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七卷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七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頁。

  釋妙行二

  正明行妙

  這是講到本經的宗旨──信、願、持名。這個「妙行」,是說執持名號的法門,它能夠成就微妙而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稱之為「妙」。這當中分成二科:「正明行妙」,第二個「校量行妙」。第一科是正式說明這個念佛法門它微妙的地方,第二再跟其他的法門作一個比較。先看第一科:

  ┌執持名號┐者,「名┌「德」不可思議───┐

  言┤    ├    ┤          ├

  └一心不亂┘以召德」└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散稱為佛種┐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     ├也。

  └執持登不退┘

  先說明這個念佛的一個方法,「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本經所強調的念佛方法,蕅益大師分成二部分:第一個,它的下手處是「執持名號」。這個「執持」就是我們用這個手去抓這個東西,用這個手去抓這個扶持,把這個扶持抓住不放,這叫做執持。這當中的意思是指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叫做「執持」,是指心,不是指手。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不斷的去憶念彌陀的名號,就是「執持名號」。憶念彌陀的名號幹什麼呢?我們不求人天福報、不求健康長壽、也不求神通感應,但求「一心不亂」,根本的功德在於這個佛號的「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印光大師解釋這個「一心」,說心中除念佛外,不起其他的妄念叫做「一心」。我們這句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一句接一句,除了念佛以外,沒有其他的妄想插進來,這個時候指的是「一心」。那「不亂」呢?就是不為煩惱所亂。你這個佛號相續的力量,不為見思所亂,叫做事一心;不為無明所亂,名為理一心。這個「一心」主要是一種止的功德,一種念力;但是這個不亂,他不為見思無明所亂,這個就要有一種觀的功德,不完全是止了,要有一種觀的功德。「執持名號」而達到「一心不亂」,是本經修學的一個宗旨。

  這以下就解釋「妙」字。前面解釋「行」字,這個行門的方法。這個行門為什麼稱之為「妙」呢?這以下解釋它的理由。「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這個念佛法門的一個特色,就是「名以召德」。基本上我們跟彌陀感應道交,所謂的本尊相應,有三個方法:觀想、觀像、持名。那本經當中所強調的是「持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持名的理由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它是「召德」,它能夠總持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

  這個事情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名以召德」呢?這個三乘的聖人,經過長時間的修學,那一念的清凈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種種的神通、三昧、陀羅尼。但是這個功德的根本是一個涅槃,一切的功德是以涅槃作基礎。這個涅槃有小乘跟大乘的差別。小乘的阿羅漢涅槃,我們稱之為偏真涅槃,「偏」,它是偏於真諦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這個小乘的涅槃,它只是能夠自受用,因為小乘學者在因地的時候,他發的是出離心,「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觀察這個三界就像火宅一樣的苦惱,他們急於解脫,他主要是求自身的解脫。這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生死中流轉,不生好樂,對度化眾生不生好樂,「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以這樣的心情來積功累德,他最後的功德涅槃,就是如是因,就招感如是的果,他的涅槃果報只能夠自受用。所以阿羅漢入了涅槃以後,無量無邊的眾生在苦惱當中憶念他的名號,不能得到感應道交,不能得到阿羅漢的加持,因為他的涅槃境界是自受用。大乘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所以他所成就的這個涅槃,叫做大般涅槃。為什麼稱之為「大」呢?因為佛陀的涅槃,他能夠自受用,也能夠他受用,「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佛陀在大般涅槃當中,他自己能夠受用這種安樂的功德,一方面他能夠從本垂跡。智者大師說:從這個根本的法身、報身,他能夠示現種種的應化。或者現出身相、或者現出光明,乃至於現出他的名號,使令眾生在見、聞、覺、知的境界當中,得到他的加持。阿彌陀佛所採取的辦法,亦復如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不是我們能夠受用的,所以佛陀從大般涅槃當中,從本垂跡,以他的願力,創造一個佛號。當我們眾生的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得到彌陀的加被,所以這個地方叫做「名以召德」,佛陀以名號來總持他的功德,這一點是我們要注意的。既然「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所積功累德的功德不可思議。在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提到阿彌陀佛二個主要的功德:一個無量光、一個無量壽,這種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彌陀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他變現的名號自然是不可思議,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使令我們這一念心不斷的憶念彌陀名號,「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即使在散亂心當中,念念之間,成就一個成佛的種子;何況是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到最後成就往生,成就三不退轉。這個地方是解釋「行妙」。這個執持名號的「行」,它的一個微妙處,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名以召德。

