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始皇是暴君,還是明君?

【中華史林】秦始皇是暴君,還是明君?

  • 發表於:2012-01-01 10:04:47
  • 作者:人民尚武發簡訊加好友更多作品
  • 級別:都司

    積分:25411

    中高考複習,家長瘋搶必考點 安溪鐵觀音-秋茶優惠中 中國人就來支持國產戰機!

    如果我說秦始皇不是暴君,是個明君,是個仁君,肯定會有不少人罵我,說我這是故意標新立異來顯示自己的高明。不錯,在讀程步的《真秦始皇》之前我也會這麼罵持此觀點的人,可惜現在我讀了。我不想起個很嚇人的標題,例如什麼「每個中國人都要知道的歷史真相」「是中國人就要轉貼」…只要是真理,就禁的起各方的辯駁,因此我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下面均為程步先生書中的原文,空間有限,只展示部分給讀者,略作修改,以求讀之連貫,但觀點絕無改動。孰是孰非,請有心人自己定奪。

    作者程步是一位資深媒體人,受過良好的歷史、法律和文學訓練。自少年起酷愛《史記》,及近知天命之年,已將這部偉大著作披覽數十載,爛熟於心。根據多年讀書思考,悉心研究,他發現了《史記》在對秦始皇的記載上存在種種自相矛盾之處以及謬誤,而這些,竟成為後人評判秦始皇的主要依據。

    2009年新年伊始,著名學者易中天教授作序熱情推薦的讀史力作《真秦始皇》出版。

    這本書以充分的證據揭示了一個事實——秦始皇在位37年沒有誅殺過一位將軍大臣;他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保護人犯權利的法律;荊軻行刺,他怒火萬丈,佔領燕國的秦軍卻沒有屠城暴行。但是,只要歷史事件對秦始皇有褒揚作用,司馬遷立刻就會用一些小零碎將這種效果抵消。

    司馬遷為什麼要騙我們?本書全力解開塵封了2229年的謎團,作者以獨特的讀史方法對秦始皇統一中國戰爭的再認識,可供學者借鑒批判;其中豐富的歷史知識,可為歷史愛好者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

    一、引言

    說到秦始皇,人們習慣上把他認作暴君,其統治的秦帝國,也被眾口一詞的指責成暴政,從古至今,從小學課本到學者著作。的確,史書上記載著他的暴行:他用「浮屍百萬,流血漂櫓」的屠殺統一了中國;他用「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的獨裁統治著帝國,以至於「劓鼻盈虆,斷足盈車」;他用徵發七十萬受過宮刑和其他徒刑的罪犯為自己修宮殿造陵墓;他暴政不得人心,「失期法皆斬」,終於兩個服徭役遲到的民工揭竿而起,一代王朝就此滅亡。然而,這一切都是真的嗎?

    二、關於統一戰爭

    我們先來看一組時間表:

    公元前247年,13歲的趙政登基為秦王;

    公元前230年滅韓。史書沒有戰鬥記載。

    公元前228年滅趙。僅隔兩年。

    公元前225年滅魏。史書沒有戰鬥記載。

    公元前223年滅楚。兩年後滅了最大的楚國。

    公元前222年滅燕。速戰速決。

    公元前221年滅齊。齊國是被勸降的。

    秦始皇登基後用了17年的時間解決了國內問題,鞏固政權後,發起了統一戰爭,用了不到9年就滅了六國,平均兩年一個,後來更是一年一個,至於如此迅速的原因,大多數認為當時的秦國強大到視六國如郡縣,依據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梁人尉繚在於秦始皇討論國事的對話。關於秦國當時的實力,程步先生認為秦國遠沒有那麼強大,而且幾次面臨亡國危險,空間有限,在此不做贅述。退一萬步,即便秦國實力真的如此強大,就一定能推出其是通過屠殺來統一中國的嗎?

