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技巧

議論文的寫作指導

北師大成都實驗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章繼廣

這一個專題,我計劃從兩個方面來講:一講議論文的寫作,二講議論散文的寫作。先向同學們介紹一下議論文與議論性散文的區別

1.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只要研究這些論點的關係,就可以分出主從。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標題、文章開頭、文章結尾、文章中間,有的則需要讀者概括。

論據基本要求是:真實可靠,充分典型;1.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 2.道理論據:作為論據的道理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

論證: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紐帶。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麼,」論據是解決「用什麼來證明」,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推理必須符合邏輯。

2.議論性散文是議論文的一種,它具有議論文的一些應有的寫作方法,一篇文章也有一個中心論點,有論據.論據也是為你所寫文章的中心論點服務的。

議論性散文與議論文的區別在於:

(1)前者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天地。它往往蘊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而後者則是側重於運用概念、判斷進行邏輯論證,文學性和情感性較弱。當然,兩者之間並沒有截然的界線。

(2)議論性散文屬於散文,屬於文學作品,而不是議論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敘事性散文、寫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它的主旨還是議論,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法。

(3)議論性散文又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神不散」。

(4)語言表達上,議論性散文在說理時常常是運用文學語言來表達,有時說得很委婉、含蓄。說理時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色彩。

正由於議論性散文可以包容豐富的內容,便於抒發真摯的情感,表達深刻的思想,顯示出較深厚的文化底蘊,最適合我們高中學生再作文時採用。它也最容易獲得考場閱卷老師的青睞。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中,議論性散文占的比重是比較大的。

議論文是實用文,與學習、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練好議論文是必要的,因為將來去當作家的人畢竟是少數的。高中階段練好議論文還有助於訓練邏輯思維能力,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議論文的寫作

我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講:一、文體簡說, 二、議論文的基本結構, 三、議論文的謀篇布局, 四、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一、文體簡說   

(1)從內容上看,議論文有三個要素:

① 要有論點。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論點要正確、鮮明、簡潔、嚴密,不能含混不清。觀點可在開篇提出,也可在篇末概括,有的也出現在篇中,要據具體情況而定。

② 要有論據。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是不可想像的。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為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論據須與論點有內在的一致性。

③ 要有論證。論證,就是講道理。它是通過對論據的分析找到論據與論點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可以從正面直接進行,即用理論分析,或用事實驗證的辦法進行立論;也可從反面間接進行,即用假設來證偽,或用引申來揭露謬誤的辦法進行批駁。要想真正掌握透徹的論證,還應學會辯證地分析。

考場佳作鑒賞:   穩中求勝

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雲。英雄如雨,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卻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厚實,終脫穎而出,施展風采,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

沉穩從志而來。一個人若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沉迷於現實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班超投筆從戎,志在報國,在對匈奴一戰中從容不迫,沉穩冷靜,終弘揚國威,不教胡馬度陰山。林則徐斬釘截鐵,志在禁煙,在與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穩中含剛,終虎門銷煙,讓洋人膽戰心寒。有遠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遠,心胸便沉穩下來,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穩也。

沉穩從難而來。一個人若沒有經歷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襁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豈能成所謂大事者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歷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身陷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

沉穩從無欲而來。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無欲就是沒有私慾,作大事者,不能因蠅頭私利而毀壞全局,只有這樣才能練就出沉穩的性格,贏得最終的勝利。如來佛祖拋除私慾,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眾生,諸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慾,心中自然無法沉穩下來,遇事則慌,處事則亂。霸王以一己私慾,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則必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矣。

宋公明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好漢的擁護,劉備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穩的性格也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讓我們擁有一顆和大山一樣沉穩的心吧,在我們的人生中也變化出不同的色彩來。

【點評】文章在亮出中心論點「為人沉穩,穩中求勝」之後,便從三個方面展開了充分的論述:「沉穩從志而來,沉穩從難而來,沉穩從無欲而來」。這三個分論點,並非停留在同一平面上,而是「層層深入」。因而它是剛健和無可辯駁的。再者,文中所用例證,均采自高中語文課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劉備、孔明、班超、林則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為人所熟知。雖然作者沒有去追求標新立異,而選擇了傳統文體的手法,但是照樣受評卷老師青睞。此文的勝出充分證明了:只要用心去寫,正確發揮和創新,「規範」的議論文也能寫出新意,寫出妙文。

(2)從思維過程來說,議論文有三過程:

① 提出問題,即平常說的引論,就是從研究材料出發入題,經過辯證分析,揭示本質,引出論點。

② 分析問題,即平常說的本論,就是通過事實或理論對論點進行證實或證偽。

③ 得出結論,即平常說的結論,就是通過深入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果。

考場佳作鑒賞: 尺 度 (於紅慧)

心是天平是衡量心靈的尺度,在與人相處或處理事務時,寬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調節人際關係。

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和氏璧」問題上嶄露頭角,在澠池會上輝煌,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由「麻雀」到「鳳凰」的轉變,而正是他的一步登天,引起了廉君的不滿,「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吾見相如必辱之」。一系列的狂言傳到藺相如的耳朵里,相如只是「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這引起了相如門客的不滿,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君同列,廉頗宣惡言,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如此寬大的胸襟,如此的待人尺度,成就了趙國的輝煌,若不是藺相如寬容地對待廉頗,與他成為刎頸之交,若不是藺相如大度地處事,怎能夠成就趙國的輝煌?正是藺相如把握住了待人、處事的尺度,才把握好了自己的人生。

松下電器的總裁松下幸之助是一個嚴格要求員工的人,哪怕你接電話的姿態不對,也會引來松下的呵斥。可有一次,松下手下的一位部長卻因工作失職,致使工作發生火災,公司損失重大,而正當這位部長為賠償而一籌莫展的時候,松下的電話到了。他沒有向他索賠,而是讓他繼續在廠里做下去。松下說:「對待一個人要把握好尺度,他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會自省。再責怪於他反而會造成不好的影響。」結果令松下很滿意。那位部長辦事盡心儘力,再也沒有出過差錯,志了松下的一位得力助手。松下把握住了待人的尺度,才沒有失去這位得力的助手。

由此可見,正確對待自己,寬容對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業,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

讓心靈的天平平衡,尺度是必要的。

簡評:此文是一篇中規中矩的議論文,作者開頭提出「在與人相處或處理事務時,寬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調節人際關係」的中心論點,然後舉藺相如、松下幸助之二個例子對論點進行證明,得出「正確對待自己,寬容對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業,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的結論,最後呼籲把握好尺度,讓心的天平平衡。論證層次分明,首尾連貫。不足者,所用事例陳舊,沒有新意,且記敘成分較多,似在展示自己的背書功夫,在議論說理方面反而顯得單薄。

(3)根據論據的性質,進行論證使用的主要推理形式有三種。

①歸納推理。也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即從現實的個別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的結論。世界上同類的事物很多,不能一一列舉解剖時,就需要分析一些典型的事例,從中引出所包含的一般道理。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合乎人們的認識規律。只要解剖一個麻雀,就可知道所有麻雀的基本結構。所以這種推理方法很有說服力,其用途極廣。

【示例一】觀點:凡垂名後世之人,都是身處逆境、情意鬱結的,其情懷發而為言,則成為不朽之作。

論證: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一段極為著名的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書修列;不違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一連舉了八個事例,從而得出普遍性結論:凡垂名後世之人,都是身處逆境、情意鬱結的,其情懷發而為言,則成為不朽之作。這便是典型的歸納論證法。

【示例二】觀點:驚人的一鳴是以萬鳴為基礎的

論證:人皆願己成才,於是,就有人羨慕那些一鳴驚人之才。其實,一鳴之前必有百鳴、千鳴、萬鳴,只是未使人驚而已。達·芬奇畫《蒙娜麗莎》之前,作畫何止萬千,據說他畫蛋就畫了好幾十天。莫泊桑的成名小說《羊脂球》發表前曾被退稿四十幾次,稿紙堆起來有書桌一般高。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有人說是受益於蘋果落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則是多年思慮的結果。」《「一鳴」與「萬鳴」》

這則短文要證明的觀點是「驚人的一鳴是以萬鳴為基礎的」,論據則是達·芬奇、莫泊桑與牛頓的事例。從歸納推理的角度來看,這三個事例是歸納推理的前提,而作者的觀點正是從這三個事例歸納得出的一般性的結論。

示例三:觀點:只有付出,才有收穫

論證:左思為寫《三都賦》閉門謝客,數載耕耘。三九嚴冬,筆耕不輟;三伏酷暑,意興猶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獨對孤燈。「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三都賦》轟動全城,一時洛陽紙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為了揭示電和磁的奧秘整整奮鬥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卻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失敗,卻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後,他成為揭示電磁奧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不同的研究領域,而他們成功的道路卻是相同的——付出,無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示例四:觀點:節儉是美德

論證:在美國大學,聽說,就有經營回收舊教科書的業務。學期結束,學生可將用過的舊課本回售給學校書店,學校又把這些舊教材廉價賣給新生,這樣,一本使用小心的課本,有時竟可以為幾代大學生所用。當然並非那裡在鬧紙荒,實是精打細算的經濟頭腦使然。

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張旗鼓地在開展廢品回收活動。牙膏殼、廢電池、鋁箔包裝、白鐵罐頭、過期報刊、陳舊書籍,無一不當寶貝加以回收。不但企業指導用戶如何處理產品舊包裝,就是商店也鼓勵顧客"舊瓶裝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潔劑、洗髮液之類繼續使用。

可見,節儉早就成為國際公認的美德,而且在一些國家已經成為習慣。儘管美國和瑞士都是相對富庶的國家,但是節儉意識的具備,並不以眼前的資源多少為前提。有節儉意識的國家是有遠見的國家,只有植根於地球資源有限和人類需求無限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基礎上,才能正視節儉。因而任何一個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鬆對國民進行節儉的教育。

運用歸納法要求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詳細佔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要透過現象抓本質,找出許多個別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徵,以推導出一般性結論。事例要真實典型,又要恰當有力,與結論有必然的聯繫。

佳作鑒賞:休息,工作的另一種形態 浙江考生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睡眠不足的民族。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是誰家的女兒起得這般早,雄雞的第一聲鳴叫還未叫醒太陽,纖弱的女兒們便已早起。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燭火明明滅滅,是誰家的男兒睡得這麼遲。頭懸樑,錐刺股,而真正懸在頭上的是「忠義孝悌、功名利祿」這把鋒利的劍。

女兒睡眼惺忪,男兒睡眼朦朧。仲尼曰:「生無所息。」人生沒有休息,既然孔夫子這麼教育學生,那麼所有的人就一起擠時間吧。這時,睡眠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從古到今,男兒女兒一起失眠。祖逖的劍似動非動,一聞雞聲,便陡然出鞘。今天的學生依然挑燈夜讀,第二日天未明,又早早起床。工人們透支睡眠,時間就是金錢。一杯一杯的咖啡,一支一支的煙,又是誰在燈下伏案寫作?   

生無所息,誰又知曉,我們的民族已是疲憊不堪。當一位位年輕的科學家、企業家倒在案上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心生憂懼。其實,我們是誤會了孔老先生的話呀,而且一錯就是幾千年。「生無所息」是一個哲學的概念,它並非指只工作、不休息,而是時刻保持著一種奮鬥的狀態。「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兩相結合,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命需要休息。當然,休息不是偷閑,不是懈怠,休息甚至是工作的一個部分。休息是在勞碌工作中給自己一份時間,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雨聲,冬聽雪聲。休息是給勞累的心靈一次放鬆的機會,給喧鬧的心靈一點安靜,安可致靜,靜則心靈。休息是為了下一次出發而蓄積力量,是為了更好地投入新的挑戰之中。

生有所息與生無所息其實並不矛盾,並不相互對立。睡眠不足的民族總會成長緩慢,只有勞逸結合,才能茁壯生長。

在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面前,在一個個嚴峻的挑戰面前,工作是絕對的,休息是相對的,那麼,何不去休息片刻?「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低頭看蟻,側面澆花。李漁說「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那麼,我也暫且停停,因為,我們一直在路上。

【點評】這位考生面對話題,把標題擬作「休息,工作的另一種形態」,即已契合要求且點明了主旨。開篇一句「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睡眠不足的民族」,起得突兀,引人注目。接下來,按「從古到今」的順序,先列舉現象,以增強論證的針對性;然後,用「其實,我們是誤會了孔老先生的話呀」一轉,並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生無所息』是一個哲學的概念……『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兩相結合,才是真正的人生」——應該說,這一認識是高人一籌的。更為可貴的是,作者看待「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採用了辯證的眼光,他認為「休息不是偷閑,不是懈怠……是給勞累的心靈一次放鬆的機會,給喧鬧的心靈一點安靜」;如此,方能應對「一個個嚴峻的挑戰」。篇末引用李漁名句,收束含蓄,餘味無窮。

②演繹推理。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這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方式,即用一般原理做論據,來證明特殊事物的方法,是深化認識,引出新觀點時使用的。辦法是從已知的確實可信的科學原理出發,然後根據這一原理,分析某一具體情況,引出這一具體問題的結論。因為整類事物都是如此,那麼,其中任何一個也必然如此了。

比如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泰山還要重的。

這段話中就包含著一個完整的演繹論證。「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論據,是「大前提」;「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斷,是「小前提」;而「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則是結論,也是論點。

佳作鑒賞:告別——一種膽魄

魚兒告別池塘,你認為她會沒命?不,她在追求屬於自己的江河;鳥兒告別竹籠,你認為她會餓死?不,她在追求屬於自己的山林;石子告別高山,你認為他會孤獨?不,他在追求屬於自己的天地……

自然界中的萬物都在嘗試告別,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追求。我不得不說:告別是一種膽魄。

諸葛孔明深居隆中,以躬耕為樂,吟唱為趣,似乎無意於徵戰,但他常自比管仲、樂毅,可見他早有出將入相之志,因此即使劉備不上演三顧茅廬,諸葛亮也終會登門自薦。因為他告別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艱苦卓越的政治鬥爭,不失為一種膽魄。

陶淵明本為朝廷官員,但他厭棄官場黑暗,追名逐利,因此他棄官隱居,放棄了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因為他有自己的追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他告別權貴,摒棄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懷,絕對是一種膽魄。

魯迅本來一直投身醫學,希望用治病來救中國,但他後來發現在中國人身上的不止是病痛,更是心靈與思想的病魔,因此他棄醫從文,拿起筆桿這把利劍為中國人剔除心靈的傷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也從筆尖中向外四射,因為他有自己的追求——振新中華。他告別醫學,走上了文學這條無止境之路,無疑是一種膽魄。

如今,我坐在中考的考場上,應該說是戰場上,只是一個追求——儘力一戰。我告別一切雜念,置身於這戰場上,似乎看見了勝利的希望之光,這難道不是一種膽魄嗎?

魚兒告別池塘,可能面對乾涸;鳥兒告別竹籠,可能面對死亡;石子告別高山,可能面對寂寥,但他們有自己的信念,因此他們選擇了告別,閃耀著豪邁的膽魄之光,開始尋求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的征程……

【簡評】 作者看問題別具匠心,他從告別本身發現了理趣——告別是一種膽魄。文章採用演繹推理的方法,先擺出自然界中的種種告別現象,然後歸納出結論;接著又列舉人類社會中的各類告別故事,順水推舟地得出結論:告別是一種膽魄。

作者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著手,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全文思路清晰,論理清楚,修辭恰當,語言較有內涵。足見作者有較高的語文素養。

膽魄是指處理事情所具有的膽量、膽識和果斷的作風。基於此,諸葛亮一例的闡述還有待斟酌,陶淵明歸隱田園也並非「尋求」「征程」。這些事實論證,還有待注意其針對性、語言表達的嚴密性。

③類比推理(對比論證)。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方法。這是由個別到個別,從已知事例展開聯想,推論到相類似的事例的推理方式。方法是,先舉出某些性質上與所要論述的對象相同、屬性相同的例子,然後擺出自己所要論證的問題,進行對照比較,指出其共性的東西,從而得出結論。

類比論證,從邏輯推理的角度看,有以比喻為論據的論證,還有以不構成比喻的相類似的事理為論據的。

【示例一】《「聚焦」》一文中,作者為了論證「學習應有明確專一的主攻目標」,以「凸透鏡」設喻作論據:

凸透鏡的作用在於聚焦。即使是酷暑的陽光也不足以使火柴燃燒,但是如果用凸透鏡聚焦於一點,即使是冬日的陽光,也能夠把火柴點燃,發出它的一分光和熱。

這裡講的透鏡聚焦與學習並無直接關係,但聚焦陽光與學習上確定專一的目標,卻有著相類似的道理,因此可以用來證明作者的觀點。

【示例二】 在《拿來主義》中,還有這樣一段:

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後呢?

