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宗講述06】禪門宗風

第一節曹溪一滴中唐以後,禪宗進人鼎盛時期,所傳的禪學理論及修持 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唐代講禪學的有「殆且百家」,而 按教理則可分為十室,即江西馬祖道一、荷澤神會、北漸神 秀、南詵、牛頭法融、石頭希遷、保唐無住、宣釋及稠那、 天台軍。牛頭法融及北漸神秀,南詵前已有述之外,其他的 禪學派別,擇要簡介如下。凈眾一保唐宗與南頓北漸同時,活躍於四川成都一帶有個屬於禪宗的 小宗派,稱為「凈眾一保唐宗」。該派的創始人就是南詵之 智詵,智詵的繼承人是處寂(648—734),俗姓唐(《宋髙僧 傳》說俗姓周),綿州浮城(今四川綿陽)人。是成都凈眾 寺的僧人,又稱唐和尚、唐禪師。處寂家繫世代名儒,10歲喪父,出家後師事智誅。據傳曾北上修苦行,武則天曾征 召入宮,賜於袈裟。後歸四川住資州德純寺,教化眾生。處寂的傳人為無相(684—762),俗姓金,世稱金和尚、 東海大師。原本新羅王族,於新羅之群南寺出傢具足後,開 元十六年(728)隨入唐使航海來中國,謁玄宗,住禪定寺,未久人蜀,至德純寺,欲師事處寂,時處寂因病不得引見。 然無相燃一指供養,遂得留止二年。開元二十四年,處寂遣 人喚無相,付囑從智詵所傳之「達摩衣」,遂隱山中修頭陀 行。後來無相應請開禪法,住成都凈眾寺,化導二十年。天 寶末年,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曾召見之,禮錫豐隆。寶應元年(762)五月,將信衣囑予無住,十九日坐化,世 壽79。無相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設道場說法,先引聲念佛,次說無憶、無念、莫忘三句,後世稱之為凈眾宗,即指無相 之法系。無住(714—774)俗姓李,陝西鳳翔眉縣人。初修儒 業,武藝絕倫。年20,遇嵩山慧安禪師弟子陳楚璋,默傳 心法,遂改歸佛。天寶初年,往太原參自在禪師,從之彼 剌,後受具戒。乾元二年(759),參謁無相禪師於成都凈眾 寺,並嗣其法。無相示寂後,無住於永泰:年(766)入空 慧寺,十月與杜鴻漸問答,開演頓教之法,後住保唐寺開 法,教化大行,世稱其法係為保唐宗。凈眾——保唐宗上承五祖弘忍,資州智詵、處寂、無相 諸師,以無相之三句,荷澤神會之三學為基礎,另樹一幟。 此宗之特點,乃在不拘教行,毀棄禮懺、轉讀、畫佛、寫經 等佛事。又主張起心即妄,有分別怨家,無分別為妙道;故將無相之無憶、無念、莫忘三句中之「莫忘」改為「莫妄」, 以「無念」為宗,倡導「一切時中總是禪」。凈眾一一保唐 宗的修持方式,既有弘忍的念佛名、令凈心的傳統禪法,又 受到慧能禪法的影響,不拘一格,很有特色,其禪法是「活 潑潑」」的。他們的歷史雖短,活動範圍亦較小,而獨具的 特色,兼有保守與革新的痕迹;禪學思想上亦南亦北,反映 出中唐時期佛教解脫論由漸向頓,修持方式由繁至簡的發展 過程。神會荷澤宗神會是慧能的弟子,被禪宗尊為七祖。慧能在世時,此 系勢力並不強大,僅在嶺南一帶活動。慧能以後,南宗向北 方發展,一直達到洛陽,這與袖會的大力活動分不開,是神 會使曹溪的宗風滿天下。神會(668—760)襄陽人,俗姓高。幼學五經、老莊、 諸史,後投國昌寺顥元出家。諷誦群經,易如反掌。年13 歲,參謁六祖慧能。慧示寂後,參訪四方,跋涉千里。唐開 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陽龍興寺,大揚禪法,人稱南陽 和尚。六祖慧能人滅後20年間,曹溪之頓旨沉廢,兩京之 間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續樹法幢。神會初至洛陽,欲振六祖 之宗風,乃於開元二十年(732)設無遮大會於河南滑台大 雲寺,與山東崇遠論戰。指斥神秀一門「師承是傍,法門是 漸」,欲確立南宗慧能法係為禪宗正統傳承與宗旨。並於天 寶四年(745)著《顯宗記》,定「南頓北漸」兩門,即以南能為頓宗,北秀為漸教,「南頓北漸」之名由是而起,竭立 攻擊神秀之漸門,於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天寶十二年, 神會因御史盧奕誣奏,奉敕黜離洛陽荷澤寺,遷往弋陽(江 西)、武當(湖北)等地。翌年轉住襄陽,再轉住荊州開元寺。安史之亂起,兩京扳盪,時大府各置戒壇度僧,聚資以 充軍儒。