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深入經藏:以淺喻深 《法華經》中的譬喻說法

深入經藏:以淺喻深 《法華經》中的譬喻說法

來源:《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作者:竹林經舍

普賢菩薩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一皆懺悔。

願消三界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妙法蓮華經卷二,譬喻品第三,為中根稍鈍之人以譬喻說法,這一品叫「譬喻品」,譬喻即比喻。因道理深奧,難以理解,故用比喻,使人容易明白。

前方便品,佛為上根利器人說法。上根利智者,聞即頓悟,明白十方三世諸佛為度眾生方便,說方便法,待眾生大乘根機成熟,再開權顯實,說一乘道。但中下根機之人,猶不明白。故佛巧用譬喻說法,使其領悟得解,故言譬喻品。

本品,是以世間事物,比喻出世間佛法,如用世間父子,譬喻出世間師徒;又以火宅中種種險象,譬喻三界的苦境;再用三車與一車,比喻三乘與一乘的佛法。以淺喻深,令中下根機的人,明白諸佛教化眾生皆成佛道的良苦用心。此品在本經二十八品中位居第三,故名《譬喻品第三》。

一、佛講完方便品後,舍利弗向佛陳述自己聞法領悟後的心情。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佛講完方便品,舍利弗不僅理解了佛的權實二智,同時得知自己將來必定成佛,故極大歡喜。喜動於形故言「踴躍」。當時舍利弗即從座起,合掌仰視佛的尊顏,用恭敬至誠的心,向佛陳述自己聞法領悟後的心情。

什麼叫權實二智?實智,是佛內證自性本有的智慧;權智,是佛證道後為度化眾生說方便法的智慧。

「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聞此法音」,是指佛於前品,稱讚十方三世諸佛的權實二智,以及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等開示。此一乘妙法,昔日未聞,今始得從佛聞,自此捨小學大,成真佛子,故「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什麼叫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開權顯實,是指說開、放下三乘方便法,歸於一乘真實佛道。因為眾生各有不同程度的「不善根」,佛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採取方便靈活的說法,以便他們接受,才「於一佛乘分說為三」,即聲聞、緣覺、菩薩乘,現在時機成熟,將三乘合起來歸於一佛乘。小乘回小向大,都行菩薩道,圓滿成佛。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舍利弗進一步解釋為什麼如此歡喜,只因佛講方等經【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稱。所說之理方正平等,契合中道。是佛成道弘法十二年後所說的經典,共說了八年,包括維摩詰經、圓覺經等,因其經名前都有「大方廣」字樣,所以稱方等經】時,聞佛批評小乘,稱讚大乘;又見佛為諸菩薩授記作佛,而自已及諸大聲聞弟子被排除在外,不但成佛無分,還被佛訶斥為「焦芽敗種」,「沉空滯寂」,故甚傷感,以為自己永遠不可能有機會作佛了,進而「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今日始知,自當作佛,故「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法性」,即是真如自性,亦是本經所說的諸法實相。《華嚴經》中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心經》說諸法空相,這都是說的真如理體,也叫真諦。舍利弗已經斷盡見思煩惱,遠離取捨,證真空理,與諸菩薩一同證入諸法空性,得一切智,故言:「我等同入法性。」

舍利弗對佛訴說心聲:在方等會上,見佛為大菩薩授記作佛,心有疑惑,故當個人獨處山林,或靜坐沉思、或經行樹下時,常常思惟,我等聲聞與菩薩都得法性,為何如來用小乘法度我等呢?是否如來對我等小乘人不慈悲呢?常常私下裡打這樣的妄想。可是,現在我明白了,這不是佛的過錯,是我等聲聞弟子的過錯。我等小乘人慧根淺薄,難發度眾生的願心,所以縱然佛說大乘法,我們也不能接受啊。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這是舍利弗解說引為自咎的原因。舍利弗說,在此法華會上,我等聲聞人聽佛說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佛果)之因緣,必以大乘菩薩法修行才能得度,如夢初醒。過去,我等聲聞人不明佛法從方便入,佛設方便法教化眾生,是因人施教,應病予葯;而我等愚痴,初聞佛說四諦等法,就相信唯此法可以解脫,進而用功修行證果而以為究竟。

