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道的法術體系
正一道(全稱正一盟威道)就是最早的五斗米道,又叫天師道。
《三天內解經》記載「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 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公元142年)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 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崑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 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張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 出老君之制。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朴還真,承受太上真經, 制科律。積一十六年,到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歲在丁酉,與漢帝朝臣,以白馬 血為盟,丹書鐵券為信,與天地水官太歲將軍,共約永用三天正法;不得禁固天民, 民不妄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飲食,師不受錢,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 民人惟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灶,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 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從年七歲有識以來首謝所犯罪過,立諸科儀章符,救療久病。 因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立二十四治,置男女官祭酒,統領三天正法,化民受 戶,以五斗米為信,化戶百日萬戶,人來如雲。製作科條,章文萬通,付子孫,傳世 為國師。法事悉定,人鬼安帖,張遂白日升天,親受天師之任也。天師之子張衡、孫 張魯,夫婦俱屍解升天,故有三師並夫人。」據此而知,五斗米道既然創立於「信鬼 神、重淫祀」,巫風盛行的蜀楚之地,為了站住腳,並吸引道眾信奉而參加其宗教, 就要對不利於自己的種種困難和因素,進行全面排斥和否定。雖然五斗米道曾吸收過 巫術,然而一旦形成自己的體系後,為了鞏固已成的道法體系,便開始對巫術進行整 頓改造,甚而否定。這對早期道法體系的形成,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五斗米道割據漢中數十年,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可以從容地開展本教派的組織、理論建設, 與之相應,道術的發展也可以綜合傳習,形成體系。它在中國道教法術發展的長河 中,雖不是源頭,卻是上游的大湖。在以後的發展中,浸潤後學不止一派,且不止千 年。魏晉以後,靈寶、上清、樓觀、三皇經派等都相繼形成了自己的法術體系,但都 或多或少受過正一道法的影響。
五斗米道最初也是和太平道一樣,利用符水治病的方法發展徒眾,擴大影響,只 是五斗米道另外多了一條「加施靜室」,即以靜室思過,鬼吏為病者請禱等方法。五 斗米教以《道德經》為奸令(原則),祭酒的任務是誦讀讓大家聽,求得人理解。因 此祭酒就成了管理道眾(鬼卒)的負責人「鬼吏」。鬼吏在為病人請禱時,將病者的 名字寫在三張紙上,上面寫明服罪之意,將其中一張送往山上,謂之「上天」;一張 埋入地下;一張投到水中,三張合稱「三官手書」,以此為徒眾治病。
