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教育學院精品課程1

第一章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教育、學前教育和學前教育學

教育一詞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常用語了,但教育究竟是什麼?在中外教育史上,諸多學者們對教育有著多視角的眾說紛紜的解釋,有著不統一的回答。現在我們從中尋找那些合理的、共識的因素,對教育做出如下的界定。

一、什麼是教育

(一)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性活動

將我們生存的大幹世界中的各種活動,按其性質做逐一分析,便不難看出教育是人類獨有的社會性活動。從教育的起源看,它是在人類社會中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學會製作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在從事勞動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著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人與人也發生著性質不同的和多向的交往關係,並形成著一定的社會習俗與風尚,這一切都需要向新生一代傳遞,這些傳遞的活動便是人類社會的教育。再從人類的個體來看,作為人的個體,必然有著成長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純自然的生長,而是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接受家庭的、學校的和社會的廣泛的影響和教育,漸漸成長、成熟,人從出生到成人的成長過程比任何動物都要漫長,這標誌著人類成熟水準絕頂地超過了任何動物,這使人的個體成長、成熟的過程充滿教育。

教育為人類社會所獨有,它與動物界中代與代間看似「教」和「學」的現象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老貓教幼仔捕捉老鼠,老鴨教小鴨游水之類的動物界現象,是一種為適應環境、為維持生命、為獨立生存的親子本能行為的傳遞,是自發的本能行為.只存在一個短暫的時期,而且是簡單不變的重複,沒有任何發展,更沒有不斷豐富與創新。這些動物界的行為與人類社會的教育活動決然不可同日而語,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人類的教育從一開始便是一種為了社會、具有社會性的活動,教育的社會性表現為教育同社會共存、共發展,並漸漸成為推助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性活動

教育不同於其他的社會活動,如教育不同於生產活動、商業活動、醫療活動、軍事活動等等。教育是如何區別於其他的社會活動呢?我們援引幾種關於教育的定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教育概論》(葉瀾著):「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

美利堅百科全書《教育》:「從最廣泛的意義說來,教育就是個人獲得知識或見解的過程,就是個人的觀點或技能得到提高的過程。」

以上定義包涵了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第一種學校教育,有固定的場所,有目的的按計划進行,有班級的整體施教、小組施教和個別施教等形式。第二種通過各種媒體如電視、電腦、廣播、函授、圖書、報刊等形式使受教育者獲得知識。第三種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培養人的活動,在工作和生活的環境中通過示範、模仿、交往等方式傳遞信息和經驗,產生思想和文化的影響。第四種自我教育,受教育者為提高自身和形成個性而進行的有目的的自我調控的活動。這些教育形式進行的場所有學校、家庭、社會和工作部門等。在上述各種教育形式中的教育活動,——般稱為廣義的教育。在廣義的教育中包括有計劃的與偶然的,有組織的與無組織的,有人教的與自學的,所有年齡人的以及採用不同手段的教育活動的總稱。

綜上所述,教育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本質特徵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即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

(三)廣義教育中的學校教育(即狹義教育)

學校教育在各種教育活動中有著特殊的結構和功能。它是由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進行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影響活動,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動。學校教育與其他教育活動相比較,它具有可控性強和達標性強的特點。在歷史上和現實中有各種各樣的學校,它們接納入學的人群不同、學業方向和層次不同、教學手段不同、主辦人員和管理辦法不同以及地域與規模不同等等,但它們都具有學校教育的特徵。學校教育是教育活動的核心部分,現代教育的發展是以學校教育為主要標誌的各種教育形式的發展。

二、學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什麼是學前教育?對這一概念的認識可謂仁智各見,國內外對此至今尚無統一的認識。但較有影響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我國學者黃人頌先生提出,「學前教育是指從初生到6歲前兒童的教育」。

我國學者梁志焱先生認為:學前教育是對「出生到入學前的兒童」所進行的教育。

國外一些學者提出,學前教育是從胎兒到正式受教育前這段時期的幼年照管和教育。

國外還有一些專家對學前教育作出了這樣的解釋:能夠激起出生至進入小學的兒童(小學入學年齡因國家不同而有5—7歲之別)的學習願望,給他們學習體驗,且有助於他們整體發展的活動總和。