    縱觀26年的統一戰爭,有殺傷記錄的只有兩處:

    一是「二年,某(一個鹿,下面四個點,輸入法沒這個字)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這是在秦始皇年幼,不能主持國政時。

    二是「十三年,桓齒奇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這個斬首十萬的將軍桓齒奇以後又有戰功「十月,桓齒奇攻趙。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齒奇定平陽,武城」。

    有趣的是,其後桓齒奇並沒有得到顯著的提拔,這迥異於秦昭王時代的白起。與之相反,秦王開始重用以巧取勝的王翦,王賁等將領(程步先生認為,王翦滅六國的戰略是歷史上最早的閃電戰,此處不贅述)這一點固然有將軍們的智慧,但也一定離不開君王對生命的珍惜。

    也許有人會說,是秦王怕後人看到自己嗜殺,毀滅了殺傷記錄。但我想提醒:第一,秦王怎麼知道自己的帝國14年後就會滅亡,所以及時毀滅證據?第二,歷代秦國的將軍是賴戰功提拔的,殺敵記錄多不更是為自己添彩,豈會沒有記錄?第三,若真的有大規模的屠城和殘殺,倖存者對於當時的描述一定會被記在痛恨秦始皇的各種史書上,但很可惜翻遍史書都沒找到,找到的只是文人詩歌中無法查明出處的形容詞。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六國與秦始皇或多或少都有新仇舊恨:趙國有8年被追殺的恐怖經歷;魏國有大敗蒙驁,導致秦庄王35歲早逝的殺父之仇;楚國有李信戰敗,後向王翦承認錯誤,在眾臣面前的君威掃地;燕國更有卑鄙的派遣刺客差一點要了自己性命的憤怒,然而破燕後秦始皇也只是要了燕太子丹的腦袋,並沒有血腥屠城。至於如何對待六國後人,本文將在下面陳述。總之,如此宏大的戰爭,勝利者沒有對戰敗國民眾泄憤和屠殺,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信手捏來的就有項羽屠襄陽,燒殺咸陽城;劉秀屠成都;黃巢血洗長安;成吉思汗滅絕西夏;滿清入關的一路燒殺就更不必說了。

    賈誼的所謂「浮屍百萬,流血漂櫓」讀起來的確琅琅上口,所以世人不重證據的一代傳一代,但這不過是文人不負責任的妙筆生花而已。賈誼為漢代人,漢通過造反滅了秦,只有讓世人覺得秦無道,才能讓世人相信漢的合法性。

    三、關於如何對待六國後人

    在世界範圍內,通過戰爭擊敗敵國之後,通常的做法是將戰敗國的王室將相用屠殺的方法予以摧毀,但《史記》中同樣沒載秦統一中國後對六國王室屠殺滅族,也沒有對六國的大臣、將軍、地方士紳進行屠殺,只是「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相反,還能從《史記》中找到對待六國人如同對待自己人一樣的一視同仁的事例。

    其一,楚國人劉邦可以做官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是沛縣的一個亭長,其後來的岳丈呂公是單父縣人,為了避仇,又因和沛縣縣令關係好,來沛縣居住。沛縣官吏都來祝賀。蕭何當時是沛縣的一個管收賀禮的小官,他對賓客說:「送禮不滿千金的,坐到堂下。」劉邦平素就看不起這些官吏,就謊稱賀錢一萬,得以進見。呂公喜歡相面,見到劉邦後大為吃驚,親自迎為上座。劉邦趁機戲弄賓客。宴席結束,呂公把劉邦留了下來,把自己的女兒許給了劉邦,就是呂后。

    上述這個故事透露的信息有:第一,沛縣(今江蘇)離秦國故土很遠,沒有史料記載秦國向沛縣移民,秦國也沒有必要千里迢迢派自己國人只去沛縣做個縣令,因此可以推斷,戰敗國縣令一級的官員,由戰敗國自己人擔任。第二,劉邦是楚國人,蕭何也是楚國人,都在秦國當了官,說明秦始皇沒有將六國吏民置於低人一等的奴隸地位。第三,劉邦平時戲弄同僚,顯然沒有語言障礙,因此,其同僚也都是楚國人。

    其二,楚國人蕭何工作努力,幾次被朝廷提拔

    《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蕭何是楚國沛縣人,通曉法律,秦齊國的御史幾次來檢查工作,蕭何予以協助,因為其把工作做得總是井井有條,又在業績考核中名列第一,御史回到朝廷後要提拔蕭何去中央工作,蕭何不願離開故土,反覆請求,這才作罷。上述故事也透露了:第一,蕭何有權利在秦帝國的政府里為官並且得到提拔。第二,秦帝國的高級官員沒有因為蕭何是楚國人而歧視,並打算提拔其到中央。第三,蕭何不聽徵調,並沒有引發御史的不滿和懲罰。

