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香是代表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信心,是表法,而不是佛菩薩喜歡聞你這個香

開願法師:學習佛法,覺悟人生(一)

今天我們緣分非常殊勝,又歡聚在這裡,大家福報非常大,佛緣非常深。<>

>

>

<>

>

><>

>

>

第一講 學佛要做一個明白人<>

>

>

佛告訴我們:我們要做一個明白人。佛就是明白人。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文化,只有真正學到佛的精華、佛的精神,我們才有受用,才能夠把佛法落實在我們日用平常當中,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真正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體現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當中真實的意義。<>

>

>

「覺悟」就非常重要了。「佛」是印度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所以佛法自始至終都是教導我們如何增加智慧、如何提升覺性——祖師們常講的恢復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正知正見。

我們遇到佛法,入門種種因緣不同,但是所尋求的是相同的。每一個人都想增加福報,每一個人都想增加自己的智慧。怎麼樣才能做到呢?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到我們這個世間,給我們展現了什麼呢?我們學佛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呢?這是我們很關心的話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很迫切想知道的話題。所以佛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了這些我們學佛就不叫迷信了,這叫智信,有智慧。佛教是讓人破迷開悟,破除迷信,增強正知正見。

首先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這是佛門的基礎,這是我們在人間、這個地球上最基礎的根本。如果這個地球上每一個人都能夠斷惡向善,都能夠孝養父母,你說這個地球多麼美好,災難自然就化解了,戰爭也就沒有了。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希望和平,都希望安定,都希望祥和,怎麼樣能落實呢?就要靠我們每一個人從內心當中覺悟。我們覺悟了,我們身心安定祥和了,把這個文化、這個精神傳遞到你身邊的人,傳遞到與你有緣的人,他們也祥和了,他們也把心安下來了,這個時候這個世界自自然然就和諧、安定,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幸福美滿。只有安定和諧我們才有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作用就非常大了。

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我們要明了,最基本的義務——我們要做個善人。佛經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就有份了,因為這是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學再多的佛法,落不到實處,這就是我們得不到受用的根源。首先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當中都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每一個人想法不一樣,每一個人生活的環境都有所不同,才產生了千差萬別。但是規律是相同的,每一個人的期望是相同的。

佛教導我們如何從煩惱的世界、煩雜的人生回歸到清凈自在,回歸到圓滿就對了。八萬四千法門一切的佛法無過於讓我們放下煩惱,回歸清凈而已。所以我們作為佛門弟子,學的是什麼呢?智慧、覺悟。智慧、覺悟從哪裡來呢?從不分別、不執著當中來。因此我們在內心深處一定不要有對立,一定不要有衝突。有衝突、有對立這是我們自身錯誤了,用這麼一個心學佛你得不到佛力的加持,學其它的宗教照樣得不到加持,因為你用的是分別心、煩惱心去學。一切聖人的智慧都是從清凈心裏面流出來的,唯有我們從煩惱當中把我們這個心收回來,我們才能夠體悟到佛法,能夠聽明白佛菩薩對我們慈悲的教誡。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佛法,每一個人受用不一樣,每一個人聽講的感覺也不一樣,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我們這顆心有多麼真誠,這個心有多麼清凈,所以祖師常講「至誠感通」。

佛經裡面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入門呢?一切恭敬。對佛菩薩恭敬,對一切眾生也要恭敬,就非常殊勝。我們今天上午做放生法會,就是祈福世界,祈福人民,真正地開顯我們的愛心、慈悲心,這叫慈悲一切。試想一下我們去放生,對一隻小鳥都有無量的愛心,如果我們把這個愛心拓展開來,你說你多麼的快樂。不能說我們對小動物有愛心,你對你身邊的人就沒有愛心了,有煩惱了,這就錯誤了。往往很多人對外面的人有愛心,對自己的家人沒有愛心,煩惱、生嗔恨心,這是錯誤的。佛教導我們要有一顆平等心,平常心就對了。

