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人性角度看唯心與唯物

[轉載]從人性角度看唯心與唯物

(2013-06-20 09:34:18)

轉載

標籤: 轉載

原文地址:從人性角度看唯心與唯物作者:粒子細胞的研究

唯物論與唯心論是個數百年的爭論,爭到後來就變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無聊話題。那麼討論唯物與唯心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是有的,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它既是一個世界觀問題,也是一個方法論問題,弄清這個問題對我們認識世界和解決現實問題也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在寫《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理想》一文時就很想討論這個問題,但一來會篇幅太長,二來可能會引出無聊的爭論,所以最終決定規避這個問題,而用人們比較容易接受的「科學精神和態度」來取代。

為什麼要從人性角度來討論唯物和唯心,而不是討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呢?是因為一談主義就弄成了框框,主義都排他,而談人性更實用;筆者一向認為研究社會學的根本在於人性研究。本文說的是個人感悟而不是公理,信不信由讀者獨立思考。

人的「追求」屬於「慾望」範疇,而我認為慾望是有層次的,我在《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理想》一文中把慾望分為四層,最低層的是動物性慾望,是「物質」的,層次越高越是精神層面的,也就是說人的「慾望」在基本生存條件滿足之後主要是心理的。這個結論是不是能夠否定「唯物」呢?不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還是得定義清楚唯心與唯物的概念。

所謂「心」當然是真純的心理活動層面,而「唯心」就變成了思想方法,還含有「為心」,「利己」的意思。

所謂「物」是泛指「心」或者說思維以外的現實世界,而「唯物」也就變成了思想方法,同樣也含有「利己」的意思。

所謂「心」其實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並不是物理的心臟或者大腦,指的是心理,精神層面的虛擬空間。

所謂「唯」也是一種精神「追求」,我認為更確切的說是一種「價值觀」。我在《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理想》一文中專門論述過什麼是價值觀,這裡就不想多說了。

現在我們以人性為出發點來討論唯心與唯物:

1,唯心與唯物

人在社會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慾望為出發點產生行為的,在沒有限制的的情況下慾望是無限擴張的,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想飛起來,但你知道你不行;你想要座金山,你也知道那不現實。所以人有慾望不一定會有行為,也不一定會去追求,只有能夠實現的才會去追求,所以純粹「唯心」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

人要做事總要找到適當的辦法,路徑,要知道怎樣才能辦成。要辦成事,辦好事就必須合符客觀規律,單憑主觀意志,不合符客觀規律就會出現你意想不到的結果。所以要做成事就必須「唯物」,完全不唯物的人其實是沒有的。「唯物」唯物的實質就是尊重客觀規律,事實求是,代表科學,理性。

而「唯心」則是憑慾望,憑主觀意志辦事。「心」只是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心以外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

「唯物」的本質並不是「唯物質」,因為人出了基本的動物性慾望之外,高層次的慾望都是精神的,而「唯」本身也是一種慾望的追求,所以「唯物」的本質依然是「唯心」,是一種理性的,更高層次的唯心。

2,唯物是一種境界

人們常常把唯物作為一種口號,一面旗幟,其實要做到唯物是十分困難的,它取決於人的「世界觀」。真實的世界是複雜的,人是不可能弄清世界的的所有事物的,認識也可能是錯誤的,片面的,而世界觀代表一個人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水準,也是「智慧」的水準。世界觀決定了人的價值觀,而「價值觀」決定人的行為選擇。

知識不是智慧,能夠與真實世界貫通,能夠實現正確的,高的價值選擇,能夠用來正確的指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才是智慧。

有高的世界觀就有高的價值觀,就有高水平的價值追求,而「唯物」就是一種價值追求。做到唯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理多走一步往往會變成荒誕,所以唯物是一種境界。

3,辯證與唯物

「辨」有辨別,識別和探討的意思,「證」有「證實」,「實證」的意思,辯證法是指全面的去認識事物,辯證只有與唯物相結合才會有實際意義。

理論是邏輯思考的產物,建立在真實世界基礎之上的理論才是「唯物」的理論。那種建立在虛擬的世界基礎之上的理論,與真實世界無關的理論都是「唯心」的理論,那種「辨」往往是詭辯,產生的理論是「玄學」,而不是科學。當今理論界往往把自圓其說當做理論正確的標準,這其實是遠遠不夠的;理論源於實踐再回到實踐中去檢驗才是真理,才是科學,這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4,理想

「理想」是一種「慾望」,是一種經過理性的思考認為可以實現的,至少是認為有可能實現的追求目標,人們只會去追求他們自己認為有可能實現的目標。理想不是真理,也不是科學,所以並不是人追求的理想都能夠實現,它取決於你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對追求目標的途徑,方法,難易程度的認識和理解的真實性,以及對自身的能力,耐力的評估。成功的理想都以客觀現實基礎之上的,是有實現的方法,路徑考慮的,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單純唯心的追求其實是追求慾望而不是理想。人追求的理想不是單一的,一個理想實現了又會追求新的理想,因為慾望是無限的;人會同時追求多個理想,那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孰輕孰重取決於價值觀。

「理想」分「個人理想」和「共同理想」,個人理想是個人追求的目標,共同理想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

人在社會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這是基本人性,是無法改變的。問題關鍵在於什麼是「利己」,什麼是「利益最大化」。「利己」和「利益最大化」是由價值觀來判斷的,並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物質最求;其實「利他」,「為公」都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地位,條件下的價值觀選擇,都屬於「利己」的範疇。在不同的社會價值體系下,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社會群體,世界觀,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利己」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對於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理想和追求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價值追求會導致社會群體對立,造成社會動蕩;而共同的理想是社會的凝聚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世界需要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才是界發展,人類進步的動力。

5,哲學的追求

什麼是「哲學」?記得以前的教科書上說哲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總和,現在開始混亂起來,各說不一。「哲學」不就是一個名稱嗎,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處事哲學,都是自己的智慧,算不算科學誰也不知道。我也不想爭哲學的領域劃定權,而更關心哲學應該追求什麼。

在我看來「哲學」的本質是追求科學,真理。科學,真理不是世界觀,是提高人們的世界觀水準,推動人類進化。哲學的前沿就是「趟渾水」,「澄清渾水」,讓人們看清世界的本來面目,弄清事物發展的真實規律,找到世界未來最好的發展方向。

真實的世界是變化的,人們的認識水平是不斷提高的,科學,真理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追求的是揭示世界真實的本來面目;它不需要權威,反對保守,不需要高深莫測的理論,也不需要含糊其辭的包容。

當今世界處於一個大變革時期,一方面舊的秩序無法持續,不符合社會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又沒有達成新的共識。採取保守,「中庸」的態度是迴避矛盾,逃避現實的,是「唯心」選擇,的只有面對現實,解決矛盾才是「唯物」的選擇,才會有出路。世界需要科學,需要真理,因為只有科學、真理可以超越階級,群體的偏見,才是可能達成共識的基礎,也是建立共同理想的基礎,而建立共同理想才是未來世界能夠健康發展的保障。文:張炬


推薦閱讀:

道德與人性的平衡――認識你自己
如何看待武當山某道士與女學生大談性事並要求與女學生同睡?
怎麼評價做出醜陋下等事的光鮮的偉人?
千萬不要試探人性,人的惡連佛都度不了
人性與狼性的深度描寫

TAG:人性 | 轉載 | 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