神會主壇度僧之事,所獲財帛悉助朝庭D亂平後, 肅宗詔入宮內供養,並建造禪宇於荷澤寺中,故世稱「荷澤 大師」,其法流稱「荷澤宗」。「知之一字,眾妙之源」為荷澤宗之宗要。「知」即靈 知,為達摩所傳空寂之心。迷於此知,故起我相(自我之 心h妄計有「我、我所」,視客觀之外境為自己所有,常不 能脫離自他、善惡等相對之世界。若了悟空寂之知,愛惡之 心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惡自然斷除,功行自然精 進,後來宗密又將荷澤宗之思想,總合傳統之華嚴教學,而 主張「教禪一致」。此外,宗密對馬祖道一以後之洪州宗之 禪學所主張「平常心是道」及「行住坐卧一切言語動作皆為 佛性顯現」之看法,評之為無知作用下之「惡平等」見解。洪州宗洪州為江西南昌之通稱,其地有馬祖道一所住之開元 寺,石門山寶峰寺,以及百丈懷海所住之百丈山大智壽聖寺 和黃龍慧南、晦機所住之黃龍山崇恩寺等名剎。馬祖道一一 向住洪州,大揚禪風,故其門派稱洪州宗。據《禪門師資承襲圖》說,洪州宗主張一切之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生 活皆是佛性之顯現。其宗風相對於北宗所主張之日常分別動 作皆虛妄,及牛頭宗之一切皆如夢、本來無事之觀點。後世 以馬祖道一之法係為禪宗之正系,而承繼荷澤宗之圭峰宗密 則落為傍出。洪州宗的開創者馬祖道一則出於南嶽懷讓門 下,懷讓是繼慧能之後禪宗史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其地位 不亞於神會。懷讓(677—744)俗姓杜,金州安康(今屬陝西)人。 又稱大慧禪師。15歲出家,一度習律,後參曹溪,為六祖 慧能之高足,留侍15年。六祖示寂,始於唐玄宗先天二年 (713),住於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台,宣揚慧能學說,開南 岳一系,世稱南嶽懷讓。其法系相對青原行思之法系(青原 下),而稱南嶽下,同為南宗禪之二大法流。弟子馬祖道一 繼承其法流,其後發展成為臨濟、溈仰二宗;另有普化、黃 檗等兩宗,亦屬其法流系統。馬祖道一(709—788)是懷讓的弟子,也就是慧能的徒 孫了。他開創了洪州宗,在中國禪宗史上是頗有建樹的人, 其名聲超過了師父懷讓。相傳懷讓在慧能處時,六祖對他 說:「讓下有一馬,馬駒踏殺天下人。」這指的就是馬祖道 * 〇道一因俗姓馬,故有馬祖之稱。四川漢州什邡縣人。容 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紋。依資州處寂 禪師披剃,就渝州圓律師受具足戒。開元年間,就懷讓習曹 溪禪法、言下領旨,密受心法。初止於建陽之佛跡嶺,未久 遷至臨川之南康、龔公二山。大曆四年(769)駐錫鍾陵(江西進賢)開元寺,是時學者雲集,法緣殊盛。道一以 「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禪風,人室弟子有百丈懷 海、南泉普願、大梅法常寫139人。禪門甫啟時,禪僧皆寄 居律院,法制有限,不得別住而齟齬時生,皆以為苦。馬祖 乃創叢林,以安禪僧,由是宗門益盛。其派發展盛大,稱為 洪州宗。亦因馬祖道一於江西闡揚南嶽系禪風,亦稱「江西 禪」,故以「江西馬祖」聞名於世。馬祖道一的禪法能夠形成獨立的派別,稱為「洪州宗」, 主要得力於他的弟子懷海。懷海(720—814)俗姓王(一說姓黃),福建長樂人。 幼年從潮陽西山(廣東潮安)慧照禪師披剃,依衡山法朝律 師具足,後至廬江(安徽)浮槎寺閱藏。於大曆初年(766) 頃,聞馬祖道禪師在康南(位於江西)豎立法幢,遂往投其 座下。後移居新吳大雄山(今江西奉新),其山勢險峻而稱 「百丈山」,故懷海被尊為「百丈懷海」,其禪法稱為「百丈 禪」。懷海的禪法別具一格,據說連黃犬都來座下聽他宣講 佛法。關於他的禪學思想,可以從野鴨子、百丈野狐、並卻 咽喉、卷席、再參馬祖、獨座大雄峰等公案中得知。據陳詡 書塔銘說:「行同於眾故,門人力役必等其艱勞;怨親兩忘 故,棄遺舊里;賢愚一貫故,普授來學。常以三身無住,萬 行皆空,邪正並捐,源流齊泯;用此教旨,作人表式。」又 常教學人道無所不在,日常的一切都是道,人的一舉一動, 都是佛性的體現。懷海之最大的貢獻,在糅合大小乘律而制 定禪門儀規,即《百丈清規》,為禪宗首創法制。提倡苦節 高行,凡日常作務必先於眾,主事者不忍,密收其作具。懷海禪師以「吾無德,焉可勞於人」而拒之,並遍求作具,既 不獲而亦忘食,故叢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話流 傳廣世。