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承德的「外八廟」

承德的「外八廟」,是清代修建的一個規模龐大的寺廟群,凝聚了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築風格和藝術的古建築寶庫。它們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外東面和北面,像眾星拱月般圍繞著避暑山莊。山莊是皇權的象 征,這些代表著不同民族的廟宇建築,則象徵著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  「外八廟」實際上並不只8 座廟,原有寺廟12座,即溥仁寺、溥善寺(已無存)、普寧寺、安遠廟、普樂寺、普佑寺(大部分無存)、普陀宗乘寺、廣安寺(已無存)、殊象寺、羅漢堂(大部分無存)、須彌福壽之廟、魁星樓(原樓已毀)。因為分為八處管理,且地處塞外,因此叫外八廟。現尚存7座。普寧寺  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寺的布局採用了漢藏兩式。前半部是佛寺的規制,有山門碑亭、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後半部則是喇嘛教曼陀羅-壇城法式。寺的主體建築是大乘閣,其中供一尊高大的千手千眼觀音雕像,故又稱大佛寺。這尊巨大的木雕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造型優美,比例勻稱,極富神韻,系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重約110噸,大佛內部為木架結構,共分四層,中間一根直徑65厘米,高25米的柏木通柱作骨幹,直達頭頂。佛頂上立有無量壽佛,高1.4米。大佛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據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大乘之閣的屋頂,建築特殊,最高的一層屋頂,是由四個小屋頂擁簇著一個大屋頂,風格奇特。乾隆修這座廟,表明清王朝對少數民族的尊重。溥仁寺  位於承德市街東的武烈河東岸。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諸蒙古王公為慶賀康熙帝60壽辰,上書「奏請」在承德避暑山莊外,圍建 一寺院 作慶壽盛會之所。康熙帝欣然「恩准」,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溥善寺早已荒廢,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間僅存的廟宇,更是珍貴。溥通普,普遍、廣大意,有皇帝深仁厚愛普及天下之意。於是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67年間,康熙、乾隆兩帝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外圍陸續建造了11座大型寺廟,因其中8 調有朝庭派駐喇嘛,享有「俸銀」,且在京師之外,故稱外八廟。現存7 座:在避暑山莊正北相隔獅子溝,自東而西有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外八廟像一顆顆星星環避暑山莊而建,呈烘雲托月之勢,象徵著邊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權的關係,表現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溥仁寺  建築形製為漢族廟宇的「伽藍七堂」式,四周有護牆環。山門內主軸線上布置主殿三座:天王 殿、慈雲普陰殿、寶相長新殿。天王殿內供佛像 6尊:笑容可掬的彌勒佛、肅穆莊重的韋馱天將和慈容兇相的四大天王。慈雲普陰殿,單檐歇山頂,描金彩繪,雕樑畫棟,光彩奪目。殿內供過去佛迦葉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釋迦佛兩側為其兩大弟子迦葉和阿難。東西壇上供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天花板上有「嘛、呢、叭、咪、聽」密宗六字真言。寶相長新殿,單檐硬山布瓦頂,檐柱描金彩繪。內供 9尊無量壽佛, 即阿彌陀佛。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極樂世界有品位九等,每品有一尊佛。佛兩側侍立八大菩 薩。1987年,溥仁寺修飾一新,佛像生將輝,彩色煥然。安遠廟  位於武烈河東岸岡阜上,中軸線正對避暑山莊。廟內主體建築是普渡殿。殿通高27米,高大宏 偉。外觀三層,三重屋檐,下層單檐,上層為重檐歇山頂。下層檐以下為實牆,辟有梯形盲窗,既有藏族建築風格。殿內正中三間為空井,三層上下貫通。頂部飾以八角形藻井,中塑盤龍,口銜明珠。一層正中供綠度母佛像一尊。四壁有佛教故事題材的壁畫。  安遠廟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是演習新疆伊犁河北部固而扎廟舊制修建的,故又稱伊犁廟普樂寺  位於承德市街東的武烈河東岸,背倚錘峰,面臨武烈河,掩映於一片松林中,環境尤佳。清乾隆年間,各方歸順,邊境安寧,西北各少數民族領袖頻繁 見清帝,熾示普天同慶,天下共樂,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隨山就勢,坐東朝西建 普樂寺。寺門西向,是因為避暑山莊在西部,寺院面對山莊,呈眾星拱月 態勢 ,象徵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普樂寺山門為單檐歇山頂,山門內有鐘鼓樓。天王殿,單檐歇山頂。布瓦綠剪邊,內有四天王、大肚彌勒和韋馱像。