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風采:吳玉柱訪談:中醫,藝術與科學

2015-06-08 11:26:31

  中醫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且臨床療效卓著。它內涵深廣,包括基礎理論、診斷、治療方法、藥物、針灸、推拿等。中醫是傳統東方醫學的代表,傳統的日本醫學、韓國醫學及國內少數民族醫學也是中醫學的重要分支。

  我個人認為,中醫是藝術與文化的結合,在結合醫者自己的經驗的同時,創造了一種高尚的理念,不為時間所磨滅。中醫蘊含著豐富的活人濟世思想,它不僅僅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更是人們思維方式的綜合體現。

  中醫藥思想的精髓在於陰陽——宇宙萬物莫非陰陽。但是沒有任何事物是獨陰獨陽的,而是陰陽之間不斷變化、相互調和。陰陽對立統一,不可分割,彼此影響。斗轉星移、四季更替,都是陰陽轉化使然。疾病也是由於人體陰陽不和所致。中醫治病就是在調和陰陽。這一原則貫穿於針灸、中藥、氣功治療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太極圖,太極圖中的陰陽兩魚象徵著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它們不可能融合(統一),但卻永遠相互影響。

  中國古哲賢達和哲學都認為,「道」乃世界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醫學的整體觀就植根於此。歷代中醫名家之所以醫術高超、療效獨特,並非由於他們掌握了中醫學中具有共性特徵的基礎知識,而是體現在其獨特的理論和獨特的方法。如張景岳學術理論的共性主體理論已經被總結整理至「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中,但總結提煉的只能是中醫學中一些共性的認識,而張景岳臨床特色的個性化內容則只能歸入中醫各家學說中。此類名家獨具特色的個性化理論和經驗不僅僅是中醫各家學說學科的主要內容,也是中醫學學科的靈魂之一。

  不久前,法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司機不進早餐,駕駛時容易發生交通事故。中醫認為,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營養周身,但是未進早餐,則生化乏源,心神失養,所以容易出現事故。此外,我個人認為水谷精微即是西醫所指的三磷酸腺苷(ATP),能為人體提供能量。

  中醫認為,只要人體和諧平衡,就可保持健康,預防疾病。因此,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保持適度,如不可暴飲暴食。中醫還強調要保持精神健康。中醫還認為,善於養生的人亦懂得未病先防,不諱疾忌醫。

  陰陽五行是中醫學的源頭活水,所有內容都可根據它分類。對於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種分類方法難以接受。但對於一直受這種文化熏陶的國人來說,能自如地運用這種理論解釋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和自然的關係。

  中醫的臟腑理論亦可詮釋人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每個臟腑之間的關係。中醫學所謂的臟腑內涵深廣,不僅僅是解剖學所指的器官(實物),更代表人體諸多系統的生理及病理變化。臟腑包括五臟六腑,五臟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我個人認為三焦就是西醫學所指的胸膜和腹膜。五臟六腑各有其功用,但又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是一個有機整體。《素問·五臟別論》一言蔽之:「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中醫各家學說是以歷代著名醫家的學說、思想或臨床經驗為主線,展示他們的個性化學術思想與中醫學共性理論之間的關係,進而融會中醫學中具有共性特徵的理論知識與歷代各家豐富而多彩、獨特而個性的治療經驗。

 最近幾十年間,很多西醫大夫和製藥開發研究公司(院、所)都致力於研發「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這個想法主要源於外部的壓力,因為儘管化學藥物能治病,而且部分藥物療效很好,然而大眾和藥學界對化學藥物的廣泛應用持懷疑態度。中醫則認為人有自愈的潛能,只要給予正確的方法(包括針灸和中藥)引導,疾病就會痊癒。

  中醫重視未病先防,也不忽視診斷方法。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體,所以局部的病理改變可以影響到整體,且有諸內必形諸外,內部器官的病理改變一定有相應的外在表現。中醫的診斷方法包括四診:望、聞、問、切。醫生通過四診得到病史、癥狀、體征,並加以分析,找到疾病的病因、病性及內在聯繫,為進一步的辨證提供依據。四診乃是辨證論治的基礎。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重視準確地採集病史,這是取得好的療效的基礎。中醫將其歸納為「十問歌」,言簡意賅:「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具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應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不難看出,中醫採集病史系統而全面,絲毫不遜於西醫。

  中醫理論原本是無所謂基礎與臨床,其所有理論都是中醫臨床經驗的直接體現。因此,對中醫學而言,融會貫通是至關重要的。望聞問切之後就是辨證論治,遣方用藥了,這才是中醫的精髓所在。歷經數千年,社會變了,生活方式變了,而這種源於自然的治療理念卻依舊活力盎然。

針灸和中藥是中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世界上很多人對之耳熟能詳並且渴望親身體驗。當今,中西方無數的實驗室都在致力於中藥療效和針灸機理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已經廣泛應用於神經外科的格特理論就是西醫與針壓法的完美結合。然而中醫治療的核心仍是調和陰陽,補其不足,損其有餘。

  中醫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是針灸和中藥的補充和發展。如拔罐、刮痧、耳針、正骨、推拿整復療法等。值得注意的是,中醫理傷續斷的接骨療法絕非人們常說的對抗療法(如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泰孟氏正骨療法等等)。

  總之,中醫不僅是治病救人的方法,更是充滿神秘色彩的、出類拔萃的藝術。它歷經千年考驗而不衰,而且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認同。2015-06-08 11:26:31)

