全地了知,明明白白地徹底知道。如實觀照腹部下,就會如實地全面地了知到鬆弛、鬆軟的特相,這是正知。無論任何其他目標,只要在當下如實觀照,就能夠如實知見到或者是目標的形狀,或者是目標的形態,或者是目標的特相,雖然在習禪初期尚未脫離標記目標的階段,還是需要標記目標,但是,已經能夠如實了知到目標的某些特相,這就是真實的了知、是全面的了知、是親自的了知,這樣的了知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它並非來自書本,並非來自思維,而是直截了當地親身實證、不偏不倚的了知。

    說這樣的了知是不偏不倚的了知,意思是,如實觀照腹部上的時候,就如實了知到腹部在上,而非腹部在下,如實觀照腹部下的時候,就如實了知到腹部在下,而非腹部在上,每一次腹部上下起伏都是如實了知,而非顛倒地了知。觀照腹部上下起伏,了知的心是名法,這是一類法,腹部上下是色法,這是另一類法,這樣的了知是分別地了知,pa這個位元組的意思就是,有分別的,不混淆的,清清楚楚的。paja??a的意思就是,有分別的、清清楚楚的了知。

    paja??a的意思還包括,殊勝的了知。在沒有實際禪修之前,可能曾經通過深入經典、聽經聞法,知道名法與色法等等這些名相,也許各種已經耳熟能詳,或倒背如流,或曾經推理思維過,如理作意過。這些,都不是親身實證的智慧,這些都是二手知識,只有切切實實地躬身實踐,才會實實在在地了知。假設面前擺出一盤糖果,如果沒有吃過,只是聽說或者看過資料,了解到糖果的滋味是甜的,這都是道聽途說的膚淺的認識,只有把糖果放入口中,與舌頭相碰觸之後,才能夠如實地了知到它到底多麼甜,這就是殊勝的了知。巴利語paja??a的意思就是,清清楚楚的、殊勝的了知,這種了知超越了邏輯推理和書本知識,完全是兩類不同的智慧。一種是紙上談兵的知識,一種是通過親自實踐而體悟的修所成慧。

    如實觀照腹部上下起伏,就能夠如實了知到緊繃、僵硬、鬆軟等等的特相,同時,還了知到,腹部上下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這是自己親自體證的智慧。這種智慧區別於僅僅通過閱讀經典,或聽經聞法而獲得的教理知識。還可能通過聽經聞法,了知到名法與色法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共相。經典中開示說,名法與色法生起後,沒有片刻停留,立即就會消失,這就是無常。這些僅僅限於聞所成慧而已。當如實觀照到腹部的上下起伏之後,親自見到了,腹部膨脹之後,就消失了,腹部回落之後,就消失了,這才是如實知見到了無常,才是修所成慧。經典裡面有開示說:

    yadanicca? ta? dukkha?。

    意思是,無常的即是苦的。出現後就消失、生起後就滅去、出生後即死亡的事物,不能列為是好的,而是列為不好的,是苦的,是糟糕的。當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是無常的本質實相的時候,也等同於地如實知見到其苦的本質實相。無常的事物之中,是沒有我的,沒有命我、沒有靈魂、沒有人、沒有眾生,身心是無我的,僅僅是名法與色法而已,經典裡面接著開示說:

    ya? dukkha? tadanattā

    因無常而至苦之法,是無我無主宰的。

    腹部上下起伏的現象,是名法與色法因緣和合的現象,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無我的。無常、苦、無我,就好像是一個人有三個名字,如果喊出一個名字,就等於同時喊出了其他兩個。所以,當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現象是無常的本質實相的時候,就等於同時地如實知見到了其苦的本質實相、無我的本質實相。這即是一箭三雕。這樣的了知就是巴利語sampaja??a(正知)所表達的意思:

    如實地了知,全面地了知,親自地了知、殊勝的了知、清清楚楚的了知。

    在《大念處經》中,世尊佛陀開示隨觀的時候,並沒有使用普通的有「智慧」含義的辭彙,例如:?ā?a、pa??ā,而是特別地使用了sampaja??a(正知),這個詞表達的意蘊,顯示出世尊佛陀所教導的佛法是卓越於任何其他宗教的:

    只有世尊佛陀教導的佛法,才是來自於親身實踐的、正確無誤的真理,因此,世尊佛陀的教導是教行合一、一致不二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實踐來檢驗。

    如果知道一個人有三個名字,無論在哪裡見到了他的其中一個名字,都知道是這個人,見其一,等於見其三。同樣地,有「無常、苦、無我」這三個名字的名法與色法,如果其中某個名字被了知道了,其他兩個也同時地了知到了,知其一,等於知其三。作為YOGI,應該要知道名法與色法都擁有的三個大名,即:

    大名為「無常」的名法與色法(anicca veditabba?);

    大名為「苦」的名法與色法(dukkha veditabba?);

    大名為「無我」的名法與色法(anatta veditabba?)。

    現在YOGI精進地隨觀自身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現象,已經如實知見到其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實相,自己親自體證了世尊佛陀的教導是教行合一的真理。即使預先並不知道名法與色法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這些教理常識,在自己親自體證到了之後,回頭再去深入經典,就會深刻理解到:世尊教導的佛法是確確實實言之有物的真理。只有自己親自驗證過了,才能體會到佛法並非是神乎其神地自欺欺人或一派胡說八道。如果沒有經過禪修實踐,或者有來禪修,但是並沒有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那就很難真正理解其無常、苦、無我的真實含義。

