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1~5) - 然然媽的博客
做人的習慣做人的教育,實際上是培養孩子為人的正確態度和品格。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的為人態度和品格進行教育,孩子無疑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這些習慣將直接影響孩子與人交往。第1種習慣誠信(1)教育實踐家馮恩洪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孩子什麼?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要引導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是做學問。」每一個孩子首先要學會做人,他才可能去做事、學習、與人交流。做人的教育,實際上是培養孩子為人的正確態度和品格。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的為人態度和品格進行教育,孩子無疑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這些習慣將直接影響孩子與人交往。言必行,行必果。——孔子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屠格涅夫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愛默生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伊索本傑明?魯迪亞德曾經說過:「沒有誰必須要成為富人或成為偉人,也沒有誰必須要成為一個聰明的人,但是,每一個人必須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在CCTV《對話》欄目中,主持人請微軟公司高級副總裁李開復按微軟聘用員工的標準給以下要素排序:創新、誠信、智慧。李開復毫不猶豫地把「誠信」排到了第一位,同時李開復向大家講述了一次難忘的經歷。有一次,李開復面試了一位應聘者,該應聘者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上都十分出色。在交談的過程中,應聘者主動向李開復表示,如果錄用了他,他將把原來公司的一項發明帶過來。李開復說:「不論這個人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樣,微軟都不能錄用他。因為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準則和最起碼的職業道德。」羅賽爾?賽奇說:「堅守信用是成功的最大關鍵。」一個人要想贏得他人的信任,一定要守信用。美國有一個青年,父親英年早逝,並留下了一堆債務。這個青年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借口父親去世而逃避債務,相反,他一一拜訪了債主,希望他們寬限還期,並保證自己將替父親還清所有的債務。債主都非常同情這位青年的遭遇,紛紛表示可以延期歸還。這個青年通過20年的努力,終於還清了父親留下的所有債務,甚至還歸還了利息。知道這些事情的人都非常感動,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這個青年是一個講信用的人,於是都來找他合作做生意。結果,青年後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實正是如此,誠信是人性一切優點的基礎,世界上才華橫溢的人並不罕見,但是,才華出眾的人就值得信賴嗎?只有誠信的人才值得信賴。誠信這種品質比其他任何品質更能贏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於人。誠信是立身之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產,它能讓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樑、光明磊落地做人,還能給孩子以力量和耐力。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誠信的習慣,不喜歡孩子撒謊。但是,許多孩子卻是說的一個樣,做的另一個樣;當面一個樣,背後另一個樣。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許多父母是既生氣又著急,對孩子來回訓斥甚至是懲罰,但是,這種方法有時卻促使孩子更擅長於撒謊了。其實孩子的這種不誠信的行為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後天的某種需要引起的,比如為了滿足吃的需要、玩的需要甚至是為了逃避受批評、受懲罰。從心理學來看,兒童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道德意識決定著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又反過來體現著道德意識。但是,由於兒童認識水平跟不上道德行為,常常會造成認識和行為的脫節。許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由於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強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造成他們說話不算數,答應人家的事卻又不做。孩子是否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經常出現言行不一、不履行諾言的行為,家長應該多從兒童的認識發展上來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成是道德敗壞而打罵孩子。如果父母從小就注意對孩子進行誠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養成誠信的習慣的。
那麼,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誠信的習慣呢?建議一: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教育孩子要誠信,父母自己首先要誠信。以誠信培養誠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曾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門,兒子要跟著一起去。她覺得孩子跟著很不方便,想讓孩子留在家裡,於是對兒子說:「好兒子,你別哭,你在家裡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給你燉肉吃。」兒子聽說有肉吃,就答應留在家裡。曾子把這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當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時,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問曾子磨刀做什麼。曾子說:「殺豬給兒子燉肉吃。」妻子說:「那只是說說哄孩子高興的,怎麼能當真呢?」曾子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孩子長大後就不會講信用。」於是,曾子與妻子一起把豬殺了,給兒子做了香噴噴的燉肉吃。父母的這種誠信行為直接感染了兒子。一天晚上,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簡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做什麼,兒子回答:「我從朋友那裡借書簡時說好要今天還的。雖然現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還給他,我不能言而無信呀!」曾子看著兒子跑出門,會心地笑了。「人無信不立」,為了培養孩子的誠信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誠信,不要說話不算話。有位母親經常警告孩子,如果撒謊,就用針把他的嘴縫起來。有人問這位母親:「如果孩子真的撒謊了,你真會縫上他的嘴嗎?」顯然,這位媽媽對孩子說的話本身就是不現實的,用這種方式來教導孩子不要撒謊是非常不可取的。
第1種習慣誠信(2)要糾正孩子的不守信用,家長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容易受到某種行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孩子就會受到暗示,跟著模仿。例如,父母如果答應了孩子星期天帶他到公園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臨時有事,也要先考慮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堅守諾言;如果事情確實比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並爭取以後補上去公園的活動。而且,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推遲或失約的事情發生,這樣才能取信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誘導孩子做某件事,總是輕易地許諾孩子某些條件,但是事後卻沒有兌現。孩子的希望落空後,就會發現父母在欺騙自己,他就會從父母身上得到一些經驗,那就是不守信的許諾是允許的,大人的言行也經常不一致的,說謊是允許的,等等。一旦這些經驗轉化為孩子說謊的行為時,父母恐怕要後悔莫及了。建議二:對孩子進行誠信品質的教育。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父母應該加強對孩子進行誠信品質的教育,從小就教育孩子守信用、負責任。告訴孩子,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沒有人願意和他合作的。宋慶齡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有一次,父母要帶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穿戴整齊準備出發了,只有宋慶齡仍然坐在鋼琴面前不停地彈琴。母親喊道:「孩子們,我們快走吧!」宋慶齡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但很快又坐下去了。父親問道:「孩子,你怎麼了?」宋慶齡有些著急地說:「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為什麼不能去,孩子?」媽媽問道。「爸爸,媽媽,我昨天答應了小珍,她今天來我們家,我要教她疊花。」宋慶齡說。「我還以為什麼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親說。「不行,小珍來我家會撲空的。」宋慶齡叫了起來。「要不,你回來後到小珍家去解釋一下,向小珍道個歉,明天再教她也沒關係。」媽媽出了個主意。「不行,媽媽!您不是經常教育我要信守諾言嗎?我答應了別人的事情,怎麼可以隨意改變呢?」宋慶齡堅定地搖著頭。「哦,我明白了,我們的慶齡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媽媽會心地笑了,「那就讓慶齡留下吧!」於是,父母帶著其他孩子去做客了。父母回家後,卻見宋慶齡一個人在家裡。「慶齡,你的朋友小珍呢?」父親問道。「小珍沒有來,可能她臨時有什麼事吧。」小慶齡平靜地回答。媽媽心疼地問:「小珍沒有來啊?那我們的慶齡不是很寂寞嗎?」宋慶齡卻回答:「不,媽媽,雖然小珍沒有來,但是我仍然很高興,因為我信守了諾言。」可見,宋慶齡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父母的職責是,教育孩子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兌現,如果經過再三努力仍沒有做到,就應該誠懇地向對方說明原因,並表示歉意。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在答應別人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認真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到,要量力而行。