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四十一集(文字 視頻)

《感應篇彙編》第41集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積善篇》,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142頁第6行。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可(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我們現在翻到前面,來看字句解釋。看第六行「臣妾」,【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這什麼意思呢?「臣妾」在這個地方,不是大臣,也不是妻妾那個妾。

  

  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窮人比較多,窮人生活比較困難,不能夠生活,所以他們就把自己賣給富貴人家,男的叫做「臣」,古代講家臣、家臣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女的呢?就叫做「妾」。或者是兩國打仗,打贏的抓到打輸那一國的老百姓,抓來當奴隸,那這個也叫「臣妾」,是這個意思。

  

那接下來看這個【皆受金於府】,就是到政府那邊去領錢,那這個「府」,就是專門在發放、管錢的那個官。那接下來【子貢】,我想大家都知道,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很會理財。所以你看他這裡就是贖人,你沒有錢沒有辦法贖人。(贖)一個人搞不好黃金都要幾十兩。他有錢、他很會理財,也就是很會賺錢、很會生財啦!

  

那麼,子貢他講過一句話,他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怎麼解釋呢?我想各位都知道《天文學》裡面有「日蝕」和「月蝕」。那麼「日蝕」,就是日光被月球遮蔽的現象。那「月蝕」,是地球遮蔽日光,使不能照射到月球的現象,這叫日食(蝕)和月食(蝕)。

  

那麼《論語講要》裡面,李老師講:「子貢說:『君子的過失,就像日食和月食』」。所以,你如果是一位老師,或說你是一位君子,那麼大家都怎麼樣?現在的話就是「用放大鏡在看」,你的標準比較高。所以君子的過失呢?就像日蝕和月蝕一樣,他有犯錯,人家都看得到。

  

那麼君子有過,像日蝕、月蝕一樣。那麼「更也」,「更」就是他改過,他改過人家都很欽佩他、很仰望他。所以這一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他不掩飾過失,因為他能夠勇於改過。所以,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

我們常常懺悔,我們會在佛前懺悔,但是我們也要有勇氣在大眾(前)懺悔。所以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我知道、我也看過,「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位胡妮妮居士、大菩薩。「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有一個懺悔班,那懺悔班很好,你什麼過錯全部都要講出來,你不敢講就是不敢懺悔。

  

這個我跟你講,在考驗你,你敢不敢在…?不要說是10個人、20個人的蓮友面前,你光犯錯,你就不敢在你小孩面前和你太太面前認錯啦!那更何況是同事呢?所以,「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種懺悔班的設計,我覺得很好,這個也可以講說:公開性的「功過格」。

  

所以我們去供僧,我們去正覺精舍供僧,那定弘法師跟我說:他去正覺精舍以後,他才知道怎麼做一位出家人。因為剛開始(他出家以前),他講說:其實他對這整個比丘戒,他也不是很深入。他一直到正覺精舍以後,他說:他常常會(等於)違反出家人的戒律,那就要懺悔。所以定弘法師說:他去這段期間,常常都在懺悔。所以,「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種懺悔班很好。

  

坦白講,你如果是公眾(前)這樣「發露懺悔」。你把你的缺點和過錯,還有過失講出來,這個叫做「發露懺悔」。那麼「懺」呢?過去的行為,尤其是惡的行為,「悔」呢?將來不再做。所以真正的,如果敢在公眾面前懺悔,他的業障是會消的。為什麼?因為你業障不能夠隱藏起來,我們以前講過說:【不履邪徑,不欺暗室】啊!

  

那你如果是藏惡,隱藏起來,這個叫做「欺暗室」啊!所以,為什麼在前面的《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有講到:報應裡面有「隱報」和「顯報」,有「直報」和「巧報」。直報,直接的報應;(顯報,)很明顯的報應;有你看不到的報應,有很巧合的報應,就隱報、巧報。

  

那為什麼會有隱報、巧報呢?因為會有隱德(陰德)或者隱惡。有些人他做善,他不讓人知道,陰德。那有些人,他做惡不讓人知道,隱惡。所以能夠公開懺悔是消業障最好的方式。

我們現在一般都是靠拜懺啦!我們到道場去,我們拜「慈悲三昧水懺」啦!我們拜「梁皇寶懺」啦!那我們是在那邊,悄悄地跟佛菩薩說:「哎呀!我做錯什麼事情啦!」可是你不敢在活的佛菩薩面前,每一位眾生都是佛、每一位眾生就是未來佛,你敢不敢在未來佛面前公開懺悔?

我覺得講到君子的過錯,像日蝕和月蝕,那我們還要有勇氣來公開懺悔。那我現在,我的習慣都是這樣,譬如說:如果我做錯事情,那我都當場跟人家道歉。

接下來我們看這個【子路】,子路也是孔子的學生,子路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有武功、精通武藝,以政事見稱。他為什麼以政事見稱呢?他適合從政,也就是說他適合當官,那麼他的性格,非常地爽直和率真,我們現在講說直性子。

  

那麼有勇力才藝,他也很有才華,武功也很有勇猛的力量。那有一點很特別,他敢批評孔子。我們一般都不敢講老師怎麼樣啊!誒!他很奇怪,古代這個註解裡面講說:他敢批評孔子喔!而且孔子也很有德行和包容。

孔子說:他很瞭解子路這個人,對他評價很高。他認為他可以當一個大臣。而且孔子說他可以怎麼樣?「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就是說古代的國家裡面,有大國和小國。那大國我們叫「萬乘之國」,譬如說:一萬輛馬車。

那有一千輛馬車的叫「千乘之國」,那這應該是屬於中小,中型的國家和小型的國家。那孔子說子路怎麼樣?「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他可以去管這個小國家,也就是他可以當一個諸侯、當一個小國王。而且孔子還說(子路)使他自己:「惡言不聞於耳」。

  

做事呢?子路做事非常果斷,他信守諾言、勇於進取,他曾經擔任「衛蒲邑大夫」,「季氏的家宰」就是家臣。季氏在春秋時候,是一個很大的諸侯(卿大夫)。那麼後來呢,子路在衛大夫孔悝家(任)家宰時,因為他們內部鬥爭(內訌),在內部鬥爭中他被殺,內訌中被殺。

  

那麼,這個【道】就是引導的意思。那麼【教道】,各位看142頁的倒數第二行,這個「道」是什麼呢?「道」就是引導。那麼接下來這個【黜】,「黜」就是孔子責備子貢嘛!那所以叫做「黜」,就是說責備的意思。這個143頁的第四行,【孔子則取由黜賜焉】,就是責備子貢。這個「黜」就是我們講說罷黜,「黜」事實上就是責備的意思。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這個是屬於儒生跟中峰禪師對話裡面的第四個,【何謂是非】?前面我們講過【真假、端曲、陰陽】,那這個是第四個「是」和「非」。那什麼叫「是非」呢?春秋時代魯國定了一個法律。這個法律是什麼呢?就是魯國如果有人肯出錢,把被其他諸侯擄去做臣或者做妾的國人贖回來,就可以向官府領取賞金。

  

那麼當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剛才講說他很有錢嘛!所以他出錢去把這個人贖回來,但是子貢他不願意接受賞金。子貢不受賞金,完全是怎麼樣?因為他也是喜歡行善,倒不是說表達他清高啦!因為他本來錢就很多啦!但是他完全是要去幫助人。

  

但孔子聽了以後,孔子不高興的說:「這件事情,賜(就是子貢)他做錯了」。他說:「聖賢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能夠改良風俗。因為這個社會風氣的好壞,必需要靠社會上有德的人來領導,有德的人來呼籲,有德的人來帶動」。

  

像淨空法師,他推動全天下的三個根的教育,《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你看全中國風起雲湧,馬來西亞、香港、臺灣都在推這三個根的教育,這叫「改良風俗」。如果沒有老和尚在這幾年來,推動廬江的傳統文化教育,乃至於馬來西亞漢學院的教育,你想想看:這七、八年來,五、六年來,傳統文化會在中國這樣如火如荼的展開嗎?不可能嘛!

  

所以聖人乃至於君子或者聖賢,他對於這個社會,他的一舉一動,我們所謂的「動見觀瞻」,他會影響到人心,影響到社會的風俗。所以為什麼對子貢這個行為,孔子不贊成?因為孔子有慧眼、孔子有智慧呀!你看聖賢看善惡,我們前面討論過,跟天地鬼神是一樣的,但是「不與世人同一取捨」啊!

