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糧食庫券發行概況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砲擊蘆溝橋,中國軍隊奮起回擊,從此中國歷史進入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抗戰時期,隨著上海,南京,武漢會戰失利,國民政府於1938年5月迀到重慶,四川成為抗戰基地。1941年隨著淪陷區范囲的不斷擴大和廠礦企業,學校等流亡人員大量迀川,西南後方糧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戰時,軍公糧的配發,以及後方重要城市民食之調劑,所需糧食數量甚巨,田賦徵實所得,尚感不敷之用。為確保軍需供應,維持公教人員及城市居民的民食,平抑物價。國民政府於1941年6月16~24日在重慶召開了第三次全國財經會議,會議決定自民國30年(1941年)下半年起,將各省戰時田賦一律改為徵收實物,由中央直接辦理。
8月4日,國民政府公布了《糧食庫券條例》。這種由國民政府財政部、糧食部聯合發行的『糧食庫券』,自1941年9月至1943年9月止,前後發行3次,種類分稻穀券和小麥券兩種。民國30年(1941年)面額有壹市升、貳市升、伍市升、壹市斗、伍市斗、壹市石、伍市石、拾市石、壹百市石九種。民國31年(1942年)、32年(1943年)面額有壹市斗、貳市斗、伍市斗、壹市石、伍市石、拾市石、壹百市石七種。稻穀劵主要流通於四川、西康、雲南、貴州、湖南、安徽、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省;小麥券主要流通於陜西、山西、河南、寧夏、青海、甘肅等省。
目前綏遠省未見票,西康、貴州,山西,雲南,寧夏等省較少。從面額各省伍石,拾石較少,壹百石特少,目前僅見貴州、四川省壹百石票。安徽票現見到的均無息票.本庫券於民國30年9月1日發行,自民國32年起分5年平均償還,即自是年起,每年以面額五分之一扺繳田賦應交實物,至民國36年全數抵清。利率為周息五厘,自發行之日起,以實物計算,利隨本減。
目前一般面額庫券市場參攷價為150至400元左右一張:5石.10石為1000至3000元左右一張;1百石為1萬至2萬元左右一張.當然還要根據存量,品相及帶息票多少和市場情況而定.1941年7月1日<<新華日報>>評論說:糧食庫券之作用,在於使政府能以較少量之法幣,向人民征借糧食,因而使政府集中大量糧食以供軍民之需要.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在發行糧食庫券的同時,還發行了兩種輔券即糧食庫劵領換憑證和征借糧食臨時收據。
推薦閱讀:
※救救孩子,別再把藥當糧食吃_
※沙漠造田看沙特,糧食安全不挨餓 | 地球知識局
※幸福,就在一粥一飯之間!
※十萬隻火雞死亡,397人集體中毒,你每天吃的糧食堅果中存在的一級劇毒物質!
※專家說沒規模化種植所以國產大米價格不高---農民這鍋背不背?
TAG:糧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