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章系列:中國將改革一胎化政策
中國聚焦
中國於1979年開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或一般所說的一胎化政策,是改革開放時期「核心國家政策」之一。這政策一直備受爭議。這是因為它限制幾乎所有城市裡的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不論男或女),雖然鄉村地區和少數民族不時會有例外情況。它大概是全世界最嚴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受影響的人數目最多——約60%中國人口。
為了把政策付諸實行,政府一開始就推出嚴苛措施。但政策實施的方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許多痛苦(強迫墮胎),及好些負面社會效應如殺害女嬰與嚴重的性別失衡。
這些是巨大的社會代價,但政府的理由是這個政策在1980年至2000或1979年至2011年間,分別成功預防了2億5000萬或4億嬰兒的誕生,並因此緩解了更高人口增長所帶來的諸多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
數字遊戲
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提倡計劃生育是違反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當著名中國經濟學家馬寅初(時任北京大學校長)於1957年建議一個溫和的計劃生育政策時,毛澤東馬上把他批為新馬爾薩斯主義者(Neo-Malthusian)。對毛澤東來說,每多一張口就是多一雙手。當時中國的人口只是6億5000萬,但每年增長的速度超過2%。因此,中國失去了第一個抑制人口增長的機會。
鄧小平於1979年準備推行其經濟改革時,中國的總人口已膨脹到接近10億,每年增長速度高達1.5%,整體生育率也高達2.6%。
身為火箭技術科學家的國務委員宋健向鄧小平提出了他的「人口控制論」。據他說,按簡單的推斷,中國的人口將在2000年前達到17億,並可能在接下來的50年達到27億。
對鄧小平和他的經濟策劃師陳雲來說,這些是驚人的數字。當中國人口還遠低於10億時,毛澤東要養活他們已經捉襟見肘的記憶還歷歷在目。鄧小平立刻意識到這「人口計時炸彈」將危及他的經濟改革。很明顯的,改革所帶來的任何好處將很快被人口增長吞噬。中國可能掉入發展經濟學家所說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
此外,人口增長不只是指數式增長(馬爾薩斯主義者所說的幾何級數)的問題,還有其最不為人了解的「隱藏性動力」問題,即一個女嬰成長後生下另一個女嬰所需要的時間。換句話說,任何人口結構的改變,都需要至少一個世代才能看到成效。
因此,對鄧小平與陳雲來說,控制人口增長很明顯的是經濟改革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在一定時間內取得所要的人口增長水平的唯一方法是克服「時間動力」,把生育率壓到低於自然的替代水平。而且這工作得馬上開始。
陳雲於1980年宣布:「我們目前的優先考慮是提倡一對夫婦生一胎」。這便是一胎化政策,把整體生育率定在1的起源。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不久後成立,並逐漸變成一個在全國各地共有超過50萬名職員的機構。很明顯的,這政策不是政治或意識形態的產物,而是一個以「硬數據」為基礎,親改革和親增長的大膽與務實的「社會實驗」。
中國2012年的總人口已從1979年的9億7500萬增加到13億5000萬,或在30年內增加70%。與此同時,其總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則從4100億人民幣,大幅增加到52萬億或增加126倍!其人均GDP也增加92倍。從改革與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這政策的確取得可觀的成績。
事實上,它遠比原定目標成功。自1990年代初,中國的整體生育率便跌破2.1的替代水平。在任何地方,經濟發展都是最好的避孕丸,因為它肯定會大大拉低整體生育率。
人口增長下滑的社會衝擊
根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它已成為這政策的利益集團)的數據,整體生育率長年維持在1.8。比較接近事實的獨立估計認為,現有的整體生育率在1.5至1.6左右。以北京和上海來說,它們的整體生育率已下跌到0.7,是世界上最低的。
人口學不單是數字的問題。宋健的數據無疑是正確的。然而,與當時許多具備同樣科學和技術背景的中國領導人一樣,宋建沒有注意到,也或許根本不了解,同人口結構快速轉變息息相關的許多根本的社會與經濟力量。
人口增長下滑時,其結構也會改變。一旦整體生育率跌破替代水平,人口規模便開始縮減,人口也開始老化。中國人口估計會在10年左右達到14億5000萬高峰。同1979年的4.5%比較,中國人口中超過65歲的人在2012年佔9.4%。更嚴重的是,同年齡相關的勞動力市場,於2012年首次開始萎縮,這意味著中國已開始在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失去其相對優勢。
總而言之,中國的一胎化政策早已失去時效,其社會與經濟代價日益超越原先帶來的好處。多年來,這政策雖已逐漸放寬,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決意進一步改革甚至廢除它。
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與城市化,中國夫婦是否要生育的決定,將日漸取決於家庭收入、妻子的收入、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的費用、消閑與妻子的事業的機會成本等。這些正是芝加哥學派所說的生育行為微觀經濟理論。
新加坡就是一個例子。政府為了鼓勵生育而給婦女的慷慨獎勵,並未能成功逆轉整體生育率下跌的趨勢。
因此,中國不論是以何種方式出現的新人口政策,可能也為時已晚。所有人口因素本質上都是長期性的。中國目前還沒有面對勞動力短缺,但人口萎縮的整體不良效應將逐漸顯現。中國的長期挑戰,是如何在老化之前致富。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和學術顧問。葉琦保譯。
推薦閱讀:
※【政策】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今年將擴圍 相關政策加速落地
※不執法的結果就是逼別人造假這句話說的有道理么?
※三部門連夜出政策救市:持股1年以上股息紅利暫免個稅
※全國文明城市有什麼實惠?
※關於房產稅政策的一些思考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