我們放生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通過這些方式,通過這些場面的磁場的加持力,把大家內心深處那一份真正的愛心、慈悲心給開發出來。開發出來了要能保持,不能我們今天放生慈悲心開顯了,回到家就忘了,就錯誤了。佛教導我們慈悲一切——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以我們就把放生納作我們修行當中的一個功課,一個實踐的功課,通過這種形式來練習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樣把慈悲心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去,非常有意義,同時我們也救護了有緣的這些其他道的眾生。

佛告訴我們有六道輪迴,我們人是其中的一道。為什麼我們得人身了,它們得了畜生身,變成一隻鳥、變成了一條魚?佛告訴我們:業力牽引。佛在《十善業道經》上告訴我們:「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因為每個眾生的心想不相同,想法不一樣,所以感召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感應的我們身體的狀況也不一樣。誰感應的?我們自己感應的,我們自己業力的顯現。

佛在《般若經》上常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我們一切的行為誰來支配?我們的念頭,在為我們的生活起指導作用。你的念頭是善的,你所作所為都是善的;念頭起了嗔恨心、起了煩惱,你的生活、你的舉止動念全是煩惱。它是主宰。可見得我們這個心的力量有多麼大!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知道修心養性是多麼的重要。「諸法無我」,在萬事萬物當中、在你的日用平常當中,很難找到自己啊,沒有自己!沒有自己才是對的,你說哪一天是你自己呢?哪一個小時是你自己呢?哪一分鐘是你自己呢?哪一秒鐘是你自己呢?時間剎那剎那地在變化,你內心的念頭不斷地也在變化。你說哪一分鐘是你自己?你說這一分鐘是自己,這一分鐘過去了,所以我們的生命在剎那不住的狀態下延續著,這是我們真正的生命。受著我們心想的牽纏,不斷地在我們的生活裡面起著反覆無常的變化,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酸甜苦辣,是它在起指導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明了了,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面的。

我們對別人有愛心、對別人有慈悲,自自然然地反應的外面的世界都是美好的,都是純凈純善的;我們有了嗔恨心、有了煩惱心,你所感應的外面的世界都變成了煩惱。煩惱也是無常的,諸法無常嘛。所以當我們生煩惱了,就要觀想「諸法無常」,你就不生煩惱了,煩惱就沒有了,因為它是無常的嘛,你何必去生煩惱呢?別人欺負你了,別人障礙你了,「諸法無我」,沒有自己他欺負誰呢?這個境界就高了。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啊!唯有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的人生才能一帆風順,才不至於被業障把我們給束縛住。

業障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有個業障在那裡擺著,那我們的這個力量,要把它去掉那很費工夫。佛明明告訴我們「諸法無常」,它是在變化的,那當然不是真的了。不是真的,它真起作用,從哪裡起作用呢?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之處它就已經起作用了。外面遇到了條件,佛門講緣分,它就果報現前,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迴向文裡面,其中「懺悔」這一條裡面就告訴我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這個煩惱的心、業障的心清凈了,煩惱就滅了,業障隨之也就滅了。但是我們凡夫業障是隨滅隨起,這叫伏煩惱。我們念佛的時候非常清凈,煩惱好像沒有了,很短的時間,那個煩惱又起來了。煩惱好像是永續沒有間斷,我們功夫間斷了,這就是我們的功力不夠啊。每天我們誦經、念佛,真正的目的是達到把我們的業障消除掉。怎麼消除掉?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了,業障從哪裡來啊?就沒有了。我們現在有業障,因為你的心,煩惱心沒有滅。佛性就在煩惱心裏面,煩惱心也含有圓滿的佛性,是一體啊!你業障現前的時候,佛性變成了煩惱;你清凈的時候,煩惱變成了菩提。所以轉煩惱成菩提,是這個道理。