「待說所因」,含意有二:一是指成就佛道的真因。如果舍利弗等,自覺得知菩提心的四弘誓願,是成就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真因,然後依教奉行,佛必然以大乘法,令舍利弗等聲聞人得度;其次是指佛,「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佛是在等待聲聞弟子大乘根機成熟時,才以大乘法接引。可惜他們不解佛意,故最初聞佛說四諦法時,即便信受、思惟、取證偏空涅槃,以致後來懷疑佛心不平等。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舍利弗說,世尊!我從參加方等法會以來,經常思考這件事。「終日竟夜」也想不明白。「每自克責」:克是克己,即嚴格要求自己;責是責備自己的過錯。即使是這樣,也不能達到大菩薩的境界。每每起心動念,都被大菩薩呵斥。

《佛說維摩詰經》中有個天女散花的故事,是說維摩詰大菩薩講經時,感動天女來散花。花落在菩薩身上自然不住,而落在聲聞人身上就粘著不落。舍利弗不知過錯在自己,而責備天女不該散花。維摩詰批評了他,說他心有法執,起心動念不合法性。舍利弗在小乘人中是「智慧第一」,但是他弄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現在聽聞法華經中的妙法,才知道自己錯在法執未斷,執小乘法為究竟。

斷諸疑悔」:即斷除佛以小乘法而濟度聲聞眾的懷疑,也解除了因自己不解佛方便說法,即取證小果、不求大乘的悔恨。因此身心清凈、泰然安樂。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今日乃知」,是顯示昔日的不知。昔日不知故疑悔,今日既知佛接引教化菩薩事,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因此身心泰然安樂。聞佛法音,領受法益,得道種智,是「從佛口生」;修學佛法,分斷無明惑,得一切種智,是「從法化生」;分證佛的三德秘藏,是「得佛法分」。舍利弗說,今天才知道,真佛子要接受佛的教化,學習實踐一乘妙法,得到佛法的全部寶藏。

什麼叫分證佛的三德秘藏?自心之妙曰秘,含於煩惱中曰藏。三德是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法界有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煩惱皆從此三惑來。對應三惑,有三觀、三智、三德、三身。凡夫都有三惑,見思惑是意識心上的分別執著,塵沙惑是行為上所造的惡業,無明惑是貪嗔痴障蔽了本性所帶來的煩惱。

怎樣斷除三惑呢?(一)、斷見思惑,要離欲修空觀,體真如,證一切智,成就般若德,獲慧眼通。明佛法真諦,不受邪魔。小乘要證到四果阿羅漢,才能完全斷惑。(二)、破塵沙惑,要修假觀,隨緣方便,入世行菩薩道,消除業障,證道種智,成就解脫德,獲法眼通,可以隨緣轉物。(三)、破無明惑,要修中觀,空有不住,理事無礙,智慧圓明,證一切種智,成就法身德,獲佛眼通。

阿羅漢不發菩提心,離欲修定,只能成就一切智;菩薩入世行菩薩道,可以成就道種智;只有佛悲智雙運,福慧具足,達漏盡,成就一切種智,證法身圓通。

我們通常所說的明真空、見法身,都屬自信心上的覺悟。有了這個覺悟,以後就可以隨順覺性;隨著修行的深入,覺性轉更明凈,見性逐漸增大;到破了無明惑時,習氣消除,見性圓滿,才叫法身成就,佛法現前,成就佛道。