  蕅益大師講這個三力不可思議,說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彌陀的名號,念念之間,有三種的功德力出現:第一個是我們這一念能念的心,他這一念信願的心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其次,我們所憶念的這個名號,這個萬德洪名,也不可思議;第三個,在整個法界當中,彌陀的大悲願力,念念的攝持我們,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三種力量。在下手當中,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這是最重要的。

  蕅益大師在《法華會義》中講一件事,他說:佛在的時候,有一個外道的寺廟,這個外道供養他的本尊(這個天神)一個神像,這個神像的身體是用銅做的;但是他的頭因為特別尊貴的關係,所以用純的黃金打造天神的頭。很多的信徒向他禮拜、供養,得到他的一些加持。有一天,外道所供養的這個天神像的頭,那個黃金做的頭被賊給砍去了,沒有頭了。這件事情傳出去以後,信徒就趕快來參加,地方議論紛紛。其中有一個信徒就講話了,他說:這個天神是一個大威德者,我過去有種種的災難,我向他祈求,他都給我很大很大的幫助。今天這個賊能夠把天神的頭砍掉,可見賊在砍天神的時候,這個天神是不在的,否則他沒有辦法砍這個頭。大家就開始議論紛紛。這當下,這個天神就附在廟主身上,就出來講話了,說:不對,這個賊在砍我的時候,我是在的。這信徒就說:天神啊!過去我們看你這麼威德,這個賊怎麼把你的頭砍掉的呢?這天神說:是的,他剛開始砍我的頭的時候,砍了二次都砍不掉。(訶──)砍不掉這個聲音太大,這個賊很緊張,第三次的時候這個賊念了一聲「南無佛」,一下子就把我的頭給砍了下來。因為我聽到「南無佛」的時候,我內心當中驚怖,一驚的時候失掉威德,他第三次一下子就把我的頭砍掉了。那信徒就說:唉呀!一稱南無佛,諸神驚怖。(呵)那這樣子我們應該要歸依佛陀,你看他只是一個稱念,賊在散亂心當中,他但是稱念「南無佛」,就產生這這麼大的威德,使令這個神產生驚怖。那有很多的外道就因此因緣而歸依三寶。所以說佛菩薩的聖號,功德不可思議,他跟普通的小乘學者不同。佛菩薩的聖號都是總持佛菩薩的功德,以這個德來立名。

  戒律上也講到一件事,律上說提婆達多經常跟佛陀作對。有這麼一天,提婆達多去應供,受居士的供養。這個居士非常虔誠,供養很多美好的乳酪、酥,這種美好的飲食。提婆達多貪吃就吃了很多,吃多了肚子就脹得非常難過(我們吃太飽的時候,那是非常難過的。)。這個時候提婆達多非常難過,就想到佛陀,就稱念南無佛。誒,一下子這肚子就好了。可見得佛陀的這個功德,他不簡別任何眾生。他的無作妙德,任何一個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的眾生,去憶念彌陀的名號,都能夠平等的受到加持。這個地方是強調「名以召德」。念佛法門的殊勝,就在於這個名號它總持彌陀的功德,所以佛號在我們心中運轉的時候,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加持力,是這個意思。這一段是正式說明執持名號的法門,它的一個微妙處,叫「正明行妙」。第二段,蕅益大師把其他的法門作了一個比較:

