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經的思維完善美滿人生

馬澤銘 武醫之道

用易經的思維完善美滿人生

師傅讓我給各位老師和師兄弟講講《易經》知識,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我僅僅懂個皮毛,勉為其難,也算是拋磚引玉,倘若大家有收穫,以後有興趣,可以相互學習,互相交流分享。下面我分五個部分給大家彙報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一、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

《易經》被公認為群經之首,它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易經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世界十二大發明其中有八項,它的發明者都說受到《易經》的啟發,比如眾所周知的萊布尼茲計算機二進位。《易經》所含內容涉及到我國的哲學、文學、史學、兵學、醫學、自然科學,乃至政治、宗教、人倫等等,舉凡老子、孔子;儒家、道家以及諸子百家思想,都是從易經文化中來。各門各術都可以源以學說。數學家說它是數學模型;物理學家說它是物理學;天文學家說它是宇宙天體運行的規律;歷史學家說它是哲學理論;生物學家說它破解了生命的密碼;農業學家說它是農業生產的指導(六十甲子和諺語);命理學家用它預測;風水學家用它調風水。這是不必爭辯的事實。武術中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直接與易經有關,武學大師孫祿堂終生喜愛易經,他著述的《拳意述真》包括太極拳學、八卦拳學和形意拳學百分之四五十內容都從易經中來。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易經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就是說《易經》這部書所載的法則,是宇宙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中國有句古話「不研易,不可為良相」,「不研易,不足以言太醫」,可見其地位的重要性。所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是指易經既講宇宙萬物本體之道,又講應用之道。這應用之道包羅萬象,無所不在,人們處世行事,處處引用易經,等於天天在用道,而自己卻看不見道,所以孔子說:「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說易經中的許多語言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錯綜複雜,大吉大利,防微杜漸,無妄之災,不速之客,群龍無首,三陽開泰,反目成仇,謙謙君子,突如其來,利欲熏心,大快朵頤,虎視眈眈,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及天尊地卑,物以群分等不計其數,皆來自易經,「不三不四」和「亂七八糟」都來自易經,卦的第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這兩爻在卦的中間中心位置,代表人,如果一個人不成樣子,就被形容為不三不四。「亂七八糟」是從遊魂卦和歸魂卦而來。「文化」這個詞來自易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太極這個詞來自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蔣介石的名字來自易經豫卦:介於石,以中正。其它碩果、泣血、觀光、祭祀等不勝枚舉。大家都知道金庸金大俠,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的每一掌名都是出自易經爻辭;亢龍有悔、飛龍在天、潛龍勿用等;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用的獨孤九劍的總訣全部是易經中的名詞術語原話。諸葛亮的八陣圖和水滸傳公孫勝擺的九宮八卦陣全部是按易經方位布列。北京故宮,原來的皇城皇宮紫禁城無論是建築方位還是殿名全部是易經的應用: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和故宮中軸線三大殿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

二、「變」與「和」是易經思想的精髓

我們也經常說一個人變卦了。「易」字上日下月,日代表陽,月代表陰,陰陽的變化,易理的中心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唯變是適,趨吉避凶,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從變中求吉,從變中得一。

1、變得思想包含「變易」、「易簡」、「不易」三種思想。

「變易」:「易經」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發展的、變化的。我們自己從小到大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看我們的容貌、身體狀況都知道,古代有一個過河的故事,一剎那前後兩隻腳都不是同一個你的。「易經」中講「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六爻相雜,為其時物也,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就是要求我們要根據時空關係的變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成不變的,先入為主地用固定的模式去觀察、分析、研究問題,否則,一定會犯錯誤的。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於一定的時空關係中,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我們必須能「知變」、「應變」、「適變」,才不會被無時不在發展變化的客觀時空規律地變遷所拋棄,這也是推手中隨機應變的理論根據。

「易簡」:又名「簡易」,按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複雜問題簡單化,哲學上叫「抓住主要矛盾」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易經」所包含的內容廣泛。易曰:「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易廣矣,大矣。」「易道廣大習備,有天道矣,地道矣,人道矣。」「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些話,說明了世界間事物及其複雜性。如果沒有一種簡明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是不能認清萬物規律性的。於是伏羲創立了八卦。如果能按「易經」的指導思想去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就能達到複雜問題簡單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例如,現代醫學研究一個人大概有三萬多個課題,形成了一門非常複雜的系統科學。如果將這三萬多個課題的共性找出來是非常困難的。而我們的祖先在「易經」理論的指導下,把複雜的人類,不管是中國人,外國人,老人、小孩、男的、女的,通過簡單的十二條經絡就統一起來了。「易簡」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簡捷之意,再複雜的事物用「易經」的方法就能很簡便地得出結論,找到了事物主要規律。「主要矛盾一解決,其餘矛盾迎刃而解。」

「不易」:「易經」中另一個主導思想,是說世界一切物質雖然看起來是錯綜複雜的,但是不管它系統再大或者再小,其「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是不變的。易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那麼,「易經」又是以什麼為思想的表述呢?是以「卦」的形式為表述。「卦」又是以什麼來表述呢?是以「象」的形式為表述。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觀象繫辭,聖人則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也。」就是說「易經」的思想是以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代表的八種抽象結構形式類型表示總體規律的基礎的。又以八個經卦(俗稱八卦)所代表的具體的形象為表述。比如,乾卦具體代表:天、君、王、馬、金、玉、圓形、大赤色等;坤卦代表:地、母、民眾、牛、瓦、土、方形、黃色等。其它卦的具體形象表述請參看「易經」說卦一章。這在「易經」中稱為「八卦之象」。對這些「象」一定要搞熟,否則無法學習「易經」。