這裡作者為論證中國只是送去,沒有拿來是不行的,舉了尼採的例子。尼采與中國並不是一回事,但在只是給予,不想取得上有類似之處,因此尼采發了瘋的結果可以證明只送去不拿來是有危害的。這也是類比推理。

運用類比推理進行論證就叫做類比證論,它是一種通過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其中,「相同特點」是這種論證方法能夠成立的前提,沒有它,就無法進行類推;「比較類推」是這種論證方法的根本標誌,沒有這個推理過程,就達不到證明論點的目的;「已知事物」是這種論證方法的一個重要條件,它是為所要論述的主體事物服務的客體事物,沒有這個條件,不能使類推的道理明顯化,不易為讀者接受,在某些情況下也不能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

【示例三】如《達?芬奇畫蛋有感》,從達?芬奇的老師讓他畫蛋練基本功一事,可以聯想到類似的一些例子:某雜技演員轉碟技藝精湛,別人問其奧秘,演員將問者領至床邊,指著床下的大堆摔碎的碟子說:「這就是答案。」一個芭蕾舞演員舞跳得非常好,因為她跳壞的舞鞋有幾百雙等等。這些例子的類比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要做好任何一件事,不從最基本的功夫練起是不行的,不付出艱辛的勞動,是不可能有驚人收穫的。這就是類比推理。

【示例四】《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作者把鄒忌受到不切實際的讚美即受蒙蔽的這一性質類推到了齊王的身上,生動地證明了「王之蔽甚矣」這一論點。主體事物「齊王」與客體事物「鄒忌」之間,在「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對齊王的態度及妻、妾、客對鄒忌的態度」上,均表現為「私」「畏」「有求」這三個方面的相同特點。

一篇議論文中,有時不一定只用一種推理方式,可以幾種方式綜合運用。

(4)一篇好的議論文都有鮮明的三性。

①針對性,就是要有明確的議論目的、內容和對象。

②理論性,就是必須要分析道理,有觀點,有理論。

③邏輯性,就是分析出事物間必然的關係,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寫作訓練:話題「困境中的高貴心靈」 運用歸納推理的方法構思一篇文章。

中國文化中有一種西方沒有的精神,這就是當一個人認為他不能拯救國家時,為了不在內疚中偷生,便選擇赴死,這是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這是歷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結局。

二、議論文的基本結構

提出問題(引論)(鳳頭)—— 分析問題(本論)(豬肚)—— 解決問題(結論)(豹尾)

(一)基本結構

1、序論

序論,是議論文的開頭部分,即是提出問題,明確中心論點,使讀者對文章所要論述的內容,首先有一個概括的了解,並引起注意。常見的序論寫法有如下幾種:

A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張和看法,提出中心論點。例如:

B 交代背景,說明寫作的目的和原因。例如:

C 提示內容,對全文作扼要的介紹。例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第一段: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是一個總題目。為了敘述的方便,分為十二個小題目。在這裡,也要說到敵我矛盾的問題,但是重點是討論人民內部矛盾問題。

D 因事設問,啟人思考。例如:

武鋼孟憲成同志對一米七軋機工程所提的意見,十分肯定,很值得我們認真讀一讀,想一想。花費了全國人民節衣縮食攢下來的錢,引進了當代最先進的軋鋼設備和技術,為什麼收不到應有的經濟效果?今後怎樣減少以至杜絕這種得不償失的建設工程?

E 從日常生活現象落筆。例如;

籠里養著兩隻母雞,一隻愛唱,另一隻喜靜。主人根據母雞下蛋之後報唱的現象,以為所有的蛋都是那隻唱雞產的,因此很偏愛它,捉得蟑螂也專是餵給它吃,但日子一久,秘密揭穿了:原來那隻唱雞下蛋很少,而不叫的那隻卻一天一個,且蛋剛落地就一聲不唱離開雞窩,由那隻唱雞站在蛋邊大喊大叫。

下文便由此及人,主張人要少高談闊論,多干實事。

G 引經據典,說古道今。例如《不要打錯了屁股》說的是領導幹部有了錯誤,要引咎自責,不要向下推卸。它的開頭是這樣的:

《龍文鞭影》中有一則《庫狄杖吏》的故事:「南北朝庫狄連姓,愚魯,居室常患蠅,乃呼門吏杖之。曰:「汝所司何事!乃故放其入來。」本來門吏只負責看家護院,哪裡管得了蒼蠅,可是愚蠢的庫狄卻以不忠於職守把蒼蠅放進來為罪名,把門吏痛打了一頓。這就是打錯了屁股。

上述敘論部分的開頭,只是幾種常見的類型。

序論是議論文之首,在一篇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好的序論簡明扼要,既能鮮明的提出問題,統領全文,又能引人入勝。抓住讀者。

2、本論

本論是議論文的分析問題部分,也是論證中心論點的重點部分。它的任務是分析問題,組織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正確或反駁謬論的錯誤。

這一部分的安排和論證層次要有嚴密的邏輯性。論點和論據的聯繫,論述的先後次序,文章的層層推理,這些都要根據事理的內在規律,並考慮說服效果來組織安排。要做到綱舉目張,環環相扣,使觀點和材料有機地,富有邏輯效果地統一起來。

3、結論 是議論文的結尾部分,也是解決問題部分。它是對主旨的深化和對論點的歸納。結論寫法有以下幾種:

(1)歸納或強調中心論點。有的在緒論中提出問題,在結論中歸納中心論點;有的在緒論中已經提出中心論點,在結論中再重申論點,強調中心論點。

(2)對中心論點加以發揮。通常是緊扣中心論點,提出希望、建議、號召等,以指明方向,鼓舞讀者。

(二)議論文的結構模式  

1、 全文的總分式

(1)寫作步驟:

「總——分——總」式,這是總分式的完整式。這類文章往往在序論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論點,而在本論部分將中心論點分成幾個基本上是橫向展開的分論點,一一進行論證,最後在結論部分加以歸納、總結和必要的引申。簡言之,即是「提出論點——用論據證實論點——做出結論」。

(2)範文借鑒

閱讀下面材料,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字數800字左右。

有一個農村女學生以優異成績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但因交不起學費而苦惱。一家生產健腦口服液的企業願出萬元資助,條件是讓這個學生為他們在電視上做廣告,說是因服了他們生產的補腦液才思敏捷,考出了好成績。這個學生斷然拒絕,因為她家庭貧困,從未喝過什麼補腦液。

誠實就是財富

成績優異但交不起學費的女大學生,斷然拒絕了一家生產健腦液的企業願出萬元資助但要為其做虛假宣傳廣告的要求,原因很簡單,因為她沒有喝過。「我從來沒有喝過!」這句簡單的話反映了這位女學生誠實潔白的內心世界。那麼,什麼是誠實呢?我認為:誠實就是言行與思想的一致。它既表現為對人的真誠,也表現在辦事與求知過程中的實事求是。(總)

誠實是做人的根本。(分)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整體的細胞,他不可能脫離整體而孤立地存在,這就決定了一個人要在整體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就必須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係。而處理好這種關係的關鍵便是以誠待人。我們都無法想像如何與一個滿嘴假話的人共處;同樣,我們付出自己真誠的同時也會贏得別人的信任與友誼。而當今,許多人在金錢的衝擊下,為物慾所蔽,為達到個人目的,整日戴著虛假的面具。當他們為日益鼓起的腰包沾沾自喜時,卻不知已經失去了誠實——這做人的根本,這最寶貴的財富。

誠實是處事的原則。(分)解決問題的第一要素就是承認問題的存在和理清問題的脈絡。離開了這一點,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更談不上把問題解決好。一個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人才可能是一個成功的人;相反,歪曲事實、隱瞞真相就等於一事無成。對於一個要生存、圖發展的人來說,實事求是地對待一切事物就顯得尤為重要。

誠實也是求知的惟一途徑:(分)我們求取知識的目的就是服務社會,而社會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識,並不是沒有真才實學的高學歷。而誠實便是獲得真知的惟一有效的途徑。古今中外,凡是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是實事求是的。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成績不好、但他卻勇於提出任何一個別人看來近似愚昧的問題。東晉文學家左思對於自己的文章也有著實事求是的評價。對照他們,我們有些同學作業靠抄襲,考試靠作弊,對於疑難問題,不肯鑽研,強不知以為知。這種行為顯得可悲可笑。愛因斯坦說過:「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並為之奮鬥,是人的最高品質之一。」這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之一。

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黃子孫。我們只有用誠實才能換得友誼,贏得成功,獲得知識。那位誠實的女學生也許無法踏入大學的殿堂,也許一生都很貧窮,但她擁有誠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便是個富翁——因為,誠實就是財富。(總)

【點評】這是一篇很規範的議論文,他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新穎的材料,更沒有驚世駭俗的觀點,他按照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來結構文章,顯示出了議論文嚴密的邏輯性。

精彩範文 我的財富

我沒有萬貫家產,但我從不怨天尤人。因為我有許多無價的財富,我從來都是富有的。(設置懸念)

體驗自然是我的財富。在我看來,風是一幅透明的錦緞,雨是無數晶瑩的珍珠,森林宛如翠綠的刺繡,而海灣湖泊則是湛藍的寶石。當我趁著東風放飛紙飛機時,當我在雨中有思想時,我也會感到我與它們正慢慢地融為一體。我們彼此用心靈來閱讀對方,用心靈來傾聽對方,也用心靈來歌唱對方。我的財富是如此的美妙,珍貴,難道你不認為我的確富有嗎?

親情友情是我的財富。我是一朵白雲,親情是包容我的藍天;我是一棵綠樹,親情便是滋養我的土地;我是一隻飛鳥,親情便是蔽護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親情便是擁抱我的山巒。等我長大我又得到了一筆新的財富——友誼。我珍視它,我用忠誠去播種它,用熱情去澆灌它,用諒解去護理它。我付出了多少,它就回報多少;它化為成功的鮮花來祝賀我,它化為風雪中的炭火來溫暖我,它化為佳節時的賀卡來問侯我。有這樣的財富,我還能說自己不富有嗎?

成長歲月也是我的財富。我在人生海洋中已航行了二十年,雖然有時侯狂風會吹斷我的桅杆,巨浪會傾覆我的小船,但是我從不降下自信的風帆,因為我堅信:風雨過後會有更明媚的陽光。一次風雨就是一次磨鍊,經歷一次便成熟一次;一次驚濤也就是一次紀念,記錄下我成長的航線。我知道,明天或許會有更大的暴風雨,但我會帶著我的財富去笑迎明天的考驗

我感謝生活,感謝它賜給我體驗自然的歡愉,感謝它賜給我親情友情的溫暖,感謝它賜給我成長歲月的磨難。我感謝生活,永遠、永遠……

【點評】文章開頭設置懸念,引人思考,接著分析原因,最後歸結全文,升華中心,首尾綰連。

2、本論的並列式

(1)並列式模式結構

(一)分論點並列式

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結構形式,其特點是層次分明,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中心論點。三個分論點要緊扣中心論點。分論點要簡潔、鮮明、突出。可將三個分論點錘鍊成一個排比句。

寫作步驟:

1、首先提出一個論證總題卻不確定論點

2、在本論部分圍繞中心論點列出幾個平行的分論點,分別予以論證,從各個方面闡釋,做出結論

具體要求:

1、選擇的分論點從數量上說,至少是三個方面或更多的方面。

2、分論點1+分論點2+分論點3+……=中心論點。各分論點之間處於同等地位,但不能重複,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3、要避免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就缺乏廣度,導致論據復沓單調,論證也就顯得以偏概全、蒼白無力;而從不同角度選擇論據,既豐富全面,使論證廣泛展開,又典型精練使文章嚴謹有力。4、並列式議論文特別要注意的是避免給人有泛泛而談的感覺,要注意點題。

例文: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

他是個億萬富翁,他有個幸福快樂美滿的家庭,他有權有勢有名有利……多麼令人羨慕。一般人認為所謂的幸福人生,總是如此,卻忽略了故事背後往往都是那麼矛盾、無奈、無助。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互相探討一下。(不確定論點)

由於世間沒有一件東西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們窮一生之力去追求的「幸福」也是一樣,故此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首要條件就是知足。(分論點1)雖然我百病叢生,面對著人生的種種障礙,但我有溫飽,在家有父母疼,在校有老師愛,無論處於任何角落,都有人支持和愛護。這一切均令我感到慶幸和滿足,因為這些並不是每個人都可擁有的。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知足常樂,何嘗不是幸福呢!

正因為幸福不是必然的,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分論點2)儘管一切美好的事物,我能聽得見,但並不等於永恆,因為我的病情會惡化,也許世界上可能又多了一位海倫凱勒。我要把握現在,珍惜每個現在,盡情去聽去看,把世上所有最好的全記在腦里,留在心裡,才不會虛度,枉過一生。若真是成了聾子、瞎子,還有美好片段回憶著。

然而,人生苦短,不如意的事的確十常八九,如果我們能不斤斤計較,不執著,(分論點3)那該多好。正如李白所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我心目中的盡歡是指無憂無慮,陶醉在親情和師生情里,做自己最喜歡的事,例如聽文章錄音帶、寫作、放開肚皮大吃母親做的菜,簡直是人生一大享受。

我經歷過大小不同的手術,才領悟到要克服和戰勝障礙,(分論點4)背後一定要有莫大的勇氣和堅持,當痛苦過後,得到一份成功和滿足感,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幸福。

總的來說,知足者,高枕無憂;珍惜者,無遺憾;不斤斤計較,不執著及有顆克服困難和痛苦之心者,人生可以過得多姿多采啊!

還有許多因素都足以令人生幸福,例如,盡責盡心、愛自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等。幸福人生操縱在我們手上,我不容許我的人生過得不快樂、不幸福。要不然生存又有何意義?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就是這樣,你們又如何呢?(總結)

(二)分論據並列式

寫作基本要求:主體部分是橫向展開的,各層次之間是並列關係。在論證過程中,為了充分擺事實,講道理,把幾個論據並列起來,這幾個論據之間的關係是平行的。

例一 題目:《談骨氣》中心論點: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並列論據:

(1)齊人不食嗟來之食;

(2)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也不屈服;

(3)文天祥面對威逼利誘,寧死不屈。

寫作訓練:以「坦然」為題,運用分論據並列式式,寫一篇議論文,須先擬一個結構提綱不少於800字。

結構參考:題目《坦然》(橫向拓展)

1.坦然,是平淡中的幸福快樂。我假日的垂釣

2.坦然,是自信中的幸福快樂。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整天掃大街的清潔工

3.坦然,是困苦中的幸福快樂。由此也想到了詩仙李白。(三項排列由己及人,由今及古)

3、本論的對照式

(1)對照式的基本結構:

① 在序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

② 本論部分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或擺去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加以論證,最後進行結論。它的特點是兩種看法或論據之間為一正一反的關係,或通過正反對比明辨事非,或通過正反襯比突出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這種結構方式能起到對比鮮明、突出深化觀點的作用

(2)基本結構模式:正反對比:先從正面論述,再從反面論述(或順序相反)。

例文: 在人生的岔路口

沒有人在筆直的大路上迷路,讓我們失去方向的都是岔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決定我們是否迷失的,是我們心靈的選擇。(序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

為了到達明天,現在就要啟程,當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邁開蹣跚的第一步,就註定有許多岔路口在往後的歲月里等待著我們。人生的路很長,面對選擇,我們的心靈要堅強。

有些人能一直做出正確的選擇。當母親把「精忠報國」刺在岳飛背上,這烙印便一直引領他走向光明的方向。岳飛不為外物迷惑,他短暫的一生里有堅如磐石的信念,(甚至)面臨苟活與真理的選擇,他也毫不猶豫地踏上後一條路。透過歷史的明鏡,我們看到他心靈高貴的選擇。(正面論據)

有些人也許一念之差誤入歧途,卻得幸有人拉他回頭。當藺相如選擇了「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不僅自己踏上正確的路途,也讓廉頗一度迷失的心幡然醒悟。將相和的故事讓後人在兩個岔路口看見熠熠生輝的足印。(正面論據)

有些人卻不幸在失足的泥潭裡越陷越深。商紂王選擇了美人的笑靨而棄江山於不顧,慈禧太后為了王朝的苟延殘喘而將民族的尊嚴送給外族去踐踏,那些短視的人們作出的選擇,留給後世的,除了一個輕蔑的嘲笑,更有太多沉痛的思考。(反面論據)

是非對錯,全在心靈的一個選擇,我們看著前人的選擇,也在思索著自己該如何選擇。選擇的標準在每個人的心中,其實人人心中都有一枚指南針,它告訴我們應走的方向。可怕的是心中太多割捨不下的東西掩埋了它,讓我們找它不到,又或是名利的沙礫模糊了它的刻度,讓我們分辯不清。不要讓太多無關緊要的東西羈絆自己的腳步,也不要讓浮名小利的沙子鑽進自己的眼睛。人生的旅程坎坷而又漫長,不要被裝點得富麗堂皇的歧路迷惑,也不要畏懼正道上滿布的荊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記得拿出心中的指南針,它會指明通往真理的方向,那個方向,就是我們心靈最睿智的選擇。(總結)

那麼,就迎向人生所有的岔路口,大步流星地奔向輝煌吧。

4、全文的層進式

層進式的基本結構:文章各層次之間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前後順序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改動。基本結構模式(一)論述了「為什麼」後,進一步指出「怎麼樣」。二、基本結構

(二)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例題剖析】1、寫一篇題目為《吃》的議論文。

訓練要求:從全文看,運用層進式的結構;在論證的過程中運用縱向和橫向的思維方式。

【精彩構思】一

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思維方式來構思全文:其一,橫向思維,採用橫式結構,如用對比式,讚頌正面"吃",批判反面「吃」,一正一反形成對比;或用並列式,從"民以食為天,吃飯第一"聯想到為廣大人民著想,要擺脫一窮二白的困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首先是如何解決溫飽問題。其二,縱向思維,先舉實例(列舉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吃),再進行剖析(分析各種「吃」的利害),最後得出結論,發出號召。

2、請以「慎獨」為中心觀點,列出行文思路。

訓練要求:可以發表議論表示贊同或否定,但要求採用層進式結構。

【精彩構思】二

①、詮釋什麼是「慎獨」?②、為什麼要慎獨?可分為三個層面A、慎獨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引用孔子和孟子的例子來佐證,B、慎獨的作用是什麼?C、慎獨是成就個人事業的加速儀,是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係的一種必要的條件。③怎樣做到「慎獨」a、讀書養氣是達到「慎獨」境界的必由之路。B、不盲從他人是「慎獨」的標誌,c、慎獨是個人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基礎,也是培養創新品質的捷徑。④收束文章圓合首尾。

               [例文]:敢為天下先

寫下這個題目,便覺得有些唐突古人的味道,先聖老子以「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之一,去掉一個「不」字,豈不成了對台戲?