    現在大家明白了正知(sampaja??a),並切實地生起了相當的內觀智慧,已經分別出名法與色法是彼此互相不同的兩類法,就自然地消除了我見。然而,如果沒有修習內觀禪修,或者沒有精進地習禪,依然沒有如實地分別出名法與色法彼此的不同,那就是還沒有看到無我,我見依然存在,還是會執著我。雖然生起名色分別智之後,消除了我見,但是,並沒有根除我見。只有當內觀智慧不斷地提升,直至成熟的時候,將見證到如河水般一直在流動的名法與色法的生滅現象,在剎那間發生寂止,YOGI第一次體證涅槃的當下,我見就在這一刻徹底地連根拔除了。這在巴利語稱為samucchedappahāna,意思是,徹底地根除煩惱。YOGI要向著這個目標衝刺。

    世尊佛陀開示的經典裡面,系統地教導了一系列的清凈法(visuddhi)。巴利語visuddhi的意思是,卓越的清凈。一共有七個階段的清凈法。首先,第一個階段是戒清凈。想要獲得戒清凈,在家人要持守清凈的五戒,出家眾要持清凈的出家戒。持戒清凈圓滿之後,應該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按照基本的觀照目標的原則,從腹部上下起伏這個主要目標開始練習觀照,激發精進力,精確瞄準,提起正念,一心專註在目標上,定力培育起來之後,心就不會再掉舉散亂,當清凈心一個接著一個持續不斷地生起的時候,就聚集了不可思議的力量,清凈心持續不斷地生起一分鐘、兩分鐘,這段時間裡心遠離了五蓋,清凈心前後一致地、如排好的隊伍一樣,連續不斷地生起的時候,就是獲得了心清凈。這是第二個階段,心清凈。用YOGI的專業語言來說,就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裡,正念的心分分秒秒地專註於目標之上,覺知目標毫無漏失。這時候的心是具足了精進力、念力和定力的。

    當定力進一步增強、心越來越清凈的時候,如實觀照每一個當下色身內生起的目標的時候,便可以了知到:目標是一類法,是色法;觀照的心是一類法,是名法,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本來就是彼此互不相同的現象。也就能覺悟到原來自己一直執持著錯誤的觀念。正見生起的時候,邪見就消除了。YOGI獲得第三階段的清凈法,見清凈。YOGI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裡面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男人,沒有女人,沒有命我,沒有靈魂,身心內僅僅就是色法與名法而已。最初的內觀智慧便被開發出來了。內觀智慧有別於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通過思考想像思維推理,以及通過聽經聞法閱讀經典,都無法獲得內觀智慧。

    想要最終獲得心清凈的人,想要開發增長內觀智慧的人,首先對世尊佛陀教導的佛法要生起信心,還要生起要獲得實踐佛法的利益的慾望,接下來,按照經典開示的正確的方法,精進無輟地禪修,直至最終成就。這一點大家要明白。只有自己親身實踐內觀禪修,才能夠如實知見到自己身心現象的本質實相。

    在生起了名色分別智的時候,觀照的心是清凈的,在如實觀照並如實知見目標的本質實相的每一個當下,同時生起的善法主要有五個道支,包括:

    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正思維。

    把它們分為兩組:定蘊一組,和慧蘊一組。

    經典裡面命名這五個道支為五支道(pa?ca?gika magga),它們是在聖道尚未開啟之前的前行道(pubbabhāga magga)。

    在如實觀照腹部上下起伏等等目標的時候,必須要反反覆復地、無數次地激發精進力。精進力有多強,正念就有多強,強大的正念緊緊地貼住目標,定力就穩定地培育起來,一個觀照接著一個觀照,即為一次又一次地累積定蘊,定蘊就如堡壘般建立起來。

    為了使心能夠直接到達目標,要精確地瞄準目標,這就是正思維。在習禪初期,YOGI新人往往是瞄不準目標的,經過反反覆復地練習瞄準,就越瞄越准,到最後,就如熟練的飛鏢手能百發百中一樣,心每一次瞄準,都是百瞄百中。瞄得夠准,目標才看得夠清楚,剛才講過的正知(sampaja??a)才會生起。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目標,就將反反覆復地生起正思維、正見,這是慧蘊一組。

    五支道(pa?ca?gika magga)需要圓滿地修習,如果五支道修習不圓滿,內觀智慧不會開發增長,如果五支道修習圓滿了,內觀智慧將會自然而然地迅速提升。YOGI習禪過程中,要恭恭敬敬地、綿綿密密地、前後連貫地觀照目標,除了睡眠時間以外,其餘時間都要一刻不停地處於精進習禪的狀態,這樣的YOGI將會在眨眼之間圓滿成就定蘊;當定蘊成就的時候,同時也圓滿成就了慧蘊,五支道(pa?ca?gika magga)亦將不前不後同時圓滿成就。如果YOGI習禪過程中消極怠慢、心不在焉、馬馬虎虎,那就只有在浪費時間,到最後,除了後悔,什麼都不會成就。

    肉眼看不見的細小的東西或生物,需要藉助顯微鏡或放大鏡來看清楚。顯微鏡或放大鏡的焦距需要認認真真小心翼翼地打磨到足夠精確的度數,才能夠派上用途,焦距打磨不好,還是看不見。有10倍放大鏡,20倍放大鏡,100的顯微鏡等等,只要焦距精確地打磨好了,看清楚目標是絲毫沒有困難的,度數越大,看得越清楚。

