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科技革命與世界文明中心轉移

論現代科技革命與世界文明中心轉移 

沈 律

(皖南醫學院科學技術學研究所,安徽蕪湖,241001)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導致德國的衰落和美國的振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迅速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使得美國很快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大國。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著順時針方向由西方歐洲大陸轉移到北美大陸。使得整個大西洋區域在各方面處於繁榮狀態。由於「冷戰時代」的結束及世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進行以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還將沿著順時針方向再次進行轉移,即從北美大陸及大西洋區域轉向東方亞洲大陸及太平洋區域。隨著未來一場更大規模的「東方文化復興運動」在世界範圍內爆發,中國將隨之崛起再度成為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來世界格局的演變將遵循這一古老法則。「分」則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經濟中心轉移之時,「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來將屬於中國。

[關鍵詞] 現代科技革命,世界格局演變,文明中心轉移,東方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民族崛起

1.引 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羅貫中《三國演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導致德國的衰落和美國的振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迅速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使得美國很快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大國。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著順時針方向由西方歐洲大陸轉移到北美大陸。使得整個大西洋區域在各方面處於繁榮狀態。由於「冷戰時代」的結束及世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進行以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還將沿著順時針方向再次進行轉移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沿著順時針方向轉移主要取決於世界科技、經濟、貿易交流的途徑和方式,古代由於為陸地交流,近代和現代由於為海洋交流,因此,從歷史上看錶現出順時針轉移),即從北美大陸及大西洋區域轉向東方亞洲大陸及太平洋區域。隨著未來一場更大規模的「東方文化復興運動」在世界範圍內爆發,中國將隨之崛起再度成為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當今世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美國的相對衰退,世界格局正在進行著深刻的變革,已從「二戰」後兩極東西方(東歐與西歐)軍事對抗狀態轉向南北方多極經濟競爭狀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矛盾將成為今後世界的主要矛盾。「冷戰」的結束標誌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正式衰落及其局部性(歐洲區域)東西方關係的緩和以及舊時代的終結。多極化經濟競爭結構的形成,預示著新時代的開始。南北經濟矛盾的加劇將會進一步演變成新的世界性東西方(東方亞洲太平洋區域與西方歐洲大西洋區域)關係的緊張。激烈的競爭將會對未來世界格局的變革產生重大深遠意義的影響。隨著全球性(世界性)東西方關係問題的解決以及東方思想文化、科技傳統的回歸復興,中國將在未來世界舞台上重新崛起,這一切將意味著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再次確立。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來世界格局的演變也將遵循這一古老法則。「分」則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經濟中心轉移之時,「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來將屬於中國。

2. 現代科技革命的掀起

對於目前世界上掀起的科技革命浪潮,美國、日本、西歐以及東歐等國談論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各種觀點、各種提法紛紛湧現,有的叫「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有的叫「產業革命」,還有的叫「技術革命」,此外也有叫「後工業社會」、「第三次浪潮」、「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經濟時代」等等。現代科技革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經濟發達國家出現了新的科學技術群及其相關產業群。它們是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相對論、量子力學、材料科學、能源技術、信息技術、耗散結構論、海洋技術、生物科學、生物工程、環境科學技術、城市工程、管理科學、協同論、突變論等等。這些新科學技術正在發達國家中不同程度地得到應用和發展,並已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對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變革以及世界格局的演變產生了廣泛深遠意義的影響。在當代誰能有效地發展和應用這些新科技,誰就能處於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的領先地位。

(1)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孕育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孕育和準備了。自由資本主義到上世紀末已經達到了它的頂峰。在二十世紀初,開始了資本主義的現代階段,也就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最深厚基礎(經濟基礎)是壟斷,表現在工業生產上尤其如此,與此相應的政治則是對內的欺詐和對外的侵略。而發達國家間的能源戰、資源戰往往是這種經濟和政治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各種新要求。

從工場手工業過渡而來的舊工業,由於設備簡陋,投資少,因此表現為規模小而且分散,十九世紀以來,工業生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首先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已相對集中,而出現的重工業和其他大工業需要高投資,多設備,密集勞動,這就使得資本的集中者掌握這些新工業成為可能。其次是專利制度的過分嚴格,新發明的技術往往集中在個別人手中,使他們得以利用新技術來發展自己的生產。還有與資本進一步的結合,人為地壓制了權力低、資本簿的企業。而權力大、資本厚的個別企業得以暢通無阻的迅速發展。應該指出,這種集中是有限的,因為最終不能完全集中於一個集團,更不能完全集中於一個人。所以高度集中並不能排斥競爭,相反會加劇競爭。競爭是整個壟斷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徵。集中和競爭對科學技術發展就產生了兩方面不同的影響。首先是抑制,當一種新技術出現後,某一公司或集團出於自身的經濟利益,買下這一專利,自己不用也不準別人來用。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別人採用了新技術就意味著自己的落後;另外,競爭也可以促進科技的發展。新科技往往意味著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利潤,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潤正是打敗競爭對手所必需的。

