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看完這幾幅漫畫你就明白了!
作者:魯尼媽媽
來源:幸福的種子(ID:HappySeeds_2015)
在魯尼五歲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當媽媽當得挺不錯的,與魯尼的溝通一向順暢,可是今年生了弟弟以後,我陪伴他的時間少了,恰好他也進入了既黏媽媽又想獨立的「兩極分化」的六歲,他一次又一次地挑戰我,而我對他越來越沒耐心,於是我們之間不斷發生衝突,我被他折磨得精疲力盡。
試過對他嚴厲地斥責、苦口婆心地勸告,甚至發火打了他,可是都沒用,他依舊我行我素,不想吃飯、不想刷牙、不想上課,在朋友家賴著不走,稍有不順就亂扔東西,大哭大叫,叫人不得安寧。
前所未有的挫敗感吞噬著我。雖說這是孩子進入六歲之後的一個特點,可是我隱約覺得我的教育方式肯定也有問題,一時卻不知道錯在哪裡,於是我開始留意平時我跟他的溝通方式。
這一留意真是嚇一跳,原來我真的錯了很多。以下是這幾天我跟他的對話:
魯尼:媽媽,我要看《小伶玩具》(註:一幫大人介紹玩具用法的節目)。
我:整天看那個有什麼意思?來,我給你推薦一個,宮崎駿的或是迪士尼的吧。
魯尼:不!我就想看《小伶玩具》!
我:你已經看了很多遍了,我們換個別的吧。
魯尼:不!我就喜歡看這個!
兩人陷入爭執,魯尼開啟大叫哭喊模式。
魯尼:今天我不想去練跆拳道了。
我:為什麼?
魯尼:就是不想去,太累了。
我:練跆拳道肯定會累的啦,但是可以鍛煉身體啊,每周堅持練兩次,身體好了,就不會總是生病了。(開始苦口婆心地勸說)
魯尼一臉不耐煩,開始大叫:我就是不想去!不然你變成小孩子試試,你去壓腿試試!
魯尼:媽媽,老師說萬聖節快到了,我們又要搞裝扮活動。
我當時在看手機,沒留意他說的話,只是「哦」了一下。
魯尼:媽媽,給我再買個專門討糖果的袋子吧。
我仍在專心地看手機,頭都沒抬一下,又「哦」了一聲。
魯尼終於生氣了:媽媽,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
魯尼去豆丁家玩,到點了還沒回家,我去找他。
魯尼:媽媽,我想在豆丁家吃飯。
我:不行,不要麻煩阿姨。
魯尼:我還想在豆丁家玩,就讓我在豆丁家吃嘛,我一次都沒在他家吃過。
我:不行,外婆都做好飯了。
魯尼對我的話充耳不聞,繼續低頭玩玩具,賴著不走,後來我只好硬著把他拖回了家。
大家看出問題來了嗎?我跟他所有的對話最終都演變成了爭吵,為什麼呢?否定他的感受、不專心聽他說話、總是對他說「不」,所有我的這些言行都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
剛好昨天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看到尹建莉老師的一段話:「「逆反期」是一個偽概念,真相是孩子對父母的控制和規矩感覺不舒服,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而已。當父母給予孩子優質的愛,讓孩子感覺舒適和快樂時,孩子根本不可能故意和父母對著干。凡是「逆反」的孩子,都說明父母的家庭教育出了某些問題。」
真是當頭一棒!難怪孩子逆反行為這麼突出,真是我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啊!如果我繼續以這種方式對待魯尼,真不知道他進入青春期之後會怎麼樣?
