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家族的分布

愛新覺羅家族的分布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   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后妃,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學者認為,清朝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後裔已達2萬人。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一支系的後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後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的後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麼,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後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後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後裔近14萬人。不難看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是處於一個擁有特權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複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  不過,一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係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據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滿族的形成   目前,中外學者公認的看法是,先秦古籍中的肅慎人,就是今天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族起源於鳥圖騰。漢代以後,不同朝代的史書上出現的邑婁(後漢、三國)、勿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 (遼、金、宋、元、明),是肅慎的後裔,也是滿族的先民。  滿族始稱滿洲,後有新(滿語「伊徹」)舊(滿語「弗」)滿洲之分,實際上包含東北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   正統七年(1442),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的出現,標誌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幟下,不止是女真各部,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採用了女真族的名號。15—17世紀,滿族已成為一個新的共同體。所以,滿洲之為族稱,是以建州、海西女真為主體,同時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當地的漢族、蒙古族和別的民族,也是構成滿族的重要因素。   歸結起來說,肅慎作為滿族的最早先民,儘管史書上語焉不詳,但考古發掘資料卻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物證。至於肅慎及其後裔,既有關聯又不能等同,不應該把肅慎以下的邑婁、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發展過程,當為滿族本身的形成發展過程。可又不能把肅慎以下,直至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關係,與滿族的形成割裂開來。否則,是不能正確反映滿族悠久的歷史淵源的,當然,滿族真正以一個民族出現,只能說在明代末期的17世紀之初。這不是說構成滿族的成員到了明末才降臨人間,而是表示這時已從女真人中間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的歷史,起源於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組合。從女真到滿族,這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飛躍,是歷史進步的重大成果。   1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萬曆十一年(1583),是滿族共同體形成的起點。這年,因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為明朝將領李成梁所誤殺,努爾哈赤起兵復仇,率先攻擊唆使李成梁的尼堪外蘭。