筆者實在沒有褒貶古人的閑情,因為古人自有他們的處境。我這裡說的只是正在建設新生活的人們,應該以何為「寶」的問題。

我們正生活在—個除舊布新的歷史時期。許多新的情況需要我們去研究,新的路子需要我們去探索,新的局面需要我們去開創,新的經驗需要我們去總結。這一連串的新無不跟「先」聯繫在一起,新的形勢時刻都在召喚著立志改革的人們先想、先說、先干、先攀上高峰。在我們英雄的國度,這樣的人物已經和正在不斷地湧現,他們執著地堅持革新、創造、前進,在自己生活的詞典里莊嚴地寫上:「敢為天下先!」

「先」的一端孕育著成功與勝利,另一端則又潛伏著失敗與挫折。「先」與「險」往往是毗鄰的,且不說歷史上多少天才的創見、勇敢的改革曾被視為異端邪說,因而厄運連錦;即使是今天,改革者的道路,也絕非平坦大道。

首先,是要擔風險的,老子的那個「寶」至今仍為一些人所賞識,恐怕多半是被這個「險」嚇出來的。別人沒有說過的話,不說;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走;「險峰任人占,我自保平安」——這就是他們的生活邏輯,以致在他們主管的地方和單位,有如一潭死水,很難見一些波瀾的生氣。

然而,歷史總喜歡捉弄人,—味求平安反而不見得平安,因為歷史的潮流總是在衝擊著那些安於現狀者的地盤,或者把他們卷向波峰,或者把他們拋進波谷,正所謂「樹欲靜面風不止」。而險呢,則恰恰是通往平安的大道。改革家王安石的名言:「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哲人睿語,頗堪深思。

那些敢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實在是可歌可泣的,這不僅是在他們昂首奮進的時候,也是在他們遇阻絆倒的時候,因為即便是絆倒,那身軀也是向前的。

〖點評〗本文的思路結構:引論:借老子的話反托引論。本論:分論點一,因為「新」,所以要「先」;分論點二,因為「先」,所以有「險」;分論點三,因為「先」,而有「安」。結論:那些敢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實在是可歌可泣的。

例文:貴在堅持

有兩個人結伴橫過沙漠。至腹地,一人中暑了,又沒水喝,不能行動。同伴給他一支手槍,五顆子彈,囑咐他過了三小時後,每隔一小時鳴一槍,以讓他能辨別方向,回來會合。過了8小時,同伴提著滿壺清水帶著駱駝商旅循槍聲找來。結果只見到一具屍體,其頭部被一顆子彈穿透了,手槍和五個彈殼草散落在死者周圍。他自殺了,沒有堅持到還有被救希望的最後一刻。他的沙漠之旅的悲劇結局,從反面向人們提出了一個警示:堅持,再堅持。(定向引述材料,提出本文中心。)

不論做什麼事情,可以說沒有堅持就沒有成功。因為無論大小事情,從開始到終結都有一個過程,只有把全過程都按規定完成了,才是成功。不堅持就意味著半途而廢,就必然到達不了成功的終點。大事要堅持,小事要堅持;耗時長的要堅持,耗時短的也要堅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打了8年,解放戰爭打了3年,沒有堅持就沒有勝利;每個人的學業,小學6年,中學6年,有的上了大學還需4年,沒有堅持就不能畢業。不說這些大事,就說簡單得如燒一壺開水,需要5分鐘你燒了3分鐘就熄火,春天去踏青,要走10里,你走了8里就回程,開水喝不上,美景也賞不成。(初論堅持的重要意義。先說事理,再舉例子。選例有大有小,綜合起來就能說明所有的事。)

堅持,在接近成功的最後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因為越接近成功越艱難;二是因為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如果因不堅持而失敗,前功盡棄,尤為可惜。水燒到了99度,不堅持就不能沸騰;萬米賽跑,跑了9999米不能計算成績。這位沙漠探險者,已經熬過8個鐘頭,放棄了最後的堅持,終成戈壁冤魂。我們看過女排驚心動魄的世界比賽,她們在0∶2失利、第三局又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靠了堅持到最後的精神,反敗為勝,結果以3∶2奪得勝利;也看到過以2∶0領先,又先得14分把對手逼到絕境的情勢下因沒有堅持拿到最後1分,結果痛失戰機。歡笑與淚水,榮譽與失落,都只隔著一層障礙--堅持。面臨險惡,堅持有時能化險為夷,絕處逢生;面臨順境,大意則功敗垂成,痛失荊州。堅持可貴,在危險中堅持更可貴,在最後關頭堅持,則是最成熟的表現。只有堅持,才沒有「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遺憾。 (這一段把論證推進一層:從一般地說堅持,說到在危險情境和最後關頭要堅持。)

堅持是對人的意志力的考驗,堅持靠希望來支持。沒有毅力就無法堅持。中途生厭倦,見異思遷,改弦易轍,當然無堅持可言。在時間和艱險的考驗面前,第一批被擊倒的就是那些意志薄弱者。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而一旦失去了希望,就等於砍倒了堅持的雙腿,意志再強也得倒下。這位沙漠探險者,在放了最後一槍後,他覺得再也沒有招來同伴的希望了,死神逼來,生機斷絕,與其多受一陣煎熬再死去,不如自殺快捷而少痛苦,他是在泯滅了希望以後才出此下策的。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里把至於險遠的條件歸納為志、力、物,他把「志」放在極重要的位置。這裡的「志」是心理、意志的總和,希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競技沒有希望爭先了,也就失去了堅持的力量,有的人會逃下陣來;高考,沒有錄取的希望了,有的同學就放棄努力……人總是在希望中生存,為希望而奮鬥。一旦絕望,堅持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誰要不屈不撓地堅持,就必須充滿信心和希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再推進一層,論證堅持從何而來。兩個源:一是意志力,一是希望。)

播種希望,收穫堅持,播種堅持,收穫勝利。(簡短作結,概括有力。)

給學生提供這兩種思路的目的是解決怎樣想的問題,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拿到一個作文題往往不知從何想起。這兩種思路是使用比較普遍的,也是相當實用的,一般的作文題都可以用這兩種思路來構思成文。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覺得效果不錯,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好地掌握其中一種(尤其是第二種)。

寫作訓練:以「不能人云亦云」為題,運用逐層推進(縱向拓展)式,寫一篇議論文,須先擬一個結構提綱,不少於800字。

結構參考:題目《不能人云亦云》((縱向拓展))

論 點:不能人云亦云

分論點:1、人云亦云的表現;

2、人云亦云的危害;

3、人云亦云的本質、思想根源;

4、不人云亦云的做法、措施。

(五)全文六段綜合式

第一段:開宗明義,提出論點。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興,總之,三句話即直奔主題,切忌故弄玄虛,彎起繞八,拖泥帶水。

第二段:詳例剖析,敘議結合。事實勝於雄辯,一個精當的事實論據,往往能夠有力地證明論點。只是要寫好詳例剖析殊為不易,不少學生忘記了議論文的體裁特點,敘事過於詳盡,變成了記敘文的寫法,這是應該儘力避免的。要學會「三明治」式的結構,即首尾是議論評價性文字,中間是高度概括性的敘述(一般不超過120字)。

第三段:略用排比,形成氣勢。如果說詳例是點的勾勒,那麼略例就是面的鋪展。點面結合能夠形成立體感,略例以三四個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則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對比,凸現中心。即在上面詳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礎上,再從反面切入,正反結合,對比鮮明,從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證分析,立論周全。任何理論都不過是一種假設,絕對的結論容易產生偏頗,因而一段辨證的分析能使立論更為嚴密周全。

第六段:聯繫實際,升華主題。這一段是為了突出文章的現實針對性,聯繫實際,解決問題,從而使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

這種模式,易於掌握,可操作性強,非常適合考場作文。因為它的優勢很明顯: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六步模式,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無啰唆拖沓之嫌,使閱卷老師一看即明;論據充實,論證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寫議論文內容空乏的毛病。

議論文的結構模式有許許多多,每一種都要學習,每一種都要掌握,對於高三學生來說,肯定是不可能的。千萬不要讓學生什麼都去訓練,否則可能什麼都練不好。上面三種模式,幾乎適用於任何作文話題。因此,在備考階段,我們就讓學生反反覆復地練這兩三種,熟能生巧,一年下來,大部分學生能對這幾種結構模式爛熟於胸,考場上也就能遊刃有餘了。

三、議論文的謀篇布局

第一,寫好字。注意字體和布局。一篇內質不錯的文章,字跡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評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試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閱卷者打分的情緒。美觀整潔的書寫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對閱卷者評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筆劃要清楚。字跡筆劃清楚,字體端正,就能給閱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龍飛鳳舞,一路狂草,但難以辨認,就算文章寫得好,也難以讓人欣賞。其三,字體要適中。字體過大,卷面有擁擠繁亂之感,觀之不雅。字體過小,閱讀起來如覺蟻行,極其費神。其四,盡量少塗改。書寫時如個別字需修改,可直接將錯誤的答案用筆劃掉,接著書寫正確答案。堅決杜絕大面積刪改,盡量在寫之前想清楚,爭取一筆下去不要塗改。切忌亂塗亂畫,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點,造成凌亂之感。哪怕你平時的作文字跡不怎麼講究,這一次請盡量把字寫得整齊一點。整體一看,不亂,能給人以清爽之感最好。

第二、擬好題——亮麗。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傳遞顯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於它位居文章結構之首,所以文章題目的優劣也會直接影響閱卷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議論文擬題的基本要求是:在準確的基礎上力求醒目、舒暢。具體而言,可鮮明,可形象,可簡潔,可別緻,可整齊,不一而足。總之,以能激發閱卷者閱讀興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為最佳。

議論文的題目要求符合文體特徵,要求鮮明,使人見其題而知其旨。觀點鮮明的文章最受閱卷者的歡迎,因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夠傳達出文章內容之大概,便於閱卷者準確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

可以引用或化用詩句,名言,格言,歌詞等。例如:《窮則獨善其身》《一花一世界》《但留大愛在人間》;

可用比喻、象徵,顯得含蓄深邃。如:《心靈的陽光》《品讀人生》《今年花勝明年紅》(堅強,民族的雕塑)

第三、開好頭-----鳳頭。高爾基說過:「(開頭)好像音樂里定調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靚」。短,即要簡捷,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開頭短,可避免冗長之贅,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間上突出其內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題要快,最好三言兩語就點明文章的基本觀點或議論的話題。因為評分標準中有「中心明確」的細則。開篇確定中心,有利於閱卷者按等計分,也有利於作者展開論述,不致出現主旨不清、中途轉換論題等作文大忌。靚,即要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所說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閱卷者,給閱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開頭要精彩,多用比喻、類比、排比等修辭引入論點,還可引述名言,講述寓言故事導入話題。

引論——提出論題、論點。「萬事開頭難」,作文的開篇往往奠定了全文的走向與謀篇布局,閱卷老師也能從中看到考生的思想才智,因此精心打造好作文開頭是件刻不容緩的事情。考試作文時間緊,文章不求長,開頭最好開門見山,儘快切入題旨,儘快鮮明的亮出你的觀點。

如果是引材料作文則更要注意簡潔,對較長材料不能照搬,要圍繞自己選擇的角度,結合自己的中心論點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一般來說,開頭最好控制在100-200字之間。

例文片斷1:江西考生《聽取心靈的召喚》的開頭:

曾幾何時,在眾說紛紜中彷徨,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曾幾何時,在他人的隻言片語中迷茫,缺一雙飛離困惑的翅膀;曾幾何時,沒有選擇堅守抑或聽取的膽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陽光……朋友,別把心灰別把氣喪,請聽取心靈對真善美的呼喚,讓心靈之燈為你導航!

文章的開頭不要超過4行。這是最爽心悅目的卷面形式。這樣的卷面形式加上整齊的字跡,值45分。

第四、添滿肚------ 豬肚

中間段寫好首句和末句。中間部分不少於3段。議論文的結構是否嚴謹,條理是否清楚,論證是否嚴密,論據是否典型,關鍵在中間段的寫作。而結構、條理、論證和論據等是議論文評分的重要細則,因此,寫作議論文要盡量符合這些標準。

中間段落,常見的論述模式是:首句為小論點或承上啟下的過渡詞句;中間圍繞小論點,運用恰當的事實、理論論據,或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分析說理;最後結合論述內容寫一兩句小結的話語。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寫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脈絡,顯示全文的論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體論證結構常用正反對比式。許多道理只要從正反兩面說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論述嚴密。在考場中熟練地運用這種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開寫作,減少失誤,節省時間。同時,它可使閱卷者能便捷地依據評分標準,在中檔以上分項計分,避免不利於考生的個人評分因素出現。.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論據要典型而鮮活。因為,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是不可想像的。同樣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為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典型的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實,切合題旨。其次,選用的論據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記住幾個經典論據,如司馬遷、居里夫人、張海迪,變換著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金油。其實,這些論據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說理,使閱卷者在閱讀時產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繫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議論文本論部分的結構應顯示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例文 說「勤」

俗活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業精於勤」,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

勤,就是要珍惜時間,勤學習,勤思考,勤探索,勤實踐,古今凡有建樹者,無不成功於勤。

勤出成果。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40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其中作過筆記的就有1500種以上。司馬遷著《史記》,從20歲起就開始周遊,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彙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歌德花了58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界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我國當代數學家陳景潤滑在攀登數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國內外上千本有關資料,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演算研究,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一個女青年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於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見,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分不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含混,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壓倒。可是他不氣餒,心不灰,為克服這個弱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對大海朗誦,終於成為一個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宋代學者朱熹講過一個故事:福州有一個叫陳正之的人,反應相當遲鈍,讀書每次只讀50個字。一篇文章要讀一二百遍才能讀熟。他不懶不怠,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四遍,天長日久.知識與日俱增,後來無書不讀,成了博學之士。這表明,即使天資比較差,反應比較遲鈍,只要勤,同樣也是可以變拙為巧的。

實踐證明,一個人知識的多寡,成就的大小,關鍵在於勤的程度。懶惰者永遠不會使自己聰明。唯有勤奮才能在無限的知識中獵取到真智實才,開拓知識領域,使自己聰明。高爾基說:「天才出於勤奮。」卡萊爾也說:「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個渴望得到真知和成功的人,是一定能體會勤的深刻含義的。

【點評】此文是典型的分項列舉式模式:一中心,三分論,位置醒目觀點明,典型事例加議論,中心詞語貫全文。最適宜議論文在考場上快速完篇。

第五,結好尾——豹尾。結尾段也不要超過3行。

結尾是全文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著名作家師陀曾說:「寫文章不管長短,首先要考慮好結尾。有了結尾,如何開頭,中間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結尾當如豹尾,響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奮進。如魯迅的《論雷鋒塔的倒掉》,結尾只有兩個字:「活該!」短短兩字,可謂簡潔之至,力透紙背。

其實,文章的結尾有時比開頭還重要。由於閱卷者看完結尾後即開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到閱卷者的評分心理。李漁曾說:「篇際之終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連,若難遽別。」結尾如有此種效果,整篇文章將增色不少。議論文結尾的寫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乾脆有力、清音留響,富有啟發性和鼓舞性。

第六、寫之前盡量想清楚要寫什麼。把結構——開頭、中間、結尾的語言流程想清楚。避熟就生,材料力避雷同。在積極向上的前提下,寫出個性是很重要的。

語言項是作文評分的重要標準。議論文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形象。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常擺出說大道理的架式,將哲學原理和辯證法的術語一股腦搬出來,以求說理的充分、透徹,但效果適得其反。

一個道理有一千種說法,要盡量選用形象生動的說法。要顯形象生動之效,除了採用比喻、類比、事例等論證方法外,形象暢達乃至華美的語言必不可少.修飾議論文的語言,注意運用比喻、排比、對偶和反覆等修辭,使文章形成華美流暢感;注意運用假設句、反問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強不可辯駁之勢。修飾語言之功,雖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積久成習,自然會有長進.

