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慎於始

教育孩子慎於始

慎於始 凡事,慎於始,在一開始時懂得防微杜漸,便可避免大的錯誤與危害的形成。對孩子的教育也同如此,能在孩子第一次犯錯就給予正確引導,不僅大人教起來省力,也能幫助孩子即時改正錯誤,紮好他德行的根基。 自小,我的脾氣便很倔強。還記得上小學時,有一次晚自習回家,正巧媽媽做好點心,還是我最愛吃的那種點心。在往常,這份點心媽媽都特意留給我,然而那天,家裡來了一位客人,是媽媽的同事兼好朋友。 我照常要去拿來吃,卻被媽媽一下打住手,說:「先請客人吃。」被媽媽阻止後,我竟然生起氣來了。客人看到我生氣,便推說讓孩子先吃吧,自習回來肚子餓了,反正她也不想吃。可媽媽卻很堅持,一定要先請客人吃。我聽了更生氣,客人沒吃,我就不能吃,那我就乾脆不吃了,於是一口都不吃,氣呼呼的不理媽媽和客人。客人此時顯得很尷尬,由於我的態度很不好,便坐立不安起來。媽媽見她很不安,一直安慰她,也很好意地請她嘗一口,叫她別太介意,她便禮貌性地吃了一口,起身離開了。 等到客人走了以後,我還以為媽媽會哄我吃。誰知道,我洗漱後躺到床上,媽媽竟然拿出她平時織毛衣的毛衣針,一下朝我的手臂打下來,疼得我馬上咬起嘴唇,她可從來沒有打過我啊!但同時,我也看到媽媽的手有些顫抖,她並不忍心打我。 只打一下,媽媽就心疼了,沒有再用勁打下來,卻大聲地訓責我,說:「客人來了,當然要先請客人吃。平時,你一個人在家,就先讓你吃,誰知道你這小孩竟然這麼不懂事,人家吃一口你就不吃了,讓客人連坐都不敢坐,一點禮貌都不懂……」 於是,又再打我幾下,但力度顯然輕了許多。我一聽,也知道自己錯了,心裡有些慚愧,於是再打我時,雖然痛,也咬牙忍住不哭,覺得自己也的確該打,脾氣這麼不好。然而媽媽打了沒幾下,便不忍心再打下去,叫我自己好好反省。 從那之後,我便知道不可以那麼無禮,客人來時,要先請客人吃。於是到今天想起這事,仍然很感恩媽媽。在我第一次做錯的時候,就及時教育我,讓我改過,學會禮讓他人,尊重客人。 教育孩子,若能在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就給予及時導正,不但能事半功倍,也會讓孩子心中有個正確標準,勉勵自己不犯同樣的錯。如此,孩子也會理解父母,知道父母是在教育自己,為自己好。 從小引導 如今,卻發現有些大人在教育子女時,不知道「慎於始」的重要,看到孩子第一次犯錯,並不給予孩子制止或引導。孩子對自己也更加放任,長大後形成許多不良習慣,到那時,想要再引導回來,真是難上加難!而當孩子從小對父母、長輩沒有一顆恭敬心,要求父母做這做那,時日一久,習以為常,便也發覺不到自己的過錯了。 有一回,我在路上走著,看到一個踩著高跟鞋的小女生,胸前掛著學生卡,穿著美麗的裙子,大約十四五歲的樣子,兩手空空地在前走著。後面,卻跟著她的父母,母親拎著一袋東西,父親則扛著大大的箱子。 走著,走著,孩子突然間回過頭來,看父母一眼,然後沖他們跺腳喊道:「哎呀,快點,快點,再堅持一下嘛,馬上就要到了,再忍耐一下吧,快。」 媽媽笑著回頭看看爸爸,看他是不是能堅持,爸爸雖然累得一身汗,肩上的箱子顯然挺重,但也沒吭聲,繼續扛著往前走。 孩子已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了,眼看著父親扛著那麼重的東西,竟然一點體恤的心都沒有,還讓父親走快點,讓父親再忍耐一下,只想著自己要到達目的地。像這樣一顆自私又不能體諒親人的心,究竟會帶給孩子什麼呢? 過於寵愛,不加引導,不讓孩子有所承擔,等到孩子形成習慣後,不但長輩會過得很辛苦,得不到孩子的孝心照顧,孩子自己也是一身的毛病習氣,對彼此都沒有利益。 因此,能提起教育的敏感度,從小培養孩子恭敬長輩、勤勞樸實、珍愛糧食、友愛他人種種良好的品德,將來不但不用為孩子操心、擔憂,他還會自動自發地體貼父母、照顧家人,主動承擔起責任來,使家裡一團和氣,其樂融融。