2、 「和」是易經文化之魂

《易經.乾彖》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大意是大自然的變化導致宇宙萬物各得其性命自全,使陰陽會合的元氣能夠保全常和,持盈保泰,永遠和諧,那就大吉大利了。前面已經講過:「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陰一陽的動態變化、平衡中和運動是宇宙生命的生生之道,陰陽之所以能生生變化,其原因正在於一陰一陽之間的中和相互作用,使事物處於動態和諧的統一關係,進入最佳發展狀態。易道,就是如何適變、如何變通、如何致中和的中和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是天地人萬物共存共榮的基礎。天地以和順為命,萬物以和順為性。和包括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我們講天地人合一,一個人如果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做任何事都會成功,大吉大利。又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最重要,包括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自己和諧,要內外和順,在家中,夫婦為人倫之始,男為陽,女為陰,陰陽和就是夫婦要和諧,家和才能萬事興,和氣生財,和氣生貴,和才能趨吉避凶。歸納起來說,中和是天地大道,中和是民族精神,中和是入世之道,中和是為人之道。太極拳講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陰陽中和就是拳術之道,推手講以順求和,順其力而破之。

三、學習易經的順序

因為我們一般接觸到的《易經》的經文,都是古代人用易學知識在指導實踐中被印證了的事實的記錄。由於年代久遠,學習起經文來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學《易》不能一開始就讀經文,否則,越讀越糊塗。以下簡要介紹我學習時的順序和體會:

一是首先學習「十翼」,又稱「十傳」。一般都附在六四卦經文後面,也有的穿插在每卦中。據說是孔子及其門徒所作,將其親身用《易》、研《易》的體會附於經文之後,告訴後人學《易》、效法《易》的方法。 「十翼」講的就是學習《易經》所應必備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掌握了,《易經》經文就容易理解了。下面我將「十傳」的具體內容歸納說明一下,為朋友們提供掌握重點的方法。

1、繫辭上傳:主要講為什麼要創立八卦、易學學說以及《易經》的世界觀。

2、繫辭下傳:具體的舉例講解了易學的世界觀以及如何利用易學知識指導我們日常的客觀實踐。

3、彖傳上、彖傳下:從六十四卦中,每一個六爻卦的整體上來講這一卦的總體概念及其意義。(彖:一種像鷹一樣具有鋒利的鐵嘴和鋼爪的動物,象徵斷人生死)

4、象傳上、象傳下:從六十四卦中,每個六爻卦內局部(三爻卦之間或每個爻)情況來解釋其具體意義。

5、文言傳:因為「乾坤易之門邪」,乾坤兩卦是產生《易經》六十四卦的基礎。此傳主要就是解釋乾坤兩卦的含義的。

6、說卦傳:因為六十四卦的任何一個六爻卦都是由兩個三爻的基本卦上下組合而成,所以,要了解任何一個六爻卦的含義,必須了解每一個三爻卦的具體意義。「說卦傳」就是解釋組成六十四卦的八個經卦(又稱、基本卦、八卦)各自的具體含義的。

7、序卦傳: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有一定規律的。「序卦傳」就是為我們解釋六十四卦的發展規律性的,只要我們遵循這個規律辦事,將無往而不勝。

8、雜卦傳:打亂六十四卦的秩序,用最精鍊的語辭,歸納了任何兩個互為反對卦(六爻卦)的卦義,使我們對六十四卦的卦義能簡便易記。

我們學習《易經》不是為了死背死記其卦辭、爻辭及其經文,而是為了通過熟記這些經文內容,我們能深刻地學習《易經》每個六爻卦及六十四卦的思維邏輯過程及其邏輯思維方式,用現代的術語說,就是掌握研究分析認識事物規律的方式和方法。

所以古時的看相、批八字、算卦的只能歸類於下「三教九流」之列,不能登大雅之堂。當我們熟知易理以後,就可達到「善易者不佔」之境界。如何達到,努力學習,再加上誠敬之心,至誠感通,感而遂通。

二是學習先後天八卦基本知識

為什麼叫卦? 「卦者,掛也。就是懸掛物象以示於人,謂之卦。」 陰陽魚八卦圖在那一擺全部都在裡面。「天垂象,見(現)吉凶,所以示人也,觀看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通過卦象反映天道運行的規律及顯示事物發展的吉凶,正是我們先人高妙之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感應思想。八卦各有著極為豐富的取象,世上萬事萬物象均歸類於八卦中。

陰陽變化是多層次的。古人以「三」為多,又稱天道、人道、地道為三才。上邊是天,下邊是地,中間是人,原來是三畫卦,所以將陰爻,陽爻重疊三次就有了八種符號叫做八卦。它們的名稱分別叫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它們分別代表了大自然中的天、澤、火、雷、風、水、山、地等八類事物的性質,也就是八種場。而天地山澤水火風雷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宇宙間八種大的自然物象。三爻卦不足以表達「一陰一陽之謂道」,即天分陰陽,地分陰陽,人分陰陽,兩兩相錯,就是六爻卦,六十四卦成矣。

先天八卦圖

易經繫辭上傳對先天八卦方位的描述:天地定位(乾坤),雷風相博,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陰陽魚:陽順陰逆。