  較量行妙二

  示諸行劣

  這當中分二段:「示諸行劣」,「獨顯持名妙」,先把其他的法門講出來。

  ┌觀像─┐

  │   │

  ├觀想─┤

  │   │

  然諸經示淨土行├禮拜─┤

  ┤   ├一一行成,皆生凈土。

  ,萬別千差,如├供養─┤

  │   │

  ├五悔─┤

  │   │

  └六念等┘

  在凈土的經論當中,日本的一些學者說:《大正藏》裡面,講到凈土的「經」典有一百一十多本。在各式各樣的凈土經典當中,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會歸,講到念佛法門,就是本尊相應,如何跟彌陀感應道交呢?這以下有幾個方法。第一個「觀像」。這「觀像」的修行,你一定要有一個「像」在你面前,或者是玻璃纖維做的,或者是銅、或者是紙做的,總之有一個佛像在前面。這個時候,你眼睛打開,去取這個佛像的相狀,你看得很清楚;然後你眼睛閉起來,閉起來的時候,你要把之前所看到的相狀,在心中的鏡子當中表現出來。哦,剛開始不太清楚,眼睛再打開,再去取。一次一次的去取這個所緣境的相貌,直到你心中所現的影像,非常的清楚分明為止,就像鏡子現出影像一樣,這個時候就成就了念佛三昧。這個在《般舟三昧經》是講到觀像。不過這個觀像法門,你一定要在佛堂當中用功,它不是二六時中能夠修行的。第二個「觀想」,這個「觀想」是指佛像不現前。佛像不現前,你怎麼能夠取所緣境的相貌呢?它是一種隨文入觀,根據《觀經》裡面所記載,佛陀的相狀是怎麼怎麼的。你隨順文字的義理,把這個相狀表現出來,隨文入觀。當然這個更困難,這要有一點想像力。這個觀想念佛,在經論上說:你業障太重的不行。業障太重的人修觀想念佛,它的相貌會有變化,會有一些障礙,會讓你恐怖。所以這個觀想念佛,多分來說善根福德要夠,再加一點持咒,不要有任何的干擾。這個當然也不是容易的。第三個「禮拜」。這個禮拜法門就非常的殊勝,有一個佛像在前面,我們的身體至誠的禮拜,當然這當中也可以配合口的稱念。一方面口稱念,身業的禮拜,意業的歸依、懺悔。這個禮拜法門,調身、調息、調心:一方面調身,使令這個色身氣血順暢;有調息;慢慢慢慢也能夠調心。所以我們在打坐之前,先拜拜佛是對的。「供養」,這當中用各式各樣的財物,各式各樣的飲食、香、花、燈、燭來供養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個方法。「五悔」,這個「五悔」是天台宗所提出的一個修行方法。它的意思是說:我們無量劫來造了很多的罪業,我們想要滅罪,這當中有五個方法,任何一個懺法,它都是具足這五個方法。第一個發願,發無上菩提的願,上求下化的願,那最好能寫出一個發願文:「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這以下的懺悔,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涅槃,是希望一切的有情眾生,都能夠仰仗這個懺悔的行門,成就無上菩提。發這個廣大平等的願。第二個懺悔,這當中有很多的行法,禮拜、或者讀誦,這當中有一些懺悔的方法。第三個是隨喜,第四個是勸請。懺悔是約破惡,懺悔它的所緣境是緣自己過去所造的這個身口的罪業,他內心當中是一種訶責,訶責這個罪業,是一個追悔的、訶責的。這個隨喜不同,隨喜是約生善,這個時候我們心中所緣的是無量無邊的眾生、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實際的在修這個慈善的事業;「二乘有學及無學」,各式各樣二乘人修戒定慧;「一切如來與菩薩」,佛菩薩的功德;「一切我今皆隨喜」,我們對於這個五乘的功德,平等的隨喜。所以這個隨喜它的所緣,是緣這些善法,表示我們的隨喜,這是一種生善。第四個勸請。前面的隨喜主要是約福德,這個勸請是約智慧。就是說「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我們希望無量無邊的佛陀、菩薩這些大善知識,都能夠在我們眾生這個黑暗的世界能夠住世,廣泛的宣說佛法,讓佛法的光明不要斷滅,這個是屬於法施(佛法的法)。隨喜跟勸請都是屬於生善。第五個迴向,最後我們把我們前面的懺悔、隨喜、勸請,乃至發願的功德,最後作一個迴向。往二個方向去迴向:第一個、迴向自身成就無上菩提;第二個方向、迴向法界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智者大師的意思這五悔,這五個法門能夠快速的滅除我們的罪障,能夠快速的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凈罪集資。「六念」,這個六念是佛、法、僧、施、戒、天。第一個念佛,我們心中憶念佛陀,佛陀是我們的人天導師。由於佛陀的出世說法,使令我們明白修行的方法。第二念法,就是不斷憶念我們修行的法門。第三念僧,這個出家的僧團是我們的善知識、是我們的歸依處。第四憶念布施。第五念戒,憶念我們所受持的戒。第六憶念天,這個「天」是指長壽安樂,這裡的「天」特別指的是涅槃,說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的,只有涅槃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這是六念,有六個地方是我們不斷憶念的處所。前面所說的方法,「一一行成,皆生凈土」。成就了以後,都能夠以這種功德而迴向凈土。這個地方是講到其他修行凈土的方法,再看第二段「獨顯持名妙」:

  獨顯持名妙

  這當中,「持名」的方法就特別的微「妙」不可思議了。它微妙的地方怎麼說呢?看蕅祖開示:

  ┌收機最廣┐     ┌無問自說

  ┌┤    ├故釋迦慈尊┤

  │└下手最易┘     └特向大智舍利

  │             弗拈出

  │  ┌方便中第一方便

  │  │

  ├可謂┼了義中無上了義

  唯持名一法┤  │

  │  └圓頓中最極圓頓

  │

  │   ┌清  珠┐

  │  ┌┤    ├濁水不得不清。

  │  │└投於濁水┘

  └故云┤

  │┌佛  號┐

  └┤    ├亂心不得不佛也。

  └投於亂心┘

  這以下特別講出本經「執持名號」的法門,「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這個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有二個:第一個「收機最廣」,這種方法它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看《華嚴經》這種地上菩薩他也念佛。下至五逆、十惡,這個內心當中攝持無量無邊罪業的眾生,他臨命終的時候,他那個罪業已經變現成地獄的猛火,他在這種擾動的苦惱當中,誒,他也能夠念佛。他已經不能起來禮拜了,他也不可能在這個散亂當中去觀想、觀像,他但是憶念彌陀的名號,具足十聲,轉地獄的火成金蓮花,火焰化紅蓮。所以這個法門,收機最廣。其次,「下手最易」。任何的時間、任何的空間,你都能夠修學,它沒有時空的障礙。基於這種理由,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因為這個法門的三根普被,所以它不必簡別任何的對象,所以佛陀就在沒有人發問的情況之下,就主動的「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就主動的向舍利弗講出這個法門。所以這個地方,因為它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所以它不必簡別對象。這是講到它的一個特色。這以下讚歎念佛法門的微妙處,這個地方有三段:「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三段,古德解釋《彌陀要解》,分成教、行、理。這個「方便」是約「行」法,從修行上來說,修行上特別「方便」;這個「了義」是約「教」,這個教法特別的究竟「了義」;第三「圓頓」是約「理」,這個理特別的「圓」滿「頓」超。

  我們根據這個修學的次第,先講這個「教」,講這個了義。基本上在祖師的開示上,說我們在修行一個法門之前,要先對這個法門作一個判教,判斷這個教法是了義、不了義。就像說我們今天去坐車子,你不能一股腦就坐上去,你要先問明白這部車子要開到哪裡?它的終點處在哪裡?跟你要去的目的地是不是一致?你要到台北去,你坐這部車子送你到桃園,這車子你不能上去,不了義。所以說,我們在修行一個法門之前,一定要先判教。一般來說,古人把教法分成五乘,就是說佛陀他有五種車子讓你選擇。第一是人天乘。人天乘的法門是假藉布施、持戒、忍辱的法門,它能夠使令我們到達人天的果報。因為這個法門它本身,雖然修善業,但是他心中的我,我們認為這個生命體有一個我,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我不能消滅;所以我們只能夠在這個有相的境界活動,不能夠修我空觀,趨向這個無相的涅槃。所以這個人天乘的法門是偏重在「有」,在有相,這個是不了義。這部車子,它只能夠載你到人天乘,它就不能再活動了,這部車子不能載你到界外涅槃,這部車子的力量就是這樣子。第二個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個聲聞、緣覺的法門所詮釋的是四諦、十二因緣。我們透過四諦、十二因緣,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慢慢慢慢把心中這個常一的我給消滅掉,「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內心當中安住在這個空性的境界。所以這部車子的力量更大,它能夠超越人天,它能夠運載你到界外的涅槃裡面,永遠不再三界里輪迴。但是因為這部車乘它的活動範圍,它是在空性裡面活動,它不能夠在有相的境界活動,所以這部車子也是不了義。前面的人天乘這部車子,主要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動;這個二乘的車子,它是在無相的境界活動。一個偏重在有,一個偏重在空,所以這個都是不了義。佛、菩薩這部車子就是了義,你看佛、菩薩的境界,「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能夠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真空妙有。這部車乘就能夠運載我們,超越人天、超越涅槃,直接趨向於無上菩提,直接趨向於佛的大般涅槃,由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那這部車子是了義的。基本上我們把教法分成五乘,那這個車乘有各式各樣的目的。