石頭宗石頭宗即「青原下」,為我國禪宗之一派。青原,指慧 能之弟子青原行思;下,派下之意。即六祖慧能之法嗣青原 行思之法系,相對同是六祖弟子之南嶽懷讓所衍出之「南嶽 下」系統。行思得法後,住於江西吉州青原山之靜居寺,闡 揚禪法,其法嗣石頭希遷於南嶽法庵接化後學,撰著《參同 契》,舉揚宗風,世稱「石頭大師」,對其禪法稱為「石頭 宗」。其門下繁衍出雲門、法眼、曹洞三宗。青原行思(? 一740)是吉州安城(江西安福)人,俗 姓劉。幼年出家,就六祖慧能學法,其性貞諒。在曹溪會 上,行思被稱為「上座」,是一位年齡較早的弟子。據傳行 思初見六祖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 作什麼來?」答:「聖詩也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答: 「聖詩也不為,何階級之有?」所謂不落階級,是言下頓悟, 這正是祖師禪的觀點,故行思為慧能所器重。有僧問行思: 「如何是佛法大意?」行思反問:「廬陵米作么倆?」答所非 問,反映出對佛祖的超越,而這種接引方法,與六祖的正面 說法有了變化。史載行思門下「四方禪客,繁擁其堂」,而 現在只能見到名字的,僅有希遷一人而已。行思的禪要風 貌,亦可從希遷的禪風中而得知。石頭希遷(700-790)即無際大師,端州高要(廣東高 要)人,俗姓陳。生而聰敏,以鄉民畏鬼神而祭祀之,常殺 牛灑酒,頗多弊害,他便輒毀神祠,奪牛而歸。曾^^六祖慧 能為師,還未受具足戒,慧能示寂,希遷便奉遺命前往青 原,拜行思為師。得行思印可,給他一柄鈍斧,示之可以另 立宗門。天寶初年,居衡山南寺,結庵坐禪於寺東石台上, 大揚宗風,世稱石頭和尚。自稱其法門不論禪定精進,僅須 了達佛之知見,即是「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 名異體一。他還力圖融會南北禪宗及其分野出來的諸支派 別,借用道家著作的名稱寫了《參同契》,主張人的根性有 智愚之分,道則無南北宗之分,與六祖的《壇經》有相契之 處。他的論證方法,受到華嚴宗「十玄門之思想影響,主張 「回互不回互」。所謂回互就是指事物間互相涉人與融會,此 中有彼,彼中有此,無所區別;不回互,就是指事物各有分 位,各住自性而不雜亂。據傳希遷的作風與接引學人的方法 都很嚴厲,故學人稱之為「石頭路滑」。懷讓等皆推重之。 時江西以馬祖道一為主,湖南以石頭希遷為主,四方學徒多 箱湊於二禪師之門下。石頭希遷宗門很盛,著名的傳人有葯 山惟儼、天皇道悟、丹霞天然及大顛和尚等。第二節一花五葉菩提達摩臨終有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 花開五葉,結果成自然。」預示禪宗自六祖慧能以後,衍成曹洞、臨濟、雲門、溈仰、法眼五派,故稱為「一花五葉」。 再後,臨濟又分出楊岐、黃龍二支,史稱「五家七宗」或 「五派七流」。現分述如下。溈仰宗屬南宋南嶽法系。以溈山靈祐(771—853)與仰山慧寂 (840—916)二位禪師為宗祖,取溈仰二字為宗名。唐元和 年間,靈祐住潭州(今湖南長沙)之溈山,宣揚宗風,門人 慧寂繼之集大成。唐末五代時,本宗頗為繁興,及宋漸絕其 跡,終至與臨濟宗合併,其間僅150年。靈祐禪師是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縣南)人,俗姓趙。 15歲隨建善寺法常(又稱法恆)律師出家,於杭州龍興寺 受具足戒。曾先後遇寒山、拾得。23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 海,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懷海之法。憲宗 元和末年,棲止潭州大溈山,山民感德,辟集共營梵宇,由 李景讓之奏請,號「同慶寺」。其後(一說為大中初年),相 國裴休亦來諮問玄旨,聲譽更隆。會昌法難之後,靈祐隱於 市井之間,至大中元年(847)復教之命下,眾迎返故寺, 巾服說法,不復剃染。裴休聞之,親臨勸請,始歸緇流。他 住溈山凡40年,大揚宗風,世稱溈山靈祐,示寂後謚「大 圓禪師」。嗣法弟子有慧寂、洪堙、智閑等41人。仰山慧寂俗姓葉,廣東番禺人。9歲依和安寺通禪師; 17歲自斷二指,立誓落髮。參謁耽源應真,了悟玄旨。未 久,入溈山靈祐之室,受其印可。後更往江陵受戒,深研律藏。未幾,復迎溈山,執侍靈祐凡15年,互相激揚宗門。 唐僖宗時遷大仰山,大振溈山之禪法,是為溈仰宗。