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更需要接受家庭教育 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很久以來,家庭教育都被認為是各家各戶自己的事情,而缺少研究。如今社會在進步,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我們真的需要對它作一些研究。我們到底疏忽了什麼 今天我看到有很多年輕家長來到這裡,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樣的講座一向都是爺爺奶奶更有積極性的。教育是個系統工程,討論家庭教育,年輕家長更有必要。因為家庭教育早期抓好了,可以事半功倍。這些年,學校的教育改革進行得非常火,在座的我想也有老師,比較清楚改革遭遇的阻力。校長和老師們講得最多的是——我們的家長逼我們進行應試教育。學校搞素質教育,有很大的改變,但是家長不幹,家長說,高考那把大刀懸在那裡呢,讓我們怎麼辦?用蘇州大學一位教授的話來說,這是全社會教育素養和教育發展的不對稱。每一個家長眼睛盯著清華北大,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很難承認孩子間的差異,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孩子的事實。家長認為只有應試教育才能實現自己的這個願望,所以,現在的學校素質教育、應試教育一起上。可是,孩子的日子怎麼過?他們的感受如何?他們的生命質量又究竟如何?可持續性發展的後勁到底有沒有?家長不到最後時刻是不清醒的。我常看報紙上說,大考前哪個孩子自殺了,幾天前還登了一個自殺了的碩士生的父母的反思,這確實值得研究。父母已經把孩子培養到了碩士,按照我們通常的觀點來看,孩子都已經成才了,怎麼最後的結局會這樣?我們到底疏忽了什麼?這個我們應該好好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究竟有哪些自身素養可以幫助孩子成長?很多家長不懂。有的家長會說自己的文化低,不會管,那就讓別人去管:為了讓孩子多學一點,給孩子請了很多門家教,送到老師家裡去,或者索性就讓孩子寄宿在老師家裡。但是否家長的文化水平高,就能把孩子教育得好?其實也不是的。在一所大學裡有一對教授夫妻,他倆無論是學識還是品行都很好,但是兩個孩子不知道為什麼,一點都不像父母,很不要讀書,也不長進,讓兩位教授沒有面子,感到自己的一生非常失敗。這是什麼道理呢?我了解了一下,那兩個孩子小時候是在鄉下,跟著祖輩長大的。問題就在這裡。假使家長自己有很好的文化素養,但是這些文化素養沒有直接作用於孩子,那麼也是空有滿腹詩書。有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過,孩子的人格結構在兩三歲時就開始形成。雖然人的一生都在成長,但是小時候最重要,那個時候所有的基礎——習慣、愛好、興趣、價值觀都剛開始形成,你把他引上路了,他自己往前走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沒有好好引導他,那麼這些習慣、興趣、價值觀就會一片混亂,以後再改就需要花很大力氣。最近北京電視台在放一部電視劇,名字叫做《真情不眠》,講的是父親賣血供自己孩子讀大學,但是孩子卻在城裡吃喝玩樂,還吹噓說自己的父親是包工頭,有錢;後來因為學習成績很差,有很多門功課不及格,被學校開除了,但孩子還不以為然,騙家裡說自己在讀書。這樣的劇情不是虛構的,真實生活中有很多。現在的家長儘可能地給孩子創造條件,拚命地給孩子選學校,從挑幼兒園一直到挑大學。很多家長都是工薪階層,有些夫妻倆的月工資加起來也就一兩千塊錢,擇校費動輒就要好幾萬元,他們也捨得花,他們說要為孩子創造條件。一年級學生盼颱風其實現在的孩子都很努力,比我們大人都要辛苦。沒有一個孩子是不願意學好的。但是不明白的地方就在這裡,既然環境也好了,孩子也很努力,大學近年來也一直在擴招,為什麼教育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為什麼不斷會有問題出現,有孩子殺父母的,有自殺的,有小小年紀就厭學、失蹤的。有一個家長告訴我,颱風「麥莎」來了的時候,孩子很高興,說颱風來了真好,可以不用上學了,颱風還來不來啊?這個孩子才一年級,才上了幾天學啊!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不喜歡上學了,其實這不能怪孩子,肯定有客觀原因。馬克思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人的成長離不開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但是哪個最重要?我認為是家庭教育。有人說家庭教育讓人們琢磨不清,沒有價值標準好衡量。其實不管你是有心還是無心,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家長天天都在影響、教育著孩子。我剛參與浙江省僑聯留學生十佳家庭(家長)的評選,有個家庭材料寫得很樸素,叫《讓興趣做主》,差點被我們疏忽。後來仔細一看,真是了不得,他們家裡的孩子都非常好。