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放生的五個「為什麼
06-11
關於放生的五個「為什麼發布時間:2010-01-25點擊次數: 12960「無畏生命之布施,廣大放生植善根。共修發願妙積累,殊勝功德不可思。」— 丹增嘉措活佛為《共修放生祈願》所題吉祥偈 —頂禮根本上師足!法王如意寶曾開示:「不管是大上師還是小上師,無論他的名聲是否廣大,只要自己在他面前得到過殊勝的密法,這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師,對他我們應該感恩不盡。」、「無論我們修任何一個法,首先要對上師祈禱,然後再繼續修持,這是我們寧瑪巴普遍的傳統。因此千萬不能忘記自己的上師,若能經常這樣行持,那將來的將來也就會越來越吉祥和圓滿。」「希望大家對三寶應該生起信心,特別是對自己的根本上師要作猛厲祈禱:祈禱上師您心中的智慧完全溶入我的心間,願我將來能弘法利生,請好好地加持我的相續。這樣,哪怕是一剎那祈禱自己的傳承根本上師,上師的大悲加持也會對我們有很大的意義。」,「若傳承上師、本尊和護法神生起歡喜,那自己所作的弘法利生事業會圓滿成功,否則,一切事情都不會吉祥順利。有時,我們看見某些人在修道過程中違緣重重,其原因就是持明聖者沒有生起歡喜心。若是想方設法讓持明上師生起歡喜心,那自己的功德就會逐漸圓滿,這種人今生和來世都是在幸福安樂中度過,其弘法利生事業非常廣大,連自己也感到稀有。」1.為什麼要與上師共修?法王每見末法眾生根基下劣、罪業深重,非造極大善業則罪業難凈;懈怠不已、勤苦難為,非簡單易行之方便則難能為之。故多次開示此類簡單易行之善巧方便,大悲救拔末世罪苦眾生。包括普勸共同念誦普賢行願、攝受自在祈禱文、極樂捷徑、金剛薩埵心咒、放生一億等等。如果一個人每天堅持放一萬個生命,需要三十年才能放夠一個億,如果有一萬同修依照共修迴向發願一起共修,只要每人每年至少放一萬小生命,則每年每個同修都相同於放了一億個眾生。如果您願意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以從事這種對於佛法和自身極具意義的工作的話.請不論採取團體和個人放生哪一種形式,終身依止共修迴向而迴向放生,即共修放生。以此共修功德:① 可以達到一個人無法企及的功德勝利。② 為每個人最大程度地節省了人、財、物力和時間,因此這是順應眾生能力的最好辦法。③ 順應了上師佛陀的心愿。誠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所言:「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愿。」堪布慈誠羅珠開示:「與法王等高僧大德們共修可當下證悟、或幾年後證悟,都是不一定的,還要看自己當前的修行狀況。但可以肯定的是,與法王等高僧大德們共修,由於他們具有不共的殊勝發心,使你獲得修持上殊勝的緣起加持,故具有極殊勝的意義。平時我們應盡量跟隨法王等高僧大德們共修,他們倡議放生,我們就盡量跟隨參加;他們勸眾共修念誦,我們也應盡量去念,隨力所做一切都要以菩提心來攝持。」「我們現在已經放了將近兩個億的生命,參加放生的每一個人都能得到這份功德。這種善法本身就不可思議,如果再加上如理如法地發心和迴向,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一定能夠清凈我們所有的罪業。」2.為什麼上師特別抉擇放生?大持明者晉美彭措法王曾開示大眾及一切弟子:「在末法時代,放生是諸善事中能讓諸佛菩薩、根本上師生起歡喜的唯一的因。」這也就是阿秋法王恩賜放生教授之根本目的。對於發願終生共修如是放生事業的徒眾,(阿秋)法王仁波切曾數次授記其將任意往生極樂剎土或蓮師剎土。「一切有漏善法中,無有能比放生之功德大。凡其它善業,若自心不凈,就無有功德,但放生時,無論其心凈或不凈,其事皆是直接對眾生有利,因此有不可思議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條生命的功德也無法衡量。」「戒殺放生是大乘菩薩本份中的事,也是圓滿成佛資糧的最大方便。」索達吉堪布、堪布慈誠羅珠、堪布益西彭措、索達吉堪布呼籲放生中說:一般說來,除了證悟空性之勝義善法以外,若以世俗諦的標準判斷,則一切有為善法,諸如誦經、持咒、供養、禮拜等等,其功德均無法超勝放生之功德;而所有惡業中則以殺生為最可怕、最嚴重。藏地著名空行母根桑曲珍遊行中陰教言《深道總集空行耳傳深義蓮花心滴》云:「一切高貴卑賤眾,今生來世安樂法,無此放生更殊勝,轉繞瞻洲之功德,等同放生一牛犢,念誦七億觀音咒,等同放生一小牛,吾至閻羅境見此,今莫忘失空行語,厲力放生牛犢等,乃有無量功德也。」 ——若每天5萬需5小時,至少40年才完成7億。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就這樣講過:「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近代禪門高僧虛雲老和尚 :「我們要勇猛精進,要內外加修。內修,即是單單的參一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或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起貪嗔痴恚種種其他念頭,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殺放生,將十惡轉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薰天,造無邊的罪業。」 佛印禪師:「戒殺念佛兼放生 決到西方上品會.」凈土宗大德蕅益大師開示:「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恆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也。」 「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凈土,術莫於放生,放生一法,唯廣與久,一杯水不救車薪火,唯設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車火未有不滅者,今殺運紛紛,並同分惡業招感,非慈悲三昧水,熟能熄之。」 憨山大師:「放生又念佛,萬修萬人證。」 ——中間特示「 唯廣與久」等共修要義也!3.為什麼要終生、不間斷地、儘力去做?法王說:「從我當年在石渠求學的情況來看,當時在至尊上師托嘎如意寶的身旁,確實有如天上繁星那麼多的智者和守持凈戒的人,如今有不少人已經墮落到了極為卑劣的地步。反而當時有些戒律不是很清凈、智慧比較淺薄的人,現在卻成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回顧這些歷史可以看出,即使自己的相續中產生了暫時的智慧和清凈的戒律等功德,這些也並不是恆常不變的。」,「如果沒有長期堅持精進修持,那無始以來的習氣不但難以改掉,而且前面得到的少許智慧也難以鞏固,非常容易消失。所以我們對善法和聞思修應當盡心儘力地去行持。如果自己沒有痛下苦功,就無法獲得功德,所以一剎那也不要散亂,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精進地修持,一定要不間斷地修持!」4.為什麼能夠親自去放生更好?有的居士講:「我只是給共修放生捐了款,本人並沒有親自參與放生活動,不知這樣是否能獲得共修放生的功德?」堪布慈誠羅珠回答:「只捐款雖然可以獲得同樣的功德,但還是與自己親自參加有一定的差別。如阿底峽尊者曾示現親自動手做「察察」佛像,而且開示弟子身語意三門圓滿之善業具極大利益。