反過來說,不明真諦,意識分別妄想,起見思惑;不明俗諦,不畏因果,造作惡業,起塵沙惑;不明中道諦,智障現前,起無明惑。無明障法性,所以說佛怕無明。無明一起,佛性隱退,重入黑暗之中。修行就是開智慧,斷無明。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未斷,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凡夫。所以修行的事,來不得半點虛假,口頭禪不能解脫,要真修實證。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舍利弗用偈頌的的形式,把自己聞法喜悅的心情,又重說了一遍。

「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舍利弗等大聲聞弟子,從往昔以來,蒙佛教學小乘法,在方等會上,未得參與授記作佛,認為失去學習大乘、成就佛道的機會,心中疑悔交加。疑是根本煩惱之一,能令人心煩意亂,障蔽自性。疑惑不除,如人墮落羅網中,身心皆不得自在。今因聞佛開權顯實的法音,疑惑盡消,如人脫離羅網,故「心懷大歡喜。」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以前生生世世蒙佛教化,栽培的大乘種子,今生已成熟。聽聞妙法蓮華經,知道佛法是教化菩薩法,小乘法只是方便法。昔日的權教,不離一乘妙法,原來以為自己失去了學習大乘法的機會,今聞佛的法音,始知「不失於大乘」。

「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舍利弗已經證了四果阿羅漢,諸漏已盡,出離生死侖回,但仍然不明佛法是「諸佛但教化菩薩事」,不明隱實說權事。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今聞佛「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法音,聽到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一乘妙法,所有的憂愁煩惱全都消除了。所以說「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

我處于山谷,或在林樹下,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這是重頌前文「甚自傷感,失於如來無量知見」的心情。「常思惟是事」以下,說明傷感的理由。「嗚呼」是哀嘆詞。「自欺」,是說自己原來以為修學小乘法就是究竟涅盤了,參加方等法會後,又認為不可能再有機會成佛了,這就是分別妄想。雖然舍利弗證得了四果阿羅漢,諸漏已盡,但分別妄想的習氣還沒有斷,所以遇境還是起分別心,折磨自己。另外也可以看出,小乘聖人的增上慢也很嚴重。未證謂證,屬於智障,也屬法執。「無漏法」,即是三乘人所共證的諸法空性,也叫做「一切智」。舍利弗以為聲聞人,與諸菩薩共同證入諸法空性,但諸菩薩能得授記作佛,而自己卻無機會,「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因此哀傷不已。

「金色三十二,八十種妙好」:是指佛應身的色相,莊嚴無比。「十力諸解脫,十八不共法」:是修佛道的智慧功德。舍利弗昔日不得授記作佛,以為盡失佛身的相好莊嚴,以及佛道的種種智慧功德,認為「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疑惑佛心不平等。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此事。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舍利弗一個人在山林樹下經行時,用天眼遙觀,見佛在大眾中講法,「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想到自己失去此利他的功德,非常悔恨,認為是貪著小果,不求大乘,「自欺誑」所致的後果,故常日以繼夜地責備自己。每次都想去面見世尊,問問自己「為失為不失」,到底還有沒有成佛的機會了?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這是重述方等會上,佛訶斥小乘人但求自利,稱讚大乘菩薩利他的功德。因此,舍利弗常常日夜思考這件事。今在法華會上,聞佛開權顯實的法音,頓解昔日之疑,始知一切眾生依佛修行,皆可成佛。佛所說的方便法,不離一乘佛法,是修一乘道的基礎。佛說凡是聽聞法華經的大眾,都可成佛道,更是深受鼓舞。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

舍利弗回憶懺悔自己的過去。往昔未隨佛出家前,從外道學法,師父死後,與目犍連共為二百外道弟子之師,故言「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梵志,梵語。有兩層含義:一指婆羅門,印度古代四個種姓之一。他們認為自己是從梵天口中生的;二是古印度一切外道出家人的通稱】。後遇馬勝比丘,得聞佛法,從佛出家。佛為其說我法二空之理,拔除其邪見,令斷煩惱,證真空涅槃,故言:「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當時舍利弗心中有一種增上慢,以為自己已經「得至於滅度」了。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舍利弗今日於法華會上才自覺得知,昔日認為證得真空涅槃就是滅度的想法,是錯誤的,「非是實滅度」。因為昔日只滅見思煩惱,未斷無明業障;但了分段生死,未了變昜生死。了知將來作佛時,何止「具三十二相』」,且盡滅三種煩惱,永度二種生死,而為「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到這時才可以說,「永盡滅無餘」,永遠滅盡所有煩惱而入無餘涅槃。舍利弗聞「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心中疑惑與懊悔,一掃而空,故言「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

