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鴻信20周年春拍賣會皇極——重要宮廷藝術(下)
預展信息
時間:2017-04-26 - 2017-04-28
地點: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拍賣信息
時間: 2017年04月29日-30日
地點: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三層A廳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三層B廳
名稱:2125 清乾隆 御制碧玉浮雕纏枝蓮紋大燭台一對
尺寸::H:37cm×2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280,000-400,000
說明:清朝室內裝飾十分講究,也特別重視燈具,不論是材料還是造型種類都更為豐富、工藝更加講究,宮廷在已有的基礎上追求更加優美的造型和富麗的裝飾,應該說此時的燈具達到了中國古代燈具歷史上的一個新高峰。
此對燭台碧玉質,玉質溫潤,由底足、兩截柱、兩盤及蠟釺連接而成。頂端小盤外浮雕仰蓮瓣紋,上截柱浮雕卷草紋。中間大盤浮雕獸面紋一周,紋飾兇猛莊嚴。下截柱帶鼓腹,鼓腹上雕琢仰、覆蓮紋及如意雲頭紋。底足為倒置鈴形,浮雕覆蓮瓣及獸面紋,縱橫勾連,滿鋪器身。通觀此器,不但料大,且玉質凝翠滋潤濃脂,刀工細膩流暢,造型古樸厚重,琢刻規整,展現了宮造制玉的風範,透露出貴重典雅、富麗精緻的神氣,應為宮廷御用器。
整器色呈青綠,包漿溫潤古樸,遠觀宛若傳世古青銅器的「綠漆古」,符合乾隆當年提出的「返璞歸真」、「規仿三代之制」、「以古為宗而不臨於俗」、「刻鏤而不傷古雅」的玉雕藝術理念。清朝以前,和闐產的大塊玉料稀缺,直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後,隨著邊疆戰事的平息,從新疆專供皇家御用玉料陡增,為各類玉擺件的製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從現今兩地故宮舊藏的玉器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時期宮廷所用玉料以青玉和碧玉為多,比如交泰殿25寶璽中就有15件為青玉或碧玉製成,就連當年乾隆帝為了紀念和闐玉得以通暢輸入內地,所特製的刻御制和闐玉詩文大盤也為碧玉製成,可見乾隆皇帝對於這兩種玉料的偏愛。
燭台為一對,是一組供器中的一種。供器一般一組五件,包括一隻香爐,一對燭台,一對花觚,稱「五供」。五供又稱「五獻」,是將香、花、燈、水、果五種獻祭品獻於神壇之上。香插於爐中,可上達於三境十天,下徹於九幽五道。花插於花觚,奉獻諸天異境奇花。燭台點燈,使天界、地獄、我身俱光徹。水為奉獻諸天之寶漿,滌煉陰魂,恢復真形。果為奉獻諸天的瓊林珍果,並有結果而收之意。
來源:巴黎佳士得2006年春季拍賣會
參閱:《故宮博物院珍品大系—玉器》下,頁301,圖256
名稱:2126 清 翡翠雕獅鈕獸耳活環蓋爐
尺寸:H:22cm D:13.5cm W:21.5cm
年代:清
估價:RMB 600,000-900,000
說明:翡翠為玉石之一種,俗稱硬玉,主要產於緬甸。中國人自古就有好玉的風尚,用玉比喻人的德性,所謂「君子比德於玉」 講究「君子必佩玉」,「無故玉不去身」。中國人自古就有好玉的風尚,有清一代好玉之風盛行,並旁及到翡翠,上至王公貴族,下迄黎民百姓,皆趨之若鶩,而皇家對玉石,特別是翡翠之喜好尤其突出,大到殿堂及書房陳設,小到隨身的佩飾,皆有佳作。
翡翠行業自清朝以來曾經幾度滄桑,直到新中國改革開放帶來商業繁榮,市場興旺。所謂「荒年穀,豐年玉」,在今年的秋季拍賣會上,老翡翠創下了驕人的拍賣成績,北京匡時十周年秋季拍賣會上7475萬成交的清代翡翠觀音,北京東正2016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920萬成交的清翡翠九獅香爐等等,一次次刷出老翡翠拍賣高價,老翡翠又成為市場的「寵兒」。
此件翡翠香爐,穩重敦厚,器壁尤為厚實,可見用料時的大氣與不惜工本,刻工婉轉流暢,富貴與文雅兼得,是室內擺設的上選。然而無論從選料之精,用料之巨均令人瞠目,絕非尋常公侯巨賈可用。
爐蓋上雕太獅少獅鈕,一大一小,大獅方頭闊嘴,側首,前足握繡球,後腿微曲,軀體肥胖,四肢粗壯,鬃毛散披,獅尾捲曲,姿態甚是威猛;小獅前腿趴於大獅之旁,後腿支於蓋壁,軀體精瘦,形象生動寫實。太師是從西周開始就有的官稱,古文經學家認為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宋史?百官志》中說:「晉稱依《周禮》,備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少師是春秋時期楚國設立的職位,後歷代沿襲,並與少傅、少保合稱三孤。「獅」與「師」同音,獅是尊貴和威嚴的象徵,人們借用諧音,用一大一小兩隻獅子組成太師少師。其樣式常為一隻獅子懷抱幼獅或者兩爪間有一隻幼獅。借諧音太師少師,寓意輩輩做高官。
爐身圓口鼓腹,素樸無紋,兩側肩部雕琢雙獅耳,口銜活環。爐身之下有三矮足承托,足均為獸首柱形,近似馬蹄狀,莊嚴威武。整器造型莊重大方,風格古樸典雅,雕工精細,雕飾繁縟,雍容華貴,盡展了清代精彩絕倫的玉雕技藝。
來源:美國東海岸藏家舊藏
備註:附帶原裝舊配木座
參閱:北京東正2016年秋拍,馨翊軒——明清工藝美術專場, 1434 清 翡翠九獅香爐,成交價:920萬人民幣。
名稱:2127 清康熙 御制白玉描金西湖十五景插屏
尺寸:H:36.5cm W:14cm(帶座)
年代:清康熙
估價:RMB 1,500,000-2,000,000
