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家長的過頭話是把傷害孩子的「軟刀子」,請嘴下留情!
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出許多刺激孩子的話,而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
據美國一家權威機構對一萬名0~10歲的孩子進行跟蹤調查表明:對孩子幼小心靈傷害最大的是來自父母的「語言傷害」。在我國,這種現象也同樣是普遍存在,不信請看下面這組鏡頭——
鏡頭一:5歲的丹丹用玻璃杯接水喝,一不小心,杯子掉到地上,媽媽咆哮道:「你可真是個笨蛋,這點事都干不好,一點用都沒有……」危害:家長的這種對人不對事、直接進行人身攻擊的「破壞性批評」,會導致孩子不正確的自我評價,使之喪失自信,變得自卑。
鏡頭二:6歲的靜靜貪玩,不好好練琴,氣得媽媽經常說:「爸爸媽媽多不容易,掙錢給你買鋼琴、付學費,你一點也不爭氣,一點都不像其他孩子那麼乖,那麼聰明。怎麼對得起我們?」危害:這樣教育的結果,要麼增加孩子的負疚感,產生自責心理;要麼讓孩子看不起父母,對父母的這份苦心和付出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產生人格障礙。
鏡頭三:洋洋不願學畫,爸爸哄他說:「洋洋乖,你好好學畫,爸爸給你買玩具,否則什麼也別想得到。」
危害:從此孩子知道了愛不是無私的,愛是有條件的,甚至是虛偽的。於是孩子對愛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孩子的愛心被功利扭曲了。
鏡頭四:歡歡數學考試得了78分,氣得歡歡媽一直責備:「你看人家東東跟你一個班的,怎麼就能考98分呢?你怎麼就不如東東,也考個98分讓媽媽高興高興呢?父母辛苦掙錢就換來你考這點兒分?怎麼生你這麼一個笨兒子?」危害:如此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進行橫向比較,不全面分析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個性特點,一味爭強好勝,要自己的面子,會導致孩子在同伴面前沒有面子,失去自信,甚至使孩子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或自艾自怨或怨恨同伴。
鏡頭五:一個學習不太好的女孩向爸爸報喜:「我今天考了100分。」爸爸問:「哪門課考了100分?」女兒高興地回答:「自然課。」爸爸的表情一下子就變了:「走開,走開,我看見你就煩,自然課算什麼玩意兒,你有什麼好得意的,真是沒有出息。」 危害:急功近利的父親沒有抓住這個機會讓女兒揚起自信的風帆,把其他功課帶上去,而是無情地破壞了孩子那一點良好的自我感覺,摧毀了孩子的自信。這些場景我們家長在平日里見得還少嗎?這難道不是一些早已經被我們熟視無睹、見怪不怪的「小事情」嗎?這樣的「小事情」如果任由其日積月累,將來沒準要變成大問題,沒準要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苦果,沒準有一天我們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我們大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孩子呢?對於正處於身心發展階段的孩子,出點問題,表現得不盡如人意,都是非常正常的。此時需要父母做的是靜下心來,與孩子一起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然後想辦法解決它,并力爭今後不讓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而最最忌諱的是,當孩子發生一些過錯,或他的表現不太令你滿意時,大人急火攻心,失去冷靜和理智,繼而出口傷人、責罵有加。這不但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傷害親子感情;更為嚴重的是,經常遭受「語言傷害」的孩子,他的心靈會漸漸發生扭曲,即使成年之後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
或許不少的家長現在已經意識到「語言傷害」的嚴重性,那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從方法上改變。 1.在思想上提高重視。「意識決定行為」,而思想認識就是意識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提高對「語言傷害」的嚴重性的認識是第一步,它是正確行為的指導方向。如何提高我們的思想認識,相信不少的家長已經從各種媒體上看到過不少良好家教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事例,並從中吸取了有益的經驗,但我更建議家長們應該同時多看一些反面報道,即不良家教導致各種問題孩子出現的教訓。只有通過正反兩個方面的比較,通過經驗和教訓的碰撞,才能使你在心靈深處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才能在你的腦子裡時時敲響警鐘,從而提醒你採取正確的行為。 2.在情緒上保持克制。當孩子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過錯時,尤其是在「恨鐵不成鋼」或「屢教不改」,再或是「低級錯誤」的情況下,家長往往最容易失去對情緒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建議你採取以下方法試試:在聽完孩子的陳述或弄明白事情的緣由後,暫時離開孩子,到其他房間、陽台或廚房等安靜處,讓自己的思想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個緩衝。在這個過程中,你應該從孩子的立場和角度,把發生的事情想一遍,再體味一下孩子此刻的心情,最後思考一下對策。相信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情緒會比剛才平靜許多,這對接下來的解決問題大有幫助。我們大人都有這個經歷:人在氣急敗壞時,那個火都是在剎那間爆發出來的。所以,這個方法的好處就在於把那個「剎那間」暫時隱忍至安靜處並化為烏有,最起碼也是所剩無幾。避開這個「火力點」,事情通常會好辦得多。 3.在批評上講究藝術。孩子發生過錯或行為產生偏差,大人的批評教育是應該的和不可缺少的,這樣才能幫助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但同樣是批評,方法方式卻有多種多樣,效果更是天壤之別。咆哮、責罵、侮辱用以批評,顯得粗俗和涵養不足,其後效性更令人堪憂;和風細雨、循循善誘也可以用來批評,更彰顯自信和從容不迫,讓人易於接受且心服口服。因此,在批評孩子時,首先做好自我調整,放平心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在說話時要講究藝術,以提醒、啟發來代替指責、訓斥。比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來激發孩子更加努力的動機,用「沒關係,慢慢來,儘力而為」幫助孩子調整焦慮、緊張的情緒,等等。
結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功效卻截然不同。家長們若要科學地教育孩子、關愛孩子,就該多用「良言」,禁用「惡語」。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出許多刺激孩子的話,而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切不可成為這樣的傷害者,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家長,如此一來,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就無從談起了。
文章來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第12卷
學家庭教育來中華家庭教育網!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詳情。
好消息!!!中華家庭教育網好父母社區(可直接點擊)已經開放了,新交流學習平台歡您! 您有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嗎? 您有獨到的育兒心得體會想和更多的朋友分享嗎? 您有相關家庭教育方面的話題想和大家討論嗎? …… 那就來吧! 這裡有人點評,有人欣賞,有人解答,有好文可閱讀,有思想可碰撞,有氛圍可激勵。 歡迎您來好父母社區安家落戶!
推薦閱讀:
※孩子「鬧情緒」,父母這樣做就對了
※《摔跤吧!爸爸》到底是狼爸將夢想強加給孩子?還是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
※生活中發現孩子有以下特徵,恭喜你擁有高情商的孩子
※窮孩子富孩子,思維不一樣在哪兒?
※孩子不聽話 或是因為家長「以打制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