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農業收入——支撐增長的長期因素

陳劍波陳劍光自1997年到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連續4年回落,根據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的報告,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53元,比上年增加43元,增長1.9%,扣除物價指數實際增長2.1%,增長速度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其中現金收入1640元,增長4%,實物收入613元,下降9%。分析農民收入增長,其主要特點是:(1)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工資性收入包括四個部分:一是非企業組織得到的收入,如鄉村幹部和教師工資等;二是在本地(本鄉)企業務工得到的工資性收入;三是外出(本鄉以外)打工或從業得到的收入;四是其他報酬收入。在225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人均工資性收入701元,增長11.2%,增加71元,是純收入增量的165%,占人均純收入的31.11%。2000年人均從非企業組織得到的收入為140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從本地企業得到的收入為208元,增長15.6%,外出打工或從業得到的收入為240元,增長18.2%。外出打工或從業的收入與從本地企業得到的收入增量佔到工資性收入增量的97.8%。(2)農業尤其是種植業收入持續下降。2000年農民人均從農業得到的收入是1091元,比上年減少48元,下降4.3%。農民從農業得到的收入已經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1998年和1999年從農業得到的收入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8元和53元,下降4.5%和2.3%。2000年農民人均種植業收入為784元,比上年減少98元,下降11.2%。1998年、1999年種植業收入分別比上年減少了16元和45元。糧食減產和價格下跌成為種植業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全年農民出售糧食平均價格比上年下降了15%。(3)糧食主產區收入增長低於全國水平。東北三省、河北、河南等11個糧食主產區農民純收入是2150元,僅增長1.2%,低於全國近1個百分點。(4)低收入農戶和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戶收入下降。統計局農調隊對農村住戶調查資料按純收入進行五等份分組(每組各佔總戶數的20%),2000年最低收入組農戶人均純收入為802元,比上年下降了6%。分組資料顯示,越是高收入組別,增長速度越快,最高收入組別的增長達到6%。此外,全部農戶中純農戶和以農業為主的兼業農戶佔到60%左右,這兩部分的農戶2000年的人均純收入為2010元,比上年下降近1%。(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8倍,差距倍數擴大了15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雖然連續下降,但是一個重要變化卻是值得予以高度重視的,即農民工資性收入與家庭非農產業的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支撐。在目前的統計調查中,農民純收入主要包括工資性報酬收入、家庭經營農業(農、林、牧、漁)收入、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轉移和財產性收入四個部分。2000年全國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701元,比上年增加71元,農戶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338元,兩者相加則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收入達到1039元,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6%。工資和非農經營收入的增量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量的208.3%。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的統計,農民從鄉鎮企業中獲得的工資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30%上升到2000年的34.5%。農村非農產業的主體是鄉鎮企業,而眾多農戶的非農產業經營又逐步成為鄉鎮企業投資增長和發展的堅實的基礎。從中長期看,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主體正在發生轉移: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經營收入為主逐步轉為依靠農村非農產業(即鄉鎮企業和農戶非農產業經營)的發展為主,近年來這一變化正成為十分明顯的趨勢。這一趨勢對於大規模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步減少鄉村人口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這一轉折正在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的重要特徵之一。這是我們應該予以密切關注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應成為未來農村政策調整應予重點考慮的內容。能否形成一個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的環境及政策框架,將直接影響未來農民收入的增長狀況。農民收入結構出現的變化,不是暫時的、短期的,依靠非農產業為主的收入結構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事實,非農產業的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只會越來越高。事實上這樣的轉折正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所希望的,是我們減少鄉村人口,實現農村的現代化所必須經歷的歷程。儘管農產品價格的長期低靡是一件非常令人沮喪的事情,但確實令人欣慰的事情是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農戶從事二、三產業的收入已經佔到收入增量的絕大部分,而沒有這些收入的增加,農民的收入狀況將會更加不可想像。我們以為,主要依靠農產品價格的提高來增加農民收入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這是一個已經無法迴避的事實。人多地少的約束,已經限定了我們無法通過農業生產來為10億縣及縣以下的多數人口提供一個富裕的生活。這樣的土地資源狀況,維持一個13億-16億人口的溫飽已經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了,還希望依靠土地產出來為10億人實現富足的夢想,就有些不切實際。況且,在這樣的土地資源條件下,還必須為管理10億人口的縣鄉兩級政府及一級自治組織提供行政管理支出,這當然是一項艱難無比的任務。已經出現的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之所以是具有歷史性意義,這為我們順利實現鄉村城鎮化和減少鄉村人口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時機和前提條件,奠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沒有這樣收入結構的轉變過程,一旦土地制度出現重大調整,土地兼并的出現會帶來一系列非常麻煩的問題。如果有相當部分農民已經將非農產業的收入作為其主要收入來源,而土地的可交易、可抵押、可繼承的制度能夠順利實施的話,那麼鄉村人口的轉移就會成為一個相對平穩的過程。減少依賴土地生存的鄉村人口,必須依靠鄉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鄉村工業化的發展和小城鎮的發展必須依靠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否則減少鄉村人口只有兩條道路:第一,回復到計劃經濟時期的國家工業化方式,顯然這種可能性已經喪失,因為:一是國家不可能再集中如此的財力來為如此眾多的鄉村人口解決就業、生活福利保障,二是國家工業化過程遺留的制度性難題至今仍然在困擾著整個經濟系統,影響著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第二,依靠大中城市的城市工業化來帶動鄉村人口的轉移,這能解決部分問題,而不能夠解決全部問題。數千萬農民工在大中城市裡的遭遇已經充分說明了這條道路的局限性。顯然,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當是鄉村人口遷移成本最為低廉、方式最簡單、基礎最牢固的一條道路,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已成為解決農民收入增加的重中之重。當前,解決農村非農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降低農戶發展家庭非農產業經營的「門檻」,改革當前農村金融體制,滿足農民在發展家庭非農產業中的金融需求。農戶在發展家庭非農產業經營中將積累創辦中小型企業的資本、鍛煉在市場中活動的能力。二是必須儘快解決鄉鎮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融資問題。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2001年4月26日
推薦閱讀:

案例 | 3.2萬畝小麥除草作業30天效果跟蹤
羊肚菌美食之-羊肚菌燉童子雞,紅燒羊肚菌,羊肚菌燉烏雞,羊肚菌紅燒排骨,羊肚菌燒肉,羊肚菌魚片湯
草莓種苗挑選技巧?不懂這些選苗方法,還種什麼草莓
為什麼中國會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
這幾張農產品地域圖片,原來隱含著這麼多農業「小秘密」啊!

TAG:農業 | 收入 | 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