並有仰 山小釋迦之稱。五代後梁貞明二年示寂,翌年追謚「智通禪 師,』。慧寂其下,溈仰宗分西塔、南塔二派。西塔傳慧寂另一 師耽源應真之法脈,始自光穆,傳資福如寶,再傳吉州真邃 與潭州鹿苑;南塔則正屬溈山法系,始自光涌,傳芭蕉慧清 與清化全忽等。慧清下有逞州繼徹、興陽清讓、幽谷法滿 軍。溈仰宗在五家法脈中最早衰微,法系再傳僅四、五世, 宋以後即堙沒不傳。據《人天眼目》卷4載,溈仰宗將主觀與客觀世界分為 三種生,即想生、相生、流注生,並一一加以否定。想生指 主觀思維,謂所有能思之心皆為雜亂之塵垢,必須遠離,方 得解脫。相生指所緣之境,即客觀世界,亦予否定,故頌 云:「回光一擊便歸去,幽夢一開雙眼明。」流注生乃謂主觀 與客觀世界變化無常,微細流注,從無間斷,若能直視而伏 斷之,則能證明圓明之智而達自在之境,其修持理論上承道 一,懷海「理事如如」之者,認為萬物、有情皆具佛性,人 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溈仰宗之禪法方圓默契,接機多用 明似爭奪而實默契之交談。故有「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 欲吃飯,我便捧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山見煙,便 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的評語。以故,常用96種 圓相接引後學。曹洞宗曹洞宗略稱洞家,以洞山良價(807—869)為宗祖。關 於名稱之由來有二說:一說洞指洞山良價,曹指曹山本寂 (840—901),乃合師徒所住之山為名。本應稱洞曹宗,為習 慣故稱曹洞;另一說取曹溪慧能之曹與其法孫洞山良價之 洞,合稱曹洞宗。其傳係為慧能傳行思,行思傳希遷,希遷 傳惟儼,惟儼傳曇成,曇成傳良價。其惟儼在禪宗史上有一 定的地位,他在灃州葯山傳法,世稱「葯山惟f」。葯山惟F (751—834)俗姓韓,山西絳州人。17歲依 潮陽(廣東)西山慧照禪師出家,大曆八年(773)就衡山 希澡受具足戒。博通經論,嚴持戒律。後參石頭希遷,密領 玄旨。次參謁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3年,為其法嗣。 不久,至灃州葯山,廣開法延,四眾雲集,大振宗風。一 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笑一聲,遍於灃陽東90餘 里,居民均聞其聲。朗州刺史李翱贈詩云:「選得幽居偃野 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示寂後,敕謚「弘道大師」。雲岩曇晟承嗣法脈,曇晟傳良 價,開曹洞宗。洞山良價筠州會稽人,俗姓俞。幼從師誦《般若心經》, 以無根塵之義問其師,其師駭然,即指往五洩山禮靈默禪師 彼剃。年21,詣嵩山受具足戒,尋謁南泉普願,深領其旨, 又訪溈山靈祐,參「無情說法」之公案,不契。受指示詣雲 岩曇晟,問無情說法之義,辭歸時,涉水睹影,大悟前旨。後嗣雲岩曇晟之法,於江西洞山弘揚佛法,倡「五位君臣」 說,門風頗盛。示寂後敕謚「悟本禪師」,曹山本寂嗣法。曹山本寂泉州莆田(福建古田)人,俗姓黃。幼習儒 業,19歲人福州福唐縣靈石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咸通 年間(860—873),禪學極盛,乃謁洞山良價,往來請益, 遂得密受宗門玄旨。後開堂於撫州吉水,改名曹山以表思慕 曹溪之情。未久,遷住荷玉山(或謂以該山改名曹山),學 徒雲集,講授洞山五位之詣訣,成為叢林之標準,並註解寒 山以饗學人。示寂後敕「元證禪師」。其後,洞山、曹山之 風益盛,門徒日眾,遂稱曹洞宗。曹山示寂以後,曹山法系斷絕,曹洞宗惟賴雲居道膺一 脈,繼嗣不絕。道膺六傳至芙蓉道楷,於芙蓉湖畔結庵接 化,門下有丹霞子淳,子淳之下有真歇清了、天童正覺。清 了嘗作《凈土說》一篇,勸進凈土;正覺住天童山接化徒眾 30年,針對臨濟宗大慧宗杲禪師之看活禪而大倡默照禪。 清了之下,經天童宗珏、雪竇智鑒傳天童如凈,大振曹洞宗 風。曹洞宗之盛衰,衰不若溈仰、法眼;盛不及雲門、臨 濟,勢若處中道。宋以後,曹洞宗分少室雪庭之福裕、雲門 之圓澄、壽昌之慧經等三派傳於北方。又芙蓉道楷19傳至 無明慧經,於明萬曆年間重振法席,門下有博山元來、覺浪 道成、彭山元賢等。元賢傳為霖道霈;道成傳闊堂大文,大 文傳興儔心越,心越曾於康熙十六年(1677)游化日本。