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如道長 解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法如道長 解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上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說明:下文括弧內紅色字體的言語,均為觀音菩薩法語。)(說明:下文被當做提問的《心經》解釋,來源於「咸陽居士」。)般若(音波野)般若是印度語,即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經所講的智慧並不是說文化知識,科學理論之類的智慧,仍是指心說法,經中所說的,都是使人認識心,理解心,練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說字字不離心,離心,都沒有經書,佛離心沒有法可說,佛的千經萬卷,通稱為心法。1、問:是這樣嗎?(菩薩:差不多。)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沒有心用甚麼學佛?2、問:是這樣嗎?(菩薩: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心為萬法源,心經就是為心源而說,所以叫心經,心經的智慧,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來源於心,心為智慧體,心為智慧根,簡稱慧根。3、問:是這樣嗎?(菩薩:《心經》還有個意思是真理綱要。)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燈。六祖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萬年愚。」4、問:是這樣嗎?(菩薩:是似而非,妙明真心,本自有,智光亦非外所得。)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叫覺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沒用了,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無一物。5、問:是這樣嗎?(菩薩:心無明叫迷。真空非頑空,頑空是非法。)波羅密漢語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為的災難,有些是自然的災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澇飢謹,生老病死離別苦,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脫離苦海,登上佛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為到彼岸。6、問:是這樣嗎?(菩薩:因解脫故,名為彼岸。)一個學佛者,思想境界達到如如不動,不被一切所迷,不被萬境所轉,心若真空,為到彼岸。7、問:是這樣嗎?(菩薩:覺悟者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氣發愁,悲傷恐懼等等,是此岸;坦然無事,心平氣和,常樂常凈,是非無動於心,是彼岸。8、問:是這樣嗎?(菩薩:真正的解脫是處境無畏。)實際上,幸福和痛苦,好與壞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說萬法,不過是為人明心而說,法是船,覺是岸,心達明,覺至圓,也無此岸,也無彼岸。9、問:是這樣嗎?(菩薩:「法是船,覺是岸」是比喻。「心達明,覺至圓,也無此岸,也無彼岸」是的。)多漢語叫做「定」。定,心穩如泰山,如如不動為定,非指身體的姿勢或身體動與不動而言,萬境攻心心不動為定,心不被是非,混亂,煩惱,憂愁,悲傷,恐懼,生死所轉為定。10、問:是這樣嗎?(菩薩:應智慧通達而處變不驚,此為定。)定乃心之用,無心何言定?11、問:是這樣嗎?(菩薩:佛性之用。)定,心之假名,心達真空,無定無靜,定靜無非明心之法語。12、問:是這樣嗎?(菩薩:說得不清楚。定為境之假名。佛性無定動,處一切定動境。)人的一生幸福,貧困,本屬虛幻,百年之後不過是一把骨灰,完結了人的一生,留下來的,只是幻影虛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實不虛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為一個人來講,社會,工作,家庭,是非,繁多複雜,萬事紛紜,事過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為定。13、問:是這樣嗎?(菩薩:四大假合度眾生,借假修真。)心這裡所說的心,不是心臟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見聞知覺的能源。14、問:是這樣嗎?(菩薩:佛性之別名。)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15、問:是這樣嗎?(菩薩:一口「氣」上不來,則陰陽兩隔。)因為人有一顆妙明之心,才能應物,產生意識,才能理解萬物,改造萬物,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語言文字、文化知識、科學成果、綱常倫理、宗教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台靈機,是世界上的萬機之母,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如果沒有人的心,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一切。