本質泥胎彩色塑像的四大天王,高3.83米,呈自然坐式,色彩鮮艷,雕塑精細,比例勻稱,遠非其他寺院天王塑像所能比擬,在全國可說首屈一指。彌勒造像也作了藝術誇張。大肚彌勒盤腿而坐,左肢大拇指與肚臍至面部的人中、鼻尖、呈垂直線,兩臂和兩膝呈斜對稱,身體超比例的寬在大,突出了彌勒的樂觀與慈愛。宗印殿是正殿,重檐歇山頂,殿脊用彩色琉璃瓦拼合成雲龍圖案,脊正中有大型琉璃寶 塔。殿側有琉璃「八寶」浮雕。殿內供釋迦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佛後各蹲著護法神:一隻大鵬金翅鳥。兩側有八大菩薩塑像。普樂寺後半部藏式主體建築稱經壇,是集會講道祭祀之所。它共有三層,主殿稱「旭光閣」,外觀極似北京天壇祈年殿。閣中須彌座上的主體「曼陀羅」上有一尊銅製的藏傳佛教的佛 像,即「上樂王佛」,又稱「歡喜佛」。閣內的天花藻井,在外八廟諸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普樂寺在外八廟中,以其特有的建築裝飾和佛像而著稱。普陀宗乘之廟  建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他母親皇太后80壽辰而建的。這是外八廟中最輝煌、規模最大的一個廟。這座廟是仿照拉薩的布達拉宮而建,因而又稱為小布達拉 宮。佔地達22萬平方米。山門內有石獅子,石象,琉璃瓦牌樓,許多白色粉牆的藏的藏式角屋。後部正面的山崗上矗起一座大紅台,台上有3座大殿,殿頂建有六解亭和八解亭,殿頂和亭頂為鍍金銅瓦。整座廟坐落在山坡上,遠處望去,宏偉壯觀。廟門內有一碑亭,三座巨碑,四面分別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中間的主碑,記敘了修建普陀乘之廟的原委。  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的大殿,都是重檐攢尖頂,覆蓋著金光閃閃的瓦片,這些都是鎏金銅瓦。兩座廟的鎏金瓦和其他鎏金飾件,共用去黃金近3萬兩。外八廟的建造,反映了清朝前期比較開明的民族政 策。殊像寺  位於避暑山莊北部,東距普陀宗乘之廟1公里的山坡上。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殊像竣工,主供文殊菩薩。方殊,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的略稱。「曼」音近「滿洲」,故此清帝向親文殊菩薩。乾隆帝曾奉其母后到五台山殊像寺拜佛,皇太后「默其像以歸」,命乾隆帝先後在北京、承德仿造殊像寺。西藏達賴喇曾進呈丹書,有乾隆帝是文殊菩薩「轉世」之說。殊像寺內陳放著乾隆帝許多生活用物,儼然成了乾隆帝「家廟」了。殊像寺為漢化形式,寺隨勢化,由低而高,頗有氣派。寺院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會乘殿。會乘殿後是寺的後半部分,是一座體量龐大、氣勢雄偉、格調自然的假山,象徵五台山。假山上有寶相閣、清涼樓。主殿會乘殿內供木雕金漆三大士像,自西而東為騎的觀音菩薩,騎青台山殊像寺而,而且還高2米。殊像寺既是「乾隆家廟」,當然陳有諸如乾隆帝「御筆」經文等物,惜乎已東鎏日本,散佚無存了。須彌福壽之廟  是乾隆皇帝特意為六世班禪修建的。1780年8月13日是乾隆皇帝的70歲生日,後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長途跋涉到承德賀壽,乾隆為他來到後有住宿和講經的地方,命人仿班禪駐地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為班禪建一行宮。這座廟自山腳順山勢向上延伸,氣勢雄偉。主體為3層高的大紅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莊嚴殿,俗稱金瓦殿,是廟中最大的殿,殿頂用鎏金銅瓦鋪蓋,四脊上有8條金龍。這座廟是以極快的速度建成的。1779年6月,班禪從後藏扎什倫布寺出發時,開始動工,當第二年7月他到達承德時,就大功告成。一年時間完成這麼大的一項工程,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班禪在這裡住了一個多月。這座廟可算是藏漢建築藝術結合的一個典範。魁星樓  始建於清代道光8年(公元1828年),原樓立於半壁山之巔,是一座三間硬山布泥瓦殿,當時香火鼎盛,為進香往來方便,還在半壁山下建立碼頭、茶棚。後來,魁星樓由於年久失修而毀。新建成的魁星樓位於原址半壁山上,佔地一百餘畝,其建築規模比原樓要大出許多,又增添了許多富有文化內涵的新 內容。整組建築色彩絢麗,宏偉壯觀,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魁星樓主要觀賞景點分布在廣場苑區、宮殿 區、園林綠化區等三個區內:有龍門、中斗宮、七十二福地、榮仕樂真殿、弘文殿、魁星主樓、承天台、聰明泉、環山棧道等。其中榮仕樂真殿為東西配殿,分別供奉「壽、喜、樂、合」和「福、祿、財、安」八尊神像,彩繪形象,雕制精美,別具一格。弘文殿為景內一組重要建築,由正面碑廊與兩側爬山走廊巧妙連接而成。殿內選錄了我國歷史上有影響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名人68位,選其一生中精華一點,以圖像及簡要成就刻於碑上,碑刻上方還有仿紅木大型情景木雕畫,記錄我國古代「懸樑苦讀」,「鑿壁借光」等刻苦讀書的典範11例。殿內還有魁星文化特色碑16塊。整組雕刻構成一幅啟迪後人,激發進取,光彩照人的歷史畫卷。魁星主樓,供奉魁星像取獨佔鰲頭之上欲點明榜首的一瞬。
推薦閱讀:

承德市區旅遊攻略
如何看待承德這個城市的未來?
為何承德是滿族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城市?
承德新房房價上漲 值得買嗎?

TAG:承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