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最令人嚮往的香港,定格在90年代的電影里。

一個年輕人的聚集地

香港金像獎的頒獎典禮,在低調中落下了帷幕。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熟悉的香港電影,好像也已經消失很久了。

偶然想起90年代的《古惑仔》、《重慶森林》又或《喜劇之王》,總感覺,這才算是印象中真正的香港電影。然而,近十年的香港電影與電視,慢慢失去了那種味道。

今天在電梯的時候,我問丸尾:「你最近看的一部港片或者港劇是啥?」 他想了三分鐘,都還是回答不出來。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十年 陳奕迅 - 黑白灰

是的,一問起來,你就會發現很多人都知道《古惑仔》,知道四大天王,知道周星馳,但無可否認的是,現在已經很少人再看港片了。

就算香港剛剛倒了一家叫ATV的電視台,除了懷念,我們也不會覺得太可惜,因為還有芒果台。

或許北方的讀者不會在意一個看不懂又倒閉了的電視台,哪怕是廣東的讀者,也可能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已經很久沒打開這個香港頻道看上五分鐘了。

但在我的童年裡,ATV這個電視台,跟TVB是一樣的江湖地位,絲毫不亞於現在的芒果台和浙江台。廣東一帶的學生,小學應該沒有落下過這兩個電視台播的動畫片、電視劇和綜藝節目。

如果你想跟看港劇長大的年輕人套近乎,拋出一個《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或者聊聊Laughing 哥,瞬間就能通過彼此的童年回憶拉近距離。

只是現在,這兩個電視台已經很少出現大家的話題當中了。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

尷尬的是,最近幾年,除了兩年前的《使徒行者》,便鮮少再有話題性的電視劇。

而每次我陷入客廳里的沙發,按著遙控器轉檯時,ATV這個電視界的江湖大佬,竟然在黃金檔播內地早已播完的劇目,而且畫質相當粗糙。

香港的朋友說,在香港,早已沒有人看這個台了。ATV亞視為代表的香港電視台的興衰史,似乎也是一部香港文化的興衰史。

90年代:強勢輸出的獅子山精神

亞視最紅火的時期是在90年代,那個時候,不僅是挑戰江湖老大TVB的時代,更是整個香港文化最輝煌的時期。

尤其是在電影方面,可謂是百花齊放。有王家衛難以捉摸的浪漫,有周星馳的無厘頭幽默,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成功的商業片導演,如王晶、劉偉強等。他們創造了具有代表性的《賭神》和《古惑仔》系列。

那個被定格在這些電影里的香港,無疑是最令人嚮往的。這裡繁華的街頭與樓宇是獅子山精神的寫照,而那些小巷子里,藏著的既有《花樣年華》,也有《旺角卡門》。

所以當我和Crown坐在「叮叮車」遊覽香港街頭是很是興奮。從《重慶森林》的尖沙咀、重慶大廈,到《古惑仔》的銅鑼灣街頭,布滿燈箱招牌的街道和細長的樓宇,還有讓人好奇的「一樓一鳳」,所到的每一個角落,好像把我帶回電影里一樣。

我想起了《甜蜜蜜》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

李翹(張曼玉)在中環川流不息的人流里對黎小軍(黎明)說:「哩度系香港喔,有咩唔可能啊。」(這裡是香港喔,有什麼不可能啊。),憨厚老實的黎明笑著點頭。

他無條件地相信李翹,也無來由地對這個大都市充滿了希冀。

電影里的香港,表達了當時所有人都在一個積極向上的大環境里拼搏不息。以致於,讓我們這些彼時相對落後的內地人無比嚮往。

這種嚮往最直接的體現,或許便是內地藝人接踵而至地來到香港發展。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王菲了。他們努力地學會粵語,把自己包裝成滴水不漏的香港明星。

《甜蜜蜜》

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獨特的香港文化,就這樣成功地「洗」了我們這群南方人的腦。

才八九歲的我,沒日沒夜地守在小小的電視機屏幕前,追著下午四點半的動畫片,晚上八點的電視劇,甚至面紅耳赤地期待「香港小姐」的泳裝環節。MP3里充斥著粵語流行歌,家裡貼著港星的海報。那時,我常常在路過街邊小店時,忍不住買下那些假冒偽劣的港台熱播動漫周邊產品。

