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危機中為大發展播種

中國在危機中為大發展播種 (2009-03-19)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體";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全球經濟衰退加上為扭轉這種衰退所付出的努力,其結果,也許會使得中國成為一個甚至比金融危機之前還要強大的經濟競爭者。

  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名列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已經開始變得更為果斷出手。中國不但擁有大量現金,還具有一個強大的銀行系統,而這兩者,如今確實是許多國家都沒有的珍貴資源,因此,中國開始精心利用自己這種難能可貴的處境,來獲取未來新一輪大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結交新的朋友。

  近日,中國總理溫家寶甚至提醒特意華盛頓:作為美國最大的債券持有人,中國期望華盛頓要保護好中國的投資。

  國際先鋒論壇報刊登記者基思·布雷沙(Keith Bradsher)一篇題為「中國在經濟衰退中尋找增長之道」(In Downturn, China Sees Path to Growth)的報道說,經濟分析師認為,中國領導人正在不失時機地將經濟危機轉化為他們的競爭優勢。

  中國正使用他們將近6,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來提升他們的公司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同時大規模重新培訓民工,以及迅速擴大研發項目的政府補助覆蓋面。

  新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的建築工程也紛紛開工,完工後將會永久地降低他們的交通運輸成本。

  而且,當美國領導人正為恢複信貸機制而屢屢受挫時,中國銀行過去3個月的貸款金額要比之前的12個月還要多。

  「中國政府近來對經濟刺激計劃的一些修改,表示出他們對中國行業的長期競爭力更為重視,」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部門的前主管普拉薩德(Eswar S. Prasad)說。「提高教育和研發支出,以及原來就已經預定用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將會加強中國經濟的生產力。」

  這次全球經濟減速還做了一些中國政府過去4年一直試圖做、但是沒能做成功的事情:減緩通貨膨脹,扭轉對出口貿易越來越倚重的趨勢,以及在房地產泡沫太大之前,打破泡沫。

  國際先鋒論壇報的這篇報道說,這次經濟減緩,給許多世界經濟大國都帶來了實際的損害,導致中國出口貿易破紀錄的衰退,2,000多萬中國民工失業,而且,還增加了發生長期社會動亂的潛在可能。但是,就像胡錦濤前不久在全國人大上說的那樣,「挑戰和機遇永遠是共存的,在特定條件下,挑戰可以變為機遇。」

  就這一方面,中國公司紛紛開始收購海外企業。商務部於3月16日宣布,他們正在大幅放寬中國公司收購海外公司的申請程序。

  商務部現在正帶領他們的首批由各公司董事長們組成的併購代表團前往歐洲;他們正在觀察那裡的汽車、紡織、食品、能源、機械、電器和環保等行業的公司。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率領的大規模採購團2月下旬在歐洲購買了價值130億美元的尖端產品和技術。2月26日在瑞士蘇黎世,陳德銘同瑞士經濟部長多麗絲-洛伊特哈爾德在中瑞節能環保領域經貿合作備忘錄簽字後握手。(資料圖片)

  就在中國政府主動出擊之際,經濟減緩給中國帶來的一些好處也立即顯露出來了。例如,隨著市場需求下跌,空運和海運成本比去年夏季下降了三分之二。

  過去4年里,沿海城市的藍領薪水上漲了2倍,從經濟危機開始後,許多工廠的工人薪水紛紛下降,造成許多個人的收入損失,但是,也使得中國重新回到勞工成本的優勢。

  失業率的升高,也迫使服裝和玩具工廠降低出廠價格。加班的狀況也幾乎完全絕跡。

  來自江西省的民工勞書卷(Lao Shu-jen)在廣東的一家牛仔褲工廠工作,他說,去年年底時自己還每個月掙350美元,但是,現在能拿到220美元就很幸運了。

  「有很多牛仔褲」都堆在工廠的後面,根本沒人買,他說。

  經驗豐富的中層管理人員一年前還物以稀為貴,現在,因為紛紛被解僱,到處都是。他們的狀況短期內不會有改變,不過,白領失業率高了,可能會威脅到社會安定。20年前,工作機會非有限,也是引發六四民運的原因之一。

  一些工作至今仍然在招人。在廣州的一家鞋廠因為沒有客戶訂單而倒閉,數百名員工失業,4天後,工廠大門上就出現4張其他鞋廠來招聘技工的公告。

  非技術勞工找工作,難度最大。但是,在北京分配的補助的幫助下,省級政府開始推行大規模的技術培訓項目,美國也曾討論實行相似的計劃,但是,從未實際嘗試過。

  今年,光是廣東省,專業技術培訓項目的數目就增加了4倍,將幫助400萬工人接受為期3月或者6月的培訓。

  美國的勞工投資法提供相似的培訓項目,每年培訓的工人少於25萬人,不過,奧巴馬總統的經濟刺激計劃提供的資金,可以讓接受培訓的美國工人數量增加至原先的2倍。

  廣東的培訓項目一半時間是課堂學習知識,一半時間是在工廠里實踐。通過增加生產力,培訓項目可以在今後幫助壓低企業的勞動力成本。

  國際先鋒論壇報的報道還指出,中國推出龐大的培訓項目,其重要作用可能還在於,通過保證失業人口有事情可做,從而有助於維持社會的穩定,不過,中國官員否認這是他們的目的。

  河北一些縣通過「陽光工程」、「下崗失業職工技能培訓」等系列活動,義務培訓農民工和下崗失業職工(資料圖片)

  中國跨國企業裁員的數量遠遠低於其他國家,有一些公司甚至在擴充。

  英特爾公司在馬拉西亞和菲律賓的半導體生產線因為又舊又小,要比預期更早關閉,與此同時,一座新的大工廠在成都落成。

  自去年12月起,在全球範圍內共裁員10%的英國生產商埃邁(IMI Plc)公司剛剛宣布他們會加快將生產線向中國、印度和捷克轉移的計劃。

  擁有60萬名員工的台灣公司的鴻海是世界最大的合同生產商,專門生產像蘋果的iPhone和任天堂的Wii遊戲機等產品。他們剛剛增加了5%在中國的僱員人數,然而,他們總體員工數量卻是減少了3%到5%。

  可是,中國經濟仍然有弱點。像養老金、健康保險和教育等社會保險網在中國許多地方還幾乎不存在,所以,導致中國家庭的儲蓄意願非常高。目前中國正在努力把經濟體系的運行從過於倚重出口和資本的投入向擴大內需轉移,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見到顯著成效。

  經濟學人的報道指出,中國將增長模式從出口向消費轉移的需求已經越來越緊迫。中國官員們看到了問題所在,他們認為,提供更多公共開支用於健康醫療和社會保障將用去數年時間,這會降低家庭的儲蓄。中國政府的這些政策完全有理由得到更快的推行。如果不這樣做,即便中國自己在危機中的火焰也可能熄滅。


推薦閱讀:

中國「光棍危機」將全面爆發
功高成怨府 權盛是危機
第一批90後都禿了?5招教你預防「禿頂危機」
休產假特殊期遭遇婚姻危機
10萬人死亡,這才是美國男性的中年危機 // 井底望天

TAG:中國 | 發展 | 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