說明:插屏是一種可組裝的屏風。宋代開始出現置於几案上或硯台邊、用以擋蔽風塵和觀賞的小型硯屏,屬文房用品。至清代,小型硯屏的結構基本上都是屏心與屏座分開、可組合安裝,所以通稱為「插屏」,其表面多碾琢繪畫題材的圖案。插屏又稱座屏,屏扇與屏座可裝可卸,故而得名。插屏是清代重要的宮廷陳設品,也是文人墨客情有獨鍾的一種文房雅玩。清代帝王對書房文玩的講究達到了空前的地步,插屏在形式、工藝、材質上也往往不吝成本,極盡精工,追求完美。本品即是康熙時期的宮廷御制玉雕插屏之代表。清代的玉插屏一般為玉屏心,配木邊框和木座。玉插屏是玉圖畫題材玉器的一個主要品類,所以,隨著玉圖畫玉器成為當時玉器的一個主流,玉插屏的製作數量和質量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插屏從工藝來看,雕工純熟,技藝精湛,應是蘇州制玉作坊鼎盛時期的精品,也體現出康熙的典型風格,是傳世於民間藏品中罕見的宮廷玉器。提到杭州的風光,首先浮現在我們腦海中的應該就是「西湖十景」。北宋蘇軾形象地將西湖比作人的「眉目」曰:「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清代,西湖十景因康熙欽定、乾隆題詩而有了一絲「官方指定」的味道。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品題西湖十景,御書「蘇堤春曉」等景名;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為沒處景觀御題七言絕句。西湖各處分布10座形制相同的御碑亭,亭子里立了石碑,每一塊都被贔屓馱著,石碑正面是康熙的題名,反面是乾隆的題詩。此插屏由整塊玉石雕琢而成,以上好和田白玉為材,整體十分厚重,以大塊和田玉料剖開裁製,玉色晶瑩,細膩溫潤,無雜質及綹裂。整器呈長方形,一面運用嫻熟的淺刻填金技法描繪西湖十五景,以西湖沿岸為景,配合人文、地理環境風貌,縮景入玉屏心。其所收錄景緻分別為錢塘江、鳳凰山,遠處西湖景緻有雷峰西照、清波門、平湖秋月、湖心平眺、錦帶橋,以及西湖對岸遠山上瑪瑙寺、僕夫泉、瑪瑙泉、杯泉、參寥泉、葛仙嶺、寶雲泉、初陽台等。一一羅列,參差錯落,布局章法猶如清代宮廷制式山水畫.清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同時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鍾」。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眾多描繪吟詠十景之繪畫、新西湖全景詩詞,十景被公認為西湖山水的代表。2012年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紫光霞蔚——古代書畫夜場?估價28000000-38000000的董邦達?雷峰西照圖立軸,一套十幅,余者九幅現藏台北故宮,此者由溥儀攜帶出宮流落民間,並由收藏家張珩世代收藏。《石渠寶笈續編》收錄的董邦達《西湖十景》軸亦為進御之作,系應乾隆在康雍朝基礎上繼續擴大圓明園規模之需所制,圓明園最著名的四十景中,即有仿西湖十景之景,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兩峰插雲」等。正因此有兼用為「設計稿」的考慮,本拍品亦如是,其精良製作,遠山近景一一羅列,構成一幅自然山水畫。亦應乾隆在康雍朝基礎上繼續擴大圓明園規模之需所制,有兼用為「設計稿」的目的。另一面光素無紋,充分體現乾隆帝提倡的「良才不琢」的制玉理念。整件玉插屏集成了所有清代乾隆宮廷玉器所需的特點,原配精美底座,構圖如畫,雍容典雅,雕琢細緻,工藝精湛,一絲不苟,宛如一幅立體的圖畫,讓置身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康熙帝為十景題字後,當地官吏將御筆所書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誌。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其間的人們感受詩情畫意的無限情趣,堪稱清中期宮廷御制文玩玉雕的精品,實為罕見。乾隆二十二年,迭經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對準格爾戰爭的完全勝利。這場戰爭對於乾隆意義重大,展現國富兵強、昌隆盛世的強國姿態,是乾隆帝一生之最高榮耀。回疆准葛爾部動亂平定後,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阻礙玉器發展的原料問題,充足玉料的進貢,使得製作大件文房用器成為可能。此插屏正在此背景下誕生,使其具有了遠高於觀賞擺件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來?源:倫敦佳士得2008.5.13,lot115.著?錄:《玉蕤》頁84,文物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館
名稱:2128 清中期 紫檀金漆掐絲琺琅宮燈成對
尺寸:H:54cm×2
年代:清中期
估價:RMB 120,000-200,000
說明:宮燈始於東漢,興於隋唐,至乾隆時期最盛,是宮廷重要的陳設與裝飾。各式宮燈分別懸掛在所有廳、軒、廊、榭、台、亭、室、宮殿、殿門、兩廊、迴廊和欄杆等處,若星芒散天,珠光撒海。清代元宵宮廷燈市的繁華,見證了宮廷宮燈藝術的繁榮。
此拍品呈一對,體量碩大,做工考究,其紋飾、工藝神似圓明園風格,極為珍罕。以紫檀木座為底,座分台足,台環鏤空西番蓮紋圍欄,足雕如意忍冬紋,其間則有蓮瓣相綴,盡顯高貴至尊。宮燈枱座以紫檀及銅鎏金相間組成,共分三部分,工藝極其繁複。主體部分木胎泥金燈座,通過犀利的刀工塑造成怪石嶙峋之模樣,不拘一格,生動形象。燈座頂端的托盤採用銅鎏金琺琅工藝,西番蓮與如意的紋飾充滿韻律,藍、白、紅、綠等琺琅釉色的搭配經典而華麗。托盤邊緣垂下一串串染牙珊瑚所制的珠串,形成珠璣垂簾,吊起一塊塊葉片狀的青白玉牌,玲瓏清凈,與托盤的金色相結合,既有金碧輝煌的氣概,又有淡泊素凈之風雅,且具「大業可成」之美好寓意。托盤之上置紫檀木燈罩,暗刻回紋,象徵富貴不斷,而整體則顯出古樸靜謐的氣質,充滿無可言喻的安定感。
這對宮燈造型別緻,在突出了富麗堂皇的皇室典範的同時,以色調沉穩的紫檀木作為上下頭尾,極具包容力,令整體感趨於穩定,將多種工藝製法完美融合於一體,美觀大氣,傳承至今,極為珍貴,堪稱清代宮廷御用品中的一件經典製作。
名稱:2129 清乾隆 百寶嵌蘇武牧羊圖掛屏
尺寸:H:70cm L:123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220,000-250,000
