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腳」在骶髂關節錯位診治過程中的意義
「長短腳」在骶髂關節錯位診治過程中的意義
1劉 晗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推拿科,江蘇,南京,210014)[關鍵詞]骶髂關節錯位;體征;綜述
1.定義
骶髂關節錯位是指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在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其周圍韌帶肌肉損傷和超出生理活動範圍使耳狀關節面產生微小移動(最微小者只有1.0mm,2.0mm的錯移)而不能自行複位,導致該關節內外力學環境失衡和相關軟組織損傷,並出現臨床癥狀者,即骶髂關節面的對應關係發生輕微改變[1]而導致局部疼痛與功能障礙者。
2.病因
骶髂關節一般非常穩定,一般沒有強大外力是不會錯位的。年老,體弱多病、肥胖、活動量少或長期久坐,使骶髂關節負重增加,肌張力彈性減弱,拉應力下[2]降,導致骶髂關節失去正常穩定性,是產生骶髂關節骨錯位的主要原因。 3.流行病學特點
本病好發於已婚青壯年女性,且都有分娩史。也可見於小兒。很多患者無明顯外傷史者,這與女性妊娠、分娩時內分泌變化有關。中老年患者的男女比例接[2,3]近,病程長短不一。
4.骶髂關節錯位與「長短腳」
4.1臨床表現與「長短腳」
骶髂關節錯位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患側下肢不能負重,不能端坐、嚴重者疼痛可向股骨大轉子外側及大腿前方放散,患側下肢因疼痛不敢負重或咳嗽、噴嚏、彎腰、翻身、仰卧均可引起疼痛加劇。活動受限,活動困難。骨盆旋轉困難,常採取手掌撐住病側臀上部,軀幹偏向病側並略微前傾之姿勢。平卧困難,常採取髖膝略屈之健側卧位。少部分患者出現小腿外側麻痛,患側下肢後伸引起局部疼痛。下腰部一側疼痛放射至臀部、放射至腹股溝區及會陰部。?患側骶髂部有明顯壓痛,髂後上棘和骶髂關節部有腫脹,恥骨聯合處壓痛。有時可觸及痛性筋結。叩擊疼痛可向臀部及下肢放射。下肢縱向叩擊痛,兩側骼後上棘不等高。?下肢不等長(相對長度)。?屈髖屈膝試驗、「4」字征、直腿抬高試驗、單腿跳躍試驗、床邊試驗、對抗性髖外展試驗、骨盆分離擠壓試驗均可陽性,但屈頸試驗和挺腹試驗為陰性。?X射線骨盆平片均未見明顯異常,有時可顯示患側骶髂[2]關節密度增高,關節下緣骨質增生,兩側關節間隙不等或重疊、毛糙。髂骨橫[4]徑寬窄改變;閉孔大小、形狀改變;股骨頸變長或短。X射線檢查可排除骶髂[2,5]關節骨性病變。可分為骶髂關節旋前錯位和旋後錯位或前錯位型和後錯位型。
1聯繫作者:劉晗
聯繫地址:南京市玄武區孝陵衛大街179號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推拿科 210014 聯繫電話:13218005207
E-mail:hlgmy@163.com
1/3頁
其中下肢不等長(相對長度),即「長短腳」,是骶髂關節錯位患者重要的臨床體征之一。臨床檢查方法如下:病人仰卧,雙下肢伸直拼攏,雙踝間中點與臍、鼻中點成一直線,術者將其足作背屈,如兩足跟不等長,即為「長短腳」。「長短腳」是由骶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側擺錯位,致使骶髂關節上、下錯位,或由腰骶關節的「側擺式錯位」,導致腰軸與骶軸側彎引起的。脊柱側彎亦會引起「長短腳」,故應作進一步檢查「腰三角」和「骶三角」:病人俯卧,術者測量其雙側髂後上棘與骶尾關節的等腰三角形,若左右邊不等長,即為骶髂關
線照片診斷可確診;若此三角形左節錯位,患側的骶髂關節部多有壓痛,結合X
右邊等長,局部無壓痛,應檢查髂後上棘與各腰椎棘突間的等腰三角形,以鑒別[6]長短腳是否由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脊椎側彎所引起。
4.2診斷分型與「長短腳」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需要根據致傷原因、臨床癥狀、醫生的檢查與臨床經驗而定。首先問清患者致傷的原因及經過,排除其它疾病。如有引起骶髂關節錯位的損傷外力及機制時,應懷疑是骶髂關節錯位,再作進一步的檢查,基本可以確診。X線攝片大多數無明顯變化,而僅作為排除其它疾患的一種手段。觸診在診斷骶髂關節錯位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病要與腰椎間盤突出症及梨狀肌綜合征、臀上皮神經損傷、前列腺炎、產後婦科疾病或腰部錯位等疾病鑒別。 [7]杜歡在查閱了較多的臨床資料後認為,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目前缺乏比較權威、公認的診斷標準。根據其臨床經驗,杜歡將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總結如下: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楚疼痛;常常可以在病變骶髂關節外側觸及疼痛的結節;病