社會生產出現高度集中化的同時,則又表現為複雜化。傳統行業越分越細是社會生產複雜化的一種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生產的複雜化必然導致先進科學技術產生,應該看到,複雜化的生產也並不完善,有的甚至還沒有達到初具規模的地步。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生產過程的完善和定型化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相聯繫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生產的複雜化意味著分工的精細化。這時,從事於第一工序和流程生產的人們得以從專、精、深的角度考慮問題,並發現和發明新科學技術。當然還應該看到,人們從總體上來把握複雜化的生產時,由於需要考慮其間的聯繫,也會產生新的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方面摧毀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另一方面也極大了刺激了新科學技術的發展,這表現在戰時,由於戰爭的需要促進了軍事工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戰後軍事科學技術向民用科學技術的轉移,使得科學技術變成了新的經濟產業。新產業經濟的增長又反過來資助並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2)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爆發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首先在美國爆發科學技術革命,然後播及全世界。從開始發生到趨向高潮,時間很短,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是從自然科學技術的突破開始的,之後影響到哲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數學,並導致一系列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的產生。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現代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人類傳統的世界觀(自然觀、社會觀、思維觀、科技觀、人生觀、倫理觀、審美觀等)和思維方式。在嶄新的思想和方法原則基礎上建立了一系列新科學技術。如相對論、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量子生物學、系統科學、管理科學、海洋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生物工程、原子能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材料科學、電子計算機科學、微電子學、宇航科技等等。他們共同標誌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能力的巨大飛躍。並進而帶來了一系列新興產業,如:信息產業、生物產業、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宇航產業、管理工程產業、諮詢產業等等。這些產業現已成為西方世界寄希望的所謂「朝陽經濟」。其中尤其是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為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播下了火種,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已形成一種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由於微電子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了自動控制機器(電腦),已經可以有條件的代替部分特定的腦力勞動,就像其他機器代替體力勞動一樣,從而大大提高了自動化技術的水平。這些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使人類面臨著一場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所以,人們把這個時代稱為「科學技術革命時代」。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現代「科學、技術、生產三位一體,協同發揮社會功能。從而改變了世界各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結構,使得全世界的產業經濟、社會政治和世界格局為之震動。

(3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歷史的轉折年代。從以政治、經濟為中心的人類歷史角度上看,這時期發生了五件大事:第一,美國開始衰退 ;第二,蘇聯向美國提出挑戰;第三,中國國際地位開始上升;第四,歐洲經濟組織成為對抗美、蘇新勢力;第五,發展中國家開始覺醒。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科學技術表現為綜合化趨勢,科學與技術各學科不斷分化,與此同時,相互關係也越來越密切,這就是專業化分化同時的綜合化趨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學技術是這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科學技術更加如此。這種綜合化趨勢越發增強,並且導致現代科學技術網路體系的形成。科學技術的幼年期,各學科是分立的,而現代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的界限則越來越模糊不清,與綜合化趨勢相應的問題就是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計劃化」問題。科學技術綜合化與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大規模化,就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科學技術工作,對科學技術進行有目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從而更好地實現計劃目標。由於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及其研究規模的大型化和計劃化的驅使下,所謂「大科學」與「高技術」誕生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在各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物質生產的發展對科學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新要求,並且為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現代科學的進步,迅速轉變為強大的技術力量,並形成直接的生產力,為社會生產的發展開闢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說古代科學基本上與技術融合在一起,從整體上來說還是經驗性的,近代科學大體上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並與技術大體平行發展,那麼現代科學已經形成了十分龐大的理論體系,並且經常走在技術的前頭,據統計,由於採用科學技術成果而實現生產力的增加,二十世紀初為5-20%,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已達到60-80%,有的產業部門則為100%。現代「科學--技術—生產」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與技術,基礎與應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哲學與數學等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社會化,社會科技化,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成同一整體。從科學理論的提出到技術方法上的突破再到生產實踐上的應用,往往形成一個系統,成為一個轉化序列。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已向社會各個方面全面滲透,科學技術通過不同方式進入生產過程,其作用將越來越大,其步伐將越來越快,社會將更加科學技術化。與此同時,正是因為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緊密聯繫,它本身的發展就需要有多方面支持,並與社會生產的狀況息息相關。現代科學技術不再是以個體勞動形式為其研究特點,而往往是有組織的社會化集體勞動,政府的支持,基金資助,科學技術也更加社會化,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

現代科學技術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網路體系。新科學技術的不斷出現,學科分化越來越細,許多學科有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雜交,往往在各門學科相互聯繫的關節點上生長出更新的、更具有優勢的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學科群。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標誌著現代科學技術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的辯證統一。現代科學技術就是在這兩種矛盾過程中不斷進化發展。

總之,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成果輝煌,這首先表現為科學技術本身的深刻而廣泛的革命,其次表現為人類世界觀(自然觀、社會觀、思維觀、倫理觀、人生觀等)和方法論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它直接地影響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各個部門,使工業和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通訊、醫療衛生、文化藝術以及教育、法律、心理、宗教等各個方面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作為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的科學技術既是對現代社會發展和國家興衰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力量,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3.戰後世界格局之演變

二戰後的四十餘年,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雖然錯綜複雜,但世界格局的演變則是其中變化發展的主線。什麼是世界格局,所謂世界格局,從狹義上講就是指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則是在世界舞台上,各國政治力量基於自己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在一定時期內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全球性整體結構和表現形態。世界政治格局是各國政治力量之間的較量達到相對均衡的產物。雖然這些政治力量基於一定的經濟力量和科技、軍事力量而展開角逐,但在這種角逐中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都融合成綜合國力而出現在世界舞台上。這些政治力量作為系統中的要素在全球大系統中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即這些政治力量之間是不斷對峙、矛盾、組合、分化、再重組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由於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全球整體結構與表現形態,因此國家、地區之間的細微變化不會帶來整體格局的變化。世界政治格局不等於局部地區的政治格局。而是各種政治力量角逐形成的世界政治相對穩定的總的主幹結構。如果我們把世界政治格局看成一個大系統,那麼各種政治力量就是系統中的要素。各種政治力量在各自的層次上相互影響、制約、合作、鬥爭,從而導致世界舞台上各種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各種政治力量的不斷變化。尤其是具有重大影響政治力量的變化,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作用最為顯著。當然,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決不是某一、二個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種因素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相互抵消而形成的。一些因素要把它導向這方,另一些因素則要把它導向那方,我們看到的世界格局正是各種因素經過不停頓的、反覆曲折的鬥爭而呈現出來的相對均衡結果。

(1) 兩大陣營的對立與抗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美、蘇結盟也失去了現實的基礎。世界格局即從戰時兩大營壘—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國家集團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向戰後兩大陣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陣營轉化。1944年8月在華盛頓附近巴敦橡樹園,美、蘇、英、中四國舉行會議,擬訂了「關於建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建議案」,並建議這個組織取名為「聯合國」,翌年4-6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制憲會議,51個國家派代表出席大會,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它下設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與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共6個主要機構。聯合國憲章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的友好關係」。並規定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守會員國主權平等,以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爭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侵害別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不得干涉別國內政等原則。聯合國的建立,體現了各國人民對和平的渴望,體現了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烈火考驗的各國之間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差異進行的某種合作與共處。