合理引導 雖說不能寵愛,但也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比如,有些父母平常對孩子不能很好的關懷照顧,自己又喜好打牌或是上網玩遊戲,沉迷其中,與孩子交流的時間便少了。而當孩子一犯錯誤,又給予訓斥或責打,卻不加引導、教育。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愛,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於是屢教屢犯,與父母間也變得不融洽,甚至僵化。有些孩子還怨恨父母,離家出走,使整個家庭變得很不愉快。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生性較頑皮。在他小時候,父母未及時給予教育引導,隨著長大,也養成許多壞習氣,常常惹是生非,讓父母覺得越來越難教。 有一回,有人來告狀,說孩子把他們家的窗玻璃打破了,只說他幾句,他不但不認錯,還拿起石頭故意再砸。父親聽了之後大為惱火,等孩子回來後,便大聲責問孩子:「你今天是不是砸了人家的玻璃了?」孩子被父親一喝,馬上臉色嚇得蒼白,點了點頭,父親見孩子承認了,便把孩子抓來大打了一頓。 大概由於心情不好,父親打完孩子後,覺得教育完了,便同牌友們打牌去了。而孩子被打以後,哭得挺厲害,媽媽見了也未給予合理引導,只覺得孩子應該懂得不該砸人家玻璃的道理,於是又訓斥他幾句,這事就算結束了。如此,孩子只會克制自己一小段時間,過後習氣照舊,甚至越來越嚴重。 幸得後來,孩子的一位表姑因工作調動,與他們住到了一起,與孩子也漸漸有了交流。表姑很愛孩子,平時很關心孩子的健康,也會抽空教孩子讀書學習,與他談天,孩子便很喜歡這位姑姑。 一次,孩子告訴姑姑,說他很氣爸爸,因為爸爸總打他,而且每次都打得很兇。姑姑便問他:「那爸爸為什麼打你呢?」孩子也很老實,說砸了別人家的玻璃。姑姑便告訴他「砸了別人家的玻璃是不對的啊,爸爸當然會打你了。」孩子這才告訴姑姑,說那玻璃不是他砸的,是幾個孩子一起玩,其他孩子砸的,砸完就跑了,可是那家人看到他,就說是他砸的,而且他平時也調皮,便認定是他了。姑姑問他說:「那你為什麼不說呢?」孩子說,因為那人家說要告訴爸爸,他聽了很生氣,故意要嚇唬他家,就想丟一塊石頭嚇嚇他們,沒想到一下子就打中他們家的玻璃窗了。 姑姑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之後,便對孩子加以引導,告訴孩子說沒有砸就是沒有砸,好好跟人家解釋就好,不能因一時生氣,就要去嚇唬人家,還真去砸人家的玻璃,這樣做是不對的。於是孩子聽話地點點頭,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很樂意地接受了姑姑的勸導。 姑姑的善加引導,使得孩子不但心放寬了許多,也慢慢變得懂事了起來。 孩子是需要被關懷、指引的,對他們愛護照顧,孩子才能體會父母對他的關愛,與父母不會疏遠。而當他犯錯時,不妨先聽聽孩子的解釋,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原委,這樣,也助於合理地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改正缺點、錯誤,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以此盡好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

結語 古有云:「至要莫如教子」,想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是先祖血脈的延續,也是祖國的未來,當我們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時,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一個小家庭,還關係著社會的安定,國家的繁榮。而建立一個家庭,誰人不希望家庭幸福,孩子有出息。可對孩子教育的敏感度與責任感,是否真正提起?倘若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重視,不能慎於始,那麼縱然希望孩子成才、家庭安樂幸福,也是得不到的。 想要結出美麗可口的蘋果來,就要種下蘋果樹的種子,並且加以愛護、照顧,教育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幫孩子紮下孝悌的根,就像在心靈種下了良善的種子,每日呵護、照顧,長養孩子的孝心、敬心、仁愛心,那麼待孩子成年之後,自然就能約束自己,做一個品德優良的好青年!而日後,孩子自然也懂得,要盡他的孝心,照顧好父母;盡他的責任心,照顧好家庭;盡他的愛心,為社會做出貢獻!


推薦閱讀:

孩子安好,一切都好!
對未婚女孩子的忠告
如何做才是高質量陪伴孩子
「春節」培養孩子的禮儀

TAG:教育 | 孩子 | 教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