16、問:是這樣嗎?(菩薩:廢話。沒有人,怎麼會有人類社會。)釋迦牟尼佛說,人的心性大而無所不包,細而無所不舉,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來性海之中,心不在內,亦不在外,自身肉體亦含在心內,如電燈本體亦含在電燈光內一樣,人的心能裝下整個世界而不滿。心之光體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來性海,萬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維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動,萬里之外,心之光當下即至。心光之速為神速,超過物質之光速。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即是此意。17、問:是這樣嗎?(菩薩:是這個意思。一念三千。)佛留下的千經萬卷都說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如來二字,非指釋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18、問:是這樣嗎?(菩薩:都是指性。人人皆可如來。因眾生皆有佛性。)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徹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19、問:是這樣嗎?(菩薩:不識本真,學佛無益。)佛以慈悲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為基,慈悲是指心說,慈悲之心,沒有定在出家,燒香,念經,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時何地不能做?何人何處不能為?豈能局限在出家當和尚和燒香拜佛者的清規戒律等塵法上嗎?所以學佛者不要本末倒置。20、問:是這樣嗎?(菩薩:戒定慧香真燒香,覺悟成佛真供佛。心平無需持戒。因為覺悟到了一定的境界了,所以不需要戒律來強制守持,也不會起心動念去觸犯。)心經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認識自心,明白自心,心經不是給後人留下的語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顆真心,學佛者如果不認心,不煉心,不明心,佛之真傳絕矣!21、問:是這樣嗎?(菩薩:《心經》是留給後學者的一個見性方法。)把語言文字當成真的,把領會語言文字當成目的,等於沒學,真空實相,不是用語言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全憑自參自悟,親自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說開口即是妄,落筆就是假,經書上寫不出真的來,經書只是留給後人一張到達目的地的路線圈,光看圖不走路,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這張圖也就沒有用了。為了過河到達彼岸,就要坐船,經書就是船,到了彼岸,船還有甚麼用呢?所以說「迷時千卷少,悟來一字多」。這就是「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的道理。22、問:是這樣嗎?(菩薩:是這樣。)心既然有這麼大的本領,我們就應該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從何處來?它是怎麼樣的?水有源,樹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靈氣,故謂之心靈。23、問:是這樣嗎?(菩薩:雖然牽強些,大體意思還在。)經經者,路也。心經,心路也。心經,離心無經矣。24、問:是這樣嗎?(菩薩:可以這樣理解。經,還有真理、規律、規則等意義。)心經乃明心之聖旨,見性之坦途。心是萬聖之綱,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認心,煉心,明心,乃心經所指之路,是達無上正等正覺必經之路也。25、問:是這樣嗎?(菩薩: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覺,明路之師也;自我之心,人類試金寶石也;路之邪正遠近,覺悟者自知也。26、問:是這樣嗎?(菩薩:各隨因緣行,無先後、遠近、漸頓,迷時千萬劫,悟時剎那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自心如如不動,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復自性之光明,證真空之境界,出塵海,超氣海,入如來圓覺海。27、問:是這樣嗎?(菩薩:智慧覺照之法要)(說明:下文括弧內紅色字體的言語,均為觀音菩薩法語。)(說明:下文被當做提問的《心經》解釋,來源於「咸陽居士」。)一:觀自在菩薩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1、問:是這樣嗎?(菩薩:觀,迴光返照,自覺照。)