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做到,就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自己有能力做到,也應該留有餘地,不要輕易誇下海口。這樣,孩子在答應別人時,就會有章可循,起到一定的規範作用。進行誠信品質教育需要父母藉助實例、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誠信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誠信會帶來什麼惡果,誠信會有什麼收穫。在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市,10歲的漢森正在與小朋友在家門口的空地上上玩棒球。一不小心,漢森將球擲到了鄰居的汽車上,把車窗玻璃打壞了。其他小朋友見闖了禍,都嚇得逃回了家。漢森獃獃地站立了一會兒,決定親自登門承認錯誤。剛搬來的鄰居原諒了漢森,但還是將這件事告訴了漢森的父母。當晚,漢森向父親表示,他願意將替人送報紙儲蓄起來的錢賠償鄰居的損失。第二天,漢森在父親的陪同下,又一次去敲鄰居家的門,表示自己願意賠償。鄰居聽了漢森的話,笑著說:「好吧,你如此誠信,又願意承擔責任,我不但不要你賠償,還樂意將這輛汽車送給你作為獎賞,反正這輛汽車我也打算棄掉了。」由於漢森年紀還小,不能開車,所以這輛汽車暫時由他父親保管著。不過,漢森已經請人修理好了車窗,經常給車子洗塵打蠟,就像是寶貝一樣。他經常倚在那輛1978年出廠的福特「野馬」名車旁邊說:「我恨不得快快長大,好駕駛這輛汽車。我至今仍然不敢相信它是我的。」漢森還說:「經過這個事件,我更懂得誠信是可貴的。我以後都會誠信待人。」由此可見,誠信自有它的報償。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誠信,他就會收穫信賴;如果你的孩子付出虛偽,他就會得到欺騙。當然,誠信品質的教育必須從小時候培養,堅持不懈。大人應該教導孩子從小就做一個誠信的人,要始終如一地要求孩子,教導孩子出現缺點和錯誤時要勇敢承認,接受批評,絕不隱瞞。你可以在家裡多討論誠信的重要性,為保證使誠信成為孩子的一種優良習慣,你可以讀一些強調誠信重要性的書籍,給孩子講一些名人誠信正直的故事。針對社會上那種坑蒙拐騙的行為,父母要態度鮮明地進行批判,要讓孩子堅信,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是必將受到懲罰的。這樣,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第1種習慣誠信(3)建議三: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孩子不誠信的行為大部分是出於某種需要,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必然會尋求滿足需要的辦法,如果父母對這種合理需要過分抑制,孩子就會換種方式,以某種不誠信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林剛為了得到一個漂亮的書包而對媽媽說:「媽媽,你給我買個漂亮的書包吧,我們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有漂亮的書包,就只有我沒有了!」而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有漂亮的書包的,林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這樣說的。因此,父母應該認真分析孩子的需要,盡量滿足其合理的部分。如果孩子的書包確實比較破舊,就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合適的。當然,對於孩子的價值觀來說,漂亮並不等於貴,父母一定要明確這個觀念。要分析孩子的需要,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裡話,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測孩子的心理。當孩子向父母講述了他的需要以後,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現在可以滿足的,哪些是將來才能滿足的。然後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對不必當時就滿足的需要可以留到以後慢慢滿足;對於不合理的需要,則要跟孩子講明道理。如果父母不善於判斷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可以請教老師或其他的家長,也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避免盲目行動,給孩子「可乘之機」。如果孩子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指出來,嚴肅地向孩子講明道理,並督促孩子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同時,父母還可以講講信義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讓孩子懂得履行自己的諾言是多麼重要。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或者覺得事情無關緊要就放縱他們的缺點,這樣,孩子會不斷強化不良的行為,從而形成不良的品格,進而影響他的人生。建議四:不要懷疑孩子。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父母:他們要求孩子吃完飯在房間里學習半小時,結果卻每隔五分鐘進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懶;他們要求孩子去買件東西,也總擔心孩子把多餘的錢買零食吃。父母們的這些行為,往往導致孩子用撒謊來對抗,而父母們卻認為自己的懷疑是有根據的,這就更加滋長了孩子的不誠信。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馬卡連柯非常注意對孩子的信任,他認為,信任可以培養孩子的誠信。有一次,馬卡連柯派一個曾經是小偷的學生去幾十里外取一筆數額不小的錢。這位學生由於曾經是小偷,在同學的眼中被視為另類,幾乎沒人與他來往,他非常渴望得到信任。接到馬卡連柯的任務後,這位學生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問馬卡連柯:「校長,如果我取了錢不回來了,你會怎麼辦呀?」馬卡連柯平靜地回答:「這怎麼可能?我相信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快去吧!」當這位學生把錢交給馬卡連柯的時候,他要求馬卡連柯再數一遍。誰知,馬卡連柯卻說:「你數過了就行。」於是,隨手把錢扔進了抽屜。事後,這位學生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的:「當我帶著錢在路上時,一路上我在想,要是有人來襲擊我,哪怕有十個人,或者更多,我都會像狗一樣撲上去,用牙咬他們,撕他們,除非他們把我殺死!」馬卡連柯就是運用信任的方法培養了這位學生誠信的行為。因為,只有信任才能換來誠信。建議五:家長要敢於承認錯誤。英國政治家福克斯素以言而有信著稱。他所以能這樣,是他父親教育的結果。福克斯的父親是英國的富紳。福克斯很小的時候,花園裡有座舊亭子,他父親想將其拆除,並重新建一座新的亭子。小福克斯從寄宿學校回家度假,正巧趕上工人拆遷亭子,他很想親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樣拆除的,所以請求父親允許他推遲一些日子返校。但是,父親卻要他準時到校上課,爭論了很久,父親終於答應將亭子的拆遷日推遲到第二年假期,這樣,小福克斯就可以在假期趕上亭子的修建了。小福克斯回學校後,父親就讓人把亭子拆了重建。誰知,小福克斯一直把這事放在心上,一放假回家,就向亭子走去。當看到新亭子已經建好時,他失望地對父親說:「你說話不算數!」父親聽了大為震驚,嚴肅地說:「孩子,我錯了!言而有信比財富更重要。」父親居然真的叫人把新亭子拆掉了,在原地重新再蓋一座亭子,幫兒子實現觀看這一過程的願望。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有可能不自覺地對孩子講了一些不誠實的話,或者講過的話沒有兌現。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向孩子承認錯誤,這樣反而會贏得孩子的信任。有一位媽媽曾經給孩子講了一個撒謊後鼻子會變長的故事,孩子對此深信不疑。有一天,孩子在學校里又聽到了這個故事,於是回家跟媽媽說:「媽媽,以後我不會撒謊的,撒謊的人鼻子會變長的。你們也不要撒謊啊,要不也會長出長鼻子的。」這時,媽媽覺得有必要跟孩子講講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問題了。媽媽對兒子說:「孩子,其實這只是一個童話故事,在現在生活中,一個人說謊是不會長出長鼻子的,只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兒子有點迷惑了:「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謊了?」「當然不是,」媽媽回答,「一個人應該說實話,他說了謊話就會失去朋友,這比長長鼻子還要可怕。」年幼的兒子現在才真正明白,童話故事也是虛構的,但它並不是不誠實的表現,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勸人們要講真話。
第2種習慣禮貌(1)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梅里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岡察爾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約翰?洛克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孟德斯鳩良好的禮儀習慣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夠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從外表上看,禮貌是一種表現或交際形式,從本質上講,禮貌反映著我們自己對他人的一種關愛之情。所以,真正的禮貌必然源自內心。一位媽媽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成了學習上的佼佼者,惟一不足的是,孩子從小就不修邊幅。但是,這並不妨礙媽媽為他而自豪。孩子從小就是個學習尖子,不僅考上了北京一所高校,而且在學校里自己補習英語,計划去國外留學。大學畢業的時候,孩子順利地通過了托福考試和GMAT考試。就在面試合格,各項手續也順利辦下來,只等簽證就可以實現他的留學夢的時候,一件意外的事發生了!那天,媽媽陪著孩子去辦理簽證,孩子的心情非常激動。當聽到自己的名字的時候,孩子高興地站了起來,站起來的同時,孩子不自覺地咳了一聲,同時往牆角吐了一口痰。這個細小的動作被細心的秘書小姐看到了。秘書小姐走進辦公室,在一位官員模樣的人耳邊輕聲地說了幾句話。當這位孩子走進辦公室的時候,那位官員對他說:「對不起,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您的成績和能力雖然都非常優秀,但是,綜合素質方面還有些欠缺,我們不能給您簽證。」「綜合素質?」這位孩子有些意外。官員說:「是的,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成績和能力雖然很重要,但是,綜合素質是更加重要的,它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我們非常注重這項考核,事實上,許多人都是因為綜合素質考核通不過而得不到簽證的。」這位孩子有些沮喪地出來了,而媽媽這時已經明白,孩子之所以沒有得到簽證,因為他剛才的行為太不文明了。講究禮貌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可缺少的規範。人與人之間互相觀察和了解,一般都是從禮儀開始的。