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八節 發菩提心

八、發菩提心

1.四無量心

大乘最上覺道之發心,先從慈、悲、喜、舍建其根本,此為四無量心。

是以清凈自心作殊勝愛樂行,而對境又復廣大之謂也。諸有以喜心、慈心

為先;此說行持當以舍為先也。因從舍心修起,自得普遍饒益,謂無親、

疏、愛、憎之平等舍也。本來吾人只知此世,故於現在父母、親眷則愛,

於怨仇則憎。殊不知此生所執為愛為憎者,未必過去之為疏為親者耶?既

不知業力因緣,發心又不平等,執貪執嗔,認愛認仇,不觀與迦打延那見

婦食魚打犬之事乎,從此可知怨親之無定矣。藏王持松德尊,為文殊化現,

其女死,求蓮花生大士加持,作法勾回,頃間仍死。因示持松曰:「子女

為業力因緣所和合,縱有善業,或得加持,當下世受。且汝女過去為一蟲,

汝誤斃之,願其當來為王女,得享受,今報盡矣!與汝因緣亦盡,故不復

生也。」以文殊化現之持松,其女亦受業力支配,縱得大士加持,也無可

挽救他。又昔有四子,為母造塔。圓滿迴向時,一云:「世尊說將來北方

有佛法,我願為王,宏護正教。」一願為傳戒比丘;一願以密法為方便,

護法降魔;一願為王臣,請師求法。此為持松大王、菩提薩垛、蓮師,及

王臣把麥扯姐之過去因緣。故知大德等出世度生,亦以因緣和合,且見願

力無邊不虛發也。

「阿底峽尊者由印度入西藏,一日將歸,弟子請其故,尊者云:"汝

等均隨順我,我難修忍辱。"後尋一慢心人在側,常以為忍辱境焉。」此

說仇人為增上緣,正為自己修菩薩行也。應知對自不貪愛,對人不嗔恨者,

為修第一舍心。抑知仇人使我受苦,親愛者獨於我無苦乎?作是思惟,故

當發平等心,怨親無二。

修舍心者,當先以大仇人為境,視為無始父母,恩德最大。因畜類亦

頗愛其子,自身不顧,必護其所生,縱猛毒如虎,亦不食兒,以是推度,

父母之恩既大,則仇人非過去父母乎?次以平庸人為境,此以父母親眷為

境,平等視之,是為舍無量。復思於彼如母有情,為報恩故,僅不嗔他,

尚嫌不足,更當與之以樂。如有享樂之心,須在一切苦眾生身上著想,為

慈無量。思彼造業受罪,念子救他,生度脫心,欲拔其苦,為悲無量令彼

離苦得樂,深生慶幸,為喜無量。此總攝也,以下別說。

諸與我為仇者,既仇我矣,為利害計,亦當發平等心,不但無過患,

且有功德。否則再世結恨含冤,移易位置,報復無已。如國際高唱平等,

結果彼此各執愛憎,循環圖報,故世界無寧日。倘平等心生不起者,當啟

請上師、三寶加持,發起乃已,不假造作也。「阿底峽尊者常見貓犬,亦

撫其頂曰:"汝信心清凈啊!"並以慈眼視之,願三寶加持,令得快樂。」

又云:「對出門人、久病人、老年人,或父母等,均當特別發心,隨順憐

憫,如信空性一樣。」應發願自今日起,乃至成佛,不嗔恨一眾生。扼要

言之,為一切有情義利,當如為自己義利一般,是為平等舍心無量,應如

是修,若報父母恩,最好當勸請皈依三寶,勿傷生養親,反成罪過。「釋

尊當升忉利天,為母說法。」此為報恩之大者。蓮師云:「老年人當隨順

恭敬,令他歡喜。」此謂父母無不愛其子女者,倘違逆他,他必傷心。如

鳥雀翼卵,大則飛去,須知慈母愛汝,實過鳥雀,汝非畜類,不當令起歡

心耶?吾人之慈無量心,如是應修。

入佛子菩提行論云:「修悲心者,須看殺房牛場,及殺雞、鴨、魚時。」

特別又見處決罪犯,繩捆刃加,當想我是他等,剎那火熄,生大恐怖。觀

其觳觫之狀,牽耳狂吼,欲飛無翅,雖非願意,而實無可避免。且彼既未

昏醉,又非無心,見彼刀,寧不痛苦?若畜類並未犯罪,而受刃無救,我

不救之,誰負此重擔耶?倘知業力果可怕,則聯想此時造業之人,將來均

不免苦,又當如何救度之耶?由是想六道苦,我如下墮何能承受?我此時

幸未墮耳!若我父母下獄,能承受耶?當廣大發心,想虛空無邊,眾生無

邊,煩惱、業障亦無邊,則無始父母,均在三界輪迴,受諸苦惱,豈不欲

其遠離眾苦共成菩提正道耶?如是觀察思惟,縱此時不能救度,或不欲救

度者則亦已爾,乃悍然不顧而恣口腹愛肥鮮,食眾生肉,應當作何感想?