說明:掛屏呈磬形,以朱漆為地,上嵌玉石精製蘇武牧羊圖。朱漆地描金山水,鑲青白玉雕蘇武,蘇武頭戴風帽,面部鬚髮捲曲,身裹披風,一手持龍頭杖旌節,舉目遠眺,彷彿在遙望漢土。玉制三羊作食草狀,姿態各異,生動逼真。配以洞石、梅花、松樹為景,寓意蘇武剛毅、高潔的品格。
掛屏配如意雲頭掛鉤,紅木雕回紋與靈芝雲紋磬形邊框,邊框尖角外沿與兩斜邊腰部分別鏤雕、浮雕蝙蝠造型,底邊雙龍捲身托底,蒼龍怒目圓睜,長須婉轉,翹尾如雲海波浪。整個掛屏為磬形,寓意「吉慶」, 紋飾雕刻講究,工藝考究。
蘇武牧羊,據《漢書》載,匈奴單于為了逼迫使節蘇武投降,將其送到北海牧羊,蘇武不為所動,依舊手持漢朝符節,堅貞不屈,為後世所傳頌。
來源:紐約蘇富比2007春,lot628。
名稱:2130 清乾隆 黃花梨木大漆百寶嵌博古花卉圓形掛屏
尺寸:D:92.8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350,000-550,000
說明:本品為一件極其稀罕的黃花梨木鑲大漆百寶嵌博古花卉紋圓形掛屏,其精選黃花梨大料製成,比例勻稱,造型平穩大氣。此屏製作別出心裁,圓形,彩漆底板,木質細密,色澤深沉,邊框以回紋和平行的數道稜線為飾,簡潔疏朗,細緻流暢,撫之細滑圓潤,審之舒展耐觀,猶如天然而成。鑲釘有雙龍捧壽形的銅掛環。夔龍環形體較厚大,環身鏨花細密精湛,配之黃花梨框顯得更為雍麗。
掛屏作為一種懸掛性傢具,多置於廳堂文房之中,起裝飾作用。清代宮廷尤其喜愛使用裝飾,以達到富麗堂皇的裝飾效果,與其皇家身份相配,今故宮博物院多處宮殿內均有此類掛屏。此掛屏的屏芯,均塗漆地,漆色暗黑,在漆地上,均以各種彩色宮廷料片、碧玉、白玉鑲嵌博古花卉紋小景。眾物形態皆活靈逼真﹐色彩搭配上亦是豐富鮮艷,極具裝飾意味。花朵嬌艷欲滴,花葉藤蔓靈動自然,生動傳神,工藝神清功精,布局繁簡有序,紋飾突出,具有極強的立體感。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掛屏,用彩色料器作花朵,碧玉作花卉莖脈,白玉作盆景,對工藝的要求極高。掛屏另一面黑漆地上,描金繪七隻蝙蝠翩飛於縈繞祥雲之中,姿態萬千,神態各異,生動逼真,寓意「洪福齊天」,寓意吉祥。設計製作十分講究,紋飾雕刻、鑲嵌非常工整,且保存完好,極富情趣。通觀整器以百寶嵌技法將博古紋裝飾於屏風之上,集多種工藝技法之大成,既突出圖案之精美,又彰顯華貴之氣質,富有濃郁的古色古香的韻味,是為宮廷陳設重器。
來源:美國藏家舊藏
名稱:2131 清乾隆 御制紫檀雕雲龍紋文具盒
尺寸:38cm×21cm×15.3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1,000,000-1,600,000
說明:紫檀雲龍紋文具盒,選料上乘,木質細膩,顏色黑紫。長方形盒蓋,五面滿飾雲龍紋,龍形浮現於捲雲紋之間,器宇軒昂,盤曲遒勁。正是真龍天子主宰江山社稷之意,標誌其無上的尊貴。此盒製作精細,雕刻工整,為典型「紫檀工」。盒蓋與盒體相互扣合,口鑲黃銅如意形鎖口,背後為上下摺合圓形銅葉,其上均鏨刻纏枝花卉紋,工藝精湛,華麗凝重為美,盡展清宮器物的特點,為內務府造辦處用於製作清宮傢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備材料。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木材之一,清代對紫檀木的使用尤其多,特別是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間,國力強盛,大興土木,更使紫檀木顯得愈發珍貴,一木難求。紫檀生長非常緩慢,素有「百年寸檀,十檀九空」的說法。其緻密堅重,耐久耐腐,色調深沉靜穆。紫檀纖維結構細密不易折斷,可以多角度進行雕刻,尤其適合於雕刻繁縟的圖案,這些正順應了清代宮廷器物的製作特徵。清宮造辦處利用紫檀細密的質地和極高的可塑性,最終創製出了極具聲望的清代「官窯」宮廷傢具、以及各種器物。
清代宮廷傢具製作中的另外一個獨特現象是帝王直接參与其中,以雍正、乾隆兩帝最為積極。乾隆皇帝對宮廷器物的設計和製作極為關心,從圖樣到製作都要一一做出批示,清內務府檔案詳細記載著十七、十八世紀造辦處逐年所制的物品明細,乾隆皇帝多有躬親其事。不僅大件傢具,即使小件器物的包裝設計,也都不厭其煩地做出詳細批示。從宮廷檔案上看,高宗皇帝對放置文玩書籍冊頁的盒子也極為喜愛,其材質有玉制、木製、雕漆等,裝飾豐富,樣式繁多。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傢具(下)第278頁,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名稱:2132 清乾隆 宮廷御制亮白玻璃葫蘆式瓶
尺寸:H:19.3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1,500,000-2,000,000
說明:乾隆十四年 木作 十二月二十八日員外郎白世秀來說,太監胡世傑交賞達賴喇嘛鵝黃緞上身羊皮下身接銀鼠蟒袍一件……賞王朱米納木扎爾黑狐皮冠一頂……亮白玻璃葫蘆瓶一對、三色涅玻璃花瓶一件、紫色涅玻璃花瓶一對,……傳旨,著配匣包氈賽墊發報。欽此。於十五年二月初八日員外郎六十筆帖式八十一來說,大學士接報上帶來奉旨,賞公朱爾馬特車補登玻璃器皿不必賞。欽此。於十五年二月初九催總六十七等將以上之物配得杉木箱棉花塞墊黑氈包裹赴黃寺,交理藩院郎中巴咂拉賞訖。
器身呈扁葫蘆形,通體為亮白料制,葫蘆形,圓口,短束頸,平底,表面素工。底刻「乾隆年制」篆書款,瓶之造型為葫蘆,其形圓潤可人,生動討喜,典雅脫俗,可謂饒富意趣。葫蘆器型,自元代青花器開始已流傳,歷明清兩代而不衰,與葫蘆之藤蔓綿延,結實累累,籽粒繁多,萬代綿長的寓意有關連。乾隆年間,北京內府造辦處開始製造扁平葫蘆形玉質葫蘆器形,如本品仿軟玉作扁瓶葫蘆造型者則甚為罕有。料器在清代宮廷極受重視,造辦處於康熙年間成立的最早的作坊之一就是玻璃廠,聘用在華傳教的天主教士、耶穌會會員中懂西洋料器製作者,指導中國工匠,共同製造了大量的玻璃器皿用於宮廷陳設。
