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批判繼承文化觀的偉大理論創新

毛澤東批判繼承文化觀的偉大理論創新中共貴州省委黨校 作者: 徐初霞摘〓要:毛澤東把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貫徹於對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的批判繼承,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的文化理論,實現了文化理論上的偉大創新,指導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表現在:對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分析;從理論到方法貫徹批判繼承的文化觀;具體地批判繼承、改造利用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創立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毛澤東哲學思想。關鍵詞:毛澤東〓批判繼承〓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國優秀傳統哲學和文化的批判繼承、開發利用,是我們黨和毛澤東同志推進文化創新、發展先進文化的成功實踐之一。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資源廣厚。20世紀20年代以後,隨著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待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領導中國新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始終以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理念,對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遺產貫徹批判繼承的方針,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的文化理論,推動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實現了文化理論上的偉大創新。一、對於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辯證分析毛澤東從來不把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看成凝固的、單一的要素或成分,而是與看待外國哲學和文化一樣,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辯證分析原則,尊重歷史,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將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精華」就是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也即為古代勞動人民服務的代代相傳的精神價值系統,例如求真務實、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反抗強暴,等等。「糟粕」就是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如宗法等級、專制特權、鄙視勞動、因循守舊、天命神權、讖緯迷信等等觀念。毛澤東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①但「承繼」決不是無分析地全盤照搬,而是以辯證的科學分析為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辯證否定既是事物發展和聯繫的環節,也是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總結」歷史文化遺產,也就是將其分析出各種不同的文化要素或成分,包括優秀的和非優秀的、先進的和落後的、真理的和謬誤的、科學的和非科學的、民主的和封建的,等等,這些都分別歸屬於「精華」和「糟粕」之中。同時,在文化的發展進程中,精華和糟粕是彼此滲透、互相包含、對立轉化的。因此,毛澤東明確提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②例如,毛澤東對於孔子和儒學,認為「孔子的體系是觀念論,但作為片面真理則是對的,一切觀念論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樣。」③「觀念論哲學有一個長處,就是強調主觀能動性,孔子正是這樣,所以能引起人的注意與擁護。機械唯物論不能克服觀念論,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忽視主觀能動性。我們對孔子的這方面的長處應該說到。」毛澤東對孔子的「中庸」即「過猶不及」的思想也給予了很高評價,指出「『過猶不及』是兩條路線鬥爭的方法,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過』的即是左的東西,『不及』的即是右的東西。……這個思想……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④毛澤東對孔子的「仁」的觀念,則是批評的。指出:「『仁』這個東西在孔子以後幾千年來,為觀念論的昏亂思想家所利用,鬧得一塌糊塗,真是害人不淺。我覺孔子的這類道德範疇,應給以歷史的唯物論的批判,將其放在恰當的位置。」此外,毛澤東又十分肯定孔子哲學思想中的辯證法因素,他曾批評陳伯達「沒有明白指出孔子在認識論上與社會論上的基本形而上學之外,有它的辯證法的許多因素。」⑤毛澤東曾堅持認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這些都說明毛澤東至少在上個世紀30、40年代的延安時期,對孔子基本上採取了一種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分析態度,充分反映了他當時反覆強調的批判繼承文化觀。這一理論,既反對了「全盤西化」的主張,也反對了歷史文化虛無主義,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為我們黨領導中國的新文化建設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二、批判繼承:從理論到方法堅持對於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辯證分析,必然邏輯地得出批判繼承的結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必須批判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⑥。批判繼承的基本精神,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無論「取」或「棄」,都內在地包含著批判的精神,就是說,「取」並非是機械地照搬、因襲,而是批判地加以改造,賦予新的適合時代要求的內容和含義;「棄」也並非是一筆勾銷、簡單拋棄,而是「給以歷史的唯物論的批判,將其放在恰當的位置」,即進行辯證地揚棄。因此,無論「取」或「棄」,都是批判地繼承,「取」中有「棄」,「棄」中有「取」;「取」不離「棄」,「棄」不離「取」。單說「棄」,通過批判、剔除傳統哲學和文化中的謬誤、糟粕、「害人」的東西,汲取傳統中思維的教訓,使人變得比較地聰明起來,這就是繼承。文化建設中的批判繼承,既是理論又是方法。或者說毛澤東在堅持和貫徹對傳統哲學和文化的批判繼承中,又自覺地將其作為指導、作為方法。具體說來:一是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批判繼承傳統哲學和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建設新文化,也就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區分古代統治階級腐朽文化和民主性、革命性人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轉化,從古代舊文化中發掘出有利於中國現代新文化發展的積極因素,根據現實需要,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服務於新文化建設。這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優秀傳統哲學和文化相結合,用科學的理論改造傳統文化,始終堅持立足於現實、服務於人民的基本立場,堅持為我所用的原則,既不全盤否定傳統,也不無批判地兼收並蓄,而是根據現實的實踐,推陳出新,使其最終服務於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有機地統一、整合於中國的新文化之中。