其中一個孩子曾是德國海得堡大學的教授,研究量子信息,在國際物理界獲得多項開創性的成果。在德國他有著優厚的待遇,德國方面也百般挽留,可是他還是回到了中國,因為他奶奶在臨終前留下遺言,要他國外學成後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國。現在他在中國科技大學當教授,因為成績卓著,2004年他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家長的做法,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家長不應該是老師有句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是不太贊同的。我認為這句話遠沒有點出家長重要性。家長不是老師,老師是教學生知識,家長是孩子人生的引導者,是孩子教養的預見者、把握家庭教育方向的舵手、孩子的榜樣、孩子成才的助手。美國心理學家史坦堡說,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傳身教,憑直覺做。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很有道理。每件事都是教育,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來教育孩子。並且你的言傳身教是沒有預先備過課的,你憑的是你的直覺。這是與學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家長和老師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老師都是專門培訓過的,學校是按照年齡劃分來教育孩子的,但是家長不一樣,家長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孩子的成長。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內容也是不同的,學校是知識的傳授,而家長是情感、意志、價值觀的傳授,家長要是也去充當老師,孩子得到成長的營養和動力就會很少。關於家庭教育,史坦堡提出四個原則:一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二是父母要制訂規則,按照規則來約束孩子;三是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四是確立並實施教養子女的目標。因為家庭教育是「憑直覺」的,所以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就非常重要,素養決定直覺的水平。家長應該知道家庭教育的基本特點和原則,能夠分辨家庭教育中最複雜的問題。比如孩子在2歲~4歲的時候,是對生活秩序的敏感期,2.5歲~6歲的時候,是對社會規則的敏感期,那個時期也就是在進小學前,是在家庭中。可是怎樣讓孩子又守規則又有創造力?這樣確實很難,這需要一種智慧。對家庭教育素養的認識一、家庭生活方式對孩子成才具有重要意義,每一位家長需重視對其的選擇、創建和調節。有些家庭條件比較好,家長忙於工作,雖然回家也和孩子談天,但日常生活不是交給保姆,就是讓孩子去寄宿學校。孩子應該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讓孩子和保姆一起,孩子所有的事情,保姆都會包辦,這樣的教育質量肯定低下。有一位家長,事業有成,忙於工作,為了孩子的成長,他精心為孩子挑選了一位老師,讓孩子寄宿在老師家裡,和老師共同生活了6年。孩子成績好、品行好,當了班長。但是這位家長找到我的時候還是覺得很鬱悶,他說有兩點很糟糕,一是孩子沒有任何興趣,做完作業後寧願坐著發獃,也不願意出去和同伴玩,說玩那些沒意思,但什麼東西有意思呢?沒有!另外,就是孩子不敢負責任。如果成人以後也是不敢說不敢做,這樣的人有什麼用?這位家長給孩子提供了這樣一種環境,孩子學到的就只能是他老師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其實即使你在家時間很少,總是可以抽空和孩子多聊天來傳遞你的情感和價值觀的。現在他看著兒子,覺得好像是在看別人的孩子,因為孩子的情感、價值觀都與自己的不一樣。對於家庭教育來說,要重視環境對價值觀的導向問題。在有些家庭里,家長整天無所事事,在家裡打撲克、搓麻將。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就不會太勤奮。有幾份調查表明,在城鄉居民的儲蓄中,為子女教育的儲蓄超過了住房和養老儲蓄;子女的花費遠遠高於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開支已經佔了夫妻收入的50%以上。有對夫妻,月收入加起來就1000元左右,但孩子要買手機,一下就花了2000元,孩子還嫌不夠好。過了一周,孩子就把手機弄丟了,嚷著又要買手機,夫妻倆又借錢幫孩子買了一個。我們要想想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做呢?是誰使得孩子這樣不為父母著想呢?是父母自己。家庭文化氛圍是孩子成長的陽光、空氣和雨露。在很多方面,父母是不可替代的。