既然沒有我,那我們執著這個我,是對的還是錯的呢?我們初學的人,聽到這裡,恐怖心就升起來了:沒有我,沒有我怎麼辦呢?不是自己明明在這裡坐著,怎麼會沒有自己呢?我們眾生之所以是眾生,無始劫以來執著我們生活的狀態,不能轉變。

我們小的時候出生在一個家庭裡面,從你出生的那一天開始,不斷地熟悉你這個環境,熟悉一年、十年、二十年,你就把它當作自己的家,家裡的這些人,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哦,這都是我的親人。那你出生那一天,跟他們不是很熟啊,在那種情況下,你的依戀,就沒有那麼強、沒有那麼深。

最明顯一個例子:比如這個小孩生下來就被別的家庭領養了,十年、二十年以後有可能對自己出生的這個地方、對他親生的父母沒有感情,對那個領養的地方有感情了:這是自己的家,在這生活了那麼多年,照顧自己的這是自己的父母,產生了感情。從這很淺顯的道理告訴我們,我們所執著的這些環境、這些人、事、物,是我們習慣造成的,不是真的,是我們習慣了。我們到一個新的環境會不適應,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呆上幾天、呆上幾個月,好像我們很熟了,也適應了,這就是自己的世界、自己生活的方式,不斷地在轉變。

人的一生,不知道要轉變多少次,不停地轉、不停地變,這是一個輪迴的現象。眾生在這些變化當中,既然沒有自己,當然找不到自己,他就會找一個依託以為是自己,把這個身體當作自己,把這個生活環境當作自己的依報環境。但是這個環境、這個身體它有成、住、壞、空,身體本身它有生老病死,所以我們就產生了痛苦。看到這個花現在很漂亮、很莊嚴,過一個星期、過十天它敗了,我們就傷心了,感覺它滅了;過幾天又來個新的花,我們的這個歡喜心又起來了,不停地在轉變。所以我們能夠覺察這個事物的心不生不滅,我們能夠感悟到我們這個身體的這個心不生不滅。唯有找到它,是我們真正生命的永恆。

佛四十九年弘法利生,無過於讓我們找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而已。本來面目是什麼?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心經》告訴我們得很清楚啊。所以我們真正的生命不會因為環境的成、住、壞、空產生變化,也不會因為你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而產生變化。它是永恆的。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永恆,只感覺到了無常?只感覺到我們這個身體從出生到年幼、到少年、中年、老年不斷地在變化,不斷地在感受著種種的無常,外面的世界也在變化,生活環境很美好,但是它保留不住。所以古人常感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在我們的這個世界裡面被無常的環境、現象把真心蒙蔽了。蒙蔽了真心以後,才產生了種種的痛苦,產生了種種的業障,越迷越深,越陷越深,最後我們不能自拔,把自己送到苦難的世界裡面去了,送到苦惱的生活環境裡面去了。

老年人為什麼那麼多病呢?為什麼身體不健康呢?決定心情不開朗,決定是憂慮重重啊。身體所能夠感應到的自然都是病態的狀況。如果你洒脫一點,如果你開朗一點,你的身體就會因為你的開朗洒脫變得健康。

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呢?阿彌陀佛寓意無量光、無量壽啊。光明代表智慧,念的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光明代表壽命,無量智慧、無量壽命,你說你會老嗎?你說你會有病嗎?決定不會老,決定沒有病。注入我們生命裡面的是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多麼殊勝多麼有意義呢。這是我們念佛真正的意義。

