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廿九)
文獻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至唐咸陽縣則在秦都之西二十二里名雖襲秦地非故處矣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舉其凡則在九??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宮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實跨渭水跨渭則兼據渭南不得名為咸陽矣史記黃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陽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牛此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之朝市宮苑多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於是史記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繫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則咸陽之名又嘗兼踰渭南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分析
這段話,粗略一看,是在講秦朝都城咸陽的事情。我們可以先找虛詞,略作大致的斷句。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至唐咸陽縣則在秦都之西二十二里名雖襲秦地非故處矣。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舉其凡則在九??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宮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實跨渭水跨渭則兼據渭南不得名為咸陽矣。史記黃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陽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牛此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之朝市宮苑多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於是史記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繫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則咸陽之名又嘗兼踰渭南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下面就來逐句分析。
01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
這是古代地誌經常使用的一種說法,即:某地,在某府某州某縣的某處。 像這一句,後面還有一個對該地區的補充說明,也就是說,該地原來是屬於杜縣的。西微北就是西微偏北的意思。因而第一句就是: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
02
至唐咸陽縣則在秦都之西二十二里名雖襲秦地非故處矣。
本句是對這個地點的進一步解釋。到了唐朝,咸陽縣已經在秦都以西二十二里處。因此作者就下了個結論:儘管名字是沿襲秦朝,地方已經不是那個地方了。此處需要注意的是,名雖襲秦 與 地非故處 兩部分的結構是相似的,古人經常用這種對比的方式敘述,如果斷成 名雖襲秦地 非故處矣 意思大致也通,但是就少了那種文學色彩。
03
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
這句話里有兩個曰,這就要注意了,曰有時後面說的不是一句話,可能只是在下一個定義。這句的斷句,個人有個重要經驗一定要分享給大家。這種斷句前看似胡言亂語的東西,先將其斷成一個個字詞,琢磨其組合方式。這句就變成:
古語 山 南 曰 陽 水 北 曰 陽 陽 日也。
古語,已經是一個獨立的辭彙了,因而無需再斷。當然,如果認為 古語山 是一個詞,這種推測我們先放下,如果 古語 山 這種斷法斷不下去,那就可以認為它是一個詞。注意到後面的兩個曰字,第一個曰的主語是山南,第二個似乎不好確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第一個曰的後面應該帶著一個賓語,可能是陽 陽水 陽水北 三種情況(曰可以不帶主語),進而就發現第二個曰的主語可能是 水北 北 這兩種情況。這個時候,你會發現 山南曰陽 水北曰陽 這種對比的結構很通順,其他組合似乎很難解,而前面的 古語 也很合理,更加合理的是和 咸陽 這個文獻的核心很合。這段文獻難道不是講解 咸陽 的嗎?接下來最後三個字,則和下句話似乎有關係了。(接下來會發現原來靠 也 來斷句好像並不貼切)
04
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舉其凡則在九??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
這一句是對上句的進一步解釋,因而看這句話更堅定 山南曰陽 水北曰陽 是對的,因為句中接連出現 山之南面 水之北厓、山以南為陽 水以北為陽、諸山之南 渭水之北 這樣的山水對比的短語。此外,這句話中還有 若...則... 這樣的結構。那麼就可以把這些結構都斷出來。
日出天東躔景斜射 山之南面 水之北厓 皆先受照故 山以南為陽 水以北為陽 秦之所都 若?舉其凡 則在九?? 諸山之南 渭水之北 名為咸陽其不爽矣。
看著這句話已經差不多斷完了,實際裡面問題很多。
天東躔景 聽著有些彆扭,儘管看不懂 躔景 是什麼,但 日出天東 好像是比較通順的說法。躔景是什麼意思呢?躔是指太陽運行的軌跡,景這裡通 影 字,意思是說隨著太陽的運行,影子斜射。因此這句須斷開,這可能是個難點。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皆先受照故 這裡有問題。如果認為這句意思是:都先受到照射的緣故,那麼後面似乎 山以南為陽 水以北為陽 這句話,就感覺好像缺了什麼連詞,應該是因為...的緣故,所以... 不過這裡好像沒有因為所以的連詞。所以將 故 與前句斷在一起是有問題的,這個 故 應斷到下面,也就是說,前面這一堆話是對後面 山以南為陽 水以北為陽 的解釋。
第三個問題, 則在九?? 諸山之南 似乎也有些不當,九?? 代表了什麼呢?這一句是解釋為什麼秦都之名叫做咸陽,應當講具體的山水,如水就講了渭水,因此山也應該是有名字的山,諸山 這麼籠統的叫法不合適,因此 九?? 就是其中一座山的名字,這座山是咸陽北面有代表性的山。最後是對秦都名叫咸陽的一種肯定,既然都有這麼多證據了,因此名叫咸陽,大概是沒問題的。
因此這一句就是:
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舉其凡,則在九??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 現在寫作概)
這樣我們把三四兩句合在一起來看,就有意思了。第三句最後就可以完全斷出來。
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舉其凡,則在九??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
05