學前教育是對胎兒至進人小學前的兒童所進行的教育、組織的活動和施加的影響。它的教育對象包括胎兒、嬰兒(0—3歲)、幼兒(3—6、7歲)。

遺傳學、優生學的研究表明,青年男女在成立家庭的時候,就應慎重擇偶,精心選擇受孕時間,注意孕期保健、營養、教育,以有助於胎兒的健康成長。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胎教的思想,認為這是人生教育的起點,對兒童未來的生活影響極大。

生理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3歲前是兒童身體、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發展的巨大潛力儲存在這個時期。如果能及時得到開發,有助於早出人才,出好人才。

教育實踐證明,胎兒教育和嬰兒教育、幼兒教育是密切相聯的,對胎兒進行教育,有利於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隨著我國獨生子女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人們格外重視孩子的優生優育、優養優教工作,而胎兒教育是其基礎,這個基礎打得好,孩子健康出生,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反之,如果不注意胎教,孩子先天殘疾,就難以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的人。我國許多地方在80年代先後創辦了一些新婚夫婦學校,向即將做父母的年輕人傳授優生優育知識。而正規胎教機構的建立始於90年代初。據報道,1991年12月,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創辦了國內第一所胎兒學校,這預示著我國把研究運用胎教培養和開發人才基因的問題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了。

學前教育發達的國家都十分重視胎兒、嬰兒教育。如英國科學家研究認為,從受孕後最初8周起,胎兒就已具有靈敏的感覺;胎兒是可以「學習」的,通過有意識的「宮內學習」措施——胎教開發潛在的智能,使胎兒出生後具有同齡孩子不具有的智力水平及良好的個性。美國醫生還創辦了胎兒大學,專門對懷孕5個月左右的孕婦進行語言、音樂、動作方面的訓練,使出生後的孩子不僅智力發達,學習站立、走路都比別的孩子快些。日本學者也提出0歲教育太晚了的呼聲,倡議採取多種胎教方法,如子宮對話、交流體語,給胎兒聽音樂,使孩子今後的人生過得更加幸福而有意義。我國學前教育要與世界接軌,面向21世紀,也要重視對胎兒、嬰兒的教育。

三、學前教育的機構及形式

學前教育的實施是通過學前教育的機構來進行的,學前教育機構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胎兒學校

胎兒學校是對胎兒進行教育的專門場所,主要由醫務部門管理。胎兒學校招收的對象是孕婦及其丈夫,教育方式是讓孕婦對胎兒說話、聽音樂,適當拍打、撫摸肚皮上的一定部位,使胎兒出生後的學習更容易,發育更正常,同時還可鞏固家庭關係。國外胎教學校的產生早於我國。

(二)託兒所

託兒所是對0—3歲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專門機構,全天開放。託兒所的兒童按月份或年齡分班,1歲以下的兒童在托小班,1歲以上、2歲以下的兒童入托中班,2歲以上、3歲以下的兒童進託大班。現階段我國託兒所主要是為1歲以上的兒童服務的,每個班級的兒童數量都較多,往往在30名以上,只有2個保育員照看,且保育員僅受過較少的培訓。與國外發達國家的託兒所相比,我國託兒所招收的兒童的起始年齡稍大,班級規模、師生比例都偏高,物質設施也較差,保育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均差強人意。

(三)幼兒園

幼兒園是對3—6周歲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專門機構,主要由教育部門負責。兒童按年齡分班,小班一般有25名幼兒,中班有30名幼兒,大班有35名幼兒;每班有2名教養員,1名保育員,或兩個班級合用1名保育員;教養員職前經過專門的幼教師資培訓,還要接受在職的學歷培訓和業務提高訓練。如上海市要求幼兒園教師職前要有中專以上的學歷,在職要有大專以上的學歷,2010年,部分教師的學歷要達到大學本科以上的水平。

