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告別天價片酬
早已引起行業公憤的明星天價片酬現象,正在得到整治。9月22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等四家行業組織,聯合發布《關於電視劇網路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意見》要求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從今年年初,編劇宋方金「爆料」小鮮肉天價片酬起,這個話題就一直保持著超高的關注度,不斷有編劇、導演、「老戲骨」等痛陳天價片酬對影視劇行業的傷害。正如華誼兄弟副董事長王中磊所說,因為市場本身有空間,預算會有限制,如果過度偏向某一個環節,電影質量就會受傷害。電視劇市場也是如此。限酬令的出台回應了輿論的關切。坦白說,製作總成本40%這條「片酬紅線」不算嚴苛。眾所周知,影視劇製作的產業鏈條相當長,天價片酬本就是不可持續的行業現象。摳圖、濫用替身等亂象都是天價片酬下的「蛋」。只不過近年來一些小鮮肉攜粉絲之勢,藉資本之力,相當程度上「綁架」了市場,導致人們見怪不怪了。其實市場已經對天價片酬發出了警告。近年口碑爆棚的作品,幾乎都沒有出現流量演員、天價明星。而以「小鮮肉中心制」做出來的作品,普遍只能淪為粉絲圈內部的狂歡。結果現在「不用天價明星」反而成了很多片子愛用的宣傳方式。一些有追求的小鮮肉也開始嘗試突破安全區。IP與明星滿天飛,是市場發展不成熟的體現。小鮮肉沒有原罪,他們身價暴漲是市場追逐的產物。資本對小鮮肉「慷慨」的背後是算計,如果搞定明星和粉絲就能穩賺不賠,又何必費心於品質?因此限酬只是手段,糾正這種簡單粗暴的「市場邏輯」才是目的。有個說法很有道理:當有號召力的演員稀缺,就會出現「天價片酬」,當有號召力的故事稀缺,就會出現「天價IP」。因此為了促進文化市場的繁榮,除了用限酬令「治亂」,還要在「供給側」做文章,才能實現「標本兼治」。也就是說,培養可以與「資本 明星 IP」這個組合相抗衡的力量。總之,天價片酬下畸形的內容生產機制是短視的、竭澤而漁的,帶壞了行業風氣,也禁錮了觀眾的選擇權。我們的文化市場航向航船要想駛入廣闊的深海,就必須走出天價片酬的粗暴模式,用原創度更高、製作更精良、品類更豐富、誠意更足的作品贏得觀眾的心。
推薦閱讀:
※創造新業績 譜寫新篇章(社論)
※新華社社論對「習安會」有何暗示?
※南都社論:給官員應得的清白,惟有主動徹底公開
※【遠望社論】特朗普當選終結「美式民主」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