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宮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實跨渭水跨渭則兼據渭南不得名為咸陽矣。
開頭一個 若...則... 條件結構。這句話是對咸陽的進一步考察。如果細細推求,秦朝的朝(前朝,上朝的宮室)、宮(後宮、帝王寢宮)、苑(苑囿,皇家園林)、殿等固然在渭河北,然而秦都實際橫跨了渭水。跨了渭水,那麼(咸陽)兼有渭南之地,不得名為咸陽。
06
史記黃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陽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牛此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
開頭這裡要注意,這裡面提到了三部文獻:《史記》、《三輔黃圖》(文獻中簡稱 黃圖)、《元和郡縣圖志》(文獻中簡稱 元和志)。三部文獻都說:(秦)始皇定都咸陽,引渭水橫貫都城,以象天漢,這裡意思是以模仿天上的銀河,這是古代統治者營建都城時常用的方法,效仿天象來營建帝王的國都,以示帝王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橫橋南度,以法牽牛,意思是將橋向南跨過渭水,以效法牽牛星。下面 此 指的是引上面文獻的話,這句話可見渭河也在國都之南。
07
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之朝市宮苑多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
這裡又說山水皆陽,這裡認為秦國都城的朝、市、宮、苑多在渭河以北。因此總命名為咸陽。
08
於是史記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繫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
因此,《史記》和《水經》凡是敘述長樂宮的時候,這裡 序 是 敘述 的意思。都將其地繫於咸陽;而對於 甘泉宮、阿房宮,也命名為咸陽的前殿。這裡 長樂、甘泉、阿房 都是宮室名,在今陝西西安市市區西北,漢長安城內或漢長安城附近。
09
則咸陽之名又嘗兼踰渭南也。
那麼,表示推論,咸陽的名字又曾兼跨過渭河到渭河南岸。
10
此又不可不知也。
此 指咸陽的含義有時包括渭河南岸的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又不可不知。這實際上是對咸陽地名指代範圍的考證。
參考文獻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至唐咸陽縣,則在秦都之西二十二里,名雖襲秦,地非故處矣。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凡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舉其凡,則在九??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宮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實跨渭水,跨渭則兼據渭南,不得名為咸陽矣。史記、黃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陽,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牛。」此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之朝市宮苑多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於是史記、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繫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則咸陽之名又嘗兼踰渭南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文獻摘自中華書局2002年版《雍錄》)
問題與解題思路
1按照文獻的說法,「咸陽」大致包括了哪些區域?
秦代咸陽城的大致範圍,據推測在今陝西咸陽市渭城區東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西北一帶,跨今渭河兩岸。古渭河較今河道偏南,約在漢長安和秦咸陽二城之間。文獻認為,咸陽本意是在「九??諸山之南,渭水之北」,也就是秦咸陽城的所在。按今渭河較古渭河偏北,從秦代咸陽城中穿過。但是,由於秦國在渭河南岸也修有宮殿,如阿房宮(地在今陝西西安市未央區西南及長安區西北),而秦始皇還曾引渭河穿過咸陽城,於是咸陽的指代範圍就擴大了,甚至後來的漢長安城周邊也可以被稱作是廣義咸陽的範圍。按當時漢長安城西北即是渭水,近在秦咸陽的對岸。
到了唐代,咸陽的地點已經發生了轉移。咸陽縣在今咸陽市渭城區一帶。今咸陽市區在唐咸陽縣治偏西。不過,今天咸陽市市區仍然位於渭河北,仍符合山南水北皆陽的古人描述。
圖片摘自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下冊
2 秦國在遷都咸陽以前,還曾經多次遷都。這裡試列舉出三個秦國故都,並指出其今地所在。
秦國歷史上有多個都城,它們分別是:
西犬丘。又稱西陲。在今甘肅禮縣東北。秦立國之初,以此為統治中心。
平陽。《史記》載,秦寧公(憲公)二年(前714年),徙都平陽,地在今陝西寶雞陳倉區陽平鎮附近。
雍城。秦德公時(前677-676年),始居雍。在今陝西鳳翔南秦雍城遺址。
涇陽。《史記》載,秦靈公(前424-415年在位)居涇陽,地在今陝西涇陽西北。
櫟(音 月)陽。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築櫟陽城。地在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東。
咸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築咸陽,次年定都於此,至秦統一六國及秦朝覆滅,不再徙都。
咸陽以前五個故都中,最出名的是雍和櫟陽,其次應是西犬丘。其他兩個稀見於史書,其中涇陽作為秦都時間不長。
3 這段文獻中明確引用了幾部古代文獻?試對其中一部專述地理的文獻作一概述。
文獻中明確提及名字的,有四部文獻,分別是《史記》、《三輔黃圖》、《元和郡縣圖志》和《水經》。其中,後三部都可以認為是專述地理的文獻,《史記》則是紀傳體通史,不是專述地理的文獻,不在此列。
這三部文獻各有千秋,《三輔黃圖》是主要關於城市地理的文獻,《元和郡縣圖志》則是古代全國地理總志,《水經》則是有關於自然地理的文獻,專述河流。這裡三部文獻的概況我們就不一一詳述了,具體情況可以參考公眾號《中國古代地理文獻》系列中的相關文章:
《三輔黃圖》可見:中國古代地理文獻(八)——城市地理文獻(一)
《元和郡縣圖志》可見:中國古代地理文獻簡介(三)
《水經》可見:中國古代地理文獻(十五)——河湖水系文獻(一)
p.s按據今本《水經注》,長樂宮似在注中而未在經中提及。但今《水經注》與古時已有很大不同,或是該段佚失亦未可知,抑或是作者誤記《水經注》內容為《水經》內容。
中華書局2012年版《三輔黃圖校釋》內頁
推薦閱讀:
※祖母綠的仿製品特點分析及圖示,綠柱石
※面相學中,史上最完整的面相分析(下)
※《子平真詮評註》中八字分析三十
※Harmonics分析法集錦報告--容許度
※公司名稱--號碼測吉凶查詢 ---分析數理作用的說明
TAG: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