五斗米道宗教活動的另一內容是設置「義舍」,義舍相當於今天的旅社,是免費 向往來行人提供食宿的地方。入住義舍的人,可以「量腹取足」,但不能浪費,更不 能私自帶走。東漢末,天災人禍,流民遍野,義舍之舉不但是賑濟流民的措施,也是 五斗米道招攬道徒的手段。義舍中的米、肉等食物,主要來自眾教徒的捐贈。五斗米 道道徒不僅要捐五斗米,而且還可以附捐肉、油、鹽、布等物品,因此義舍食物才不 致匱乏。
為了便於統領廣大徒眾,五斗米師治之外,又設置了 「治頭大祭酒」。《三國志·張魯傳》:「張魯在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 本道已信,號為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這樣一來,從師君(天師)、 治頭大祭酒、祭酒(師)、鬼卒,構成了一個從上到下完整的宗教政權組織系統。師 君為了控御全局,又把道眾劃分為二十四治,由治頭大祭酒負責。為了加強二十四治 的權威性,五斗米道還造太上老君降正一盟威法的神話,據道書《淵鑒類涵?道部》 引《正一經》云:「(張)陵學道於蜀中鶴鳴山,時蜀中人鬼不分,災疾竟起,感太 上老君降正一盟威之法,始分人鬼,置二十四治。」所謂「始分人鬼」,則完全承襲 楚巫文化的「絕地天通』 楚地歷史上曾有「民神雜糅」、「家為巫祝」的情況,為此 帝顓頊命重和黎兩個人一司天,一司地,乃「絕地天通」。安康東區即發現「絕地天 通」畫像磚,畫面上的顓頊頭上頂著圓形的天,腳下踩著方形的地,雖說是民間藝 人想像的作品,但卻十分形象地把天和地分隔開來。「絕地天通」的本意,是改變 「民神雜糅」的現象,而使「各司其序」。實際上是氏族貴族(即後來的統治者)將 神權抓到自己手中的措施,是原始宗教開始向人為宗教過度的一種折光反映。「分人 鬼,置二十四治」,即是吸引人們入道,參加專門的宗教活動。這從五斗米道形式系 統的經濟、宗教、政治措施中可以看得出來,其基礎就在於「分人鬼」,即將民間自 由散漫的巫教,提高為組織明確的人為宗教。其後張修、張魯各踵事增華,遂形成政 教合一的割據政權,但其道官的稱呼中仍有「鬼吏」之名,可見其源於巫術的痕迹 宛然猶在(劉仲宇《道教法術》)。
五斗米道割據漢中數十年,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可以從容地開展本教派的組織、 理論建設,與之相應,道術的發展也可以綜合傳習,習成體系。於是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科儀、法術,以及道法符籙。劉仲宇先生認為:後世的《天師世家》及其他神仙傳記,對張道陵等人的法術說得神乎其神……這類記述,難以徵信。不過,正一道 (即天師道)對法術曾作綜合、改進與發展,倒是事實。以《正一法文經章官品》為 例,所錄法術多達77條,幾乎涵蓋了古人生活中所遇的一切疑難、矛盾。據《道教法術》一書分類,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疾病類
見於《主治癲癇》、《治目病》、《玉女醫疾》、《諸毒立差》、《主收耳聾》、《主收 齒頰頭痛》、《治劫殺注》、《治蛇蝮五毒》、《治腫痛鼠漏》、《治風痹痿》、《治久病淋 露》、《治虐疾》、《治男女百病》、《治嘔逆咳嗽》、《治產生胎妊》、《治雜病》、《治 眾疾》及《治痦啞》,凡十八小類。這些病涉及內、外、五官、神經、傳染(注)等 等醫學領域。每一類病又依癥狀分為若干子目。例如風病,有治「大風死飢(肌)」、 治「痿跛偏枯」、「苦雨眥上炁風痹,兩腳上不隨,疼痛不能行步」等,末一項目將 得病緣由——「苦雨」也指出。這種對症施治(當然是法術)的情形,比起《五十
二病方》等顯示的巫法治病情形,更加細密系統。至於所施的方法,有個別治法中 提到布炁,即外氣發放,如《治風毒癩病》中,有「赤丙子仁君官將一百二十人治, 又傷室,主天下玉女布行丹田之炁,主治萬蟲癩病,毒蟲消除之。」想來是呼其將官 助法師布炁治病而設,而其神界「醫官」之設,相應周全,對人體的結構,脈象也 略有認識,例如《玉女醫疾》中提及:「上清太仙明堂玉女千二百人,主致神葯一合 下,典治(某)身中所苦消滅。天醫、官醫、太醫五官、治病醫吏各十二人,一合 下,詣(某)處人(某)身中五臟、六腑,十二官室,布流一百二十關節,行神布 炁,典治痛處,重敕(某)身治病功曹,為所請官將醫吏,共案行(某)身,從頭 至足,治肺察炁,六脈浮沉,沉處為安,浮處為散,滌除五臟,安穩六腑,辟斥故 炁,飲食鬼賊,精妖疾疫,使殺兵寒災散與人相遠離,得蒙恩祈苦除愈以為效信
