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弧度度:慈禧不是妖(中)

弧度度:慈禧不是妖(中)

文/弧度度

縱觀兩千餘年專權統治的發展史,無不伴隨著一路爭權奪利的鬥爭史。有人不禁要問了,為什麼要斗?幹嘛不和諧共處呢?上一章中我們已經提到,一旦踏入專權政治的迷局之中,棋子們便往往身不由己——貪不貪,斗不鬥,抽不抽身,都已經由不得你自己再去做決定了!

專權統治者們為什麼必須斗?主要基於以下四點:一、專權統治的合法性來源於血統的繼承,而非來自於人民的授權,所以它的第一要務便是「防民」;二、專權統治需要的是忠孝兩全的奴才,而不是「功高震主」的人才,所以它的第二要務就是「防臣」;三、專權統治者必須搶佔權力的最高峰,才能獲得最大的安全感,權力越大,安全感相對也較大;四、專權統治者既要利用那些「有為之臣」為自己的家天下服務,同時又要想盡一切辦法防止他們的權勢威脅到皇權的根基,所以往往會培養出另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與不同政見者」,讓兩方勢成水火的敵對勢力互掐,自己則穩坐釣魚台,坐收漁人之利......作為專權統治中的最高統治者,根本就無須懂得太多的治國之道,只需要修鍊權謀之術即可;只要這位爺不是太白痴,基本就可以在群臣內鬥的漩渦中掌握主動權——沒有矛盾也要製造出各種矛盾來讓他們斗,這才是專權統治的最基本特質!

對於慈禧而言,垂下帘子與不垂帘子完全是兩碼事。不許垂簾,標誌著她只能久居深宮,朝政任由當權大臣把握,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一旦垂下帘子,就標誌著她已經登上了權力的最高寶座——哪怕一開始只是名義上的,但是她也完全可以憑此端坐在帘子裡面俯瞰群臣,在韜光養晦的同時操控群臣內鬥,從而達到一步步削弱對手實力並獲取最終勝利、掌握最高實權的可能。

慈禧之所以要發動政變除掉肅順等人,皆因這些人擺出各種POSS不許她垂簾聽政,意欲將她打入冷宮,這勢必會激起慈禧的強烈反彈。每個權斗者都是有底線的,彼時慈禧的底線大概就是你不能將我們孤兒寡母置於死地。然而,當慈禧聯手恭親王奕?做掉這些反對派實現垂簾之後,是不是大清的天下就從此變太平了呢?上一章我們已經提到,由於專權統治中的最高統治者和他的臣子們之間永遠都處於一種互不信任的狀態,所以這也就決定了專權鐵幕下的權斗是一場永無止息的戰鬥。

垂簾之始,慈禧自知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個人權力尚未鞏固,政治經驗欠缺,于軍政、外交一竅不通,所以她也只能將朝中政務全權交付給恭親王及其領導下的中樞——軍機處與總署衙門去處理了。從1861年至1865年間,恭親王的個人權威達到了他政治生涯中的巔峰狀態,他不僅重用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成功剿滅了太平天國的叛亂,而且還在親信文祥、桂良、寶鋆等的輔佐下,聯合有為的封疆大吏們進行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這個時期的慈禧對待恭親王,基本上稱得上優待有加,不僅先後任命他為議政王、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部大臣,還賞以親王雙俸;而且每次入宮議政,太監給太后和皇上獻茶時,慈禧必命也給奕?獻上一杯......此時,反倒是奕?自我感覺飄飄然,覺得居功至偉,對慈禧的態度便生出些許傲慢來:奕?在與太后議政時,有時會佯裝沒有聽到,請太后重述一遍;每與太后有不同意見時,則高聲抗辯;還有,兩宮太后召見之地任何人不得擅入,無論是誰,不經總管太監傳旨,不得徑入,而奕?卻往往不經太監傳旨,徑直入內......

慈禧與恭親王奕?之間的合作,從一開始就瀰漫著一股相互利用、爾虞我詐的味道。慈禧與恭親王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政見不同。慈禧屬於「愛國排外派」,所受到的教育主要來自於宮廷舞台劇的「樣板戲」(這一點與後世的抗日神劇的功效有些類似),早在咸豐帝在位期間就曾力主殺盡洋人,又哪裡懂得弱國無外交的道理?而恭親王則屬於務實派,他一面忍辱負重地與各國使節儘力斡旋,一面試圖從痛苦的經驗中總結教訓,趟出一條自強救國的新政之路來。二、消費觀念不同。慈禧屬於「郭美美派」,不僅花錢任性不打草稿,而且還極愛炫富——老太太沒事在園子里溜達溜達時總想著要儘快修復圓明園,一定要恢復古老帝國的昔日榮光。而恭親王則屬於務業派,當家人才知道油鹽貴嘛,動不動就規勸慈禧說:「美美呀,如今國難當頭,列強辱華,內憂外患,國力孱弱,百姓半飢半飽,你不能再任性地亂花民脂民膏去海外賭博了,更不能滿世界修園子炫富啊!」以前素順等人是不許慈禧垂簾,如今恭親王雖然滿足了她垂簾的願望,卻又處處阻撓她任性花錢,再加上太監安德海整日在她耳邊吹吹風,撥弄撥弄是非,訴說恭親王的種種陰險狡詐,於是慈禧與恭親王的間隙日深......