日本希玄道元嘗來我國天童山就如凈受法,向日本傳人 曹洞宗,是即該國曹洞宗之初傳,以永平#為曹洞宗本山, 門下學徒常逾千人,以孤雲懷笑、永興檢慧、瞭然法明等最著。龜山天皇(1259—1274)嘗賜紫衣予義尹,其法系繁 興,世稱寒嚴派。另有梅岩義東開普濟寺,門下出十三傑, 是即普濟十三派。永仁四年(1296)以後,曹洞宗瑩山紹謹 游化各地30年,晚年止住登諸岳寺,改律院為禪剎,名諸 岳山總持寺。日本曹洞宗至紹瑾有突破性發展,改革「只管 打坐」之禪風,吸收民間流行之禱儀式,積極在民間傳教。 明治三十一年(1898),總持寺被焚毀,大本山乃遷武藏之 鶴見,能登舊地則置別院。曹洞宗以坐禪辦道勤開向上一路,以探究學者心地為接 機之法,即所謂「曹洞用敲唱」,師家應學人之敲而唱,其 間不容毫髮。教義上承希遷之「即事而真」,意謂個別事物 (事)顯現世界本體(真,即理,乃指佛性),理事互回(相 應互涉),迸而擴充君臣五位,從理事、體用關係上說明事 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曹洞宗所傳禪法講求默念不動, 稍失潑辣禪機,故當臨濟宗成為權門右族之歸響時,曹洞宗 在士庶努力下,施教於邊陲之地。雲門宗雲門宗屬青原法系,以雲門文偃為宗祖。文偃(864— 949)俗姓張,浙江嘉興人。幼懷出塵之志,從嘉興空王寺 志澄出家。未久,至毗陵壇受具足戒。遍覽諸經,深究《四 分律》。後至睦州(浙江建德)參學於道明門下,經數載, 盡得其道。又謁_峰義存,依住3年,受其宗印。後歷叩諸 方,參究玄要,聲名漸著。後梁乾化元年(911),至曹溪禮六祖塔,後投於靈樹如敏會下,推為首座。貞明四年(918) 如敏示寂,文偃嗣其法席,主持靈樹寺。同光元年(923),於雲門山創建光泰禪院,道風愈顯,海眾雲集,法化四播。 後漢隱帝乾祐元年(948),南漢王劉劉龔敕賜「匡真禪師」。二年四月十日上表辭王,垂誡徒眾,端坐寂。北宋乾德四年 (966),太祖追謚「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文偃機鋒險峻,門風殊絕,世稱雲門文偃。文偃創雲門山光泰禪院,大闡禪法,創立雲門宗。他承 道明、雪峰之禪學思想。道明之宗風峭峻,不容擬議;雪峰 之宗風溫密,可探玄奧;文偃得此二風,更自發揮獨妙之宗 致,故機辨險絕,語言簡要,如電光火石,而每有千鈞之 重。每接化學人以「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三句 話,後德山圓明密禪師遂離其語為三句:函蓋乾坤句、截斷 眾流句、隨波逐浪句,被稱之為「雲門三句。若就現代哲學 之思辯方式而言,雲門三句系以其內在根本之絕對為主體,表現出一套辯證歷程之三方面:就普遍性言,無所不在,函 蓋宇宙全體。就超越性言,乃截斷眾流,超越宇宙,非吾等 所能觸及、窮盡者。就作用言,乃順機接引,隨波逐浪。體 現出禪學共有之特點,即在於此種永無止境之精神追求。雲 門宗接化學人還有其特異之處,即是所謂「雲門八要」:①玄,接化玄妙。②從,從學人之根機以接化之。③真要,拈 出佛道宗旨。④奪,不容學人擬議,截斷其煩惱性。⑤或,不拘言詞,接化自在。⑥過,宗風嚴峻,不許轉身迴避。⑦表,不執己見。⑧出,接化自由,予學人出身之路。文偃下頗盛,法席常逾千人,嗣法弟子有25人,以白雲子禪、雙泉師寬、德山緣密、雙泉仁郁、守初宗慧、香抹 澄遠等為著。北宋時之著名僧人契嵩大師(1007—1072)乃 是雲門宗僧人,俗姓李,藤州譚津(廣西藤縣)人。字仲 靈,自號潛子。7歲出家,13歲得剃度,19歲遊方。常頂 戴觀音像,日誦其名號十萬聲。後得法於洞山曉聰禪師。契 嵩遍通內外典籍,善為文,曾就宗密之《教禪一致論》加以 闡述,而更強調儒佛一致說。針對韓愈等人之排佛,著有 《原教》、《孝論》、《輔教篇》等。此外,關於禪宗之法脈, 撰有《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等。仁宗時,呈其 著書,仁宗乃詔令人藏,並賜紫方袍與「明教大師」之號。 契嵩主張佛儒觸會,以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儒家的五常相比 附。他在融會佛儒思想上,是較早的開拓者。南宋以後,雲門宗風日衰,法脈至不可考,其間只傳 200餘年。法眼宗法眼宗出於青原法系,以法眼文益為宗祖。雪峰義存的 弟子一為文偃,開創了雲門宗;一為師備,開創了玄沙宗, 稱「玄沙師備」。師備的嗣法弟子羅漢桂琛,即是文益的師 父。文益(885—958)俗姓魯,浙江餘杭人。