做到了六項,作文得分不得低於50分。

四、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議論文的寫法主要是論證。論證,從形式邏輯角度說,是運用論據證實論點的全部邏輯推理過程,這個過程表示論據和論點之間是用何種邏輯的方法聯繫起來或統一起來的。

那麼,論點和論據究竟是怎樣聯繫起來的呢?或者論據是以怎樣的方式證明論點的呢?這就是論證方法的問題。論證的方法同推理形式有聯繫,但又不盡相同。它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靈活地運用。下面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

1、事例論證

舉事例就是用典型的具體事實作論據來證明論點。通常所說的「擺事實」就是這種方法。這是運用歸納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易於掌握,用得也普遍。

舉事例論證,最重要的是注意論據和論點方向的一致性和緊密的統一,不可有距離。例如有一篇文章談到寫作要勤於觀察,勤于思考問題時,舉例道:

著名大作家、詩人莎士比亞就善於觀察生活,提煉素材,寫了大量的悲喜劇以及詩歌,終於成了不朽的藝術大師。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在傍晚乘涼時發現蘋果往地上掉,為什麼不往天上掉?經過反覆實踐,終於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引力這一科學論斷。

這裡,舉莎士比亞一例還可以,雖然說得不夠透徹,但與論點總還有一定的直接關係;舉牛頓的事例則不恰當,因為他雖然也觀察、思考,但非寫作中的事。

舉事例要做到點面結合,「點」是指能有力證明論點的,並且是新鮮生動、比較獨特的某個事例("獨家新聞"最好),這樣的事例能讓人過目不忘。再用一個排比句,一個一個地羅列出與「點」內容相映的、同樣有針對性、典型性的一般事例,這叫「面」,這些事例人皆盡知,所以只需提及。這個「面」與「點」配合起來,能使文章顯得充實飽滿,增加說服力。

例如:一篇論「挫而彌堅」的觀點的應試作文,作者先舉了愛因斯坦成才的事例做重點論據,然後寫道:正是這樣挫而彌堅的奮進精神,使愛因斯坦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由此,我還想到達爾文長達8年的環球考察;愛迪生經過幾十萬次試驗,才有了那造福人類的一千多項發明;唐玄奘艱苦卓絕的印度取經之行,還有中國女排的姑娘們用汗水和眼淚換來的勝利。

【點評】這段論據點面結合,「面」的事例縱橫交叉,有古有今(縱向),有中有外(橫向)。思路清晰,有說服力。

2、事理論證

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已知的事理論據來證明論點。這是運用演繹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所以又有叫「演繹法」的。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堅決執行中央的路線、政策和發揚民主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中央的決策是在廣泛地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央允許同志們遵照正常的組織程序提出意見,但是絕不準從事黨章所不允許的活動。這就是說,我們並沒有限制民主。但是,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不允許隨便發表和中央相對立的意見或不一致的意見。我們大家都曉得,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點評】這裡面提到的「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就是一個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來證明「幹部和黨員都要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堅決執行中央的路線、政策」這個論點是很有力量的。

運用事理論證常常表現為引用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具有公認的真理性,用它們來證明某一具體事物的真實性,是極有說服力的。這類例子很多,就不再贅述。

使用事理論證,特別是引用名言警句立論,應注意:

A 引用的事理與論點真正構成一種緊密的內存聯繫。

B 對於引語一般要作一些闡明、說明,不要引完就單下結論,以免給人淺薄的感覺。

C 除了由於論辯的需要,必須引用大量的論述外,引語要力求簡潔。作者要善於抓住引語的精華。

例如《選擇,別無選擇》舉司馬遷的事例: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司馬遷受累於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個錚錚諫烈之臣,但他選擇生,讓朋友親人都感到難堪的生。也許只有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才能證明這一行為的價值。雖斗轉星移,仍不失與日月爭光的鴻著巨篇。

【點評】這段事例,第一句是「死……生則可以踐志」的論點,是「起」;接著的「司馬遷受累於李陵一案……諫烈之臣」是「承」,概括性提出例子;「但他選擇生」之後幾句,是「轉」,轉為分析司馬遷拒死求生的原因———寫史記;再後一層,作者用「退麝臨岩」故事喻司馬遷留香大地的價值,是「合」。完成議與例的配套結構。短短一段話,確確實實地存在著「證」的過程。

很多同學「例證」無力的重要原因,是不善於設計出「起、承、轉、合」的層次,尤其不善於寫好以分析思維活動為核心的「轉」這一環節,使得「例證」往往有例無證,缺乏將例子更深一些開掘完成由表及裡的關鍵思維活動,削弱了論證的力度,本例或可讓我們較清晰地看到「轉」的過程。

3、反證法

顧名思義,反證不是從正面直接來證明論點,而是從反面間接地證明論點。這是運用演繹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先看下面一例:

如果反對實事求是,反對從實際出發,反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那還說得上什麼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呢?那會把我們引導到什麼地方呢?很明顯,那隻能把我們引導到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只能引導工作的損失和革命的失敗。

【點評】這段文字中「如果」之後用的便是反證法:不是從正面講實事求是會怎樣,而是從反而講不實事求是會怎樣,來證明實事求是的意義。在論證中,凡是為了證明自己主動提出的論點的正確,先證明與這個論點相矛盾的另一個論點是錯誤的,或者為了證明對方論點是錯誤的,先證明與其相矛盾的另外一個論點是正確的,都是反證法。

4、類比

這種方法是將一類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進行比較,以另一事物的正確或謬誤證明這一事物的正確或謬誤。這是運用類比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例如《學然後知不足》:

河水來到浩瀚的大海,就會望洋興嘆,感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無垠的天空,就會自慚孤陋寡聞;我們通過學習,就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加謙虛、更加努力地去學習。

【點評】在進行這種類比論證時,特別應當注意所類比的事物一定是一類,具有本質方面的相同點,如同上例。如果不屬一類事物,雖有某些相似之點,只可以比喻,而不能類比,例如把革命人民對反動派的堅決鬥爭同武松對老虎的鬥爭相比,只能說是比喻而不能類比。

5、對比

對比,是將論據中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因為比較的雙方形成鮮明的對照,互為襯托,所以,這種方法特別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質,具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

對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橫比」,一種是「縱比」。

「橫比」是把同一時期的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

例如:《贊犧牲精神》,開始列舉了太原工學院副教授欒弗,歸國定居的年輕女科學家趙芬,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九旬老人徐良董,浙江省象山縣無機輕體板材廠女青年郭秀蓮與王竹平等人,為建設四化甘願犧牲一時一已的利益直至個人生命的模範事迹,作者熱情地讚揚了人們的犧牲精神。接著,文章批評另外一些人:可惜,現在有些人還缺少這種犧牲精神。他們腦子裡裝的不是黨和人民的利益,不是四化大業,而是個人眼前的「實惠」。不是嗎?……這種極端利已者的人生觀,和前面那種人相比,顯得何等渺小,和我們今天的歷史重任何等不相稱?

【點評】犧牲精神是可貴的、高尚的,由於以利已廣義者的人生觀來反襯,顯得更為可貴、高尚。真善美與假惡丑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寫作中能夠經常運用這種論證方法。

「縱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的不同情況作比較。

如下面一段文字:商紂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個葬身火海的下場;唐太宗虛心納下,開創「貞觀盛世」;楚懷王閉目塞聽,棄屈子的諍諫於不顧,無奈客死他鄉;齊威王善於納諫,門庭若市,贏得諸侯朝拜。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從諫如流」勢在必行。

【點評】在這段文字里,橫比縱比結合,作者選用了商紂王、唐太宗、楚懷王和齊威王四個論據,一反一正,依次排列,對照鮮明,充分說明了對待進諫不同的態度,必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從而證明了「從諫如流」的重要意義,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示例1:觀點:勤能補拙

就拿我國明代的張溥來說,他小時候很「笨」,別人讀一會兒就能背下來的東西,他往往要讀幾十遍才能背下來。但是,他並沒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認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聲朗讀一遍,然後燒掉,接著再抄。這樣,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後來,他逐漸變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歲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

相反,仲永5歲就能賦詩,可謂天賦出眾。憑著聰明,他父親帶他四處作詩炫耀。仲永再也不思進取,長大以後,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

不難看出,張溥雖然很「笨」,但他肯勤學苦練,正是勤學苦練才使他的文思變得逐漸敏捷起來,26歲就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而仲永雖然天賦出眾,但他後來不思進取,不能做到勤學苦練,因此,長大以後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 由此可見,儘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異不可否認,但後天的勤奮則能彌補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示例2:觀點: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

孫臏與龐涓同出於鬼谷子門下。他們二人精於謀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內心狠毒,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使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齊王聽說孫臏之才,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委以重任。齊軍才有了馬陵道之勝。

同是孫臏,為何落得兩種境遇呢?就是因為他效勞於優劣不同的兩個統治集團。在魏國,龐涓只為私利,妒賢嫉能,魏王昏庸,偏聽偏信,而且缺乏識別千里馬的伯樂眼光。孫臏在這樣一個集體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齊王任賢用能,身邊的臣子也不像龐涓那樣謀私,因而上下齊心,孫臏在此,正得寫作練習7:用「正反對比」法繼續論證。

示例3:觀點:凡事在於「為」

彭端淑在《為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四川邊遠地區有貧富懸殊的兩個和尚,都想到南海朝聖,富和尚幾年間一直打算雇船順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終沒有去成;窮和尚卻憑著一隻盛水的瓶和一隻討飯的缽,步行到達了南海,並且勝利返回。

富和尚未到達南海,而窮和尚卻最終到達了,這是為什麼?根本原因就是

因此,凡事在於「為」。

示例4:觀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兩粒種子躺在泥土裡,春天到了,一粒種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種子說到:「我沒那麼勇敢。我若向下紮根,也許會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長,也許會傷到我的莖。」於是它甘心呆在泥土裡。幾天後,它被一隻母雞吃掉了。

6.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或打比方來說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證法。例如:

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食糧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的運動,運送唾液腸液,把他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起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地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

【點評】 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講得更淺顯易懂,所以,這種方法也被廣泛地應用到論證中。

寫作訓練:

二、議論性散文的寫作

縱覽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優秀試卷,議論性散文佔了很大的比重。什麼是議論性散文?顧名思義,它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是用散文的筆法寫成的以說理為目的的文章。議論性散文聯想豐富,內容充實,思想深刻,結構靈活,以「形象」說理,以情動人,語言生動,文采飛揚,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學生的寫作才華,因而,得到了閱卷老師的青睞。議論性散文與一般汶論文相比,文學色彩更濃厚,情感更強烈,整體的文學性、情感性高於一般的議論義,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觀點,議論牛動、形象,很有感染力。

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它往往蘊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鑒賞議論性散文,要注重從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細體會情理交融的藝術特點。議論性散文屬於散文,屬於文學作品,而不是議論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敘事性散文、寫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法。從這個意義上講,議論性散文的教學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達的事理或象徵意義。但是,議論性散文又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神不散」。還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在我看來,恰恰是最為重要的兩點),那就是:1議論性散文在說理時常常是運用文學語言來表達,有時說得很委婉、含蓄。2這種散文在說理時還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色彩。

議論文與議論性散文的異同點

比較點

議論文

議論性散文

內涵

說理

說理

結構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靈活自由

筆法

議論文筆法

散文筆法

語言

嚴密平實

華麗優美

情感

一般

強烈

結論:議論性散文的特點是議論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筆法。

一、議論性散文結構模式及其特點介紹

1.分項列舉式:又稱橫向拓展式,一個中心,若干分論點之間形成平行、並列關係,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

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紀念是內心情感的涌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制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

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迴響,是歷史的迴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黑格爾曾經自誇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就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爭的淵藪。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塗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者的審視中找到道德的標杆,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後的善後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里不斷地反思,不停地紀念,終於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但紀念一旦脫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還妄圖為二戰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國神社「拜鬼」……日本這種偏離理性範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巨大的代價才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於是各地都掀起了聲勢壯大的抗議和紀念活動。但近來這些紀念活動在少數激進分子的鼓動下出現了打砸搶日貨商店的不理智舉動。群眾愛國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紀念並不是感情的揮霍,非理性舉動無益於解決問題。我國領導人多次表達出嚴正立場,但同時並不關閉中日會晤的大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無疑就是對過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而高貴的心靈在銘記苦難,咀嚼苦難過後,方能理智地紀念苦難。當紀念的洪波涌動時,勿忘用理性的「閘門」控制情感。

【點評】議論文最常見的模式是橫向並列式、縱向拓展式和主體正反論證式。但有些文章由於論述角度的需要,可能綜合運用兩種模式,如《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在對比論證中,又將日中非理性行為並列論述。議論性散文,大都敘議結合,夾敘夾議,敘議中可能橫向並列,可能縱向拓展。另有不少創新模式,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模仿。

2.逐層推進式:又稱縱向拓展式,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思路展開。

談堅持

人們都希望駐足金碧輝煌的「羅馬宮城」,到達魂牽夢縈的「象牙之塔」,實現自己長久的夢想,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為堅持就是勝利。

堅持是對極限的挑戰,是對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揮灑,是對理想的執著,是不到長城不止步的豪邁。劉翔在汗水裡爭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終登上奧運會冠軍的寶座,是堅持;阿姆斯特朗戰勝癌症,連續七次獲得環法自行車冠軍,這曠古絕世的奇蹟還是堅持。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誕生在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愛迪生的風骨令人折服,他發明蓄電池歷時十年,進行了五萬次實驗,才取得了成功。這就是堅持的力量。有幅漫畫,畫面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沒有見到水便揚長而去。其實有的井距水層只有一杴之遙,如果再堅持一下,勝利便屬於他了,然而他放棄了,於是與成功失之交臂。丟棄恆久長遠的堅持,撿起淺嘗輒止的遺憾,當然摘不到金燦燦的蘋果了。

堅持需要七擒孟獲的韌性,需要六出祁山的不墜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獨,更需更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大智大勇。張海迪從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體永遠失去了知覺,然而她卻以驚人的毅力自學了英語、日語和德語,甚至翻譯創作了幾十萬字的小說:這就是堅持,堅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軀體放射出燦爛的光彩,堅持使它終於托起了一輪不落的人生太陽。

當然,堅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畫地為牢。試想,如果蔡倫在造紙的多次失敗之後,仍堅持原來的作法,而不是大膽的改進原料,那麼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四大發明」恐怕就要改寫成「三大發明」。魯迅若不是認清形勢,棄醫從文,中國現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個平凡的醫生.而少一個文豪。那種只知在陳跡斑斑的老路上揮汗如雨,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結果勢必南轅北轍,頭破血流。

遠方的誘惑是我們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奮鬥,之所以拼搏之所在。當我們遇到困難,遭受挫折,當我們汗流浹背,精疲力竭的時候,我們應該在心中默念一聲:再堅持一下。

【點評】此文是嚴格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這一模式來行文的,開頭結尾照應點題,第二段寫「什麼是」,第三段寫「為什麼」,第四段寫「怎麼樣」,第五段需要特別注意,此段不僅將議論推進了一層,而且對寫足字數大有裨益。

3.主體正反論證式:就是一個論點+兩個論據(或主體部分正反論證式)+一個結尾。

學會懷念

有多少舊事已被雨打風吹去,有多少情愫依舊在心頭縈迴。逝去的人、事、物彷彿一塊塊幽黃的琥珀,在我們的記憶里凝結,保留了他們瞬息的優美,而當我們一次次以懷念的方式去撫摸他們的時候,悲欣交集之感總是迤邐而來。(開頭化用辛棄疾、弘一法師的名句,顯示出作者的文學積澱。)