    同樣地,依賴一般普通的定力看不清楚的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通過內觀禪修,不斷地習禪觀照,不斷地激發精進力、提起正念、一心專註於目標,定力就會越來越強;當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一組定蘊的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正知(sampaja??a)自然地將會生起。剛才講過了,正知就是:

    「親自地、如實地、殊勝地、清楚地、全面地了知目標的本質實相。」

    為什麼會生起正知呢?因為心的定力足夠強大。

    如果想要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就要依賴足夠強大的定力。為此,YOGI必須持續不斷地提起正念,相關的一個偈子是:

    「目標生起,當下觀照,提起正念,時刻警覺。」

    這是提醒大家,要按照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時時刻刻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心的力量,當心力增強之後,就有了真正的自控力,就能夠杜絕造作不善行,並主動積極地修習善業。

    願大家為了提升心的力量而精進禪修,以使自己逐步地成為:

    有道德修養的名副其實的人;

    具有人性的良好心態的賢善人;以及

    具有人類超凡智慧的人。

    2015年12月28日

    過去幾天,講過了在四念處廣泛的目標之田中,身念處是最顯著的目標之田,遵照世尊佛陀的教導,YOGI們應該首先練習隨觀身念處的目標。身念處的目標是色法,色法分兩種:四大元素色法與四大元素所造色法。四大元素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四大元素是比四大元素所造色更顯著的色法。在四大元素中,風界是最顯著的,風界的特相包括:緊繃、僵硬、震動、移動等等。所以,YOGI新人就要從觀照風界開始下手練習。巴利經典中曾經反覆教導說:

    yathā pākata vipassanā abhiniveso

    意思是,禪修人要從最顯著的目標開始入手修習內觀禪修。

    古往今來,內觀禪修者都是遵照這個原則修習四念處的。坐禪的時候,心專註於腹部。隨著呼吸,腹部有上下起伏的動作,隨觀的心要能夠自始至終地跟上腹部的上下起伏的動作,並作相關標記,「上、上」、「下、下」,隨觀就是反反覆復地跟隨當下的目標觀照。《大念處經》裡面有指出,能夠做到反反覆復地隨觀,要具足最關鍵的實質因素,包括:熾熱的精進力、正知、正念(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激發熾熱的精進力是因素之一,觀照每一個當下最新生起的腹部上下起伏,都要激發熾熱的精進力,把心推到目標之上。缺乏心力、漫不經心是做不到隨觀的,必須要嚴陣以待地時刻保持警覺,正念要機敏迅速。只有激發熾熱的精進力,YOGI才能夠反反覆復地隨觀目標。漸漸地,正念就能夠緊緊貼住目標,一心專註在目標上,如此,定力將會被培育起來。反反覆復地激發精進力,心不斷地瞄準目標(尋禪支的作用),正念將穩固地建立在目標上,定力會自然而然地越來越強。通過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反反覆復地隨觀當下腹部的上下起伏,這些善心的力量就培育起來,心就越來越清凈。這個階段能夠生起諸多善法並獲得心清凈,當初是以戒清凈為基礎的。當心清凈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才能夠如實知見到:每一個當下生起只有名法與色法,它們彼此是互相有區別的兩種法。通過如實觀照真實存在的名法與色法,如實知見到了名法與色法彼此互為有區別的本質實相,獲得了見清凈。此時,內觀正道才剛剛開啟。名色分別智還不屬於真正的內觀智慧,但是,它是即將要開發的內觀智慧的最初始開端,是即將要開啟內觀智慧的曙光乍現。

    為什麼會生起如實知見的智慧呢?或者說,為什麼獲得了戒清凈呢?因為,YOGI實實在在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任務。一方面能夠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如實觀照每一個腹部上下起伏的動作(sakkaccakiriyā);另一方面能夠持續不斷地隨觀(sātaccakiriyā)。好比要摩擦取火的人,需要不停地摩擦兩塊生火木頭,火沒有擦出來就不要停,如果老是要停一下、停一下,就生不起火。修習內觀禪修也是如此,已經走上了內觀正道,想要開發內觀智慧,就要不停地隨觀,每天除了睡眠時間以外,必須要時時刻刻地保持正念,全天候無休無止,隨觀每一個當下生起的目標,不要給自己鬆懈的時間,當你要懈怠的時候,煩惱敵就乘隙而入,煩惱敵從來不會懈怠,煩惱敵就候在那兒,等著你快點鬆懈。既然當初自己選擇做了YOGI,就要勇猛精進,勇往直前,作為令人恭敬的模範YOGI,除了晚上睡覺時間可以休息,其他時間裡都要履行自己唯一的工作職責,那就是:

    持續不斷地隨觀每一個當下生起的顯著的目標。

    YOGI能夠履行工作任務,依賴於足夠的信心,如果三心二意、舉棋不定地習禪,懷疑這個方法到底正確與否?懷疑四念處內觀禪修是不是與自己相應?其他的方法是不是更好呢?這樣胡思亂想,就是在浪費時間。千里迢迢地跑來一趟,時間荒廢在打妄想上面,根本不值得。根據世尊佛陀的教導,同時遵照馬哈希西亞多濟的囑託,班迪達大長老以慈悲為懷,誠意地為大家奉送上彌足珍貴的法禮,如果自己在接受這樣寶貴的禮物時,心不在焉,搖擺不定,甚至把它丟棄一邊,那就如同暴殄天物一樣可惜了。班迪達大長老希望大家都不要成為暴殄法禮的YOGI。