一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那些明智的和有禮貌的人們,他們特別謙虛謹慎,從不裝腔作勢、裝模作樣、夸夸其談、招搖過市。他們正是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言語來證實自己的內在品性。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孩子比較受人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些家長認為,現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係,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都是誤解。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再改就很難;另一方面,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可見,文明禮貌始終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那麼,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呢?建議一: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應該利用家裡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並給孩子做出榜樣。7歲的明明在接待家裡的客人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聰明的媽媽沒有當場在外人面前指責孩子,因為她知道批評和指責往往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這種做法本身也是不禮貌的。但是,這位媽媽並沒有忘記這件事,在客人離去後,媽媽把孩子叫到身邊,溫和地對他說:「明明,媽媽發現你對劉叔叔講話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這是不對的。當叔叔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應該說"謝謝叔叔』,你說是不是?」明明有所醒悟地說:「哦,我忘記了,對不起,媽媽,我下次會注意的。」這樣,媽媽通過在事後提醒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在處理相同的事情上,另一位媽媽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媽媽發現4歲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禮物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就微笑地對孩子說:「貝貝,你好像忘記說什麼了?」4歲的貝貝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說什麼,這時,媽媽對客人說:「謝謝您送禮物給貝貝,我代貝貝謝謝您!」4歲的貝貝聽了媽媽的話,意識到自己沒有表示禮貌,於是奶聲奶氣地說:「貝貝也謝謝阿姨!」
第2種習慣禮貌(2)同樣是提醒孩子講禮貌,兩位媽媽都沒有當場批評指責孩子,而是運用禮貌的方法來提醒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了運用禮貌的好處。可見,父母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使用文明的語言,在家庭中不要講粗話、髒話,家人之間多使用禮貌用語,說話要和氣。這樣,才能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建議二:凈化孩子的語言環境。孩子不文明的語言一般都來源於周圍的環境,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要凈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有一個上小學的男孩,滿口髒話,經常欺負女生,甚至對女老師也很不恭。 父親如此當著孩子的面侮辱自己的妻子,而且不顧有外人在場,孩子怎麼可能講禮貌呢? 當父母發現孩子說髒話時,要找出孩子說髒話的「根源」,盡量讓孩子遠離或少接觸那種不良的環境。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限制孩子與經常說髒話的同學來往;也可以和教師取得聯繫,藉助老師的力量促進其他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還可以和孩子同學的父母取得聯繫,一起幫助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建議三:培養孩子注重個人禮儀。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地向孩子強調注重個人禮儀的重要性,父母應該注意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孩子注重個人禮儀。1.儀容儀錶教育孩子保持儀容儀錶的整潔,要把臉、脖子、手都洗得乾乾淨淨;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注意口腔衛生;經常洗澡,保證身體沒有異味;衣著要乾淨、整潔、合體。2.行為舉止目標就是「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卧如弓」,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方面提出要求。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無精打采、聳肩、塌腰,千萬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擺動,步速適中,防止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3.表情神態教育孩子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與人交往要面帶自然微笑,千萬不要出現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癢、摳腳等不良習慣動作。4.言談措辭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沒關係」等。要求孩子做到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語言,簡潔得體,既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啰嗦重複。父母向孩子強調文明禮貌的常識時,不要用教訓、命令的口吻,而是要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若出現互相擠撞,不要惡言惡語,要抱理解、寬容態度;要求孩子做到行為文明,如,和人見面時主動打招呼、和別人說話時專心、愛護公共環境、遵守交通規則等。建議四:要求孩子禮貌待客。每個家庭都會有客人來。父母要試著讓孩子學會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禮貌待客。在這方面,我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
第2種習慣禮貌(3)
禮貌待客的禮節有:1.迎客迎接客人進屋的時候,主動幫助客人放衣物,請客人在合適的位置落座;主動送上客人想喝的飲料;遞接物品要用雙手。2.交談教育孩子主動、大方地與客人交談,不要拘謹,讓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裡一樣。3.送客教育孩子,在客人要走時應禮貌挽留,說「您再坐一會兒」、「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離後說「再見」、「有空常來」。4.做客做客的時候要讓孩子保持整潔,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不能粗聲粗氣,要談吐文雅;不經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裡的東西;告別時,要說感謝的話,如「今天飯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沒有講禮貌的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現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總會強迫孩子講禮貌,比如有客人來家裡,孩子躲在房間里不出來,不與人打招呼,家長非得把孩子拉出來跟客人問好,結果,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事實上,父母這種強迫的行為本身就是不禮貌的。孩子不願意與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從小就很害羞;孩子認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與自己沒關係;或者他正在做作業,一時忘記了打招呼……這時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導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實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應該在事後告訴孩子:「與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禮貌,你去別人家裡時也希望受到別人的熱情歡迎呀!」這樣,讓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他的禮貌舉止才會發自內心。建議五:尊重你的孩子。文明禮貌看起來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修養。有自尊的孩子會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說話時往往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你對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說,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德國有個家庭,母親包莉讓孩子幫助做什麼事時總是對孩子說:「請你幫我……好嗎?」,「請你……好嗎?」從來不會說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強硬的命令語氣讓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親總會說聲「謝謝」。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父母總會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塊看電視時,如果父親想換一個電視節目,總是先對孩子說:「傑克,我們換個頻道看看好嗎?」過聖誕節時,父親給孩子買了一個高爾夫球台作為禮物。有一次,父親想與一個朋友一起玩一下,父親就問孩子:「傑克,能不能把高爾夫球台借給我玩一下?」這位父親認為,既然已經是送給孩子的禮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誰要使用這個物品,必須和孩子商量。父母的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們都養成了彬彬有禮的習慣。