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比「核泄漏」更令人恐懼的是什麼?

日本東部海域強震,山崩地裂、濁浪濤天,生靈塗炭,引發一系列次生災害。在記者會上,日本官房長官枝野幸男透露,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內氫氣正在凝聚,可能出現爆炸危險。同時,核電站中共有三座反應堆因冷卻系統停止工作發生險情。其中,2號反應堆的高溫核燃料正在發生「泄漏事故」。

  此前一天,該核電站1號機組的廠房發生爆炸,多人受傷。日本官方當晚對爆炸進行了解釋,稱此次爆炸為「廠房牆壁垮塌」,「並非內部的核反應堆安全殼發生爆炸」。

  地震、海嘯,這些災難性的字眼,是自然的產物,比人類的歷史還要亘古久遠。但核泄露和核爆炸,卻是人類的新發明和新創造,也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面對不期而至的天災人禍,智者不亂,仁者不懼。危機專家總結出3C應對策略,即命令(Command)、 控制(Control)和溝通(Communication)。目前,日本政府派出防化部隊前往福島核電站救援(命令),首相及官房長官在第一時間向公眾介紹事態發展,說明事故原因,遇到哪些困難(控制),在呼籲福島核電站附近的居民保持冷靜的同時,著重表示會「採取堅決的措施」保障民眾的健康(溝通),做到了3C危機管理,基本穩定了局面。

  在策略管理的同時,更應做到「四信」:政府應對危機的信心,公開透明的信息,爭取百姓信任,贏得國際信譽。就此次核事故而言,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以用力措施向民眾傳遞信心。日本三分之一的電力來源於核電站,是世界上較早發展核電站的國家之一,核電技術的安全性應該有一定保障。但此次強震帶來的核事故令人猝不及防,這時,既需要專家性意見,更需要果敢決斷。要有信心,更要有公開透明的信息。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有一句名言: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其實就是恐懼本身。面對核事故引發的不可預期的後果,要說內心裡沒有恐懼和擔憂,根本就不現實。但是,消除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善信息披露機制。某種意義而言,核泄露、核爆炸如果說是既成的災難,但比泄漏和爆炸更令人恐懼的,就是信息屏障。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時透明,人們被謠言和小道消息的漩渦所裹挾,無形之中就會加劇慌張和恐懼,茫然無措,四處奔逃,籠罩死神陰影,擴大社會不安定感,繼而引發一系列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日本政府在第一時間盡到了告知義務,從1號機組發生廠房爆炸開始,到3號機組內氫氣正在凝聚,可能出現爆炸危險,再到2號反應堆的高溫核燃料發生的「泄漏事故,公眾瞭然於心。同時,日本各種媒介迅速傳播應對常識,提醒民眾不要呆在室外,如果要出門不要裸露皮膚,要用毛巾捂住口鼻等,這些都是救命良方。雖然透明的信息不能解決事故本身的問題,但透明的信息至少能做到讓民眾減少傷害。

  過去,凡涉及到核電事故信息,有關方面總能為信息屏障找到一套說辭,又是「符合國際原子能機構規定」,又是「不必要向公眾披露」。這些說辭也許不無道理,但對公眾而言,這是一種專業自負。畢竟,核能是柄雙刃劍,既在造福人類時發揮巨大能量,又對人類具有不可低估的潛在殺傷力。正因為如此,公眾才更需要以透明的信息獲得更有力的安全保障和信心。

  曾任美國白宮顧問的知名未來學家詹姆斯·坎頓在《極端的未來》一書中,將能源問題列為十大極端之首。這本研究未來危機的專著,預測未來能源的趨勢,將核電列為未來的替代能源,它的預測基於常規狀態下核電的安全性值得信賴,是真知灼見。不過,日本核電的教訓,應促使我們冷靜思考與反思,在產能方面,除核電之外,還有風能、太陽能及納米科技能源可作為替代選擇;在核電站自身安全方面,各個層面都需要加強防範,應做到萬無一失,離危機越遠越好。

推薦閱讀:

日本成公敵 核泄漏失控 超三里島慘劇19萬倍
日本福島核輻射爆表究竟有多嚴重?
切爾諾貝利與福島核事故有哪些不同?
戰略核潛艇被摧毀會導致嚴重核泄漏嗎?
如何看待外媒報道福島三號機融化核燃料已掉落在安全殼底部?

TAG:恐懼 | 核泄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