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凈,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2、問:是這樣嗎?(菩薩:自在是知幻即離的心神自在,雖應種種處境,無礙自性。)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3、問:是這樣嗎?(菩薩:菩薩,覺有情,是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不單只是覺悟人。)觀自在菩薩,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開始,悟心明覺,達明心見性的內聖功夫,即是自心自參自悟,自性自度,自心自明的功夫。是明心見性的第一步,是明心見性的基礎。4、問:是這樣嗎?(菩薩:一時一切時,一處一切處,於迷者說次第、見頓、定慧。觀自在菩薩,即指菩薩行者常自觀照。)是心行覺觀,佛才把此經定名為心經。5、問:是這樣嗎?(菩薩:心亦是名相,這個心與性同,有很多意義,在此可理解為「心要」——重點中的重點。)實為自心求理悟真宗,明心見性之真功,心為佛果,觀自在菩薩為佛因。6、問:是這樣嗎?(菩薩:明心見性即佛因,常觀自在是修行方法。)7、離一切相、不為外物牽引,觀自在的才是菩薩。是這樣嗎?(菩薩:隨緣應物,知幻即離。菩薩也是個名相。)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體,無人無我,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清凈本然,心明覺圓之時。8、問:是這樣嗎?(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指觀照修行至甚深般若時,證如來虛空藏性,遍一切處。故無一切妄想分別,無人我、是非、內外等等執著。)三:照見五蘊皆空照不是用光去照,明心與自然母體合明叫照,即自我之真心本體,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做照,用自心智慧之明,照自心愚昧無知之暗,即是照。9、問:是這樣嗎?(菩薩:照動詞表「修行」「證知」通達一切。)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複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10、問:是這樣嗎?(菩薩:五蘊,色、受、想、行、識,均為無明妄想分別之執著。當修行者,證知一切如一之真理時,無明執著知見已破。)四:度一切苦厄自心理體本無苦厄,苦是隨緣而生,因緣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兒女之重愛,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壓力,或肉體上的折磨,苦不堪言,無法擺脫。只有明白道理,認識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擺脫。11、問:是這樣嗎?(菩薩:無明執著知見破除後,精神境界上的痛苦也隨即消失。)苦與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無所謂苦。自心狹小,一句話都承受不了。同樣的事,因人的覺悟不同,或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結綸。12、問:是這樣嗎?(菩薩:了業,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受得了受不了,受得了的,宿業消散。受不了的,伺機再來。)其實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會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靜如水,不起一念,苦從何處來?13、問:是這樣嗎?(菩薩:聖賢法體如如不動,肉眼凡胎隨機應變。明理明心,與境界中不起,貪、嗔、痴,對於修行人來說很不容易。)自性圓明,無善無惡,無苦無樂,一切苦厄自脫。14、問:是這樣嗎?(菩薩:自性現前,了了分明,卻各依本分,不執著於事相,卻分明不糊塗。)五: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可以比喻為自性。15、問:是這樣嗎?(菩薩:舍利子,即是指佛陀的弟子舍利子,又指自性。)色,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宇宙真空為萬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體,都是生於真空,滅於真空,生生不息,永無了期。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萬物,統稱為色。色是真空演變生化出來的。是與空不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顯的時候,人看得見,摸得著,謂之有,隱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謂之無。但實際上並不是無,而是隱於空,是另一種形式的有。16、問:是這樣嗎?(菩薩:色指物器世界,一切光影、山河、大地、房屋、村落、人群、六畜等等。色中有空,空中含色。色空互存,名相作用有別,但卻是真如一體。如房屋若全是磚頭就不是房屋,房屋除了磚頭建材,還有空間,有空的是空間。