  在禪宗臨濟的傳承當中,有一個祖師叫做石霜楚圓禪師,石霜楚圓禪師往生以後(禪宗的祖師是不立文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不立文字當中,主要是由祖師來領導大家修行,所以這個祖師就非常重要了。一個祖師往生以後,要趕快推出一個新的祖師,來領導大家修行),這時候,所有的人都集合在大殿上說:石霜楚圓大祖師往生了,我們現在要公推另外一個新的祖師來領導我們。有人就說了:這個泰上座(泰國的泰)他在我們這個地方修行時間最久、戒臘最高、德行也很好,他有資格領導我們。這時候石雙楚圓禪師的侍者〔道虔禪師〕就出來講話了,說:欲接祖師位,須明祖師義。(這個接祖師要憑本事的,不是戒臘高就能幹祖師,你要能夠接祖師,這個傳承當中,你要明白祖師的真實義。)那泰上座就說:好,祖師真實義你說說看。這個侍者就說:我過去在石雙楚圓禪師跟前做侍者,跟前跟後,祖師對別人開示,講到這個「去」,修行就是一個「去」字,這個「去」開出來有:「休去,歇去,冷啾啾地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我其它都不問你,只問你什麼是一條白練去?你道一句。(這個禪宗大德這個講話,那是一針見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這個泰上座他也不是等閑之輩:好,你拿一支香過來,插在這個佛堂前面,這支香燒完之前,我要不是道一句,我不明白祖師義!這支香就插下去了,那這個泰上座就雙腿一盤坐著,他就要表現什麼叫做一條白練去。哦!沒多久坐化了。(呵──)大家一看:唉呀!這個人沒有呼吸了,一條白練去了。這個侍者就出來講話說:果然不明祖師義,說:「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說你有這種功夫當下往生,解脫三界的業力這件事情,我讚歎;但是依法不依人,「坐脫立亡即不無」,但是祖「師意未夢見在」,你沒有真實明白祖師的真實義。這怎麼說呢?這段話是出自於徹悟禪師,徹悟禪師後面就註解說:禪宗的去,要緊的是去掉心中的執著。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去掉心中的執著。比如禪宗講說:「整天吃飯不吃一粒米,整天穿衣不穿一縷絲」。你看他在吃飯,但是他不執著有這個飯可得。所以這個真空妙有的境界就是說:我們對這個生命,沒有必要隨便的把它斷滅掉,要假藉這個生命來利益眾生,但是你不要執著這個果報。所以這個侍者要問這個「去」,你是不是明白這個去的意思?不是要你真的去。所以徹悟禪師作一個評語說:泰上座但知其去,不知來,不知如何來。你只知道去到這個空性的境界,不知道從空出假,所以果然是不明白祖師意。

  所以我們這個念佛法門,它的妙就妙在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講出一句,讚歎凈土的念佛法門,他說:這個持名法門是一個什麼境界呢?「一一理性,具足無量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說我們在念佛當中,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但是在這個真空的理性當中,佛號一句一句的現前,具足莊嚴,念念之間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一一理性」而「具足莊嚴」,雖然「一一莊嚴」可也是「全體理性」,每一句佛號雖然都是莊嚴,但都是無我、無我所,這件事情不可思議。