但是,美、英執政者不滿於雅爾塔體系中的勢力劃分,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蘇聯屹立在他們的面前,力圖奪取戰略要地來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特別是由於東歐一些國家戰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更使他們感到不安,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訪問美國,在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他呼籲英、美合作,建立軍事同盟,以對付蘇聯的威脅。從此英美與蘇聯分道揚鑣,開始了長期的「冷戰」,而鐵幕演說則成了「冷戰時代」開始的標誌。

在丘吉爾「鐵幕」演說之後不久,美、蘇兩國為了各自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意識形態等目的,相互執行著遏制政策和戰略。西方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籠,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東方通過成立共產黨(工人黨),建立經互會,建立中蘇同盟,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以「冷戰」為特點的兩大東西方陣營的形成與對峙不是偶然的,這種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競爭,其緊張程度不亞於「熱戰」是有深刻根源的。首先,它是兩種社會制度根本對立的結果。其次根源於美國妄圖建立一個長期以自己為核心的全球系統。實現美國全球戰略和美國世紀的夢想。以及蘇聯妄圖建立全球霸權主義的野心。再次,根源於雅爾塔體系世界勢力劃分的不合理性,從而導致雙方勢力展開激烈爭奪。

(2) 兩大陣營的分化到三足鼎立

兩大陣營經過十多年時間,雙方都逐步走上了自身分化解體的道路。

首先,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社會主義各國之間應該是團結合作的關係,國家無論大小,地位一律平等,但蘇聯卻處處凌駕於其它社會主義國家之上,動輒組織圍攻,嚴重傷害了別國人民的感情。隨著蘇聯走上與美國合作主宰世界的道路,社會主義陣營也就趨向解體。1961年起,中國觀察員不再出度經互會和華約會議,阿爾巴尼亞也在這年被禁止參加經互會,並與蘇聯斷交。1968年8月因捷克斯洛法克進行改革。蘇聯便武裝入侵,干涉其內政。事後,中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其它國家共產黨強烈譴責了蘇聯的暴行。羅馬尼亞同時拒絕參加華沙條約組織的實戰演習,至此,社會主義陣營正式趨向解體。

其次,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隨著美國實力地位的日趨下降,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貨貝體系開始瓦解,西歐、日本經濟恢復後,便迅速增長,他們的獨立自主傾向日益加強,資本主義陣營開始隨之分化,無論是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還是日本,進入六十年代後,都不甘心擔當美國的馬前卒,而要與美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以此提高自已的國際地位。因此,美國再也不能絕對地控制西方陣營了。

再次,第三世界陣營的崛起。二戰後美國憑藉其超群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實力一直稱霸於世界。但到了六十年代,蘇聯也走上了與美國爭霸世界的道路,這與蘇聯六十年代實力增強分不開。尤其是軍事實力的增強分不開。同時也是大俄羅斯民族利已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六十年代還有一支重要力量的崛起,這就是第三世界陣營。他們成了反對霸權主義的主力軍。這樣就形成了六十年代美、蘇爭霸與第三世界聯合反霸的世界政治格局。其特點是:第一,美蘇爭霸是在兩大陣營分化過程中進行的,反過來又加速了兩大陣營的分化。第二,美、蘇這一階段的爭霸經歷了從激烈到緩和的過程。激烈也好,緩和也罷,僅僅只是策略上的變化,而不是戰略的轉變。他們爭霸的重點在歐洲,同時也遍及全球,從而遭到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各國的反對。第三,有些國家雖然與美、蘇關係密切,但不再是亦步亦趨,甚至很不滿意美、蘇在世界上的擴張稱霸。第三世界也有一些國家親蘇或親美,但這只是他們根據自身的國情選擇的反霸策略。而不能認為這些國家贊成美國或蘇聯稱霸世界。

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其第一層次就是美國集團、蘇聯集團、中國及其它第三世界國家構成的三足鼎立的大系統;第二層次有若干子系統,美國與日本、西歐相互關係形成傾斜性三元格局,即屬於這種子系統之一。它們在經濟和戰略上既有矛盾分歧,又要相互依賴。屬於第二層次關係的還有美國與其盟國組成的北約組織,蘇聯與東歐國家組成的華約組織的關係。第三世界國家組成的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等。在第二層次子系統下面各個地區國家又有不同程度的組合形式,如西歐聯盟、非洲統一組織、東南亞聯盟、孔塔多拉集團,這是屬於第三層次的系統。在這樣一個大系統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相互聯繫,蘇、美之間是互挖牆腳,對壘分明,他們與自己的盟國則來往密切,增強向心力。西歐、日本已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尤其是西歐,一向加強自身的聯合,同時又積極發展對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第三世界則在聯合反霸的同時也增加同發達國家的交流,爭取廣泛支持,從而形成了多層次、多因素錯綜複雜的世界格局。

(3) 走向多極化的東西、南北關係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蘇聯在世界上擴張的力量開始下降,美國則陷入越戰後國際地位下降,日本、西歐則廣泛運用新科學技術,使自己的經濟發展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第三世界經濟也有所發展,中國的力量也在逐步增強,這一切都說明世界正趨向多極化格局。西歐隨著其整體經濟實力趕上並超過美國正在向世界政治的一極發展,他們日益不滿於美國的保護傘和「越頂外交」,越來越希望聯合自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新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通訊手段的現代化,西歐各國之間的交流越加頻繁,國際間的合作和經濟一體化也有了進一步發展,歐洲共同體對西歐各國的吸引力也在加大,在對待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上,西歐各國雖然態度差異,但都感到不能落後於美國,並在法國首倡下一致行動,通過「尤里卡計劃」,決心走聯合振興西歐科技、經濟和政治的發展道路。