由此可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時,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間的尊重,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建議六: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有些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並不是說孩子是自私的,而是幼小的孩子還不知道怎樣去關注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有一次, 可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學時主動 同時,要有意識地向孩子介紹親朋好友的性格、優點,鼓勵孩子學習他人的優點,並且父母要教育孩子謙虛謹慎,不驕傲自滿,正確看待他人的缺點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讓孩子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孩子們有時會做一些不尊重別人的行為。例如,喜歡叫別人外號,見到殘疾人會上前圍觀,見到別人陷入困境會加以嘲笑,看到別人倒霉會幸災樂禍。孩子這樣做,有時是因為想看熱鬧,好奇,有時是想開個玩笑,有時則只是盲目地跟著別的孩子做。他們並沒有理解這樣做是不尊重別人,沒有意識到他們這樣做會傷害別人的心靈。當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先要平靜地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有針對性地指出孩子這樣做的壞處。父母要讓孩子設身處地體會到不受別人尊重時的感覺,要讓孩子知道,有教養的孩子應該同情別人,幫助別人,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受到尊重,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3種習慣愛心(1)對好人仁慈比對富人仁慈更有益。——西塞羅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盧梭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則先從別人開始。——狄更斯仁慈必須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之上,而絕不能取代正義。——亨?喬治愛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質,它是人性的基礎。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就是一個冷漠的人,一個與社會脫節的人。古今中外,愛心被認為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和社會的靈魂。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講「王道」,都以愛為核心。費爾巴哈說:「新哲學建立在愛的真理上,感覺的真理上。」「愛是存在的標準——真理和現實的標準,客觀上如此,主觀上也是如此。沒有愛,也就沒有真理。」由此,他建立了以愛為基礎的新哲學。1990年5月,北京女中學生梁帆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邀請,前往諾維克城參加「世界兒童為和平為未來」的聯誼活動。當梁帆看到高懸在賓館門前的50多個國家的國旗中,竟然沒有中國的國旗時,立即對負責人說:「一定要升起中國國旗!因為我在這兒。」她堅定地對負責人表示,如果找不到中國國旗,她將親手做一面五星紅旗。負責人被梁帆的愛國精神所感動,當即派人升起了中國國旗,並誇獎梁帆道:「你是一名合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愛心的產生,是基於個體的社會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而是在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漸形成的習慣性心理傾向。為什麼現在有些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捨不得對別人付出一點點愛呢?其實,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愛心的。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嬰兒一歲前就對別人的情感有反應,如果旁邊有孩子哭,他會隨之一起哭;一兩歲時,孩子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並有了試圖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到了五六歲時,孩子開始進入認知反應階段,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麼時候該讓他獨處。這些都是孩子愛心的自然表現,但如果後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那麼他的愛心就會逐漸消失。因此,孩子有沒有愛心,關鍵在於家長的引導和培養。對於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而言,沒有什麼能比愛和善良更重要的了,這是孩子將來親和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孩子的愛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仔細觀察我們的周圍,不難發現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愛心教育並不盡如人意。有的家長認為,現在就一個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麼,我就給他什麼,圖的就是讓孩子快樂幸福;也有家長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多學點知識技能,在聰明才智上超過別人,至於其他方面,用不著怎麼教;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任性一點很正常,大起來自然會好的;更有甚者,還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現視為孩子的聰明、好玩,而加以縱容。前面說過的彬彬,不捨得與母親分享他的東西,沒有同情心,就是因為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不注重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造成的結果。那麼,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的愛心呢?建議一:給孩子做關心別人的榜樣。俗話說: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愛心,父母必須從自己做起,從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做。當代著名的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有一次意外地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隻雌性的成年斑鳩在看到一隻狼或者其他食肉動物接近它的孩子的時候,便會假裝受傷,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窩,好像它的翅膀折斷了。這時,食肉動物就會放棄攻擊小斑鳩轉而攻擊成年斑鳩,希望能夠捕食這隻「受傷」的獵物。一旦這隻成年斑鳩把這隻食肉動物引到一個遠離穴窩的地方時,它就會振翅飛走。這種方法往往能夠取得成功,當然,有時也不免遭到不測。斑鳩就是用這種富有愛心的舉動來保護幼小的斑鳩,使它們能夠活到成年,繁殖後代。而小斑鳩在耳濡目染成年斑鳩的做法後,也會仿效。由此可見,愛心是一種後天強化的行為,只要父母提供榜樣,孩子就會模仿。因此,父母在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的同時,更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對孩子起示範作用,在家庭中營造愛的氛圍,感染孩子的心靈。有一對知識分子父母,他們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總是以身作則,並以此去引導孩子。他們孝順長輩,在家裡,總是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逢年過節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父母總是讓孩子知道,還常常請孩子發表意見該送長輩什麼禮物。逢到單位組織旅遊或搞活動,如果能帶家屬的,他們總是帶上孩子和長輩,既讓孩子與長輩都能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對長輩的關心。第3種習慣愛心(2)他們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總是溫和、體貼,還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他們夫妻之間互相關心,在餐桌上,總是不忘給愛人夾一筷對方愛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的時候,他們總會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他們還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著急,我來幫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等。這樣,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學會了去愛他人。建議二:移情訓練。愛心培養還需要移情訓練,可以經常讓孩子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可以啟發孩子:「想想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難受,我們快去扶起他,幫他擦擦臉。」這樣,孩子的同情心不知不覺就培養起來了。5歲的倩倩從小就非常有愛心,媽媽經常鼓勵她去幫助他人。有一次,倩倩跟媽媽一起上街去買東西。在過馬路的時候,倩倩看見一位行動不便的老爺爺,她看了看媽媽,媽媽正用鼓勵的眼光望著倩倩。於是,倩倩主動走上前去,扶著老爺爺走過了馬路。走到馬路對面後,老爺爺十分感謝倩倩,誇她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這時,走在後面的媽媽對倩倩說:「倩倩,你注意了沒有?旁邊的叔叔都微笑地看著你,後邊的阿姨向你投來讚許的目光呢!」果然,倩倩朝旁邊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著她。小倩倩高興地回答道:「老爺爺過馬路時會很困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幫助老爺爺過馬路,是吧,媽媽?」媽媽微笑地點點頭。可見,從小的移情訓練已經使倩倩對他人有一種同情心了,而同情心正是愛心的來源。建議三: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同情他人是愛心的一種體現。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關心自己,只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甚至會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孩子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較會關愛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父母要學會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從側面來教育孩子關心他人、關心動物。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如果出現動物弱肉強食的畫面,父母可趁機對孩子說:「多可憐呀,人可不能這樣子!」