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居講座丨定智法師:天台宗止觀入門——《止觀大意》(上)

導 讀

  7月30日,廣州光孝寺夏安居講座第十二講如期舉行,天台山佛學院定智法師宣講「天台宗止觀入門——《止觀大意》」。法師以《止觀大意》科判為開端,對其內容大意及相關的名詞進行了概要講解,並依原文作詳細闡述,令大眾對天台宗的修行有了更深的了解。

講座視頻

▼上午第一場

▼下午第二場

禮請法師

講座現場

`

  上午,法師概述《止觀大意》科判,講說了《止觀大意》的主要內容,令大眾初步了解與摩訶止觀的大意及相關的名詞概念,下午則依《止觀大意》原文逐句進行講解。

《止觀大意》科判

《摩訶止觀》釋名

摩訶是大(體相用)、多、勝的意思;止是」止寂「,指停止由外境所引發的散亂心,使處於清明澄寂狀態;觀,是在寂靜的心境中對現象作如實的觀察和自在的對應,獲得相應的智慧。摩訶止觀,是從凡夫地通達殊勝佛境(通摩訶義)的修行方法。

五時八教  

  分別述之。五時:

  第一、華嚴時,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首談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空有齊彰,色心俱入,湛森羅于海印,現剎土於毫端;小乘學者,如聾如啞,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時,謂佛說華嚴經後十二年,於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

  第三、方等時,謂佛既說小乘,更演維摩、楞伽等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時,謂小乘雖回心向大乘,然其執情未泯,故佛更廣談般若空慧而澄凈之。

  第五、法華涅槃時,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說法華經、涅槃經,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鹹得成佛。這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八教分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之為八教。

  智顗大師所主張之天台宗教判。即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從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眾生之形式方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又依適應眾生根機而教導之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

  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

四聖諦與四宏誓願的關係 

  依苦諦而法「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

  依集諦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

  依道諦而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

  依滅諦而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

十境  [一、陰境]

  以色受想行識五陰產生覆蓋、煩惱、輪迴。

  [二、煩惱境]

  無始以來的貪嗔痴,積集不斷,緣分和合,煩惱即發。

  [三、病患境]

  病起之因雖多,不出地、水、火、風四大增損,致有患生。身若染病,廢修聖道;其病若愈,聖道可修。為是須觀病患境也。

  [四、業相境]

  業即身口所作之業。指修行之人,過去所作善惡諸業,忽然俱發。

  [五、魔事境]

  魔,梵語具雲魔羅,翻譯為殺者。謂能奪人智慧之命也。所謂魔事者,《大智度論》云:魔以破人善法為事。

  [六、禪定境]

  禪,梵語具雲禪那,翻譯為靜慮。指修觀時,引發過去習氣,於定中生起貪著是為禪定境也。

  [七、諸見境]

  邪解曰見。思維推理不當,而使得偏見錯以為真實相,名為見也。

  [八、慢境]

  自恃輕他之心,名慢。無智者得少分定,以為涅盤,起大輕慢。

  [九、二乘境]

  聲聞、緣覺,以四諦之法而修,因不生起菩提心,不能至於大乘究竟之地,所以耽著小乘的人我空的境界。

  [十、菩薩境]

  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指慢心既息,發起本願,不墮二乘之境,而發三教菩薩境界之心。

  有煩惱境,正好對治煩惱;有病患境,正好治病;有業相境,正好消業;魔境常有,我們凡夫每天都在面對,但不一定是天子魔,我們歷練的對境是我們的心,先除心魔。

  學習佛法永遠不會早,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不讓他接觸佛法,他不學佛法就學世間法,染著會越來越深;學佛永遠不會晚,就算臨終才學習少許佛法,來世也會因這少許的善根,成為精進學修的開端。一切所學佛法皆植善根種子。

  下午,法師開始對《止觀大意》正文內容進行逐句講解,大家可以對照《止觀大意》原文,觀看講座視頻進行學習。

《止觀大意》正文學習

  1.緣起。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大意,略報綱要。略述教觀門戶大概,今家教門以龍樹為始祖。慧文但列內觀視聽而已。洎乎南嶽天台。復因法華三昧。發陀羅尼。開拓義門觀法周備(智者大師說「妙」九十天)。

  2. 消釋諸經。皆以五重玄解十義。融通觀法。乃用五科方便。十乘軌行。

消解疑問,解釋經典,智者大師講說後,經中妙義得以顯發。智者大師隨順眾生俗諦根器,令生歡喜,增長善根。釋經題,以五重玄義【經文妙義攝於五層名相,釋名而後得體,得體是關鍵,止觀即是得體(從因至果)的方法。】判教相;五科方便。十乘軌行。

  3.五重玄義。一切經前五義玄釋。名通義異。以總冠別。謂釋名。出體。明宗。辨用。判教。自法華前。諸教未合。五重皆粗。來至法華。名等俱妙。廣如玄文十卷委釋。

  4. 言十義者。一 先明道理寂絕亡離。不可思議。於一寂理不分而分。離開諸諦(從不同角度解釋諸諦)。謂四四諦七二諦五三諦等。若開若合(開則顯義,合則歸宗)。權實道理(以權巧方便開示真實理)冷然可見。

  5. 二 能詮教門(能解釋 四教四門)。綱格槃峙包括秘露。謂漸頓不定秘密藏通別圓。得此八意。一代聲教化道可知。(佛陀應身教化一生,以金口宣法,謂聲教)

  6. 三 經論矛盾言義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來執諍連代不休。今用四悉檀意。無滯不融。拔擲自在。

  (有時候佛陀講的內容看似矛盾,其實並沒有矛盾。如,居士不得評論僧事,佛陀呵斥破戒比丘,是為度化比丘;而凡夫評論是非,是我慢妄心造業。不可用凡夫的淺顯的感情去理解甚深的法義。)

  7. 四者 巧破執著(凡夫憑自身經驗理解經典,每句皆生執著)。善用諸句破能著心。如所破惑單復具足。無言窮逐。

  8. 五 結正法門。對當行位。使依教修有方便。依行證有階差。賢聖不濫(不混雜)。免增上慢。

  9. 六 隨以一句縱橫無礙。而綸緒次第宛然成章。

  10. 七 開章科段鉤銷相承。決疏文勢生起冠帶(判斷、解釋經文,有連續性、整體性,脈理清晰)。

  11. 八 帖釋經文。須義順理當。

  12. 九 翻譯方言。令名義不壅。

  13. 十 一一句下理觀消通。觀與經合印心成行。非數他寶。若釋法華。彌須曉了權實本跡。方可立行。此經獨得稱妙。方可依此以立觀意。

  14. 言五方便及十乘軌行者。即圓頓止觀全依法華圓頓止觀。即法華三昧之異名耳。若欲修此圓頓三昧。具圓十乘方名圓行。方便品法文雖略。譬諭品大車諭足。

推薦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解-律航法師
夢參法師《大乘起信論》10
佛教里的10種善惡因果 (弘一法師開示)
慧凈法師答青年念佛人
常敏法師親聞記(7)

TAG:法師 | 講座 | 天台宗 | 夏安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