在精神文化如同核爆炸一樣的時代,我們遺忘得太多,棄擲得太多。我們醉心於新世界新事物的斑斕色彩,而忽視了對舊有事物之美好的懷念。

懷念,不是沉迷於故紙堆,不是一般意義的因循守舊。

懷念,是對舊有美好的依戀與肯定,也是對過去、現在與未來一脈相承的理性思索。如同一位詩人所說:「我在仰望未來浩渺的天空時,同時深愛著這承載過去的大地」,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站得足夠高,你會發現大地原本是天空的一部分。

學會懷念,其實就是學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

今年是中法文化年。我想,大多數中國人會把「法國」與「浪漫」聯繫在一起,但你知道法國人是以怎樣的方式來「懷念」一種文化的嗎?也許法國人是最樂於懷念,也最擅長懷念的。(「也許」用得好!)走在街上,你若作為一個外國人向警察問路,請務必使用法語;與商店店員交涉,你也要講法語:法國人即使熟諳英語表達技巧,也會不遺餘力地堅持使用本國語言。打開收音機,你會聽到一個專題欄目,名字就是《懷舊》;望望塞納河畔,舊書攤上飄揚著百年文化的芬芳;法郎紙幣上,印著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時代的偉人像;一座破敗得如同兩河文明遺址的博物館依舊被法國人小心地保存。

就是這樣, 這樣充滿血緣之愛 , 民族之愛 , 理性之愛地懷念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才是真正地懷念。

學會懷念,我們不能單單模仿懷念的形式而無視懷念之實質。甚至,我們連懷念的形式也沒有做到。聽說,紹興的沈園中商家又建設了「連理園」, 供現代有情人拍攝婚紗照,讓古人的悲情為現代人的愛情服務,沈園,實不應失卻它的滄桑。還有一座座將欲坍塌的古城牆,還有「唐詩一樣的美麗」的北京、西安,還有逐漸失卻安寧的江南古鎮……當一個個曾被古人今人的歌謁洇潤,被漢文化填充,被時間渲染,被記憶強化的意象悄然失色時,當我們從不會懷念到無可懷念時,一種民族的悲哀將「世代相傳」。

請為心靈留下空間,讓我們靜靜地尋找過去,尋找過去的美好,為現在,為將來留下物質與情感的依託,莫在燈殘漏盡時無奈嘆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結尾比開頭更好些。)

【點評】本文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切入角度好,二是緊扣「學會」議論。寫得大氣、有深度,體現作者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可貴的人文情懷。文章從文化的視野,深刻闡釋了懷念的內涵和方法。主體結構正反論證,正面以法國為例,列舉他們堅持使用本國語,舊書攤上飄揚的百年文化氣息,紙幣上啟蒙時代的偉人像,被法國人小心保護的破敗的博物館……無不表露出法國是一個「會懷念」的民族,他們懷念的是自己的歷史文化,這是一種真正的懷念。反觀我們自身:充滿悲情的沈園被商家用來牟利,唐詩一樣美麗的北京、西安、江南古鎮,它們身上的文化意蘊正在一點點褪色。我們表面似在懷念,其實還沒有學會懷念,文章結尾緊承上文,呼喚為心靈留下「懷念」的空間,最後一句「莫在燈殘漏盡時無奈嘆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更是引人深思。

4.場景串織連綴式:用生活中的畫面或場景來展現對話題的理解,各種畫面有層次地呈現,呈遞進式排列,文章段落關係清晰,尤其是選擇畫面力求不重複,有拓展,立體的、多層面地反映了生活。這是散文或議論性散文常用的結構模式。

牽 掛

牽掛很抽象,也很具體。

燈下,雙鬢斑白的母親,讀著遠在異國的兒子的來信,心中的愛憐和疼痛同時湧起。知道兒子自己去買床單,她希望幫他去買並整理乾淨;知道兒子自己去買米買菜,她希望幫他買來再為地做一桌可口的飯菜;知道他生病,她希望陪他上醫院並守在他的床前;知道他委屈和痛苦。她渴望擁他入懷給他安慰。這是牽掛。

家門前,女孩踮著腳尖等待著。郵遞員帶著那熟悉的郵包由遠而近,終於來到了面前。女孩焦急地詢問是否有越洋的信件,郵遞員搖搖頭繼續趕路。女孩落寞地倚在門邊,良久不願離去,臉上寫滿了擔憂。女孩惦記著大洋彼岸的摯友,想知道她正在干著什麼,想知道她過得可好,想奪享她的歡樂,想傾聽她的煩惱。這是牽掛。

牽掛很茫然,也很美好。

寒冷的冬夜,他獨自走在長長的街上。忙碌的工作留給他一身疲勞。北風中,他感到無力,孤寂。突然看見從路邊人家窗戶里透出的點點燈光,彷彿看到了兒女開懷的笑,彷彿感受到了妻子溫柔的疼惜。家庭那甜蜜的溫馨蕩漾在他的腦海里,點燃了他小小的心燭,照亮了前方的路,溫暖了他顫抖的身軀,他感到自己似乎又有了力氣,於是,加緊腳步朝家的方向走去。因為牽掛。

除夕,悠揚的鐘聲迴旋於天際,昭示著新一年的來臨。久伏於案前的他,抬起疲憊的頭把目也投向窗外。四周人家闔家團圓的歡聲笑語陣陣傳來,他覺得心頭生病。他努力地看向遠方,恨不得看穿繁星流雲,看穿千山萬水.直看向朝思夜想的父母親。老人辛勞的背影慈祥的笑容浮現在眼前,一句又一句關切的叮嚀、真摯的鼓勵迴響在耳邊。剛才的疲憊在濃濃的思念中煙消雲散,了無痕迹。他笑了笑,又充滿幹勁地投入到書海中。因為牽掛。

牽掛是一種抽象的惆悵,一種具體的憂傷,一種茫然的盼望,一種美好的溫馨。

人的一生其實都在不斷地出演牽掛的故事。不管牽掛的內蘊是快樂或是悲哀,是傳奇或是平淡,人生有多長,牽掛便有多長,歲月有多遠,牽掛就有多遠。

牽掛,就是這樣。

【點評】此文是用生活中的畫面或場景來展現對話題的理解,各種畫面有層次地呈現,呈遞進式排列,文章段落關係清晰,尤其是選擇畫面力求不重複,有拓展,立體的、多層面地反映了生活。畫面後的精彩的點評使作者的思想更為明朗。

5.小標題式:一般用三個小標題,或用數字分三部分。這也是散文或議論性散文常用的結構模式。

菊花飄香的時節

當清爽的秋風將天空吹向更高遠,當陌生的孩子望斷最後一隻南飛雁,當枝上的綠葉換橙黃,當一點點微酸已著枝,便又到了菊花飄香的時節。

菊之淡

「哐當、哐當……」聽見那清脆的打鐵聲了嗎?清風拂抑,強健的肌肉散發出生命的氣息,熊熊的烈火陶冶著高尚的情操,嵇康,這個時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這兒過著鐵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樣,你也對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勸他入仕嗎?是否忘了《與山濤絕交書》?那鏗鏘的言辭已經向所有人宣告他對仕途的不屑,就讓他做他自己吧,讓「竹林七賢」永遠過著「鄴下放歌」、「竹林飲酒」、「曲水流觴」、「南山採菊」的生活,不要讓世俗的穢氣覆蓋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還能記起那個對楚國相位持竿不顧、依然決定「曳尾於途中」的莊子?這個「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擁有舉世的才華,然而卻不曾向權勢顯貴屈服.一生過著清貧飄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勸他入世,期望他能為社會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業。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莊子認為他自己就是一棵樹、一棵捍衛心靈月亮的樹,如果你硬要將他拔起,種在污穢的社會泥土裡,他將立刻枯萎死亡,就讓他永遠地做一棵樹吧,他身邊會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著他。

菊之殤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對滔滔江水.面對彼岸的鄉親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淚濕衣襟,江水已隨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懷,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還是投身烏江,「死亦為鬼雄」?如果你正在項王身邊,是否會勸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呢?江東父老們也期望項王忍辱負重,說不定歷史就會為此改寫,然而項王最終選擇投江而死,他認為應該死得有尊嚴,他認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態世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認為是對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於崇高,追求生命的尊嚴,追求英雄本色,拋開他人的期望,拋開他人的勸阻,向著自己的認識邁進。

當清脆的打鐵聲從遠方傳來,當遠古的大鵬展翅欲飛,當滔滔的烏江向天咆哮,便叉到了菊花飄香的季節。

【點評】本文用三個小標題,分別選取三個極具個性代表的歷史人物,以高潔的菊花象徵其品格,將人物自我的認識與他人期望的關係寓於生動形象的語言中。文章一開始就展示了一幅曠遠的畫面,想像豐富,文情並茂,引人入勝。結尾兩段升華主題,前後照應,行文自然流暢。

寫作訓練:

二、 中心論點的提煉與表述

無論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確立論點是寫好議論散文的基礎。論點的提煉除了要有一定的生活積累外,更重要的是審准作文的題意。

從作文的命題或話題結構特點看,可分為詞語型話題、句子型話題、關係型話題。近年關係型話題所佔比例最大。

詞語型話題作文,中心論點可用其造句進行提煉。

例如:

句子型話題本身就是中心論點。

例如:

關係型話題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構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構成話題的詞和詞、短語和短語之間的特定關係。這種關係即為中心論點。

關係型作文話題要素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立統一關係:就是各要素單一來看是對立矛盾的,但實質上它們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也可稱之為無此無彼式。如「自由與紀律」這個話題,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沒有「自由」無所謂「紀律」,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二者對立統一。當然,根據這種關係可變通理解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約束。再如「平凡與偉大」,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話題可理解為:沒有「平凡」也就不會有「偉大」。還可理解為:平凡蘊育偉大;偉大源自平凡;我們只有從平凡的點滴小事做起,才能構築偉大人格的大廈。

2.是非取捨關係:即指關係型話題的諸要素之間是一是一非、一對一錯的關係,對它們只能有所取捨選擇。也可稱之為有此無彼式。如「偏見與關愛」,我們只能理解為「要消除偏見,勇於關愛」,若作其他理解則是不科學的。而對「自信·自滿·自負」,我們應理解為「要自信,不能自滿,更不能自負」;對「向前看與向錢看」則要理解為「我們要一切向前看,決不能一切向錢看」。

3.辯證關係: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關係,但這種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稱之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與成功」這個話題,我們可理解為「成功來自痛苦的磨礪」。但痛苦之後不全是成功,成功也並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師與高徒」,可理解為「名師出高徒」,也可理解為「名師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師」。

4.並列共存關係: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一種平等並列的關係,幾個要素可以同時共存。也可稱之為有此有彼式。如「謙虛與表現」,對此就可詮釋為「既要謙虛待人,又要善於表現自己」;對「成人與成才」也要理解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後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則須理解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於調和矛盾,與別人和諧相處,同時又要有不同於別人的獨立見解,不能隨風倒、隨大流」。

5.條件結果關係:即話題兩個要素之間為一是其中另一個的條件。也可稱這為有此就有彼式。

關係型話題作文,辨清關係至關重要。關係辨明了,思維就有了方向,審題立意的任務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構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當然,構成關係型話題的各要素間的關係是多種多樣的,如上四種關係是常見的,但遠不是關係的全部。審題時須根據具體題目作具體分析,從而做到既快捷,又準確。

有些話題的構成要素,從什麼層面來解讀較為簡單,一目了然。如「文憑與水平」談的是學歷與能力;「名師與高徒」談的是條件與結果;「痛苦與成功」談的是過程和結果; 「平凡與偉大」往往指具體的言行與抽象的精神品質。

而有的話題則比較複雜,即使是同一個話題,若從不同層面去解讀,那麼其關係類型也就會隨之變化。如「冷與熱」,若從待人態度冷漠與熱情的角度,其關係就是典型的「是非取捨關係」;若從處事的冷靜與待人待事的熱情上看,其關係就成了「相容並存關係」;若從一般意義的天氣溫度或對人愛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關係則又成了「對立統一關係」。另外,針對這個話題要素的本義和比喻義,其關係又可衍生出身體的冷(熱)與心理的熱(冷)、過程忍辱負重甘受清貧的冷與結果成就斐然聲名鵲起的熱……

因此,我們在面對一個關係型話題作文時,一定要進行合理的發散思維,審慎解讀,以確立論點。

三、分論點的提煉與表述

分論點,從屬於中心論點,它具體深入地從多方面或多層次闡釋和證明中心論點。分論點的提煉方法主要有:

1、分解法 論證中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展開與說明,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似文章結構中的總分關係。

如「理想」話題,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奮鬥是理想的階梯」,分論點對「奮鬥」一語進行具體分解:

①刻苦勤奮,是理想的階梯; ②珍惜時間,是理想的階梯; ③迎難而上,是理想的階梯。

一些抽象的文題,如《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一切》等常用此類結構布局謀篇來進行論證。

2.闡述法 幾個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屬性和思想意義的揭示與闡發,是作者對某一論題思索認識的結果。

比如《這山望著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辯證地引出學習、工作應有這種精神後,便用了一組分論點來闡述它的含義:

①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

②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進取開拓的精神;

④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力爭上遊的精神。

此類形式最能顯示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闡釋類的議論散文,如《談理想》、《說自信》等,很適宜採用此類結構。

3.分類法 在論述過程中,採用多角度分析方法,闡明幾個並列的理由時,就應該分門別類地提煉出幾個論點來。

如以《貧困也是一筆財富》為題作文,可藉助此法設計分論點:

①貧困可催有志者奮發圖強,改變命運,窮則思變;

②貧困可以培養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條件;

③貧困能增長人的能力,人的許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鍛鍊出來的。

4.利弊法 議論文常要論述某種主張做法,而要證明應不應這樣做,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談作用說危害了。

比如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議論文《勤有三益》,作者為了說明「為人當勤」這一觀點,就採用了如下的平行結構:

①勤勞,可以有所獲,免饑寒也;(創財)

②勤勞,可以有所勞,延壽考也;(健體)

③勤勞,可以有所事,遠淫邪也。(修身)

又如一高考優秀作文《嚴於律己,寬於待人》,作者在論證時,也用了此種結構:

正確態度:寬於待人,嚴於律己。

①寬於待人,才會有知人之智;

②嚴於律己,則會有自知之明。

5.因果法

在議論說理的過程中,用事情的原因來證明其結果,或以結果作為論據來證明其原因的構思稱為「因果分析式」。因,就是證明論點的理由(分論點);果,就是要證明的中心論點。即依據「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提問思路來提煉分論點。

如以「風度」為話題作文,可藉助此法設計分論點:

①風度是一種美德,一種富有教養的臻於完善的氣質和風采(是什麼);

②有了風度,能受到別人的敬重,人與人之間增進愛心,有利於和睦相處(為什麼);

③要有風度,須加強道德情操的修養,摒棄粗俗言行,自覺培養良好的風度(怎麼樣)。

針對某一現象或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結果,抓住本質,揭示事物間的真實可靠的因果關係,構思時運用因果分析式,往往能使論證不停留在浮淺的表面,而深入到本質的內核。

分論點的表述最好警句化。

寫作訓練:

四、議論性散文的開頭

(1)標題:要求簡潔、明確、有內蘊,有一定的文采,最好能體現文章觀點。

如:滿船風雨看潮生 一花一世界 生命的踐約 有一種品質叫堅強 向希望敬禮

(2)開頭:要求語言優美,開篇點題,開宗明義,引領全文。

1.由新穎形象的比喻入題,直接扣題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及情感有關。」《天平和七弦琴》

解說:將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首句入題,就形象地點出了情感與理智的內在關係——情感與理智對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這樣的開頭,入題迅速,閃爍著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2.由生動貼切的擬人入題,激發想像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為花給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摯友,因為蜂給予她生命的延續。然而在蝶眼中,蜂不過是埋頭苦幹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過是遊戲花間的浪子。」(高考優秀作文《學會歷史的旁觀》)

解說:文章開頭賦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連物都會帶著情感的眼光來評價、認知事物,更何況是情感豐富的人?通過生動貼切的擬人手法,將話題的內在含義巧妙點出,不僅喚起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相關聯想,更體現了作者的睿智。

3.由精彩深刻的設問入題,啟人深思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與厭惡之情,然而,當這種好惡之情摻入對真理的認識時,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高考優秀作文《勿以好惡論斷之》)

解說:一起筆就緊扣情感與認知,以一種假設將讀者的思維引向對本質問題的思索,文章的立意顯得十分深刻。這樣的入題方式,將設問的修辭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簡潔,卻分量十足。

4.由優美的排比句式入題,先聲奪人

「你會因喜愛北國的皚皚白雪而對南國的椰樹海風不屑一顧嗎?你會因沉迷於江南的小橋流水、青瓦白牆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嗎?你會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經典名著《紅樓夢》嗎?你會鍾情流行音樂而厭煩『沉悶乏味』的古典音樂嗎?——古希臘哲人曾說,人是感情的動物。因此,面對大千世界,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喜好憎惡往往會影響到對人、對事的看法。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架天平,有個自己的標準,用來衡量周遭的一切。」 (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解說:優雅的語言、和諧的音節、豐富的形象還不足以觸動你的情感嗎?還不足以讓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來對美的感知,對人對事的看法,都是要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響」嗎?