7歲出家,初 依明州希覺攻毗尼;後投長慶慧稜學禪法,久之不契。偶遇 羅漢桂琛於漳州,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得心印,其後歷 住崇壽院、報恩禪院、清涼大道場,盛倡禪道,吳越王錢氏亦歸依之。南唐國主李氏亦禮敬有加,並迎至金陵,住報恩 寺,事以師禮,賜號「凈慧大師」。後主且從之受戒,為建 清涼伽藍。高麗、日本等國渡海來學者,相望於途。顯德五 年秋閏七月示寂,謚「大法眼」。文益一生的著述頗多,其中最重要者為《宗門十規論》, 文中痛責當時禪家之流弊,並提出「明事不二,貴在圓融」 與「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之主張。四方學徒咨叩,蔚成一 派,遂展開以浙江、福建地方為中心之教線。嗣法弟子有 63人。其中凈德智筠先後駐錫廬山棲賢寺、凈德道場,頻 唱不二法門;歸宗策真歷主廬山歸宗寺、金陵奉先寺,報恩 道場等,大力闡揚祖道。文益禪風繁興一時,法道雖四布,仍以天台德韶之門庭最為昌盛,以永昌延壽(904—975)為 首,是為法眼宗三祖。永明延壽初於國清寺行法華懺,後移 永明大道場接化徒眾,撰有《宗鏡錄》100卷、《唯心訣》1 卷,彰顯佛法要訣。又著《萬善同歸集》,提倡禪凈共修, 世人媲美為彌勒菩薩下生。高麗王光宗嘗受其感動而致書執 弟子禮。又髙麗僧來受學者亦多,得法有36,r法眼禪學乃 得流布海東。法服宗於宋初極盛,中葉以後漸衰而至法脈斷 絕,:其向不過百年,然則高麗猶興盛不衰。法眼宗在接化學人之最大特點,乃強調禪旨與凈土思想 之融合。此外,法眼宗人最喜拈弄古則公案,每每於個人著 作中附上對古則之著語,成為法眼宗之另一特色3例如,永 安道原所編纂之《景德傳燈錄》30卷中,即收錄了不少法 眼宗禪師對古則之著語。法眼宗師家接化學人以「先利濟」 為特點,即隨順學人之根機、懇切提撕、接化自在。例如,《碧岩錄》第七則之著名公案「慧超問佛」載:慧超嘗問法 眼文益:「如何是佛?」文益答日:「汝是慧超。」慧超於言下 大悟。故《人天眼目》卷4謂法眼宗:「箭鋒相掛,句意合 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 順物,斥滯磨昏。」法眼宗亦自稱其宗風為「對病施藥,相 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這種靈活的禪法,還是繼 承慧能以來的風格。臨濟宗臨濟宗是五宗中最盛的一家,其創始人為義玄(?一 867),因其住於鎮州(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名。義玄是黃 檗希運(? 一850)的弟子,屬南嶽懷讓一系。希運是福州閩縣人,姓氏不詳。幼年出家於洪州黃檗 山,聰明利達,學通內外,人稱黃檗希運。相貌殊異,額肉 隆起如珠,號為肉珠。據《宋高僧傳》卷20載,希運嘗游 天台山,偶逢一僧,目光爛然射人,希運與之比肩而行。路 逢巨溪,溪水泛泛湧溢,其僧傕他水,希運乃強激發之 曰:「師要渡!自渡。」僧乃褰衣而行,足躡水波,如履平 地。至他岸,回顧招手曰:「渡來。」希運拍手呵斥曰:「拙! 自了漢,早知必斬汝脛。」僧嘆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 及。」少頃不見。後游京師,遇一姥指示,遂還洪州謁百丈 懷海,並大開心眼,得百丈所傳心印,一時聲譽泳高,人皆 贊為「大乘之器」。後於黃檗山鼓吹直指單傳之心要,四方 學子云集而來。時河東節度使裴休鎮宛陵,建寺迎請說法。但希運酷愛舊山,故凡所住之山,皆以黃檗稱之。大中四年 (850)示寂,謚號「斷際禪師」。他的禪法很特別,弟子義 玄以其禪學思想而創立臨濟宗。義玄俗姓邢,曹州(河南)南華人。幼負出塵之志,及 落髮受具足戒後,便慕禪宗,初到江西參黃檗希運,又禮謁 高安大愚、溈山靈祐等。後還黃檗,受印可。宣宗大中八年 (854),至河北鎮州住於臨濟院,設三玄三要、四料簡等機 法接引徒眾,更以機鋒峭峻著名於世,別成一家,遂成臨濟 宗。義玄接化學人,每以叱喝顯大機用,世有「德山棒、臨 濟喝」之稱。其對參禪行者極為嚴苛,然學徒奔湊,門風興 隆,為我國禪宗最盛行一派。咸通八年四月示寂,敕謚「慧 照禪師」。臨濟宗經常使用之傳教方法為「四賓主」、「四料簡」與 「四照用」。四賓主乃通過師生或賓主的問答方法,來衡量雙 方悟境之深淺。四料簡、四照用則是針對悟境程度(對我、 法之態度)不同之參學者進行說教之方式,重則破除我、 法、執。