  我過去參加懺公師父的佛七,他老人家在止靜的時候講一句話,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說:我們這個念佛法門,要緊的體會──在本來無一物當中,把佛號提起來。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你說本來無一物,怎麼提佛號呢?大乘佛法就是:觀一切法空,但是佛號歷歷分明。所以懺公師父說:在本來無一物當中,把佛號提起來。這個意思就跟蕅益大師的意思相隨順,「一一理性,具足無量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所以看得出來,凈土法門它不偏在「有相」,也不偏在「無相」,這個法門的這個車乘,它能夠直趨無上涅槃、無上菩提,它是真空妙有。所以它這個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這個車乘是趨向於大般涅槃,是了義的教法。

  第二個「方便中第一方便」,這個講「行」。除了教法的了義,我們還要抉擇下手的方便不方便,如果一開始起修的時候很複雜,超過我們的範圍,那這個方法也不行。持名的方法,它特別的簡易、穩當,「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它特別的簡易而穩當。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這個持名方法它的特色,它一開始不要你直接趨向於無念的境界,他要你先從有念,從有念而入無念,所以它明白的有一個所緣境,讓你去憶持,很清楚的有一個所緣境──「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它特別的方便。過去我去竹山,有一個賣甘蔗的(呵──),賣甘蔗的這一個居士他說:他是一貫道的信徒,他繼續的努力,再過三年,他就能夠當講師。他問我說:你們廟裡有沒有辦佛七呢?我說:有啊,偶爾辦佛七。他說:你辦佛七,一定要通知我。我說:怎麼回事呢?他說:他對我們念佛法門特別好樂。為什麼呢?他說:這個念佛,他能夠很快的就把心靜下來。我在想:這一貫道的信徒,他不問我們什麼時候講經,他對我們講經沒有興趣,但是他對這個持名卻有好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這個方法特別簡單,他在簡單的這個憶念彌陀名號當中,就能夠很快的把心給寂靜下來。當然他不一定有信願,所以不一定能夠成就往生的正因,但是「散稱為佛種」,他也跟阿彌陀佛、跟三寶結下一個善根的因緣。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念佛法門從有相入無相,這特別的方便,「三根普被」,不但是加被到佛教徒,連非佛教徒都加被到了。

  第三個「圓頓中最極圓頓」,這個是講「理」,這功德上的理。一般成就大般涅槃,不要說大般涅槃,我們講這個小乘涅槃。小乘涅槃,利根的,天台宗說:這個小乘的四果要四生。第一生做人的時候遇到三寶,起歡喜心,布施、供養,不斷的在三寶當中栽培善根;第二生正式出家,二、三、四這三生都要相續的出家、相續的用功;到第四生成熟脫落,善根脫落,成就阿羅漢果。這個是根性利的,特別精進的,四生就把生死給消滅掉。如果是大乘菩薩,那就要很久了,大乘菩薩一定要一萬劫。因為大乘菩薩他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一方面在佛堂當中用功,一方面要離開佛堂去關懷眾生,那七關懷、八關懷,就把自己的道業給耽誤了,一方面他還要積集福德資糧,所以他的時間就要拖得比較久,要一萬劫才能夠入正定聚。這個凈土法門它不是這樣子,它「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就是說你今天開始知道念佛法門,開始歸依彌陀,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通身靠倒,今生就能夠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它不管你過去的善根怎麼樣,就是你從今生就能一生成辦大事。所以這個法門的特色,「圓頓中最極圓頓」,帶業往生,橫超三界。蕅益大師就以這三個內涵:方便、了義、圓頓,來讚歎這個持名的方法。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推薦閱讀:

生西法師入行論講記第11課
行性法師(第八十八世、禪宗五六代、曹洞宗四六代、少林寺曹洞宗三二代、禪武醫十七代傳人
【海濤法師弘法影音】----了解、善用因果業力法則,你也可以改命造運
毛澤東思想是成佛的根本 (一)——果戒法師有關佛教與毛澤東思想的法語_佛法讓人生更美好_鳳...
法師開示資料集錦(二)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