東歐雖然實力較弱,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自主意識增強,大多數國家開始探索適合自已國家國情的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羅、匈、保、民主德國都不顧蘇聯的壓力,以不同方式提出並強調小國應該而且有可能在國際上發揮自己的作用,聲明不能以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挾令各國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東歐國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與西歐恢複發展經貿聯繫。現在正在向發展政治聯繫過渡。

七十年代,日本成為經濟大國之後,也從依附美國的地位上升為平等夥伴,並積極鼓吹成立太平洋共同體。力圖通過經濟合作擴大自己政治影響。近年來,隨著它成為最大債權國,最大貿易順差國和最大投資國,使美國也有求於它。日本開始加緊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七十年代,中國自推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社會政治、經濟、科技體系結構更趨合理,國際地位更加提高。

七十年代,整個第三世界隨著新獨立國家進一步增多,經濟進一步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不結盟運動繼續向前發展,要求改變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鬥爭持續深入,第三世界大力開展南南合作,其領域與範圍正在不斷擴展。 總之,第三世界的作用正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儘管多極化還是正在發展中的新格局,有些世界政治力量要真正成為世界一極還需一個過程,但多極化中的各種世界力量已能對美、蘇起很大的牽製作用,對國際局勢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強,在世界多極化中,東西關係和南北關係是其中軸和核心,它們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

首先,在東西關係方面,進入七十年代後期,東西方關係主要表現為蘇聯與美國繼續爭奪世界霸權,鬥爭的形式表現為激烈對抗。但到了八十年代,對抗趨向緩和。由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後的新思維,1985年元月,美、蘇日內瓦會談商定恢複核武器控制談判。從而預示著東西方關係的解凍。中導條約和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條約的簽署、東歐的變革、柏林牆的推倒、前蘇聯的政治多元化及自由市場經濟的改革、德國的統一、華約的解散、前蘇聯的解體、波羅的海三小國的獨立、歐盟統一大廈的籌建,等等,共同標誌著「冷戰時代」的結束。一方面由於蘇、美兩國受到各自力量的限制及核戰爭的全球毀滅性後果設想以及蘇聯及東歐國家經濟的持續性衰退;另一方面也由於各自同盟國的分化與解體,限制了美、蘇爭霸勢力的發展。以及廣大第三世界反霸和爭取和平力量的增強。這兩方面共同導致世界「冷戰」格局瓦解。「冷戰」格局的瓦解則預示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相對衰落及其一統天下的歷史時代的終結。

其次,在南北關係方面,南北關係是指南方發展中國家聯合反對北方發達國家國際壟斷資本的剝削,要求改變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求得人類共同發展問題的解決。所以,他不光是個經濟問題,而且也是一個世界政治問題。從第三世界崛起的進程上看,開始南北談判則是第三世界進行國際鬥爭的第二回合,即謀求民族經濟的發展。(第一回合是謀求民族主權的獨立)面對舊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爭取發展各國民族經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已匯成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

東西問題與南北問題並不是毫無匯合點的雙股道,而是相互聯繫的兩個世界性問題。東西方關係的緊張,兩個超級大國對世界霸權的激烈爭奪,帶來了世界動蕩不安。受害者則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和平穩定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和平穩定的局面也決不可能建立在世界經濟停滯不前和不景氣的基礎之上。發展中國家經濟困難,容易引起局部動亂(甚至是局部戰爭)。因此,南北關係的解決是關係到全人類發展命運的大問題。隨著東西方關係的緩和和「冷戰」時代的結束,南北關係問題則開始更為突出。並將成為未來世界的主要問題。可以說,東西方軍事上的「冷戰」時代是結束了,而南北方經濟上「熱戰」時代則開始了。隨著世界歷史進程的加快,競爭將會越發激烈。但是我們相信在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下,積極發展聯合國的力量,和平是可以維護,發展問題也會終究獲得解決。

4.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世界格局演變的內在聯繫

二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與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關係密不可分,可以說導致戰後世界格局變革的根本原因就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爆發及其進一步發展。為什麼這樣說?根據科學技術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原理,我們認為:

首先,由於戰前世界格局的調整和變革,導致資本主義壟斷經濟的形成,社會的集中化與複雜化孕育著各種科學技術上的新需求,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速了這一需求的迫切性,因而導致大量新科學技術的產生,並在科學技術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的作用下,使得戰後整個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迅速從歐洲大陸及地中海區域轉移到美洲大陸及大西洋區域,並由德國轉移到美國。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從德國轉移至美國標誌著戰前世界格局的結束以及德國和歐洲時代的終結。

其次,由於戰後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浪潮接踵而至,全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激劇變化。資本國際化的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建立,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的重新改組。國際分工的進一步專業化,使各國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向前發展。在科學技術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的進一步作用下,世界格局又發生了重大變革。即從戰後的「冷戰」時代美、蘇兩極開始到「冷戰」時代結束,直至目前世界趨向多極化狀態,均標誌著美國作為世界科學技術、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時代的動搖以及美國及北美大陸大西洋時代的衰落。

科學技術總是通過其功能效應轉化作用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深遠意義的影響。何謂科學技術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

所謂科學技術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指這樣一個聯繫過程。即:「科學技術革命的爆發總會導致社會產業經濟革命的爆發;產業經濟革命的爆發又可導致社會政治革命的爆發;社會政治革命的爆發則又可導致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革;世界格局在激烈的變革過程中又可導致更新科技革命的爆發。(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政治革命—世界革命—更新的科技革命……)從而表現為周而復始、循環往複、回歸重現、循序漸進,呈周期性功能效應轉化,最後導致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不斷轉移及科技、經濟、政治體系等的重大變革。即新科技體系的誕生與舊科技體系的消亡;新產業經濟結構的誕生與舊產業經濟結構的消亡;新社會政治制度的誕生與舊社會政治制度的消亡;新世界格局的誕生與舊世界格局的消亡。每一次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都是由科學技術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所決定。科學技術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包括兩種效應。一是科學技術擴散效應,二是科學技術集中效應。兩種效應的辯證統一,導致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不斷轉移。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現象之所以發生,是由於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以及科學技術體系的結構與功能所決定。科學技術不是一個絕對封閉和絕對孤立的體系,而是一個廣泛與外界發生作用和聯繫的開放系統。因此,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要對創造它和掌握它的人類及其社會產生廣泛深遠意義的影響,從而導致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不斷轉移。這就是科學技術發揮周期性全息功能效應轉化作用的根本之所在,現將現代科學技術功能效應轉化規律(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的社會作用過程分述如下:

(1)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導致產業經濟革命

二十世紀是科學技術大發展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增長,由於世界大戰的緊張形勢,一方面推動與戰爭相關的科學技術發展,另一方面也扼殺和壓抑了與戰爭需無關的科學技術進步。

兩次世界大戰使得科技進入戰爭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戰場成了新科技的滋生地,戰爭成了新科學技術產生的催化劑。新科學技術革命爆發於現代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又給生產以巨大的推動。這場科學技術革命以微電子技術、生物技術、新型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四大基礎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為主要內容,以微電子技術為先鋒,以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為重點,以光導通信技術為前沿的新科技革命。它具有主要依靠擴大人的腦力,減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來提高生產力,是集約型生產革命為特點的一次科技革命。這與以往的科學技術革命依靠擴大人的體力和大量消耗能源來提高生產力的粗放型生產革命為特點有很大不同。隨著電子、化工、空間、原子能等技術的重大突破,一系列新工藝、新產品接連湧現,電子工業、高分子化工、航空航天、原子能工業等新的所謂「朝陽工業」部門的勃然興起,以強大的勢力取代過去傳統上的一些在競爭中失去優勢地位的所謂「夕陽工業」部門,如鍊鋼業、煉鋁業、造紙業、紡織業、化肥業、造船業、化工業等。新工業的發展和新生產技術裝備的革命一方面推動了工業新廠房和新設備投資的增長,同時新科學技術又使傳統工藝煥發青春。從而大大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戰後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長後的經濟又以強大而充足的資本資助和促進現代科技的發展。

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促進了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給整個人類社會以極其廣泛深刻的影響。然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並非是同步的,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仍然處於擴大化狀態。

(2) 現代產業經濟革命導致社會政治革命

戰後世界經濟總體說來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到低速發展再到高速增長的周期性變化過程。但其中各國經濟的發展,每一類型國家經濟的發展並不完全同步。

首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趨勢在進一步擴大。這是因為新科學技術革命條件下經濟發展既需要資金,又需要科技,更需要人才。而這些發達國家佔盡優勢。發展中國家要趕上發達國家就很困難。同時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又發端於美國及西方發達國家,且它們原來的經濟起點較高,科技基礎雄厚,科技人才資源豐富。而新科技的發展又抑制了對傳統礦產資源產品和自然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他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不斷擴大。

其次,在二種類型國家經濟內部發展不平衡也在進一步擴大。戰後西方發達國家唯美獨尊,英法次之,但日本和聯邦德國戰後在美國的影響下,均在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上進行了改革,建立了民主政體,實行市場經濟。同時廣泛利用新科學技術,從而得以跳躍式地向前發展。很快超過英、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與美國不相上下。這樣在西方世界美國一統天下的局面宣告結束。代之而起的是美、日、西歐三大經濟中心鼎立。

第三,戰後廣大發展中國家經過幾十年發展,經濟也出現兩極分化,亞、非洲最不發達國家越來越趨貧窮,西太平洋沿岸、拉美一些國家卻如雨後春筍,勃然而興。迅速趕超發達國家。有的已把一些發達國家甩在後面,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二十世紀七十、八十、九十年代以來,亞太地區已成為舉世矚目的新興經濟區,這個地區資源豐富,海運發達便利,經濟增長率一直領先於世界。隨著中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崛起,世界產業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調整。

由於世界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國尤其是各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經濟與科技,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體制的改革。「改革與開放」已成為世界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戰略口號,並在全球旋聲回蕩。不同制度、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大小、不同膚色的世界各國人民都以「和平與發展」為國際準則進行對話、交流、滲透、影響與合作,改革後的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體制又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與科技的增長,使得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地位迅速提高,並已成為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革的巨大動力,在世界舞台上正發揮著應有的積極作用。

(3) 現代社會政治革命導致世界格局變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科學技術的浪潮接踵而至,全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發生了劇烈變化。資本的國際化不斷加劇與跨國公司的紛紛建立,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的重新改組。國際分工的進一步專業化,使世界各國的科技、經濟聯繫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向前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範圍內的生產與消費已經形成了一個包括不同經濟體系、不同類型國家的彼此制約、相互依賴的矛盾統一體。各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它們的資本貿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發生一場核大戰,無異於集體自殺而同歸於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依賴程度也更加深入。過去那種「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的對立,或者說「北方工業」與「南方農業」的對立已經演變成「北方技術」與「南方勞力」的對立。國際分工已經演變成世界範圍內的工業產業分工。國際經濟體系已經形成了一個階梯形結構,發達國家從事於技術密集型產業,新興工業國家從事於資本密集型產業,一般發展中國家則從事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至於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由於雙方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政治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其間的經濟聯繫,政治交往與貿易往來也日益加強。加之雙方都想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從對方獲得有利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這樣一來,蘇聯、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與美國、西歐、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政治接觸也不斷增加。

世界經濟是世界政治的基礎,世界政治是世界經濟的前提,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就必然會有一個嚴密的世界政治格局產生出來,以適應它並為它服務。在戰後從「冷戰」到現在,基本上維持了四十多年的世界和平局勢,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人民的聯繫與合作不斷加強,世界和平力量進一步增長,「和平和發展」已成為世界主流。生產方式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也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友好往來,世界局勢已從相互對抗走向相互合作。美、蘇關係已從對峙走向緩和,「冷戰」的結束預示著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立和抗爭格局的告終。可見世界政治、經濟、 科技面貌已在大大改觀。國際之間、洲際之間、各國之間的相互往來不斷增多,各種雙邊的和地區的平等互利關係正在展開。相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合作與支持增加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也開始結束敵對狀態,彼此展開協商與對話。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由於世界格局的變革,對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和推動是極其重要的。