如人體,有色-細胞、組織,有空—胸腔,口腔,等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雨,雪,霜,霧,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氣也是水,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氣再擴散,與空合為一體,眼睛看不見了,只看見空,但並不等於空中無水。即是說,空即是隱於空,色即是現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萬物生生滅滅永無了期。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生是滅的開始,滅是生的開始,生生滅滅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體。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7、問:是這樣嗎?(菩薩:用水來比喻性,是指水的相發生種種變化,但其性如一。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但不能用生滅法來證明,自性無生無滅。)六: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客觀外界之物,通過見聞覺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產生的領受(受),想像(想),思維(行),辨別判斷(識)的心理活動,這些都因心應才有。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無。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動,無受想行識。18、問:是這樣嗎?(菩薩:我們因無明分別妄想的一切意識受用,都是這樣的道理。)七: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19、問:是這樣嗎?(菩薩:可以這樣比喻。)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術的法,這個法字,在這裏泛指萬事萬物的意思,也可以說就是五蘊。20、問:是這樣嗎?(菩薩:法指有為法,由心意識製造的一切有為法。)前面已經說過,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遠互相轉化,不但宇宙真空無生無滅,萬物也無生無滅,只是由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所以說萬物同體,誰也沒有離開這個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無所謂垢與凈的區別了。21、問:是這樣嗎?(菩薩:空色不異,無論大小,均如一體。)物轉化為真空時,真空並沒有增加,真空化為物時,真空也沒有減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樣,母生九子,母體並沒有少了甚麼。一個子女沒生,母體也沒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樣的。22、問:是這樣嗎?(菩薩:沒有佛生佛的道理。一同一切同。佛佛道同是證知後的境界。物存時真空不減,物散時真空不增。不是母親生孩子,這樣的比喻。)(說明:下文括弧內紅色字體的言語,均為觀音菩薩法語。)(說明:下文被當做提問的《心經》解釋,來源於「咸陽居士」。)八: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裏說的空,是說人的妙明之心本來空無一物,至清至凈,如如不動,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應萬事萬物,才稱其為妙覺。23、問:是這樣嗎?(菩薩:差不多。)色受想行識,心動則生,心空自滅,所以稱其為幻,所以說真心之中,無受想行識。24、問:是這樣嗎?(菩薩:差不多。)九: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豈能沒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動,心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隨之不起作用,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觸身無知覺,意不生念,雖有若無。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機構,是心應萬物不同的器官。心通過六根覺察,判斷萬事萬物,那一根失靈,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時用,同時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無事可做了,就失業了,就等於沒有了。25、問:是這樣嗎?(菩薩:六根起用而不執著名為無眼耳鼻舌身意。)十:無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是對應六根而言,又叫六塵。六根不起作用,六塵從何而起?故真心之中無色聲香味觸法。26、問:是這樣嗎?(菩薩:不跟隨六塵染著,故名無色聲香味觸法。)