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又叫禁果效應。心理學的一種人際交往效應。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這也就是造就千古奇唱「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心愛情故事。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 概述

翁的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心理學把這種愛情中的人兒「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現象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即,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這是有關愛情的一種「怪」現象。

認知失調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個頗具羅曼蒂克色彩的效應。當人們被迫做出某種選擇時,人們對這種選擇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這種心態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並實際上增加對自己所選擇對象的喜歡。因此,人們在選擇戀愛對象時,由於人們對父母反對等戀愛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會使雙方的感情更牢固。當這種戀愛阻力不存在時,雙方卻有可能分開。經歷過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驗的愛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衝擊。當愛情的阻力消失時,也許曾經苦戀的兩個人反而失去了相愛的力量。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現實表現

這種情形不僅發生在男女的愛情之間,也會發生在許多地方。對於越難獲得的事物,在人們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價值也會越高。學者們嘗試以阻抗理論(reactance theory)來解釋這種現象,他們指出當人們的自由受到限制時,會產生不愉快的感覺,而從事被禁止的行為反而可以消除這種不悅。所以才會發生當別人命令我們不得做什麼事時,我們卻會反其道而行的現象。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 原因分析

是什麼心理讓這些被「棒打的鴛鴦」關係更緊密呢?心理學上的解釋之一是,從選擇自由與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愛程度之間的關係來說的。讓我們先看一個實驗,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萊姆在一個實驗中,讓一名被試面臨A 與B 兩個選擇,在低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們選擇的是A」,在高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認為我們兩個人都應該選擇A」。結果,低壓力條件下被試實際選擇A 的比例為70%,而在高壓力條件下,只有40% 的被試選擇A。可見一種選擇,如果選擇是自願的,人們會傾向於增加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歡程度,而當選擇是被強迫的時候,便會降低對選擇對象的好感。

因此,當戀愛雙方被強迫作出某種選擇時,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這種心態會促使他們作出相反的選擇,甚至會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的喜歡程度。生活中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事例:某對戀愛的青年,儘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對、親友的百般阻撓,兩人非但不中止戀愛關係,反而更親密,更大膽,有的甚至以自殺來對抗。

另一種解釋,是從維持認知平衡的角度來說的。一般情況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都是從內外兩方面去尋找理由,當外在理由消失後,人們就會從內部去尋找依託。反之亦然。戀愛雙方渴望接近對方等行為原因,可以解釋為,由於雙方內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親人朋友的支持。當親人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時,便削弱了戀愛的外在理由,這導致戀愛者的認知出現了不平衡,於是,他們只好把內在的情感因素升級,以解釋自己戀愛對方的行為,使自己的認知重新處於平衡狀態。這便是中學生在異性交往中,易把友情當戀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好奇心和個性的互補,在異性交往中,交往雙方更容易獲得滿足感。但許多老師、父母對中學生的異性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確反對,這就使交往者把滿足感解釋為雙方的依戀,從而誤認為自己已經墜入愛河。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 建議

面對「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戀愛男女和他們的家人都應該從中得到啟示。對於青年男女來說,自由戀愛固然是值得稱道的,但父母的反對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與父母親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戀愛建立在「逆反」、「抗拒」、「維護自尊」、「滿足好奇」上,戀愛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之上。

家長在說服教育時,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強行禁止,採取「 高壓政策」,而要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切忌動輒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訓斥、打罵甚至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他們,這極容易產生「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推薦閱讀:

特殊時機巧送禮,放大禮物產生的效應
以文化塑造品牌靈魂,看星巴克是如何打造品牌效應的?
十神效應·食神
狄德羅效應
《蝴蝶效應》影評の蝴蝶華麗的折翼 – 《蝴蝶效應》影評

TAG: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