(四)托幼園所一體化

有些學前教育機構是託兒所、幼兒園聯在一起的,招收出生幾個月至6周歲的兒童。這種機構主要是由工廠興辦,由廠工會負責管理監督,根據工人上下班時間制定作息制度,解除家長後顧之憂,實行24小時開放。

(五)幼兒班

幼兒班也稱學前班,多半建於城鎮、農村,附設在小學,作息制度仿照小學進行。或招收學前一年的兒童,按年齡分班,或招收學前幾年的兒童,混齡編班;每班約40名兒童,由1位教師負責教授各個學科。

(六)兒童福利院

兒童福利院也稱兒童教養院,是一種招收殘疾兒童的社會福利機構。我國的兒童福利院由國家和地方民政部門管理,原則上招收被父母遺棄的0—15歲的殘疾兒童,這些兒童按年齡、殘疾程度分班。兒童福利院重視鍛煉殘疾兒童,幫助他們恢復已喪失的機能。

(七)SOS國際兒童村

SOS是SaveOurSoul的簡稱,意為拯救我們的靈魂,是國際通用的呼救信號。SOS國際兒童村是收養孤兒的國際慈善組織。 1949年由奧地利醫學博士哥麥納在維也納創辦,旨在給兒童「母愛」。目前,世界上已有90多個國家建立了250多個國際兒童村。我國於1986年在天津、山東煙台、湖北武漢等地也建立了兒童村,一切費用由國際兒童村總部提供。兒童村內建有若干個家庭,每個家庭由5—7名孤兒、1位「媽媽」組成。「媽媽」大都是從當地女青年中招聘,年齡在25—38歲之間,經過培訓、實習,與兒童村訂下7年合同,履行教育職責。

(八)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對學前兒童進行教育。家庭是兒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使父母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財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之中去,易於因材施教。五天工作制實行以後,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的成長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此外,還有兒童遊戲場、兒童玩具圖書館、兒童博物館、玩具圖書大篷車、玩具圖書流動站等非正規社會學前教育機構,負責對偏遠的山區、牧區兒童進行靈活多樣的教育。

四、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學前教育學是專門研究學前教育現象揭示學前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比如,幼兒園應如何安排兒童的一日生活,才能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教師應如何創設遊戲環境,才能充分發揮遊戲活動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等都是它所要探討的問題。

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兒童觀的演變與發展,例如,兒童觀的基本內涵與種類;(2)教育觀的形成與變革,比如,如何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教育觀;(3)學前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如學前兒童體、智、德、美教育的基本任務各是什麼;(4)學前教育課程的種類與評價,例如,公開課程與隱蔽課程各有什麼特點,對兒童發展的價值是什麼;(5)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價值與實施,比如,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影響兒童社會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幼兒園如何設計、觀察、評價兒童的社會教育活動;(6)幼兒遊戲的價值與指導,例如,教師怎樣為幼兒創造開展遊戲活動的條件,怎樣觀察、評價幼兒的遊戲水平;(7)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與原則,比如,幼兒園為什麼要進行家庭教育的指導,其指導的形式主要有哪些;(8)幼兒教師的素養與培訓,例如,幼兒教師的職業特點有哪些,如何構建幼兒教師的智能結構,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水平等。

第二節 教育的基本要素

從以上教育的概念出發,教育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的對象、目的、內容、方法以及場所各不相同,但都共同存在著構成教育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它們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物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屬於人的因素,教育內容和教育物資屬教育的措施,為物質條件方面的因素。教育的上述基本要素存在於所有形式的教育活動之中。下面分別對各教育基本要素做簡要解釋。

一、教育者

凡是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人以及對教育活動承擔教育責任的人都是教育者。從廣義的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級教育管理人員、學校教育中的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家庭中的家長(或其他監護人)、社會教育中的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員,自學活動中的個人也承擔了部分教育者的責任。

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任務是研究教育目的、內容、方法、過程和組織形式,在教育過程中處於領導、控制以及執教的地位,也就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教育者的主導地位是有條件的,必須在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的要求,並為之付出努力之後,教育者的主導地位方可變為現實。這就是說當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不適應受教育者或全然不被受教育者採納時,則教育活動無法進行,教育者的主導地位便自然不存在了。因此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與受教育者的接受和參與相關,而不能建立在純主觀所為。