    以前沒有接觸過內觀禪修,對四念處內觀禪修陌生的人,剛剛開始修習,對身心內的名法與色法及其特相不清楚,對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關係的本質實相更是一無所知。從小到大都執著這副身心,並相信這副身心一直存在著,以為這副身心是給自己帶來諸多欲樂之源泉,自己能夠看到佳人美景,能夠聽到靡靡之音,能夠嗅到芬芳之香,能夠嘗到饕餮美味,能夠觸到柔軟細滑等等,沉溺於無窮無邊欲樂之海,並美其名曰,人生多美好,我欲故我樂。所以,要消除我執是非常困難的,還有更加頑固的我執,就是認為身心內有個命我,有個靈魂,在命我之上,還有個大梵我在掌控一切,控制一切眾生。執著我的人們,認為自己英俊漂亮可愛,不僅今生從小到大都一直執著著我,過去生輪迴中一樣如此,生生世世不能撒手,被我執所淹沒的眾生,根本看不清身心的本質實相。只有如實知見到身心的本質實相,眾生才能夠見到究竟真理的曙光。

    現在,YOGI們為了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的本質實相,精進地習禪。隨觀色法,就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內真實存在的色法的本質實相;隨觀名法,就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的本質實相。普普通通的精進力,是不足以如實知見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的,必須要付出勇猛的精進力。所以,YOGI不應該嬌貴自己的身體,而是要有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氣和決心,如此才能夠激發出熾熱的精進力。不要害怕身體痛,不要擔心睡眠時間少會生病,不要擔心精進用功會死。而事實上,歷來就沒有聽說有人因為精進禪修而一命嗚呼的。相反地,一些人因為身體素質不好,經過參加四念處內觀禪修之後,身體狀況有了良好的改善,一些人的頑固不治之症甚至會徹底消失,不治而愈。這種案例發生過太多,不計其數,也不足為奇。甚至有的病人被醫生判為絕症,來到禪修中心精進禪修之後,並沒有兌現醫生所說的命不久矣的判決,而是依然健康地存活下來。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所以,大家應該有十足的信心,如果半信半疑,正道是走不下去的。對世尊佛陀的教導生起信心,就會按照正確的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恭恭敬敬地、細緻認真地、持續不斷地隨觀目標,因此具足信心是極其重要的。為了提升和加強念力、定力、慧力,必須精進無輟地練習隨觀,除此以外,不再需要其他節外生枝的方法。今天在開示主題之前,特別鄭重其事地敦促大家,一定要按照指導的方法,精進禪修。

    過去輪迴的生命暫且不說,就說今生,到目前為止,沒有接觸禪修之前,大家在世間所忙碌追求的一切,都不外乎是為了滿足欲樂的幸福,大部分時間幾乎都花費在為了追求欲欲。於無明中,無自知之明,人們盲目地自以為是,如剛才說過的:

    人們認為生命是常在的,以為自己會長生不老;

    人們追求欲樂,以為這就是頂級的幸福;

    人們執著自我,以為自己掌控著一切;

    人們覺得色身是潔凈的,以為自己美若仙子。

    從人們的生命狀態中,顯而易見地表現出這些執著,頑固不化地執著常、樂、我、凈。要放下這些執著,平平常常的努力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激發熾熱的精進力,必須要勇猛的精進力。最初開始用功習禪,還沒有看到什麼利益,不僅如此,還會遇到諸多障礙,有的人就會打退堂鼓,覺得內觀禪修也就那樣,自找苦吃而已。如果這樣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地做了逃兵,那損失就是不可估量的。世間的有個說法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修習出世間法,道理是一樣的,需要吃苦忍耐。世尊佛陀開示說,禪修人應該要具足忍耐和毅力。世尊佛陀自己本人就是最好的榜樣。

    人們生生世世地沉溺於常、樂、我、凈,一生又一生地迷戀著浮華不實的幸福,習以為常。想想看,如果一秒鐘心裡執著著這些常、樂、我、凈一次,一個小時就執著了3600次,3600次可不是小數字,一天有多少小時呢?一個月呢?一年呢?無以計數的時間裡,人們就一直地執著著這些。要想扭轉乾坤,放下這種頑固不化的執著,要想讓人們覺悟到反面:無常、苦、無我、醜陋,比登天還難。雖然是困難的,但是,不是不可行的。只要人們意識到,還有正確的道路,還有真理,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真心努力地禪修,那麼,人們要覺悟真理也容易做到的。

    人們眼睛如果近視,需要藉助眼鏡矯正視力,矯正後,就能夠看清楚。視力好的人,要想看到更加細小的,需要用放大鏡和顯微鏡,放大10倍20倍等等。鏡片的焦距足夠精確,目標就看得清楚。同樣道理,有了強大的心力,才能夠如實知見到生命的本質實相。現在大家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心增加力量而精進地禪修。只有定力足夠強大的時候,才能夠循序漸進地看清楚那微妙的互為因緣而發生的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最終,將能夠體證到真正是有保障的寂靜幸福。YOGI心中要懂得這些究竟的利益。