作為父母要擔當起自己的職責。二、要重視家庭教育資源的合理建構。要有效利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形成多種教育資源通力合作的態勢。在家庭教育中,要看清影響因素有多少,要懂得如何選擇和鑒別。現在的孩子,從小被電視、電腦包圍著。從教育角度來說,3歲以前的孩子,最好讓他先愛上書,大點以後,再接觸電視,使孩子先入為主地喜歡看書。自從出了佛哈女孩XXX,眾多的家長都有了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哈佛的願望。但你了解過嗎?哈佛是什麼樣的大學?它是一個培養世界公民的大學,是一個讓學生成為參與發現、解釋和創造知識或形成新思想的大學。那麼你的孩子是否有成為世界公民的潛質?國內的教育與哈佛的教育怎麼對應?如果你想實施你的計劃,要不斷引導孩子思考、探索這些問題,把教育培養落到實處。 三、家庭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孩子的主體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得到充分發展。孩子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感悟、體驗而獲得發展的。有一個家長,他在孩子幼小時從不刻意讓孩子學什麼,而是給足孩子玩、遊戲、個人興趣的空間和時間,從中不斷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長,發現孩子的個性特點,發現孩子的「材質」。他懂得「恰如其分」地引導,不僅讓孩子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最後又脫穎而出,由一隻醜小鴨變成一隻白天鵝。 四、家庭教育是通過創造性的愛來表現的。家庭教育是通過愛來表現的。愛的本質是給予他人成長、發展的能力。家長要有愛的知識,愛的能力,愛的智慧,愛的藝術。讓孩子受到感染,有體驗,能理解,懂感恩,有回報。有些人淪為罪犯,正是因為小時候缺少父母的關愛,才會對社會、對他人從心裡產生仇恨。創造性的愛的實踐,表現為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情感氛圍,細緻地觀察孩子,重視個性教育。一定要明白,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如別人是完全正常的。去年有本書叫《十八歲的計算機天才》,說的是有一位少年,讀書成績不好,卻對計算機遊戲非常有興趣,他媽媽看看他不是一塊讀書的料,就讓他去讀了電子職業高中。與此同時,作為一名單位區域網的管理人員,她常常為兒子帶來最新的遊戲,不斷提供新鮮的知識,不斷告訴他計算機還有什麼用。在她的鼓勵下,兒子越來越感覺自己知識的不足,開始自覺學習。媽媽還不拘學歷文憑的限制,和孩子商量,毅然讓孩子退學自學。經過不斷的努力,最後孩子在18歲那年辦起了自己的公司。初中是很多孩子發生變化的階段,很多家長容易對孩子失去信心,覺得很失望。其實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不願意學好的,怎麼才能讓他們在現實中奮起呢?要讓孩子自信成才,關鍵是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圍。五、要有警覺的教育意識,把正確的理念化為實踐。有一本書叫《我只養你到18歲》,書中的這位家長自己是教育碩士,他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只養你到18歲,18歲以後你應該獨立了。「我只養你到18歲」的理念很先進,我很贊同。18歲後,要學會獨立。但是家長在讓他的理念怎樣得到孩子認同的過程中做得很不夠,後來,孩子對父親當年讓自己退學表示了不滿。在教育中,人的發展由多種因素決定。要調控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能力。要懂得什麼時候要堅持,什麼時候需要等待。有個初二的孩子,因為某種原因,不願意去上學了,父親嘗試了很多辦法還是不行。最後只有一個方法:等待。過了半年,那孩子自己想上學了,換了個學校後竟然還當上了班長。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了解到,孩子青春期的有些表現屬於正常。我非常佩服愛迪生的媽媽,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愛迪生不是個好學生,只有他的媽媽沒有放棄他,才有了這個發明天才的出現。 父母永遠應該對孩子充滿期待。
推薦閱讀: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習時,請這樣回答!
還搶微課和學位房?遜斃了!要搶就搶可汗學院!
如何提高孤獨症兒童的功能性語言
有多少人曾經受多校園暴力、宿舍欺凌?
知識和教育能改變一個人的面貌,神態或者氣質么?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孩子 | 父母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