轉載

標籤: 健康 中醫 針灸 西醫 臟腑

  中醫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且臨床療效卓著。它內涵深廣,包括基礎理論、診斷、治療方法、藥物、針灸、推拿等。中醫是傳統東方醫學的代表,傳統的日本醫學、韓國醫學及國內少數民族醫學也是中醫學的重要分支。

  我個人認為,中醫是藝術與文化的結合,在結合醫者自己的經驗的同時,創造了一種高尚的理念,不為時間所磨滅。中醫蘊含著豐富的活人濟世思想,它不僅僅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更是人們思維方式的綜合體現。

  中醫藥思想的精髓在於陰陽——宇宙萬物莫非陰陽。但是沒有任何事物是獨陰獨陽的,而是陰陽之間不斷變化、相互調和。陰陽對立統一,不可分割,彼此影響。斗轉星移、四季更替,都是陰陽轉化使然。疾病也是由於人體陰陽不和所致。中醫治病就是在調和陰陽。這一原則貫穿於針灸、中藥、氣功治療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太極圖,太極圖中的陰陽兩魚象徵著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它們不可能融合(統一),但卻永遠相互影響。

  中國古哲賢達和哲學都認為,「道」乃世界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醫學的整體觀就植根於此。歷代中醫名家之所以醫術高超、療效獨特,並非由於他們掌握了中醫學中具有共性特徵的基礎知識,而是體現在其獨特的理論和獨特的方法。如張景岳學術理論的共性主體理論已經被總結整理至「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中,但總結提煉的只能是中醫學中一些共性的認識,而張景岳臨床特色的個性化內容則只能歸入中醫各家學說中。此類名家獨具特色的個性化理論和經驗不僅僅是中醫各家學說學科的主要內容,也是中醫學學科的靈魂之一。

  不久前,法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司機不進早餐,駕駛時容易發生交通事故。中醫認為,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營養周身,但是未進早餐,則生化乏源,心神失養,所以容易出現事故。此外,我個人認為水谷精微即是西醫所指的三磷酸腺苷(ATP),能為人體提供能量。

  中醫認為,只要人體和諧平衡,就可保持健康,預防疾病。因此,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保持適度,如不可暴飲暴食。中醫還強調要保持精神健康。中醫還認為,善於養生的人亦懂得未病先防,不諱疾忌醫。

  陰陽五行是中醫學的源頭活水,所有內容都可根據它分類。對於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種分類方法難以接受。但對於一直受這種文化熏陶的國人來說,能自如地運用這種理論解釋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和自然的關係。

  中醫的臟腑理論亦可詮釋人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每個臟腑之間的關係。中醫學所謂的臟腑內涵深廣,不僅僅是解剖學所指的器官(實物),更代表人體諸多系統的生理及病理變化。臟腑包括五臟六腑,五臟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我個人認為三焦就是西醫學所指的胸膜和腹膜。五臟六腑各有其功用,但又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是一個有機整體。《素問·五臟別論》一言蔽之:「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中醫各家學說是以歷代著名醫家的學說、思想或臨床經驗為主線,展示他們的個性化學術思想與中醫學共性理論之間的關係,進而融會中醫學中具有共性特徵的理論知識與歷代各家豐富而多彩、獨特而個性的治療經驗。

 最近幾十年間,很多西醫大夫和製藥開發研究公司(院、所)都致力於研發「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這個想法主要源於外部的壓力,因為儘管化學藥物能治病,而且部分藥物療效很好,然而大眾和藥學界對化學藥物的廣泛應用持懷疑態度。中醫則認為人有自愈的潛能,只要給予正確的方法(包括針灸和中藥)引導,疾病就會痊癒。

  中醫重視未病先防,也不忽視診斷方法。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體,所以局部的病理改變可以影響到整體,且有諸內必形諸外,內部器官的病理改變一定有相應的外在表現。中醫的診斷方法包括四診:望、聞、問、切。醫生通過四診得到病史、癥狀、體征,並加以分析,找到疾病的病因、病性及內在聯繫,為進一步的辨證提供依據。四診乃是辨證論治的基礎。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重視準確地採集病史,這是取得好的療效的基礎。中醫將其歸納為「十問歌」,言簡意賅:「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具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應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不難看出,中醫採集病史系統而全面,絲毫不遜於西醫。

  中醫理論原本是無所謂基礎與臨床,其所有理論都是中醫臨床經驗的直接體現。因此,對中醫學而言,融會貫通是至關重要的。望聞問切之後就是辨證論治,遣方用藥了,這才是中醫的精髓所在。歷經數千年,社會變了,生活方式變了,而這種源於自然的治療理念卻依舊活力盎然。

針灸和中藥是中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世界上很多人對之耳熟能詳並且渴望親身體驗。當今,中西方無數的實驗室都在致力於中藥療效和針灸機理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已經廣泛應用於神經外科的格特理論就是西醫與針壓法的完美結合。然而中醫治療的核心仍是調和陰陽,補其不足,損其有餘。

  中醫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是針灸和中藥的補充和發展。如拔罐、刮痧、耳針、正骨、推拿整復療法等。值得注意的是,中醫理傷續斷的接骨療法絕非人們常說的對抗療法(如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泰孟氏正骨療法等等)。

  總之,中醫不僅是治病救人的方法,更是充滿神秘色彩的、出類拔萃的藝術。它歷經千年考驗而不衰,而且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認同。


推薦閱讀:

美到極致的簡單就很迷人
取名字的學問與藝術(六)
畫家李玉夕 清香襲人 風姿綽約
傅春林榮獲盧浮宮國際藝術大獎
愚人帽世界地圖之謎

TAG:科學 | 藝術 | 中醫 | 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