教育者的資格是依據一定的條件,按一定的形式由社會相關部門認證而確立的。目前在多種類的教育中,尤其在學校教育中對教育者採取聘任制、考核制,並對教育者進行繼續教育,以保持教育者質量使之有效地承擔教育的責任和發揮主導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的責任,是接受教育的人。在廣義的教育中,受教育的對象非常廣泛,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身份、不分職業背景,凡是進入學習過程的人都成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相對教育者來說,則處於被領導、被控制和接受教育的地位。

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是學習的主體,受教育者要將外在的教育內容,教育者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和行為的過程,因而受教育者應積極地參與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在這一轉化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反之,受教育者沒有積极參与教育活動,主動性沒有獲得充分發揮,便不會獲得好的學習效果。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生著十分複雜的互動關係。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對性。從總體上說學生是受教育者,但在教育過程中會出現學生對某方面的思考超過了教師,如學生提出問題或提出自己的設想有標新立異的表現;如學生中常出現學習速度的快與慢,學習效果上的好與差,以及學生的各有所長等等,這些便形成了老師向學生學習以及學生之間互教互學等現象,這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作用發揮得當,教育者創造了使受教育者發揮自身能力的條件都將引起上述的變化,我們期待在教育過程中發生這種變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地位相對變化雖經常發生,但不能改變在總體上的教育者的地位與責任。

受教育者是學的主體,在正確的教育引導下,受教育者變得「我要學」,而不是教育者要受教育者學,即「要你學」,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學習主體,而不是消極被動任教育者擺布的人。受教育者的這種能動性,不僅表現在接受教育的學習過程中,還可表現在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活動中。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者而言所處的地位是接受者、受控制者的地位。但絕不因此而影響其在教育過程中主動性、積極性,而是以主觀能動的主體姿態參與、接受教育的過程。

總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不構成矛盾的對立面,而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是從不同角度說明二者在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互相取代,而要把握二者的不同責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三、教育內容

任何的教育活動都離不開教育內容,教育內容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所傳遞的信息,沒有教育內容也無從產生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多樣化,取決於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從範圍看教育內容涉獵人類創造的古今中外各領域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技巧;從水平程度看有啟蒙的、基礎的、專業化的、高等級的;從表現形態看有物質的、符號的、精神的、行為的等等。

學校教育中的教材是教育內容的表現,但又不是學校教育內容的全部,學校教育中尚有諸多教育內容並未包含在學科教材之中。而體現在環境布置、教師風範以及一些信息載體中。由於教育活動的多樣性,各類教育活動的目標不同,教育內容則對應目標進行組合,產生了不同教育活動的不同教育內容。教育者選定教育內容後,應把精力集中到怎樣教,這便需要掌握和研究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的動態變化;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還要不斷豐富和修改教育內容,以適應受教育者的實際。

四、教育的物質資源

從教育的發展進程看,由教育者選創的物質資源更多地進入了教育過程,它的豐富性、先進性、優質性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教育的物質資源有場所、設備、教具、器材等,是現代教育必須具有的教育手段。

教育活動的場所及設備主要有校舍、教室、操場、園地、實驗室、圖書館、體育館、計算機房、藝術室、醫務室等,其內部應有與各場所功能相符合的教育設備裝置。各種教育的場所與設備,在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以及各個教育活動之間差別很大,它既反映了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也取決於國家或民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是一定教育觀的物質體現。在學校教育中以班級授課製為基本教學形式的模式下,學校校舍則以教室為主,教室外的場地狹小;教室內部則是固定桌椅面向黑板,完全適應著教師講授學生聆聽的教學方式。現代教育觀強調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積極活動,也更看重戶外活動,則學校的校舍和場地結構就有很大的變化,戶外活動的空間增大,校舍除教室外還有多種教育場所,教室內的設施與布置、桌椅的排放將按教育活動的需要靈活設置。

