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寶出生後,大寶反而越來越像個嬰兒,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樂樂 3 歲半時,我們決定再要一個孩子。因為沒有給樂樂做過心理鋪墊,擔心處理不好樂樂與小寶寶的關係。

果然,最讓我擔心的事情出現了,在弟弟悠悠出生一個多月開始,樂樂逐步出現一些怪異的行為:開始在地上爬,粘著我經常哭泣,小便失禁,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打悠悠,經常把手放在嘴裡吮吸。

更不喜歡聽到別人提悠悠,會″惡狠狠″的說:″我不喜歡他,我要把他殺死!″

不少生過二胎的媽媽也因為老大、老二不能和平相處而煩惱不已。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二胎養育過程,希望給因此而煩惱的媽媽打打氣。

首先,我們還是分析下大寶這些″怪異″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

兒童退行行為

當第二個孩子誕生後,老大會出現一些退行行為,這樣能讓他們減輕焦慮。

退行行為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方式,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孩子因為焦慮導致的典型退行行為包括:

幼稚行為:像嬰兒一樣地上爬、大小便失禁、過分纏人;遊戲興趣減退、情緒低落或者不穩定:樂樂有段時間不願意外出,容易發脾氣;行為習慣:吸吮手指、啃指甲、扯頭髮、咬衣服等;過度害怕某個事物,包括一些幻想中的事物:可能會忽然說床底下有怪物等等。

孩子退行行為背後,是孩子的焦慮心理。孩子想方設法製造麻煩重新獲得父母的關注:像小嬰兒一樣需要父母照顧、打罵弟弟妹妹、發脾氣…...當孩子因此受到父母責罵時,反而是洋洋得意,好像在說:「嘿,你終於注意到我了!」

勞倫斯·科恩指出,手足相爭的核心,是孩子提出的一系列既深刻又普遍的問題(潛意識層面):我被愛著嗎?是被真誠地、絕對地愛著嗎?我被需要嗎?如果我的父母愛上另一個孩子,他們會不會不再愛我?

三大原則破解退行行為

退行行為只是表現,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減輕孩子內心的焦慮才更為重要。以下三條原則幫我解決了樂樂出現的自信心不足、二胎危機、過度依賴和日常情緒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希望對你也有用。

建立牢固的親子聯結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認為,在心理工作中,首要生效的要素是信任關係,信任本身可以療愈。

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避免很多問題,或者讓問題解決更為容易。孩子出現問題,是父母與孩子聯結的暫時斷裂。聯結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安全感、自信心。當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我們應該有意識的重新考慮:這是一個重新修復聯結的機會。

建立親子聯結,不是僅僅和孩子呆在一起,這並不能提供安全感與依附感,孩子必須從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心理滿足感。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做法猶豫不決時可以問自己: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從他的實際需求出發,而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的需要?是不是僅僅是為了避免給我們帶來麻煩?有沒有必要因為孩子沒遵守這個要求而損傷我們的親子關係?

相信孩子願意合作

孩子並不是故意搗亂給大人添麻煩,他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需求。他們會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想法,在動機不清楚的情況下就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評判是不合適的。

一天樂樂搶走了弟弟悠悠的書,悠悠嚎啕大哭,我說:「樂樂,你看弟弟哭是代表他不高興,他想要回這本書。」樂樂回答:「媽媽,我知道,但是這個書的稜角會劃傷他。」那本書在大人看來並沒有稜角,樂樂的回答讓我意外,但是也理解了他的行為是出於好意。如果我看到樂樂「欺負」了弟弟就對他進行批評,無疑會對他造成傷害。所以,一定要剋制住立馬批評的衝動。

當我們把焦點從責備孩子的不良行為轉移到積極的尋找解決問題之上,引導孩子知道怎麼做更好時,被信任的孩子會更加願意配合,更有責任感,也更容易和父母取得一致。

給孩子調整的時間

孩子不是機器,不是每次輸入都會有一個行為上的改變。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牽著蝸牛散步。樂樂從排斥弟弟到現在懂得照顧、愛護弟弟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這一年也是樂樂和悠悠一起成長的過程,哥哥學會理解、照顧弟弟,弟弟學會喜歡、依戀哥哥。