雖三門中依「意業」為主而區分善惡業,但對凡夫而言,通過身語善業的勤做,會對無常心、出離心、菩提心等意業,有增上熏習之利益,故不可輕易忽視。」5.為什麼要具足「三殊勝」去修持?堪布慈誠羅珠開示如下:「作為佛教徒,我們經常放生。如果如法地放生,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不夠如理如法,功德就不是很大。所以,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雖然三殊勝的修法,是最基礎的入門修法,但可能對於許多人來說,卻是前所未聞的。這個修法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困難,恐怕有些學佛很久的人也未能做到。」,「無垢光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框架,都要夾於此三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三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為解脫道;如果離開這三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是解脫道。所以,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如理如法的放生,可具足三種殊勝、菩薩六度,並獲得佛身語意三金剛的加持和迅速圓滿二資糧的一切功德。」第一、動機殊勝。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會有目的,沒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時,具備殊勝的動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①是下士道:這種動機是三種善的動機中層次最低的。具有這種動機的人不是考慮解脫,而僅僅是為了下一世不墮地獄、餓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報,為了來世能得到健康、長壽,獲得有地位、有財產、有名譽的人身而去行善。這雖然是善,但仍與解脫沒有關係,所以是最低層的。②是中士道:即小乘聲聞、緣覺的動機。也即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不是考慮健康、長壽等目的而修行。因為這種發心的人,對世間圓滿以及自身五蘊(肉身等)懷有恐慌厭離之心,極其渴望能早日擺脫五蘊的束縛。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這種動機是中等的。以這種修法除了能使自己獲得解脫之外,沒有其它的果報。③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大乘菩薩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無自私地奉獻、毫無條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難、艱辛之時,能保持這種精神是極難的。平時我們在順意安適之時,於修法打坐之中,偶爾生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頭也許不是很難,但這種菩提心是不穩定的。只有反反覆復地修鍊,才會生起真實、穩固的菩提心。開示不是論典,一看就能夠領會,在領會之後若肯實修,就能夠生起無偽的菩提心。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眾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遙了。第二、無緣殊勝。所謂無緣,就是空性之義。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無論作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為非常殊勝的善行。佛經對無緣殊勝的要求是:在不離空性境界的同時,去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例如,放生的時候,應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放生行為都是無有自性、如夢如幻的,亦即做到三輪清凈(或稱三輪體空),這就是無緣殊勝。 佛經中講,在行善時,雖然不能做到「無緣」,但也要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去做。所謂的「一心一意」,是指在行善時,不但身體要認真去做,內心也要如理如法地發心、迴向,認真謹慎地觀想、作意,這可以算是「無緣」的最低限度。 在沒有證悟之前的「無緣殊勝」,就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認認真真、心不散亂、如理如法地去行持。第三、迴向殊勝。行善修法結束後,還應當如理如法地迴向。在打坐、放生時,就已經成就了很好的善業,將此善業用於何處,是很關鍵的問題。是用於解脫?還是用於健康長壽?或是用於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這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這種目的性的選擇,就叫迴向。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迴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發嗔恨心、自詡功德、於善生悔、顛倒迴向),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嗔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迴向。迴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而迴向。所謂「真實的無毒迴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迴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迴向,這種迴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迴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迴向我的善業,這樣真心誠意地迴向,就是相似的無毒迴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迴向。法王如意寶經常開示徒眾說:「《普賢行願品》是修積凈土資糧的最勝方便,往生極樂世界的捷徑,入於聖者境界的要門。此中總集了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它是一切願海中的最勝願,所以又稱為大願王,諸大菩薩依此而發廣大誓願。」聖者法王以深遠的智慧照見了普賢行願的不可思議功德力用,為了引領眾生同遵普賢行願,共入毗盧性海,法王在在處處,隨順因緣,極力弘揚《普賢行願品》。願此吉祥最吉祥!願此吉祥恆吉祥!吉祥圓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