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地八一八這顆比冥王星還紅的星星:它是這麼被發現的

2015 年 7 月 23 日,NASA 宣布發現 Kepler-452b 意味著什麼?

胡曉,搞天文的軍事雜家

PS:看到不少網友想知道 Borucki 爺爺的故事,2012 年底 Discover Magzine 曾經對他做過一次專訪,果殼曾有一篇很不錯的編譯稿,我覺得我寫起來肯定沒這個好:

Planet Hunter (英文)

送望遠鏡上天,去尋找外星行星! (果殼)

這次發現中最主要的一個是:目前發現的第一顆圍繞類似太陽恆星的,處於宜居帶的質量比較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編號 Kepler452b(b 代表是這個系統中距離主恆星最近的行星)。也就是說,這是目前最接近日 - 地系統的系外行星系統。

一同發布的還有 500+ 的行星候選者(planet candidate,就是粗看跟行星的觀測數據很像,但需要進一步確認的),其中有 11 顆都很可能是位於宜居帶的半徑在 1 到 2 倍地球半徑的行星。

因為是 Kepler 的數據,所以這個系統位於天鵝座,距離我們大約 1200 光年(感謝評論中有人指出錯誤,應為 1400 光年) 。直接去是不太可能了,不過距離我們最近的系外行星就位於三體世界:半人馬座

是一個三星系統,中文名南門二,2012 年的一篇文章表明,其中的 B 星基本確認有一顆行星。這顆行星距離主恆星只有 0.04 天文單位,公轉周期三天多一點,表面溫度超過一千攝氏度,所以差不多常年處在類似「三日凌空」的溫度,相比之下,這次發現的 452b 處在一個溫和得多的環境中。

只能說 NASA 的確越來越善於搞個大新聞了,數據第一次發布之前就把渲染圖做好了:這個圖倒是挺準確,這顆行星圍繞的恆星 Kepler452(注意沒有 b)比太陽大一點,老一點(年齡 60 億年),這顆行星直徑比地球大約 60%,質量大約是地球的 5 倍。

最上面是早先發現的 Kepler-186 系統,中間就是這次的 Kepler-452b,最下方是太陽系。綠色寬圓環代表這顆恆星的宜居帶。這次的恆星因為比較亮,所以宜居帶也比較寬,而 452b 的跟地球差不多,都位於宜居帶靠內的位置,周期只比地球長一點,385 天。

Kepler 探測行星的方法聽起來非常簡單粗暴:行星軌道若處於恆星視線附近就會產生遮擋,如果能探測出周期性的亮度變化就可以得到行星的周期(在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情況下)和行星相對恆星的大小。如果有多顆行星,它們之間的微擾會導致凌星周期的變化,利用這一點在加上一些動力學計算 / 模擬,可以更好地約束它們的軌道參數,甚至推出未發現的行星。

很容易看出的是,凌星法需要長周期的持續觀測,但地面上由於天氣變化,很難提供一個穩定的亮度數據,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上太空。2009 年,Kepler 發射,目前為止,它一共給我們貢獻了超過 1000 顆確認的系外行星!

這六年時間裡,Kepler 在繞日軌道上始終指向天鵝座附近的天區。而在每個觀測周期內(長達數月),Kepler 的指向精度是 sub-pixel 級別:每顆恆星始終位於同一顆像素上!直到 2013 年八月,三顆陀螺儀(記錯了,實際應該是調整姿態的反作用輪)中有一顆故障,此後便轉向其他目的的觀測(例如星震)。

Wikipedia 上一副不錯的統計圖,綠色是凌星法發現的行星數量,藍色是 RV。當然,這裡的日期並不是觀測日期,而是數據經過分析後確認發布的日期。2014 年忽然冒出來 700+ 顆「確認」的系外行星,作為曾經處理過 Kepler 數據的人我有點懷疑結果的可靠程度。

如果只靠 Kepler 的數據,那麼你能確認的只有行星的半徑(誤差不小)和行星的周期(相當準確)還有就是軌道傾角的最小可能值(通常都很小)。因為 Kepler 靠的是凌星法,關於行星的直接數據只有行星擋住恆星那短短的瞬間,所以無法獲得全面的動力學數據(比如非常重要的行星質量,還有軌道半徑和離心率)。那些大眾們更關心的,比如是否有液態水,是否有生命,是固態行星還是液 / 氣態行星都是沒法確認的。

那 NASA 是怎麼知道這些數據的?靠的是後續觀測,模型擬合和合理推測。

後續觀測:由於大多數系外行星沒法直接觀測到,目前對於行星性質的推斷都極大依賴於主恆星的數據。這次為了更好地確認 Kepler-452b 的性質,還利用了幾個地面望遠鏡,所以才能把主恆星的質量定得比較精確。在未來,隨著更大口徑的設備的出現(三十米望遠鏡, 平方千米天線陣列之類),有可能對系外行星大氣進行比較精確的光譜觀測,這樣就可以確定大氣成分,是否有生命乃至有工業文明都是有可能判斷出來的。

模型擬合:即使對於恆星,在不知道行星軌道數據的情況下你也沒法直接測量質量。目前的主流辦法是利用多色測光得出恆星的光度和光譜型,帶入已有的恆星模型中推出恆星質量。對於行星質量更加複雜一些,如果是個多行星系統,可以靠他們之間的引力影響得出精確的掩星時刻,然後去擬合觀測數據。單顆行星基本只能靠大小去推測了。

合理推測:這次行星的半徑是地球的 1.6 倍,根據目前的行星模型,這樣大小的行星不太可能是液態或者氣態行星。這兩種行星都需要一個固態核來吸引足夠的液態氣態物質,而通常單單一個固態核就已經超過了這個大小。所以很可能是跟地球差不多的岩石行星。既然是岩石行星,密度應當跟地球接近,考慮到引力對密度的壓縮,實際密度可能更大,1.6^3~4,所以 5 倍是個不錯的推測。這種質量的行星應當由足夠的引力維持一個穩定的大氣,所以只要溫度合適,表面存在液態水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不過考慮到它已經相當接近宜居帶的內側,可能已經出現過過度的溫室效應,這樣它的表面就會變成金星那樣,很不好玩兒。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的推測,具體還得看 ApJ 上的 paper。

吐槽一下,這種 paper 都沒發就召開發布會的真是太討厭了,搞得業內人士想裝逼都沒資料可查。

去年 arXiv 曾有一位 Hubble Fellow 的文章,根據徑向速度法對 Kepler 行星的後續觀測結果進行了貝葉斯統計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 1.6 倍地球半徑的 Kepler 行星都不是岩石行星,不過這篇文章是基於軌道周期小於 50 天的行星數據做出的統計,對於這次長周期的 Kepler-452b,倒是不一定適用。

關於宜居帶,基本是根據「既不太熱也不太冷」的原則划出來的,當然會考慮到具體的波長範圍。大多數情況下,宜居帶只能算是一個非常粗略的估計。

順便說一句,Kepler 的頭號功臣,Bill Borucki 於本月初剛剛退休,他和 Kepler 的故事可謂跌宕起伏,足夠寫成一部小說。

查看知乎原文(639 條討論)
推薦閱讀:

在冥王星上拍星軌是怎樣的體驗?
冥王衛星全家福
冥王星被「開除」了
飛向冥王星的新地平線號(New Horizons)
冥王「惡地」

TAG:冥王星 | 星星 | 發現 | 嚴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