別人講你們光念個「阿彌陀佛」,你們是迷信啊,什麼都不明了啊。他不知道佛門裡面有高深的智慧,有圓滿的學問、文化,但是懂的人太少了,不明白佛門裡面到底在講些什麼。佛教在我們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代代出現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把佛教的思想智慧發揚光大,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當年我們佛教的會長趙朴初老先生感慨地說了一句話,說如果中國人離開了佛教好像說話都不完整了,佛門裡面有很多的詞語,慢慢地深化流傳到我們每個家庭當中:慈悲、善良、覺悟,很多的詞語都是從佛經裡面流傳出來的。前天我們和幾位文化界的名人、老教授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還在說,佛教在我們國家發揚光大,生根、茁壯、成長、有豐碩的果實,可見得我們中華民族是非常有福報的,為什麼有福報呢?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心量大,不斷地在吸收著智慧,不斷地在開拓我們的心胸,能夠把佛法圓融到我們生活當中來,變成我們中華文化的三個支柱之一。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已經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之中,已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角落,都在我們的生活日用平常當中啊,只是我們沒有覺悟而已,我們沒有覺察到啊。

可見得佛教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生活當中,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一千多年佛教都是教育,燒香是代表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信心,是表法,而不是佛菩薩喜歡聞你這個香;磕頭表我們尊師重道,就像我們過去到學校去讀書,對老師要行禮,以前是三跪九叩,現在是鞠躬。所以禮佛不是拜偶像,是代表我們用最虔誠的心來學習佛的教育,來學習佛的智慧,我們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在佛門裡面得到受用。

現前一般有一個誤會,一談到佛教就知道去燒香磕頭,去燒香磕頭了也不知道是什麼道理,什麼原因,就產生了一個迷信的色彩:這家又迷信了,到廟裡去磕頭燒香去啦。影響很不好,自己也不好意思。偷偷地去燒個香、去磕個頭、去求個平安,他不知道佛門裡面有高深的智慧,真正我們要保平安、真正要吉祥,我們要學佛,學佛的智慧、學佛的慈悲啊。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明了了,學佛是時尚的,學佛是趕得上潮流的。不是我們學佛了別人會笑話我們:你怎麼學迷信啊?你怎麼搞這些東西啊?他能夠說這些話出來他是對中華文化不了解,對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明不了解,了解了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自身要知道,要明了。

過去這些大詩人,大文豪,他們有那麼高的決心,他的作品、著作能夠流傳於後世,沒有別的,他的心胸豁然開朗、洒脫啊。這些精神從哪裡來的呢?佛門來的。在佛門裡面所學到的。到我們社會當中,一般人的感覺,哦,那麼高深,那麼的有意境啊。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達到這個程度,每一個人都應該把我們自身的心量拓開,這樣你才能夠有所成就。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識不夠我們談什麼這個力量啊,底氣都很弱,所以我們學佛別人不理解,我們學佛有障礙,如果真正明了了,這些障礙全部化解了。

佛教教導我們真正地來了解我們的生命,這個意義就非常深非常廣。佛講經49年,就是來為一切眾生講明白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人生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所以佛法對每一個人都非常的重要,這個意義都非常深遠。

學佛了,就是學智慧學覺悟了。如果他們明了了,他自然也會來學了,不會障礙你的。佛法,覺悟之法,都應該學習。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怎麼樣來認識自己呢?佛教導我們怎麼樣來面對人、事、物的環境,怎麼樣來開啟我們真正的智慧,有圓滿的方法,有圓滿的理論。不是佛能成佛,我們眾生都是凡人,是佛能成佛,佛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能成佛,是這個道理啊。可見得佛教裡面講的這個心量多麼大,佛告訴我們眾生和佛是平等的。我們感覺我們是眾生,佛慈悲偉大,但是佛告訴我們,我們和佛是平等的,沒有區別的,可見佛的心是多麼的清凈慈悲。

