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讀書要學會思索

11、讀書要學會思索

古人曾說,不會讀書,書是平的,會讀書,字句都浮起來了。要把書讀活,關鍵在於思考。光讀書不思考,會變成書獃子,結果就成為書的奴隸;光思考不讀書,會變成空想妄想,結果也是架空了知識,得不到真的認識。所以治學問問之道,既要善於讀書,也要善於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所以,讀書與思考二者必須結合起來,不可偏廢。古今中外,幾乎所有學有建樹的人都十分注重讀書與思考的內在關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概括地道出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讀書要為用而讀,就必須勤于思考。宋儒程頤說:「學原于思。」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把一本書讀成一頁紙,再把一頁紙還原成一本書。這是聰明人的讀書方法,是思考的結果。博覽群書固然可貴,但不動腦筋思考,就如吃飯只貪圖腹欲,而不知其中滋味一樣。

恩格斯說:「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是人類的智慧,是獨立的思考的精神。」法國人盧棱說:「讀書不要貪多,而要多加思索」。18世紀美國的實業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蘭克林說過,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魯迅也曾指出,「冷看」,有助於思考和理解:「熱讀」,有助於想像和豐富感情。「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有些書一不小心,就會給它教成後天的低能兒的」。確實有些無實際價值的書大量湧進入們的閱讀範圍,如果不提防,就會空耗精力。我認為,沒有思考的生命,沒有人生可言。讀書是學人的本職。讀書人要做到用眼睛讀、用口讀、用腦讀、用心讀,「四讀」合一,把讀書當作思考問題的過程,邊讀邊思考;把讀書作為研究的過程,邊讀邊研究;把讀書作為解決問題的準備,不能膚淺地停留在為讀書而讀書,要結合實際將知識用活,才能煥發書籍內涵的光彩。讀與思好比吃飯,不僅需要牙齒咀嚼,還需要腸胃消化。同樣一本書,消化好的讀了津津有味,並能從中吸收其養份,增長知識;消化不良的,讀了漠然而不知其味,即使記住了幾個精彩的片段或幾句名言,終究還是收穫不大。不思考的讀書,永遠也無所得。只有在學習中提出問題並認真思考,才能深入進去,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智慧和能力。如果讀書是囫圇吞棗,只是死記硬背,不求甚解,那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不會思考、不善應用的人,「知識」掌握得再多,也是死板和僵化的。「抱著西瓜只說圓,捧著桂花只贊香」,不過是一個書獃子而已。