從此開始的一系列戰爭和招撫,又遠遠超出復仇的目的,結果,不但於凱歌聲中創建了後金,還統一了女真各部,進而促進了滿族的形成。   統一女真是以滿洲部為中心展開的。努爾哈赤的統一,採取由近及遠的策略,從所謂環滿洲的各部下手。從1583—1588年,連克蘇克素護河部的圖倫城、嘉班城、薩爾滸城及安圖瓜爾佳寨,渾河部的兆嘉城、貝歡寨,哲陳部的阿爾泰山城、巴爾達城、洞城,迫使棟鄂部、蘇完部、雅爾古部歸附。至此,努爾哈赤的統一事業取得初步成功,為滿族這一穩定的共同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1589—1598年,又連克鴨綠江部、瓦爾喀部、安褚拉庫路,朱舍里部、訥殷部,特別是經過1593年的富爾佳齊和古勒山之戰,大敗以葉赫為首的諸部聯軍。至此,努爾哈赤的統一事業進入一個新階段,滿族共同體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了。   從1599—1619年,努爾哈赤先後滅掉了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完全統一了呼倫四部。與此同時,又擴大了對東海諸部的征服。這樣,不僅把滿洲的地區擴至圖們江、牡丹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及黑龍江流域,更重要的是,還使從各地來的人進入了滿族這個共同體。   努爾哈赤還做了兩件大事,對滿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一是1583—1615年他創立了八旗制度,使之成為滿族嶄新的社會組織;二是1599年他親自主持創製了本民族文字,這就是流傳迄今的滿文。   自1583年起兵,到1619年滅葉赫部,努爾哈赤前後用了37年時間,最終促成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  2皇太極改定族稱   皇太極廢族名舊稱「珠申」(女真諸申),改定為「滿洲」,從滿族這一共同體形成的實際來看,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自然也就為新老滿洲成員所樂於接受。   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宣布:「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珠申。夫珠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從皇太極的這一席話來看,滿洲這個族名,在以往的歷史上存在過,但因時代遙遠而一度湮沒無聞。經皇太極訪諸族老,得以追溯出舊名——滿洲。他認為,珠申這個族名,是指席北(錫伯)族的墨爾根部落的後裔而言,與建州女真的族名毫無關係。除此而外,皇太極之所以要以滿洲取代「珠申」這個族名,還在於明末清初的「珠申」一詞,漢譯為「奴隸」之意,當然有損於一個統治民族的聲譽。從此,女真就正式更名為滿洲了。次年,又更國號後金為「清」。   至於滿洲族名的源流,是從傳說中「九夷」之一的「滿飾」(滿節)演變來的。建州女真的後期活動地區,恰好是古代滿飾人居住的地方。後來,這些地方的居民,又稱「滿番」、「瞞咄」、「滿珠」。而瞞咄、滿珠、滿洲,是同音異譯。   不叫「滿珠」而要叫「滿洲」與傳統的「五行相魁」的說法大有關係。滿、洲二字有三點水,取以水(克寸)火之意。後來,皇太極又以「金」的諧音「清」為國號,同樣還是取以水魁火之意。這就是清朝的由來。 愛新覺羅得姓   東三省,無疑是滿族和愛新覺羅家族的故里。又有人把東北叫「滿洲」。   長白山,位於中國東北地區東部,走勢由東北向西南,是今天中、朝兩國的界山。它是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的發源地,因主峰白頭山頂多白色浮石和積雪而得名。滿語稱之為果勒敏?珊延?阿林。《山海經》稱不咸山,漢魏稱蓋馬大山、北魏稱徒太山,隋唐稱白山、太白山,遼金始有長白山之名。   長白山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以平行山脈與寬廣山間谷地分布為特徵:北部完達山、老爺嶺和張廣才嶺之間有牡丹江平原;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脈之間有輝發河寬谷;哈達嶺和大黑山之間有飲馬河、伊通河河谷平原;龍崗山脈和老嶺之間有渾江谷地。這裡山勢雄闊,林深似海,綿延千餘里。山巔冬季白雪皚皚,山間夏季雲霧繚繞。   長白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帶十分明顯,1960年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溫帶森林生態系統最大的綜合性保護區,1980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網,列為國際生物圈保留地組成部分。保護區內自然條件複雜多樣,有森林、苔原、湖泊、溫泉、瀑布。自低而高,分為海拔1200米以下的溫帶針闊混交林帶景觀、海拔1200米—1800米的針葉林帶景觀、海拔1800米—2000米的山地岳樺林帶景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苔原帶景觀。   長白山是天然的博物館。