    世間很多人近視眼,或散光眼,或老花眼,眼睛有問題就看不清,需要通過帶眼鏡,或使用放大鏡、顯微鏡來看清楚。只有藉助了這些工具,人們才會看得清清楚楚。同樣地,身心內真實發生和存在的名法與色法是微妙而難以察覺的,以人們平凡的心力是無法看清楚的。為了要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的本質實相,就需要增強心的力量,心的力量必須要增強到一定程度,足夠強大直至生起內觀智慧。目前,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反反覆復地隨觀當下生起的目標,就是在不斷地打磨心的力量,大家能夠明白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過去生就算了,人們這輩子一直都在執著常、樂、我、凈:

    執著生命是常在的,而實際上是無常的;

    執著身心是令人幸福快樂的,而實際上身心是苦的;

    執著身心以及財物親屬是我的,而實際上這些都是無我的;

    執著身體是英俊美麗的,而實際上色身是不凈的、醜陋的。

    盲目而沒有自知之明,使人們在顛倒妄想裡面輪迴著,沒有精良有效的工具是難以使人們的從這些顛倒妄想中醒悟。必須打造的精良有效的工具包括: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現在如果自己還沒有這些工具,那就要努力地獲得。只有獲得了高品質精良有效的工具,人們才能夠把自己從顛倒妄想中拯救出來。

    世尊佛陀開示說,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好比是眾生自己裝備的武器,只有裝備好了這些武器,人們才能夠如實知見到身心的本質實相;只有裝備好了這些武器,才能夠有備無患,防禦煩惱敵,並擊退煩惱敵的囂張氣焰,每當煩惱敵伺機抬頭反撲的時候,這些武器立即就能夠制服這些內在的敵人。

    這些武器要裝備精良,才能夠鎮伏煩惱敵。精進力必須越來越提升,越來越勇猛,念力必須越來越穩固,定力必須越來越專註,這些心力不斷地增強之後,內觀智慧不斷地成熟,隨觀當下生起的目標就能夠越來越清楚地如實知見到其本質實相。當心的力量越來越成熟的時候,煩惱將沒有任何機會在心中生起。戰勝煩惱是可喜可賀的歷史性的大勝利,因為,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煩惱敵一直都在頤指氣使,不可一世,自己只好俯首聽命,倍受奴役。現在,自己終於有了覺悟,得到了千載難逢的革命機會,向著生生世世的煩惱敵發起革命性的反戈一擊,自己有多大力,就要使足多大力,戰勝煩惱,真是痛哉快哉!

    無論是廚房用的菜刀,還是劈柴刀或砍樹刀,凡是刀,就應該刀刃鋒利,如果刀刃鈍了,就不好用——切不了菜,劈不了柴,這輩子一直被煩惱敵欺壓著。現在終於知道有辦法可以戰勝他們,那就要磨礪好自己的武器。這些武器就是: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些武器如果不夠精良,還是制服不了煩惱敵,所以,需要打磨。刀不快,費九牛二虎之力也砍不動,花再久的時間,還是切不開。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刀磨快了,無論是切還是砍,就一眨眼功夫而已。同樣地,心力足夠強的時候,就在瞬間,內觀智慧將會提升。

    磨刀的方法要正確,刀刃要對準磨石,角度要把握好,澆上一些水,再用均衡的力氣,在磨刀石上來來回回、反反覆復地摩擦,磨得不鋒利就不要停手。無數次地來回磨礪刀刃,漸漸地,刀刃鋒利了。磨刀人的工作就是:要把刀刃對準磨石,之後,就是用力來回摩擦;最後,刀刃就鋒利了。YOGI的工作與磨刀人的工作是類似的,從早上醒來之後,心就要專註在自己身心上,要瞄準當下生起的顯著的目標,要激發精進力把心推到目標之上,正念要能夠貼住目標。原本由貪、嗔、痴等煩惱覆蓋的心,猶如鈍刀子,隨著反反覆復地練習隨觀,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將會不斷地提升。漸漸地,心敏捷起來,越來越銳利。如果磨刀人在磨刀的中途停手,刀刃依然是鈍的,刀子還是派不上用場。同樣地,現在有了殊勝的因緣能夠來密集禪修,像磨刀人一樣,要精進無輟地磨礪原本遲鈍晦暗的心,使之變為銳利光亮。

    如何磨礪呢?就是激發精進力,瞄準每一個當下生起的目標,持續不斷地隨觀,觀照的心要時時刻刻地與目標同步發生,這就是YOGI的工作方法。如果YOGI放棄本職工作,消極怠工,或胡思亂想,那這輩子依然繼續在遲鈍晦暗之中輪迴。內觀禪修能夠使各個方面都鈍化的晦暗的心,漸漸地被打磨得敏銳和明亮。

    禪修營還在繼續,大家還有時間,班迪達大長老誠摯地希望:

    YOGI們都能夠珍惜手中的時間,要充分地利用每分每秒,勤勤懇懇地完成自己應該履行的工作任務,以四念處隨觀的方法,精進習禪,打磨在各個方面都已經生鏽鈍化的心,使之最終銳利明亮起來。

    2015年12月29日

    昨天講過,從腹部上下起伏的目標開始入手,如實觀照當下身心內生起的顯著目標,一方面要激發精進力,一方面要瞄準目標,這兩方面是每時每刻隨觀目標時不可或缺的因素。只要能夠激發精進力,發揮尋的作用—-瞄準目標,正念就自然而然地能夠貼住目標。一心專註在目標上,定力就培育起來,心這時候沒有東飄西盪,沒有到處閑逛。反反覆復地練習隨觀當下生起的目標,只要持續地觀照目標的時間足夠長,將能夠如實知見到目標的本質實相。