葫蘆諧音「福祿」,器形似「吉」字,故又名「大吉瓶」,有福祿萬代、福壽雙全之旨,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清代便將葫蘆形瓶作為吉祥用器而陳設於宮廷之中,尤以乾隆朝製品最為上佳。器形規範端莊,凝取天然葫蘆之造型,線條柔美,彰顯了帝國的昌盛與統治者追求完美的審美喜好。
名稱:2133 清乾隆 竹編大漆描金「大吉」葫蘆形提盒
尺寸:H:64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280,000-400,000
說明:此盒葫蘆形,木胎,髹朱漆,器面貼編竹。器身三層,底層為長方形蓋盒,四面貼編竹開光,蓋頂髹褐漆,陰刻四條填金紅彩五爪龍,中間為圓形
子母口,承托由兩個圓盒組成的葫蘆,兩盒外壁均貼編竹,上層圓盒兩面飾金漆「大」字開光,下層圓盒兩面飾金漆「吉」字開光,帽形盒蓋與長方形提梁連接,以兩鎏金銅環鎖相扣。此器為典型清代宮廷用器,實用性強。木框架將三層盒攏為一體,盒內可放各式餐具,方便攜帶,有可能是御膳房備用。整器器形精緻,色澤柔美溫潤,質樸優雅氣質,展現中國竹
編工藝之精美。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參閱:佳士得香港2014年春季拍賣會,乾坤薈萃-宮廷長物集珍,編號:3016清十八世紀編竹加漆「大吉」葫蘆式三層提盒,成交價:HKD1,240,000。
名稱:2134 元 金鏤空錘蝶龍穿花紋佩飾
尺寸:L:6.5cm
年代:元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中國的皇帝御制器物,以金胎器最為稀罕,迄今考古發掘中已知最早的黃金製品在商代,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歷經秦漢、唐代、宋元時期各朝的高度發展,金器製作至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熟。而明代金器以製作精良,異彩紛呈而著稱,但現存皇家傳世金器卻極為稀少,本品即為一例。本品一特色,即為金鏤空錘蝶雲龍穿花紋的飾裝飾技法,在佩飾正反面鏤空作裝飾,與器形相襯,更顯其富麗華貴。整器鏨刻技藝精湛,龍形簡約,優美流暢,雍容華貴,精緻大氣。
我國的金銀器精美絕倫,自古以來在世界享有盛譽,歷史悠久,而今此金佩飾歷經千年滄桑,仍流光溢彩,金銀是財富的象徵,統治階級尊榮的代表,更是永恆民族精神不朽的表現,金銀器則是經過熔煉和鑄刻而成的藝術化了的文化載體,是古今人們收藏寶物的對象。
名稱:2135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琅嵌百寶三鑲白玉福壽如意香薰
尺寸:L:46.5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550,000-800,00
說明:有清一代,如意作為吉祥與祥瑞的象徵,備受皇家推崇。乾隆三十年以後,歲朝供奉如意幾成定例,地方部院所出者不勝枚舉,這些如意造型精美,質地多樣,制藝窮極工巧,選用材質無所不包,裝飾手法變化多端,異彩紛呈。清人姚之元在《竹葉亭雜記》載:「年節王大臣呈進如意,取兆吉祥之義也。自雍正年間舉行,嘉慶元年,貝勒、貝子公等,以至部院、侍郎、大臣、督統,俱紛紛呈進兩份。」
此件三鑲如意,用銅胎掐絲琺琅工藝精心製作,銅質精良,掐絲工藝卓越。如意正背雙面滿工,為纏枝蓮紋,工藝一絲不苟,用料考究,紋飾既古雅又吉祥,飽滿華麗,色彩鮮明亮麗,製作工藝精湛。掐絲勾勒流暢,填料細緻準確飽滿,色彩豐富,諸色明妍,富麗堂皇。三鑲白玉吉子,浮雕雕富貴福壽紋,玉質溫潤瑩潔,雕工精良,器身正面鑲嵌彩色寶石,富麗堂皇,頗為華貴。背面鏨刻纏枝蓮紋,內開框鏨刻「乾隆年制」楷書款款,書體工整,嚴謹和度,風格俊朗。「三鑲如意」為乾隆朝因尚古而發展出來的獨特工藝設計創舉,形制具有富麗精湛的藝術風格,呈現出鮮明的皇家藝術特色,為清代中、後期如意形制的典範。
如意是清代宮廷中重要的陳設用品,無論是在正殿的寶座旁邊,還是在寢宮的案頭几上,都要擺上一支如意,以供帝王后妃賞玩。如意也是一種貴重的禮品,每逢內廷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皇帝后妃敬獻如意,皇帝也用如意賞賜臣工。清代曾以多種材料製作如意,而以銅胎掐絲琺琅工藝製作者極其罕見。
名稱:2136 清中期 金珀翡翠朝珠
尺寸:108顆
年代:清中期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說明:此串朝珠為金珀琢制而成,共108顆,以明黃色絲絛穿系,晶瑩剔透,富麗堂皇。在每27顆朝珠之間,有4顆翡翠「佛頭」間隔。在一佛頭下,還垂一翡翠「佛頭塔」,佛頭塔上以黃絲絛墜金屬鑲嵌翡翠「背雲」,頂端墜蠶頭狀翡翠「大墜角」。背雲佩掛時垂於背後。背雲兩邊有三小串紅珊瑚「記捻」,每串記捻下,各有一個「小墜角」,分別墜以粉色碧璽,美不勝收。
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狀如念珠,計一百零八顆。珠用東珠(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蠟等製作,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才得掛用。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
朝珠的各部分構成是有特定寓意的。總數為108粒寶珠,代表12個月、24節氣、72候;而4個佛頭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背雲則寓意「一元復始」;3串「記捻」表示一個月里的上、中、下三旬,總和為30天。朝珠由佛念珠衍化而來,是清代官服特有的配飾。按清制,只有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的官員,上朝時才能配掛朝珠。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此串以金珀為珠,明黃絲絛穿系,應為清代皇帝﹑皇后和皇太后御用之物。
來源:巴黎佳士得Lot225
名稱:2137 清乾隆 金彩鏤雕夔龍紋香囊