十一: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此句是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識界的簡化說法。界,解作「識」,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無眼識乃至無意識識。27、問:是這樣嗎?(菩薩:界,限礙。)六根眼為首,六根意為總,六根心為源,心動眼界生,心動意念立,心不動無界可立,眼見心不煩,聲亂心不惱,心平氣則和,自性無煩惱。自心本清靜,一了百自了,明心見了性,萬事都能了。28、問:是這樣嗎?(菩薩:聖賜真言- 達摩)表面平常人,心中覺悟高,不離諸是非,不逃諸煩惱,本來沒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29、問:是這樣嗎?(菩薩:看似平常人,心中覺悟高,不離諸是非,不逃諸煩惱,本來沒有事,何必到處找。)十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是執迷不悟的人,無無明,是甚麼都明了,是一個知萬理,通萬化,自心圓明的大覺者。30、問:是這樣嗎?(菩薩:差不多。)亦無無明盡,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明心見性的大覺者。31、問:是這樣嗎?(菩薩:無對立之大圓滿覺。)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自心之光輝,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已達無生無滅,無老無死之涅盤境界。32、問:是這樣嗎?(菩薩:說得不清楚。生命——真如本性,沒有生滅,故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三:無苦集滅道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集,就是眾苦在心,心中全是苦。滅,是跳出煩惱,諸苦全無。道,是所以能離苦得樂的原因。33、問:是這樣嗎?(菩薩:通達空相者,離一切相,故而無苦集滅道,離小乘教相。)滅道,就是已達明心,無苦無樂的境界。苦樂乃是境,並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動,無苦亦無樂,到此地步,已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故無苦集滅道。34、問:是這樣嗎?(菩薩:苦樂無實體。)十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自心本來清靜,本體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無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無智。35、問:是這樣嗎?(菩薩:本來如是,無有知見意識對立,無有邊界含融無礙。故亦名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 )人愚昧無知之時,妙明之心並沒有丟,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時,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來本有之珍寶,本非外得。俗語說:「騎著馬找馬」,也是這個道理。馬本沒丟,只是心沒想到。心明白過來了,馬也不是找回來的,本來就是自己騎著。即是無得。36、問:是這樣嗎?(菩薩:接近這個意思,自己不認識自己。去外面找。)(說明:下文括弧內紅色字體的言語,均為觀音菩薩法語。)(說明:下文被當做提問的《心經》解釋,來源於「咸陽居士」。)十五: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菩提薩埵(音多),簡稱菩薩。煉心達大定,自性圓明之人叫做菩薩。37、是這樣嗎?(菩薩:自覺覺他,行願如一之人名為菩薩。)依心經所指之路,由定慧而達彼岸,復自性之真空,沒有一絲慾念,萬法皆空,為心無罣礙,得大自在,為心無罣礙。38、是這樣嗎?(菩薩: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因為受持甚深般若觀照的緣故,心無掛礙,得大自在。)十六: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人的生死本末,來龍去脈,以及宇宙自然千變萬化之理,即已明了,就應一無所戀,一無所貪,人間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別離,俱屬幻生幻滅,此時此地天倫樂,散時離時兩無關,假的真做圓倫理,何真何假如是觀。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無罣礙。39、是這樣嗎?(菩薩:了知有為幻境,而無恐怖。)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動,就是已達到圓覺,已脫眾苦,自然也沒有恐布。40、是這樣嗎?(菩薩:證知諸法空相而得入性海,尚需分證無明,位為等覺。)十七: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涅盤,就是自心已達圓覺,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無生無滅。41、是這樣嗎?(菩薩:佛果證得的究竟境界之一名相。「無有佛涅盤,無有涅盤佛」)十八: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三世諸佛皆由此理而證。