上古時期還有《連山易》和《歸藏易》,今已失傳,《連山易》以艮(山)為始,歸藏易以坎(水)為始,現在先天八卦以乾(天)為始。其實,無論方位誰開頭,上面相對(正對)兩卦位置是固定的,都得遵循相對兩卦加起來都是三陰三陽,這裡面存在一種平衡,如果深入就是象數的研究了。

後天八卦圖

八卦圖有「先天」、「後天」之分,一般先天八卦圖為體,後天八卦圖為用。諸如天干、地支、五行生剋等配置,均以後天八卦圖作為背景參考。   先天八卦圖又稱伏羲八卦圖,以乾坤代表天地定位,形成中軸經線;以坎離代表水火為界,作為橫軸緯線。相對二卦陰陽爻相反,互成錯卦。   後天八卦圖又稱文王八卦圖,與五行和四時八節有密切關係。即震卦(為雷,屬木)為起始點,位列正東。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巽卦,東南;離卦,正南;坤卦,西南;兌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東北。如象徵節氣,則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坎為冬至,艮為立春。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武術,又名轉掌(又稱游身八卦掌、八卦連環掌)。基本功就是走圈,八步一圈,它是用易經理論來指導練習和應用的,取法於後天八卦圖中八個卦象,運動時縱橫交錯,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強調沿八卦方點陣圖的路線進行走轉變化,講究「混元一氣走天涯,八卦真理是我家,招招不離腳變化,站住即為落地花」就是說八卦掌的運動必須符合八卦的運動原理,不停地沿著圓的軌跡走動,動中求靜,動中生法,動就是法,有的還要求八步一圈,沿圈踏象,循象變化。八卦掌又要求神連八象,即八卦之象,天(乾)、水 (坎) 、山 (艮) 、雷 (震)、風 (巽)、火 (離) 、地 (坤)、澤 (兌)。這八種自然現象蘊含著八種不同的自然力,如天的覆蓋力,水的漂浮力,山的穩靜力,雷的爆炸力,風的震撼力,火的吞毀力,地的承載力,澤的潤滑力。八卦掌要求練拳和搏擊時要下意識地連納這八種自然現象,是要把人的精神意念鍛煉的和這八種自然現象那樣純正自然、勢不可擋。在技擊意識上八卦掌要求八方旋轉、五行生剋、走轉不停、變化多端,以符合八卦之特性。

三是了解陰陽、五行、八卦和天干、地支關係的知識

1、陰陽:前面已經講過,一陰一陽之謂道,「陰生陽、陽生陰,其變無窮」,陰陽學說是整個易學的理論核心。

陰陽的特性

陰陽整體平衡觀

認識任何事物,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繫辭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宇宙是一個大太極,宇宙中萬事萬物皆是一個小太極,比如人體是一個小太極,小宇宙,人體中五臟六腑分別又是一個個小太極,從人體本身講,也存在局部與整體對應的現象。太極是陰陽的統一體,陰陽合則為太極,太極分則為陰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萬事萬物都是一種陰陽相對成雙而又相對和諧、平衡的統一體。

陰陽消長轉化觀

一切事物中所包含的陰陽兩個方面,總是在變化、轉化,不是陰消陽長,就是陽消陰長,處於一種彼進此退的動態平衡中。一定條件下,陰和陽兩種不同的屬性,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正是因為有陰陽轉化,事物才能發展,陰陽交合而生變,「生生之謂易」,易經的易就是陰陽變化,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物極必反,陰陽轉化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量變必然發生質變,陰陽消長是量變、漸變,陰陽轉化是質變、遞變。例如:夏季本來是陽熱盛,但夏至以後天氣逐漸轉涼,陰氣逐次而生,用以制約炎熱的陽,而冬季本來是陰寒盛,但冬至以後天氣逐漸暖和,也就是說陽氣隨之而復,用以制約嚴寒的陰。又比如練靜功的人,在入靜一段時間後出現熱、癢、動等所謂八觸的感覺,謂之靜極生動,其實這也是一種以陽(八觸)對抗陰(入靜)的一種現象。從以上的例子說明,任何事物互相對立著的一方面,總是通過鬥爭對另一方面起著制約作用的。氣功鍛煉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陰陽對立、互相制約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例如:從興備亢進到安靜並通過入靜產生的氣功功能,令氣血和暢,扶正祛邪,達到練功的效果,使人體重新恢復到「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中(即陰氣平順,陽氣固守,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其相對平衡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只有陰陽的不斷排斥與鬥爭,消長轉化,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

陰陽互包互容觀

陰和陽兩種不同的屬性中又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陰陽兩屬性。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大家看到的「太極陰陽魚圖」充分描述了這一特點,它外面的圓圈是一個整體,裡面一個黑魚一個白魚,白魚里有黑眼睛,白中有黑,黑魚裡面有白眼睛,黑中有白,陰中同有陰陽,陽中同有陽陰,陰或陽的內外,同時亦有陰陽,有內外部的陰陽,有內部統一結合的陰陽,有外部分開獨立的陰陽,陰陽兩者互包互容互補,相互轉化,相互依存。

