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搜狗百科
顧炎武,名絳,字忠清,明朝滅亡後改名炎武,江蘇崑山人,號亭林,後人尊稱他為亭林先生。他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當時,明朝已經滅亡,清朝剛剛建立,顧炎武認為明朝滅亡僅僅是換了一個皇帝,這叫「亡國」,但是清朝的統治是要更換原來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這叫「亡天下」。他號召人們不必為某個皇室的興亡而戰鬥,要為民族的存亡而戰鬥。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跨時代的進步意義,這句話也成為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奮進的精神力量。
「自少至老手不釋書」的典故也源自顧炎武。他出身名門,少年時勤奮讀書,10 歲的時候就跟著祖父閱讀《資治通鑒》。他每天給自己規定相應的篇數,不僅讀完還要背誦,堅持了三年,終於讀完了這部巨著。顧炎武對待讀書做學問非常踏實、嚴謹,喜歡閱讀那些有實用價值的書籍,不以科舉考試作為唯一目標。
每次外出,顧炎武都有許多馬和騾子載書隨行。到了一個地方,他就會向附近的居民打聽當地的地形、風俗等情況,並記錄下來。
如果這個地方沒什麼值得留意的,顧炎武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背誦之前讀過的內容。他還四處搜集農田、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書籍,一邊閱讀,一邊校正。正是以這樣的精神,顧炎武完成了長達120卷的歷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該書記載了明代各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的基本狀況,對於邊疆形勢和沿革也作了詳細的敘述。
清軍入關後,顧炎武在朋友的推薦下,在南明朝廷任職。他殫精竭慮,積極為朝廷出謀劃策,希望可以光復大明。1645 年,他奔赴南京就職,但尚未到達,南京便被清兵攻佔。南明軍崩潰後,顧炎武仍堅持抗清。
國讎家恨使顧炎武的思想產生了激烈的震動。和其他進步思想家一樣,他開始遍訪名山大川,潛心治學,反思社會的痼疾和明朝滅亡的原因。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顧炎武對土地兼并和賦稅繁重不均等社會積弊進行了批判。他還大膽懷疑君權,認為「君」
並不是封建帝王的專稱,並提出了「眾治」的主張,即「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他的這些思想均具有早期民主啟蒙色彩。
明末清初,是理學發展的最後一個時期,即自我批判時期。當時,出現了很多重要思想家,他們既學習理學,又對其進行批判。如:
黃宗羲完成了《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等著作,對理學作了總結;172王夫之提出了系統的唯物主義理論,在理氣論、人性論、認識論、知行觀等方面突破了理學的局限,達到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
推薦閱讀:
※可愛的連體衣來啦!嬰兒連體毛衣編織款式【百科】
※禮儀常識大全,日常禮儀知識百科,個人禮儀學習26
※[轉載]擇日(擇吉)宜忌大全!【文化百科】 (上)
※李成器—搜狗百科
※【百科】G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