尺寸:H:9.2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320,000-420,000
說明:此件香囊造型獨特,瓷胎金彩作一扁葫蘆。葫蘆上部分可以打開,內部裝填香料。葫蘆身部鏤空雕刻,上半部和下半部為對稱的夔龍紋。香囊左右兩側有卷草紋及鑽孔,可穿繩懸掛佩戴。鏤空工藝使香囊的形制極為輕巧,便於日常的攜帶使用。。葫蘆象徵福祿,蝙蝠、壽字亦和祝壽相關,是為饋贈佳物。此件香囊工藝極精盡巧,紋飾寓意豐富吉祥,且造型精緻可人,盡顯清代宮廷御制華貴雍容之氣度。當為清中期皇室宗親內眷袖中至臻。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配系原裝精緻錦繩,倍添雅緻風采。
香囊在清代宮廷中使用較為頻繁,不僅可隨身佩戴,也可懸於帳室或閨房中,還可用於舟車步輦中,可以說成為當時的一大風尚。一般香囊都作開合狀,裡面既可盛放香料,亦可盛鮮花等,香味從鏤空處溢出。香囊的材質種類很多,存世尤以瓷鏤雕者較罕見,保存如此精美,實為不易。
來源:歐洲藏家舊藏
名稱:2138 清康熙 金地凸花花龍拐子福紋碗
尺寸:D:9.5cm
年代:清康熙
估價:RMB 160,000-220,000
說明:金彩是指一種採用黃金色釉上彩作為裝飾的制瓷手法。陶瓷器上裝飾金彩始於唐代,宋代定窯與建窯亦有燒制。宋周密《癸辛雜識》上記載:「金花定器,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入窯,永不復脫。」可見金彩的使用由來已久。元明時期金彩的使用增多,工藝上多為金箔貼金。清代普遍採用描金。清康熙時期,景德鎮陶瓷官窯在總結傳統宮廷製造彩料工藝的基礎上,嘗試著把金箔製成金粉,再加入氧化鉛用以降低黃金熔點,終於製成「本金」。直到這時,金彩工藝才真正屬於陶瓷彩燒工藝的一部分。其操作過程是:擂金粉、調合金粉、描金、瑪瑙刮金。用本金製作金彩瓷器加工難度極大。明暗之色取決於金粉薄厚,而過薄易產生「脫衣」。其次用金要一筆塗成,不加塗抹,水分適宜,溫度適宜,方可成器,否則金呈玫瑰色或紫色,失去黃金光澤。
本品口深腹,下承圈足。器形工整規矩,修胎細緻。通體施金彩,圈足露胎,胎質潔白細膩,而後於金彩之上淺浮雕變形夔龍紋一周,底足青花雙圈內落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篆書款。此碗所施金彩富麗堂皇,呈現出真金般的光澤,彰顯金碧輝煌、氣象萬千的帝王之氣。淺浮雕「夔龍紋」圖,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甚見功力,非俗匠所能為。
來源:北美私人藏家舊藏
參閱:《首都博物館藏瓷選》圖137
名稱:2139 清雍正 青花靈芝折枝花蓮葵口蝶耳小杯
尺寸:D:12cm
年代:清康熙
估價:RMB 450,000-650,000
說明:花瓣形杯口,口沿外撇,兩側飾蝶形雙執耳,杯形小巧,設計別緻。杯體與靈空優美的雙耳搭配,在整體視覺效果上達到均衡虛實之美,使得器形穩重而不失秀美。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圈楷書款。內外以青花勾勒葉瓣,分格繪兩層靈芝、花卉紋,青花發色青翠妍麗,構思新穎獨特,為雍正官窯仿宣德之物。
雍正朝歷時雖短,但景德鎮御窯廠在督陶官年希堯與唐英的督理下,工藝要求嚴格,「參古今之式,匯以新意,備儲巧妙」,較之前朝的制瓷器水平更為提高。當時的景德鎮御窯廠,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一切遵從喜愛瓷器的雍正皇帝的旨意,奉命燒造,甚至一些器型、圖案、品種也須御批審定和御出新樣。當時燒制的瓷器數量很可觀,並以工藝精細而著稱,其突出的特點是瓷質瑩潔,釉色齊備。雍正時瓷土選料精細,研粉、澄漿、制坯等工藝要求嚴格,燒制技術高,火候適度,因而胎胚堅白細潤,成型規整,器體輕薄。大器胎體勻稱,不顯厚重,小器愈加玲瓏。在雍正皇帝的提倡下,吉祥寓意紋飾成為器物上流行的裝飾主題。此杯其形俊雅端莊,胎質細薄輕盈,溫潤細白,所繪靈芝紋線條柔和,點染深沉,細膩生動,青花發色瑰麗淡雅,蒼翠欲滴,色澤純正,十分雅緻,為雍正官窯上乘之作,傳世品中極為少見。
來源:1995年香港蘇富比拍賣
參閱:中國嘉德2013年春季拍賣會,珍賞—古瓷集萃,編號:3246。
名稱:2140 明嘉靖 黃地暗刻綠彩雲龍紋方碗
尺寸:W:13.4cm
年代:明嘉靖
估價:RMB 380,000-500,000
說明:此件碗造型新穎奇巧,撇口,斜弧深壁,自方形底足逐步向外攀升,其曲線弧度的變化。全器內外裝飾以黃地、綠彩鳳紋圖案。凡紋飾部分,皆以細線刻畫後填綠彩,再以施黃彩為色地。器表飾綠彩雲龍紋,相間出現於四壁,器內口沿裝飾一周纏枝靈芝,碗心作一綠方框,內飾雲龍紋紋。所繪綠彩五爪龍紋,雙目圓睜,龍身蟠曲成弓字形,騰躍於天穹之中,有叱吒風雲之勢,盡顯巨龍之霸氣。黃綠彩釉相互映襯,搭配協調,紋飾排列有序,極富裝飾效果,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底落「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
嘉靖一朝流行各式奇巧難成的造型,雖終有成功之器,然所耗費甚巨,此方碗即屬一例。其成型需要將坯泥製成片狀粘接而成,製作工藝較圓器複雜,而燒造當中更易疵裂變形。明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蓋窯器圓者,碹之立就,倏忽若神。獨方物即至小,亦須手捻而成,最難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皆置之無用。」此式方碗傳世尚見青花、綠地紅彩、紅地描金、紅地綠彩等品類,紋樣為嬰戲圖、三友圖、雲龍紋、花卉紋,然查閱公私收藏情況,上海博物館有藏品與此相同,亦屬珍罕。備?註:附帶原裝木底座
參閱:1.北京保利2014秋季拍賣會,大明·格古,編號7428明嘉靖 黃釉綠彩鳳穿牡丹鶴壽紋方碗。
2.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拍賣會,大明·格古,編號4937明嘉靖 黃地青花龍紋方碗。
3.北京保利2011年春季拍賣會,「在望山荘」徐氏珍藏,編號7090
