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的「風水寶地」
06-11
看古代的「風水寶地」
「來龍去脈」,今常比喻人、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後果。實際「來龍去脈」最早與古代的風水學有關。古代風水學家講究山川形勢,他們把山稱為「龍」,觀察山脈的走向、起伏,尋找聚氣之勢;他們也喻河流為「龍」,追尋水的源頭和流向。
總結中國山脈水系的大概以及納陽禦寒的氣候實利功能,風水學家概括出了一個「風水寶地」的環境模式。這個環境模式是一種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圍護的格局:建築基址背後有座山「來龍」,其北有連綿高山群峰為屏障;左右有低嶺崗阜「青龍」、「白虎」環抱圍護;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轉經過;水前又有遠山近丘的朝案呼應。基址恰處於這個山環水抱的中央,內有千頃良田,山林蔥鬱,河水清明。這種環境模式既適於寺廟,也適於村鎮或莊園。
拋去古代風水的迷信成分,可以看出古人對居住環境的認識有一定的科學內容。從現代環境科學知識來分析,基址背後的山巒可作冬季北來寒風的屏障;面水可承夏季南來的涼風,爭取良好的日照,並可取得用水、排水的方便條件;緩坡有利避免洪澇之災;左右圍護,植被茂盛,形成的封閉空間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這種地形環境適合於我國的氣候特點,也適合於中國古代以農為主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應該說是有合理的因素。
【《廣東科技報》6月4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