有煤、鐵、銅、鎳、鉛、鋅、金和油頁岩之類礦產資源,又是中國重要的林業木材基地,被譽為世界著名的「紅松之鄉」。這裡植物繁茂,盛產人蔘、党參、貝母、天麻、五味子之類名貴藥材;動物資源也很豐富,東北虎、紫貂、梅花鹿、馬鹿、丹頂鶴、中華秋沙鴨,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   在滿族和愛新覺羅家族中,一直流行的禁忌傷害鴉鵲的習俗,反映了滿族薩蠻教信仰中的古老成分——烏鵲崇拜,因而在《滿洲實錄》的滿文本中,「以鵲為神」又作「以鵲為祖」。滿族人不僅不傷害烏鴉和喜鵲,不允許吃它們的肉,還要想方設法去討好它們。滿族人有這樣一種舊俗,每逢祭祀祖先,就要在院中豎立一根神竿,他們叫索羅杆子,頂端要麼裝上一個錫斗,要麼紮上一個草把,然後放入碎肉、米食,專門招引喜鵲和烏鴉來吃。   「圖們」是滿語「tumen萬」之「萬」的漢字音譯,意為「千」,引申為「三江」萬水之源的意思。這三江,就是鴨綠江、松花江、圖們江。三江以天池為源頭,居高臨下,排闥而出,白浪層疊,奔騰傾瀉,景色十分壯觀。三江沿途穿山過嶺,接納無數條河流,細大不捐,終歸浩浩蕩蕩匯人大海,充分顯示取之不竭的生機、寬廣博大的胸懷和神奇魅力。  長白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名山,古代文獻上多有「與五嶽同祭」的記載。《山海經》稱它為「不咸山」,意為有神之山。既是神山,自然就應當祭祀了。在金、清兩代統治者眼裡,長白山自然就更了不得了。金朝一向視長白山為「發跡之地」。大定十二年(1172),金世宗完顏雍冊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明昌四年(1193),金章宗完顏(王景)又進封長白山為「開天宏聖帝」,還修建了廟宇,確定了祀典,準備好祭品,歲時前往祭祀。   清朝統治者承襲先世遺俗,尊長白山為本朝「龍興之地」。乾隆年間的禮親王永恩,作了一首《望長白山》詩,頓能代表清朝統治者的這種看法:「另勛白山高,雲深人莫至。樹色郁青蒼,興王肇基始。」於是,從康熙一直到溥儀,冊封和祭祀不斷。   1677年,康熙帝派遣內大臣武默納、費耀色前往長白山拜謁,又撰有《祭告長白山文》,稱頌「仰緬列祖龍興,實基此地」。這次拜謁活動歷時 6—8兩月,回京復命後,康熙帝下了一道聖諭說:「長白山發祥重地,奇蹟甚多,山靈宜加封號,永著祀典。以昭國家茂膺神貺之意。著禮部合同內閣,詳議以聞。」11月,禮部建議:請求冊封長白山為「長白山之神」,還要在山上設帳立碑,每年春秋二祭(望祭、叩祭)。康熙帝批准了這個建議,從此形成了祭祀長白山的制度。第二年春,武默納再上長白山,齎敕封長白山之神,祀典與祭祀五嶽一樣。   1732年,寧古塔將軍常德提出請求,希望在烏拉望祭長白山之處,修建亭殿,以嚴肅祀典。雍正帝批准了這個請求。第二年,在烏拉城(今吉林市)西南溫德亨山(小白山)建成望祭殿。在望祭殿神案上,安放滿、漢文合璧的「長白山之神位」,神牌為黃色黑字木牌。除了每年春秋二祭,每月初一、十五日的朔望兩日,由將軍、副都統輪流到望祭殿捻香致祭。從此,小白山成為月月冠纓往來,歲歲香煙繚繞的祭祀聖地。   在長白山以東約50里處,有一座山名叫「赤峰」,俗稱紅土山,山下有一「圓池」,因「池深而圓,形如荷葉」而得名。據說,赤峰和圓池,與文獻中的布庫里山和布勒瑚里湖的地理位置大體符合,正可以作為愛新覺羅始祖發祥的實證。於是,定名圓池為「天女浴躬池」,在圓池西南一側,還立了一通「天女浴躬碑」作為紀念。   與皇族有關的祭神祭祖,按理皇帝是要親自參加的。長白山路途遙遠,皇帝實在難以顧及得上。遣官代祭就成了慣例。代祭亦稱「御祭」,實際上是代表皇帝的行為。從康熙時起,每歲春秋祭日,通常是由盛京派員主持祭祀。若有重大事件,朝廷還要從北京差遣重要官員前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代祭官員不是任何人可以充任的,而必須具有皇族宗室的身分,這樣,代祭才算是「名正」而「言順」。   每次祭祀長白山,清朝皇帝要親自撰寫長白山神祝文,由代祭官員帶到現場去宣讀,好比現在領導人的賀信一樣,有文、信在就如同人之親臨,代祭就更有「名」有「實」了。   清朝末年,東三省總督錫良又奏請修建長白山神祠,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但辛亥革命一起,清朝被推翻了,興建工程未就而作罷。   1934年10月24日,溥儀以偽滿洲國「皇帝」身分巡幸吉林,登臨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長白山。這是愛新覺羅家族成員最後一次叩拜長白山,原本是想希望神山和祖宗的神靈多多保佑他。這時的小白山,早已今非昔比,伴隨23年前清朝的滅亡,已由以往鈴蘭遍地、冠蓋雲集的名山秀野,變成了亂石咸集、無人問津的荒山野谷。由此不難想見,當時的溥儀,恐怕難免是一臉的愁雲,至於說到心情,恐怕也更多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憐了。

推薦閱讀:

本命、宅命、九星分布吉凶
《皇皇者華.血親和人種》:史前中國四大族群的分布與聯繫
【一點資訊】神技之改造肌肉分布比例,「手臂越練越粗,背部窄如鉛筆?」
長期不良姿勢影響脂肪分布
張延生:河圖洛書的分布結構規律

TAG:家族 | 分布 | 愛新覺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