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書院 --中國國學網
發布時間: 2010-3-31 10:18:52 被閱覽數:37 次
清代乾隆年間落成 10月29日,薄霧籠罩的王羲之故居更顯婉約,古色古香的琅琊書院坐落在景色秀美、環境幽靜的王羲之故居里。 琅琊書院始建於20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間。據《沂州府志》記載:琅琊書院,清乾隆24年(1759年)知府李希賢率七屬捐建。 不過,如今我們看到的琅琊書院並不是原來的琅琊書院了,在日軍佔領臨沂期間,琅琊書院和羲之故居均遭到了毀滅性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琅琊書院是1989年重修的。 重修後的琅琊書院保持著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說是書院,其實並沒有院落,只有一個二百多平方米的房屋,裡面陳列著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碑帖和現代名家的書法作品,透出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 如今的琅琊書院,其講學的功能已幾乎消失。更多的時候,這時承載著的是人們的思舊情懷,人們在這裡睹物懷古,隔著百年光陰,遙想當年書院的琅琅書聲。 曾是臨沂最高學府 書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從事文化工作的張鐵民老先生告訴記者,古代書院就相當於現在的學校,而琅琊書院,是當時臨沂當之無愧的最高學府。 如今,從一些史料記載中,我們仍然能夠想像當時書院講學盛況。據介紹,書院內的學子最多時達幾百人。許多名人前來講學,像清代書法家何焯、文字學家尹壽彭,都曾端坐在琅琊書院的大堂之中說古論今過。 鼎盛時期,李希賢、熊遇泰、花泳春等歷任知府常來書院講課,可見當時書院受重視的程度。當時的琅琊書院,基本成為了沂州府培育和挑選人才的地方。 提起古代書院,在許多今人心中,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地方:清幽的林間,隱著一座古樸院落,身著青衫的書生手握書卷,不時有琅琅書聲回蕩…… 書院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在臨沂,歷代學者和地方官員也曾設立了不少書院,這其中,琅琊書院規模最大、名氣最盛,是百餘年前臨沂的最高學府。今天,讓我們追尋這座著名書院的歷史,感受古典文化的餘音。 儘管現在能找到的關於琅琊書院的歷史記載不多,但仍有一些關於琅琊書院的描述在民間流傳。據說,當時書院的建築宏偉考究,前面有碑亭、大門,門內立有康熙御書龜馱碑,周圍廊下牆壁上嵌有琅琊法帖及眾多歷代著名的石刻碑,庭中左右建書室30間。琅琊書院的藏書在臨沂各個書院中也名列前茅,最多時達數萬冊。清末廢除科舉制度以後,琅琊書院幾經變遷。先是1901年被改為「沂郡校士館」,學習課程也發生了變化,增加了一些西學的內容。1902年又改為臨沂縣立第一小學,辛亥革命後改為工業、職業學校。1928年,臨沂一中的前身「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擴建,原琅琊書院舊址與佑軍祠劃為該校第三院校區。 儘管歷經變遷,但此時的琅琊書院仍然保持著教書育人的性質,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但令人惋惜的是,後來,日軍佔領臨沂,書院全部毀於敵人的轟炸和焚掠中,成了一片廢墟。書院的藏書也被破壞,數萬冊藏書僅存六千多冊。 沒落 新貌 幾經變遷毀於戰火 有望再現「書聲琅琅」 1989年,臨沂重新修建了佔地200平方米的琅琊書院。新生的琅琊書院位於重新整修後的王羲之故居內,這裡綠樹成蔭,曲徑通幽,成為臨沂的一大名勝,吸引了國內外遊客。 琅琊書院曾承載著百餘年的文明,今後,這裡有望再現「書聲琅琅」的情景。王羲之故居的相關負責人說,他們正在計劃對琅琊書院進行改造提升,恢復書院講學的功能。屆時,普通的市民也可以到琅琊書院,免費聆聽全國各地的文化名人的講學。
推薦閱讀:
※國學原典·集部·全唐詩(中)·卷五百三十八
※國學要與時代共鳴
※儉能厚德載物,奢必墮落自敗
※郭繼承國學: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儒學?為什麼要學習孔子的思想?
※射鵰英雄傳中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