  

所以孔子就說:「這樣不行,聖賢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社會風俗,而且可以用來怎麼樣?教化老百姓啊!引導老百姓向善啊!你不能只為了說切合自己的心意而去做啊!」所以我們講到這裡,就想到《論語》裡面有一句聖賢的開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解釋上是這樣子解釋:君子的德就像風一樣。那什麼叫風?風就是教化啊!如果君子的德像風,那在下的小人,他辦事情就會有成就啦!那小人是什麼?小人就是芸芸眾生嘛!一些凡俗大眾啊!那麼這些大眾,「小人之德草」,為什麼是草呢?

他們也有性德啊!他們也有這個「人之初,性本善」,他有這個良德、良心、良能啊!所以「草上之風」,風就是教化,那草是人人的性德。你看風從東邊來,那草一定往西邊倒,那反過來也是一樣啊!所以就表示:上位的人一言一行,就能夠感化一般的人民。那麼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

那接下我們再看最後,孔子說:【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現在魯國的人,富有的人少窮的人多。【受金則為不廉】,如果說接受賞金就認為那是「貪財」,不廉就是貪財,那麼不肯背負貪財之名的人,怎麼會願意出錢去贖人呢?恐怕從今以後,不再有人去贖人了,不再有人去【贖人於諸侯】,去諸侯那邊贖人啦!

  

那麼接下來講,另外一位孔子的弟子,【子路】看到有人掉到水裡面去,【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那麼子路把他救上來以後,那個人送一頭牛來致謝,那麼子路接受。孔子知道以後,很高興的說:【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他說:「魯國從此以後,會有很多人,自動去救那些溺水的人了。」為什麼?因為子路做一個表率啊!

  

所以,這兩件事情從這個【俗眼觀之】,我們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我們一般人都會這樣說:「你拿人家的錢不好,你拿人家的東西不好,不應該拿人家的錢。」這是我們自然而然的一個分別、執著。

所以它是說從世俗的觀點來講,那麼子貢不接受金錢,一般人好像認為是對的、是好的;那子路接受牛,一般人認為說不好的。但是【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孔子卻是稱讚子路,由是子路的名字,孔子稱讚子路而責備子貢。這一段我們講到這裡。

  

那麼這一段裡面,淨空老法師他怎麼來開示呢?我們來看一下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聖賢做事,可以移風易俗。那麼孔老夫子教訓子貢,子貢為什麼錯了呢?因為聖賢人做事他有一個原則,就是剛才講過,他要移風易俗,要教化百姓,給百姓做榜樣」。

所以老法師在各地講學,有開導大家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那其實跟孔子講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移風易俗)對社會一定有利的、對眾生一定有利的,這是老法師的第一點開示。

  

第二點,老法師說:「雖然行善,但結果是害人;看起來是善,其實不是善」。子貢他贖人,他不接受金錢,那麼大家都學他,這樣的話,孔子責備他。老法師說:「這樣也不對」,為什麼呢?現在子貢這樣做好像是善事,但是卻留下一個不好的影響,會影響到許多人去贖人啦!換句話說:你不能夠帶動而且是阻礙別人,那不就是害人了嗎?所以他說:「這個看起來是善,但實際上是非善。」這個道理很深,能夠見到這個道理的人不多,只有聖人見得到。

  

第三個,老法師說:「雖不善,其流足以濟人」,「其流」就是他的影響,可以幫助人,所以看起來是非善,但事實上是善。子路救人,他接受人家一頭牛,這個看起來好像是不善,事實上他是善的。所以,老法師說:「如果說以子貢和子路這樣子來講的話,那就是給我們學習的一個標準」。

  

接下來,我們來看143頁的第4行。【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

  

這一段的白話解釋,它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考慮到眼前的行為。【不論現行】的意思是說:你不能只考慮到現在所產生的效果。【而論流弊】的意思是說:你要考慮對未來,它有沒有產生不好的影響,有沒有不好的流弊產生,這個叫做「而論流弊」。

那麼【不論一時,而論久遠】,是什麼意思呢?它說:你不能夠只講求一時的對和錯,而要推究久遠以後的是非影響,這個是「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的意思是說:你不能只在乎個人的得失毀譽,而要著重在對天下大眾有無實際的利益。

  

現在雖然他是善的,【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但是他後續的影響卻有害於人,那就雖然像是善,其實還是不善。那麼,【現行雖不善】,現在所做雖然不善,但是【而其流足以濟人】,但是他後續的影響卻能夠幫助人,那麼雖然看起來是不善,而實際上是善啊!這個地方它的關鍵處非常地微細。所以說,【然此就一節論之耳】的意思是說:這只是拿「善」的這一種情況來討論罷了。

其他似是而非的道理還很多,也是跟這個道裡一樣。那麼接下來,我們看這個143頁倒數第三行。【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決(抉)擇】,這四句很重要,這個就要有智慧判斷啦!

  

什麼叫【非義之義】呢?「非義之義」就是說,以「義」來講的話,我們講說道德仁義,那「義」譬如講說,你做應該做的事情,這個叫做「義」,我們一般講叫「本份事」。你應該這樣去做,應該要去做就是「義」;但是你所應該這樣做的事情,它後果卻是錯誤的。

  

譬如說有一個人犯罪,你說:「不要抓他」,尤其像我們做警察工作的,「你把他放了好啦!把他放了好啦!」你把他寬恕,放了這個壞人,你現在眼前看起來,好像是慈悲、好像很講道義、好像是「義」。

但是這個人如果不知道悔改,你放他以後,他更加膽大妄為、危害別人,使他自己再度犯罪。這樣的話,那麼寬放(寬恕和放他)是錯誤的。你不如不寬放而加以懲戒處罰,讓他知所警惕,可以使他以後不敢再犯,這才是真正的「義」,這叫做「非義之義」。

  

所以有些對犯罪受刑人的矯正,那是必要的手段。譬如說性侵的案子,我們就常辦這種案子,他才剛抓去關,放出來的性侵案的高危險群的。他一出來,馬上就在巷子裡面,就要強暴、性侵婦女,這是很可怕的事情。那這要什麼?就國家的法律,把他做一定的矯治和懲罰,這是必要的一種懲罰,這個叫做「非義之義」。

那什麼叫【非禮之禮】呢?「禮」來講,對人本來就應該要恭敬禮貌,你對人家有禮貌是應該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分寸,你過份的多禮,反而養成對方逐漸的傲慢起來,那就不是「禮」了。所以,如果你能夠以適當的禮節來規範,那才是真正的禮,這叫「非禮之禮」。

  

那麼「信」呢?「信」就是說:守信是應該的。如果你為了顧全「小信」,而誤了大事,反而使「大信」不能夠顧全,那就成為「非信」了。所以必要的時候要放棄「小信」,來顧全更為重要的「大信」,這才是真正的「信」,這個叫【非信之信】。

  

  那麼「慈」呢?【非慈之慈】呢?「慈」本來就是什麼?愛人本來就是慈悲嘛!但是你過份的慈愛,導致對方失去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行為偏差,那他未來會闖出大禍,那就變成不慈了!所以應該給予適切的勸導和指正,使對方能夠明辨是非、品行端正,那才是真正的慈悲。

  

譬如說:現在一般父母比較頭痛,就是小孩不好教育、不好管教;那現在又不能讓老師,可以適度的體罰學生。所以現在有很多,像臺灣有一些家長就很奇怪啦!老師稍微給小朋友管教一下,家長就到學校去跟老師理論啦!那這個是非標準就模糊啦!那這是什麼?這個叫做「非慈之慈」。

  

  所以現在小朋友都很聰明,像臺灣來講的話,我們也曾經辦過案子。他是個單親家庭的小孩,都跟他爸爸住在一起,然後假日就去跟他的外祖母住在一起。那外祖母給他看電視,他可以看電視,等到回到他爸爸這邊,他爸爸不准他看電視。他就打電話到警察局來報案,就申請家暴令。

  我們警察看到這樣,也儍眼說:「不准你看電視,也申請家暴令啊?」他小孩子去學大人,那這樣的話,你說這不是「非慈之慈」嗎?你寬縱他反而害了他。所以這四個我覺得很重要,我們要加以仔細的分辨判斷,再做明智的選擇。

  

  所以這一段裡面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行善要看流弊,要看長久,要看對天下有沒有影響。」他說這三個很重要,要看天下、要看久遠、要看流弊。他說:「這三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牢牢地記住」,尤其是我們在做弘法的工作,我們更應該要謹慎小心。

  

  他說:「我們行善,這個善的影響,面要廣、時間要長,這個善是『是』,那這是大善。如果影響的面很小,影響的時間很短,那麼這就是小善,小善那就是『非』」。影響的時間長,全民得利益,天下人得利益,那這個善是「是」,就是「是」和「非」我們要弄清楚。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何謂「偏正」?我們看經文:【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攫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那這一段就是講【偏正】,我們來看字句解釋。這位【呂文懿公】是誰呢?呂文懿公,「文懿」這個名字是他的諡號,他往生以後國家給他的一個封號,追封。那他的名字叫呂原,原來的「原」,他號叫逢源,他是浙江秀水縣的人,他生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做過宰相。

  

  那麼人呢?老法師說:「呂文懿公是個老好人」,他為人很方正,是個好人,忠厚的長者。那麼有一天,大概是因緣吧!他就跟皇帝辭官罷相,就我們現在講的:不做總理了、不做行政院長了,就辭官罷相回他家鄉。

  

  那還鄉的時候,雖然辭去宰相的職務,但是他老人家的德行、他的事業,以及他給人家的評價,都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那尊敬他(像)怎麼樣呢?「泰山北斗」一樣,泰山和北斗是人家最仰慕的對象嘛!