陰陽互根體用觀

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單獨存在,也就是說,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也就沒有陰。日常所接觸的周圍事物其例證比比皆是,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就無所謂上;左為陽,右為陰,沒有左,無所謂右,沒有右,無所謂左;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無所謂寒,沒有寒,也就無所謂熱。又如氣功鍛煉中的呼吸吐納,呼為陽,吸為陰,沒有呼就不可能有吸,沒有吸也不可能有呼。吐納亦然,單一不斷地吐出濁氣而不納入清氣或者單是納入清氣不吐濁氣,也不可能進行新陳代謝。可見相互的陰陽兩方面是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中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即所謂「陰生於陽,陽生於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由於陰陽之間有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故稱互根。

陰陽互根,萬象乃存,陰與陽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關係,雙方都是圍繞著對方而運動變化,《內經》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 陰之使也。」陰陽存在體與用的現象和特徵,陰為陽用,則以陽為體而用陰;陽為陰用,則以陰為體而用陽。比如在太極拳裡面就體現了這種應用,欲陰先陽,欲陽先陰,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開先合,欲合先開,老子《道德經》有句話:「反者,道之動。」萬物正反相生,促進事物的發展都要從反面去入手,太極拳如此,中國的繪畫、書法等都是遵守這個規律,欲右行先從左下筆,欲上挑先下按,太極圖兩個陰陽魚之間變化的s曲線就是象徵陰陽變化,不論由小變大,或由大變小皆從其反向而動。

陰陽變化莫測觀

以上觀點中一是講了陰陽變化的漸變性,量變引起質變,一切事物從生長、發展到消亡,再到新事物,都有一個漸變和突變過程;二是講了陰陽變化的有序性,也就是易學理論中的「無往不復」,反面入手的變化法則。陰陽變化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它的運動形式,都是螺旋式的,波浪式的,縱向看是個立體螺旋式的圓.橫向是一個波浪式的曲線,沒有直來直去的,太極圖兩個陰陽魚之間變化的s線,就是體現事物陰陽變化的螺旋形式。恩格斯講辯證法也說道:「矛盾引起發展,一切事物的發展形式都是螺旋式。」

我們總結了陰陽變化的一些基本規律,提供給大家認識萬事萬物的世界觀和思維方法,看似掌握了一些知識,可以使我們改變、轉化、創新思維方式,指導我們用於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但《易經》又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陰陽變化莫測如神,意思是說一切事物的變化,往往是難以預測的。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基因DNA是雙螺旋結構鏈波浪形式,基因突變之變化莫測,何時變,如何變,變異成什麼樣,到現在人類都不能全部掌握。我們的工作、生活變化也是難以預測的,學習易經就是要培養我們一個人最大限度的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及生活中掌握規律,創新、認識規律,提高適應、應變的能力,隨機應變,運用自如,實現圓滿、完美的人生無礙妙境。至於是否達到神奇莫測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2、五行生剋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構成,說是五種物質,其實是五種屬性的能量。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互相作用相生相剋的結果。五行便衍生出諸多的事物,如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另外,與五行相對應的還有很多,諸如天干,地支、方位、節氣、九星、八卦、五音、五氣、五官、五臟等等。

舉「木」為例,天干為甲乙,地支為寅卯,方位為東方,節氣春季,色為青,味為酸,五官為眼,五臟為肝等,有興趣可詳細研究下面一個圓圖。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拳術中最能體現五行生剋的是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創拳祖師詳細闡明了五行拳的生克,五行的這種生克變化,對應在五行拳便互相制約,往來變化,循環不已,技法無窮,劈拳(屬金、肺)變生鑽拳(屬水、腎),鑽拳變生崩拳(屬木),崩拳變生炮拳(屬火),炮拳變生橫拳,橫拳變生劈拳。如此變生不竭,是為五行拳之相生。鑽拳克炮拳,卻受制於橫拳,但變生崩拳可克制橫拳。   崩拳克橫拳,卻受制於劈拳,但變生炮拳可克制劈拳。   炮拳克劈拳,卻受制於鑽拳,但變生橫拳可克制鑽拳。   橫拳克鑽拳,卻受制於崩拳,但變生劈拳可克制崩拳……如此往複變化,互相制約,攻防有序。有興趣可認真研究,我現在還沒有練到搞懂。

從養生角度練習五行拳,應相生相剋,使自身內在氣血和五臟協調平衡,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以辟拳為例:劈拳,是身體內萌動的真意即一氣的起落,劈拳練習時上下運用這一氣,有劈物之意,按五行則屬金,其形象斧,在腹內則數肺(劈拳屬金,中醫肺屬金,手太陰肺經為十二經之首,劈拳與其經運行相合,所以屬金),在拳中即為劈。劈拳的勁鍛練的和順,則肺氣和潤;劈拳的勁鍛煉的謬誤,則肺氣不和順。人的生命以氣為主,氣和則身體強壯,氣不和則身體虛弱,身體虛弱則病生,而拳也必然不會練好,所以學習形意拳的人首先要練習好劈拳。(劈拳要天天練一練,以葆肺氣和潤。)其它四個:鑽拳屬水,臟對應腎,崩拳屬木,對應肝臟,炮拳屬火,對應心臟;橫拳屬土,對應脾臟。詳細的網上都有可查,不再詳述(我也沒練到,只是懂點理論,知與行沒有合一,也不是真懂)。

五臟六腑與五行八卦的關係見下圖

陰陽二氣在地就是五行,在天則是寒、暑、燥、濕、風、熱六氣,合稱五行六氣,這是黃帝內經上的說法,與上圖氣候分類大同小異,暑和熱均屬於火,一個少陽相火,一個少陰君火。