這些方術、醫藥、內炁發放相錯雜的情形,對後世道法皆有重大影響。可以說, 道教行法治病的各種方法,在此都有了雛形。(按:炁,同「氣」。《關伊子?六化》: 「以神存炁,以炁存形」,是古代道家修鍊法之一種)。
(二)經濟民生類
1.經濟類。見於《田作瓜瓠》、《護蠶滋好》、《保六畜》、《主斬草》、《主田 種》、《主蠶桑》、《主六畜》、《主魚捕》及《主賈市》、《市買欺詐》等,涵蓋當時人 的生產、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術瑣碎。比如《保六畜》條:「凡畜養牛、馬、 驢、騾等,列毛色頭數,啟百蟲畜收王相君將吏一合來下主者。」 「養畜七十營,肥 健蕃息,無有折傷。天儀君官將一百二十八,治休官,主為民(某)養六畜息無死 主之。」《主蠶桑》條,則更為瑣細周詳,有將官專主「崖蠶,自天父母蠶」的,以 下所主則為家蠶,內容有泛使「解(除)(損)耗,有倍得。」也有「辟斥蟲鼠」、 「採桑、餒」,「繭黃白分明」及破解養蠶中犯禁忌惹禍諸事。這種與經濟,特別是農 桑活動環環相扣的小術,表現了道教在民間傳播,力求適應一般民眾的情形。
2.生活類。見於《主利宅舍》、《主徙宅舍》、《利居宅》、《主嫁聚》、《主縣官口舌》、《解官事》、《縣官口舌》、《縣官怨仇》、《解系牢獄》、《遠行萬里》、《人山不 渴飲》及《逐盜賊》等術。細分又可分為三類,一是日常家居生活,包括安宅、遷 宅、嫁娶;二是出行,包括人山、遠行;三是生活中的人際摩擦和災禍,包括訴訟官 司,被盜被偷。生活類的法術,牽涉到生活的安寧幸福,所以特別要讓神將呵護周 全。各方面遇到的矛盾,都為之設計了 「解決」的方術。
3.喪葬類。
4.雨暘請禱類。特別是後一種,尤為重要,中國是農業大國,影響農業豐稔的 重要災害,是雨澇和天旱。正一道最初活動之地在巴蜀和陝南,主要是山區,易遭旱 災,因此,「請雨」也是一種適應民間要求的舉措。
(三)宗教類
1.度厄延生類。見於《壽命度厄》、《靈魂長生》兩目,度厄與一般小病小災不 同,是指命中注定,到時必有災禍,且有生命之憂,要想法禳解。過其厄,則能長 壽。是以法術中有「開天門益人壽命」,「脫下死籍,還著本命,消滅三蟲」一類內 容。此一大類法術,後來皆成為道法中的常見門類。
2.收精鬼類。古代所謂的「鬼」,常兼百物精怪而言,並非專指人鬼。收精怪本 是巫術中巫師使用的手段,正一道繼承招納了其中相當一部分鬼名及壓勝的方法,同 時又針對巫師常依託鬼神「言語」索取酒食的劣行,別創治「收糴鬼之法」。其繼承 巫法的痕迹,如「軍兵收怪」內容有:「天昌君黃衣兵士十萬人,主收捕(某)宅中 一百二十人殃怪,中外強,十二刑殺,來作病者消除之。「兵星太白君十萬人,主收 捕精魁崇,災害之家恐作文字不可知,召「窮奇」使瞰怪鬼消除之。所謂殃怪、強, 是巫師中一般的觀念,「窮奇」為驅儺法中的神獸,顯然它們都來自巫法。
3.教徒專用類。有《主解首過》、《男女解罪》、《錄祭酒求錄》、《祭酒開心》及 《叛道求還》等,是專為道民及教職人員所設。首過、解罪,前面已經提及,實為三 張一項重要改革。關於祭酒的兩項,是對神職人員專門約束。所謂「開心」,是指幫 助祭酒開明心智——使童蒙之人能「化聖」,主要在使「知鬼」以及「隱(穩)定 意志」。採用的方法,主要是請星炁神將下注己身。「錄祭酒求錄」,則是對祭酒違反 籙上規戒所做的誡懲或寬恕的辦法。這裡邊有祭酒違反篆上戒辭飲酒食肉等過失的, 重者「殺之」,但仍有原諒他們,幫助免除冥譴的。另外也有祭酒施法不靈招致罪譴 的,如治舍炁不安穩、主祭不正炁——祭酒是一 「治」主持,治舍不安,當然須得 負責。主持禁法,卻不能使炁正,是作法不到家,也有過錯。此處提到的「錄」,應 是篆的俗寫或訛寫,稱「籙可用移徙。吏主營護(某)家男女釜灶、六畜,移徙出 宅,開通無它,卻十二禁忌。」說明當時已廣泛實行授篆制度,而對祭酒的「犯籙」 處分也特別嚴厲。《叛道求還》,乃是對背叛道門的人所設,大要在追其還道,並沒 有什麼嚴格的懲罰措施,不過使「化之屬道」而巳。
此類法術,全在維護本教派的組織和宗教活動,它們的釐定是道法區別於巫法的 重要特徵。