對「我」見重者,要「奪人不奪境」,破除對人我 見的執著;對「法執」重者,要「奪境不奪人」,破除以法 為實有的觀點;對「我執」和「法執」都重者,要「人境俱 奪」;對「二執」都不執著者,則「人境俱不奪」。接引學 人,單刀直人,機鋒峻烈。自義玄用棒喝,以至宗杲提倡看 話頭(公案,參祖師語錄),皆以迅速手段或警句使學人省 悟。其機鋒銳利,與曹洞宗之「默照暗推」迥異,故頗受武 人、俗士所好,將士、政客等亦多喜臨濟宗之禪法。以其自 由的禪風,至清代而成我國禪宗之主流。臨濟義玄之法嗣有興化存奘、三聖慧然,灌溪志閑等 22人。存類為其首座,慧然受付囑而編集語錄。存奘之下, 經寶應傳至風穴延沼,於後唐長興二年(931)住廣慧寺領 眾;其法嗣首山省念常修頭陀行,法席之盛冠於天下,門人 有葉縣歸省、廣慧元璉、谷隱蘊聰、汾陽善昭等16人。歸 省門下有8人,其中浮山法遠倡九帶、十六顯之說。善昭初 歷參七十一善知識,後投首山契悟,住汾州太平寺,以三句 四句、三訣、十八唱等機用接化學徒,號稱天下第一;其下 俊秀頗多,有石霜楚圓、瑯琊慧覺,大愚守芝等。楚圓與慧 覺並稱二甘露門;楚圓以法令嚴肅、方法險絕稱名,其門人 以黃龍慧南、楊岐方會最著,二人各創黃龍派、楊岐派,是 為禪宗「五家七宗」。宋以後,黃龍、楊岐二派頗盛,與曹 洞、雲門等宗並立。第三節楊岐派與黃龍派楊岐、黃龍兩派都是臨濟宗門下的支派,創立於宋代, 在歷史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故此二派與臨濟等禪宗五宗合 稱「五家七宗」。楊岐派創始人方會和黃龍派創始人慧南, 皆臨濟義玄之六世孫石霜楚圓(986-1039)之弟子。楚圓 俗姓李,全州清湘(廣西桂林)人。少為儒生,潛心舉業。 22歲回心向道,於湘山隱靜寺得度。未久游襄沔之門,與 守芝谷泉結伴入洛陽。聞善昭之道望為天下第一,遂赴汾 州,依止二年仍未許人室。每見必詬罵,或毀詆諸方,所訓亦皆流浴之鄙事。楚圓一夕訴之,語來竟而善昭熟視而罵 曰:「是惡知識,敢禆販我!」舉杖逐之。楚圓欲伸解,善昭 更掩其口。當下楚圓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常情。」遂服 役12年(一說7年),盡領其旨。此後走訪山西、江西、湖 南之間,交遊廣闊,常與名士楊大年、李遵勖時聚論道。後 欲歸鄉省母,過筠州,於洞山見曉聰,依止三年,又游仰 山。時楊大年寄書宜春太守黃宗且,請他住於袁州(江西) 南源廣利寺,居三年,辭而省母。又謁神鼎洪堙,洪堙大加 讚賞,由是聲名大振。既主潭州(湖南)道吾之席,次住石 霜山崇勝寺,又轉南嶽福嚴寺,後遷潭州興化寺。寶元二年 正月示寂,謚號「慈明禪師」。據傳示寂之際,感染風疾,口吻已斜,侍者泣曰:「奈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他聽 到之後,以手正之,垂目而化。法嗣50人中,以楊岐方會、 黃龍慧南最為知名,各開一派。楊岐派楊岐派的創始人是方會(996—1049),為南嶽懷讓法系 第十一世,臨濟義玄法系第八世法孫。袁州宜春人,俗姓 冷。初從楚圓掌監院事,後住箱州九峰山,未久至袁州楊岐 山住持普通禪院,大振禪風。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住 潭州雲蓋山海會寺。皇祐元年示寂,嗣法弟子有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十三,門流繁盛,蔚成一派,後世稱為楊岐派。方會的禪學思想,主張「只個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 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塵才舉,大地全收」。他的意思是「心」是最高實體,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而 派生出來的;一粒微塵中隱含整個世界,「於一毫端,現寶 王剎」,佛國凈土就在細微的毫端之中。方會平時講經說法, 繼承了禪宗的特色,嘴不多說,常用手比劃,從而看門徒的 理悟。方會法緣殊勝,常和當地的官僚、權貴往來。方會的傳法弟子之一為白雲守端,守端的弟子為五祖法 演。法演俗姓鄧,是四川綿陽人。他是一位名氣很大的禪 師,少年出家,先學唯識而後改禪宗,拜守端為師。因長時 期住於蘄州五祖山,在那裡傳法,被稱為「五祖法演」。編 人禪宗語錄中法演的語錄不少,後人稱他為中興臨濟宗門, 評價很高。法演門下俊秀輩出,有佛眼清遠、太平慧勤、天 目齊、圓悟克勤、五祖表白、雲頂才良等。