  

  那麼呂原他回去以後,他母親死掉了,遭逢母喪,他連續三天不喝一滴水,三天水漿不入,連個稀飯都不吃。因為哀毀過度,他悲傷過度,喪事辦完以後不久,同年死掉了,享年四十五歲。那麼,皇帝贈了禮部左侍郎,追封「文懿」。

那麼【海內仰之】這個「海內」,倒不是我們講說海內外,不是,海內就是國內的意思。那【泰山北斗】呢?「泰山」就是比喻他德高望重,或是有卓越成就的,被人家尊重的、敬仰的人。「北斗」就是北極星,天上所有群星跟它圍繞歸向的,就是北斗星。

  所以,現在大陸有一個,我們外面用的叫GPS系統(定位系統),那大陸就叫「北斗星定位系統」。誒!大陸取這個名字很好,北斗星咧!這等於它在天上是最高的星,所有的星都環繞在它的左右,所以取這個「北斗星定位系統」也滿有意思的。

  

  那接下來這個【謝】,「謝」就是推辭的意思。【逾年】就是第二年。那接下來看,144頁的這個【攫】,就是窮民去搶,白天去搶米。「攫粟」這個【粟】,就是米的意思、米糧的意思。「攫」就是去搶劫、奪取。

  

  那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釋。什麼叫「偏正」?就是明朝呂文懿公,剛辭去宰相職務,回到故鄉的時候。因為他清廉方正,國人都敬佩他,就像群山拱衛著泰山、眾星環繞著北斗星一樣。

  

  那麼有一個鄉下人,他喝醉酒在罵呂公,那呂公他不動怒。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出:呂公他修養很好、很能忍辱。以他來講,他的身份是宰相,但是他不跟他計較,我們講說大人大量。那麼他就對他的僕人說:「這個人喝醉了,不要與他計較」,於是回到家關了門,就不理他了。

  

  過了一年以後,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知道以後,很懊悔的說:「如果當時我稍微跟他計較,將他送到官府去治罪,藉著小懲罰可以讓他深自警惕,而不敢再造惡。可惜我當時心存仁厚,便輕饒了他,怎麼知道養成他更大的惡行呢?以致今天犯下死罪,即將要送命」。這就是什麼?「存著善心而做了惡事」的一個例子。你當時原諒他,好像是一個良善的行為,但是沒有想到:他因為這樣而產生更大的惡心,去造惡事啊!

  

那麼也有人,他是帶著惡心,不是說他很惡的心,他可能在一般人的標準是說:「怎麼可以這樣打人」,比如說啦!這裡講的故事,就是他「以惡心但是卻做了善事」。像一個大富人家,他在有一個飢荒年,看到窮人在白天公然在街上搶米。於是向縣府告狀,縣府卻不受理,那窮人就更加的肆無忌憚了。

  

  那這個大富人家沒有辦法,就私下找他們自己的壯丁,把搶米的人抓起來,把這些亂民關起來,而且還讓他出醜,就等於在責備他們。那其他搶米的人,看到這個大富人家抓人,後來才安定下來,否則這個市面上就要大亂了。

  

  那我們來看這裡,所以144頁的最後這個(倒數第四行)。【善者為正】,你做「善心善事」這個是好,「惡心惡事」那是【偏】啊!但是如果存著善心,那這是「正」;但是卻對人有害,反而是造了惡事的結果,那是「偏」;這個叫什麼?叫「正中之偏」啊!那你存著惡心,是「偏」;結果對人是有利的,反而是做了善事,是「正」;這叫做「偏中之正」。那這其中的道理,大家不可不明白。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何謂「半滿」?【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

  

  【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主僧惟令其徒迴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汝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汝不迴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鍾離授丹於呂祖。(鍾離權呂洞賓俱唐時人)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已。此又一說也】。

  

  敬按:依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了凡四訓》原文以下應接:【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諒係《感應篇彙編》謄載之疏漏,敬謹補錄於此,以供日後查考。

  

  【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來看前面的字句解釋。各位來看這一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句話是在144頁的最後一行,「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句話是在《周易?繫辭》裡面出來的。

  

  那麼再來,這個【書曰:商罪貫盈】,它是在《尚書?泰誓上篇》,它的全文是「商罪貫盈,天命誅之」。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它說這個「商罪」,就是我們講說商朝皇帝紂王,他就是暴政,他的罪孽多得像錢一樣,穿滿了整串。後來「天命誅之」,就滅國、亡國,這就「商罪貫盈,天命誅之」的意思。

  

那麼接下來145頁的第三行,【主席】就是「住持」的意思。那麼再來,我們來看145頁的倒數第三行,這個【鍾離】叫「漢鍾離」,我們講說八仙之一,我們一般有人講「漢鍾離」,有些人說「鍾離權」,他字雲房,號正陽子,這是八仙之一。

  

  那麼接下來,看這個【呂祖】,呂祖就是呂洞賓,他字洞賓,號叫做純陽子,所以有人稱呼呂洞賓叫「純陽祖師」。在我們臺北市的文山區,我以前服務的地方,木柵有一間很大也是建了很久的宮廟,是呂洞賓的廟。那麼呂洞賓他也是八仙之一,那呂洞賓生在什麼時候呢?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因為他常常居住在山上、巖壁中,而且也住在洞裡面,所以叫做「洞賓」,是這樣來的。

  

  那傳說他在民間教化,能夠寫詩來度人,所以一般都稱他叫詩仙,而且用仙詩來化度世人。聽說呂洞賓在得道成仙之前,他也是當官的,他曾經困頓在官場(仕途就是官場)。那麼有一天在長安的酒肆(就是酒店)裡面,他遇到漢鍾離祖師。

  

  大概是呂洞賓喝醉了,有點醉意了,因為官場不如意嘛!那麼漢鍾離就給他一個感化,用什麼?「黃粱一夢」。那這「黃粱一夢」,老和尚講經有講過,就那個人睡著了,在餐廳吃飯喝酒睡著了,從出生到讀書到考取功名,再當官到告老還鄉,這樣一生一下就結束了,「黃粱一夢」。

  

  那麼當時,漢鍾離用「黃粱一夢」感化呂洞賓;而且用「生、死、財、色」這四個東西(考驗呂洞賓)。「生、死、財、色」,一般人呢?「生」大家都很喜歡,但是「死」就不喜歡了,一聽到死,我常講:「癌症是被嚇死的」。

  

 我講個笑話給各位聽,因為我很喜歡印經書,也很喜歡印佛像跟人家結緣。我印很多佛像,譬如:西方三聖啦!金卡啦!佛卡啦!我印很多跟人家結緣。你要想來世莊嚴,除了買花供佛以外,那麼印佛像,乃至用佛像去跟人家供養、結緣,那來世絕對是很莊嚴,法相很莊嚴。

  

  那我們知道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他的佛堂後面,一定掛一個「死」字,對不對?寫一個「死」字,一個捲軸一個「死」字,這個外面流通很多。那也有一個字條,就一個「死」字。那我以前要印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就跟我的老師(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簡豐文老師-老法師的學生)說:「老師老師,我要印一個『死』字,像我們學生考試寫的『必勝』,就貼一個字條把它貼在這裡掛起來,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死。」我老師那時候跟我講說:「人家會跟你當成神經病」,老師當然是開玩笑的啦!但是老師也講出現在人的心聲,難道不是嗎?