思考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也是提高認識的過程。一書一世界。打開一本書,就進入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也許會有高樓林立,站在高樓下會覺得自身很渺小。但是如果只是用崇拜的眼光去仰視那一切,放棄了自我思考的機會,那卻是萬萬不行的。「我思故我在」,「學而不思則惘」。什麼時候都不能不思考,自己的腦子也決不應該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要在充分的思考之後作出拿來的選擇。即使是權威,也要有敢於懷疑的勇氣。這樣的讀書過程才是一個思想、知識再創造的過程,這樣你才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巨人看得更遠。任何作者或者作家在寫作的時候,他們的思想自覺不自覺地都要受到哲學思想的影響和支配,其思維都要遵循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觀點、結論都是建立在正確的邏輯推理基礎之上的。所以,只要在正確的哲學思想指導之下,遵循人類的思維的一般規律,在文章字裡行間所敘述的事實基礎之上進行正確的邏輯推理,就一定能追尋到他們思維的蹤跡,進而抓住並掌握他們的思想觀點和思維方式。因此,讀書,就像與智者談話,相互傾訴、交流、探討,甚至爭論,其目的是學習他們的思想觀點和思維方式。這往往比學習書中的內容本身更加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更科學的世界觀,提高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把握事物的發展方向,實現思維創新、意識創新,並增強駕御事物的能力和鍛煉造就開拓創新能力。這才是讀書的真正意義之所在,也就是讀書的理想境界。在讀書的過程中,要給思考留下餘地。假如有一個人天天讀書,投入的精力很多,讀什麼記什麼,這是不是最好的閱讀之道呢?這樣讀書,雖然也是一種讀書法,古人叫做「記誦之學」,這樣用功地讀書,絕對比不讀書、不記誦要好。但這種讀書,不能夠成為一種學問,不算是上乘的讀書。因為他得來的知識是死的。人的大腦就像人的胃,起著攝取消化吸收知識的作用。儘管人們吃的食物相同,然而由於各自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同,獲取營養成分的多少也不盡相同。日積月累,「高矮胖瘦」自然形成。要使讀書達到最大功效,除精選書籍之外,大腦積極的思維活動同樣起著關鍵作用。讀書與思索如同吃食與消化一樣。在求知時,學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同你原有的知識碰頭,就只能擺在那裡,不發生化學作用,無法變成自己的養料,再根據人體的需要,分別輸送給不用的器官。讀書者需要動腦,吸收書本上的知識,為增長學問所用,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一樣的。讀書而能消化,書本知識就能與原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產生化學變化,然後把需要補進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學問,把不需要的東西排除掉,當作垃圾處理。通讀一本書,也許裡面只有一章或一回或一節或一段,甚至只有一句話能夠引發思考,為所思作註腳,那這本書就是有意義的,圍繞這句話可以把他無限的想像、推理、判斷或演繹,最後變成精神財富中的一部分,如是,讀書就有一種成效。不同的人讀同樣一本書,其體會、感受可能大相徑庭,久而久之,差距之大不言而喻。更何況人們「吃」的書籍還不同呢?所以,我認為,正確的讀書方法,既要記誦,也要思考。讀書多是好事;但還要用種種科學知識來幫助理解書本的內容;重要的是,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就要想,要思考。記誦與思考,二者不可偏廢。那麼,如何使大腦積極進行思維活動,在人的智力發展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在選擇與自己智力相匹配的書籍之後,在讀書過程中要訓練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力,對書中的內容和讀書的過程有感性認識;在此過程中要逐漸培養和訓練他們的記憶力、想像能力、思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邏輯思維能力,並升華到理性認識。這樣讀書的能力提高了,所讀的書籍也要及時迅速地調整,以促進讀書能力與智力向更高層次發展。但這還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優秀的書籍是人類傑出智慧的結晶。如何汲取先哲和他人的智慧,並用之武裝充實自己的頭腦,使之孕育並萌發人類智慧的火花,以便蓄勢待發,使讀書達到光輝的頂點,這是任何愛讀書的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做教師天生就是個反思性職業,沒有反思習慣,正如上戰場沒有帶槍的習慣一樣危險。我讀書也學會思索。特別是我到黨校,正值中年,性格中叛逆的成分、懷疑的態度、批判的精神、否定意識會與日俱增,所叛逆的是長輩,懷疑的是權威,批判的是經典,否定的是歷史,所以要為自己的觀點尋找答案,書自然成了師長,但是僅僅博覽群書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思考。回首我從教與科研的成功歲月,面對喧囂塵世、名利得失,是從政、從商,還是從教,我也曾猶豫過,徘徊過,但我還是選擇了從教,認真讀書和勤于思考從沒離開片刻。我想,只有當一個人不停的奔跑、不止的思索,馬克思主義的烏蓬船載著的滿艙靈感一定會溯流而下、縱使你信手拈來一片落葉,也會成為絕響。1997年當組織上免去我的《黨政幹部論壇》雜誌社社長職務,我毅然選擇回教研室。於是我聯繫自己多年的教學與科研活動的實際,對黨校教育、黨建理論的再研習,不斷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在三尺講台「上下求索」,探索學員的興奮點、分歧點所在,探討如何激活興奮點、順利通過分歧點,維護和推動學員的學習活動,注重做好人師,力爭能在三尺講台上遊刃有餘、大放異彩,終於順利地較好地完成了自己應盡的各項任務,直到退休。

至於在讀書過程中如何思考? 1985年10月4日《北京日報》上登的一份文摘卡: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波諾在《思考研究教程》一書中,提出了最佳思考七步法:(1)不懷先入之見法:在觀察事物時不能預先帶有成見。(2)細大不捐法:對事物各有關方面不論巨細,都加以考慮。(3)慎始善終法:要求人們能預想自己行為的後果。(4)用不分法:凡做事必經目的明確,避免盲目性。(5)重點優先法:遇事要找出重點並予以優先考慮。(6)采廣選法:要學會「狂想」,考慮到各種可能性。最後在辨別、判斷中去偽存真。(7)設身處地法;遇到不同意見,要設身處地為對方想一想,有助於打破僵局,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依我之見,這個最佳思考七步法值得推廣。

推薦閱讀:

人生,要學會「寬容」和「包容」
學會打圓場,讓溝通更加融洽歡愉!
5分鐘學會八段錦丨腫瘤康復期患者必學
他被稱為清朝大臣中300年福氣第一人,只因他學會了一個「絕」招
今春學會「塞衣角」的套路,比你看10篇搭配還有用!

TAG:讀書 | 11、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