教具與器材是教育內容的載體,是溝通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橋樑,教具、圖片、錄音帶、錄像帶、計算機軟盤、電視、計算機等等,成為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學習工具,受教育者操作教育媒體接收信息、傳遞信息,教育媒體還對教育活動組織形式、教育內容的增多與更新、學習者的學習方法等產生影響。現代教育媒體的發展將給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如教師的一部分或全部職能由計算機媒體代理,學校教育形式由家庭學習形式代理。由此可見教具、器材等教育媒體在教育過程中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要素。

教育的物質資源能夠成為教育媒體,必須是教育目標的體現,是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使用的,否則雖為物質資源,但不能作為教育媒體。如與發展水平不適應的圖書、不健康的錄像帶或光碟、易損壞或易傷害的教具等均屬不合格的教育媒體。

以上教育的基本要素是進行任何教育活動都必不可少的,這些要素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又是相互影響地發揮各自的功能。在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備的情況下,教育者的主導性要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控制著教育目的和採用的方法手段,教育者創設環境、選擇教具與器材,調控受教育者的活動,教育者的觀念和教育行為方式,影響著其他各基本要素功能的充分發揮。

第三節 教育的功能

從歷史到現今,教育發展的趨勢十分迅猛,教育從少數人所享有,漸漸已成為人類社會所必須的活動,教育也不限於青少年的範圍,而日益成為全民的、終身化所需的教育,受到人群廣泛的選用,這是由於教育有著對社會發展及對個體發展的巨大功能,是現代國家發展的基礎。

一、教育的宏觀功能——促進社會發展

現代教育促進現代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的延續發展依靠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和社會物質的再生產。人類自身的再生產不僅指人的繁衍生存,還指人的個體社會化,不斷生長對社會有為的新生一代,顯然這需要教育的培養過程。社會物質生產的革新與發展,離不開知識、經驗、科學技術,而它們的傳播與革新則必須依靠教育。因此教育的社會功能首先是為社會的延續服務、為社會的發展服務。

教育是溝通社會各方面、社會各地域及世界各國社會的手段。通過教育增進了社會的交流和科學技術文化的傳播,現代教育是開放的,網路手段的應用更加劇了教育的開放性,從而教育對社會的整體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負有特殊的使命。教育的正確實施對穩定社會、倡守科學、宏揚道德風尚和加強法制都是有利的推動。這些因素是社會持續與快速發展的必要保障。

二、教育的微觀功能——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人的個體發展是指個體從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規律的變化過程。身體的發展是指身體的各組織系統的發育和機能的增長,心理的發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的發展。

如何實現個體發展呢?現代教育認為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為遺傳、環境與教育。遺傳是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為個體發展提供可能;自然與社會環境對個體發展起一定的制約作用;教育對個體發展起主導作用。

教育對個體發展如何起主導作用呢?首先,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目的體現了培養人的方向,也就是個體發展的方向。其次,教育,尤其是學校的教育,由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負責,給予個體發展更科學、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刻的影響。第三,得力的教育為個體能動的發展創造主客觀條件,如在教育活動中處理好主客觀的關係及師生間的關係,使之有利於提高個體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教育活動,並在教育活動中充分滿足個體特徵的發展、個體潛能的充分發揮,以及個體創新能力的發展。第四,教育的主導作用更表現在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從生命開始的「自然人」,經過教育過程成長為「社會人」,完成個體社會化過程,使個體積極地、能動地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和改造社會。

第四節 現代教育的特徵

現代教育是一個歷史時代教育的標誌,更是與傳統教育相區別的概念。現代教育是和現代社會生產體系、現代文化體系、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和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相適應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內容、方式、方法。

一、現代教育的主要特徵

從世界範圍看現代教育有共同的特徵,也融入各國的不同特點,現代教育的主要特徵有以下表現:

(一)教育的發展急劇增長

當今世界教育發展處於革命性的變革,其增長的模式有以下特徵:

1.規模龐大:不僅接受正規中小學教育的人數增多,接受成人教育的人數更為龐大。

2.增長速度快:小學、中學、大學的人數增長有著超常的發展。

3.不均衡性:發達國家教育的增長快於發展中國家教育的增長;許多國家中、高等教育的增長又快於初等教育的增長。

4.波動性:由於人口在不同年代有劇增和減少,造成各級教育的規模相應出現劇增和空餘。

(二)教育體制和結構的顯著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的學校教育系統由雙軌制 (一類學校教育系統收費高,設施精良,培育各種高級人才;另一類學校教育系統質差費低,培養有一定文化和掌握生產技術的勞動者)向單軌制急劇轉變,建立起統一的具有多職能的縱橫溝通的學校系統。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結構均有變化。如中等教育結構的變化表現為設立小學向中學過渡準備的中間學校;初中階段開始實行定向教育,升學和就業指導;中等教育最後階段實行分科教學,成為高等教育的預備。又如高等教育結構多樣化,高等職業大學大量湧現,美國有初級學院、日本有短期大學、英國有科技學院,還出現除正規全日制教育形式外的非正規高等教育。在中國當代也出現了職業教育、遠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種教育類型。

(三)教育的內涵擴大

教育覆蓋了正規學校教育、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正規學校教育是在學齡期完成的上學年限,獲得教育證書;非正規教育是在任何正規教育體制以外所進行的成人或兒童所選擇的學習形式,是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活動;非正式教育是個人在日常經驗和社會生活環境中獲得的學習,是無組織、無系統的終生過程。

(四)教育作用愈加重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教育的責任由被認為是私人的事變化為舉辦教育的責任主要落在國家和公共團體上,如教育經費、教育改革創新,政府的作用明顯增強了,國家有責任提供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政府對教育的組織與調控日益加強,國家主要通過教育立法和撥款管理教育。

(五)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20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教育民主化,教育在平等化上邁進了一大步,但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存在。區域上的不平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差別,成人文盲大部分集中在發展中國家;還表現在性別上的不平等,這種現象在許多國家都長期普遍存在,它與一定社會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有關。

二、現代教育發展趨勢

現代教育將以它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的地位,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是現代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地位和作用的體現,現代教育將沿著以下趨勢發展:

(一)全民教育是教育發展的方向

全民教育是保證每個國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並且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義務教育實行之。全民教育可使每個人獲得自由和發展的能力,是社會擺脫貧困、實現繁榮的必要選擇,同時又是促進社會文明道德、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質量和改善環境狀況的先決條件。

(二)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形成和發展的國際性教育思想,終身教育已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導思想,給整個教育帶來了革命。

終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應當和都需要受到各種教育,接受教育應是從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時間上貫穿人的整個一生,在空間上貫通了學校、社會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為學校系統所壟斷,改變了前半生受教育,後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終身教育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無限,是對社會中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是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滿足。

(三)教育民主化

使受教育成為全民的權利和義務,在教育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消除專制、封閉、灌輸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開放、啟發、參與等民主化的教育。

(四)教育現代化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體的變革。教育現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結構、思想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變革,其中教育觀念現代化是核心。教育現代化的具體表現是:

1.確立培養現代人的觀念。

2.教育發展水平應有顯著提高。

3.科學技術在教育中普及和深化,教育內容科學化程度提高。

4.教育手段方法信息化程度提高。

5.教師的學歷與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成果不斷湧現,擺脫傳統教育的桎梏。

6.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將大大增強,個人的志趣和潛能將獲得更大發展。

7.教育制度不斷創新,教育結構越加豐富多樣。

8.現代教育是開放的,學校內部的開放、學校向社會開放、教育進入家庭、國際間教育的交流和比較研究等。

(五)教育與社會緊密交叉、相互影響、相互聯繫

教育隨著社會的變動而變動,將根據社會提出的問題不斷調整教育、發展教育。

(六)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決策的先導

教育的規劃和決定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決策的先導。

推薦閱讀:

丨譯文丨常見3種顱內囊性並強化壁結節腫塊【影像學院J156】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八三集)  2006/2/26  澳洲凈宗學院  檔名:02-034-0183
喜歡一個人 | 故事學院
聽風對聯學院羅浮居士老師對聯第二講講義
喇榮五明佛學院殊勝化身俄波活佛略轉

TAG:教育 | 江蘇 | 教育學 | 課程 | 精品 | 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