  

我們臺灣的習俗,說房子願意借給人家死,對不對?願意借給人家死,這為什麼呀?一般老人家有智慧,你房子「借給人家往生」是好事啊!所以你看前幾天報紙有登,南部有一個小朋友,他是原住民,他因為在山上受重傷,後來死掉了,他是一個單親家庭,他跟他外祖母相依為命。

  

  因為屍體要搬到山上他家去很遠,那後來就在他往生不遠的地方,就在那邊辦喪事。誒!那老村長就很好,老村長就說:「我的家借你停屍體」。一般有些很怕死的人,他是不願意人家到家裡停屍啊!尤其是像現在臺北市,臺北市現在都是住高樓大廈啊!對不對?誒!這是活人住的,這不是死人住的啊!

  

我講個故事給各位聽,為什麼漢鍾離用「生、死、財、色」來考呂洞賓?你「死」如果不悟透的話,要成道很難啊!所以定弘法師不是跟我們講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嗎?他現在是「日中一食」,早餐不吃,晚餐不吃。我們一般晚餐叫「藥石」,吃藥的藥、石頭的石。結果定弘法師他剛開始去,他就問正覺精舍的師父,因為正覺精舍大概有60幾位法師,大概「日中一食」的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他就問那位「日中一食」的師父,他說:「你怎麼持日中一食啊?你有什麼方法?」他以為說有什麼大學問啊!大的開示啊!才日中一食啊!結果道理很簡單,就是這裡講的這樣,印光大師也講過:「修行人要把死字掛在額頭,每天提醒自己:生死無常馬上就到」。結果定弘法師問正覺精舍的那位師父說:「你怎麼持日中一食啊?」他說:「你不怕死就可以做到了」,就這麼簡單,不怕死。

  

欸!不怕死就是視死如歸了咧!「視生死如無物」啊!我們可以講就「放下」啦!他就把生死放下了。那誰把生死放下了?看破、放下的人才有辦法把生死放下,就像六祖大師一樣啊!他要往生的時候,他先預告:他什麼時候要往生。

  

  弟子就在那邊哭啊!那他就跟弟子講說:「你們哭什麼?我告訴你們:我什麼時候要走,我要去哪裡自己很清楚,那你們哭什麼?如果我不知道去哪裡?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死?那你們哭還有意義,我知道我要去作佛了,你們應該要感到高興才對,你們哭什麼」?

  

  所以修行人,這一關遲早都要去面對的,上次我有跟各位講「無常」,《無常經》裡面的開示。所以真的修到預知時至的人,他就像劉素雲一樣,她說:她常常想要表法。所以這位鍾離權,用生死來考呂洞賓。

  

我以前在長壽山帶共修的時候,有一位居士修得很好,黃居士,他活到大概88歲、87歲。以前我在長壽山共修的時候,我跟他相處了10年。你知道他修得多好嗎?他就是一心清淨,他每天在寮房裡面,就是聽經、聞法、念佛。那早期他年紀輕的時候,他就是一個人揹著一壺水,帶一個包子,他就到山上去除草,到晚上才下山,這樣日復一日,他可以講說妄想非常地少,念頭非常地清淨。

  

  我就跟你講說:為什麼真正開悟的人,或者真正看破、放下的人,他心中是沒有生死恐懼的,因為他了解「本無生死」嘛!我們「本俱涅槃」嘛!生死是我們的「業感緣起」嘛!我們凡夫有我執、有法執,我們有這個身見,我們有見思惑、有貪、瞋、癡、慢、疑,我們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所以我們才會貪生怕死。那真正悟的人,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明白自己這一念心的人,他「我執」放下來,他瞭解是一個緣起嘛!緣起緣滅嘛!那他生死就放下了。

  

所以我那位蓮友,也可以講說我那位長輩,我剛剛講那位黃居士,活到88歲。他要往生那一天是農曆的11月17日(阿彌陀佛聖誕),他前七天先作表演,他前七天跟長壽山的師姐講,他說:「我要借這個地方往生」。那你看,我們臺灣的習俗就是一聽到「死」,就會覺得不吉祥,所以他剛剛講說:「我要借妳這裡往生」,她說:「呸呸呸!不要講那個不吉祥的話」,她就跟黃居士這樣講喔!

  

  那黃居士他生死自在,他從七天前先預告,也就是從11月11日開始預告:我7天後借妳這個地方往生。到11月15日的時候,剩下15、16、17,剩下三天。到15日的時候,他就跟那位師姐講,那位師姐一樣去端飯菜給他吃,他說:「我只剩下三天」,他還比這樣呢!

  

  要是我們的話,我們生死沒有看破,「哎呀!我三天就要死掉了」,你就會嚇死了。他不是啊!他還笑嘻嘻地說:「我只剩下三天囉!」然後那位師姐跟他說:「哎呀!你不要講這樣啊!你不要講這種話」,結果人家真的是有定功、有智慧、有三昧。

  

  他到11月17日(阿彌陀佛的聖誕),前一天(11月16日)晚上,人家一樣給他送飯菜,他一樣吃一點,吃完以後,就是到11月17日凌晨2點,他就往生了。他全身柔軟,從樓上把他揹到樓下助念室去助念,全身柔軟,這是有功夫啊!所以有些他修行道行很高的人,也就是說他禪定功夫非常深的人,他真有那個能力預知時至,而且他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

  

我早期的時候,曾經跟臺灣的「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到臺北市的國泰醫院。因為他們僧伽醫護基金會是專門關懷出家人,那他們就要去送慰問金給一位出家人,要在國泰醫院開刀的一位出家人。那位出家人他是一位喇嘛,修得很好的喇嘛,我第一次看到這樣,我也是很敬佩。

  

  當我到醫院去看他的時候,那位喇嘛因為他是肝癌,第二天,他要從這個地方剖胸,整個要剖開,那我到醫院去看他的時候,他在醫院的病床上面盤腿而坐,在讀那個藏文《金剛經》。所以你看這個就是什麼?這位師父的定功也是了得。雖然他明知道他癌症可能時日不多,而且第二天要做大手術,但是他生死自在。

  

所以這個漢鍾離他用「生、死、財、色」等十種考試來考呂洞賓,但是呂洞賓都心無所動,他不為所動。於是漢鍾離授給他金液大丹以及靈室畢法,這是他們道家的一種仙法。

  

後來呂洞賓又遇到火龍真君,傳給他日月交拜之法。呂洞賓就是(得)火龍真人給他訓練這個劍法,所以呂洞賓他有配劍啊!那麼他的道術揉合了佛家跟道家的理在裡面,但是他是以慈悲度世為修道的目的。所以呂洞賓練劍術,他有「三斷」,哪三斷呢?第一個斷貪瞋,第二個斷愛欲,第三個斷煩惱。欸!這個就不簡單了!

  

練劍原來是要跟性德相應,要跟德行相應。練劍不是要養生,練這個劍術,不是要把身體顧得很好,不是啊!他練劍的目的是要把煩惱斷掉,把貪瞋斷掉,把愛欲斷掉,那練劍就變成菩提了。所以老和尚講過一句話:「一切法都是佛法」,「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所以開智慧的人他練劍,練劍就是佛法。

  

所以,呂洞賓說他的劍法是「斷貪瞋、斷愛欲、斷煩惱」。而且他怎麼樣?他發大願要潛心修道,要度盡天下眾生,這個願就很大了。所以他剛開始居住在終南山,後來他修道成仙,周遊天下;人家稱他叫「回道人」,回去的回,回道人。「化度行人,或隱或顯」,有時候用暗中的,有時候用公開的,「世莫能測」,那麼武宗給他加號「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接下來我們來看146頁(第三行)的「三輪體空」,這個「三輪體空」,在《金剛經》裡面也有。照字義的解釋,《佛光大辭典》裡面解釋:布施有能施、受者還有施物。有能布施的我、布施的對方、布施的物品這三個,「三者皆悉本空」。什麼叫「本空」呢?就是說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分別,而且達到無我,這是「三輪體空」。所以無我的人,他只要去布施,都能跟「三輪體空」相應。

  

所以什麼叫「三輪體空」呢?簡單的解釋,「施空、受空、施物空」。那「施空」是什麼呢?能布施的人能夠達到我身本空,沒有「我這個人、我去布施、我做了很多功德、我做了很多善事」。所以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跟達摩祖師問說:「我蓋了這麼多佛寺,印了這麼多經,供養這麼多出家人,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毫無功德」。

  