總之,世界政治、經濟、科技體系已經變成一個相互滲透,彼此交織的多層次、多線條、多方面的大系統,一個錯綜複雜的大網路,一個以東西南北關係為軸心,以主權國家、國家集團組織,地區性國際組織與聯合國組織為階梯結構的龐大的人類有機聯合體。 這種世界格局的巨大演變,在我們眼前展現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圖景。 世界格局的變革最終將更加有利於世界各國的平等競爭。促進世界各區域科技、經濟、政治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全世界文明進步。

(4) 現代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

縱觀世界近、現代歷史,橫察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格局之演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不斷轉移。正像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先生所表述的那樣,世界科技文明中心經歷了從17世紀的英國到18世紀的法國再到19世紀的德國,今天20世紀則是美國。現代世界科技、經濟、政治中心轉移到美國我們認為主要由於以下原因:

第一,美國利用歐洲移民,照搬了歐洲科學技術,繼承了歐洲科技傳統與文化傳統,在一些重大科技領域有所突破,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

第二,戰時、戰後美國的新移民政策極大地支持、鼓勵和吸引了全世界各類科技、經濟、管理人才湧入,他們為振興美國經濟、科技、教育、政治立下汗馬功勞;

第三,由於戰時、戰後世界局勢與格局對美國十分有利,戰火又未曾燒到美國本土,而美國卻大發戰爭橫財,使美國科技、經濟、政治形式一直處於良好的穩定狀態,並且得到極大的發展;

第四,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的移民國家,再加上適合其國的國家民主政體和法制體系以及合理的市場經濟制度,極大地鼓勵和促進了本國人民的開拓性和創造性,使美國人民的創新精神得到空前張揚,使得各種新思想和新方法都可以各顯神威,因而促進了美國科技、文化、教育、經濟、政治的極大發展。

第五,新科技的突破,美國是戰時、戰後現代科技發展的策源地,由於戰時、戰後全世界各類科技、經濟、政治人才的大量湧入,使得掌握大量現代科學技術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才都集中於美國,使美國成為現代科技革命的發源地。各類科技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聯繫、相互雜交,從而導致大量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得以勢不可擋地在美國掀起。

總之,美國之所以成為戰後現代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並不是偶然的,而是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是戰前、戰後世界格局演變的必然產物。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戰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的演變,美國獨攬唯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時代開始遭到世界各國的不斷削弱。加上現代科技的進一步擴散及新興科技被外圍邊緣國家所掌握,美國作為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開始動搖,前蘇聯(現俄羅斯)的軍事強大,西歐的復甦、東歐的覺醒、日本的崛起、德國的振興以及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獨立與進步,均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新興科技並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宗教、思想、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對其展開角逐。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正在從一極演變分化為兩極以至目前的多極狀態。美國作為全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霸主地位將會一去不復返。

5.「東方文化復興運動」與中華民族的全面崛起

「冷戰時代」的結束,意味著舊時代局部東西方(歐洲區域)關係的緩和與對峙狀態結束。但隨著南北經濟「熱戰」的開始,新的全球東西方(世界區域)關係將趨向緊張。東方亞洲太平洋區域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的崛起,將很快徹底取代西方歐洲大西洋區域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的繁榮。西方-歐洲-大西洋美國時代的衰落將不可逆轉,東方-亞洲-太平洋中國時代的振興將勢不可擋,未來的世界格局將發生根本變革。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新興科技,即大量的各種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技更符合東方人傳統思想和傳統思維方式。因此,東方世界的亞洲人民將以得天獨厚的先天思維優勢向前突破,未來科學技術革命的爆發點和策源地將在東方亞洲世界,東方世界文化傳統的回歸復興將大勢所趨,隨著更大規模「東方文化復興運動」的展開,未來東方亞洲太平洋中國時代的到來也將是大勢所趨。

(1 )「冷戰時代」的結束與中國的崛起

舊的局部東西方(歐洲區域)關係將被新的全球東西方(東亞與西歐)關係所取代。未來的對峙將從舊的軍事對抗轉為經濟競爭,但是隨著南北關係的緊張,南方發展中國家與北方發達國家之是的差距將會擴大,各發展中國家欲保持一定的實力平衡,即保持與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抗衡局面,維持世界和平與發展,就必須與發達國家展開競爭。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的競爭可能一時無法戰勝發達國家,而唯一可以進行實質性的抗衡力量將是有限度地發展軍事(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上很多發展中國家均可以自己生產核武器(如現以證實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等擁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無需其它國家的援助。軍事上的抗衡仍然是各國經濟、政治、科技發展的根本保證。核戰爭與生化戰爭的潛在威脅依然存在,但未來世界「和平與發展」將成為主流,核武器將以威懾力量被保存下來。隨著各國政治、經濟、科技體制的進一步改革,未來世界經濟將會飛速發展。科技的增長也將越發加快。並且會有全新的突破。新科技革命的烈火將遍及全球,但由於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貿易等發展的不平衡,世界格局的演變也將不可能向有利於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方向發展,新的世界格局與舊的世界格局的交替,必然帶來激烈的世界競爭和持續性社會動蕩,有時甚至表現為局部的軍事衝突。有的國家和民族因此而崛起,而有的國家和民族將因此而衰落。