《孫思邈養生歌》也是五行生剋思想的體現;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減苦聊增辛,秋辛可省但教酸」。就是說四時五味要調和,身體才會越來越健康。不用背,明白道理就記住了。僅講春天為例;春天的時候,萬物生長,東方的木氣就非常旺盛,木是屬於肝,肝氣就是特別旺,木太旺以後就會克土,,土是屬於脾,所以春天時木克土,就可能傷害到脾,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吃酸就直接加強肝的功能,甜味就入脾臟,春天時,我們要損有餘而補不足,保持肝和脾的平衡,所以要少吃酸的食品,防止肝過分的旺盛而傷害脾胃之氣,要適當的多吃一點天然的甜食。其它三句話看上面臟腑圖根據五行生剋一想就明白了。

情緒的調節對五髒的影響:恐屬水,過分恐懼會傷害腎臟;喜屬火,過分喜悅會傷害心臟;憂屬金,過分憂傷會傷害肺臟;怒屬木,屬肝,思屬土,屬脾。《黃帝內經》上面說:如何治療情緒病,恐勝喜,喜勝憂,憂勝怒,怒勝思,思勝恐,高明的醫生就能夠用這些方法來治病,不需要用藥,很巧妙地運用我們人的身體這種相生相剋的關係來達到四大的平衡。

還有一首《孫思邈保生銘》,就是飲食五味要均衡,不可偏過,無過不及,否則傷身。酸味入肝多傷筋等等。

上圖將季節、氣候、五臟六腑、五官、五色、五味和形體與五行一一對應起來。另外,還有一首詩將儒家五常、佛家五戒與五行對應,是清代大善人王鳳儀講課錄內容,大家聽一聽看有沒有道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能養肝戒怒殺,義缺傷肺盜惱差

禮(理)明心正淫恨少,智出煩水腎生花,

信土無妄無憂慮,五氣朝元道德家。

殺盜淫妄酒屬佛教五戒,怒恨怨惱煩屬人常說的五毒,仁義禮智信屬儒家五常,五戒、五毒、五常雖各不相同,但皆歸五行統領。其中,殺、怒、仁皆歸於木,淫、恨、禮皆歸於火,妄、怨、信皆歸於土,盜、惱、義皆歸於金,酒、煩、智皆歸於水。從五行的聯繫中我們可以看出,殺與怒屬於同一屬性,仁能養肝,是指若能心存仁德,大慈大悲、悲天憫人,就能把肝養住。人要有仁德之心,也就不會產生殺機,也就不會產生怒,郁怒之氣最容易傷肝。

「義缺傷肺盜惱差。」義能養肺,人若不講義氣,最容易損傷肺金。若是犯盜,或是常常惱人,也同樣容易傷肺。

「禮(理)明心正淫恨少。」禮能養心,禮是什麼?禮就是規矩。守持規矩必須有克己的功夫,孔子也講「克己復禮」。那怎麼克己呢?首先必須明白道理。人能夠明理,心才能正,淫慾才能戒掉。再次,要能明白對方的道,就能體諒對方,這樣恨心自然就少了。

「智除煩水腎生花。」現在一般的人腎都有毛病,為什麼現在患腎病的人這麼多呢?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想不開。不隨心的人和事一到眼前,就生悶氣,心裡就起火。火往上升,煩性就來了。煩能傷腎,煩久了,腎病自然就上身。有了智慧,煩惱化掉了,腎水才能生起來。所以要加強學習生出智慧來。

「信土無妄無憂慮。」信與妄正好相對,有信就無妄,有妄就無信。佛教五戒中的妄主要是指妄語,還指兩舌、惡口、綺語。而最大的妄是什麼呢?就是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如果能夠言行一致,那信土就真正落實了就無憂慮可言了。

「五氣朝元道德家。」如果真正能把這三項落實好,就能實現五氣朝元的道德家庭,真正的實現頤養天年,度百歲而去。

上面這個圖太重要了,十二消息卦,消息這個詞也是易經首創,表達了一天十二時辰、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的陰陽消長變化規律,陽為息,息為生長之意,自復至乾卦為息卦,陽爻逐次遞增,陽氣逐漸增長(其同時又是陰氣減退),陰為消,自姤至坤卦為消卦,陰爻逐次遞增,表示陰氣逐漸增長(其同時又是陽氣減退)的過程,陰極陽生,七日來複。

介紹一個復卦:代表子月,節氣為冬至,復卦六爻代表大雪至小寒的三十餘天,五天為一侯,一爻代表一候。子月相當於農歷十一月,此時一陽來複,陽氣始升,古人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其意思便是順應四時之變,古代的春夏是指冬至到夏至這段時間,此時天地陽氣漸升,人也應當效法自然,開始補充自己體內的陽氣,人們說冬令進補,其實指的是冬至這一天。

其它自己對照圖看一下,從網上找有詳細的資料。春夏秋冬養什麼,如何養?都明白了。

圖中雖未寫出一天之中十二時辰與五臟六腑的關係,但已經表示出來了,我簡單解釋一下就清楚了。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詳。

五臟通五行,六腑和六律,陰陽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心與小腸相表裡,肝與膽表裡等。

介紹一個子時和午時:

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這個時辰也是復卦,氣血運行在足少陽膽經,大腿的外側,十二生肖對應子鼠,膽小如鼠,比喻這時膽陽氣少,子時是陰氣最盛的時候,但是這時候一陽初生,所以我們這時睡覺是養護陽氣最好的辦法。膽有多清,大腦就有多清,膽汁分泌正常就把你白天吃下去的食物轉化為造血的材料,然後再由心臟把血送到全身,所以此時能睡好的話,保護滋養膽氣,第二天起來特別有精神,此時不睡,就是吃了山珍海味也白吃,消化吸收不了,吃多少拉多少。有一些人有少白頭,其實就是膽經氣血不足,要想辦法疏通膽經才是解決良方。

午時:中午11點到1點,這個時辰也是姤卦,氣血運行在手少陰心經,陽極陰生,一陰初生,12點半到1點午睡半小時將過旺的心火降下來,也是養陽氣。子時和午時都是天地陰陽的轉換點,人體在天地陰陽轉換時就要休息,順應天地的氣機變化,所以古人將睡子午覺,叫做盜天地之生機。當然,你要會練功打坐此時可能效果會更好,但一定要會功夫,否則白浪費了。

肝經和肺經也很重要,肝藏血,肺經在3到5點當值,在深度睡眠時他經它將血液分配給各個臟器,如果不睡覺,你正在用那個臟器則它分配的血液就少。這就是人晚上11點到5點必須休息的原理。

其它各時辰師兄們自己從網上一查就知道了,有詳細的東西。人體這個小宇宙,無論是一天,一月,一年還是一生,都是按照陰陽二氣的運轉規律運行的。

(以上屬於微觀,師傅原來給過我一篇文章,就是根據十二消息卦宏觀上將男人和女人一生的陰陽消長表達的非常詳細,是一篇非常好的養生文章,有興趣可找師傅拷貝一下學習。)

3、八卦與天干、地支的關係

天干,就是天體互相干擾的意思,也是五行的兩級法則,五行的陰陽變化,在我們這個太陽系中,地球和其它星球彼此干擾,按照現代物理學說法,就是地球和各個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吸引、排斥互相發生作用,也是相生相剋。中國人發展最早的是天文,發展到最高級的時候,就歸納起來用十個符號作代表,就名十天干,十天干是用來描述太陽的運行周期的,古代一個月為36天,十月太陽曆就是夏曆,對應十天干。

地支,就是地球支撐的意思,地球承載萬物,地球本身在太陽系中運行,與各個星球之間互相產生干擾的關係,無形中有一個力量在支持著,這就是地支,主要是月亮和地球發生的作用,十二地支是用來描述月亮的運行周期的,代表十二個月,即十二月太陰曆。

易經中有一個名詞叫納甲,也就是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歸納到一起。天乾的位置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僅舉例說明:如東方木,甲乙兩個字代表,甲木是代表生長的元素,代表生髮的物理,是陽木,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代表成形的物質,是陰木。丙與丁等亦是如此,一陰一陽。

和地支的相配看下圖。

疾病兩個字是如何造出來的?與五行和納甲有關:疾:說文解字曰;疾,加也,有的放矢,講的是有形之體的病;病:一個病旁,裡面是南方丙丁火,火為心,心主神明,陽神,元神,病加重了。所以形體的疾好治,心病難醫。黃帝內經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佛學講:萬法由心生,相由心生。心決定性叫心性,性決定命叫性命,命決定運叫命運,運決定氣叫運氣,氣決定色叫氣色,色決定相叫相貌(色相)。

以上簡要介紹了一些易經的基本知識,要想深入學習,就得研究上古時期的「河圖」和「洛書」以及它們與先後天八卦的關係,易經有四大功能,象、數、理、占。如何取象,數、理為什麼能占?有興趣先學基礎再深入。

四、我所理解的太極拳

師傅看了初稿後,說形意拳和八卦掌的知識都有,太極拳的少,讓我再寫點。老實說形意拳和八卦掌的知識是從網上我認為有參考價值的摘錄來的,寫就寫了。當時覺得自己練陳氏太極套路七八年,連皮毛都沒得,沒資格寫,我本身對「太極」一詞非常敬畏,下面談談我的理解,也可能不對,僅代表一家之言。

太極是什麼?大家都知道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無極就是天地未形成時的混沌狀態,太極就是天地初形成的狀態,為初為一,已經孕育出陰陽二氣,太極就是陰陽統一的元氣,可化成萬物,其用圖表示即陰陽太極圖,動分陰陽,不動就是一個統一的陰陽整體。

我認為孫祿堂論太極說的非常精闢:「所謂太極,就是一團氣。人一出生,就帶有一團用以養生的元氣,這團氣一直充溢在人的四肢百骸里,可以說是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身體內外渾然一體,周流而不息。對一般人來說,這團氣是感覺不到的,但如果太極拳練到一定水平,人就會非常真切地感覺到它在運轉不停。太極拳的所有奧妙就在於這團氣,太極拳的開合動靜,所有的招式和勁力的吞吐,說到底就是靠這團氣在做功夫,我們追求的目標就是把這團氣找到;招式拉開,是由於這團氣的伸展運動,招式收縮,是因為這團氣的收斂迴轉。這團氣活活潑潑地不斷變化,只有靜心體會才能真切把握。孫說,話說到這裡,剩下就是實踐的事情,是要人去做,一邊做一邊悟。一旦能夠體悟到,在太極拳的繁複的套路動作中,有一個本原的推動力,就找到了那個太極,這時候才能說是入了太極之門,太極拳的種種妙用,我們才能逐漸掌握—所謂內勁一吐,對手飛出幾丈之外,靠的就是太極這團氣的力量。總之,太極拳的本質,就在於研求太極一氣伸縮之道」。這裡面道理的深淺,全在個人修為。根據孫祿堂先生講解,練武時身子從前向後縮,就像縮進了深淵,縮進了洞窟一樣;身子向上探,好像一舉手摸到了天,再向遠一伸,手好像遠至海角,這就是神與氣連,內與外合的拳中精意。這也就是《易經》里所說的「象」。