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暗昧,而達明心圓覺,登無上界,與合而為一。42、是這樣嗎?(菩薩:一切諸佛菩薩都必須證到這樣的甚深般若。「真空母體」是一個比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是佛。43、是這樣嗎?(菩薩: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無上正等正覺。名之為佛。)十九: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智慧能解自心迷誤、暗昧、無明、未知數,能通萬化之源,無一化不知,無一神秘不解。44、是這樣嗎?(菩薩:神-無法形容,不可思議。)自心比神還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轉,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體,自心就是一個大神。45、是這樣嗎?(菩薩:是心作佛。)咒,就是語真言實,不二之理。46、是這樣嗎?(菩薩:文字是符,言語為咒。比喻——真理。)可不是把心經當做咒語來念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經意,若不實際練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幾千遍幾萬遍也沒用,能悟到自心,認識自心,體會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勝於念千經萬卷,因為千經萬卷唯心旨。47、是這樣嗎?(菩薩:讀經不悟經,枉費菩薩心。)就是說,千經萬卷,都是已經明心的人,給尚未明心的人下的聖旨,必須遵旨而行。所以說千經萬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經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為大神咒。48、是這樣嗎?(菩薩:差不多。)二十:是大明咒自心智慧明燈,照自心之暗空,達明心見性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自然真空同體,一性圓明,十方平等,是為大明。49、是這樣嗎?(菩薩:差不多。)能達此地步皆是心經之功。是使心達大明之真寶,是使心達大明的明言靈語,此理真實不假,是為大明咒。50、是這樣嗎?(菩薩:能達此地步皆自己就是「心經」。明——大光明比喻智慧覺照)二十一:是無上咒無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極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為無上智,心出於無上之源,是為無上咒。51、是這樣嗎?(菩薩:不可思議無有超越其意義的其他真理。佛佛道同。)二十二:是無等等咒自性真空妙明理體為萬佛根,萬佛源,無心一切皆無,也無佛,也無經。一切果皆從心成,心是一切的種子,若沒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沒有了。心能明萬理,心是一台靈機,心是萬機之母,甚麼能與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於一切,妙明心即是無等等。52、是這樣嗎?(菩薩:心生萬法生。)53、為什麼這裡多次提到「咒」?佛陀在世時不是不提倡早於佛教、所羅門教的讓人不覺悟而妄想執著的「咒語」的嗎?(菩薩:文字是符,音聲是咒。一切言語音聲,均為陀羅尼咒。可以理解為簡語——濃縮了很多意義的簡語。)二十三: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經講清楚了,沒有甚麼再說的了,佛還怕後人不信,因此,這句話就像是佛在發誓一樣地對後人說:「我不會欺騙你們,這個道理一點也不假,只要照這個道理去做,就一定能離苦得樂」,佛的慈悲之心盡矣,學佛者千萬不要埋沒聖賢一片心。54、是這樣嗎?(菩薩:無苦集滅道,何來有苦?)無量大過難得悔,無為大法難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證,明心見性,也非難事。55、是這樣嗎?(菩薩:是也不是,佛法是活法,不是死法。不執一法名為正法,因緣對治隨緣度化。)二十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此句從來沒有人解過,只接上句真實不虛四字,即了結了這一大因緣。56、解釋此經的人多如牛毛,為什麼此句從來沒有人解過?(菩薩:意義太多,選擇一則遮萬義。具體參見「五不翻」。1.秘密不翻(如咒語,要音譯)2.含義多不翻(即一詞多義的)3.華文沒有的不翻4.已經有翻的不翻5.意義只可意會的不翻(要音譯))57、我們初中開始系統學習英語,我們知道「古德拜」是「再見」的意思。「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翻譯成漢語是什麼意思?(菩薩:總義為,來吧、來吧,快快到達彼岸。亦可理解為,覺悟、覺悟、快快覺悟。一切意義均在表達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至大圓滿覺。)58、最後這句話什麼意思?(菩薩:意義太多,選擇一則遮萬義。)二十五:59、把《心經》讀幾遍,「迴向」給別人,會有什麼效果?為什麼?(菩薩:「心經」乃無價之寶,迴向如折射光源的鏡子,將智慧之光射向無明愚蠢的人,啟發他們的內心光明覺照。