這是什麼?梁武帝當然他可能是示現的,他沒有「施空」嘛!他沒有「我空」啊!如果你有「我相」,《金剛經》裡面講,如果你還有「我」,那就不是初果須陀洹,如果他還有「我」,他就不是初果須陀洹了。所以你既然說「功德」,功德是和戒、定、慧相應的,是和「無我」相應的;如果你還有個「我」,哪來的功德呢?所以梁武帝問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跟他直接講說:「毫無功德」。

  

他問:「為什麼沒有功德?」他說:「淨智妙圓,體本(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功德是要向內薰,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叫「心外求法」。你是要去斷貪、瞋、癡,你要去破我法二執,要去破根本無明,那你的功德就顯露出來了嘛!所以我們叫做「功德(自性)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所以《金剛經》跟我們講:「離一切相,行一切善」。它就告訴你怎麼樣?要「三輪體空」。所以,「施空」就是說你能布施的人無我,我身本空,我這個「我」是假我。

  

既然知道無我,就沒有希望來世的果報,沒有希望說:我布施這樣有多少的福報,我想得到健康、我想得到富貴,這個都沒有。「無希望福報之心」,把這個都斷掉。如果你有所求,那你只是得到福報而已,你只得到一點點的福德而已,不是得到功德。功德可以滅罪,福德不能夠滅罪,福報不能滅罪。

  

六祖大師有講:「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迷人」就是我們眾生凡夫,「修福不修道」,「道」是我們心的本體啊!「只言修福便是道」,他以為修福就是道,福就是福報,道就是功德。所以「施空」,就是你沒有希望來生他世,沒有希望福報之心,這個都要斷掉,這叫「施空」。

  

那「受空」呢?就是既然「體達(本)無能施之人」,那麼也沒有被布施的對方,無受施者啊!那就是什麼?我們剛剛第一個講說,「施空」就是無我;那「受空」呢?無人相。第一個是「無我相」,第二個是「無人相」,所以「受空」就是「無他人為受施者」,這就會怎麼樣?就不會起「慢想」,你就不會起「慢心」了,那這個叫「受空」。所以第一個「施空」,第二個「受空」,施空「無我相」,受空「無人相」。

  

那麼第三個呢?「施物空」。物質也沒有了,這些幫助人家的物質珍寶都沒有了,所施之物也空了,這樣就不起貪想,那就「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相你就破了。這個是「三輪體空」的一個簡單解釋,我就解釋到這裡。

  

接下來,146頁的第四行【雖黃金萬鎰】,這個「鎰」就是古代的一個重量單位,就是二十兩(也有說二十四兩)。再下來,【可以消千劫之罪】,這個「劫」怎麼解釋呢?「劫」是佛家的用語,就是劫有大、中、小三劫。那麼小劫的演算法,是人壽從十歲開始起算,每過一百年加一歲,一直加到八萬四千歲;到了八萬四千歲,再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照這樣的加一回減一回,總共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就叫一小劫。

  

地球從出生到毀滅的歷程,經過「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是二十個小劫,就是成、住、壞、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每一個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二十個小劫。這個是「千劫之罪」的「劫」的意思。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個白話解釋,看144頁的倒數第二行。那麼【何謂半滿】?什麼叫做「半滿」的善呢?《易經》上這樣說:一個人不積善,就不會成就好名譽;不積惡,就不會有殺身大禍。《書經》上有說:商朝所積的罪孽,就好像一串錢已經穿滿了,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也像所藏的物品已經裝滿了整個容器,惡貫滿盈,所以在紂王時迅速的亡國,這個【商罪貫盈】的意思是這樣。

  

無論積善或是積惡,都像儲存東西在容器裡一樣。如果很勤奮的天天儲存,那麼總有一天就會積滿;如果懈怠了,你不儲存了,那麼就永遠積不滿。所以,行善積德一定要精勤、不懈怠,才能夠圓滿,如果只是偶而為之,那麼所行的善就只有「半善」而已。這裡是「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那麼這個說法是要知道,這就是【勤而積】,你善是圓滿的。如果你懈怠、偶而做,行一點善,這個利益就比較少,就只有「半善」,所以不能夠做到圓滿。

那接下來這個地方它就講,常常很多人都會舉這個例子。就是以前有一位某姓人家的女子,她到佛寺想要去布施。她沒有什麼金錢、銀兩供養,只能用身上僅有的兩文錢來供養。沒想到這位住持和尚,竟然親自為她在佛前懺悔,迴向祈福。

 

後來這名女子進了皇宮,得到富貴之後,帶了幾千兩銀子又到寺裡面來布施。這次到寺裡面來,大概也是來還願的,因為她可能是因為以前許願,到皇宮以後得到皇帝的寵愛就富貴了,所以到寺裡面來還願。這一次,住持和尚【惟令其徒迴向而已】,就只叫他的徒弟替她迴向而已。

  

這名女子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問主僧說:「我從前只是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為我懺悔。現在布施幾千兩銀子,師父反而不替我迴向,這是為什麼呢?」這有時候,誒!我們布施也是會執著啊!我告訴你:「為什麼布施會執著呢」?

  

「師父反而不替我迴向,這是為什麼?」我先把這一段講完,我再講這個,為什麼眾生會執著住持來迴向?而對弟子迴向好像有一點在意,我等一下舉我的例子給各位聽。供僧是什麼功德?等一下我也舉例子給各位聽,我把這個白話故事先講完。

  

這位住持和尚就回答說:「從前妳布施的銀兩雖然微薄(兩文錢而已),但是妳布施的心卻是很真切虔誠,所以如果我不親自替妳懺悔,不足以報答妳的功德。」表示這位出家人怎麼樣?他是看妳的誠心來供養,不是看妳金錢的多寡來供養。妳真誠供養,那是功德啊!那是功德的話,這位住持和尚他親自來為妳做迴向,是可以消妳的業啊!

  

所以問題不在那個兩文錢和千兩黃金,問題在那個「至誠心」。所以這位住持很有智慧的跟她講,他說:「妳布施的錢雖然很少,但是妳很真誠、虔誠,如果我不親自替妳懺悔,我沒有辦法報答妳啊!」因為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啊!所以這位住持和尚很有智慧來回答。他說:「妳現在布施的銀兩雖然是很豐厚,但是妳布施的心可能就有慢心,不夠真誠,所以讓我的徒弟替妳懺悔就可以了。」所以呢,這裡面我們要仔細想一想。

老法師說:「她這個善心真,布施得雖然少,但是她這個善就『滿善』;她心不誠,她做了嬪妃(俗話講做了娘娘),帶了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她的德就損掉一半。這個時候來拜佛,前呼後擁,不可一世,實際上她所修的善和福報,只有『半善』而已。」這是老法師對這件事情的開示。這就是為什麼幾千兩銀子的布施,只能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可以算是「滿善」的道理在這個地方。

  

剛才我們提到說,這一位某氏女眾,她布施兩文錢,後來當了嬪妃的時候,她帶了數千金到佛寺去,她要住持給她親自懺悔,給她迴向。你看,她就是要住持啊!那這就是我們眾生的執著啊!那我跟你講:我也曾經犯過那個執著。

  好,我就講我的有趣事情給各位聽。去年,我的一位蓮友連師姐,她現在是在「佛陀教育基金會」當香積菩薩。我現在講這個故事是說,其實供僧的功德是很大的,尤其是你供養清淨僧。那麼當時連師姐的媽媽她是中風,中風以後在臺北市的國泰醫院。剛開始的時候是昏迷,二度中風,就是第二次中風。當時連師姐她們兩個姐妹都學佛,也跟我很好。連師姐就到我們講堂來,我們就誦《地藏經》,剛好在《地藏經》共修的時候,我們給她媽媽迴向。

  

因為她媽媽現在昏迷嘛!不認識她嘛!昏迷醒過來以後,不認識她是她女兒。那連師姐就有一點緊張了,因為她媽媽本身跟我共修也十年了,一天一部《無量壽經》,那佛號也都最少五千聲、一萬聲的佛號,年紀有一點大,七十幾歲了。那連師姐跟我講說,她很擔心她媽媽不能夠往生極樂。

  

那共修完了以後,就打電話跟我講說:「老師老師!我想幫我媽媽來齋僧。」那我在《地藏經》共修的時候,我也感覺:她媽媽要解除這個痛苦,供僧是一個方法。我說:「對,我也正有這個意思啊!」好,那我就跟連師姐講好,我們就選了一個禮拜六。那我們決定到哪裡呢?到臺灣中部戒律持得最好的兩個道場,一個男眾、一個女眾。男眾就是定弘法師現在去的「正覺精舍」。

  