5.由抒情議論入題,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親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隕落,我們才悲哀於死神的無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與疾病殊死鬥爭,我們才詛咒病魔的猖獗橫行;常常是我們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們才正視社會上的毒瘤……感情的葉片時常遮擋住我們理智的目光。」(高考優秀作文《放下感情的葉片》)

解說:這樣的語言是不是很容易喚起你的共鳴?這樣的開頭,既飽含著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導我們觸摸到了這樣的本質——「感情的葉片時常遮擋住我們理智的目光」。

6.由名言警句入題,彰顯底蘊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語所說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故而,在認知事物時便不自覺地附著了濃濃的個人情感。於是有了『情人眼裡出西施』的纏綿,『感時花濺淚』的悲戚。」(高考優秀作文《怎一個「情」字了得》)

解說:文章開頭即緊扣住一個「情」字,在三句話中嵌入了三句有關情感的名句,顯示出了考生較為紮實的寫作功底和文學底蘊。

7.由對比手法入題,表明立場

「有時候,感情是一劑善變的葯,融在愛人的酒杯中,苦澀里也能品出甘潤;有時候,感情是一把雙刃劍,握在敵人的手裡,縱輕輕揮下也覺得傷痕纍纍。」(2001年高考優秀作文《真情誠可貴理智價更高》)

解說:感情既是能化苦澀為甘潤的「善變的葯」,又是可以帶來累累傷痕的「雙刃劍」。精緻的比喻將情感的兩重性揭示出來,構成巧妙的對比,非常形象地點出了文章的中心:真情誠可貴,理智價更高。

8.由假設情景入題,埋下伏筆

「如果你正趕時間,可是走到路口卻被人告訴前面過不去。如果這個人是你認識的人,你會怎麼辦?如果這個人是陌生人,你又會怎麼辦?」(2003年高考優秀作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解說:是啊,假如遇到這種情景,我們該怎麼辦?是從感情親疏的角度出發,對所認識的人相信多一點,對所不認識的人相信少一點,還是反過來?假如其他類似的情景,又該怎麼辦?很自然地,我們便順著作者的思路追尋下去,去看看作者預設的答案到底是什麼。

9.由品評時事入題,追蹤本質

「APEC讓全世界颳起了『唐裝熱』。看著那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著一身相同的唐裝時,我不禁吶喊,我愛唐裝!曾經,這樣的傳統服裝讓國人排斥,單調乏味,不及洋裝輕便舒適,人們抱怨過,人們責難過,穿著這樣的衣服甚至讓他們羞愧,我不禁要問:一件衣服,有那麼多過錯嗎?我看是感情在作祟吧!」(2003年高考優秀作文《我愛唐裝》)

解說:直接以APEC會議引起的「唐裝熱」入題,聯繫對唐裝前後情感態度的不同,引出了對本質的追問——衣服自然不會有對錯,錯的是人們的情感和認知。假如能在入題時用時事材料來緊扣話題,通過品評時事來追蹤本質,你的作文的開頭就也能帶著幾分新鮮,閃爍著幾縷智性的光芒。

10、由現實人生入題,發人深省

「人生活在世上,是在無數的感情里度過。有人說一個人的生命是從笑聲中開始又在哭聲中結束,這一笑一哭,莫不飽含著濃濃的人情,浸透了感情的一生,使生命有了支柱、目標、希望,使生命真正飽滿、充實,使人性有了耀眼的光華。

人們重感情,人類也許永遠也無法理解在一頭飢餓的雄獅面前,它的孩子與獵物沒有區別的那種無情獸性。然而深深淺淺的感情織成的雲卻又常常成為一種遮蔽,讓人們原本智慧的眼眸無法看到青天。「(湖北考生《莫把情雲遮慧眼》)

解說:由現實人生入題的文章大多能發人深省。像這樣的開頭,緊扣住人生在世「一哭一笑總關情」的角度來立意,自然引出了對情感與認知之間關係的辨證思考,入題不可謂不快,立意不可謂不高。

11、由追問歷史入題,心懷人文

「曾幾何時,想起周總理原諒日本而痛心。

又多少次,看見中美領導人會晤而不快。

我不理解,不理解我們為什麼對那些曾經毀壞我們的家園,害得我們背井離鄉的敵人那麼友善,我迫不及待地需要知道為什麼。

於是,我如饑似渴地邁進歷史的長河。「(廣東考生《讓心作主》)

解說:是因為不理解還是因為內心的這種深沉豐富的人文情感,才會讓作者的筆調顯得如此凝重?如果不是緣於對歷史的反思與認知,「痛心」、「不快」之類的情感,也許就會顯得十分的平淡,難以讓文章的立意體現出一定的高度。

12、由材料直接入題,簡潔明了

「兒子與鄰居說了相同的話,富人卻持截然相反的態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擺布,莫讓感情的砝碼左右了你的判斷。」 (河北考生《莫讓感情迷了是非眼》)

解說:儘管是以材料直接入題,但卻具有這樣的優點:語言簡練,比喻傳神,觀點明確。這樣的開頭,既緊扣材料,又緊扣話題,突出中心,可謂「一舉三得」,起到了開宗明義的效果。

議論散文的開頭,語言要富有文采,明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須放在開頭文段的末句。話題材料可引也可不引用,字數在100字左右。

實際上,一篇作文要脫穎而出,僅僅講究寫好開頭的技巧是不夠的。從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這些精巧的開頭並非只是簡單套用某種入題的技巧才顯示出新意來,而是結合了幾種或多種技巧,並且,從優秀考場作文的開頭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這些考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素養,這才是他們獲高分的根本原因。所以,希望同學們在備考過程中,既要有意識地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也要厚實自己的知識積澱。

寫作訓練

五、議論性散文的本論

(3)主體部分:多角度選材,內容豐富,思路清晰。

與議論文一樣,散文要求內容充實。

當你拿到一個作文題目後,如果材料充足(有3個或3個以上)可以採用小標題式,即在每個材料前擬一個小標題,而小標題是對主標題的補充說明,這樣文章思路清晰,結構新穎,很容易得高分。

用小標題的形式可這栗寫:

選取3個或3個以上具體事例或者描寫片段體現主題。敘述較具體展開,做到生動,但又不要像寫記敘文那樣具體介紹事件經過。敘後用簡潔、精要的議論畫龍點睛

最好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就是在選用事例的時候,一邊對自己選用的材料進行簡要的概括敘述,一邊根據材料的內容進行議論。但這種敘述沒有必要鋪展太開,議論也應力求簡潔、精要,能夠畫龍點睛。如下面這段文字:

高尚的思維造就永恆的幸福。縱觀古今,歷覽中外,楚之屈原,於「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羅江,死亡的雖然是血肉的身軀,而升華的卻是永恆的幸福。毛澤東在敵人的圍剿之下,最後毅然決定長征,一個高尚清晰的思維造就了新中國十幾億人的幸福。被下放的鄧小平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然而思維的火花卻在他的腦中飛揚——改革開放,一個讓億萬中國人富起來的制度就這樣產生了。至此,我們不得不說,思維的方式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維的解讀。

解說:在這段文字中,作者以屈原、毛澤東、鄧小平作為論據,證明「高尚的思維造就永恆的幸福」這一觀點。每個事例後都有一兩句精闢的議論,既深化了所敘述的內容,又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和強烈的震撼,夾敘夾議用得很好。

或者是提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分論點,置於每段段首。分論點都用簡潔的肯定句式醒目揭示。

在本論中提出三個分論點,這三個分論點就按其邏輯順序依次放在三個自然段的開頭。這樣就使文章在論證過程中,分論點的位置十分鮮明,也就為整篇文章立論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在分論點的闡釋中,分別突出三個亮點:語言優美,引用詩句,精當事例。因此本論分為三段:一段用優美的語言闡述分論點;一段引用詩文名句闡述分論點,一段用精當的實例論證分論點。

(一)、優美語言成段

1、巧用比喻排比句

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近,語氣連貫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比喻語句連接起來用。它可由片語構成,也可由句子構成,在議論散文的各部分中,均可以使用。假設句、因果句、條件句、對比句皆可排比。運用排比句,可有效的增強語勢。

例一:「選擇善良是一塊路標,在你迷失方向之時,給你指明前進的方向;選擇善良是一口清泉,在你乾渴之時,給你生命的滋潤;選擇善良是一雙有力的手,在你無助之時,給你巨大的幫助。因此心靈的選擇,一定要擇善而從。」(2002年高考優秀作文《擇善而從》)

解說:用比喻排比句,扣住了本文的話題「選擇善良」,給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例二:健康會隨著時間損毀,美貌會隨著光陰耗盡,榮譽會隨著歷史塵封,而誠信卻如一杯醇酒,越是品得長久,就越是顯得芬芳怡人。(《把「誠信」留在心裡》)

解說:這一組對比排比句,不僅使主題鮮明突出,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語言氣勢。

例三:誠信是一座橋,它能拉近你我的距離;誠信是一種信念,它能激發你的鬥志;誠信是一葉扁舟,它能載你到達成功的彼岸。(《小議誠信》)

解說:這一組比喻排比,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形象性,平添了文章的色彩與氣勢。

例四:擁有誠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擁有誠信,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傾倒一個季節;擁有誠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飛濺起整個海洋……

解說:三個排句,三個妙曼的比喻,意在言外,發人遐思,恰恰構成了一個極為成功的層遞式鋪排,從而大大濃化了作文的色彩,增強了作文的美感。

2.巧用假設句:所謂假設句就是通過對假設條件下可能產生結果的推測,來證明論點正確的一種分析方法。因其用假設複句構成,所以稱其為假設句。

例一:假如父母是天空,我們便是天空中的雲彩;假如父母是海洋,我們便是海洋中的魚兒。雲和魚是感覺不到天空和海洋的存在的,雖然他們一離開將無法生存,我不奢望和完全了解天空和海洋,只希望做聰明一點的雲和魚,能多一點地與父母溝通和交流。

例二:如果沒有鍾子期的知音之聲,也許伯牙的《高山流水》只能埋葬於荒山野林間。如果沒有那位老教授的欣賞,也許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只能長眠於街市深巷間。如果沒有能人善士的指點迷津,那麼沒有哪一位君主可以成就千秋霸業,名垂千古!(2003年高考《打開另一扇心門》)

3.巧用條件句

所謂的條件句是指由條件複句構成的排比句或對稱句。正因如此,只有前後兩部分間具有條件與結果關係時,方可使用條件句。它常用條件複句的關聯詞與對稱句的重複詞語,換言之,條件複句的關聯詞是構成這種排比句與對稱句語言標誌。

例一:勤學苦練使成功的必要條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韋編三絕」的佳話,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譽;有勤,才有了祖逖「聞雞起舞」的美談,也方有了雄才大展、北伐報國的偉業;有勤,才有了張海迪「當代保爾」的稱號,也才有了「通五經、貫六藝」的這位當代青年學習的楷模。我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不也曾積數十年辛勤耕耘慨而嘆道:「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補拙是良訓」嗎?由此可見,碌碌無為與大有作為之間差的不就是一個「勤」嗎?勤,有如一架彩橋,把人們從無知引向有知,從有知引向有才,從有才引向有為……

4.巧用對稱句

所謂對稱句,就是兩兩對舉出現,而字數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對稱,,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

在議論文中,對稱句既可用來說理,又可用來舉例。因為它要求用大至整齊的句式,對稱的結構來證明論點,有意識地運用對稱句,不僅可以提高語言錘鍊的能力,而且因為運用論據極為簡潔,還可鍛煉對事例的高度概括能力。如果說「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那麼,對稱句的應用,也會使文章因之生輝。

例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已是被無數古今事實證明了的真理。鄒忌直言諷諫,齊王懸賞納諫。齊國得以強盛。王平誠心忠告,馬謖固執己見,街亭終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徵,開言路、納直諫,得有貞觀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廣積量、緩稱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銘的意見得到採納,精兵簡政,人民擁護;馬寅初的理論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國家受害……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說明了」從善如流」的重要嗎?

解說:就段的構成而言,首句為起始部分,提出了論證中心: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尾句為終結部分,以反問句,對小段中心進一步加以強調總括。中間幾例是段的展開部分,它們或寫兼聽,或寫偏信,兩兩相對,經緯分明,不僅句式整齊,寫得極為概括簡潔;而且長短句參差錯落,令人讀起來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稱得上融聲美、形美、意美於一爐,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思索。

5.巧用因果句

這是一種由因果句構成的排比句。它既具有排比句的句式特點,又具有因果分析的說理特點。但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決定了它必須使用因果句的關聯詞:「因為……,所以……」。當然也可只出現因果關聯詞,而不構成排比句。

例一:事業是人生的不朽豐碑。人類的史冊告訴我們:凡是留下英名的人,總是創造了永存的事業。孔子、司馬遷、魯迅之所以千秋萬代傳頌,是因他們為民族文化寶庫增添了財富;屈原、岳飛、鄭成功之所以載入史冊,是因他們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偉大的愛國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孫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為它們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蔡倫、畢生、祖充之之所以永遠為人民紀念,是因為他們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科學領域為後人留下了享用不盡的發明創造。誰建樹了對人類有益的事業,誰就築起了一座人生的紀念碑。

6.巧用轉折句

轉折句,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轉折複句的連用,它們或者以對稱句出現,或者以排比句出現。特點是句式整齊而富有氣勢,語言鏗鏘而富有節奏。

因分句間語意相反,所以它特別適用於用來論證矛盾的對立統一,要全面看問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等哲學命題。

例一:徒有萬般「羨魚」心,而無一絲「結網」意,結果定會一事無成。這道理雖然淺顯,但實際上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清認識到的。有的人希望成為愛迪生式的「發明大王」,可是卻畏於鑽研科學知識之難;有的人想繼莫泊桑之後,再奪「短篇小說之王」的桂冠,但又懾於常年練筆之艱辛;有的人想一鳴驚人成為「音樂巨匠」,卻惰於在五線譜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願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鐵榔頭」,卻怠於無數次的扣殺訓練。如此心懷鴻鵠之志,而身屬燕雀之行,連一條小小的魚都會捉不到,更何況要實現那恢宏的大志呢!(《羨魚和結網》)

(二)、引用詩文名句成段

引用古聖前賢的經典名言,顯現集體智慧的成語諺語等,融入自己的文章,是對權威的借重,可以加強文章的可信性與說服力。引用名句,特別是引用詩文名句,必須準確理解名句的含義,不能牽強附會,斷章取義,要使之與自己文章的語境、風格相協調,才能收以一當十之效。另外,引用要忠實於原文,不可隨意改動,特別是對一些經典著作的援引,更應該準確無誤。

1.由相近聯想而從自己的記憶中將某一問題或某一景物、某一現象的古今詩詞佳句彙集一起,構成排比,產生一種一氣貫通的雄偉氣勢。

例:我穿越時空,我追溯流光,我聽到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悲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雄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偉岸。一張張堅毅的面孔浮現在我的面前,一雙雙矍鑠的眼睛注視著我的雙眸,一聲聲昂揚的吶喊縈繞在我的耳畔。於是,朦朧的思緒穿透了遠方的晨霧,遠古的笙簫澄明了心中的塵埃。心靈的選擇該是于謙的《石灰吟》,心靈的選擇該是東林黨人的「風聲雨聲讀書聲」,心靈的選擇該是平凡中蘊藏的偉大,心靈的選擇該是萬事皆休後的坦然從容……

2.將要引用的一句詩分成幾部分嵌入到文章的一句中的不同位置,並使其成為句子的某一成分。

例1:起風了,風時而拂著柳枝,時而吹皺一池靜水,時而捲起狂沙,時而撼得大樹亂顫。我知道,「吹面不寒」的是「楊柳風」,我知道「料峭春風」能夠「吹酒醒」。(2000年高考優秀作文《春夏秋冬》)

解說:上段引用了「吹面不寒楊柳風」和「料峭春風吹酒醒」兩句詩,先將其分為四個小的短語,然後再將其嵌入句子中,並加上引號。這樣的嵌引使語言更加靈活多變,生動形象而富有朝氣。

例2:「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說的是親情;「人生得一知己足,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說的是友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說的是愛情;「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說的是愛國情。