人們發現,幼年時期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相反,從小沒有接觸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冷漠,與同學發生矛盾衝突時表現為衝動易怒,出口傷人,行為粗魯,並且會欺負弱小的同學。在馬克思不太寬敞的家中,就餵養著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鳥、貓、狗等。馬克思讓孩子們每天照顧小動物的飲食起居,遇到困難也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只要孩子願意養小動物和植物,父母儘可能允許他去養。在家中養一些小狗、小貓、金魚等小動物,或者養一些花花草草,讓孩子去照顧,這樣往往會培養孩子的愛心。建議四: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父母們總是擔心孩子吃苦頭,擔心孩子遭受挫折。儘管我們自己面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儘管我們有許多不快樂和情緒不穩定,但我們總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穩。父母總是希望孩子不要過早地承受生活重擔,其實這是錯誤的。事實上,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成為朋友,要學會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有些父母總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卻無條件地滿足,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缺乏愛心。有位職業媽媽,每天要把兒子從床上拉起來,然後趕著去上班。有一天,剛上小學的兒子又賴床了。媽媽生氣地對兒子說:「我也想像你一樣睡懶覺,不用去上班。可是,我卻沒辦法,我得去上班掙錢,你們學校馬上要付學費了。你知道嗎?」沒想到,這次兒子乖乖地起床了。從此,兒子總是會自己主動起床。
第3種習慣愛心(3)一位外國媽媽的做法更是值得父母們學習:這位媽媽說:「我懷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醫生作檢查時發現胎位不太好,說我可能會難產,生產過程會有一些不可預測的情況。於是,我請一個人來做攝像,把我的生產過程全程錄像,並刻成光碟。我要把這個光碟送給我的孩子,讓他們看看媽媽生他們的時候是多麼不容易。」事實上,這種讓孩子體驗父母艱辛的做法往往能夠震撼孩子的心靈。北京一位 由此可見,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隱藏生活的艱難,而是應該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讓孩子從小就學著與父母一起分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千萬不要包辦,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家裡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可以做的,也應該盡量讓孩子去做。建議五:學會接受孩子的愛。許多父母往往只要求孩子好好讀書,家裡的情況根本不告訴孩子,也根本就不會讓孩子去做事情。在父母的眼中,他們只看中孩子的分數,這種思想是不對的。2004年「三八」節的時候,柴潔心老師曾經做了個試驗。她讓小區里幾個孩子想辦法給母親過節。孩子們決定給母親送上一杯濃濃的、甜甜的糖水,讓媽媽們感到生活是非常甜美的。事後,柴潔心找到孩子們了解情況。一個孩子說:「那天,我早早就等著媽媽下班,一聽到她下班的腳步聲,我就跑上前去,給她遞上濃濃的、甜甜的糖水。媽媽一飲而盡,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還親了我一口!」另一個孩子說:「我可沒有你那麼幸運。我跟你一樣,早早作好了準備,果然媽媽一見到我,就說:"這是幹嗎?你少來這套,得幾個100分比什麼不好?』」第三個孩子說:「我媽媽的臉,是在喝了一口糖水後耷拉下來的。她說:"傻丫頭!你到底擱了多少糖啊?』」這三位媽媽中只有第一位媽媽懂得要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應該接受孩子的愛。其他兩位媽媽都忘記了應該向孩子索取一些愛,培養孩子的愛心。「孩子們會想,原來父母是不需要愛的,他們只需要成績。一旦孩子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以後他什麼都不過問了,他們會變成不懂愛、不會愛的冷漠的人。」由此可見,父母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當中,讓孩子去愛他人,同時也要安心接受孩子的愛,這樣,你的孩子才會更有愛心。建議六:父母要在重要事情上引導孩子。許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但是,如果遇到孩子不被人家關愛的時候,孩子的心裡往往會感覺失落。更重要的,他對父母教育自己要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會產生一個不良的判斷。這時候,父母要及時察覺孩子的心理,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引導。馬宇歌是中央電視台「大風車」節目小記者。同時,她和許多同齡的孩子一樣,是一個喜歡玩耍的快樂的孩子。馬宇歌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務員。小宇歌從小就受到父母這樣的教育:對人要真誠,要關心他人。馬宇歌的父親常常給小宇歌講故事、講歷史。他告訴宇歌,人不能光為自己活著,要像 鄰居唐爺爺是位80多歲的退休老教師,每次唐爺爺出去購物,只要遇上,馬宇歌的爸爸總要主動幫老人一把,因此,小宇歌每次遇到唐爺爺也會主動上前攙扶,幫爺爺拎包。小宇歌收到第一筆稿費,還為酷愛書法的唐爺爺買了兩支毛筆。在學校里,馬宇歌也非常注意關心別人。只要班上有請病假的同學,不管晚上放學多遲,天氣多惡劣,宇歌都要去同學家幫助同學補課。有一次,馬宇歌生病了,生病中的她非常希望同學們能夠來看她。但是,卻沒有一個同學主動來看她,活潑好動的馬宇歌顯得非常沉默。顯然,她感到有點傷心。細心的爸爸發現了馬宇歌反常的表現,他對小宇歌說:「好孩子,咱們不應計較別人對自己的回報,我們不是為了得到而付出,而是為了讓這社會更美好。」在父親的教育下,馬宇歌不僅一如既往地關心別人,而且也獲得了同學們的好評。
第4種習慣樂觀(1)樂觀是養生的惟一秘訣,常常憂思和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體變成衰弱而有餘。——屠格涅夫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靜和愉快。生活就是這樣,我們也就必須這樣對待生活,要勇敢、無畏、含著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羅莎?盧森堡美國有一對兄弟,一個出奇的樂觀,一個卻非常悲觀。有一天,他們的父母希望兄弟倆的性格都能改變一些。於是,他們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裡,把悲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裡。一個小時後,他們的父母走進悲觀孩子的屋子時,發現他坐在一個角落裡,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在哭泣。原來,他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怕父母會責罵自己。當父母走進樂觀孩子的屋子時,卻發現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子挖著馬糞,把散亂的馬糞鏟得乾乾淨淨。看到父母來了,樂觀的孩子高興地叫道:「爸爸,這裡有這麼多馬糞,附近肯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地方來!」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里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直至當上了美國總統。這中間,樂觀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關於樂觀,法國作家阿蘭在論述把快樂的智慧用於和煩惱做各種各樣鬥爭時說:「煩惱是我們患的一種精神上的近視症,應該向遠處看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我們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內心也就更加泰然。」事實正是如此,樂觀是一種性格或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結果。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徵,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鬱症,他們也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塞利格曼認為,樂觀與悲觀的最大區別就是對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釋。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他們能夠促使好事發生,而一旦不利事件發生,他們也能視為是暫時的。悲觀主義者則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在解釋壞事發生的原因時,他們不是責怪自己,就是諉過別人。「思維心理學」專家 樂觀是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有希望而又不斷進取的個性特徵。孩子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對象,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無法樂觀地面對人生,就會意志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而且長此以往,還會損害身體健康。值得慶幸的是,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早期誘發理論認為,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樂觀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在實踐中逐步改塑。那麼,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樂觀的習慣呢?建議一:引導孩子擺脫困境。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堅強面對,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盡往消極的方面想。6歲的樂樂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一天,媽媽從幼兒園接樂樂回來時,就發現樂樂有點悶悶不樂。媽媽問道:「樂樂,今天幼兒園有什麼高興的事呀?」「今天一點都不好玩。」樂樂不高興地回答。「為什麼呀?出了什麼事嗎?」媽媽問道。「今天幼兒園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很會說話,老給同學講搞笑的事情,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原來,樂樂今天在幼兒園受到冷落了。「那不是很有意思嗎?以後,你每天都可以跟這樣一個會說笑話的人玩了,你不高興嗎?」媽媽引導樂樂。「可是,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呀!」樂樂有些著急了。