我們學佛時間久一點,就會產生傲慢之心,啊呀我學了多少年、我修了多少年,瞧不起初學,瞧不起剛入佛門的,這是很大的錯誤。都是平等的嘛,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那你學幾年你就很了不起啦,那別人都不如你了?這是錯誤的。真正地去學習,一定要把我們的這個我慢心降服,只有我們把這個心放平和了,才能夠真正聽明白佛菩薩的教育。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是平等的,培養我們的這個平等性。在我們生活當中這個我慢是很難降服啊,有一點成績就值得驕傲,一驕傲就把自己真的忘了,障礙你的菩提心,障礙你的菩提大道往前進步,那怎麼辦呢?每時每刻佛教導我們對一切恭敬,你要想有進步,對一切人有恭敬心,像對待佛一樣恭敬,那就對了。不能說我是老修了,別人都是初學,別人都不如你,你很厲害,這是錯誤的。

佛法猶如大海一樣,我們每一個人在裡面的受用是不同的,因為我們來到佛門裡面所求的也不同,結果當然不同。我們去努力付出,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得到的結果是我們的初發心。你是為什麼而做的,將來得到的果報和你的心量是相應的。你說我就是為了家人能夠平安健康而來學的,你得到的就平安健康,這麼一個果報;如果我們是為了生天而學的,說人間太苦了,我們在人間雖然有快樂但是痛苦還是很多,不如這一生斷惡修善,認真修行,來生生天,你一切的努力是為了生天而修的,將來你心境變成了天堂。努力是相同的,發心不同,將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有的人發心很大,說不但人間的這個榮華富貴不好玩,不好,天上也不究竟啊。天福雖然是沒有苦都是快樂,但是還有享盡的時候啊。因為他的分別執著沒有去掉,當福報享盡了還要墮到人間來,還要墮到六道輪迴裡面去,甚至也要變餓鬼變畜生,去受業報,天上也不好玩。那怎麼辦呢?拚命地修行,認真真干,超越輪迴。所以努力是一樣的,你想生天也好,你想成佛也好,努力是相同的,但是你的發心不同,果報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想修一點福報,說我這生沒有福報,來佛門裡面布施供養,我就是為了修福,所以你就能得到福報。無所求地修,得到的是無量的功德,就是這個道理。同樣一件事情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發心。我們的發心大,果報就大,發心小,努力了半天,努力了一生,得到的果實就小。

由此可知,我們做人、做事業也是這個道理。你的心量小你就只能做個作坊,你有多大的心量成就多大的事業。心量不夠,福報就聚集不起來。在我們修行當中,是同一個道理。

所以宇宙的真理只有一個,在我們生活當中不斷地去升華不斷地去覺悟,也能夠體悟到佛法。因為佛法是智慧嘛,佛法就在生活裡面啊,只要你有覺悟有智慧,佛法無處不在。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正知正見,迷迷糊糊的,你讀佛經你也讀不懂,照樣有障礙,看著佛法也是有障礙。佛法本身是為我們來開啟智慧的,不是讓我們越學越糊塗,越學越迷茫的。

在我們修行的路上,認清楚了就容易下手。為什麼我們強調要學《弟子規》?《弟子規》是一個基礎,是我們做人的基礎,也是我們修行成就菩提大道的基礎,也是和諧安定的基礎。首先什麼地方和諧安定呢?我們的家庭和諧安定。你知道怎麼樣孝順你的父母,孝敬你的長輩。同樣的你的兒女學會了將來如何孝敬你,你的家庭就沒有恐怖了。如果沒有學《弟子規》,不懂得聖賢的教育,你的父母有恐怖啊。當年年輕的時候為家庭付出,為大家服務,真的是做牛做馬,老了以後沒有保障啊,因為兒女沒有學《弟子規》,把老人都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他們有恐怖,有恐怖就不和諧了,也不安定了。我們學了《弟子規》,就知道如何去做,自然就好了,你的孩子也學會了,這對他本身樹立一種人生的觀念也非常重要,他能夠孝順父母,能夠知道尊敬長輩,他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這是做人的根本啊,所以你們到老年的時候也沒有恐怖。可見得多麼重要,太重要了,這是基礎啊。不斷地修行,我們才能夠真正地體悟到聖賢所說的這些教育多麼的實用,多麼的用心良苦。