未來世界將會出現三大經濟政治板塊。即:第一,德國、俄羅斯及歐洲共同體大廈的「歐洲板塊」;第二,美國、加拿大及北美洲共同體大廈的「北美板塊」;第三,中國、日本及亞洲共同體大廈的「亞洲板塊」。隨著世界經濟政治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進行,世界經濟政治重心將從歐洲大西洋北美區域轉移到北美太平洋亞洲區域,美國將成為這兩大區域的過渡帶。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歐洲及北美經濟的衰落將不可逆轉。(由於其老的「夕陽經濟」大於新的「朝陽經濟」),因此,美國未來將放棄歐洲大西洋地區,把經濟政治重點投放亞洲太平洋地區。這是美國未來註定的戰略選擇。再說,隨著歐洲統一大廈的建立,蘇聯的解體及加入歐洲世界,使美國對歐洲的影響將會日益減弱。甚至會拒絕於歐洲大廈門外。因此,未來美國的經濟政治戰略重點投放亞洲太平洋地區將是它唯一的選擇。這樣由於美國經濟與政治戰略重點的傾斜和轉移,必然打破舊的不平衡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格局,因此,在不久的將來,亞太地區的經濟將會以驚人的速度和方式向前發展,其政治影響力也會越發增大。所以,未來南北關係的緊張與緩和,將會自然演變為新的東西方(全球)關係的緊張。亞太地區將會成為今後世界競爭的焦點。各國都將把自己最好的科技力量、最雄厚的經濟實力、最充足的銀行資本投入此區域進行角逐。因此,此區域的發展與繁榮將是歷史之必然。未來新的世界科技、經濟、政治秩序將會以此新的東西方(全球)關係格局的形成而被確立。中國及東方亞洲地區將會因此再度崛起。

(2)「東方文化復興運動」與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

隨著舊的東西方(局部)關係的緊張與緩和,由此導致「冷戰」的結束及南北關係問題的突出。而隨著南北關係的緊張與緩和將導致新的東西方(全球)關係緊張加劇。隨著未來科學技術革命的爆發及東方亞洲思想文化、科技傳統的回歸復興以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現代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將不可逆轉。一定從美國一極轉移到舊東西方(東歐與西歐)關係為主的美蘇兩極,再轉移到南北關係為主的多極,再轉移到新的東西方(東方與西方)關係為主的中美兩極,最後轉移到中國一極。這是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未來世界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將屬於中國及東方亞洲。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轉移中國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

第一,中國作為東方大國具有幾千年的東方文化傳統,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待古代中國文化復興之時,中國將責無旁貸,無疑會成為未來世界文化潮流的先鋒並肩負起歷史的重任,領導世界前進。未來世界文化中心將進行轉移,並且一定回歸到東方世界。一定要從近代西方的機械、形而上學分析的思維觀轉向未來東方有機的、辯證的綜合思維觀,這是歷史之必然。我們認為,在未來的東方世界或全球範圍將進行一場「東方文化復興運動」,其影響力將遠遠超過近代發生在西方世界的那場「西方文藝復興運動」。 東方古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將是繼西方古代希臘文藝復興運動之後的又一次大規模世界性文化復興運動。它所產生的影響將會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推向一個歷史的新高峰。所謂東方文化復興運動即是指復興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代文化傳統,通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式,建立綜合的、有機的、辯證的、聯繫的、運動的、協調的天人合一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東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兩種科技文化基因的雜交將越發頻繁,其結果必然導致一個新的社會文明基因組的產生,就像當年西方世界獲得了中國的「四大技術發明」(火藥、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而引發「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一樣,未來的東方世界也同樣是在廣泛吸收西方優秀科技文明基因即所謂「四大科學發現」(交叉科學、邊緣科學、橫向科學、綜合科學)的基礎上引發一場更大規模的「東方文化復興運動」。並因此創造一個比西方世界更為優秀的社會文明基因組,世界文明中心將因此轉移東方。這點將成為一個不隨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世界文明中心的轉移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自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西方國家的社會文明已經經歷了幾次中心的轉移,現在已經轉移到美國,隨著西方文明的衰落,東方文明的崛起,一次大的世界文明中心轉移將不可阻擋。美國將成為西方文明中心轉移的最後一站。美國的最終衰落將預示著西方文明中心地位的終結。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崛起,必然要最終取代歐洲大西洋地區的衰落。西方文明中心地位必然要讓位給東方文明。隨著未來「東方文化復興運動」的真正爆發,這種趨勢將不可阻擋。未來的世界文明中心將轉移東方,而中國將成為東方世界文明中心的核心。因為下一個所謂「東方文化復興運動」,將是以復興中國傳統(春秋戰國)文化為特徵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中國將成為這場運動爆發的中心。未來的中國復興,最關鍵的事情是要造就一代新人。這一代新人不僅擁有一個優秀的生物信息系統,而且還要擁有一個優秀的社會信息系統。也就是,未來中國社會的振興最關鍵的事情是要在廣泛吸收全世界各國優秀文明基因的基礎上重建一個新的文明基因組。這個基因組應成為全世界範圍內最先進,最優秀的社會文明基因組。未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最重要的事情是發展科學技術,進行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對社會信息系統(軟體系統)進行改造,進行充實,使人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更優秀的社會文明基因信息。要不斷地加強科技教育,培養一大批科技人才隊伍,使他們成為肩負歷史重任的一代新人。只有這樣,未來的世界文明中心才能轉移中國。而在大力開發社會信息系統的同時,我們還要積極開發生物信息系統(硬體系統),要使中國人的體質更強壯,身體更健康,大腦更發達。他們可以廣泛地接受各種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的教育。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來完成各種創造性活動。總之,我們只有將優生優育和科技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造就一代新人,才能使這一代新人為中華民族和全世界創造人間奇蹟。中華民族具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並且人才倍出,科技文化基因豐富,曾為人類社會作出過巨大貢獻,無論在科學發現,還是在技術發明上都曾取得過輝煌成就。如果我們不斷地改革與開放,不斷地把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明基因與全世界各國最優秀的文明基因進行雜交重組,我們就一定能創造一個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基因組。中國就一定能取代美國,成為下一個世界文明中心。