超或攝X人俯卧位,可有雙側下肢不等長現象(即「長短腳」)。必要時可行B片檢查以排除其他盆系疾患。 [8]陶群,陸惠新在研究電針治療40例骶髂關節錯位療效時,採用了以下診斷標準:?多有外傷史。?下腰部壓痛,並有單側或雙側骶髂關節處臀外上方疼痛。?骶髂關節周圍肌肉痙攣,下肢活動受限,且不能負重,跛行。?檢查可見患側骶髂關節腫脹,較健側凸起。?患側髂後下棘的內下角有壓痛、叩擊痛,有時可觸及痛性筋節。?雙下肢量比檢查以觀察雙下肢足跟量比差,0.3 cm以上有診斷價值,1 cm以上有確診意義,通常不超過2 cm。?患側下肢短縮,髂後上棘凸起,為向後錯位。反之,患側下肢變長,髂後上棘凹陷,為向前錯位。?姚曼試驗陽性,即患者單髖關節後伸,檢查者用手壓住骶部,患者骶髂關節疼痛加劇。?X線攝骨盆片檢查,一般無變化。有的患側骶髂關節間隙略為增寬,恥骨聯合略有上下移動。
上述診斷標準中,雙下肢「長短腳」的量比檢查為骶髂關節錯位的臨床診斷提供了相對量化的指標,也為骶髂關節錯位的分型指明了捷徑。 [9]龍鑫在骨盆按旋法治療61例骶髂關節錯位的臨床分析研究中指出,下肢不等長(即「長短腳」)是骶髂關節錯位重要的診斷要點和分型標準之一。(1)前錯位型:患側髂後上棘上移、凹陷,至後正中線距離增寬,髂嵴水平下降,恥骨聯合下移,閉孔縱徑高度縮短,下肢假性延長。(2)後錯位型:患側髂後上棘下移、凸起,至後正中線距離變窄,髂嵴水平上升,恥骨聯合上移,閉孔縱徑高度增長,下肢假性縮短。
4.3臨床療效與「長短腳」
對於骶髂關節錯位的患者,臨床上大多採用手法治療。其機理主要在於使錯動嵌卡的小關節在手法外力的被動作用下,通過活動小關節,解除嵌卡,使其複位,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確診後,要判斷是前錯位還是後錯位,然後使用不同
2/3頁的手法使其複位。而手法治療成功的標誌有:複位時多數可聽到關節「咔嚓"聲響或關節輕度移動感。術後檢查兩側髂後上棘在同一水平線上,即兩側髂嵴等高、[2,6]雙下肢等長,患者痛減方為複位成功。其中雙下肢等長,「長短腳」消失是取得理想臨床療效的主要標誌之一。
5.小結
目前對於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多為主觀性的內容,缺少客觀
」字試驗、床邊指標,而且骶髂關節錯位的許多診斷標準不具備特異性(如「4
試驗、骨盆擠壓和分離試驗陽性主要還見於強直性脊柱炎和緻密性髂骨炎等,不是骶髂關節錯位所特有;骨盆正位片X線示患側骶髂關節密度增高,關節下緣骨質增生,兩側關節間隙不等和毛糙等徵象也多見於強直性脊柱炎)。雖然如此,筆者認為患者「長短腳」的變化對於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分型與治療依然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欒明擁,欒明義,汪超,等.欒氏正骨診治骨關節錯縫的特點[J](遼寧中醫雜誌,2002,29(8):462-463
2 黃樹林,張國強.中老年骶髂關節骨錯縫98例治療體會[J](中醫正骨,1997,9(3):34 3 李爾年,方偉.34例「椎骨錯縫」的手法治療報道[J](按摩與導引,2002,18(4):59-60 4 潘之清.實用脊柱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5 卜會亭.推按拉腿法治癒骶髂關節後側半脫位[J](中國民間療法,1997,(1):14-15 6 龍層花,鍾士元,王廷臣.骨盆旋移綜合征[J](頸腰痛雜誌,2004,25(3):198 7 杜歡.骶髂關節錯位的手法治療[J](按摩與導引,2003,20(4):31
8 陶群,陸惠新.電針治療骶髂關節錯位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誌,2006,25(10):27-28 9 龍鑫.骨盆按旋法治療骶髂關節錯位的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5):116
作者簡介:
劉晗(生日:1984年06月06日—),男,江蘇 南京,醫學碩士,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推拿科,住院醫師,研究方向:脊柱相關疾病的診治。
3/3頁全文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