「只要你和同學們一樣與那位新同學一起玩,你們不是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嗎?其他同學還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媽媽問道。「嗯,好像是。」顯然,樂樂同意了媽媽的看法。一路上,樂樂又恢復了往常的快樂。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只要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很快就會消失,孩子也會恢復快樂。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給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第4種習慣樂觀(2)建議二:父母要做個樂觀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首先要做樂觀的人,每個家長在工作、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困難,父母如何處理困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在面對困境、挫折時保持自信、樂觀,奮發向上,孩子也會受父母的影響,在遇到困難時,樂觀地去面對。平時,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一些樂觀主義的認識,讓孩子明白,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那也只是暫時的,不具普遍性,只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例如,碰到周末要加班去,就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明媽媽的工作很忙。」而不要對孩子說:「該死的,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不管怎樣向孩子說明你的情況,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給孩子的感覺卻是不一樣的。當你向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明媽媽的工作很忙。」孩子會覺得媽媽很能幹,在公司是核心人員。如果你對孩子說:「該死的,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孩子會覺得你是不願意加班而不得不去,這就給孩子留下了不快樂的陰影。建議三:不要對孩子「抑制」過嚴。許多孩子不快樂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自由。父母由於對孩子太過溺愛,往往會抑制孩子們的一些行為和舉動,甚至替孩子包辦一些事情,這樣,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無法在做事中得到樂趣。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認為,要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就不要對孩子「抑制」過嚴,而是要允許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例如,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自己選擇早餐吃什麼,什麼時候喝牛奶,今天穿什麼衣服;對於四五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家長許可的範圍內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選擇周末去哪裡玩;對於六七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一定的時間內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什麼時候學習等;對於上小學的孩子,應該允許他結交朋友,帶朋友來家玩等。一般來說,只有從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會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因此,聰明的父母不妨做個「懶惰」的父母,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處理自己的事情。建議四: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出悲傷。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理。俞梅剛上小學不久,就發生了一件讓她傷心的事情。她從小就非常要好的夥伴小艷在班上結識了一個外地轉學來的同學,從此,小艷與新同學的關係非常好。俞梅就這樣遇到了友誼挫折。當俞梅感覺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她非常傷心。她向媽媽哭訴自己遇到的情況,誰知,媽媽並不理解俞梅的想法,反而呵斥道:「這麼一點小事值得大驚小怪嗎?真是沒用的人!」媽媽的呵斥讓俞梅更加傷心。從此,她變得鬱鬱寡歡,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也不對媽媽說了。等媽媽意識到俞梅的變化時,俞梅已經變得非常悲觀了。可見,對於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建議五: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樂觀的孩子往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悲觀的孩子則往往覺得沒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項細緻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時地感受到孩子的沮喪和憂愁,幫助孩子驅散心中的陰影。一位外國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可以說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有一天,他拖著比自己身體還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邁著輕快的步伐,心情顯然好極了。一位長者問到:「孩子,你這麼高興,是不是剛拉完大提琴?」他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這個7歲的孩子懂得一個許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樂是一種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們不得不做的、必須忍受的工作。平時父母要多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鼓勵孩子想像自己的美好未來,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只要孩子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孩子必定會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事情建議六: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來。一方面,父母要鼓勵孩子廣泛地閱讀,讓孩子在閱讀中增加知識,升華思想。可以選擇閱讀偉人的故事、童話、小說等文學作品。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為孩子創造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如帶孩子到鄰居家串門,邀請其他孩子到家裡來玩,讓孩子多到同學家去玩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動,如帶孩子外出遊玩;也可讓孩子做一些創造性的活動,如利用廢物製作小作品,通過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讓孩子積极參加各種活動。開始時,可以暗示孩子主動提問,主動要求、主動學習。緊接著,當孩子主動行動了,父母要用表揚、獎勵等方法強化孩子的自主觀念。孩子主動去做了,不一定成功。父母要激勵孩子,告訴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敗了一次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孩子接觸各類事物,接觸的事情多了,見多識廣,心胸自然就開闊,悲觀思想便不容易產生了。
第5種習慣理財(1)我只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比爾?蓋茨一切時髦的東西總會變成不時髦的,如果你一輩子追求時髦,一直追求到老,你就會成為一個受任何人輕視的花花公子。——舒曼《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今天我們的教育體制已不能跟上全球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步伐。我們不僅要教育年輕人在學術上的技能,也要教育他們理財的技能。這不僅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更美好所必須具備的技能。」「之所以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為了財富奮鬥終生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於雖然他們都曾在各種學校中學習多年,卻從未真正學習到關於金錢的知識;其結果就是他們只知道為了錢而拚命工作,卻從不去思索如何讓錢為他們工作。」羅伯特?清崎清楚地告訴我們:理財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生存技能,一個人必須端正對金錢的態度,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讓金錢為我們服務。英國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金錢雖然是好僕人,有時候也會搖身一變,變成壞主人。」事實上正是如此,許多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由於缺乏理財教育反而對金錢有一種依賴,從而失去了自己的能力。而生活在貧窮家庭的孩子,由於經常性地需要精打細算,反而對金錢有一種強有力的控制能力,結果,兩種孩子的命運非常不同。安德魯?卡耐基曾經說過:「不要以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運。大多數的紈絝子弟,做了財富的奴隸,他們不能抑制住任何的誘惑,以至陷於墮落的境地。要知道,享樂慣了的孩子,絕不是那些出身貧賤的孩子的對手。一些貧苦的孩子,甚至窮苦得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的孩子,成人之後卻成就了大事業。一畢業就投入社會的苦孩子,開始做著非常平凡的工作。可這些苦孩子,也許就是無名的英雄,將來能擁有很豐富的資產,獲得無上的榮譽。」這也是許多家長重視孩子理財教育的原因。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每個父母都很有必要讓孩子從小就樹立正確的金錢意識,懂得金錢需要用勞動去獲得而且要學會節約用錢,絕對不能「一擲千金」地揮霍,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主理財的能力。實際上,理財教育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學會攢錢,或一定要讓他經商,而是要讓他成為一個能幹的、健全的、真正的人。