二是提出了全面的歷史的方法即古今中外法。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指出,研究歷史要用一種全面的歷史的方法。「通俗地講,我想把它叫做『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問題發生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把問題當做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這就叫做『古今中外法』,也就是歷史主義的方法」⑦。從時間上來看文化在歷史上的演進就是「古今」,從空間上而觀民族文化(己方)與外來文化(彼方)的交流就是「中外」,由此毛澤東拒斥「中體西用論」和「全盤西化論」,指出「文化上對外國的東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盤吸收,都是錯誤的。」「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但「西洋的東西也是要變的。西洋的東西也不是什麼都好,我們要拿它好的。我們應該在中國自己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西洋有用的成份。」「這不是什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是指基本理論,這是中外一致的,不應該分中西。」⑧這一「古今中外法」,打破了文化建設上的時空障礙,擴大了批判繼承的文化視野,從理論上徹底粉碎了中西對立、體用二元的思維模式,為文化的批判繼承和綜合創新掃清了思想障礙。三是堅持文化建設的「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雙百」方針是毛澤東在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即將進行大規模經濟文化建設的轉折關頭提出的。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爾後,毛澤東又系統深刻地論述了這一方針。認為,」在藝術方面的百花齊放的方針,學術方面的百家爭鳴的方針,是必要的」。他說,「所謂百家,就是100種花都讓它開放,不要只讓幾種開放。所謂百家就是諸子百家。春秋戰國時代有許多學說,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範圍之內,各種學術思想,正確的,錯誤的,讓他們去說,不去干涉他們」。」雙百」方針的中心內容是發揚學術民主,鼓勵學術自由,提倡正確的學風,允許不同學派的存在與爭鳴。「雙百」方針尊重文化規律,為正確處理文化繼承和發展中的思想問題與學術問題、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和階級鬥爭等關係提供了科學的方法。這一方針的提出和貫徹有力地促進了50、60年代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為各種文化思想平等對話,互相學習借鑒提供了平等的文化氛圍,有力的促進了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批判、鑒別、吸收和利用,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批判繼承的文化方針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三、毛澤東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的批判繼承、改造利用從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重要論著看,基本上提出和奠立了對於古今中外文化批判繼承的理論方針;《改造我們的學習》、《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著作及毛澤東有關書信,則是具體地批判繼承、改造利用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建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重要理論成果。其辯證的唯物論、唯物的辯證法、實踐的認識論,分別以「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知行統一觀」為標誌,完全是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關於實事求是的理論。「實事求是」一語,源出東漢班固所著《漢書·河間獻王傳》。書中稱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毛澤東將這句原指治學態度的話,從哲學的高度做了新的解釋。在哲學意義上,「實事求是」這一提法本來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本體論、認識論和辯證法高度凝聚的哲學命題,經過毛澤東的詮釋,一個富有新意的包含著唯物的本體觀、實踐的認識論和「個別與一般」的辯證法高度統一的命題,遂也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命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在「實事求是」中達到了高度的融貫和一致。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⑨另外,毛澤東對於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實」範疇,還不只一次地作過唯物主義的解釋和改造。其次,關於「一分為二」的理論。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作為哲學概念,如邵雍、朱熹等都有過明確的表述,方以智還有「合二而一」的論述。毛澤東多次應用和論述「一分為二」,並賦予其新的含義。再次,關於知行統一觀。知行範疇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重要範疇。知行關係問題是中國傳統哲學中貫穿始終的突出問題。曾先後提出過知先行後、行先知後、知難行易、知易行難、知重行輕、知輕行重、知行相須、知行合一等觀點。但是,關於這個問題,也始終並沒有得到完全科學的解決和回答。毛澤東在認識論上繼承中國傳統哲學的知行範疇,對中國傳統哲學中關於知行關係的各種見解進行科學地總結,並加以改造利用,明確指出,所謂知行關係問題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問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⑩毛澤東還曾批評黨內和革命隊伍中的機會主義、冒險主義、唯心論、機械唯物主義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離,以認識和實踐即知和行相脫離為特徵的,並總結說:「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B11在這裡,毛澤東顯然不僅賦予了傳統的知行關係以新的理論生命,而且還使它具備了真正的實踐品格。從毛澤東提出批判繼承方針的理論和實踐來看,其實質精神就在於「充分地利用遺產」和「批判地利用遺產」,並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其中既包含對待傳統哲學文化的正確態度,也包含對待傳統哲學文化的正確方法。參考文獻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頁。③《毛澤東書信選集》,第239頁。④《毛澤東書信選集》,第144、147頁。⑤《毛澤東書信選集》,第148頁。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頁。⑦《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0、406頁。⑧《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1-752頁。⑨《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頁。⑩《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頁。B11《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頁。
推薦閱讀:

大理石家居裝飾,小奢華宮殿范兒
大理客棧:有多少掌柜可以長久
大理洱海什麼時候去合適?
女人比敵人難對付的九大理由!
不是大理,不是九寨,這四個地方美得一塌糊塗!

TAG:創新 | 文化 | 理論 | 批判 | 偉大 | 大理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