舍利弗昔日懷疑三乘人同入法性,而佛卻以小乘法而濟度自己,這失卻公平;又悔恨自己學習小乘法,將失於大乘佛道功德。因心有疑惑,故初聞佛所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時,心大驚疑,以為是魔王變作佛,來惱害擾亂其心。後來佛引用種種因緣及譬喻,巧妙演說諸佛出世,皆「為實施權」,權不離實,始斷疑生信,「心安如海」。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舍利弗聽佛說法,知道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自證實智,微妙第一,為引導眾生,趣向佛乘,故運用權智,方便演說諸法,為實施權,權不離實。釋迦世尊也是如此。

「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波旬」,又叫摩醯首羅,是欲界天頂他化自在天天主,欲界歸他管轄,欲界眾生都是他的眷屬。他恐懼欲界人修行成功,超出三界,減少了他的子民,所以用各種慾望誘惑人心,破壞修行,傷害人的法身慧命,被稱為魔王。其實他是七地菩薩的化現,他的任務是把關,考驗修行人的心性,看達沒達到出離欲界的標準。

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也有天魔來考驗。天魔變現種種形象,以五欲六塵來誘惑、恐嚇,佛都沒有動搖其心,所以魔退了。佛說:「我是以忍來戰勝魔軍的」。我們修行人,都是要經過魔考的,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大智度論》說魔有四種:一、煩惱魔,因貪瞋痴慢疑邪見等煩惱,能惱害人的身心。二、五陰魔,是眾生五蘊色身,能造業感果,令眾生流轉六道,沉淪生死,迷失法身。三、死魔,死能斷人命根,令人不能修行。四、天魔,能壞人善事,害人慧命。

《華嚴經》說魔有十種:一、蘊魔,五蘊色身,是造罪的根本,令人墮落惡道。二、煩惱魔,貪等煩惱,令人迷惑事理,障蔽正道。三、業魔,人身口意三業,造殺盜淫妄等惡業,令人墮落三途。四、心魔,我見、我慢、我愛、我痴等心理毛病,能障礙聖道。五、死魔,死斷人命根,終止道業。六、天魔,能破壞善事,妨礙人修道。七、善根魔,執著善根,不勤奮精進修行道業。八、三昧魔,貪戀禪味,得少為足。九、善知識魔,於法慳吝,不肯教導後學,妨礙他人進步。十、菩提法智魔,於菩提道法,起智執著,障礙中道。

十種魔中,除天魔外,其餘皆是眾生自己心中的魔障。舍利弗初始聞佛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疑是天魔所為,後來領解佛智,知是佛的方便,疑惑盡除,始知「非是魔作佛」。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這是重頌佛的實智。佛音深遠故「柔」,佛音微妙故「軟」。柔為慈,給眾生樂,軟為悲,拔眾生苦。舍利弗聞佛以極柔軟的音聲,演說極清淨的妙法,心開意解,生大歡喜,昔日疑悔永盡,而得安住於佛的實智中。舍利弗已知自己將來決定成佛,為人天所尊敬,也會像釋迦佛一般,轉法輪,度眾生,最後開權說實法,教化諸菩薩成就佛道,所以說「我心大歡喜」。

願以此功德,迴向諸法界,我願與眾生,共同成佛道。

推薦閱讀:

法華經玄贊決擇記 (2卷)
白話法華經14
唐章草寫經《法華經玄贊》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五
法華經說什麼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