    反反覆復地觀照腹部「上」,將如實地了知到腹部「上」的真實本質是什麼;

    反反覆復地觀照腹部「下」,將如實地了知到腹部「下」的真實本質是什麼;

    專註地觀照腹部上下的「移動」,將如實地了知到腹部在上下「移動」;

    專註地觀照腹部緊繃的特相,將如實地了知到緊繃的特相。

    觀照腹部上下這個目標,有時候會看到腹部的形狀,有時候會看到腹部的形態,有時候會看到緊繃、僵硬的特相,這些色法的形狀、形態和特相常常是混合在一起被了知到的,無論當下覺知到什麼都好,在習禪初期階段,能夠激發精進力,瞄準目標,反反覆復地練習隨觀,定力就培育起來。心穩定在目標上,避免了掉舉散亂,胡思亂想,一次又一次地練習隨觀當下生起的最顯著的目標,不厭其煩地反反覆復地、大量大量地練習,心力將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內觀禪修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在強化心的力量的過程。當覺知的心一個緊接著一個再緊接著一個,緊緊密密地、持續不斷地生起,就能夠培育起強大的定力。定力強大之後,前幾天講過的正知(sampaja??a)的智慧就會生起。

    所謂正知(sampaja??a),有幾方面的含義,包括:

    如實正確地了知名法與色法;

    全面完整地了知名法與色法;

    當下親自地了知名法與色法。

    正知(sampaja??a)的智慧生起,意味著清清楚楚地在當下看到了:

    生起的目標與了知的心分別是不同的兩類法。隨觀腹部上這個目標,「上」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隨觀腹部下這個目標,「下」是色法,「了知的心」是名法。每一個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並非是一種法,而是能夠被清清楚楚地看到互相有區別的兩種法。

    正知(sampaja??a)的智慧生起,表明了這種了知是卓越殊勝於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修所成慧。這一點大家要清楚。YOGI新人從腹部上下起伏這個身念處的目標開始入手隨觀練習,將生起正知(sampaja??a)的智慧:

    如實正確地、清清楚楚地、卓越殊勝地了知名法與色法;

    全面完整地、清清楚楚地、卓越殊勝地了知名法與色法;

    當下親自地、清清楚楚地、卓越殊勝地了知名法與色法。

    以上這三重含義,是世尊佛陀所使用的sampaja??a(正知)的完整含義。

    一個真正有經驗的內觀禪修者,通過自己的禪修實踐,開發增長內觀智慧之後,再與世尊佛陀在《大念處經》中開示的具有這三重含義的正知(sampaja??a)的智慧的教理說法相比照,是不是完全吻合呢?那些有經驗的YOGI一定非常明白,世尊佛陀的教導與實踐是完全互相吻合的。

    通過禪修實踐開發增長了內觀智慧,自己的體證與世尊佛陀在經典中的開示完全地互相吻合,這時候,信心自然地增強了。通過隨觀當下生起和存在的究竟法,如實知見到了身心的本質實相,自然地就接受了世尊佛陀的教導,不需要他人強硬地勸說。這種接受和相信,絕不是隨隨便便地、胡亂地聽別人那麼一說而接受和相信的。

    《大念處經》裡面還有一句開示說: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意思是,比丘安住於身,為身隨觀者。

    這是指,YOGI修習身隨觀,能夠助緣自己獲得心清凈,開發增長內觀智慧,成為賢善之人,成為具有超凡的智慧的人。反反覆復地修習身隨觀,各種善法自然而然地將不斷地開發增長,包括: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反過來說,如果要開發增長這些善法,包括: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一個人必須要成為身隨觀者,要時時刻刻地安住於身。安住於身,並非說一定是在禪坐中。這句開示裡面的viharati這個詞的意思是:安住。於身(kāye),就是指當下生起的顯著的身念處目標,身就是指身念處的目標,包括:

    身體的各種威儀狀態,有粗顯的行、住、坐、卧的威儀,以及微細的睜眼、閉眼、眨眼睛、彎曲伸展四肢、彎腰、側彎身體,等等威儀。

    身隨觀者(kāyānupassī )意思是,反反覆復地如實觀照當下生起的色身的人(YOGI)。

    例如:

    當下腹部在「上」,身隨觀者如實觀照「上」;

    當下腹部在「下」,身隨觀者就如實觀照「下」;

    當下在「提腳」,身隨觀者就如實觀照「提腳」;

    當下在「推腳」,身隨觀者就如實觀照「推腳」;

    當下在「放腳」,身隨觀者就如實觀照「放腳」。

    身隨觀者(YOGI),安住於身(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這句開示就是在交代作為YOGI(禪修者)的本分工作。在世間,人們出門工作,需要完成工作任務才會得到報酬。沒有完成工作任務,得不到報酬。出世間的工作也是類似的,YOGI密集禪修這段時間的工作就是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那就應該做一個模範標準的YOGI,這非常重要。禪師們因為心懷慈悲而教導禪修,對YOGI寄以厚望,願每一位YOGI都能夠最終離苦。禪師們會不停地督促大家要精進。禪師的督促,是為了YOGI自己的利益,這跟世間公司老闆為個人利益強壓著員工,必須要完成工作任務,這兩個出發點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一點YOGI應該都明白。