第二,世界文明中心不可能永久在一個國家,也就是說任何一次科技文明大樹長成之後它都要衰老便走向衰亡,美國作為世界文明中心的命運也不能例外。隨著未來21世紀一場更大規模的新科技革命在中國爆發,中國將毫無疑問成為未來世界文明的中心。未來21世紀這場新科技革命的特點將是古代科技與現代科技的雜交、東方科技與西方科技的雜交、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雜交、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雜交。現代科技革命所產生的各類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的火種更容易播散到東方世界中國,在中國形成燎原之勢。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種子更容易傳播到中國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從而導致未來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質變。因為這些科學技術最符合中國東方傳統思想文化,所以其所產生的雜交效應、生長效應將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也無法取代的。從而導致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發生一場巨大突變。形成更新的未來科學技術體系。這場革命將在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及其交叉、邊緣、橫向、綜合以及數學等領域全面掀起。從而對整個人類的世界觀(自然觀、社會觀、思維觀、生命觀、倫理觀、審美觀、科技觀等)產生極其深遠意義的影響。此次革命所產生的全息效應將數十倍、數百倍、數千倍地超過美國爆發的現代科技革命所產生的全息效應。此次革命的突破將主要集中在各類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方面。例如:生命科學、人體科學、生物工程、人工智慧、生物電腦、系統科學、系統工程、空間技術、宇航技術、超導技術、環境工程、材料科學、信息科技、智能電腦、管理科學與工程等等方面。

第三,中華民族人口眾多,占整個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多力量大,待古代中國文化(春秋戰國文化)復興之時,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的優勢將會得到極大的發揮。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將充分顯示出來並擁有用武之地。中國人民的創造性、開拓性將以不可阻擋的優勢發揮出來,產生巨大的力量,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在未來新科技革命爆發之時,中華民族將人才濟濟,不可一世,中國人所產生的輻射效應將影響全世界。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既具有很長的海岸線和又具有眾多空運港口的陸地交通,因此,有助於國際、國內經濟貿易交流,建立國際、國內兩大市場。未來的經濟貿易方式除了通過海洋,還可以通過空中和陸地。因此,中國的海洋經濟貿易和航空經濟貿易、陸地經濟貿易前景十分可觀。這樣中國的經濟將出現更多的輻射點和輻射帶,從而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

第四,從產業經濟結構角度看,中國及亞洲的產業經濟將會以「朝陽經濟」的新生為標誌,而美國及歐洲將以「夕陽經濟」的老化為特徵,因此,在經濟力量的抗衡中,將自然導致美國的衰退和中國的振興。古代中國把四大發明(火藥技術、指南針技術、印刷技術、造紙技術)饋贈西方,導致西方世界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現代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將把四大科學發現(交叉科學、邊緣科學、橫向科學、綜合科學)傳送東方,同樣也會導致東方世界經濟昌盛、社會發展。中國的四大技術發明饋贈西方導致西方世界古希臘文藝復興運動的掀起,把西方世界推上了人類歷史的一個高峰;可以預測,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四大科學發現傳送東方,也將導致東方古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爆發,把東方世界推上人類歷史的一個頂峰。患得患失,這是人類史上一次有趣的東西方科技文化公平交易。因此將永載史冊。

第五,過去中國社會統治封閉、保守、落後,導致「八國聯軍」打入中國,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富,欺壓中國人民;而未來中國社會統治開放、創新、進步,「八國聯軍」再來到中國,將不可能是掠奪,而是進行積極投資、平等貿易、友好交往,促進中國的經濟進步與發展。因此,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經濟貿易中心,加上中國人民從古至今一直奉行友好合作與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因此,將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國家和人民與中國交往,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使中國成為未來世界的政治、經濟中心。過去美、蘇之間東西方(局部)關係的軍事對抗往往導致彼此的對峙,使局勢趨向于軍事衝突,而未來中美之間東西方(全球)關係的經濟競爭將導致彼此的合作,使局勢趨向和平,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競爭,前者會把世界帶到災難的邊緣,而後者則把人類帶向美好的未來。這種競爭尤其是有助於中國的發展,使中國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事業得以加速騰飛。中國人民勤勞勇敢、聰明智慧,只要我國長期堅持改革開放,我國巨大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潛力必將空前地發揮出來,振興中華民族就會指日可待。

總之,中國之所以未來會成為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決不是一種憑空臆想或臆測,而是未來世界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然選擇,是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未來世界文明中心定將回歸中國,回歸東方世界。中國及東方世界未來崛起將勢不可擋!6.結 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由於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的作用,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既是戰後世界格局演變的根本動力,也是改變戰後世界格局的主導力量。而戰後世界格局的變革則又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它們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爆發導致現代社會產業經濟革命的爆發,現代社會的產業經濟的增長又可導致世界各國社會、經濟、文化、科技、軍事、政治力量的彼消此長,從而最終導致世界格局的根本變革。

隨著未來世界新秩序建立,舊的局部性東西方關係將以軍事「冷戰」的結束而告終,而南北關係將以新的經濟「熱戰」加劇而突出。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隨著南北關係的緊張與緩和,南北關係的多極化將會轉變為新的全球性東西方關係的緊張激烈競爭。未來的東西方關係的緊張與緩和將會導致中國及東方亞洲地區的繁榮與富強。隨著東方文化復興運動的掀起及未來更大規模的科學技術革命在中國爆發,中國將再度崛起並屹力於東方世界。未來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說到底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中國作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員,應該對解決未來世界東西、南北關係問題做出貢獻,為未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為全世界文明進步事業做出貢獻。中國—東方的巨龍,歷史註定要騰飛,努力吧偉大的中華兒女!


推薦閱讀:

郇建立:從立法者到闡釋者:知識分子角色的後現代轉換
現代家居風水 十二生肖本命財位在哪?怎麼找?如何催自己財運
附現代「九宮八事」初級推斷實例:流年論九宮八事
現代簡約風裝修效果圖大全 150圖36款6戶型樣板間
七星現代風水學30分鐘簡化教程——第四步(視頻)

TAG:科技 | 世界 | 文明 | 現代 | 革命 | 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