3.將要引用的詩句整句嵌入一句話中,加上引號使這個嵌入的詩句成為整個句子的一個成分。

例1:讀李白,讓我感受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曠世豪情;讀李煜,讓我體味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世事滄桑;讀余秋雨,讓我感受生命恰似一段寧謐久遠的「文化苦旅」;讀冰心,使我真的不再「斯人獨憔悴」。(《生活有了「你」(文學),才顯得美麗》)

解說:讀這段文字,讀者彷彿真正隨著作者的筆觸一起暢遊古今,深切感知文學對人的熏陶,彷彿文學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讀後令人心胸激蕩。這些詩文不僅支撐著文章的結構,表現文學對人的作用,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美好,而且也增添了文章的韻味,散發出中國詩文化誘人的芳香。

例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屈原的選擇;『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文天祥的選擇;『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則徐的選擇。他們所關注、傾心的是國計民生,天下大業。」『東窗密謀莫須有,風波冤獄天也哭。』這是秦檜的選擇;儘管『君恩深似海矣』,可是『臣節重如山乎』?這是洪承疇的選擇;不顧『痛哭六軍俱縞素』,只會『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是吳三桂的選擇。他們所追逐、渴求的是高官厚祿、醉生夢死。「(2002年高考優秀作文)

解說: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閱讀面、記憶力恰到好處的運用非同一般,因而此文獲得了滿分。

(三)精當事例成段

1.面例式

如果把詳舉一例稱為「點」,那麼略舉一組事例的寫法就稱之為「面」。面例式又可分為正反對比式和例證式兩種。

①正反對比式:用兩個或以上的正面事例,用至少一個反面事例。

例:我們們相信自己時,也要相信別人。這是由事物的多變性和自我的局限性決定的。唐太宗接納魏徵等人的進諫,於是有了開明盛世;朱無璋接受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的建議,於是國泰民安。相反,那頑固的馬謖置王平的忠言不顧,自認為「熟讀兵書」,結果痛失街亭,丟掉性命。別人的意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唯明智之舉。(2004年山東優秀作文《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②非正反對比式:用兩個或以上的事例排列組合起來論證分論點。

例1:荊柯刺秦王,遺憾,偏偏沒有刺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運來火種,遺憾,偏偏被宙斯釘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屈原忠心耿耿,遺憾;偏偏碰上了昏庸的楚懷王;岳飛揮師北上,正欲直搗黃龍府,遺憾;偏偏被十二道金牌招回臨安。(《生活有了「遺憾」,才顯得美麗》)

例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凡立功名於世者,無不是從小處做起,注意點點滴滴的積累,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斷自我完善的。若無每日聞雞起舞堅持不懈的毅力,那麼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無長年筆走龍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麼王羲之又怎能揮毫蓋世被尊為書聖呢?若無半生鑽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麼陳景潤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譽世界呢?

2.點例式

點例式即前面先詳舉事例,然後接一層議論分析。可分為事例析因、正例反設和反例正設。

① 事例析因

例1:語言,有時是化解誤會的良藥。它使許多誤會得以消除,使不少心靈的隔閡被衝破。趙國大將廉頗妒忌被趙王器重的藺相如,揚言要使他難堪,而相如卻處處避免與之發生衝突,眾人不解,相如一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道出用意。這句話使廉頗瞬間消除了對相如的偏見,他負荊請罪,最終與相如成刎頸之交。正是因為相如的那句擲地有聲的話化成了一座橋樑,使兩位大臣的心得到了溝通,使廉頗了解到藺相如的高尚人格,化解了誤會。(2004年廣東優秀作文《語言,架起溝通的橋樑》)

例2:沉穩從志而來。一個人若沒有遠大志向,只沉迷於現實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班超投筆從戎,志在報國,在對匈奴一戰中從容不迫,沉穩冷靜,終弘揚國威,「不教胡馬度陰山」。林則徐斬釘截鐵,志在禁煙,在與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穩中含剛,終虎門銷煙,讓洋人膽顫心寒。正因為有遠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遠,心胸便沉穩下來。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穩也。(2004年江蘇優秀作文《穩中求勝》)

② 正例反設

例:相信自己,是對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對自己能力的贊同。當自己有著清醒理智的認識時,就應當「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在當初改組女排時,壓力很大,任務很重,許多人勸他以「保險」為好。然而他力排眾議,相信自己,大膽起用馮坤等新秀,最終改組成功,奪回了失去17年的世界盃,登上了奧運會的最高領獎台。假如當初他採納別人的建議,不相信自己,那金牌獎盃還有誰拿?正是陳忠和關鍵時刻相信自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04年山東優秀作文《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③ 反例正設

例:霸王,你確實不是劉邦殺死的。你死於空洞苦痛加重的心靈之劍!縱然四面楚歌(可憐那楚歌都是假的),可如果選擇坦然和堅守,渡江突圍,又怎麼會將大好江山,送與一個流氓天子!(2004年四川優秀作文)

寫作訓練:

六、議論性散文的結尾

運用名言詩句或多種修辭手法結尾,彰顯文采,在總結前面的基礎上再次強化論點,最好是再進行一定的升華。

例1:「寵辱皆忘,看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望庭前花開花落。向太陽揮一揮手,去捕捉理性的靈光。」 ——《捕捉理性的靈光》

例2:「個性的張揚,猶如大海的浪花;一滴水是成就不了洶湧的,只有千千萬萬的浪花聚涌在一起,才能形成錢塘江潮般的洶湧。個性的張揚猶如香山的紅葉,一片兩片成就不了『紅雲幾萬重』,只有成千上萬的葉片才能形成萬紫千紅的色彩。

個性的張揚,只有融入到社會中才有風采。「 ——《飄飛的葉片與大地擁抱》

例3:「一顆豁達的心,能讓你無懼困難,走向成功;一顆愛人的心,能讓你獲取力量,走向純美;一顆平常的心,能讓你處變不驚,走向完美。帶上豁達的心、愛人的心、平常的心,上路吧!讓我們一起走近生活,走進生活,品味生活!」

結尾是文章前後呼應、結構完整的重要一環,是文章的重點。人們對文章總體印象的好壞,文章的結尾部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結尾,能使文章產生意味深長、餘音繞梁的效果。

例:於是學會了為陽光感謝——因為陰晦並非不可能。學會了為平靜而索味的日子感謝——因為風暴並非不可能。學會了為粗食淡飯感謝——因為飢餓並非不可能。甚至學會了為一張猙獰的面目感謝——因為有一天,我們中間不知誰便要失去這十分脆弱的肉體。(張曉風《劫後》)

解說:此段由四個句子組成。前三個呈現並列關係,每個句子前後分句主要內容呈相對關係。第四句是在此基礎上的遞進。表達出作者學會感謝的主題。這段話適宜設計結尾。適合寫「感謝生活」「走進生活」「生活」「生命」「寬容」等話題的作文。

如以「走進生活」為話題,呼應精彩的開頭,錘鍊精彩的結尾。

精彩的結尾示例一:無論是寧願受騙也不願意有人身陷痛苦的球手還是整夜不眠的父親,他們都用行動說出了生活中最美的語言:仁愛與寬容。生活如花籃,需要用愛來裝飾;生活如樹苗,需要用愛來灌溉。而生活中的愛則恰如在心靈中怒放的玫瑰,散發著透人的芬芳。讓我們走進生活,一同感受人間花海般的愛。

精彩的結尾示例二:如果說友情是一種廣度,愛情是一種寬度,那麼親情就是一種深度。走進生活,你會發現生活是如此的廣袤無邊,親情、愛情、友情一樣也不能少;走進生活,你會發現生活是如此的豐富多彩,有清水般純潔的親情,也有濃酒般醉人的愛情,更有香茶般可人的友情!

精彩的結尾示例三:一顆豁達的心,能讓你無懼困難,走向成功;一顆愛人的心,能讓你獲取力量,走向純美;一顆平常的心,能讓你處變不驚,走向完美。帶上豁達的心、愛人的心、平常的心,上路吧!讓我們一起走近生活,走進生活,品味生活!

精彩的結尾示例四:是的,這裡的熒熒燭光、激昂歌聲;這裡的脈脈溫情、款款敬意;這裡的對生命的不懈追求,使我看到了人性的閃光點,這是一種生命的火花。

寫作訓練:

七、議論性散文的素材來源

議論性散文的材料一般來自如下幾個方面:語文書、歷史書、課外資料、生活積累。建議同學們在寫作時充分挖掘課本素材。

範文賞讀 一、包  容

你說太陽被陰雲遮住並任其阻攔自己的光熱是一種懦弱,不,我說那是一種包容,是博大的包容,是只有太陽才能具備的包容……

小的時候,包容是接受幼兒園老師發給的最後一個又酸又小的蘋果,是坐在最後一個位子甘願拿到一張撕破了的試卷。承受物質上的短小與破損,也許是順其自然,這次受屈下次可能得福;也許是本能的反應,也無所謂,命里有時終會有。

長大了一些,包容是代自己心儀的女生受過,是忍受老師莫須有的「罪名」與錯誤的批評,是容忍事理的陰差陽錯。因為男孩子就應該血氣方剛,胸懷大志,青年人就應該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就應該兼濟天下。這似乎是生命中必須經歷的風雨與坎坷,是成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人到中年,包容是不計命運的錯判,是對傷害自己的人和敵人說一聲「謝謝」,是忘記別人對自己情感犯下的罪行,捫心自問。也許朋友反目是一種無奈之舉,是生計所迫;心愛的人的背叛也是被迫,應該讓他找尋自己的天堂;下級和同級的造謠中傷可能是一時衝動,並非有意而為……不該那麼苛刻地要求別人,也許自己也正傷害著別人而沒有覺察,也許自己也在期待著別人的包容與諒解。天空本就蔚藍,陰雲終要散去,海納百川才是水的本性,死潭裡只有記恨、仇視、自私與利欲熏心……

老了以後,包容是「不在乎」兒女在外面闖蕩而忘卻了自己;是理解周圍的種種紛爭,心緒平衡;是容納一切兵荒馬亂、一切流言蜚語與一切是是非非。這不是看破紅塵自甘墮落,而是一種氣度,一種氣質,一種氣節。曾經滄海,曾經輝煌,財富也好,名譽也好,誤解也罷,毀謗也罷,都有心胸承載。儘管世事沉重,但有歲月的磨礪,什麼都是容得下的。

其實天很藍,陰雲終要散;其實海不遠,此岸連彼岸;其實草很綠,萬物皆自然。其實,你不必擔心太陽的光亮被遮住,你也不必擔心人間有太多不平,包容那些陰鬱,心中便有陽光,我們終將收穫全部的美麗……

【亮點透視】 盡嘗人生百味,需要包容的氣度與勇氣。用一生不時為包容注入新的內涵,你會發現,「心」也在包容中成長。本文具有獨特的視角——主體部分選取了人生中最有代表意義的三個時期:少年、中年、老年,抒寫出不同時期的包容之心,逐層深入,一氣呵成。初見此文,不禁為少年學子的成熟老道拍手叫絕,真是一篇考場佳作。

範文二、 知恩圖報是做人的起碼良知

人是社會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在別人的呵護、影響、教育、培養、提攜、關照、批評和幫助下生活著、成長著,任何人都離不開他人而孤立地存在著。每一個人的成就和進步,都融入了別人的心血、真情和智慧。因此,要常懷感恩之心,要常有圖報之情,這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和良知。

對父母的養育要知恩圖報。十月懷胎的艱辛,從小到大的操勞,這是兒女們永遠報答不了的父母恩情。正因為如此,「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便千古詠唱。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所以,人們對那些不孝敬、不贍養老人之徒,與老人爭房子、搶財產,甚至於把老人掃地出門的不孝子孫,總是從心裡罵一聲:真不是人!

對組織、師長的培養、教誨、提攜要知恩圖報。毛澤東在當了黨的領袖之後,依然對自己的老師徐特立尊敬有加,早已成為傳世佳話。那是在徐老先生六十大壽時,毛澤東這樣向他敬酒:你過去是我的老師,現在是我的老師,將來還是我的老師!我國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教授在蜚聲中外以後,仍每年都去拜見他過去的老師。他在獲得全國科技特等獎後,真誠地坦言:成績和榮譽歸功於黨和軍隊,歸功於教誨自己的老師。還有這樣一位將軍,他利用休假的時間執意跑到當年的老連長的家鄉,對老連長恭恭敬敬行了一個軍禮,深情地向老連長道謝:當年是你提拔我當了班長,我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就是感恩圖報。但是,生活中也有這樣一些人,把自己的進步、提升和取得的成績只看作是自己能幹,而把培養、提攜自己的組織和領導早已拋到九霄雲外,甚至還有因為個人私利沒有得到滿足而反目為仇、恩將仇報的。人們歷來把這種人視之為小人,不屑與之為伍。  

對自己身處困境或遭遇不幸時別人給予的特別關照要知恩圖報。古人早有聖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年朱元璋率兵打仗被困時曾一連幾天粒米未沾,是一位農婦給他吃了一頓飽飯。對此,他總是感念於心,以至在當了皇帝以後還專程去看望這位農婦,謂之「一飯之恩不忘」。對那些過河拆橋,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人,人們都會鄙夷地譴責:沒有良心!  

對同事、朋友的幫助要知恩圖報。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是說任何人都需要別人的支持和輔助。更況且沒有誰總是一帆風順,總會碰到一些溝溝坎坎,別人的理解、支持和友誼比什麼都珍貴。這些都應當銘記於心而永懷謝意的。  

知恩圖報是我們民族質樸的傳統,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和良知,是立身處世的基礎,更是構築和諧人際關係必不可少的條件。知道並身體力行知恩圖報的人,才有資格在天地間堂堂正正地做人。

八、議論性散文的文采

要寫好議論性散文,就應該找准該類文體寫作的成功支點,那麼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點呢?

第一、要有明確的觀點貫穿全文

有同學認為,既然是議論性散文,就可以隨意寫了,不必顧及論點、論據、論證等。其實,議論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筆法寫成的議論文,同樣要有明確的中心論點,只是寫法上比規範的議論文更靈活些,文筆、形式更隨意些。更何況,在高考作文的閱卷場上,氣氛緊張,時間緊迫,任務繁重,論點不明確,是很難得高分的。高考評分標準也明確規定,好作文必須「中心突出」。

第二、安排好文章的結構形式

議論性散文,有些像隨筆,表面看,信馬由韁,形式多樣,而實際上,好的考場作文要開合有度,有一個合理、完美的結構形式。例如,2002年高考優秀作文《智慧和思想――我的選擇》就是一篇議論性散文,作者開頭先寫出自己的設想:「我收到了三所大學的招生簡章,我必須做出一種選擇」。然後,分為三個部分寫對三種大學的態度和認識,三部分內容單獨成段,每段又分別設置了「財富大學」、「權力大學」、「智慧大學」的小標題,結構安排巧妙、美觀,文章最後又進行了歸納:「我選擇了智慧大學,……我的靈魂終於有了最佳的歸屬,我會勤勤懇懇的打造我的思想,但願有一天,我可以如我的校友,亞里士多德、繆塞、黑格爾一樣,將思想的飛鳥送到宇宙的盡頭……」。這樣寫,不僅使文章開合自如,形式美觀,而且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既扣題意,又簡潔明了。

第三、要體現出議論的邏輯性

優秀的議論性散文,既能夠使敘和議各展風采,又能使敘和議密切聯繫。議論性散文,屬於以議論為主的散文,內容層次之間應有內在邏輯性,因此,應該以邏輯推理的方式為主來安排文章內容層次和結構。有不少考生不明此理,只是對事例進行平面敘述,使前後內容缺少內在的邏輯聯繫,列舉出來的事例,只能反覆證明同一層次上的道理,不能對論點進行不同層次的闡述和證明。而優秀作文則充分注意到了文章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性。例如,2001年高考優秀作文《是誰在讚美皇帝的新裝》,全文在正文前,先寫了一個題記,明確了文章的論點;然後又用「一、二、三、四」分別明顯地標示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用蘇格拉底、尾生、諸葛亮講誠信的例子,證明「誠信」二字浸透了血淚;第二部分則敘寫了林肯競選總統的例子,用具體生動地文字證明了「誠實的人最值得信任」的分論點;第三部分用安徒生童話中「皇帝的新裝」說明現實生活中有些「成人」卻不敢講實話,只狡猾地讚美「皇帝的新裝多漂亮」;第四部分則由重慶彩虹橋倒塌之前一個小學生寫橋上有一條大裂縫,而遭到呵斥的例子,引出「是誰在扼殺真理」的詰問。從全文表面看,「形」確實散,然而,細心加以推敲,則發現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邏輯性極強,從不同的層面證明了「人生應該講誠信」觀點。所以本文能夠奪得高分。

