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需防範「四大陷阱」 提質增效應放到首要位置
近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本》撰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文中指出,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經濟建設再上新台階。
十九大報告在原來「三步走」戰略目標基礎上,對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進行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2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按此看來,中國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相當於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2萬-3萬美元左右。這比2016年人均GDP(8000多美元)的水平要高出數倍。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目標,關鍵是要實現中國的強國目標,在這方面,中國要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問題不是很大,比如GDP目標。「所以現在不應太關注經濟總量,而是要關注質量。」他說。
詳解「四大陷阱」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國家長期處於中等收入國家階段,很難跨越到高收入國家階段的現象。原因是,這些國家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儘管在上升,但是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也在提高,比如菲律賓等一些國家。
世行數據顯示,1962年菲律賓人均國民總收入為220美元,是中國的3倍以上。但是到了2016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為8260美元,菲律賓僅僅為3580美元,不到中國的一半。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沈利生指出,目前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是人均國民總收入在1.2萬美元左右,中國2017年的人均國民總收入有望達到9000美元,2020年1萬多美元,然後會在此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再過15年到2035年實現人均國民總收入2萬多美元問題不大。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的,但是其他一些陷阱需要避免,比如中國經濟總量成為第一大國,肯定會有很多制約因素。」他說。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崛起大國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現存大國的制約影響。
「金德爾伯格陷阱」,是指一旦現代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體系中缺失願意為穩定世界市場提供公共產品的領導國,或是有這樣能力的國家不願意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那麼世界市場經濟體系會因此而動蕩不寧,而且會導致國際政治體系衝突不斷。
沈利生認為,中國除了「中等收入陷阱」外,其他陷阱也要防範,應該做好應對。比如中國經濟總量有望在2020年以後的幾年內成為第一經濟大國,這會遇到一些制約因素。另外中國如果成為經濟體量第一大國,對全球的責任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而不是無限付出。
寧吉喆撰文指出,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超過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但他也強調,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總收入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仍然曲折,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輸入型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方福前認為,到2020年前中國人均GDP每年增長6%,再到2035年每年增長5%,則可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要注意,特別是越往後,經濟增長的速度可能會進一步放慢。
質量第一、效益優先
寧吉喆撰文指出,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經濟建設再上新台階。只有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他指出,下一步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要切實把提質增效放到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融入經濟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寧吉喆寫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9-2012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9%;近年來,保持在6.7%至6.9%區間,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轉軌明顯。同時經濟結構也在轉型,由中低端產業為主轉為中高端產業發力,2013-2016年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保持在10%以上。
數據還顯示,中國研究與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超過2%,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勞動從業人員超過7億人,其中各類知識和技能人才超過1.5億人;金融總資產達200多萬億元,要素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告訴記者,科技創新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下一步關鍵是要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因為中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仍有距離。
「比如科技成果取得市場回報才叫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科技成果儘快走向市場。」趙剛說。
(編輯:楊志錦)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