所以,太極不在於招式是什麼,按照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理論,身心皆練,練武練內家拳,練的就是精神的外放和內收,長此以往,使我們的精神能產生出巨大的能量,從而使我們的身體使之不盡,用之不完,最終天人合一,與天地同在,使我們的人生能夠完美地畫上一個句號。任何凡內家拳武術達致最高境界都是太極,僅披一個太極之皮不是真太極。

張三丰祖師在《太極十要訣》和《太極行功法》中說:「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既得此行功奧竅,還需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做去,始逐步登天,正吾大道,長生不老之基,即胎於此」。

可見一個人如果練至最高境界一定是修身養性,道德高尚,像武當真人一樣,已經滅除人間的貪慾、淫慾之心,絕不會象某武術大師似的70歲又找27歲小情人,走哪找到哪。

師傅《武術推手》開篇講了推手概述,第二章就講要德技雙修。其中第42頁說到「練武不修德,必定要著魔」、「練拳是否達到大成,還是小成,道德修養程度是關鍵因素」。為了寫好這段,我又反覆看了幾遍這章。忽然悟到自由搏擊僅僅是武術中的技擊,和武術傳統文化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二者根本沒有可比性。武術的習練不只在身,更在心,只有身心同時修鍊才能大成,若心練不夠,心結不開,則身練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難再有所突破,充其量為勇士、武夫而已,是無法達到天人合一的大成境界的。師傅將練武之人分為「武痞、武霸、武俠、武師、武聖」五個層次,若身練不夠,不能「載營魄抱一」,不能用身體領悟到自然的力量,也很難「專氣致柔」,更不用說「滌除玄覽」了,這是老子說的三個境界。因此,練武術不僅應表現在平時肢體的訓練上,而應以內在的德行來促進武道的提升,這才是練內家拳的根本。

我們練內家拳其實就是將散在肉體之中的能量合整如一。內練仁、義、禮、智、信,時刻反聽與內,回視與內,把所有外來的識染拋開,將迷亂之心性溯本歸源,修得內勝境界。而且要不斷的反覆錘鍊,不斷升華,才能圓滿成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道心用事」是修鍊的要求,可我們畢竟是普通人,在人情事故的染污下,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弱點和缺憾,不可避免「人心用事」,會產生喜怒哀樂欲等情緒,因此,在修鍊道心的同時,要注意減少人心的干擾,把控自己的心態。看過很多拳理,都闡明武術的發勁用力與心態有著緊密的關係,比如:「遇敵好似火燒身」;驚起四稍之勁中寫到的「怒氣填膺,束髮衝冠,血輪速轉,敵膽自寒,毛髮雖微,摧敵何難」;再比如:「神色皆可拒人」,要想達此境界,只有在平時修鍊時神藏內斂,精神內守,保持清靜守中的心態,厚積薄發,才能在用時通過心中一念,將內收之神氣瞬間釋放,顯示與人,達到震懾對方的目的。大家可能都聽過莊子「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

齊宣王喜好鬥雞,地方進貢一隻名貴的雞,他命當時著名的馴養鬥雞的名師紀渻子訓練。過了十天,齊王王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因為現在這隻雞虛浮驕矜,正處於自恃得意的狀態,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齊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這隻雞正處於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別的雞的影子就跳來跳去,馬上就緊張起來的狀態,說明心性還沒有安定下來,還有好鬥的心理,故此不能拿出去斗。又過了10天,齊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回答說這隻雞正處於左右顧看迅疾,意氣強盛之時,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10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此時這隻雞見到別的雞打鳴也看不出它有什麼變化了,從遠處看上去就像一隻木頭雞一樣,此時它的德行可以說是完全具備了,精神已經到了神藏內斂之境地,此時拿出去斗,一旦調動其精神外發,便可以做到神色皆可拒敵的地步。宣王就把這隻雞放進鬥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隻「呆若木雞」的鬥雞,掉頭就逃。

  從上可以看出靜心內修的重要性,而要想做到神藏內斂,看起來簡單,但長久保持就難了。只有平時行住坐卧都是練功,為人謙遜,放下自我,精神才能達到內收,真氣才能積養于丹田,所以我們只有德技雙修,用武來練心,以道以德來收心,才能談及真氣的內收和外放,才能得其武、道之精華,做到神色皆可拒人,進而領悟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大成境界。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曰:「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希望我們各位師兄弟都能以武入道,成就圓滿人生。