其中清遠、慧 勤、克勤三人時稱演門三佛或二勤一遠。圓悟克勤(1063—1135)俗姓胳,彭州崇寧(崇寧現劃 歸郫縣)人。出家後依止法演,蒙其印證,與佛鑒慧勤,佛 眼清遠齊名,被譽為「叢林三傑」。政和初年至荊州,當世 名士張無盡禮謁之與之談論「華嚴要旨」及「禪門宗趣」。 復受灃州刺吏之請,住夾山靈泉禪院。時因樞密院鄧子常之 奏請,敕賜紫服及「佛果禪師」之號。政和末年,奉詔移住 金陵蔣山,大振宗風。後居金山,高宗幸揚州時,詔其入 對,賜號「園悟」,世稱園悟克勤。後歸成都昭覺寺,示寂 後謚「真覺禪師」。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禪門龍象。 圓悟克勤著有《碧岩錄》及《擊節錄》,記錄了禪宗公案, 逐句加以評論、註解,可以說是他對禪宗的最大貢獻,《碧 岩錄》被稱之為禪門第一書。大慧宗杲(1089—1163)開臨濟宗楊岐派之支派大慧 派。宗杲自楊岐派第三世圓悟克勤得法後,初住江西雲居 山。南宋紹興七年(1137),人住徑山能仁寺,雲衲來集者 常逾數千,又著《正法眼藏》,大倡「看話禪」,此法脈即稱 「大慧派」。嗣法有拙庵德光、卍庵道顏、懶安鼎雲等90餘 人。其中,以拙庵之法系最盛,門下有妙玄之善、北澗居 簡、浙翁如琰等。日本達摩宗之祖大日能忍亦受拙庵之印 可,返回日本弘揚禪法。元朝大德年間,成宗嘗皈依妙玄之 善法孫元雙行端,並賜號「慧文正辯禪師」,後住徑山,闡 揚大慧宗風。門下英才頗多,其中楚石梵琦為佼佼者,主張 「教禪一如」,文宗賜號「佛日慧辯禪師」。北碉居簡之下有 物初大大觀、晦機元熙、笑隱大訴等,日本天祐思順即傳大 慧派北鐧居簡禪法。著《佛祖歷代通載》之念常、著《釋氏 稽古略》之覺岸、著《五燈會元》之普濟等,亦均為此派門 人。虎丘紹隆(1077? —1136)開臨濟宗楊岐派支派虎丘 派。紹隆與宗杲共同師事圓悟克勤,紹隆住於虎丘山,故有 虎丘派之稱。他的門風孤峻,得法者僅有應庵曇華一人;法 孫有密庵咸傑、禾山心鑒等八人。密庵之下有破庵祖先、松 源崇岳、曹源道生等高僧輩出,法道大興。元代之後,該門 更東傳日本。楊岐派清遠門下,三傳至蒙庵元聰,日僧俊艿嘗就其 學,返國後開日本楊岐禪之端。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中,有二 十流源自此一法系。黃龍派黃龍派的創始人為慧南(1002—1069),俗姓章,信州 玉山(江西上饒)人。少習儒業,博通經史。11歲從定水 院智鑾出家,19歲受具足戒。遍參棲賢澄堤、雲峰文悅、 石霜楚圓等諸宿,皆蒙器許。後於同安院開堂說法,四眾歸 趨。未久移至歸宗寺,因堂宇突遭火災,全寺盡毀,遂遭牢 獄之苦,吏者百端求隙而慧南怊然引咎。久而後赦,乃退居 黃檗,於溪上築積翠庵,四方接踵而至,受請至黃龍山崇恩 院,大振宗風,遍及湖南、湖北、江西、閩粵等地,此系乃 蔚成黃龍派,日本臨濟宗之祖榮西即源出此一流派。石霜楚圓接化手段一向嚴峻毒辣,慧南得其骨髄,亦有 嚴厲之風。或以龍喻慧南,以虎喻方會,以比之石霜門下之 二傑。黃龍慧南每設生緣、佛手、驢腳三問,以接化學人, 稱為「黃龍三關」。據《頌古聯珠通集》卷38載,一問: 「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卻復伸 手問:「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復垂腳 問:「我腳何似驢腳?」黃龍平生髮此三問以試學人,30餘 年無人能契合其要旨。天下叢林稱之為「黃龍三關」。此三問是黃龍慧南用以消除行者對「相對差別相」之迷 執。意指人人皆因前世因緣轉生而來,無法超脫業報輪迴立 軌則;人之心性與佛性相同,皆有成佛之可能;人與其他眾 生,於本質上皆無二致,既能共同輪迴六道,亦能覺悟成 佛。南宋以後,楊岐派隆盛,黃龍派日漸衰頹。黃龍會下有 真凈克文、東林常聰、晦堂祖心等,與文人、士大夫之交往 頗深。值得一提的是,宋版大藏經之成立,黃龍派出力甚 多。克文門下有兜率從悅,泐潭文准、慧日文稚等;祖心門 下有死心悟新、靈源惟清、泐潭善清等。宋淳熙十三年 (1186),日僧明庵榮西來中國,受學於黃龍派之虛庵懷敞, 歸國之後,開日本臨濟宗建仁寺一派,成為日本禪宗二十四 流中之黃龍派。
推薦閱讀:

禪宗史話
悟性論(1)
略論禪宗與念佛--以四祖至六祖為中心(上)
儒道佛三教合一 【六祖革命」最帶根本性的「革命」把傳統佛教抽象本體的「心」變成一種儒學化了的「心性」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