若為車夫二百錢,爭執罵打,我如果是他,又當作何感想?若羊牛剪毛,

毛殷血點,駝馬乘載,重且加鞭,彼固不知呼籲,若吾人試拔一毛,試受

一刺,又當作何感想?細魚小雞,活烹快嚼,如果家中牙牙學語之小兒女,

又當何感想?反求諸已,人胡不思?彼是不思,思之何若?甚謂不食彼等,

則盈天下皆是,亦若畜類供人食為應有之果報也者,然則人類獨不畏果報

耶?是應從聞而思,易地以處,不當置佛語教義於經上口頭,則自他均得

受用矣!

巴祖仁波車云:「出家喇嘛汝責最大。時當末法,外道熾盛,往往不

知三寶,當思世尊七日不出家,則為金輪王,乃唾而棄之,現比丘相,受

苦求法,彼豈不願享受?只為眾生苦痛,欲令解脫耳!汝等出家人,乘駝

牛,索鼻系走,血流汗下,牢拴毒打,晴雨不顧,登山臨水,曾不稍休,

是牛豈不可憐?又修法時著佛衣,誦惡咒,灑芥子降伏,使為怨仇,不息

嗔心,常思害人造業,是鬼豈不可憐?此殆無大悲平等心之過。」若未見

空性用火壇降伏者,不如常於飯時捏團,念六字大明咒,加持施之,實較

勝也。「彌拉日巴尊者在隆穹主坐山,見鬼物甚多,不畏惡咒,因思上師

教以發平等悲心,是心一起,鬼皆散去。又一次山神來,以咒降伏,神云:"

魔起自心,汝不通空性,故欲咒我。汝亦知一切怨魔皆前世三毒所引生者,

豈嗔心所能降伏耶?」

巴祖仁波車云:「修法殺羊祠之,或以鮮肉供金剛者,均非是。因佛

法內外從皈依起,皈依首當戒殺。大乘菩薩發心救眾生,既不能超度,已

失悲心,如再殺生修法,顯背教理,藏中有修秘密法生起次第供五肉,視

為甘露者,系自死之馬、狗、象、紅牛等,決非生殺。且當自通空性,令

變甘露,平常亦不用不食,只用素供,即供護法亦可不用酒肉。倘以生殺

之肉供金剛者,恐自己亦要昏沉。試問:殺子供母,母能食乎?況自造魔

病,反害眾生,其心安否?故知殺生設供,金剛等必不領受,召請亦必不

來,徒為魔鬼所食,故偶爾小有效驗,此魔力耳!然魔以後更當求食,作

害不已也。」入佛子菩提行論云:「殺生供佛,彼大乘化現而來者,必不

受供。此為邪供,供者不獨無益,且墮地獄或變猛獸等。」此等犯戒,並

失慈悲心耳!故世尊在世時常云:「修法者不必他修,惟修大悲心而已!

有此即一切成就。」又:「大德康巴龍瓦,終日以披單蒙頭,觀六道皆苦,

時思救度。」又:「朗倘巴一生只修慈悲觀。」蓋慈悲心一起,不惟不會

再造罪,且宿業亦盡消除也。大小顯密所以無分別者,以殺戒相同,亦同

此慈心悲心耳!

印度無著論師,常往雞爪山求見彌勒,閉關六年未得夢瑞,歸途中見

人以細布磨鐵棍,欲令成針,因發精進心,復閉關三年,亦無所應。又見

人以雞毛拂水擦岩陰,似欲毀除而見陽光者,更發心閉關三年,卒無所顯

示,以為無緣也,乃歸。將抵城,見一癩犬患腿瘡甚苦,膿血被體,蟲聚

而嘬之。意良不忍,欲去其蟲,又恐蟲死傷生,乃割自肉飼蟲,並以舌舔

犬患處,令皆離苦。俄頃間,彌勒已在當前矣!因頂禮請問何以十二年不

見?彌勒云:「吾十二年間,常在汝側,以汝業重而發心不真,故不能見

我。今汝菩提大悲心猛利生起,業力隨盡,故能見我也。」又說:「若不

信者,試看十二年來,吾日日在汝左右,致衣上唾痕已滿,惟汝不見耳!」

因坐其肩令路人視之,獨一老媼識為菩薩,余仍見癩犬也。後引無著升天

述論而垂教至今。是故當知,菩提心從大悲心生,大悲心生則菩薩即在當

前也。龍樹菩薩云:「人救度有情力不足者,有慈悲心即足矣!」又云:

「如母無手,見子落水,雖不能救,心大悲苦。」吾人之悲無量心,如是

應修。

修喜心者,先以大福報人為境,慶幸前修,發隨喜心,勿嗔嫉他,仍

當祈願令他圓滿,並願一切眾生皆有福報。初從親屬起,次中庸,次仇怨,

如同樣發起是心,即為平等無二矣!以嫉人與人無害,自反造業,既不見

人功德,亦無受學菩薩戒之堪能,因菩薩等以身根受用一切棄捨,而饒益

受苦眾生也。

「彌拉日巴尊者弟子眾多,有無信心者,尊者為顯神通,亦生疑忮,

且欲毒害其師,後墮惡趣。」故無隨喜心者,不見人功德也。又二出家人,

各執門戶之見,爭收弟子。一日,一人犯戒,嫉者呼侍者曰:「爾來!我

告一奇聞。」說彼犯戒事,言之色喜。薩迦祖師某大德聞之,心生悲憫,

向弟子云:「彼人犯戒,此人嫉喜,皆成過患,惟嫉人者較犯戒者為尤重

耳!」又如:「駝馬失子,不食水草,雖至命終,亦不忘失,一朝得之,

生大歡喜。」吾人之喜無量心,如是應修。

此四無量心,為發菩提心之根本。歸納言之,能清凈平等發心,即為

具足。阿底峽尊者一日手痛,呼弟子登巴格西來加持之。登云:「用醫藥

乎?」尊者云:「汝以清凈慈悲心來加持足矣!」藏中送別,常云:「願

汝發清凈心。」因心若清凈,一切羞恥,均成善法;否則縱修秘密法,或

致本尊變魔也。「過去有母女渡河,忽山洪暴發,各欲救拔,不濟,皆溺

死,以心清凈故,同生天上。」

格西卡若巴云:「你們心要清凈,不可計較一切,恐計劃未成,又墮

六道輪迴矣!」須知學佛人,應當時時觀照自心,不要放逸,有清凈因,

自得清凈果,其他勿求也。入佛子菩提行論云:「人每不欲受苦,而偏作

惡,圖快樂而不為善。」此不知食米當種良稻而下稗種也。進一步言之,

能發心令他如意,則他人如意,自亦如意。以有廣大菩提心,諸天護法必

時時護持之,寧有障難耶?「捫恭甲格西於頂禮三寶前,必發凈心觀照,

自念我為何事而禮拜耶?」以心如猿猴,賓士不已!以繩牢系,不使放縱,

正恐其脫走出生過患耳!

2.正發菩提心

正發此心,分三:(一)如國王先得威權,次施號令,是自利而後利

他。(二)如舟子渡人,有同登彼岸之意。(三)如牧人先令牛羊不缺水

草,不被獸傷,務使離苦得樂,如諸大菩薩之願力。此為最上發心,(二)

為中等,(一)較淺也。

就十地五道說:發心又分四種,矢願度生,為入資糧道,因一切作為,

皆是大乘資糧故。即說前剎那發菩提心,後剎那已是菩薩,是為初地;初

地以上為入加行道,七地以上清凈究竟發心,為入見道。八地以上不退轉

發心,為入修道。十地以上直至菩提,為究竟道,以無垢圓滿發心也。

又就發心次第說,有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入佛子菩提行論云:

「發心雖有二,此二仍為一。」如我將往拉薩,此為願心,驅車前進,即

為行也。又說為利眾生願成佛,與不離願心廣修六度、四攝而底於佛果之

二也。

吾人為大悲撓動其意,最上發心,為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故決定誓

願,願趣十地五道通達無我,直至佛位,此為勝義菩提心。發誓願已,以

儀軌受戒領法,如理作意而修,是為世俗菩提心。一謂發願受戒為世俗,

領法進修為勝義也。發願如播種子,倘播後不問凶、荒、旱、潦,及牛羊

踐踏,此為有願無行,是故得戒後,應修此心。於皈依境中,一心清凈,

想有情眾苦,為無明蔽覆,未遇善知識,如生盲失導,當如父母行乞,我

居宮殿,作是思惟,發八大菩薩之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

「釋尊初轉法_輪時,即說八萬四千法門,當以菩提心為總攝門。」因

眾生病多,此如萬應甘露。已發心者,雖念一頌,或說一句,亦有功德,

以菩提心威光熾盛故。「阿底峽尊者入藏,常思受戒領法之師覺生領巴,

一思其名,必合掌流淚。弟子詢之,則云:"為眾生事,師恩最大,且曾

教我發菩提心也。"」此謂傳菩薩戒之上師恩德甚大,以曾示我度生成佛

之道路。巴祖仁波車云:「一切尊重之世尊,是真以清凈三門行持而成就

者,此法真實,吾人當真修也。」

3.發願行持

分二:一、願菩提心。又分三,謂平等發心、自他相換髮心、利他發

心也。平等發心者,願戒云:「我與眾生無二,無始至今,長受輪轉,皆

因無明執我故,以有此心,一切皆錯。試思我餓他餓,寧有不同?如蚊蟲

吮我,我當發心飼他,慈心一動,種子已入血中,令他飽滿,亦受法施。

此其最小者,成辦當易,是為發心方便。如再殺之,既犯五戒,又造十惡,

尚侈言度眾生耶?並此而為難者,則所謂菩薩發心欲其離苦得樂,又當從

何處發心修學耶?巴祖仁波車云:「以水燙臭蟲者,必墮地獄。」如起嗔

心時,當想我曾發心,生大慚悔。勵令隨願而行,由小漸增,久久自然串

習成大菩提心也。倘此心生不起者,再想諸大菩薩初為凡夫,正與我今日

相同,只不為己之一念而得成佛道,乃與我適不同耳!盪巴桑結云:「眾

生如何想,汝當如何想,此為圓滿法要。」即謂我若與眾生求樂之相同,

當先隨順眾生,不起嗔念也。

自他相換髮心者,想當前有極苦眾生,我應以我之福報受用給與,當

他入氣之時,即已一切得到。次想他之業障苦惱為黑色,我一入氣,令入

我身,我當代受。只閉目思惟他樂我苦,常常觀想純熟,在一呼吸間,於

取捨苦離所緣,想到即互換也,並請上師、三寶加持成就。故吾人於有病

時,當想代眾生病,快樂時,當想給與苦眾生,此為大乘人真正法要。如

此心無間生起,則無始以來多生累世之罪業,即可因此而獲解脫也。「世

尊在過去因中,欲乘舟入海取寶,其母牽衣阻之,乃忿然絕裾而去。後入

孤獨地獄,見大鐵輪旋轉頂上,血髓橫飛。因自懺云:"世間逆子如我者

尚多,此苦甚劇,於彼將不堪任,我願代彼盡受,使其離苦。"發願訖,

輪忽飛空,隨即舍報升天。」又:「假醒巴格西案頭常置一書,其中開示

云:"好的叫人受,不好的是我受。"人見之以為希有。」又:「下那巴格

西終身行持,惟修互換菩提心。且云:"修此者,不但消此世病苦,亦能

降伏魔怨。因有悲心能替他受苦,則一切旱潦災疫,均不為害。」

利他發心者,謂只知利他不知自身,發心以此為最。是以我之福慧身

根受用等,不顧一切而給與眾生也,「寂天菩薩見乞丐受凍,即解衣衣之。」

又「阿底峽尊者之師降比持世菩薩在一處講經,見人擊犬,菩薩忽由座上

跌地呼痛。人皆不信,菩薩袒背示之,紅色杖痕,正犬受擊處也,犬乃無

恙。」又「阿底峽尊者之師大馬日且打悲心甚重,鄰人有疾,醫云:"須

食人肉。"大馬即割而施之,但因未達空性,傷痛甚苦。病者愈來慰之,

答云:"我死亦無他也。"後夢中見白衣人來撫其患處,醒即證得空性,見

龍樹菩薩各論,了達無餘。白衣人即觀自在菩薩也。」又「世尊為妙法蓮

花王時,國有大疫,病輒死。醫云:"非若黑打海魚莫能救。"王以魚難得,

且殺生不忍。因此於四月十五日在佛前發願,願變魚救民,竟墜樓死。後

病者果得海魚,全活甚眾,眾欲報恩,忽空中自言為王,勸人修十善業,

即報恩矣!」又如「世尊以身飼虎」、「頂上寶國王以身施人」等故事,

恐繁即止。皆是菩薩饒益有情不惜身根受用之所為也。

二、行菩提心,即廣修六度也。此中分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禪定五度,為前方便,智慧度為究竟。

一、布施度。分三:財施、法施、無畏施也。財施又分三:舍、大舍、

無量舍也。舍者,從一百錢二百錢,及茶米細物皆是。大舍者,如三世五

佛懺悔文所云:「一摶之食,鬚髮心清凈。」或念咒撒米,施水燒施,使

恆沙眾中陰餓鬼,均得飽滿,或房舍、國城、妻子,用以布施均是。至以

身根,及肉血等布施,是為無量究竟舍也。此如世尊飼虎,龍樹施頭,初

學佛人,均不可不知,非至通空性不能成辦也。較容易者,即施水施煙至

十萬,不間斷者,功德亦無量。登巴云:「我之受用,常欲全施而後死,

汝等已至死時,尚欲聚積受用,是與我大異其趣也。」彌拉日巴尊者云:

「食物入口,若有人求,當吐出施之,要常思惟,他要我乃不給,必相爭

競,一思至此,自得解決。」此為防過說也。出家人除三衣外,均可施人,

重在法施,能說能持。故謂出家人作貿易易得財布施,此大錯,因出家人

不施受用何用貪求?

