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道-大道-應用篇:執一為牧
【經文】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22章)
【校注】
王弼本:「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22章)
甲本「全」字作「金」,「正」字作「定」。從乙本改定。
高明校註:帛書甲、乙本「聖人執一」,今本皆作「聖人抱一」,甲、乙本「為天下牧」,今本皆作「為天下式」。王弼註:「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也。」河上公註:「抱,守法式也。聖人守一乃知萬事,故能為天下法式也。」「執」與「抱」雖皆有「守」、「持」之義,但彼此也有原則區分,「執一」不同於「抱一」。老子所謂「執一」即「執道」,也即掌握對立統一之辯證法則。……「抱一」猶「合一」。《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指精神與身軀合為一體。賈誼《新書·道術篇》:「言行抱一謂之真」,指言與行一致。作為哲學概念,「抱一」與「執一」是不同的。從而可見,《老子》原本作「聖人執一」,不是「聖人抱一」。帛書甲、乙本保持了原文和原義,今本則有訛誤,而且此一誤傳來源很久,早在南北朝期間即已造成,如今有帛書本出土,才得見廬山面目。帛書甲乙本「為天下牧」,今本作「為天下式」。王弼訓「式」字為「則」,即法則;河上公釋為「法式」。雖經義亦通,但不若帛書本釋「牧」字為「治」義長。
按:高明注「執一」即「執道」,言雖不錯,卻不明確。
【新讀】
「則」,後世註解多解為表示因果關係,前者是後者的原因,後者是前者的結果。如河上公注「枉則直「:「枉,屈也。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窪則盈」:「地窪下,水流之。人謙下,道歸之。」注「敝則新」:「自受弊薄,後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
「則」,亦可理解為「就是」,即前後二者相當。《說文解字》:「則,等畫物也。」使有差別之物無差別。
「曲」表示彎曲而沒有成一個圓,尚有所缺;「曲」也表示局部、部分,如「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荀子·解蔽》)即使是局部,這局部也可以算是一個整體。因此老子說「曲則全」,曲就是全,全就是曲。
《說文解字》:「枉,邪曲也。」不正、彎曲。《說文解字》:「直,正見也。」正直、不彎曲。帛書本為「枉則正」,世傳本為「枉則直」,正直,正與直義通。從此一角度看是不正,另一角度看就是正;從此一角度看是彎曲,從另一角度看是直。故老子說「枉則正」,枉就是正,正就是枉;枉就是直,直就是枉。
窪是低凹,盈是凸。窪是不滿,盈是滿;不同人、不同角度看,認知不同,因此以道來看,窪就是盈,盈就是窪。
敝是破舊的衣服,又引申為破舊。凡破舊的東西對每一日每一時來說,也是新的。故老子說「敝則新」,敝就是新,新就是舊。
以道觀之,曲就是全,枉就是直,窪就是盈,敝就是新,少就是得,得則多,多就是惑,惑則少……道的最大特點就是全面、整體地看問題。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執一」之「一」就是全面、辯證、整體地看問題。人們看問題,往往像盲人摸象一樣,只能看到局部而不能全面地看,「執一」就是要全面地認識、考慮。
「執一以為天下牧」即全面地看問題,整體看問題,陰陽為一,曲全為一,枉直為一,窪盈為一……。
中國哲學思維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整體思維,也可以叫「執一思維」,無論儒家或道家,都強調整體觀點,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人與物是一個整體。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整體認知而不可偏執一點。有陰必有陽、有明必有暗、有大必有小、有難必有易……
注意:此「一」古人並不都認為是「全一」,如王弼注為:「一,少之極也。」老子之「執一」如孟子的「執一」亦不同。孟子曰:「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執一」是指執一端,是偏,而老子的「執一」,是全。
緊接著老子又列舉生活中的現象,說明不可偏見。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而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不自視」就是還要兼顧到他視,「不自見」就是要兼顧到他見,不自伐就是要考慮到他伐。
「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此三言表達的是同一意思,「弗矜故能長」,如何才能「弗矜」?「不爭」。「不爭」則「莫能與之爭」。老子說的「不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老子所言「不爭」,不是要人消極處事,而是一種以「不爭」這一手段來得到「爭」的結果。以執一思維來看,爭此必讓彼,不爭也是爭。爭來名利,必失去友誼、金錢、親情、健康等,有得必有失,爭來了,必有失去。
「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從乙本,甲本殘損「古」字後七字。「幾」,微也。「幾語」即微言,精妙、深奧的語言。「曲全者」之「者」指代上文的「曲則全,枉則正……」等語,就是「曲則全」「枉則正」等語簡簡單單的話,卻包含了深刻的含義。「誠全歸之」,自然、社會之至理,全歸之了。
【喻老】
敝則新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記載了一個故事:車騎將軍桓沖非常節儉,不願穿新衣。有一次他沐浴後,妻子故意送新衣給他。桓沖生氣地催促拿走,其妻子說:「沒有新衣,哪來的舊衣?」桓沖聽罷大笑,便穿上了新衣。
少則得,多則惑
錢少是自己的,錢多是大家的。因為每個人都是一日三餐,夜眠六尺,擁有再多的錢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並不屬於自己。如果一個人擁有幾套別墅,真正長期享用的是管理別墅的傭工,而不是他自己。如果只擁有一套房,那麼就是自己在真正享用。這就是少則得。
西方有個著名的手錶定律:一個人擁有一塊表時,他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當他擁有兩塊表時,就無法確定現在的準確時間了。兩隻表並不能使人知道更確切的時間,反而使人失去了判定準確時間的信心。這就是「多則惑」。
北魏時國家豐足,國庫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裝不下了,走廊和房屋之間的露天場地也堆滿了錢幣和布匹,東西多得無法清點。太后決定將多餘的布匹賞給百官,讓每個人量力往回拿。官員們都按照自己的體力,拿上布匹回去了。只有章武王元融和陳留侯李崇因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傷了踝骨。太后看他們這麼貪,決定不給他倆布匹了。兩個人空著手回去,遭到了人們的恥笑。侍中崔光只拿了兩匹布,太后問他:「侍中為什麼拿得這樣少?」崔光回答說:「我只有兩隻手,所以只能拿兩匹,這已經夠多了。」朝中的人們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潔。
推薦閱讀:
※老子指微 -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老子思想與儒道互補
※老子《道德經》知天下:是以聖人 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93)拳說老子(47)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