    熾熱的精進力(ātāpī ),實質上是四正勤成就(sammappadhāna)。四正勤包括:

    精進禪修,努力地避免那些未生起的、導致墮落的貪、嗔、痴等不善法生起;

    精進禪修,努力地避免那些已生起的不善法再次生起;

    精進禪修,努力地開發培育未生起的清凈善法;

    精進禪修,努力地使已生起的清凈善法,持續不斷地增長直至圓滿成就。

    精進的含義,還包括要勇猛無畏,為了自己的利益,敢於為法捨生忘死、捨生取義。經典裡面記載,菩薩成佛前夕,在菩提樹下的寶座上決意,任憑血肉枯乾、粉身碎骨,此坐若不覺悟,絕不起座。菩薩的大義凜然的精神值得YOGI們借鑒,為了眾生的解脫利益,菩薩即使粉身碎骨都要覺悟成佛。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遇今已遇,YOGI們目前是為了自己解脫的利益而禪修,現在有機會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人、一個具有人類心態的善人、一個覺悟超凡智慧的人,就不應該在千載難逢的機遇到來的時候,還要嬌貴呵護這副皮囊。如果嬌貴自己,就偏離了正道,這嬌氣並非是真正地善待自己,而是導致錯失良機,是虧待了自己。有的人剛覺得有一點痛、麻、酸脹的時候,就覺得大件事了,要趕快換姿勢,怕堅持坐下去傷了身體。如果老是要這樣翻來覆去地動一動、扭一扭、晃一晃,定力是培育不出來的。在自己好不容易有機會來密集禪修的時候,就不應該再在乎這副身體。經典裡面記載了有關於這方面的教言。

    實際上,從古至今都沒聽說過誰因為精進禪修而中風或得重病而死,也沒有因為受持非實食戒而餓死的人(指八戒不吃晚飯)。相反地,倒是很多身體虛弱的病人,甚至得了不治之症的人,不得已來到禪修中心,抱著死馬當成活馬醫的態度,想試一試禪修的效果,他們的身體狀況不久得到神奇改善,有的甚至除掉了病根,完全康復,有許多這種案例,令人唏噓不已,醫生們都覺得難以置信。

    所以,禪坐當中如果感覺到疼痛或不舒適,不要立即就換姿勢,身體不要老是想著要動一動,晃一晃,不要像懦夫一樣膽小怕死,要訓練忍耐,培養勇猛精進的品質。善於勇猛精進的YOGI很快會取得進步。如果說一周、兩周過去了,還是怕痛,還是不停地要動來動去,不用問就知道,這樣的YOGI非常嬌貴自己的身體,要想覺悟殊勝之法,對他來說就很困難。

    有四種真諦,YOGI需要了解。四種真諦就是:

    苦諦,苦之真理;

    集諦,苦因之真理;

    滅諦,苦滅之真理;

    道諦,滅苦方法之真理。

    首先是苦諦。了知苦諦,就不會再顛倒、執著身體,因為人們不知道身心是苦諦,所以才執著、貪愛、嬌貴自己的身體。通過密集禪修,如實知見到身心是苦諦,對佛法的凈信會增強。內觀智慧不斷地開發增長之後,信心越來越堅定,對佛法深信不疑。如果依然不能夠深信佛法,那就說明自己還沒有通過精進禪修而遠離貪、嗔、痴等等煩惱,心依然沒有獲得清凈。前幾天開示說過,當清凈心如排好了隊一樣地,一個接著一個地,一股腦地生起的時候,凈信會生起。因為獲得心清凈,所以生起凈信。獲得心清凈之後,內觀智慧就會開發增長,特別是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互為因果關係,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在每一個當下生起之後就滅去,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在當下快速地生滅的時候,YOGI品嘗到了殊勝的法味,信心增強了,堅信實踐佛法所能夠帶來的殊勝利益,這種堅信是來自於對佛法親身的體悟,它比通過深入經典之後生起的薄弱信心更加深刻和堅定。

    禪修過程中,不同境遇下,六根門處會際遇到各種目標,包括: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的時候所接觸的任何目標,如果心力不夠強大,際遇到悅意的目標,會生起貪愛,YOGI自己會明白,貪愛的習性太強,很難消除。際遇到不悅意的目標,嗔恨會生起,可見,嗔恨也不是那麼容易就給甩掉的,愚痴心就更加不用多說,時時刻刻都在那兒。為什麼內觀禪修搞了這麼久還是會這樣呢?追根究底,就是自己還沒能夠獲得足夠壓倒一切的清凈心的力量。為什麼呢?因為自己受不了累,吃不了苦,剛剛習禪那麼一會兒,就覺得累了,或者,抱怨天氣,不是冷了,就是熱了,稍微著涼了,那可不得了了,得休息休息,總之,有各種理由,自己這副皮囊實在是嬌貴又虛弱,體格不硬朗。要改善這種狀況,首先,自己要堅強起來,增強一些勇猛的抵抗力,加強積極性和動力,這樣才能夠抗住累,也不會老是抱怨天氣忽冷忽熱,不會要找各種理由,要去歇歇腳,躺一躺。所有這些狀況,都是心力軟弱的表現,心力不夠強,有點風吹草動就想要趴下。