1865年,也就是天京(今南京)克複的第二年,慈禧便趁著這國難解除的關口,再也按耐不住地要施展下母老虎的淫威——給恭親王來一個下馬威了。是年,慈禧以「妄自尊大、目無君上、諸多挾制、暗使離間」的罪名,革去恭親王的一切差使。幸虧此時親藩樞臣群起力爭,再加上慈禧本人也深慮皇族宗室解體,更顧慮外邦使節的態度,最重要的是朝中暫時無人可以接替恭親王的位置,於是才被迫於數日後,再次啟用恭親王,復命重值軍機處,唯議政王從此撤銷。

1869年,恭親王密令山東巡撫丁寶楨斬殺慈禧最寵愛的大內太監總管安德海。

1874年7月18日,恭親王奕?、大學士文祥等十人聯銜疏奏請停圓明園修葺工程,謂之曰:「宜培養元氣,以固根本;不應虛糜帑糈,為此不急之務。」大概意思是說:「您大婚剛剛花了兩千萬兩,大清朝需要培根固本、休養生息,折騰老百姓的節奏不能太操之過急!」同治帝載淳勃然大怒,準備發上諭以十大臣「朋比為奸,謀為不軌」的罪名,宣布將十大臣革職。兩宮太后見事情鬧大,只好出面調解。重修圓明園工程本是慈禧的懿旨,奕?等的諫阻,實質上已觸怒慈禧,只是顧慮到朝中無人,才不得不做出暫時的妥協。8月1日,同治再發上諭:「朕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懿旨:皇帝昨經降旨,將恭親王革去親王世爵罔替,降為郡王,……著加恩賞還親王世爵罔替」云云,諭修葺西苑三海工。

1876年,文祥病卒,恭親王形單勢孤。

1880年,慈禧的太監攜違禁物出宮,與護軍互毆,慈禧定要懲罰護軍,與恭親王發生激烈爭辯,雙方嫌隙愈深。

1881年,慈安去世,恭親王與慈禧之間失去了調和與緩衝地帶。

1884年4月18日,恭親王與全體軍機大臣被慈禧以「邊防不靖、疆臣因循、國用空虛、海防粉飾、不可以對祖宗」的罪名悉數革職,代之以禮親王世鐸與醇親王的親信工部侍郎孫敏汶等,遇有緊急政務,會商醇親王辦理。總署則命貝勒奕劻管理。醇親王並非明達之人,禮親王更是懵懂不諳世事之輩,朝政旋落入孫敏汶之手。至此,慈禧終於拔掉了恭親王這顆眼中釘,掃清了阻礙其通往專權之路的一切障礙,恭喜賀喜,大清終於進入了「慈禧專權的偉大時代」。孫敏汶事事專仰慈禧鼻息,導致朝廷上下賄賂公行,風氣日壞,諸事廢弛,由恭親王發起和領導的洋務運動也受到各種阻撓與打壓......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恭親王才被再次啟用,然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大清甲午戰敗,固然與其自身長期的積貧積弱有關,不過難道與慈禧的剛愎自用、圖謀專權、打擊能臣、濫用小臣沒有一點關係嗎?恭親王的一生,從咸豐皇帝期間的罷黜算起,經歷了無數次的大起大落,為後世演繹了一出不得不服的「千年老二」的悲劇。說到底,專權制度需要的仍然是四腳奴才,而非頂天立地的人才!所謂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大清的中流砥柱,說到底也就是老慈禧的金牌擦屁股紙罷了——需要時拿來揩兩下下,不需要時則一腳踢開。

經過了二十餘年的明爭暗鬥與貌合神離的共處之後,慈禧終於徹底打倒了恭親王,代之上位的為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慈禧的戰鬥就因此而戛然而止了嗎?慈禧揮霍無度,嗜利好貨,醇親王本性秉直,每有諷勸,於是也就順理成章地逐漸被慈禧所厭惡......二人之間嫌隙驟生,醇親王鬱憤成疾......

呵呵,碰到慈禧這種敗家娘們,誰又能和她做到和諧共處呢?大概也就孫敏汶這種事事仰其鼻息、埋頭悶聲發大財的臣子才能做到吧?!.......

是否可以這樣說,慈禧雖然打贏了樹立其個人威權的戰爭,但同時也輸掉了整個大清呢?接下來大清在甲午戰爭中的完敗,標誌著自立自強的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整個大清也因此一蹶不振,家底基本敗光,一下子便從自給自足的金主國淪為借債度日的債務國,在列強的瓜分下進一步淪為一個長達四十餘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慈禧迴鑾向圍觀老外揮手 (1/6)
慈禧違背祖制修建陵墓,圖案用「龍在下,鳳在上」,遭天譴4天後慘死
晚清迷局:慈禧為何從光緒手裡奪回權力?
1984年對慈禧太后墳墓進行清理 乾屍旁竟還有個神秘黃色包裹

TAG: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