第二講 學佛要落實到生活中

在聖賢教育當中,學習一切的經論,它都有一個實處讓我們去實踐,去落實。這是學之有用,這也是我們人類和諧、整個生命延續的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文化。在我們學佛的路上,這也是根基。一個團隊裡面都能夠知道尊敬長輩,都能夠知道尊敬領導,領導也能夠愛護員工,也能夠關愛你下面的辦事的這些人員,那就和諧了。大家自然就團結一心了,你的團隊當然能發揚光大了。如果我們不懂得這些文化,只是利益的結合,只是互相利用的一種關係,人就會很容易在這種環境當中喪掉自己的本能、良知,都沒有了。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身邊的人全走了,有利的時候都來了,沒有道義可言。所以古人教導我們,交朋友也是同樣一個道理,看這個人孝不孝順父母,有沒有德行,這樣的朋友你交了以後可靠。那現在呢?我們對這個人不信任,對那個人不放心,就是沒有了這個根本。

我們不斷地學習佛法,才深感古聖先賢的慈悲呀,佛菩薩的教導對我們多麼有用。佛告訴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弟子規》:你要尊敬你的父母,你要尊敬教導你的老師。你的學業、智慧從哪裡來呢?老師教的。將來你做老師了,如果學生對你不尊敬,你的心情是怎麼一種狀況呢?換位思考,才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尊敬自己,我們要想別人尊敬自己,首先要去布施尊敬,尊敬一切人,當然一切人都尊敬你了。佛門裡講,因果關係。

有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學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成就,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學的理論再多,依舊有痛苦,依舊有煩惱。因為沒有辦法落在實處,沒有辦法具體地來推行。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障礙,就修不出去了,沒法精進,心量太小,心量不夠,產生了種種的障緣,種種的業障。所以我們有業障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有沒有覺悟,你有沒有真正地把它認識清楚了。

不是我們學佛了,我們就很消極,什麼都不幹了、什麼都不做了。本來你沒有學佛的時候,對家庭照顧得還挺好,家裡還是蠻和諧的,你學完以後不和諧了,學完以後家庭更亂了,這不是佛的教導啊。如果出現這種狀況,你家人反對你學佛,人家沒有錯,是你自己錯了。不能佛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假的,自己也就什麼都不做了。那桌子灰塵都很厚了,是假相嘛,不用擦了,桌子也不擦了;那碗髒了也不洗了。你學佛學傻了,這錯了。所以菩薩教導我們要精進哪,一切都要乾乾淨淨,禮敬諸佛,諸佛是誰呢?一切人是諸佛,桌椅板凳也是諸佛,一切的事物它有法性,它也將來能成佛的,所以它也是諸佛。

我們學佛落實在哪裡呢?就是落實在我們的生活日用平常當中。我們擦個桌子,禮敬諸佛;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乾乾淨淨,禮敬諸佛。不是我們學佛了以後,就把我們搞得亂了,就錯誤了。沒學佛之前,整理得整整齊齊,要繼續保持;學佛之後,我們要不斷地往上提升,要進步。你有一個好的環境,整潔的環境修行也方便,修行也很有益處。如果我們沒有學佛之前,家庭、家裡搞得很亂,現在學佛了,趕緊地把它搞搞乾淨,把亂的全部收拾乾淨了,你的家人,本來不了解佛法,對你學佛有意見他就不會有意見了,因為佛教導我們落在實處,我們把家庭搞得乾乾淨淨的,你的家人該說了,哎呀學佛是好呀,平時讓他掃個地他要蹦高了,現在那自己去掃了,自己去幹活了。他們就說了,哎呀佛菩薩真好,他們會讚歎佛,他們也會學佛的,這就在度眾生。不一定我們講很多大道理在度眾生,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度眾生,一定不要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禮拜,迷迷糊糊地求他加持,求他保佑,這個感應不大,加持力也不大。唯有我們真正地覺悟了,真正開啟了智慧,這才是真正的加持。