能夠增長有緣眾生的智慧,誦經迴向是幫助眾生覺悟的一個助緣。)60、《心經》成書於佛陀在世時嗎?為什麼沒有「如是我聞」字樣?(菩薩:「是佛陀在世時,觀音菩薩給舍利佛於「定」中所講。所以沒有「如是我聞」)61、佛陀講《心經》時,多大年紀?是誰負責整理成文的?(菩薩:後來佛陀印證的。舍利子整理成文。)62、《心經》的價值如何?有沒有受到後人的修改添加?(菩薩:無價之寶,沒有太大的修改添加。在很多版本中,就這個版本最接近真要。)?《般若波羅密心經》(中卷)(說明:下文括弧內紅色字體的言語,均為觀音菩薩法語。)  爾時,如來在大雷音宮,1、大雷音宮:在哪裡?什麼意思?(菩薩:在法界,大雷音比喻大智慧音。)2、為什麼說「如來在大雷音宮」?(菩薩:如來,指佛。此經乃菩薩「定」中宣說。)一、遙聞菩薩演說上經,什麼意思?(菩薩:遙聞,遠遠的聽到菩薩說上面的經文指《心經》。)二、即舍涅磐相,騰身虛空,來投菩薩所在,什麼意思?(菩薩:涅盤,表示寂靜的一個名相。這句說,佛從寂靜中出來到菩薩講經的地方。)三、化一長老,雜大眾中,手持優缽曲雲,視花微笑。什麼意思?(菩薩:變化成一個長老,夾雜在大眾中。手持缽。)四、長老於大眾中起,合掌白言:菩薩,佛何以得空五蘊。什麼意思?(菩薩:合掌,禮敬後,問到:菩薩,佛怎麼證得五蘊皆空的呢?)五、曰:以照故,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以行深觀故,以自在觀故,故得涅磐,什麼意思?(菩薩:菩薩說,依靠觀照,修持甚深般若空慧,修證到深刻觀照,因為深刻的自我觀照,而得到寂靜涅盤。)六:得開一切微妙門,一切救苦難,一切真實不虛。什麼意思?(菩薩:因為證得諸法空相而了知玄妙門,得離苦難,色空不異,真實不虛。)七、法究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布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業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意思?(菩薩: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究竟的真理在於無上正等正覺,心行觀照於無上正等正覺,造業得證於無上正等正覺。)八、果如是如是,乃真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乃真五蘊皆空時,什麼意思?(菩薩:如果真能這樣觀行,直到甚深般若智慧,即是究竟的五蘊皆空時。)九、不落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名曰諸法空相。什麼意思?(菩薩:不落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破人我執,這可以說叫諸法空相。)十、如來能隱能現,無往無來,什麼意思?(菩薩:佛性可以顯現也可以隱藏,並沒用往來,如虛空一體。)十一、能以芥子包納三千大千世界,能行止坐卧,無異常人。什麼意思?(菩薩:能以很小的芥子顆粒包含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形容佛性沒有大小內外的區別。能夠於日常生活中起用,和所有人一樣。)十二、隱則慧眼不能睹,現則肉眼不能翳,什麼意思?(菩薩:佛性若有隱藏起來則用慧眼都看不到,因為慧眼觀察也是色界觀察。佛性超越三界。所以慧眼也觀察不到。佛性若顯現出來的時候,就算是肉眼也不能看不到。翳,遮蔽,障蔽。)十三、無死無生,萬劫圓明。什麼意思?(菩薩:佛性超越了生滅法,沒有死也沒有生,即無死無生。無論過了多少時間也不會增減圓滿無礙。)十四、吾不得而名,強名之曰金剛,尊其號曰如來。什麼意思?(菩薩:「我」不知道這個叫什麼名字,勉強的把他叫做金剛,尊而號稱其為「如來」)十五、爾時,長老復白: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依阿舍慧達岸無訛。什麼意思?(菩薩:那時,長老又說:世間上的善男女,若按照你布施的智慧一定能到達智慧彼岸。不會有假的。)十六、菩薩曰:善哉善哉,是有發大信咒,什麼意思?(菩薩:菩薩說,讚歎,讚歎!於是又發心給大家講大信心真言密語)十七、發大慧咒,發大戒力咒,什麼意思?(菩薩:啟發大智慧的真言密語,啟發持戒力的真言密語。)十八、發無上定力咒,一切邪魔脫離咒,什麼意思?(菩薩:啟發無上定力的真言密語,降服邪魔離苦解脫的真言密語。)十九、一切吉神擁護災難消亡福田利益咒,什麼意思?(菩薩:獲得吉祥化解災難的真言密語。)二十、是乃如來口授功德不可思議。什麼意思?(菩薩:這是佛口授經法的不可思議功德。)二十一、舍利子,樂依般若波羅蜜多者,虔持此咒曰:什麼意思?(菩薩:舍利子以及按照這樣的般若智慧觀照的修行者,應當虔誠的持誦此真言密語。)二十二、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怛者他,安,伽啰伐哆,伽訶伐哆,啰伽伐哆,啰伽伐哆,娑婆訶。什麼意思?(菩薩: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所謂,皈依自性。諸位明此前,其餘不翻譯。)?《般若波羅密心經》(下卷)(說明:下文括弧內紅色字體的言語,均為觀音菩薩法語。)一、是時,菩薩在大羅剎國紫金殿內,1、大羅剎國:在哪裡?什麼意思?(菩薩:在法界。羅剎,比喻兇狠難以教化。)2、紫金殿:什麼意思?(菩薩:寶殿。)3、菩薩在大羅剎國紫金殿內:什麼意思?(菩薩:菩薩教化難以教化的眾生。)二、演說多心經已,復告諸舍利曰::什麼意思?(菩薩:演說《心經》後,又告訴大眾。舍利比喻自性。)三、昔我作王子時,即對佛發願,:什麼意思?(菩薩:菩薩行菩薩道時,對佛發願。)