法施者,自心清凈為一切眾生遠離眾苦而說法念誦,應無絲毫染污心,

方成功德,如已證人空者,度生尤易,有人問阿底峽尊者云:「我何時可

收弟子及度生薦亡?」尊者云:「鬚髮清凈心,或通達空性,或到初地菩

薩也。」又登巴有弟子欲收徒眾,登巴云:「如我無進步之數取趣,不能

加持人,只如空瓶瀉氣,所傳口訣,酒糟無味。有如以燈授人,人亮我黑,

何能燈燈相續耶?」又阿底峽尊者云:「末法度人難,不如先坐山修四無

量心,及菩提心,對治貪等三毒。」蓋凡夫如葯樹,果尚未熟,不能愈病。

以菩提心方在萌芽,人來頂禮,則自然清凈,一聞人罵又起嗔毒也。盪巴

桑結云:「我執未除,勿亟亟度生,應先自修施水施煙,及以身供佛。先

斷我執,然後可以作度生事業。」如是應知。

無畏施者,為有情作依怙,或護持他,死無恐懼也。如將殺之雞鴨等,

臨時放生,此最饒益。釋迦世尊云:「有漏中,惟無畏施功德為大。」故

藏中禁人打獵,豈無故歟?密乘戒對布施最重,殊勝灌頂、皈依、根本戒,

猶重饒益有情。寶積部中說四種施,亦為重要。因密乘根本,本在五戒,

大小圓融,倘謂學密法不重小戒,是乃大錯,如登樓不從第一梯起,何能

登上?

二、持戒。分三,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

觀察自身於身三、口四、意三發起動作,勵令清凈,遠離不善等,是

謂持戒。與律儀相順者,謂守護七眾別解脫等戒也。又以清凈三門,禮拜

供養等,或行住坐卧,時時觀照緣於六度,不少間斷,如見一小塔亦當禮

敬圍繞,是為攝一切善法。又於有情以無我心緣於四攝,自不生罪,且能

利濟,令他脫苦,若見一微蟲,救護利他,或念誦迴向眾生等,是為饒益

一切有情。然能持戒者,又不可有慢心也。

三、忍辱度。分三,謂:耐怨害、安受苦、於法生勝解也。

如果打我或罵我,安受不嗔,更以慈心,功德迴向,因嗔心能斷一切

善根也。入佛子菩提行論云:「千劫善根,生剎那嗔心,能令斷除。」盪

巴桑結云:「怨來是業,嗔不能解,當以慈心對治。」阿底峽尊者云:

「忍辱可解冤讎,他人仇我,當思為父母,自然不嗔,若亦為仇,則心永

不清凈矣!」以我再嗔他,雙方造業。能對治嗔心,即是修忍辱,即是圓

滿福慧也,如云:「某也行持好,惟脾氣太壞。」此成笑語。出家四條戒

云:「他恨我不恨,他害我不害,他打我不打,他罵我不罵。」應當了達

法義,心如綿軟,立卑下處,惡衣惡食,以慈悲為主。倘不能者,自雲得

戒定等,實造業也。

學佛行持勿畏苦,煩惱飢餓,均當忍受。「世尊過去求法,他化自在

天人,故來作撓,忽見大火聚,天母云:"大火聚中,尚求法乎?"世尊以

為魔,入火不燒。」阿底峽尊者云:「一心依法,縱窮至乞丐,死入地窖,

亦勿悔也。」以學法人本當獨處深山,如彌拉日巴尊者之蕁麻充饑,精修

不退。藏中常云:某也世法好,恐佛法不能好。因一針二尖不為用,一馬

二頭不能騎,世法佛法不能兼善也。巴祖仁波車云:「世尊入山苦修,舍

輪王位,正為世出世法不能同修。」「某大德學法食樹皮九年。」「無垢

光尊者五閱月食丸藥二十一粒,以布袋為衣被,坐而成就。」智悲光尊者

云:「有修持佛法而想衣食自然能來,如思衣得衣等恐未成佛,已成魔矣。」

下哦巴格西云:「真正學佛,須有乞丐心。」如是思惟,修法勿求受用。

因有受苦心,行持精進,天人當為供養,決不餓死,縱死亦骨貴如金。當

如彌拉日巴尊者發願:「我病無人問,我死無人哭,屍如死狗,身當喂蟲,

此為圓滿。」有願學佛謂生活尚未解決者,此為捨本逐末,亦思追求衣食

者,往往生過患。而衣食得到又易造業,或反出障難,如待死王臨頭,欲

修無及,豈不深悔?豈不痛惜?!世亦有必待生活解決而後死者乎?是不

知安受苦忍,正是法要,正是修持,為一切成就之加行,得佛果之階梯也。

甚深般若,特別為大圓勝慧,不可懷疑。如不了達,當求上師、三寶

加持,增長智慧。如不求而謗,或棄而不修,成地獄業。疑不是法者,將

來必多劫不得聞法。「阿底峽尊者入藏講經,有印度二比丘,律義清凈,

初聞尊者講人空,極贊殊勝,後聞法空,愕然掩耳。尊者云:"此僧戒凈

而不聞大乘,恐亦難得佛果"。因生悲憫。」又「世尊轉法_輪時,下根聞

般若,即謗而墮地獄,後信解為大乘法要,剎那又生人中」。當知甚深法

義,甚為重要,如難凈信,當自慚根淺,幸勿生謗造業也。「印度有學人,

發心清凈,眼病求醫,醫令點灰即愈。又一人病眼,亦點灰,無效。」此

根器不同耳!淺者不肯修學,深者不生勝解,是終無佛法可求也。

四、精進度。分三,謂:擐甲、攝善法、饒益有情也。

聞大德言,彼成佛者,均有福慧,自謂弗如,此無精進心也。當思我

不後人,況我較他業重,應當人一我十,人百我千,勿生怯弱,生死以之,

如著堅固鎧、意樂甲、勇猛前進。如得大法,當深生慶幸之心而立願苦修

也。發是心印,不稍間斷,勿待後推緩,如於念誦時飲食,當思念後再食,

恐時不待我,時時作是念。若見蛇墮於前,棄坐即走,如救頭目,不假思

索,而起修六度萬行勿懈也。大德馬剛德云:「吾人當思日在牛羊圈中,

漸次輪到,不得倖免,莫待死時始著忙也。」又某尊者云:「如以世間事

未完者,須知本無完時,倘學佛法,起修時即為完矣!」因於此起修,彼

自減少,如未起修,終無完時,是應不顧一切而修也。又復當知,世間一

切,如石擊水成紋,愈重而圈愈大,不擊則無紋,則為完時,此喻不貪著

他,自不累我。是當從聞啟信,觀無常勤策而修也。

有人於此,曾一年兩年閉關,或修四加行圓滿,自為滿足,此是大錯。

當思盡我形壽清凈三門而修,某大德開示云:「修善法者,當如駝牛食草,

一口未盡,又視二處,二口未盡,又視三處。」謂精進發心,亦復如是。

智悲光尊者云:「自已年高名大,如格西活佛,亦應精進,如以為不修亦

成佛者,此是大失謬。」又:「阿底峽尊者每日造小塔無數,弟子苦之,

擬代作,尊者云:"我飯你們吃,我何以飽?豈不餓死耶?」比喻善巧,

當思未至菩提之間,要力懺力修。除罪生福,時時觀念,凈依三寶,勿自

滿足。成不成由他,當猛力精進勿退也。故說智多精進、少則不成,智短

精進、長則不成者。智悲光尊者云:「有戒等而不精進,如船無舵。」以

戒等五度,無精進心,不得達彼岸也。故學人於食時、卧時,早遲多寡應

有規律,可望即身成就,倘一曝十寒,終成空過也。

五、禪定度。分三,謂:初安樂住,次解疑,終究竟無念也。

初,以止觀習定,貪想樂明無念,身心安樂而住。次,無貪想樂明無

念之心,以通達性空解疑,終證得空性法爾無念為究竟。

初修,依七種坐法(毗盧七支坐)即跏趺坐、兩手定印、眼微合、身

端正、兩肩平、頭微俯、舌抵上顎等。身端正者,一身不正則脈不正,一

心安住,不著一切,自能引發正定也。禪定對治散亂,須於寂靜處修,遠

離塵囂,及團體眷屬等,要想臨命終時,一切終當舍離,此時何須貪著,

妨害修學。彌拉日巴尊者告弟子云:「入山靜修,快如成佛,以人多易起

三毒,心不清凈,貪受用等,亦從此起。」昔有大德開示云:「誰有受用,

誰貪;誰多受用,誰更貪。」謂無受用者無人嫉恨,有受用而思保存、畏

損害,均為障難也。龍樹菩薩云:「初求受用造業,保持則貪,畏損則嗔,

無不造業,受用誠害物也。」本來除衣食外,雖多何用?亦有多而不舍者,

多反為累,縱南贍獨有,有何趣耶?如以煩惱或生命求受用,則惡業所成

之受用無多,而業果已須彌矣!如是當知,世間一切受用俱不堅實,死時

兩手空空,何如積聚二世資糧,無偷無損,自得享受,故不為後世而為現

世者,凡夫也。要當於不堅受用,如唾棄捨,惟修學福慧,則勿令貧乏,

坐山岩間,與木石居,時時觀照自心,勿令放逸。依三世諸佛所攝持之上

師,請求加被,則一心住定,無沉無掉,易得輕安矣!