從眼前來看,要讓孩子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將有利於其及早形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在社會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因此,說到底,理財教育還是品質的教育。因為,這關係到孩子將來以什麼態度去從事那些與錢財有關的活動,也關係到孩子在生活中為人處事的價值觀。亂花錢是許多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許多孩子吃要最好的,穿要名牌的,家長總是寧願自己節約,也要省下錢來滿足孩子的願望,他們總是說:「唉,為了孩子……」於是,孩子就變本加厲,內心的慾望不斷膨脹,這樣不僅父母無法承受,孩子的心靈也會被金錢所扭曲。上海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有零花錢,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孩子在消費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不知道錢財來之不易,花錢大手大腳,盲目攀比名牌時尚等,這都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孩子的理財教育相對比較欠缺。在美國等許多發達國家,父母從孩子3歲左右就開始對他們進行理財教育。歐美髮達國家的父母認為,培養孩子自主理財的習慣,最主要的是要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要讓孩子認識到金錢在生活中是必需的,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必須用錢交換;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花的錢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用勞動換來的,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讓孩子認識到錢不是萬能的,金錢並不能買來親情、健康、生命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理財的習慣呢?建議一:端正對孩子的愛。鄧肯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話:「我每次聽到別人談論,多賺些錢留給子孫,我總覺得他們這種做法,奪去了兒女種種冒險生活的樂趣。他們多遺留一塊錢,便使兒女多一分軟弱。最寶貴的遺產,是要兒女能自己開闢生活,能自己立足。」約瑟夫?雅各布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國建築業巨頭。1971年的一個傍晚,他和妻子在加州帕薩迪納的家中與三個女兒就自己的巨額財產如何處理的問題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因為我非常愛你們,」約瑟夫?雅各布斯慈愛地說,「所以我決定不留很多錢給你們。」然後,他給女兒們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諄諄教誨她們要學會自立,自己去創立人生和財富。在得到女兒們的贊同後,他簽字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在自己死後捐獻給慈善事業,每個女兒只得到100萬元——這只是他巨額財產中很少的一部分。第5種習慣理財(2)什麼是愛孩子,每一個父母都有不同的體會,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溺愛不是真正偉大的愛。在中國,由於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用細說了,但是,許多父母給孩子的愛都僅僅局限於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這些事情本來應該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這樣有利於讓孩子學會做人的起碼道理,但是,我們的父母往往用金錢來解決問題。以為給孩子錢,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不用被人看不起了,殊不知,孩子在金錢面前逐漸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這樣的愛能說是偉大的嗎?真正的愛應該是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讓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約瑟夫?雅各布斯事後是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的:「父母如果溺愛孩子,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其實,約瑟夫?雅各布斯認為應該讓孩子對金錢有一種正確的觀念,如果孩子坐擁巨額家產,不用勞動也能滿足他們的各種貪婪的享受,那麼這無疑是把孩子推向了墮落的深淵。孩子由於體會不到掙錢的辛苦,他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貪婪,從而做了金錢的奴隸;一旦某天他沒有了錢,就有可能受人控制,走向墮落。在這方面,許多富翁都有相似的看法。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是當今世界首富,他與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滿足孩子們的一些要求上,他們絕對是一對「吝嗇鬼」。蓋茨從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當小兒子羅瑞還不會花錢,而女兒珍妮佛已經可以拿著一些零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羅瑞總是抱怨父母不給自己買他最想要的玩具車。蓋茨卻認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確,在鈔票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養尊處優終將會讓他們一事無成。所以蓋茨夫妻二人寧願將這些錢捐給最需要它們的人,而不隨意交給孩子揮霍。蓋茨甚至公開表示過:「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建議二:給孩子錢要有節制。約翰?D?洛克菲勒經商獲得極大成功之後,把父母教育自己正確認識金錢的辦法也用於教育他的子女。洛克菲勒在家裡搞了一套完整的虛擬的市場經濟,讓妻子做「總經理」,而讓孩子們做家務。每一項家務所能獲得的報酬被公布出來,只要孩子們主動去做這些家務,他就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母親則根據每個孩子做家務的情況,給他們零花錢。洛克菲勒經常告訴孩子們要學會過有節制的生活,他在廚房裡擺放了6個杯子,杯壁上寫著每個孩子的姓名,杯子裡面裝的則是孩子們一周用的方塊糖。如果哪個孩子過多地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麼等到別人喝咖啡放方塊糖的時候,他則只有喝苦咖啡了。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周父母再次發放了。經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孩子們都知道了有節制的生活是有好處的,而隨便消費自己的東西,消費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了。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越早接觸錢,越早具備理財的觀念,長大後也就越會賺錢,關鍵是家長如何教孩子花錢、理財。洛克菲勒的聰明在於用生活事例教會了孩子錢是來之不易的,花錢要有節制。教育專家指出,不論自己的經濟條件如何,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一定要有節制,不可隨意多給,也不要有求必應,要把錢的數額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之內。應給多少,錢數應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例如,主要包括餐費、交通費、購買學慣用品的費用、必要的零食費等。一般來說,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給孩子一些零用錢。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給孩子同樣數目的錢,這樣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數。隨著孩子年齡和責任心的增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可逐步增加。當然,父母所給的錢應該比預計的要稍微多一些,比如比必須要花的錢多10%,這樣可以讓孩子有一定的靈活性。建議三:教育孩子有計劃地花錢。孩子的慾望總是很強烈,老是喜歡買一些新鮮的東西。剛開始時,孩子的這種慾望是無意識的,家長如果不注意而一味迎合就會縱容、滋長孩子的不良慾望。怎麼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呢?首先,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慾望。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帶著孩子走進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沒完沒了地要求父母買各種玩具和食品等。這是許多父母感到頭痛的問題。有一位媽媽非常明智,她每次帶女兒去商店前,總是先跟女兒說:「今天,媽媽帶你去商店玩,你可以買一件你最想買的東西,價格在20元以內。你得先想好要什麼才決定買,如果你要好幾件東西,媽媽就不帶你去了。」女兒聽完媽媽的這個「條件」後,總是高興地回答:「媽媽,我知道了,我最想要一個小娃娃,不過我還得去店裡看看什麼娃娃漂亮。」於是,母女倆就去商店了,媽媽帶著女兒看各種各樣的娃娃,並給她講一些與娃娃有關的故事,女兒最後買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娃娃回來。這位媽媽的聰明在於給孩子出了一個難題,孩子需要事先來決定她要買什麼及價格上限。專家帕特里夏?埃斯特斯說:「適當地拒絕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是可以滿足他的。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例如,許多小孩喜歡吃冰淇淋,如果買一杯要花2元的話,家長就可以告訴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給你1元,等到明天再給你1元,你才能買來吃。」其次,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錢花到哪裡去了。第5種習慣理財(3)洛克菲勒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覺前必須記下每一天的每一筆開銷,無論是買小汽車還是買鉛筆,都要如實地一一記錄。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們的記錄,無論孩子們買什麼,他都要詢問為什麼要這些東西,讓孩子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如果孩子們的記錄清楚、真實,而且解釋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覺得很滿意,那他就會獎賞孩子們5個美分。如果他覺得不好就警告他們,如果再這樣就從下次的勞動報酬中扣除5個美分。洛克菲勒的這種詢問孩子花銷但是絕對不干涉的政策,讓孩子們很高興,他們都爭著把自己記錄整齊的賬本給父親看。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不再亂花錢而被父親罰款。