4.反擊邪法類。有《誹謗詛咒》、《收邪師》、《口舌誹謗》等目,皆是反擊別人的誹鎊等惡語惡言及詛咒等邪法。比如《誹鎊詛咒》條,一面要剋制別人的誹謗詛 咒、口舌是非(挑撥離間一類),一面要使「萬民同意合心」、「同心笑喜」,杜絕誹 謗攻擊的源頭。《解咒詛》則更具體地針對別人的咒詛巫術而設:「八卦玄天君官將 一百二十八人,主收一百二十刑固之鬼,全被咒詛,病積日不差,贏嬰著狀,思道 者,復不差,請魁。魁:皆為北斗七星君名諱。吏一合下,主收身中之咒詛盟要惡逆 之鬼,強絕之魂魄。道不理者,鐵鉤其分持天丁甲六千鐵杖打殺,無令得脫。晨被刑 禱,病咒詛,與人相擼戾,相妒,有二心,分居異處,校計不同,首以除差詳破殫君 一人,官將一百二十人,治在山室,主天下男女解此鬼,令人病者愈起。
以上為《道教法術》一書所分正一道法術類別。這些內容廣泛的法術類別曾編 為統一的簿冊,有千二百官各司其職供法師役使,巳然形成井然有序的神鬼體系,再 加上法師行法時,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手段,於是這一體系在實踐中更為完整。
法術之外,五斗米道(正一道)又有完整的二十四階籙,作為人道憑信,及道 階升遷標誌。符、籙都是道法的基本手段,並與其他手段配合使用。從而衍生出新的 道法手段。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載,這些籙中,有用於保身護命之用的,也 有為行施各類專法所設的。籙中的仙吏神將,皆歸授籙者的役使。符籙的功能是無與 倫比的,它可以直接交通鬼神,《雲笈七籤》卷八云:「符者,文也。五色流精凝而 成文也,混化萬真,總御神靈。」所謂「總御神靈」,也是交通神人。對符籙的功能, 台灣學者李叔道先生作了以下歸納:
「符籙,道家秘文也。符者屈曲作篆籀及星雷之文;篆者素書,記諸天曹官屬吏 佐之名。符篆謂可通天神,遣地祇,鎮妖驅邪,故道家受道,必先受符籙」(李叔道 《道教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503頁)。
如:《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籙》稱:「奉受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篆,遣察行九州名山 川澤、五嶽四瀆、五湖四海、三十六國、萬二千鄉亭里城,周遍上下,無極東西南北 限,召眾邪故炁萬鬼立到,不得遷歷,救治萬民千二百鬼注,依法收篆萬神常在左右 侍從,延年益壽,除凶度厄。」通天神、遣地祇,篆的作用真是無所不能。是以著名 學人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引《仙道錄》云:符籙與經戒、服餌、房中術並稱為 道士四寶,在歷史上曾廣泛地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從上流社會到村夫野姑,鮮有不涉符術者。
概而言之,正一法術的內容既廣泛,方法又齊全,東漢社會流行的各類方術和施 術手段,基本都巳組織在一起,形成龐大的體系。它在以後道教法術發展中,影響後 學不止一派。魏晉以後,靈寶、上清、樓觀、三皇經派等相繼形成了自己的法術體 系,但求本溯源,都或多或少受過正一道的影響,特別是正一派授符篆的方式,幾乎 為全部道派所採納,直到宋金元時期,全真道等派出現,方有所改變。而正一上章之 法,對道教法術科儀的完善,更有非比尋常的意義,所以正一盟威道的法術體系,盡 管仍很粗糙,但其歷史意義非同一般(參見劉仲宇《道教法術》)
道醫理論的核心內容即「精、氣、神」。道醫是以道教通過形神修鍊來恢復生命 過程所耗損的能量,實現自我健康修復的實踐探索,結合以人的「精、氣、神」為 核心內容的理論,以道家的宇宙論、人天觀、自然觀、身心觀而提出了道醫的獨立的見解。道醫認為人體之「精、氣、神」受之於天,也是萬物的基質,萬物受生都起 於此,它同老子所謂「道」同為一體,萬物由它而生,失它而死,道醫視它為上藥 三品,人得之而身體健康。
推薦閱讀:
※奇門遁甲之六甲孤虛、背孤擊虛、坐孤擊虛(奇門法術)
※乾坤188的【法術】
※? 道教法術與風水揭秘
※我對解災改運之法術的一點看法
TAG:法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