四、三千大千世界,有一眾生,不聞正道,不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誓不成佛。:什麼意思?(菩薩:三千大千世界中,如果有一個眾生,不能聽聞正法,不發願求證無上正等正覺心的,我不成佛。這是菩薩慈悲救度眾生的因地發願。)五、何以故?一切眾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什麼意思?(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都可以得道成佛。)六、舍利子,汝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阿得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知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意思?(菩薩:舍利子,你發無上正等正覺心,如同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知道發無上正等正覺心,則不是無上正等正覺心。因為「知道」就是意識心,不是真心。又因為無有無上正等正覺,是名無上正等正覺。)七、何以故?大德不德,大明不明,大勤若惰,大凈若污。:什麼意思?(菩薩: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大德不會把自己的德行掛在心裡,也不會因為愛惜清譽而沽名釣譽。真正的光明看起來好像沒有光明。修行者的勤勞是心地上的功夫,不是在世間人肉眼看到的表現上。平等無礙的清凈性,即使在污濁的地方也是一樣的,不會被污染。)八、舍利子,我今授汝密咒,名曰密咒,即非密咒,是亦密咒。:什麼意思?(菩薩:舍利子,我現在告訴你密語真言,名字叫密語真言,不要執著於名相,可以不是密語真言,也可以是密語真言。隨機緣而應用。)九、能除一切苦,即非能除一切苦,是亦能除一切苦。:什麼意思?(菩薩:能拔除眾生的痛苦,但也不是能拔除,是因為眾生覺悟了而不受苦的原因,又可以說能拔除一切的痛苦。)十、能除一切難,即非能除一切難,是亦能除一切難。:什麼意思?(菩薩:能排除眾生的苦難,但也不是能排除,是因為眾生覺悟了而不受苦難的原因,又可以說是能排除眾生的苦難。)十一、何以故?成法非法,法會於心,心融於法,:什麼意思?(菩薩:為什麼呢?一切現成既定的法,都不是靈活的法,法於心融會。)十二、法忘其法,法無其法,乃為大法,得渡眾生。:什麼意思?(菩薩:不要執著於法,隨緣應用法,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法,可以令眾生得度。法無定法,非法法也。)十三、舍利子,彼岸無岸,強名曰岸,岸無成岸,心止即岸。:什麼意思?(菩薩:舍利子比喻修行人,彼岸不是岸,是勉強叫個名字為岸,彼岸沒有一定的形象,妄想狂心停歇就是到岸。)十四、是故如來無定相,無往亦無來。:什麼意思?(菩薩:所以,如來(佛性)沒有一定的樣子,也沒有什麼來了,或者走了,這些說法。)十五、舍利子,汝知如來有慧劍否,無也,如來依般若波羅蜜多也。:什麼意思?(菩薩:舍利子,你知道佛有慧劍嗎?沒有?因為佛只是依照甚深般若智慧觀修而已?)十六、菩薩曰,否,如來有慧劍,有戒刃也,如來無慧劍,無戒刃,不識般若。:什麼意思?(菩薩:菩薩說,不是這樣,佛有智慧劍(慧),有戒刀(戒),如果佛沒有智慧劍,沒有戒刀,那就沒辦法認識般若智慧。很多禪修者以為不必持戒,是狂妄無知的邪見。)十七、何以故?般若即般若,衛之則存,矚之則明,存而明之,道假以成。:什麼意思?(菩薩:為什麼呢?般若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心守護就存在,心看到心就明亮,要證得並明白,佛果是借假修成的。)十八、於是乃說大圓滿般若波羅蜜多心咒。咒曰::什麼意思?(菩薩:於是開始說大圓滿般若波羅蜜多心咒)十九、翁,佛來藍牢蓮樓,薩哆蜜波耶,藍牢蓮樓,藍覽爛,目尼耶,吻捺,喝喇藍芒,喝喇喝喇藍芒,安,安,嘛尼叭彌哄,俞薩滑俱,哆答烘(去聲),肺義薩波,安,委木尼夷,查波查波,息立立,安,馱盧馱盧,摩蝦馱盧,安,安,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婆訶。:什麼意思?(菩薩:大意為一切眾生應皈依自性,圓成佛果。)二十、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什麼意思?(菩薩:將這些功德好處,遍及於一切處,我們和眾生,一起成佛道。)二十一、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什麼意思?(菩薩:十方三世,普遍指一切處,一切時,所有的佛菩薩。)二十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經中的「梵文咒語」?要背熟嗎?(菩薩:隨緣。)二十三、(菩薩:「一朝君子一朝臣」,此咒的時代已不復存在。)為什麼這樣說?(菩薩: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大的德行。不要死在這句話里。法無定法。)?
推薦閱讀:

到底應該如何解讀男女之愛
【深度解讀】英國退歐的多維度影響
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記》解讀—梁衡
【文學】無須對莫言「諾獎頒給作家」過度解讀
中國神秘文化解讀,《子平真詮》(四)論十干配合性情釋讀

TAG:心經 | 解讀 | 般若 | 般若波羅密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