明嘉靖青花雲龍斗形方碗。
名稱:2141 清乾隆 御制白玉蒙兀兒帝國短刀
尺寸:L:35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50,000-100,000
說明: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新疆地方官吏與部族首領向清官進貢了大量的伊斯蘭風格玉器,當時稱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其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選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瑩。這與中國傳統玉器的留玉皮或雜色玉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目前我們所見清宮所藏痕都斯坦舊玉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系宮內工匠仿製,稱「西番作」。痕都斯坦玉其紋飾風格因造詣高超、工藝奇特,又具有異國情調,倍受乾隆皇帝的垂青,內廷一度流行仿製,清乾隆時命內務府設立了專門仿製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蘇州的專諸坊也有仿製。本品當即其時利用其風格製作而成,鑄造精良,絢爛奪目,極為難得。
短刀鋼刃白玉柄,木胎裹銀鎏金鏨花刀鞘。其中刀尖上翹,短刃彎似柳葉,玉柄柄首下卷,柄之兩端浮雕西番蓮紋;刀鞘為木胎包皮質,華美斑斕。主體為痕都斯坦式紋飾,採用嵌金工藝,具有濃郁的異域情調。既結合了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又表現出帶有西番風格的藝術風格,配合禮儀刀的獨特造型,更能體現中西文化的融合與貫通,不失為一件難得藝術珍品。
在清宮瓷器、玉器、金銀器、傢具等諸多器物上也非常常見,也是由乾隆皇帝親自命名的具有異域風格的一種裝飾手法,並多與清宮造辦處的各種工藝手法結合起來,形成了材質上乘、裝飾華美異常的清宮痕都斯坦的獨特風格,所出器物不但具有鮮明的痕都斯坦風格,而且各個精美絕倫,非常名貴。
來源:蘇黎世藏家舊藏
參閱:北京翰海2009春季拍賣會中國玉器,編號:1504 清乾隆 痕都斯坦玉柄刀
成交價:392,000人民幣。
名稱:2142 清乾隆 白玉圓雕鴨銜荷蓮擺件
尺寸:H:9.8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100,000-150,000
說明:鴨的藝術形象在藝術品中出現較早,商周的青銅器中即可見仿鴨形的鳧尊,亦常見於各個時期的陶瓷器、玉器及金屬器之中。《西清古鑒?紹興古器評》中記載:「鳧之為物,出入於水而不溺。……飲酒者敬能以禮自防,豈有沈湎敗德之患乎?鳧尊之沒,其意如此。」由此可見,鴨「出入於水而不溺」的自持之天性一直為古人所喜愛。唐代以後,鴨形器逐漸增多,至明時,鴨熏等文房器皿甚為流行。
玉鴨精選上等白玉料雕琢而成,瑩潤潔白,毫無瑕疵,呈卧式,造型寫實色澤純正溫潤,寶光內蘊。全器以圓雕、鏤雕、高浮雕及陰線刻等技法琢磨而成。玉鴨呈卧姿狀,體態肥渥豐腴,額頭圓豐,橄欖形眼,長頸前伸,長方喙銜以蓮荷,其蓮荷延伸置背上,荷葉墜墜,枝葉婉轉,散於兩側,自然流暢。鴨翅合攏身側,羽翅飽滿,背部圓隆,臀部微微翹起,生動可愛。身下琢片片荷葉似漣漪水波,雕工精細,線條一絲不苟,頗具新意,層次分明,全身絨毛均細緻刻劃,工藝即為細膩,體現出宮廷造辦處制器的超高工藝水平和藝術水平。
玉鴨銜谷為明清時期常見題材,作卧鴨穿蓮或卧鴨銜穗等,意趣不外乎文人「玉池春水」之閑情逸趣,或「科甲順利、連連進取、高中甲第」之寓意。明清時,通過最高殿試後再分三級稱三甲,一甲前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一名」即狀元。「甲」與「鴨」諧音。「鴨」寓意科舉之甲也。古人常描繪鴨子游弋水上,旁配蘆葦或蟹鉗蘆葦,寓意中舉。也有對出遠門的行人贈送鴨子或螃蟹者,祈禱前程遠大。本件玉鴨銜蓮荷用料完美統一,造型飽滿寫實,雕工嚴謹規矩,紋飾婉約中增添柔美華麗感,意境頗為動人,實為精美的宮廷案頭陳設擺件。
來源:美國藏家舊藏
名稱:2143 明 白玉圓雕文官像
尺寸:H:14cm
年代:明
估價:RMB 120,000-180,000
說明:白玉質,瑩潤無暇,圓雕中國古代明朝人物造型,長臉,廣頤垂耳,臉帶微笑,頭戴進賢冠,身著圓領長袍,袖口微廠,腰勒寬頻,俐落合體,雙手合於胸前,右手腕掛珠串一副, 派 著布履;身上衣袍無繁雜紋飾,以流暢簡潔線條勾勒衣紋自然褶皺,毫無拖沓累贅。人物神情、衣著、表情無一不透露出所應有的文質彬彬,衣冠儼儼,所佩戴冠宇似烏紗帽形制,文官腰板筆直,抬頭前視,姿態端莊而毫無諂媚阿諛之態,不卑不亢,令人稱嘆。其身著公署之常服而非朝服,透露出明代朝中對黃帝及文武官員日常儀態儀容之標準規定,工藝規整,琢磨精製。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明代冠帽,明朝的服飾制度。明朝建立以後,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明嘉靖七年(1528)定冠服制,仿古玄端(一種寬袖大袍)制。冠帽之制,以鐵絲為框,外蒙烏紗,冠後豎立兩翅(當時稱「山」),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線壓出三梁。
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髮。烏紗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為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隻帽翅,這兩隻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隻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而此玉雕人物立像上的帽冠為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雙手膜拜使人浮想聯翩,或為宮廷陳設供奉之物,研究價值極高。