這些點點滴滴,都代表了那時的我對香港充滿的嚮往。這份嚮往,應該不亞於郭敬明對《小時代》裡面那種生活的嚮往吧。在我的眼裡,香港就像一個可以看得到的天堂。

在那樣的背景下,只要一個人和「香港」這個詞掛鉤,似乎就能高人一等。

蔡崇達的《皮囊》里,寫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他們的鄰居住進了一個「香港人」阿小,在同齡人穿著褲衩拖鞋的時候,他已經穿著西服梳著油頭從小轎車下到這座小城的土地上了。

我小時候住在羅湖,印象中,樓下餐廳的服務員、濃妝艷抹的特殊工作者......對香港的「老細」(老闆)和對內地人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深圳河裡,更是時常有人想要偷渡到對岸。

「嫁到香港去了」,一度是長輩們用來描述一個年輕人有出息的標準。比「考上重點大學」、「在外企上班」要更上一層樓,因為香港是天堂。

而我的長輩也保持了看香港電視新聞的習慣。我曾經揶揄我爸,那些新聞「又不關你的事。」 他無力地辯駁幾句,第二天依舊固執地看著香港的新聞。

後來的好幾年,網路開始流行一個詞——「哈韓」。這個詞出現的時候,我就想,我們最早「哈」的應該是香港文化。如果你留意一下韓國明星的訪問,從他們的言語中,也會發現他們不時流露出對90年代的香港明星和影視作品的熟悉。這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也「哈港」。

《重慶森林》

近十年:寂寥的獅子

現在,去香港變得很方便了。

當我第一次到香港時,雖然很興奮地在各個電影里熟悉的場景拍照,但依舊是感覺到真實的香港,跟我印象中的那個模樣有點不一樣。

我那時來到拍《重慶森林》的重慶大廈門口,堅持拉著死活不肯進去的朋友,強行衝破一群團團圍著我們推銷他們餐廳的印度人,在裡面轉了一個圈,然後趕快逃走。我沒有找到任何王家衛的影子。

大陸同胞第一次去香港,可能跟我一樣,都在找尋自己印象中的香港。去著名景點,滿城跑吃地道的港式茶餐廳,不時回憶一下電影電視中那些童年的回憶。

只是不知道還能夠找到多少跟他們印象匹配的東西。我的大部分朋友也說,去香港,除了買東西就沒什麼可以幹了。

或許是我生不逢時,錯過了那個最令人嚮往的香港。

現在的香港無疑早不是90年代港片里的那樣了,它是《志明與春嬌》里的那種生活氣與《天水圍的日與夜》里的那種壓抑,真實卻不再吸引人。

現在,再也沒有聽過人提獅子山精神,即便提起也滿是戲謔。香港人似乎也很難創造出能夠替代王家衛式浪漫或是周星馳式幽默的新風格了。

大批大批好的影視製作團隊、演員、導演等都爭相回到大陸淘金。一個香港電視台的綠葉演員,在大陸的活動出場費竟然比他在香港拍一部劇還高。

電影和現實是互相反映的,香港沒了那份吸引力,也自然再也產不出吸引人的電影。

當我發現自己最近看的幾部港片,除了周星馳名號的《美人魚》,便是「懷舊專用」的《澳門風雲》和《十月初五的月光》,我的情緒很是複雜——有不快,有唏噓還有一份惆悵。

這不就是90年代末那些橋段嗎?炒這個差不多20年的冷飯,我不介意江郎才盡,但拍出來的效果真的跟以前差了很遠。

記得在看《港囧》試映時,看到裡面儘是對香港電影電視黃金年代的致敬,最近很火的《火鍋英雄》,多少能看出一點杜琪峰的痕迹,賈樟柯的《山河故人》里更是給葉倩文留了悠揚的兩分鐘。

我覺得也許是香港文化衰落了,再也找不回那種輝煌時期的味道,剩下的只是對那個年代的緬懷。

但我這個南方人也很幸運,在港片最輝煌的時期里長大,遇見了這個黃金時期的尾巴。

今日作者

編輯 Jame / Blake / Crrown

音樂 《十年》-陳奕迅

終於結束了清明節假期,今天我們順利回到了辦公室。看來也是時候去看看最近很火的《火鍋英雄》了。要一起嗎?明天見,晚安。

歡迎在評論區講述你的故事


推薦閱讀:

再見--我的零零年代
八十年代考古專家開啟慈禧棺槨後,為什麼緊急退出?發生了什麼?
香港的成長與煩惱不確定的年代 難自主的命運
80年代最美十位香港玉女,林青霞排第四,第一夢中情人終身未嫁
在這個走腎的年代,女人管錢就對了

TAG:電影 | 香港 | 年代 | 90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