第四、發揮特長,展示個性風采

許多考生之所以在高考中選用議論性散文來應試,主要是為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展示自己的獨特才華,因為這種文體更有利於考生抒發自己的獨特感受,更有利於考生展示自己的個性才華。因此,我們在運用這種文體進行寫作時,就要充分考慮自己的特長是什麼,以便在寫作中一展風采。綜觀高考優秀作文,我們發現其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語言有特色,即在詞語、句式、修辭等運用方面表現得有文采、成熟老到、細膩、生動、形象,顯示出獨特的語言表現力;立意新穎、構思獨到、用例新鮮,能夠表現出考生的獨立思想和見解,乃至獨立的學習研究能力、個性特色;思維空間開闊,有較高的文化文學素養等,當然也有以上幾方面同是兼具的。例如2002年高考優秀作文《憑心靈選擇》(江蘇考生)《選擇,別無選擇》(山東考生),2003年高考優秀作文《偏袒----人的本性》(浙江考生)《真理只有一個》(湖南考生)等,都從不同方面表現出了自己的個性特色。

具體寫作時先按議論文寫。想好要表達的論點、論據,理清文章思路。再按散文來寫。滲透情感,有一定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的鋪張。

佳作賞析 :感恩魯迅

即使我只能做一朵開放在陰濕泥地上的苔花,也要把苦澀的香味獻給那寂寞的勇士;即使我只能做一隻朝生暮死寄生在水面上的蜉蝣,也要把我短暫的微熱溫暖他那支冷硬的管筆。

感恩魯迅,感恩他的清醒。

我曾幼稚地以為,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的小說才是好小說。讀小學時,我就愛讀課外讀物,尤其是讀中國通俗演義類的,如《楊家將》、《封神榜》、《三俠五義》等,沉迷到那一個個緊張曲折、環環相扣的故事裡去。太陽西斜,夜色漸起,仍然不捨得丟下。總要在父母一遍遍的催促甚至罵聲里才戀戀不捨地合上書,胡亂扒拉幾口,又繼續去會我的楊六郎、錦毛鼠去了。當時也頗是驕傲,小小年紀竟啃起了一本本又厚又大的書,比同齡人成熟得多呢!直到上初三,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起了《孔乙己》,才發現原來還有一個壓抑沉悶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也許你沒有明確的敵人,也許生活有條不紊,但你同時也缺乏朋友和輕鬆真誠的笑。小說出現14次笑,但哪一次是孔乙己自己輕鬆地笑出來的呢?笑成了一把並不銳利的刀,在他並不敏感的心靈上來回刺穿。有幾位作家能如此清醒地告訴我們:生活並不總是充滿陽光?只有魯迅,清醒著,並清醒地說著他的痛,甚至恨。

感恩他的清醒,儘管他的這種清醒讓我如坐針氈。但畢竟這是最真的聲音。我們畢竟要長大,十里花海和綠麥青青固然可以伴隨我們長大,只是這樣長大的一代是否會覺得什麼都來之太易,反而不去珍惜了呢?我還渴望聞到那充滿生命氣息帶著原始芬芳的泥土香味,我還渴望體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和苦難。這樣成長起來的人才不會浮躁偏執,才會懂得尊重和堅韌。而這些,只有魯迅最真誠地給了我。

感恩魯迅,感恩他的絕望中的希望。

誰都知道魯迅是辛辣痛苦的,他的雜文如匕首刺破黑暗的夜空。他的生命也因此時刻受到威脅。長夜漫漫,黑暗如磐。魯迅孤獨地站在客棧的院子里,一鉤殘月從濃濃密密的烏雲里偶爾露出來,又很快被遮蔽了。魯迅背著手,來回沉重地走著。終於吟道:「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魯迅絕望了嗎?不,他堅信「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是的,烈士的鮮血不已換成那噴薄而出的紅日了么?魯迅從絕望中看到了希望,那渺茫的希望即使如荒島上偶爾看到的一頁風帆,縱然這次錯過,也會有下次出現的時候的。

感恩魯迅,感恩他犀利批判中的自省。

「嚴於律人,寬以待己」者比比皆是,但批判到最後算到自己頭上,在現代文人中,魯迅即便不是第一人,也是最徹底的吧!在漫長的思考中,魯迅痛苦地發現:改造國民性,首先要改造自己。文章寫到這種程度,存心不佩服也難了啊!

父母老師的恩情如山如海,一個人工作以後,即使別的什麼都不做,只是一一去報恩,他的情感債也不一定還得清的。關鍵的是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時時擦拭著,讓它保持初到人世的淳樸和清潔,大概就夠了。父母老師給我們恩情也不是要圖回報的。但有另外一種恩,卻更要感激:那就是對民族對國家甚至對全人類都有醍醐灌頂似的點撥、吶喊的。恩有大恩小恩,愛有大愛小愛。著眼於一己一家之私利,固然有可以肯定之處,但造福於一國之大恩大愛豈不是更值得我們去敬重懷念嗎?魯迅正是後者。讀讀他的這段話吧:「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難道不催人淚下嗎?

他冷峻的背後深藏著火山似的熱情,犀利的批判里包含著可以融化冰雪的愛。

感恩魯迅,只是祝願他不要在另一世界裡再悲憤地吶喊,痛苦地彷徨。

如果可能,我願做一片護衛他心口的鐵片,儘可能遮擋住幾支射向他的暗槍冷箭。假如這也不能夠,那就讓我化做他墓前那一片青蔥的草地吧,春風吹來的時候,我至少可以送上一席綠色,就算是他最渴望得到的希望吧!

評價:這篇議論性散文從三個層次論述感恩魯迅的原因。豐富的層次是思想深刻、內容充實的表現。多種表達方式自然融合

天光甚美  造化有情

(一)面對

面對生活斯芬克式的笑臉,我們有太多的抉擇,然而,只有用真、善、美的心靈標準去選擇的人,才體現出俄狄浦斯式的睿智,然而一顆醜陋自私的心去描繪生活畫譜的人,則表現出了唐·吉訶德式的幼稚。

(二)和親中的新娘

曾記否,杜甫筆下「環佩空歸月夜魂」的王昭君,在當時政局動蕩的情況下,毅然把自己送上了和親的道路,告別了漢宮的朱牆碧瓦,把自己的後半生定在陰山敕勒山下,只為匈奴民族從此能更和平地在邊界上牧羊放馬,只為換得漢朝邊塞上數十年的安定。面對榮華,面對人生,面對國家,昭君用自己的一生做了這一次選擇,這是那些深宮中「曼立遠視,幸而望焉」的貴婦們所不能做出的選擇。昭君將被當作那金色的圖騰,被人們供奉於心靈的頂端。

(三)岳飛的選擇

歷史,被悲壯打磨得鐙亮,輝煌了岳飛的一生,他不與秦檜同流合污,馳騁「八千里路雲和月」中,然而無奈於12道金牌的催逼,最終被害於風波亭。面對惡勢力的威逼,他選擇了國家,這是心靈的選擇,雖然是要付出代價的,然而,他無悔,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生命那一曲高昂的旋律,射在歷史的迴音壁上,箏音四射。

(四)天光甚美 造化有情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當真、善、美的情操已融入你的心中時,你也就有了極致的心境,當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中安東尼奧用生命作代價去借錢幫助好友時,當《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用金子般的心去幫助別人時,當《悲慘世界》中冉阿讓追求光明與真理時,他們都選擇了生命中那最可貴的東西——人性的美,真理早已在他們心中留下了烙印,永不泯滅地存於世人心中了。

《聖經》「馬太福音」中耶穌告訴弟子要用真、善、美去衡量做人的標準。是的,只有真與美的教會,美與仁的交融,靈與魂的合奏,才是真正的人生心聲。

天光甚美,造化有情,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選擇,我們掬一捧心靈的泉水,細細咀嚼其中的甘甜,讀王昭君,讀岳飛,讀安東尼奧,讀耶穌,讀他們面對每一次困難中做出的選擇,讀他們那高尚的靈魂,就是在釀造你的人生。

詩曰: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我曰:因真、善、美,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點評】這是一篇文采四溢、構思精巧的議論性散文。該考生緊扣「心靈的選擇」的話題,首先站在歷史的高度,選用和親使者王昭君和抗金英雄岳飛兩個典型人物,並重點剖析他們在重要的歷史關頭所做的心靈的選擇,以抒情的筆調揭示出英雄人物的正確選擇來自他們高尚的心靈的觀點。接著,該考生又從文學大師的筆下選用安東尼奧、卡西莫多、冉阿讓等文學形象,並剖析他們在關鍵時刻選擇的是生命中最可貴的東西——人性美,這樣寫作,既有點上的深入,又有面上的擴展,從而使文章內容緊扣話題,不枝不蔓,並使文章內容豐富而深刻。

另外,本文極講究結構形式的安排,四個小標題各領起一部分,而各部分的前後順序又極有議論文的邏輯性,「昭君的選擇」和「岳飛的選擇」是點上的深入剖析,寫文學大師筆下的文學形象是面的鋪敘,它們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側面,證明了「正確選擇來自高尚的靈魂」的觀點。這是本文引起閱卷老師好感的重要因素。

研讀本文,考生可從中發現寫議論性散文的一些重要技巧:立意緊扣話題並寫出高度和深度,講究形式安排並注意體現出議論的邏輯性,拓展思維空間並展示個性才華。當然,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在「引經據典」方面,也頗有一定的功夫,顯示了該考生良好的文字和文學素養,也值得借鑒。

生如夏花

似乎,生命如征程,人的一生註定疾步匆匆,從古到今……——題記

回眸處,歷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可見遠古的蠻荒處夸父那如飛的箭步,踏破塵土,踩碎氣象,朝著那火紅的太陽永不停息地奔跑著。奔跑的力量震烈了山河,震出了世界,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帶領著人類走出了矗立的谷,萬尺下的深淵,走出了文明之路。

側視時,我看見那崢嶸歲月里,孫中山奔走於亂世鎮靜的腳步,那腳步曾停留在李鴻章的府衙,曾踏上過北上的火車,曾奔跑於起義的山岡之上。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姿勢,終使他趕上了時代的浪尖,沖碎了千百年來不變的封建桎梏。

凝神望,橋上車水馬龍的過往,以卞之琳《斷章》中的姿態,時而見到孩童背著手執著這樣那樣的器具快步走在去補習班的路上;或是看到小商小販背著行囊跑向欲走的公交車時的情狀;亦或見到笑臉洋溢的成群的老人們迎著朝陽一路小跑……

似乎誰都在跑,都在追趕著什麼,那跑動時被風吹起的髮絲,順頰而下的汗珠,鞋上濺起的水花總是給人生命的蓬勃之氣。

靜思之,不覺置疑,那永遠保持不變的奔跑狀態從何而來?

是因為夸父對太陽的渴望嗎?是孫中山對現實的不屈嗎?是小孩對前途的希冀嗎?還是那生活的艱難所需,或是那不服老的心呢?

再思量,不禁頓覺,人的一生好似征程,每個人都背著該負的重跋涉奔跑。奔跑即為生命的歷程,而最重要的是,那些奔跑的姿態背後,是人們對生命不被磨滅的追求!

再回眸處,再側視時,再凝神望,生命的價值熠熠生輝,征程中,我們奔跑著,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懷著獨一無二的心情,追著太陽,追著浪潮,追著生命,追向心中的夏花燦爛處。

如夏花般,開得無比絢麗。

【點評】文章首先選擇了三幅有代表性的畫面,展示人生的「奔跑」,再提出疑問,從古自今,人生為何奔走不倦,奔走不息?最後呈現答案,那便是為了體現生命的價值,讓生命如夏花般燦爛。文章思路清晰,題旨鮮明,文勢沛然,文采斐然

橫列式高考滿分作文:「?」的聯想

「?」像那科學天空的北斗七星,「?」像一把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更像是人生道路上的方向盤。「?」引導著千千萬萬的人為追求真理而奮鬥不息,為獲得答案而冥思苦想。

「?」能引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思考,從而推動科學的進步。身為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哥白尼對地心說大膽地提出了懷疑,終於成為日心地動學說的創始人,沉重地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統治地位。牛頓由蘋果落地而提出疑問,終於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更是傳為科學史上一段佳話。愛因斯坦在介紹他成功的經驗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正是這樣大膽質疑,對任何事情都要問為什麼的精神才使科學有了今天這樣的長足發展。

「?」能啟發人們對社會、對世界的思考。《蘇菲的世界》這本書里,一個小女孩面對「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的問題開始了對生命對世界的哲理思考。托馬斯·莫爾面對羊吃人的社會現象,思量著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形態,從而為我們描繪了《烏托邦》。馬克思更是無數次地問自己:「資本主義制度怎樣才能滅亡?」通過對大量工人運動經驗的總結,他終於使「一個幽靈在歐洲上空盤旋」。正是一個又一個問號盤旋在哲學家的心中,使人類智慧的花園裡百花競放,爭奇鬥妍。

「?」引發著人們對人生的無盡思索。從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天問》,到稱霸中原成為一代豪雄的曹操的名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從東坡居士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到毛澤東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從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長篇小說《怎麼辦》,到張海迪的《生命的追問》,古今中外的人們通過小小的「?」表達了無限的意念、無窮的思緒。

「?」的確是一個神奇的符號,無比智慧的人類發明了它,它又促進了人類智慧的增長。對於「?」的無窮魅力,您是不是也該多問幾個問號呢? (本文作者陳婷,編者的學生,考入武漢大學)

  本文思路結構:引論:比喻兼排比引論本論:分論點一,「?」能引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思考,從而推動科學的進步。分論點二,「?」能啟發人們對社會、對世界的思考。分論點三,「?」引發著人們對人生的無盡思索。結論:「?」的確是一個神奇的符號。

高考例文: 聽取心靈的召喚(2004年高考滿分作文)

 曾幾何時,在眾說紛紜中彷徨,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曾幾何時,在他人的只語片言中迷茫,缺一雙飛離困惑的翅膀;曾幾何時,沒有選擇堅守抑或聽取的膽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陽光……朋友,別把心灰,別把氣喪,請聽取心靈對真善美的呼喚,讓心靈之燈為你導航!

  是的,聽從心之召喚。

  既別深陷於剛愎自用的泥潭,也別迷失在莫衷一是的他鄉。翻開歷史的冊頁,你會看到商紂王不納良言只落得家破人亡,劉阿斗沒有主見只能在可悲可笑的人生舞台上將蜀國埋葬。而當你關閉心靈之窗,不再與世界交往,你只能給思想加框,心靈上綁,永遠不能在生活的無垠藍天上自由翱翔。

  是的,聽從心之召喚。別去想那些把無數庸者掩埋的蜚短流長,也別計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積毀銷骨」的力量。你悲傷,是心在低吟;你微笑,是心在歌唱。別人指手畫腳時你巋然不動是一種榜樣,別人的非議與指責只會更好地映襯出你的勇氣與度量!只要問心無愧,你的腳步便走得穩當。位高權重時選擇他人的勸誡還是無休止的褒獎?榮譽加身時選擇他人善意的勉勵還是諂媚的頌揚?慾壑難填時選擇無休止的自我膨脹還是一句箴言——「無欲則剛」?只要堅守心靈之燈對真善美的期望,它終將為你指引最正確的方向! 

  是的,聽從心之召喚。別讓雙眼被道聽途說的表象皮毛蒙上,也別把「懷疑論」的精神弄得太過誇張。無論對人對事,千萬不要只憑陳年老賬,讓心靈的天平總是空空蕩蕩!揚棄中多幾分審視與估量,選擇中找准真理的重量。當歧路亡羊,墨子會嚎啕大哭,是因為沒有心靈之燈為他導航;孟子「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霸氣,就是「當仁不讓」思想下的個性張揚。當你不熟悉情況,多詢問詢問,恰好似「入山問樵,入水問漁」,是找到捷徑的良方;可是正直與良知要求你這樣或那樣時,你就該勇往直前,千萬別迴避,別退讓!

  聽取心靈的召喚吧,不要師心自用,也別全盤吸收。當你有心靈之燈為你導航,你的生活之路才能走得坦坦蕩蕩,讓愛你的和你愛的人心中充滿陽光!

〖點評〗議論文論點要明確,使論點明確的方法是:①開頭就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②同時還應注意到,加深強化觀點的最好方法就是反覆吟詠、多次點題。本文通篇點題達五次之多。這樣不僅使論點突出鮮明而且全文旋律往複蕩氣迴腸。

寫作訓練:

《完》


推薦閱讀:

04八字算命技巧:你的命里有財庫嗎?
如何優雅地徒手劈磚頭?
荒野行動(PC版)有哪些吃雞技巧?
博傻技巧九條

TAG:論文 | 寫作 | 論文寫作 | 寫作技巧 | 技巧 | 議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