名稱:2144 明 御制白玉席地螭龍柄銅鎏金裁紙刀
尺寸:L:22.5cm
年代:明
估價:RMB 120,000-250,000
說明:文人之所以如此喜愛裁紙刀,不僅是因為自古以來就有「君子武備」的說法,更因為裁紙刀的精湛工藝,可以體現出其主人的身份。據說1949年廣東解放時,葉劍英主管軍政大事。辦公桌上有兩件他十分喜愛的文房用品,一件是瓷筆筒,另一件就是象牙柄的裁紙刀。葉帥常用它拆看公文,可謂刀不離手。
此為一柄青白玉雕螭龍紋鎏金裁紙刀,其刀柄及刀鞘選用青白玉作為主材,刀身為銅鎏金,刀鞘及刀柄皆以和田白玉製成,白潤細膩,清亮油潤。刀柄末端飾有回紋紋案,刀鞘上則陰刻幾何紋飾作地,其上浮雕一螭龍形象,線條靈動優美,細節表現精巧,生動展現螭龍的體態神情。刀鞘上高浮雕一枚螭虎銜金環,活靈活現。此刀製作精良,素雅端莊,咫尺間如此匠心精工,合乎法度,金鑲玉寓意「金玉良緣」,堪稱尊貴吉祥與超凡脫俗的完美結合,當為文房用具上品。
來源:紐約佳士得2013春季拍賣會
參閱:1.北京東正2013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中國古董珍玩專場二,編號:0278?清乾隆?白玉鑲金龍紋裁紙刀,
成交價:517,500人民幣。
2.香港蘇富比2009春季拍賣會,中國瓷器工藝品,編號:1704 清十八世紀?白翡翠雕「穿花螭龍」紋
刀鞘連鎏金銅花卉儀伏刀,成交價:1,220,000港幣。
名稱:2145 清乾隆 碧玉雕痕都斯坦式寶相花紋蓋盒
尺寸:D:16.3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280,000-350,000
說明:寶相花是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之一, 又稱「寶仙花」、「寶花花」。盛行於隋唐時期。它是一種寓有「寶」、「仙」之意的裝飾圖案。一般蓮花為主體,中間鑲嵌著形狀不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它花葉組成。
本品碧玉制,圓形蓋盒,薄胎,蓋盒外壁通體浮雕纏枝寶相花紋,顯得格外豪華富麗。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通過器物外在的富麗華美而又不失典雅秀氣。從此器的器壁厚度等特徵可以判斷,應系宮內造辦處工匠仿痕都斯坦風格所制的「西番作」玉器。既吸收了痕玉植物圖案的特點,又保持了器壁一定的厚度,使其不損玉質之美,與痕玉的」蟬翅」薄胎相較給人一種堅實肥潤之感,更符合中國人對玉的理解。
據考證,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痕都斯坦這一地名是由乾隆帝親自考訂的,清代所指的痕都斯坦大約位於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西部。痕都斯坦玉最早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進貢入宮。乾隆皇帝對這類異國風格的藝術品頗為賞識,大量收藏之餘還數度賦詩稱:「璞韞崑山,鏤傳印度」,「西昆率產玉,良匠出痕都」,並贊其玉器「瑩薄如紙」,或比作「蟬翅」。又贊其琢磨精美:「葉簇見重層,刀斧渾無跡」,「細入毛髮理,渾無斧鑿痕」,「精鐫本鬼工」。正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痕都斯坦玉名氣大盛,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蘇作玉器。乾隆還曾授意內務府仿造痕都斯坦玉器,當時所仿作品被稱為「西番作」。不過這些「西番作」玉器並沒有亦步亦趨地複製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別緻、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
痕都斯坦玉素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獨特的玉石加工工藝及其玲瓏婉轉的異域風範深為仰慕新異的乾隆皇帝所鍾愛。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選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瑩。當地人相信玉做的餐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為實用的碗、杯、洗、盤、盒等器皿。
此件蓋盒選用白玉製成,體大壁薄,迎光可透。蓋盒圓拱狀,蓋壁滿雕花卉紋,花葉茂密。腹部橢圓,呈瓜棱狀,雕花卉紋樣一周,花飾繁縟,雕工精到。整體形態飽滿,玉質溫潤,玉璧如紙,紋飾考究,即體現了痕都斯坦玉流美婉轉的特點,同時也完美地詮釋了當時宮廷熱愛自然主義的裝飾風格,表現了與中國傳統玉器迥異的異國作風,對於清代玉雕產生相當重要的影響,使清代玉雕加入新的創作美感。參閱:《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圖錄》頁162-163,台北故宮博物院,1984年。
名稱:2146 清乾隆 碧玉雕夔龍紋游環蓋瓶
尺寸:H:28.6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300,000-400,000
說明:蓋瓶以整塊玉材治成,瓶體形制規整,質地堅實溫潤,色澤濃郁深綠,蒼雅斑駁,表面散布黑色斑點,為和田碧玉之典型特點。器形古樸大氣,帶蓋,蓋頂圓雕海棠形台階式為鈕,緊密貼合排列。蓋與瓶身以子母口相扣合,內深膛入底,口邊繞陰刀連續回紋,束頸,溜肩,貼頸處兩側飾龍首鏤環雙耳,耳內亦各套一活環,靈活光滑。瓶頸部雕飾一周蕉葉紋,疏密有致,富具立體感。腹部開光以錦地打底,以減地陽雕技法刻畫出夔鳳主題紋樣,圈足陰刻回紋一周,有龍鳳呈祥,平安吉祥之美好寓意,圖案紋樣的風格為仿商周青銅器味道,具有濃郁的宮廷氣息,從主題紋飾夔鳳紋推斷,或為後宮陳設器。