兩大妙方解決″手足之爭″

有了以上三條原則,處理「手足之爭」就簡單多了,你可以:

給老大充足的愛,他才有能力愛弟弟

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我每天安排和老大單獨相處,利用老二睡覺、吃飯的時間和老大做遊戲、看書。生活中給老大儘可能多的自主性,讓他自己或者和我們商量著安排自己的事情。

帶老二的時候,邀請老大來幫忙拿紙尿褲、給弟弟喂水。我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讓樂樂出點子,玩三個人能一起玩的遊戲。遊戲是增進老大、老二感情的有效法寶。樂樂特別喜歡我們三個人玩食肉恐龍追趕食草恐龍的遊戲,每次都開心的手舞足蹈。悠悠喜歡玩划船的遊戲,樂樂原本不喜歡這個遊戲,但是當他發現弟弟特別高興後,就主動要求和弟弟玩這個遊戲。

情緒傳遞是一個潛意識的過程,歡樂會傳染,孩子本身就是共情的高手。努力營造歡樂的家庭氛圍,提升了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安全感更高的孩子有更好的獨立性,也會更富有同理心,會讓我們的育兒生活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不把解決衝突當麻煩,用遊戲的方法解決衝突

家人習慣使用大聲喝止的方式,來解決樂樂偷偷打悠悠的問題,但是往往不起作用,即使當時被制止,樂樂也會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報復回去。

更糟的是,隨著悠悠的長大,他也學會了自己的″招數″。他發現被哥哥打了以後,只要生氣的拿頭撞地,大人就會嚴厲的責備樂樂。從此只要和哥哥有衝突,悠悠就拿頭撞地,讓我和家人頭疼不已。

其實,樂樂每次去″欺負″悠悠的時候,是他覺得無聊或者大家都圍著悠悠轉的時候,他的行為是尋求家人對他的關注。這時,我就用遊戲的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想起樂樂童書上的一句話:″欺負小嬰兒算什麼本事,有本事來打大怪獸!″,於是,我就扮演了一個張牙舞爪的大怪獸,樂樂立馬被逗笑了,我們倆在家裡追逐打鬧,他早就忘記了追打悠悠的事。後來我發明了在床上拿枕頭朝對方丟沙包的遊戲,玩起來非常累,但給了他一個發泄多餘精力的渠道。

遊戲也讓樂樂的退行行為消退。

我提議和他玩″扮演小寶寶″的遊戲,一起商量了遊戲規則:完全像小嬰兒一樣。我給他穿上紙尿褲,告訴他可以在紙尿褲里大小便,我像抱弟弟一樣抱著他,但是作為小嬰兒,他不會說話,有需要只能哭。

開始時他玩的樂此不疲,當我給他沖了奶瓶,他喝了一口就吐了,″真難喝!″,遊戲結束。後來他提議再次玩這個遊戲,結果因為他不能忍受在紙尿褲里尿尿,遊戲又結束。斷斷續續玩了一個月,他不願意再玩了,跟我說:″媽媽,當小嬰兒真不好,啥也幹不了。還是當大孩子好。″

從那以後,他對悠悠有了更多的理解。我也告訴他弟弟這個年齡的特點,他明白弟弟不停扔東西是為了探索萬有引力;給他看了他還是弟弟這麼小的時候的視頻,他樂得嘎嘎笑。弟弟把他的玩具扔在地上、拆了,他也不再生氣,覺得弟弟和他小時候一模一樣。

他從原來那個緊張、敏感的小男孩變成一個樂觀、快樂的孩子。◆

作者: 李晶 (浙江大學心理系教育碩士,兩個男寶媽媽)


推薦閱讀:

印堂發黑是怎麼回事
劉裕代晉之後,是怎麼對待司馬氏皇族的?
寶寶內向又怕生,怎麼辦-母嬰-瑞 麗網|rayli.com.cn
怎麼沒聽說過美國人不孝順?
糖尿病產婦月子食譜怎麼選

TAG:嬰兒 | 怎麼 | 出生 | 大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