當孩子手中有了一定數目的錢時,父母要幫助孩子科學合理地使用。許多孩子的毛病就是父母給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再向父母要。針對這點,父母要督促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當然,消費計劃主要由孩子來制定。例如:父母在給孩子錢的時候,可以提出一個支出原則,讓孩子自己去制定計劃,父母不要干預孩子制定計劃,但是要對孩子的計划進行監督、檢查,看看孩子是否根據計劃合理地使用零花錢。通過家長的指導和監督,孩子就會提高理智消費的能力,能夠有所節制地花錢。再次,要教孩子一些少花錢的方法。告訴孩子,一個人可以在生活中盡量減少金錢的支出,這樣,手中的錢就會多起來。有什麼方法可以少花錢呢?例如,買東西之前必須要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可以讓他在心裡問自己「我需要這個東西多久?」「是不是已經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打算要買的東西?」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有些支出是不必要的。教孩子每周在固定的一天去購物,不要天天購物。購物之前一定要列個清單,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買東西,不要見什麼買什麼。建議四:經常性地讓孩子來持家。老王的兒子今年13歲,隨著他一天天長大,吃穿玩樂也越來越講究,每天桌上若無雞鴨魚肉,便絕食抗議,衣服稍舊或不時髦就不願穿。平時向父母要零花錢時,10元、20元不動心,難以達成「協議」,而且對家裡的物品也毫無愛惜之心。兒子的現狀讓老王深思,他們的工作單位都不景氣,兩口子隨時都有可能下崗,家庭每月總收入還不到1000元,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兒子這樣大手大腳地花錢,他們日後如何能侍候得了這個「小皇帝」?妻子提議開一個家庭會議,會上妻子說:「現在我們家花錢多,來錢少,每月入不敷出。我建議以後每月開一個家庭會,通報每月家庭收入,實行家庭成員人人輪流理財,做到計劃開支、節約開支。」老王馬上表示同意,兒子則疑惑地問:「我也參加理財?」媽媽不容置疑地說:「是的,你也是家庭中一員,自然要參與理財。」接著兒子問怎麼理財。爸爸告訴他就是把家裡的錢管好。兒子聽說要管錢,非常高興,說:「以後不需要天天向你要零花錢了。」爸爸告訴他:「管錢,並不意味著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如果無計劃地用錢,今朝有酒今朝醉,要不了幾天,一月的收入就花光了,那以後只有喝西北風了。家庭理財就是根據每月收入情況,進行計劃開支,做到支出合理又還有結餘。」第一個月由老王妻子理財。當月收入是764元,妻子首先列出開支計劃:家庭生活包括柴米油鹽等350元,兒子學習費用100元,人情往來100元,兒子零花錢30元,添置衣服100元,計劃共開支680元。在這個月里,她安排得井井有條,生活每日有葷有素,一家三口還各做了一件衣服。兒子的零花錢用完後,又找媽媽要,媽媽嚴肅地說:「現在計劃開支了,用完了就沒有了。」兒子只好撅著嘴走開。到月底一結賬,一月總共開支634元,結餘130元。老王佩服妻子的理財能力,兒子也表示要向媽媽學習。到了兒子理財的那個月,家庭收入共780元,兒子開始天天買雞鴨魚肉,大手大腳地花錢,不到10天,就用了400多元。老王提醒兒子:「這個月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看你怎麼用。」兒子也為難了,從此每天買菜只買點白菜蘿蔔,根本無葷菜,老王兩口子都吃不下來,他們想兒子也一定吃不慣這麼差的菜,便不用說出來。這個月兒子理財共開支760元,結餘20元。兒子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這個月我沒理好財,下次一定虛心向媽媽學習。」媽媽鼓勵他說:「這個月理得還算不錯,略有結餘嘛!零花錢也花得比前些日子少得多了。但以後理財還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認真地做好計劃開支,不能時而過緊,時而過松,要做到細水長流。」那年暑假,他們一家三口到北京旅遊。爸爸媽媽決定將這次旅遊理財的任務交給兒子。兒子買票時,考慮再三,買了硬座票。他說這樣三人往返車票可以省下500多元。買盒飯時本來要給兒子買15元的,但孩子一律買了5元的,還說不能搞特殊化,要一視同仁。遊玩時,天氣炎熱,孩子不買礦泉水,而是買了大碗茶,這樣每人次可以省下2.5元。看到孩子一天天長大懂事,做父母的打心眼裡高興,這次旅行由於兒子處處精打細算,比預計的少開支近千元。回來後,父母高興地獎給兒子50元的零花錢。這個例子來自2001年的《家庭教育》。老王的聰明在於通過讓孩子持家理財,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到理財的重要性,學會理財的方法,從而對理財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識,並應用於實踐第5種習慣理財(4)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機會去買菜、交水電費、電話費等,讓孩子知道家裡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同時讓孩子知道一個家庭的必要開支,體驗到生活的艱難。父母在平時買東西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在不斷的比較、挑選中,讓孩子理解金錢的價值,從而培養孩子愛惜金錢的良好品格,有效避免孩子胡亂花錢的壞習慣。許多父母認為不應該和孩子談家庭的經濟情況,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父母,認為和孩子談家庭狀況,面子上過不去,而且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其實不然,許多孩子在了解了家庭狀況後,反倒能夠替父母著想,控制自己花錢。父母也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懂得勞動與收穫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使孩子熱愛家庭、熱愛父母,也熱愛勞動。建議五:教育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良斌6歲那年,收到了2000元壓歲錢,媽媽為他開了一個銀行賬戶,並要求良斌每月在自己的賬戶上存10元。媽媽要求良斌每次花錢不能超過10元,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必須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買些小禮物。給良斌設立賬戶後,媽媽還給了良斌一本小冊子,告訴良斌如何充分利用賬戶。良斌媽媽認為,讓孩子對自己賬戶的存款負責,這樣,他就不會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即使在買東西時,也會精打細算。良斌每天都會花5元錢,其中2元是車費,2元是餐費,1元是零食費。有一天,良斌就對媽媽說:「媽媽,我發現我們學校小賣部的乾脆面太貴了,這樣吧,你幫我在超市多買幾包,我付你錢。」媽媽一聽,這孩子怎麼這麼聰明了?於是高興地替兒子買了5包乾脆面,每包便宜2毛錢,兒子省下了1元!一周後,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先出錢給我買一箱吧,這樣更便宜,我每周把錢還給你。」媽媽又同意了,結果每包便宜了3毛!現在,14歲的良斌已經有兩個屬於自己的賬戶了,其中一個定期賬戶是用於存放不常用的錢,這樣利息高;另一個是活期賬戶,用於存放日常開支,可以隨取隨用。媽媽又為良斌辦了一個儲蓄卡,讓良斌自己去銀行取款機取錢。這讓良斌感到自己長大了,他非常珍惜每次取錢的機會,媽媽規定每次只能取50元,而且要求他必須在月底保證儲蓄卡保證收支平衡,如果他不顧一切用光錢,那將取消他使用儲蓄卡的權利。其實良斌已經不會亂花錢了,因為他從小就習慣控制自己花錢了。比如,良斌每天有買報、讀報的習慣,以前他喜歡買很多報紙,實際上感興趣的只有一個版面或一篇文章。後來,他給自己規定買報費用每天不能超過2元錢,長期下來,他知道哪些報紙組合能滿足自己最大的閱讀願望了。理財專家建議:在孩子4至10歲時應幫助其掌握理財的最基本知識,如消費、儲蓄、給予等,並進行嘗試。這是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一個最好時期。有些投資能力的父母則傾向於讓孩子參與投資,使錢生錢。在金融機構工作的 專家表示,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指導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從短期效果看是養成孩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將有利於孩子及早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發達、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建議六:要花錢,自己掙。一位媽媽向人談過這樣一件事:她剛上小學的兒子很想參加一個小記者班,她就為兒子交了學費。某一天,小記者班將要到戶外進行採訪拍攝活動,兒子興緻勃勃向媽媽要活動費,可是這位媽媽卻很鄭重地告訴她的兒子:「要去參加活動,費用自理!」兒子一聽就傻眼了,「我的壓歲錢早就用光了呀!」於是,這位媽媽就開始誘導他:「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幹家務活了,要不這樣,從今天起,你負責飯後洗碗,每次的報酬為1元錢,怎麼樣?」兒子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他太想去採訪拍攝了。接下來兒子就正式上崗了。考核制度挺嚴厲的,因為打碎了碗是要罰款的!這機械而繁重的活讓他感到很不適應,可是他為了攢錢,還是堅持了下來。儘管其間他曾抱怨過工資太低了,這位媽媽就向他分析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需要什麼技能就可以做的,所以報酬低。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是需要動一些腦筋,不是所有人都能隨便做到的話,那麼報酬就會高起來的。這就需要你不斷學習才能實現。」兒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終於他攢夠了錢參加活動去了。然而,在購買膠捲的問題上,他與媽媽又發生了爭執。他執意買了一卷36張的,而沒有聽從媽媽的勸告買24張的。結果,沖印的時候,自己的錢不夠了,只能借了。他有點難過,因為辛苦賺來的錢這麼快就用光了,而且還不夠用。這時候他「總結」說:「其實那麼多照片很多都差不多,拍出來也是重複,還要浪費沖膠捲的錢,早知道我應該買24張一卷的!」國外很多父母都比較重視孩子自力更生。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父母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孩子只有在使用自己勞動所得的錢時才會比較珍惜。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勞動和工作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要獲得報酬,你就得工作。只有工作,你才有工資用於買吃的、穿的以及支付水、電等家庭必要開支。幫助孩子們理解這一點後,父母可以建議,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義務之外做一些額外的家務活,父母可以給他們開工資。雙方協商一下,就工作報酬、完成的期限及質量達成一致。一旦孩子完成了工作,報酬就立即支付
推薦閱讀:
※男性養成這6種習慣可長壽
※這6種人的胃正在悄悄「變形」,只因他們有這個壞習慣!
※【原創】大款政要找老婆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
※致固執的父母-別為某些習慣和孩子較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