女眾呢?就是我幫她們(重建),在九二一地震她們震垮了。她們原來是在南投國姓鄉,震垮以後,她們也是六、七十位僧眾(比丘尼),在國姓鄉六、七十位比丘尼擠在一塊兒,而且那個都是危樓,很危險。所以她們後來就在現在南投的魚池,就重新找一塊地,那個地聽說是懺公(懺雲老法師)幫她們找的,在那邊要重建。

  

那重建呢?這個南林佛學院,她們是持戒律的,也大概都是日中一食。那如慧法師,她們當家如慧法師就很為這個事情操心。為什麼?因為她沒有錢,跟人家借三百萬,人家要要回去了。只有一個簡單的念佛堂和寮房,幾十位女眾擠在一塊兒。那剛好我一位蓮友在南林佛學院做「淨人」,淨人就是在那邊掛單,當義工。那她帶她來見我,她說:「妳只要找黃警官,他就有辦法幫妳克服」。

  

她來找我,我帶她到承天禪寺去,承天禪寺的住持那時候是道求法師,我跟道求法師很熟。我說:「道求法師,你幫她們忙啦!」道求法師說:「不行,這個要經過僧眾的羯磨,我不能私下答應。」我說:「師父!這樣好了,我現在發動二十個人,大家各出五萬塊,二十個人就一百萬,把第一顆石頭先移開」。

  

我把這個第一件難題,就是她欠人家三百萬,把第一個石頭先搬開啦!後來,道求法師說:「好啦!好啦!」悟道法師我也跟他募五萬塊,我一共跟四位法師募五萬塊。那一百萬就到位了,我就給她。

  

當時我就跟她講,那是在2002年,我跟她講說:「我發個願」,因為她們是終南山,因為她們是持戒律的,跟正覺精舍都一樣,就是終南山道宣律師的法脈,所以我們叫做律宗,它也是八宗之一。

  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修得非常好,各位看過那個公案,有沒有?天人應供啊!不是天人都給他供養?為什麼?因為他戒律修得非常好啊!結果有一天,玄奘大師的大徒弟窺基大師要去見他,窺基大師是大菩薩,他們兩個就在那邊對話,大師跟大師對話。結果那天,道宣律師想說:「誒!看看今天天人來供養,順便讓窺基大師看一下。」結果那天中午天人沒有到,欸!奇怪,他等了半天,天人怎麼沒有到啊?等到窺基大師走了以後,天人才到。

  

道宣律師就問天人說:「你剛才要到不到,現在窺基大師都走了你才到?你剛才怎麼沒有進來呢?」祂說:「我進不來啊!」祂說:「方圓五里內統統是金甲人啊!」金甲人就是護法金剛啊!他說:「哦!原來窺基大師是大菩薩來的,所以護法龍天一大堆啊!」祂說:「方圓五里內統統是金甲人」,穿盔甲的金甲人。所以你就知道說:戒律持得好的,龍天歡喜、人天供養。

  

所以我們這次去齋僧,果清律師親自跟我們開示,開示《印光大師文鈔》。他們是持得非常清淨,我算很有福氣,這兩個男眾、女眾的戒律道場,我都跟他們很熟。好,那我們現在就說,我幫她重建,後來我就發一個願,因為我是行地藏願,我說:「南方世界湧香雲,五百地藏護南林」,我就起這個「機語」出來,這也是我的一個願。

  

說得也不可思議啊!三年之內,從2002年到2005年,把它們重建起來,現在大雄寶殿也起來了,僧眾寮房也起來了,還有她們學院的教室也起來了。不可思議啊!願力不可思議啊!

  

我為什麼說「南方世界湧香雲」呢?因為她們是終南山這一派的,律宗道宣律師的傳人,弘揚戒律就是傳人。所以,「南方世界」在《地藏經》裡面解釋,「南方世界」不是說只有在南邊,它有表法,剛好她們也在南投,也在臺北的南方,所以叫「南方世界」。

  

但是在《地藏經》裡面的解釋,「南方世界」是什麼?南方世界是精進的意思,所以精進方叫南方,叫光明方。在《地藏經》裡面講:你在南方供養地藏王菩薩,這是什麼?在精進的方面,在光明的方面,供養心地的地藏王菩薩,因為地藏菩薩是心「地」含藏寶「藏」。所以「事」和「理」要弄清楚,事相上有婆羅門女,有光目女,有兩個國王,有金喬覺菩薩(金地藏菩薩),這是示現的。理,表法呢?它講我們的心地寶藏。

  

那「南方世界湧香雲」,湧什麼香雲呢?香雲,我們講「香雲蓋菩薩摩訶薩」,「香雲」就是我們《三時繫念》裡面講的「戒定真香」。那為什麼叫「雲」呢?雲可以讓眾生得到清涼、得到甘露。所以「雲」就是自在的意思。「雲」也代表「真空妙有」,你從下面看,天上有白雲;等到你飛上去,雲是空的,你飛機飛上去,上面是藍天白雲。所以雲在下面看是有,實際上去抓抓不到,這叫「真空妙有」、「相有體無」。

  

所以我們一般用「香雲」來比喻、表法。「香雲」代表我們的「戒定真香」,我們這念心體「真空妙有」。你看你點那個檀香,〈爐香讚〉,「爐香乍爇,法界蒙薰」,你那個香點下去,香裊裊地上升,飄到十方去。這是什麼意思?我們這一念心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叫「香雲蓋菩薩」。

  

所以,「南方世界湧香雲」,這個「香雲」,就是我們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結果佛力加持、地藏菩薩加持,真的不可思議,幫她蓋起來,就是南林精舍,現在南林佛學院。

  

那這位連師姐她跟我講說,我說:「那妳要怎麼發心?」她說:「我一個道場供養二十萬臺幣」。她其實是沒有錢的喔!她一個月薪水也不過兩萬多塊而已啊!在佛陀基金會當志工。一個這麼收入不高的人,能夠拿二十萬臺幣,每一個道場給十萬,就是正覺精舍十萬,南林佛學院十萬。

  

那我跟她講說:「妳媽媽喔…」那時候我去仁愛醫院看她,她媽媽這個手扭得很痛苦嘛!我說:「那妳媽媽本身有沒有造過殺業?」她說:「有啦!以前我們住在臺北縣三重這邊,堤防還沒有做起來以前,淡水河都會氾濫過去,那水帶過去以後,很多魚就過去了。我媽媽那時候(早期的時候),就用水桶來捉魚,捉了好多桶,捉完以後還送給人家吃」。

  

我說:「那妳也要幫媽媽放生一下」,那剛好她要去齋僧那一天,我一位蓮友康師兄要放生一百萬條魚,最後要圓滿。我說:「好,那藉這個因緣,我們就順便幫妳媽媽隨喜發心五千塊的魚。」那就在哪裡呢?我要帶她們去齋僧以前,我先在佛陀基金會,先在佛堂作一個「放生儀軌」。

  

說起來也是很巧合,我們要去齋僧的時候,我們「放生儀軌」作完下來以後,我在馬路的對面要開車。馬居士,跟我去的那位馬居士帶著連師姐,剛好他車門要打開哦!那個車門打開,剛好有一位早起要去運動的人,騎腳踏車過來,差一點點就撞到那個人,那個人就倒下去。

  

我當時就嚇到說:「啊!如果倒下去那還得了?那個人說不定就腦震盪了!」所以有時候你看,要去做一件善事,都還要時機因緣成熟,不能有障礙誒!有時候你去行善事還會有障礙呢!那我就帶她去「南林精舍」先齋僧,她們剛好過堂嘛!那我們就供養這六、七十位比丘尼;供養完了以後,然後再剩下的就供養她們常住費用。

  

那完了以後,我們就到正覺精捨去,那有趣的事情就在這裡了,就是說我們眾生會執著:一定要住持出來迴向。我到正覺精舍的時候,我帶了連師姐兩位,還有那位馬居士,還有南林佛學院的如慧法師,跟另外一位法師(比丘尼)陪我去。我們剛好是中午過後,大概下午兩、三點,我們就到正覺精舍的知客室。

  因為我自己覺得說:我跟果清律師很熟,那時候定弘法師還沒有去,供養金就先拿出來(在知客室),那我就跟正覺精舍方丈和尚(果清律師)的侍者講說:「師父!拜託你去請果清律師來好不好?」你看我們就執著啊!我們就執著一定要住持出來,就跟這位女眾一樣,要住持迴向,那我也犯那個毛病啊!一來是因為我跟果清律師本來就相識十幾年,一方面也跟師父請安。