我們在佛門裡面,在佛像面前,去求佛菩薩給我們消業,念佛菩薩加持我們,目的是什麼呢?培養我們的清凈心,培養我們的恭敬心。你禮佛的時候,你的心要恭敬,你禮佛的時候一心念佛,身在禮佛,清凈呀,培養我們的清凈心、恭敬心、真誠心而已呀。通過這個方法,通過手段,把我們自己平常散亂的心、傲慢的心收回來。這是我們達到的效果,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真正的加持。有沒有加持呢?你把你的煩亂的心收回來了,變成一句 「阿彌陀佛」了,加持到你了;把你種種的妄念都收回來了,如果不再散亂了,不再狂亂了,你的功夫就成片了;再深一點,就得一心不亂了,你就成佛成菩薩了,那就殊勝了。

為什麼我們念佛很多年,功夫不得力,我們修行煩惱還很多,妄念很多,經常這個心跑得不知道到哪裡去了,道理在什麼地方呢?我們不知道從何入手呀。我們拜佛,我們至誠祈請阿彌陀佛慈悲地加持,慈悲地護念,這是制心一處啊。把所有的妄念、所有的心都收在阿彌陀佛上面了,我們的身體在禮拜阿彌陀佛;口念,心想,身體禮拜,叫三業清凈。三業清凈了,你就是菩薩了。但是我們這個菩薩保持不住,在拜佛的時候,感覺很清凈,第二念又跑了,又變成凡夫了,甚至於我今天很清凈,明天又變成凡夫了,心又亂了。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過程。開始是一念清凈,過一段時間你的功夫提升了,兩念清凈,變成一個小時能清凈,變成一天都很清凈,不斷地往上提升,最後提升到功夫成片了。佛告訴我們功夫成片我們往生凈土就有把握了。

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認真念佛,認真禮佛,至誠心把所有的精神灌注在一句「阿彌陀佛」上面,這就是一心的基礎,時間久了當然能得一心了。所以往生凈土不難哪,到極樂世界去很容易呀,古大德講萬人修萬人去呀,不難!關鍵的是我們有沒有這個信心,願不願意得一心不亂,願不願意去,這是最關鍵的。

我們學佛、念佛,認識一定要正確。有些人就害怕了,說我還年輕,我現在要往生那不行啊,得一心不亂對自己來說時間還久著呢,等往生的時候再得一心不亂也不晚。其實這是他對佛法不了解,對修行沒有搞清楚。成佛成菩薩不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念著佛我們走了,我們就成佛成菩薩了,佛菩薩是活著成的。你真正地能夠到一心不亂了,你還可以去給別人說話,你還可以去聊天,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了。釋迦牟尼佛30歲的時候成佛,他沒有說30歲的時候就圓寂、涅槃,沒有。他成佛以後還在這個世間講法度眾生49年。所以這是我們的一個誤會,一定人過世了以後,那成佛去了,我們現在還有這口氣,感覺成佛離我們很遙遠,這是認識不夠。

佛菩薩沒有一個是過世以後才修成的,他沒過世之前一定修成了!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24歲成佛,在黃梅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參學了8個月,他開悟了。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成就了。他成就了以後不是24歲就死了呀,24歲沒有死,還在世間住到七十幾歲,弘法利生,把中國的佛教,尤其是禪宗,發揚到海內外,真正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力,貢獻也非常的大,號稱「東方的釋迦」。這是告訴我們,成佛是我們活著就可以成的。

——選自「大願講堂」,上開下願法師2010年11月14日講於北京會議中心

搜索更多相關主題的帖子: 佛法 覺悟 人生


推薦閱讀:

智海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22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發菩提心,成菩薩行
地藏菩薩聖誕慶祝儀軌

TAG:菩薩 | 信心 | 這個 | 我們 |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