    YOGI必須要增強身心的抵抗力,心有了控制力,就不會像牆頭草隨風倒了,今天,要講講這個問題。

    關於增強心的控制力,經典裡面有相關開示,當心的控制力增強之後,心就具有了掌控能力,不再像沒頭蒼蠅,胡飛亂撞,沒有方向。巴利語bala,indriya這兩個辭彙都有「控制能力」的意思。Bala主要的意思是能力,力量。當心的力量強大之後,就有了自控力。Indriya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現在內觀禪修,能夠使相關的善心的力量不斷地增強,當心力逐步地成熟起來,充滿了力量之後,就具足了統治能力。根據經典開示,有控制能力的相關的心力包括:

    信力(saddhā),對三寶的信心;

    精進力(vīriya),勇猛的力量;

    念力(sati),為預防煩惱進入生命之流,從各個根門保護清凈的心不被污染的善法;

    定力(samādhi),心的專註力;

    慧力(pa??ā),清清楚楚地、逐步遞階地如實知見到真實法的本質實相的智慧。

    如果沒有像現在這樣參加過四念處內觀密集禪修的人,這五種心的能力是軟綿綿的。目前大家為了覺悟真理而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內觀智慧逐步地在開發增長,五力也逐步地在增強。特別是,當信力越來越強之後,就能夠辨別清楚,哪些是應該相信的,哪些是根本就不可信的。自然地就會放下不可信之事,而應該相信的真理就會堅持下去。因此,避免了一些過失以及避免了從事沒有善法利益的事。

    當念力不斷地增強之後,身、語、意行為越來越清凈,善心的力量越來越強。念力有多強,煩惱離得就有多遠。念力保護著心不被煩惱所污染。隨著念力的增強,定力也如水漲船高般地自然地強大起來。在此基礎上,有益正知和適宜正知越來越敏銳、越來越明確,自己身、語、意各方面行為都有了預先如理作意的能力,要做一件事,首先考慮到是否是有益的,同時,還要周全地考慮是否在當下適宜去去做。有益正知、適宜正知、如理作意等等這些智慧力也在不斷地提升。不信大家自己精進禪修試試看,必將能夠一一兌現。經典中有句開示如下:

    navahākārehi indriyāni tikkhāni bhavanti

    意思是:有九個因素能夠資助增強五力。

    如果完善這九個因素,將會全面地增強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當這五力足夠強大、具有了控制其他惡法的能力之後,將能夠保障並提升生命品質,徹底改造六神無主、軟弱無力的心,為什麼要增強心的力量?因為,軟弱的心永遠地屈從於各種煩惱的耀武揚威之下,從而導致生命的墮落與失敗。

    第一個資助增強五力的因素是,如實知見到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在剎那間壞滅的現象。這包括:

    在看到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成對地在生滅的現象;

    在聽到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成對地在生滅的現象;

    在聞到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成對地在生滅的現象;

    在嘗到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成對地在生滅的現象;

    在觸到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成對地在生滅的現象;

    在想到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成對地在生滅的現象;

    在睜眼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成對地在生滅的現象;

    在閉眼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成對地在生滅的現象;

    在眨眼睛的當下,名法與色法成對地在生滅的現象;

    所能夠看到的名法與色法,生起的速度有多快,其滅去的速度就有多快。現在。YOGI正在練習隨觀每一個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現象,習禪過程中,正念隨觀的心要一直警覺活躍,必須要杜絕散漫遲鈍,所以,要激發熾熱的精進力,要持續地培育尋禪支—-瞄準目標。YOGI的工作,永遠都是要激發精進力,要瞄準目標。漸漸地,YOGI將如實知見到,每一個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剎那間就滅去了。沒有實際參加密集的內觀禪修之前,也許已經知道身心就是名法與色法,知道了名法與色法是剎那間在生滅的,名法與色法是無常的。這些認識雖然正確,但是,僅僅限於紙上談兵,這樣的知識是不給力的,是不紮實的。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內觀禪修,親自地如實知見到了名法與色法無常的本質實相,這種如實知見的智慧才是穩固不倒的,才是紮實有力的,因為自己親眼看到了,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令人心服口服的真理。因此,YOGI的信心堅定了。

    作為YOGI,必須要隨觀每一個當下生起的名法與色法,由此,將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在當下生生滅滅的本質實相。這就是第一個增強五力的因素。

    為了能夠親自地體證到,身心內的名法與色法是剎那、剎那地在生滅的本質實相,YOGI要緊緊密密地隨觀每一個當下生起的最顯著的目標現象,正念要持續不斷、毫無漏失,在不幾日內,內觀智慧將能夠開發出來,當內觀智慧生起的時候,YOGI自己就會驚嘆:

    哦,佛法就是真理!

    世尊佛陀的教導是真實不虛的!

    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方法是正法!

    所以,按照正確的方法精進習禪之後,開發了內觀智慧,信心就隨著智慧的增長而越來越穩固。

    明天,繼續以教行結合的方法,為大家講解如何進一步地增強信力,以及如何不斷地提升精進力。

    (協助校對:Chaoben Chen 吳珺 湯華俊)

    1. 《法句經》157.Attāna?ce piya? ja??ā, rakkheyya na? surakkhita?; Ti??a? a??atara? yāma?, pa?ijaggeyya pa??ito. 若人知自愛,須善自保護。三時中一時,智者應醒覺. ↑

    Post Views: 1,830
    推薦閱讀:

    如何修習四念處
    四念處卷第二
    三界六道、法印、八正道、四真諦、四念處、業力
    正法:【四念處】 心念處
    四念處的具體修法(一)

    TAG:內觀 | 四念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