彌拉日巴尊者入山坐靜,發願下山即死,並常自責云:「雀鳥均無,

汝出何所視?汝死時知否?」佛說月光經云:「自心清凈,禪定自成,靜

地修持,無仇無親,行住坐卧,均為善法。」先想禪定功德,遠離一切過

患,此為加行。久久思惟,將貪、嗔等心,調伏不起,即能安住於定。善

根淺者,對治貪妄,當入清凈山林,較易修也。在昔世尊尚坐山六年,過

去大德,多在山林苦修,迄得成就。此顯示寡慾知足等,為禪定之前方便,

至樂明無念,廣如大圓勝慧中說。

六、智慧度。分三,謂:聞慧、思慧、修慧也。

初,聞慧從文字句義生。次,如理思惟解問了達,並想有障無障,能

自決定,為思所成慧。了解理趣,於靜處修,得究竟勝義,見空性,遠離

邊見,是為修所成慧。吾人於聽解行持,應以外六塵為幻境,知是無明二

障所現。如幻師以木石葯等咒成之象馬,又如乾達婆城,本來不真,近無

遠有。又如夢,如虛空,如池花鏡影,如空谷回音,應如是思惟,如是進

修,知為自心所現,假設施故,自然不起貪著。若小孩見刀、見花、見乳,

不起分別,不生恐怖,則勝義通達,空見得生,是為智慧到彼岸也。

六度總攝,每度分三,為十八支分。又每度皆具六度,比如法施講經,

以能講所講等為布施;無貪清凈為持戒;反覆申說不厭為忍辱;尋求義理

無間為精進;深悉法要無散亂而講為禪定;離開三輪相為智慧,余可例如。

複次,廣說六度。彌拉日巴尊者云:「一切不為我,以外無布施;心

口相同,以外無持戒;於其深義不恐怖,以外無忍辱;行持不間斷,以外

無精進;行住坐卧清凈,以外無禪定;了達空性,以外無智慧;身、口、

意三門清凈,以外無方便度;四魔降伏,以外無力度;成佛度生,以外無

願度;能識能破三毒,以外無智度。」

阿底峽尊者弟子登巴格西問尊者云:「行持以何者為最上?」尊者云:

「無我為學問第一,調伏身心勵令清凈為持戒第一,利他不貪為布施第一,

知一切如幻為對治根塵第一,不同凡夫為行動第一,遠離三毒為成就第一,

一切不貪著為神通第一,常居卑下為忍辱第一,舍離世事為精進第一,妄

心不起為禪定第一,一切相不取不著為智慧第一。」

智悲光尊者云:「自知足者,必有舍心為布施;一心想上師、三寶是

依怙為持戒;不嗔打罵為忍辱;施等齊修為精進;修本尊觀想明顯,三寶

具足一心無沉、無掉為禪定;深生空見不著實相為智慧。」

菩薩所緣行相,不離大悲心,解證空性,是為六度齊修。灑爾哈祖師

語錄云:「無悲心而通空性者,不得究竟菩提;有悲心而不通空性者,不

能解脫輪迴。」因通達空見,為智慧,非悲智雙運,無能證菩提正果,悲

智具足者,不舍眾生,不住涅磐,是為菩薩殊勝行,小乘人固不堪任也。

龍樹菩薩云:「勝義(般若空理)與悲心同修者,成菩提道路也。」阿底

峽尊者示腫登巴云:「勝義悲心為法葯之王,對治凡夫一切三毒重病。」

又云:「證得空性,決無三毒煩惱。如有者,只是在口頭、書上了解而已!

真知者,已如棉花柔軟矣!究竟般若之理,是法我皆空,即空之義亦無矣。」

又云:「菩薩所行即為六度。見空性者,自然見內外受用不起貪著為布施,

不起垢心為持戒,無人我為忍辱,知法義深求無間為精進,不取外緣為禪

定,不著實相為智慧。」又云:「悲心與空性,為成佛要件。通達空性為

見,見凈為定,悲空無二為戒。三者具足日常精進修學者,夢中亦能通達

其義,顯現成就,或臨終顯現,或中陰身顯現,故雖不能於生前成就,亦

可於中陰時成就也。」是故說八萬四千法門,以悲心、菩提心與空性不二

之理為第一,如點燈燃,非芯油等和合不成。康、藏有修生起、圓滿而成

魔者,即不達空性與悲心等和合之過患。「有二喇嘛朝隆大德,至門,目

光炯炯。大德云:"汝修馬頭金剛,觀想太惡,頂上要空一點,可多修圓

滿,少修生起,發大菩提心,不然則成魔矣!」此殆嫌其太起嗔心而修,

不達空性也。以無菩提心即與外道法相同,以外道亦觀想氣功,惟無皈依

處與菩提心耳!是知佛道離二不成也。格西喀那巴云:「吾人從皈依起,

最勝秘密法止,如不舍世間心,即修本尊,已現瑞相,此亦為根基不固,

如在水中也。」以無菩提心,不舍世間,如築宮殿於冰層,不久消沉,因

得人天或墮獄,均甚危險,有謂皈依為初基,無關緊要,此為大錯。若無

菩提心者,變成邪魔外道也。蓋大菩提心,當從見佛歷史及三寶功德而發,

非可勸請隨喜者。自己行持,覺得了解般若,通空性,定得下,或得天耳

等神通,見本尊等,如此境界,固是由行持精進而得,但要知道是從大悲

心來。若從慢心、貪心為我心而得者,必造惡魔。

又復當知,前五度為大悲所攝,後一度之聞、思、修三者,菩提心有

何可少?如聞法為眾生而聞,如是思惟,如是修持迴向,方是六度齊修,

故說悲智不二,並非由此生此。以救眾生心切,聞時即思即修,此心同時

而發,無初中後,不可分離。是謂行一法即遍一切法。若只隨便修持而不

聞思,如上岩無手,其可得乎?比如皈依,想眾生同時皈依,為生起次第。

觀六道苦,由皈依境中放光加持,為圓滿次第。再使眾生皆成本尊,並以

功德迴向等,為秘密法生圓二次第也。故說佛法雖深廣若海,有菩提心者,

法法皆可成就,如糖無中邊,只是一味。

阿底峽尊者,至後藏勒擋地方,有學問者三人來同辯論。尊者云:

「辯論教派,如內外大小顯密,縱講說多,皆妄念所成,人壽無常,何暇

喋喋為也?」又問行持之法,尊者云:「虛空無邊,眾生無盡,如發廣大

菩提心,修二資糧,以功德迴向,此為究竟行持。如只在辯論教派,或文

身句義,此書本上學問,無益於人我也。」又尊者告羅雜哇(接尊者入藏

宏法者)云:「汝通曉三藏,若但從儀軌修學,恐尚不足,須要大小顯密

圓融總攝而修持。謂:紅牛、氂牛、駝牛之奶,不皆可成酥耶?且諸法不

能遍修,須以上師口訣為殊勝教授,戒條尤關緊切。如依此而修,則吾入

藏當有益,否則汝三藏皆通,可以坐而成佛,又何須吾入藏耶?」行持要

得清凈境界者,須從對治三毒入手。倘謂已見空性,人躡衣襟,輒怒目相

向,或不以仇怨為父母者,此行持尚遠也。博多瓦問格西登巴:「佛法有

何分別?」格西曰:「能對治三毒,即是佛法;同乎凡夫,和乎世間者,

非佛法也。對上師有凈信,重口訣,視眾生平等,即是佛法,否亦非是。

又見定戒三者,三根各別,於黑、白業果瞭然深信為真見,為下根;

知內外一切法,了解有無空者,為中根見;通達般若與大悲無二,為上根

見也。

觀佛相明顯能定得下,為下根定;知悲空不二,一心不亂,為中根定;

不著能所三輪,現證空性為上根定也。

懺修黑白為下根戒;於福慧資糧無貪,知一切如幻,為中根戒;修一

切善不求福慧,見空性,為上根戒也。以此行持無我,無妄念,一切清凈,

是為初地境界。」

又格西著述中說:「聞法要圓融攝持,獨一而修,此為最要意義。」

無垢光尊者云:「佛法如天上星、地上樹,依法而修,何時可完?但成佛

佛要,是在能圓融一切無二。」盪巴桑結云:「小貓求食,各處尋伺,依

善知識揀擇,亦復如是。」此謂法門甚多,文武本尊各不同,如聞時有菩

提心、四無量心者,則一切相同。思時解釋文義,如剪羊毛,次第勿亂,

認清進修時,當如啞子,一切不管,無垢而修,決定得到晴天無雲境界也,

仰米達果善知識云:「聞、思、修三,應同時進趣,聞了即解,解了即修,

此為最要。」如聞戒殺,想犯之必墮地獄,堅決不殺,是為圓修,亦為三

圓滿。一切圓修多得者,即增上慧也。又如以油燈供佛,發願為菩提心。

為眾生而供為布施,恭敬為戒,不懼冷熱為忍辱,無間為精進,無散為禪

定,三輪空為智慧,具足六度功德迴向,為菩提行。菩薩為眾生事,不求

自利而自利,正如田中種穀,草亦隨生,是不求而得者,如只求草,轉失

義利。故說大乘發心,一切圓滿,此為一切法究竟義,如是應知。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我入大乘菩提心未生,六度齊修願行悉為

我;與戒相違功德無所依,速生勝心求上師加持。」

菩提心迴向偈:「菩提勝心微妙寶,諸未生者願速生;若已生起勿退

失,輾轉向上益增長。」

唐天寶年間,西藏王持松德贊迎請印度靜命大師入藏。王手捧金沙供

養。靜命大師曰:「昔在迦葉佛時,曾在尼泊爾大塔之下,與王同發共來

西藏弘法之願,大王憶及否?」以大師加持之力,王得憶宿命,因此王大

信服。

西藏地多惡鬼神作諸障難,靜命大師建議迎請蓮花生大士來藏,降魔

弘法。大士以神通力悉降服之,永為護法之神雲。持松藏王后讓位於弟松

內,而自出家為僧,號寶光。

宋真宗8-9年左右,藏地派卓彌、釋迦智二人率領學人赴印度求法,

勉之曰:「戒律乃聖教之根本,般若是聖教之心臟,密法為佛教之精髓,

皆當善學!」後來他們及其傑出的弟子薩迦寶王,就是藏密薩迦派之創建

者。

義凈三藏取經詩

晉宋梁齊唐代間 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 後者要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 砂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若未諳斯旨 往往將經容易看


推薦閱讀:

發菩提心之實修引導
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是為魔業!
正法:【菩薩願行】 十盡句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TAG: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