  結果那位侍者上去,大概隔了幾分鐘下來,他說:「回報黃居士,我跟師父三個彈指(就這樣三個彈指),師父在定中不見客。」果清律師在入甚深禪定,他說:「我在門外三彈指,師父不出定,我就沒有辦法請師父下來」。

  我跟你講:我當時的心情,真的有點跟這位女眾一樣,有一點點地失望,我說:「怎麼見不到住持和尚來講一句好話?」我們講說開金言、開金口,你開金口講一句祝福的話,就是好啦!錯了!有時候最重要的是你的真誠心,我們這裡講,你真誠心最重要,和尚祝福不祝福,那是「增上緣」。

  好,我是心理上有一點失落感,那就見不到果清律師啦!那我們就把十萬塊請侍者轉達:「就麻煩你交給知客師」,侍者說:「好」。那完了以後,我就跟南林佛學院如慧法師說:「師父,那不然這樣,妳帶我們到大雄寶殿」。就是我在(今年)五月十七日,跟定弘法師在大雄寶殿見面談話,要(接著)講這個《太上感應篇》就是在大雄寶殿。

那我就跟如慧法師說:「那妳帶我們上去迴向好不好?」如慧法師怎麼講?她說:「黃居士,你迴向就好了,不用我迴向。」我想:「師父,妳開金口啊!」我們一直都:「師父,妳開金口啊!」其實我跟各位講:誠心最重要!

  那我就代她上去了,那兩位法師就陪我上去,那連師姐她們兩位姐妹也上去了,我們就開始迴向。我就跟佛陀、阿彌陀佛講很多好話:「阿彌陀佛,你祝福她媽媽:身體健康、病體康泰、信願念佛、業障消除」,這些吉祥話,我全部都說完。

  說完回來以後是禮拜六,禮拜六晚上到臺北。禮拜天早上連師姐的媽媽就吐血,然後又拉血,拉血就是泄、拉肚子,拉血。那連師姐禮拜天下午打電話跟我講說:「老師,不得了了!我媽媽吐血跟拉血」。

  你要知道《了凡四訓》裡面有講:如果你夢中口吐黑物,就表示說你業障要消的現象,有沒有?我們在前面有讀到這一段。她這是業障要消的現象。然後到禮拜一早上,她媽媽又吐血吐一次,吐完以後醒過來,在連師姐面前叫:「連阿勉」。

  我們會去齋僧是因為,連師姐的媽媽中風以後昏迷,昏迷以後醒過來,不認識她兩個女兒的名字,完全不認識啊!所以連師姐才發起善心說要去齋僧,那我才帶她去南林精舍和正覺精舍。結果我們齋僧完以後是禮拜六,回來是禮拜六晚上,禮拜天一天吐血、拉血,禮拜一早上再吐一次。禮拜一吐完以後,她就認得連師姐,她們兩個姐妹的名字就叫出來了,不思議啊!

  所以你供養一位清淨出家人,那個功德是不得了。所以醫生就沒有辦法解釋,說:「啊!怎麼會這樣?她不是不認識人嗎?怎麼會認得妳家人?」這醫學、科學沒辦法解釋的現象。那麼更精彩的在後面,那後來她媽媽就身體好一點了,好一點以後,我又去醫院看她一次。看回來以後,我以為她媽媽會好起來,結果不是,她媽媽業障就消了,業障消就可以往生極樂,業報受盡了。

  結果連師姐的妹妹在醫院照顧,那有一天(就是她媽媽往生前幾天),連師姐的妹妹在醫院照顧的時候,剛好有一位清潔工進來,那位清潔工(叫阿鳳的師姐)就進來了。阿鳳這位師姐本身也有學佛,可是阿鳳師姐她是佛道雙修,也就是說她有學一點道,有拜神,不是純粹的佛教徒。

那阿鳳師姐進來以後就跟連師姐講,就有點像我們臺灣話講叫「起乩」,就神要附身、附體一樣。那連師姐就問她說:「妳要幹什麼?妳要幹什麼?」她說:「沒有啦!三太子要講話。」三太子是我們臺灣的神,三太子要附身了。

  那連師姐就說:「不行啦!我們是拜佛的啦!我們是念佛的啦!三太子要做什麼?」,她說:「我也不知道,三太子要講話啦!」那連師姐就不管她了,就開始唸《大悲咒》了,就一直唸唸唸,唸了很久,大概唸了幾遍以後,唸到後來,阿鳳那位清潔工竟然沒有辦法附身,三太子沒有辦法附身。

  那後來三太子就透過阿鳳師姐傳話給連師姐:「三太子跟我講,叫我跟妳講,祂說:『妳媽媽無量壽了,壽命很長啊!』」那連師姐聽不懂,以為說她媽病會好起來,無量壽嘛!好起來。那連師姐還問她說:「那三太子有再交待什麼嗎?」,她說:「三太子講說,等一下黑白無常會到了。」連師姐講:「不行啊!什麼黑白無常到?祂抓我媽媽,那不得了啊」!

  阿鳳也沒有講什麼,那三太子也沒有交待清楚說做什麼,就講完不到一個小時,隔壁的病房死了一個人,拖出去了。這樣各位明白嗎?被黑白無常抓走的啦!欸!你看,黑白無常一個小時以後會來,神都會知道,鬼神都會先知道,天神都會知道。人不知道,但是神知道,三太子可以知道說:「等一下黑白無常要抓人了」。等一下如果有空,我再講黑白無常的法語。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下面這一段,就是剛才講的八仙。看145頁倒數第三行。那麼【鍾離授丹】,他要度呂洞賓,所以他想叫呂洞賓去做善事,那做善事要錢啊!他就教他一招「點鐵成金」的方法,就是傳授鍊丹術給呂仙祖,把那個丹點在鐵上,那鐵就變成黃金了,可以用來救濟世人。

  

  那呂洞賓就問他說:「把鐵變成黃金以後,那會不會再變成鐵呢?」漢鍾離說:「五百年後,仍舊變回鐵。」那呂洞賓說:「那這樣就會損害五百年後拿這個錢的人,那人拿了變鐵啦!這個法術我不學」。

  

  那漢鍾離教完以後,他其實是要考呂洞賓的心,他試試呂洞賓的慈悲心夠不夠。他才知道呂洞賓心存善良,他就向呂洞賓說:「修仙要積滿三千功德,你這一句話已經使三千功德滿了。」那這個又是「半善」和「滿善」的一種說法,146頁。

  

  所以一個人行善,要當作是盡自己的本份一樣,【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內心不要執著有我自己,多麼了不起的善,不論做什麼善事都是成功圓滿的。所以每做一件善事就牢記不忘,這樣不好。雖然你一生都很努力在行善,但是你都記在心裡,那這個是「半善」而已。我們要怎麼樣?要「即相離相」。

 

  所以譬如說你拿錢去救濟人,「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內不見一個布施的我,外不見一個被布施的人,中間沒有所布施的東西,這個是佛家裡面講的「三輪體空」,也是一心清淨。那麼心地真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如果能夠(以)清淨心來布施,那縱使你布施是一斗米,【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可以種下無量無邊的福。那麼即使你布施是【一文】錢,【可以消千劫之罪】,可以消除千劫所造的罪業。

  

  倘若這個心不能夠放下,【此心未忘】,就此心還是執著,不能夠放下,執著所做的善,那麼你雖然多到【黃金萬鎰】,「黃金萬鎰」,(鎰)就是剛剛講二十兩(或二十四兩),「萬鎰」就是二十萬兩(或二十四萬兩)黃金去救濟別人,那所得到的也不過是「半善」而已,「半善」的福,還不是圓滿,那這個是一種說法。所以【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這個是我們剛才已經講過的公案。

  那麼接下來我們老法師對這一段的開示,我們來跟各位分享。老法師說:「『半』和『滿』善,在你的心利他,或是利益你自己。」他說:我們修善積德,我們的善是「半善」還是「滿善」?他說:一般學佛人,本質都不錯,心地都很好,但是往往修善果報不圓滿,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他發心,道理在這個地方。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見識,所以你回過頭想一想:自己這一生所做所為應該得到什麼樣的果報?這是第一點老法師的開示。

  

  第二個,老法師說:「要到『三輪體空』才是究竟的」,你講「半善」、「滿善」,這個都是我們一般善巧方便來分類,老和尚說:「真正到圓滿究竟是『三輪體空』,那才是真正圓滿的善」。他說:「『三輪體空』誰做到呢?『三輪體空』要法身菩薩」。什麼叫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破一品根本無明,法身大士他我執、法執都破了,所以法身菩薩、法身大士才有辦法做到「三輪體空」。

  

  他說:「六道眾生做不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也做不到。為什麼?因為人不能夠沒有心,人不能無心。換句話說: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能到達『三輪體空』了」。那什麼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那就是這個標準,「三輪體空」的標準,這你做到法身大士啦!