碧玉為軟玉的一種,在我國以準噶爾盆地南緣的瑪鈉斯縣產量最大,碧玉多用於作器皿,也有用來作首飾等。乾隆時期,中國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宮廷玉器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軍平定了准葛爾部和回部的動亂,掌控了新疆的局勢後,新疆的玉料便得以大量的輸入宮廷,解決了長期阻礙玉器發展的原料問題,宮廷玉器的生產也隨之出現了繁榮的局面,玉器品種也因而激增。清乾隆中期以後,碧玉成為宮中普遍使用的玉種,其質地細膩,內蘊深沉,如墨綠色凝脂,這種穩重與庄穆,博得了乾隆帝的喜愛。這位我國有史以來對玩玉、賞玉與擁有玉器最有興趣的一位皇帝,在其作為皇帝與太上皇的六十四年中,光是與玉有關的御題詩篇就有近千首之多。由於乾隆帝對於玉器的情有獨鍾,清代宮廷玉器種類繁雜,範圍廣泛,有冊與寶、祭祀類、陳設類、文房、日用、供器、恭進與賞賜等等諸多類別。
君子比德於玉,中國古代玉文化燦爛輝煌,影響至今。其中清中期的玉雕技術達到登峰造極地步,其選材、造型、雕琢工藝均精美絕倫,空前絕後。清高宗乾隆認為,古典器物樸素、精純、高雅、有意涵,他的這種古典主義情懷是繼承了宋、明以來文人好古的傳統思想。所謂「先王之盛德在於禮樂;文士之精神存於翰墨;玩禮樂之器可以進德,玩墨跡舊刻可以精藝,居今之世,可與古人相見」,這種好古的觀念,也就帶動了模仿古器物的趨勢。受乾隆尚古之情的影響,清中後期仿古玉的主要摹本是商周青銅器、春秋戰國及漢代的玉佩飾。其藍本主要取自《宣和博古圖》、《西清古鑒》等圖譜,這些以古彝器為藍本而製作的玉器,大多數僅僅是傳摹形紋,並不是全部複製,本品即為典型作品。
本品器形端莊典雅,構圖瑰麗飽滿,通身淺浮雕裝飾效果極強,雕琢細緻華美,繁而不亂,雍容大氣,表現出十分成熟的技藝和較高的藝術造詣,宮廷氣息濃郁。
參閱:《中國·承德——避暑山莊300年特展圖錄》頁52
名稱:2147 清乾隆 青白玉刻松竹梅詩文方形如意足筆筒
尺寸:H:28.6cm
年代:清乾隆
估價:RMB 260,000-350,000
說明: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準戰役取得勝利,出產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歸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和田玉玉貢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正由於乾隆的推崇備至,中國古代玉器發展至鼎盛時期,乾隆時期的宮庭玉作多以器皿擺賞件為主,無論是在數量上及材質上,歷朝各代都莫為其能。乾隆皇帝畢生作詩無數,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共收入了四萬餘首,約初略統計,乾隆為玉器題作的詩文,載入「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的,就有八百三十多篇,或鑒賞、或考證,觀其所存,顯示他對玉器的極度喜愛。此件筆筒整體造型規整,畫面構思簡潔而有章法,旋轉觀之,意趣逐漸展開,雕琢一改明代玉器古拙之風,詩畫結合,甚是清雅。若置於案間,伏案而觀,甚有悠遠淡泊之韻。
筆筒方形,以整塊質地溫潤之白玉精雕細琢而成。四方筆筒圓角直璧,筒壁薄厚均勻修整光亮,下出四足,外撇。筆筒兩面以淺陰線雕琢詩文詞句,一面雕行書詩文並蒼松翠竹瑞靈圖,另面雕折枝梅花圖並楷體詩文。全部圖案刻線之內均填金,清雅悅目,具有典型宮廷文房風格。
松竹紋一面琢唐人杜荀鶴《小松》 :「自少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到高。」並「雲」字圓章及「寧」字方章。
註解:出自唐朝 杜荀鶴詩詞,講的應該是一個人的才華慢慢的顯露出來,而別人還以為他只是一般的人,一直等到他有了大的成就別人才醒悟過來。
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縣)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曾以詩頌朱溫,後朱溫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學士,知制誥,故入《梁書》 (按應作《五代史記》;《梁書》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
梅花一面刻宋人 劉元載《早梅》:「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般。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干」並「山」字圓章及「竹」字方章。
又一面刻隸書刻乾隆皇帝御制詩文:「春花試問孰宜先?冒雪寒梅旾信傳。高士美人擬猶失,祗應呼是地行仙。」並「正」字圓章及「心」字方章。「正心」註解 :使自己的知、情、意與外界融合。也自然地會與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儒家提出的一種修養方法。這種心氣也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的感應相符。《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後理學家基本綱領的一部分。
最後一面雕篆書乾隆御制詩:「移種新松補舊松,囤圃已作翠陰濃。樹人可得能如此,體物兼忱啻宜忪。」並「白」字圓章及「岩」字方款。此件筆筒意趣高雅,陳設於案可與松竹梅花時時為伴,清宮舊物,名家遞藏,十分珍貴。
推薦閱讀: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藝術
※輕躁期重畫《陽台下》
※蓉的鉤編藝術
※英國藝術家Norman Arlott鳥類
※「六宮粉黛無顏色」賞歷代畫家筆下的楊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