五、算卦與風水

「善易者不卜」,通曉易理後不用占卜透過看到的表面發生的事物、事情就知道一定會有什麼樣的結局。比如徐曉東事件,從他的言行沒出事之前我就說過這個人可能要進監獄,政府肯定要收拾他,攻擊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還罵人,一點武德也不講,雖沒進監獄,但也被封殺了。什麼原因,無德行,我不相信他是一心打假,太史公說過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據說他和姓郭的一個經紀人勾結,利用媒體炒作,純粹為了牟利,揚名賺錢。我認為通過每一種武術都能練成高手,不是某種武術不行,而是個人因為方法不當、下功夫不夠(百鍊成剛方能化繞指柔)以及悟性不高(還得承認人的智力確實有差別)自己沒練到。另一方面,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他沒有悟到「武」就是止戈,化干戈為玉帛,不是用來逞強的,仁者無敵。本身約架的行為你就已經輸了,不符合止戈為武,化干戈為玉帛的尚武精神,你心中存勝過別人的念頭就是輸,我們練武是為了戰勝自己,強健其體魄,養練其精神,每天自己有進步,精氣神合一,天人合一,以求弘揚武術文化精神,又能益壽延年,這是我們要孜孜以求的,同行愛好者比武交流就應該推行師傅的「不傷人戰勝對手」技法理論。當年王重陽華山論劍爭天下第一,比武三天三夜,既有真槍實比,又有坐而論道,最後全服了,才奪得天下第一,不是打倒我了我就服你,所以要文武兼修。

易經中有一卦:地山謙,謙虛的山到地下去了,六爻皆吉,其它六十三卦都沒有,所以做人要厚道、謙虛,自己有點本事有什麼了不起,要看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我最欣賞的一句話: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兩個成語的意思:慢藏侮盜,冶容誨淫。貴重財物不好好藏起來就是引人為盜,小人肯定盜,你慢藏引誘的部分信念不堅定的好人也起貪心;妖冶其容貌姿致就是引人淫蕩,這種道理古人兩千年前就知道了,可惜現在很多人還是不知道,身上金銀首飾,手錶、鑽戒越掛越多,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很多年輕女子愛起美來就更是兇猛,唯恐自己的面容不夠完美,身材不夠性感,她們百般雕琢、化妝美容減肥不說,塑身塑到動用手術刀、注射器的地步,「不靚麗,毋寧死」,相反的心靈美不美,似乎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注意了。記得咱們那個年代還經常提「五講四美三熱愛」。

所以不用去算命,是自己的行為讓你招災,找小三、情人,貪污受賄,炫耀暴露財產,打扮得花枝招展一看就像妓女一樣,容易讓人有邪念肯定就招災嗎!有的美女開寶馬,帶名貴珠寶被搶劫了,你開奧拓肯定沒人劫你嗎!凡是必有因果,吉凶已經在裡面了,還用算嗎?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切都在冥冥之中。

上等風水在自身

人們都對風水感興趣,風水是科學不是迷信,風水包括自然風水和人文風水。上古時期人性純樸、至善,風水學就偏重於自然風水(住宅和墳地),現代,道德水準下滑,貪慾之心熾盛,則人事風水起決定作用,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真正的風水之道是以人事風水為本,自然風水為末。人身上的風水好,儘管自然風水惡,但能轉,這也是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的道理,舉四個例子:

范仲淹選住宅和墳地的故事。

施耐庵子孫的果報。

西廂記作者王實甫的果報。

現代詩人徐志摩的果報。

風水學和命理學認為男人為風,女人為水,男人為命,女人為運

和則生,失和則克,家和萬事興,古人將娶媳婦叫做迎五福神,喜神、財神、貴神、福神和壽神,所以相敬如賓是有道理的,要戒怒恨怨惱煩五毒,怨氣一來貴氣就沒了,一發怒什麼素質修養都沒了,恨得這種念頭一起,喜神就走了,鬼就來了。再一抱怨,福神就走了。常怨的人心中裝垃圾,裝不下福報。接著壽神也走了,你天天起煩惱,精氣神不足,那就折壽,如果我們吃了這怒恨怨惱煩五毒丸,整個風水格局就給破壞了,家庭失和,疾病多,諸事不順,貴人遠離,小人得近,官司多,發生意外事故幾率就多。

夫妻為人倫之始,有夫妻才有父子,才有父母,古人講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人事風水的三大根;孝親祭祖是風水之源,家庭和睦(包括夫妻和諧,兄友弟恭,孝順父母),溫良恭儉讓都做到了,一團和氣;杜絕犯邪淫(身淫、心淫、意淫的意思)你看陰陽魚,一陰一陽之謂道,你找情人就是兩陰一陽,陰盛陽衰則敗,家道一定敗。風水上對犯邪淫的描述:上影響九祖不得超生,中克夫妻父母,下影響七玄子孫禍殃。

上面是幾個大的方面,綜合起來就是做到古人說的「天地君親師」五和,你的風水就好。至誠感通,唯誠與敬,都是因為你的真誠、恭敬和善念,真誠、恭敬再加上善的起心動念就能轉壞的房子和墳地的風水,災難才能得以化解。

因+緣=果,上面講的內容都包含在六十四卦經文裡面,風水和因果真的不是迷信,易經中也有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易經經文儒家文化都包含在裡面,儒釋道三家都重在去行,去做。儒家要求按《弟子規》去做,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佛家以戒為師,基本五戒殺盜妄淫酒,經中以《十善業道經》為根本;

道家以《太上感應篇》為根本。

所以要放大心胸做事,立定腳跟做人,人生的方向,一生的吉凶,不在易里,而在心中。起心動念都是善,念念為善一生會大吉大利,幸福美滿!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謝謝師傅和各位師兄弟。


推薦閱讀:

彷彿先生之《易經哲解》
《易經》中的經典名句
易經六十四卦 雷天大壯卦
《易經》解讀: 元亨利貞到底說的是啥?
秦始皇陵兵馬俑暗藏的玄機

TAG:人生 | 思維 | 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