想起一個同事曾跟我抱怨,她那十三歲的兒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能喋喋不休一整天,但是一旦回到了家就變得沉默少言,經常關在房裡不出來,有時問他話,他哼哼唧唧隨便敷衍,好不容易說上幾句,最後卻總是以「算了,不給你說了」而結束談話。
她還說了一件事:「有一次,他跟朋友打完籃球回家,興高采烈地跟我說起他的戰績,我當時很開心,孩子終於願意跟我分享他的快樂了,可是我當時就說了一句話,他又突然不高興了,扭頭就走進了房間。」
我問:「你說什麼了啊?」
她說:「我看到他那麼喜歡打籃球很欣慰,就跟他說,嗯,打籃球是件很好的運動,有助於長高,還能鍛煉身體,一定要堅持下去。真搞不明白,他為什麼突然就不高興了呢?我說這話有錯嗎?」
同事的這番話很多父母都會脫口而出,乍一聽真沒什麼毛病,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我們就會發現,父母在說這番話時,根本就是在自說自話,沒有真正傾聽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
與孩子溝通真是一門學問,我又重新翻閱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書中說: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
書中通過一系列漫畫的形式,給我們提供了四個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的技巧,看完之後,我們或許就明白,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不願意和我們溝通了。
技巧一:
全神貫注地傾聽,代替心不在焉
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孩子跟家長說話時,家長眼睛不離電視、手機。你是孩子,也會覺得很挫敗、氣餒吧。所以孩子就「還是算了吧」,天長日久,他就選擇「閉嘴」了。
試試這樣: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當孩子給你說一件事的時候,放下手機,離開電視,停下家務,認真聽,用全神貫注的傾聽來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讓孩子知道家長在真正地聽他說,他才會更願意把自己的困難、感受告訴家長。
技巧二:
用「哦」「嗯」「是這樣啊」回應,代替提問和建議
孩子跟你講話時,你的提問、責怪或者建議會打亂孩子的思路,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講事情、想問題,所以最後就是「別煩我了!」
試試這樣:
可以使用「哦......」「嗯......」「是這樣啊......」這樣簡單的話來回應孩子,做到只參與,不干涉,先讓孩子說完。
一方面表示了家長的關心,另一方面能不打斷孩子,讓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從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技巧三:
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孩子難過,你說別難過;孩子哭,你說別哭了;孩子緊張,你說別緊張.......
你會發現,想用這樣的話擺脫孩子不好的感受,沒有任何效果,不管我們的態度多好,孩子只會越來越難過,慢慢的,孩子難過了也不想給你說。
試試這樣:
別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說出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聽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從你的口中說了出來時,心裡會非常欣慰和感激。
知道父母能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開心扉。
技巧四: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代替邏輯上的解釋
當孩子想要一樣沒有的東西時,我們一般會和孩子解釋為什麼沒有。但越解釋,孩子越不聽。你是不是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
試試這樣: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看完這幾幅漫畫你就明白了!不解釋,用幻想的方式幫助他們實現願望。
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被理解,當他們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後,就能比較容易的接受現實。
需要注意的是,比語言和傾聽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
如果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慢慢的,孩子內心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只有認真傾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產生共情,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會建立。
最近,我試著用這些技巧心平氣和地跟魯尼溝通,發現他的配合度果然提高了,這兩天表現很自覺。但是今天弟弟爬過去動了一下他的玩具,他馬上大叫起來:「走開,討厭的弟弟!」我脫口而出:「不可以對弟弟這麼凶!你不是很愛弟弟的嗎?」
說完之後,我馬上意識到自己又錯了,於是改口,和聲細氣地說:「弟弟動了你的玩具,你很不開心,你不想讓弟弟搞亂你的東西是吧?那我把弟弟抱開,不過我希望你以後能溫柔一點對弟弟說話,弟弟還這麼小,會嚇壞的。」魯尼不再大叫,低聲回答:「好吧。」
這件事讓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雖然已經可以接受了,但是當自己很累,或是孩子說的話讓我生氣或者焦慮時,我立刻又恢復到了從前的自己。這就是為什麼「懂得了這麼多育兒知識,卻依然帶不好孩子」的原因吧?
還需要不斷地覺察、反思、修正,我想。
魯尼媽媽:兩個男孩的媽媽,堅持親子閱讀5年,煉就了一對「火眼金睛」,能在眾多繪本中挑選中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好繪本,同時關注兒童心理和自我成長,願做您身邊的親子閱讀顧問,與您分享交流育兒心得和感悟。
推薦閱讀:
※春季發育黃金期,孩子必吃的菜單
※「無精子症」也能生孩子?
※育兒經||搞定孩子初上幼兒園的「進門哭」
※孩子長個要把握住三個關鍵期
※孩子的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