  那麼第三個,老法師說:「菩提道上不能夠以少為足」,他說:你行善不能夠做一點點就很滿足,你要努力去做。像諸佛菩薩做到圓滿成佛還繼續做,所以諸佛菩薩做什麼都是圓和滿,他沒有大和小。為什麼?因為諸佛菩薩沒有妄心,諸佛菩薩是用真心,他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圓滿的,所以你用真心本性去行善事,無一不圓滿。

  那麼第四個,老法師說:「怎麼樣才可以是『滿善』呢?」他說:「新加坡的許哲居士是『滿善』」。許哲居士我認識她,她2002年5月28日到臺灣來,在臺灣大學國際會議廳,她講的題目是『我愛我的同胞,全宇宙是我的家』,當時她是一百零一歲。我當時很榮幸的能夠幫許哲居士在那個論壇當主持人,也是當司儀,我作開場白。各位如果要看那個帶子呢,在臺南淨宗學會。許哲居士開示裡面,那是我早期的相片,各位就可以看一下,那時候很瘦。

  老法師說:「怎麼樣才可以『滿善』呢?許哲就是一個標準。」許哲她天天照顧那些老人,照顧那些養老院、孤兒院。她布施,每天都去做。她財物布施多少,她自己不知道,天天幹,沒有一天休息。她得到的善是「滿善」的果報,大家非常羨慕。老法師說:「她身體像三、四十歲的人一樣」。

  那許哲說:「我們要長壽,我們要不老,我們不要生病」,她一生都沒生過病,許哲都沒生過病,她精神飽滿。天天為老人服務、為病人服務,那個服務就是布施。因為老和尚說:「許哲她外財布施、內財布施」,外財就是錢,內財就是她的體力、她的用心。「她內、外財布施,她真的做到『三輪體空』」,所以你看,「三輪體空」的人她會年輕、她會快樂、她會沒有煩惱。

  所以她不會把自己、把別人、把這些恩惠(我對你很好這個恩惠),放在心上,沒有!她完全沒有,她空空洞洞地、乾乾淨淨。她也沒有想到說:我今天做多少事,做多少好事,許哲沒有這個念頭。她真正每天活在喜悅裡面,活在「三輪體空」裡面,她的果報殊勝。所以老和尚說:「沒有人可以跟她比,她真的是清淨、慈悲、真誠」。

  那許哲講一句話非常好,她在開示的時候說:「不妄求則心安,不妄作則身安。」欸!各位要記得,不妄求,你心裡就快樂、就安了;你不妄作,你不要胡作非為,你身就安了。然後心靈平和,給人家安樂,是健康快樂。她的英文名字叫Teresa,德瑞莎;她的梵文名字叫「愛人」,叫Prema;新加坡國寶,許哲。

所以老法師說:「許哲做到《壇經》裡面講的這句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說:我們羨慕,我們就要學她,把什麼都忘掉、都捨掉。所以你布施不要「念念不忘有我」,你這樣就放不下了。你放不下,那你所做的善是「半善」,你那一半永遠沒有辦法放下,你「我」沒有辦法放下,所以你修的善是「半善」,你不能達到「滿善」,那果報只能一半。這個事情要認真去想一想,對道理要透徹明白。那麼你行善不徹底,想要希求圓滿的果報,那是不可能的。

  那麼第五個,老法師說:「果必有因」。你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我們說:「種爪得瓜,種豆得豆」嘛!那愈布施愈多,愈多愈布施。所以如果你的心要真,你不要為了想發財才去布施,那這樣你發的財會更多。如果你是為了發財去布施,老法師說:是可以給你得到財啦!但是不多,加一點利息給你而已。所以這是老法師對這個(的開示),「果必有因」一定要記得。

  那麼接下來老法師說:「如何得到滿福?」「滿福」是什麼?以他個人來講,老法師說:信眾給他供養,他一概都送給別人,是真的這樣喔!人家給他供養,他全都供養當地的寺廟或是當地的道場,他說:他的果報是圓滿的。老法師說:他財富圓滿,那麼這個圓滿,不是說老和尚他有很多的財富。

  他說:「不是的,我每天生活不缺乏這就是圓滿,你有萬億的財產,你每天也是要日吃三餐、夜睡六尺,也不過如此而已。」老和尚說:「我一分錢都沒有,我每天三餐不缺,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跟大家沒有什麼差別。所以我是『滿福』的,得到健康長壽,沒有病苦、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老和尚說:他接觸佛法、修學佛法已經六十多年了,這六十多年當中,他得到老師的教誨,他破迷起信、依教奉行。那麼當時接觸佛法的時候,老師告訴他:「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說:「我真得到了」,他說:老師沒有騙他。

  他說:「我非常感激,我這一生如果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我自己知道,一生會過得非常辛苦,活不到今天。壽命也不必去計較了,因為長短都一樣。」所以老和尚說:他就是遵循老師的教誨,看破、放下、布施。

  那第七個呢,老法師說:「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三輪體空』是很重要,你做再多的善事,不要放在心上。別人提起,你心裡想一下,有這麼一回事,馬上就放下來;沒有人提起來,馬上忘記,忘得乾乾淨淨,這就對了,這個道理就是『一心清淨』」。

  他說:「我們修淨土的人,要『一心不亂』。那淨宗學人修學主要目的,也就是要『一心』,『一心』就是真心。所以『一心』裡面,沒有界限,是等虛空遍法界,絲毫之善都跟你的心量一樣大。所以『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斗米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為什麼?因為你一心清淨布施啊!所以你不著相的布施,這個福報就大」。

  「所以人不能夠著相,《金剛經》裡面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有這個四相,你就不是菩薩。所以《金剛經》裡面講說:這四相如果一破,你就是真正的菩薩。」所以不能有「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老法師又說:「你心裡上不能有我,也不能夠有人,也沒有眾生,也沒有壽者。」那麼「壽者」是時間的觀念,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沒有了,這等於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個人是菩薩。那這個人一斗米的布施,福報是無量無邊的;那一文錢的布施,「可以消千刧之罪」。

  老法師說:「我們要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你要提高境界要怎麼樣?(從)斷惡下手,要斷得乾淨。那一般人都斷得不乾淨,許哲斷得乾淨,所以她果報殊勝」。

  所以《金剛經》講:「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這我在前幾堂裡面,我都一再強調,佛陀在《金剛經》為我們(作)這一段的開示。

真正的菩薩沒有四相,所以你要離一切的相,包括我上一節講的,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的時候,他說:「我沒有起瞋恨心」。如果你有起瞋恨心,那你就有「我相」,那你就有「人相」,歌利王在割你啊!他說:「我沒有起瞋恨心」是真的,所以我們現在要遵循老法師這樣的開示,《金剛經》佛陀這樣的教誨。

  我們要學許哲,許哲就是離一切相,每天做,做了就隨做隨捨,布施多少沒有放在心裡。那麼這樣的心呢,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當下你這樣不著相的布施,當下沒有這四相的布施,當下這個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

  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哪裡呢?在當下這一念「三輪體空」的心裡面,那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極樂世界,也就是佛道、無上菩提。

  所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佛陀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我們說「不住六塵布施」。「不住色布施」,就是我們學「莆田林氏」(134頁第四行),最簡單的做法,那位道人每天跟她拿六、七個粉團,拿了三年,她一點都不放在心上,那個境界就是「不住色布施」。

所以你每天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你都不放在心上,那叫「不住色布施」。你看了以後沒有煩惱,不起貪、瞋、癡、慢、疑,那個就是「不住色布施」,不是說給錢啊!你看到這個順境界、逆境界,你當下不起煩惱,當下「不住色布施」。

你當下聽到人家、看到人家,對你態度不好、臉色不好、侮辱你、羞辱你、嫉妒你,你當下不起貪、瞋、癡、慢、疑,就是當下「不住色布施」。那麼這樣的話就是菩薩,這是利益眾生,是真正的布施。

  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如果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視頻欣賞】太極少帥陳斌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
眼滑 | Pro的技術與風格大賞
朱老虎 陳氏太極拳視頻
《克里米亞回家之路》視頻
視頻 打蛇吃蛇變蛇人—紀錄片(流暢)

TAG:視頻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