    其三,楚將後人項羽,行動自由未被監禁

    再來看《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項羽是下相縣人,叔父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項氏世代為楚國大將,項羽先後學過識字,劍術,兵法。項梁因罪案被牽連,被櫟陽縣逮捕,他就請蘄縣獄官曹咎寫說情信給櫟陽的獄官司馬欣,事情得以了結。後來項梁殺人,和項羽一起逃到吳縣。吳縣的人才能都比不上項梁,每次縣裡的重大活動都由項梁主辦。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在大澤鄉起事,會稽郡守殷通對項梁說:「大江以西都造反了,我不想落後而受制於人,我也打算起兵,讓您和桓楚統領軍隊。」項梁說:「桓楚的下落只有項羽知道,待我把他叫進來」項梁看項羽進來後給他使了個眼色,說:「可以行動了」,項羽拔劍砍了郡守的頭,之後掛上郡守的官印,郡守部下大為驚慌,被項羽一下殺了一百多號人…

    項羽的故事能透露出的信息有:第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於世代為楚大將的項氏,沒有屠殺、下獄,尚可以學習劍術和兵法。第二,項梁因被牽連被櫟縣逮捕,他請託蘄縣獄官寫說情信。櫟縣在秦都城咸陽附近,項氏老家在下相縣(江蘇宿遷),相距一千公里,如果項梁在家鄉犯事,根據屬地管轄原則,首都附近的司法官不可能跑過來抓捕他們,可他們怎麼又會跑到櫟縣去呢?唯一的解釋是,秦始皇遷12萬戶至咸陽,項梁一家在此列。並且,項梁一家是在天子眼皮底下學習劍術和兵法。第三,司馬欣是秦國人,曹咎不是秦國人,原因同上,秦國沒必要委派一個秦國人來到千里外只做個無關痛癢的小獄官,信件一到,事情就了結了,可見秦官吏對楚人沒偏見。第四,項梁後來又殺人了,跑到吳縣,並且大模大樣的主辦當地的各種活動,說明其行動自由,未被監視,秦始皇沒有對這樣的楚後人特別看管。第五,郡守殷通要項梁跟他一起造反,如果殷通是楚國人,說明郡守一級高級官員都可以由戰敗國人擔任。如果殷通是秦國人,更說明秦國高級官吏對楚後人沒有防範,任其在自己的辦公室內走動,而且要造反這樣的機密之事還找來項梁他們商議。

    四、關於如何對待在統一戰爭中立下大功的將軍和敢於煽動矛盾的大臣

    先說王翦滅趙。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統率大軍北渡黃河進攻趙國,可一直到秦始皇十五年,幾乎沒任何進展,只攻克了邯鄲周圍的一些據點,只有一次斬首十萬的記錄,比起前輩白起,簡直就是在磨洋工。直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才重新發起對趙的進攻,十九年平定,前後用了八年時間。八年什麼概念?24歲的秦始皇到了32歲人到中年仍然看不到平趙的希望,秦始皇的父親35歲的就死了,秦始皇會不會擔心自己有生都看不到滅趙的勝利了?當時的背景是,王翦按兵不動於太原時,24歲的秦始皇剛削平呂不韋的獨攬大權,平定嫪毐叛亂,這正是需要一個重大勝利來證明自己的時候。同時秦始皇痛恨趙國,童年在邯鄲受到的追殺,以及自己和母親受到的侮辱,使他恨不得立刻就去邯鄲向仇人復仇。懷著這樣急切的心情,舉傾國之力支持王翦,可王翦怎麼做的?按兵不動。

    我們設想下,剛親政的秦始皇,全國上下沒有鐵板一塊,會有嫉妒王翦得寵的;會有衷心於君王擔心王翦圖謀不軌的;會有年輕氣盛立軍令狀自告奮勇的;會有藉機會彈壓別人抬高自己的。會不會有人藉機誣告王翦手握重兵,試圖利用黃河天險在河東自立為王的?肯定有。八年的時間,會有多少諫言紛擾著秦始皇,令人驚訝的是,他真的不為所動,苦熬八年,並且源源不斷的送去補給。上述五千年,下述三千年,哪一位君王可以做到?沒有,絕對沒有。

    秦始皇的信任、耐心、堅持終於等來了平趙的勝利。

    再說王翦滅楚

    秦始皇準備攻楚時,徵求各位將領的意見。李信說二十萬足矣,老將王翦說非六十萬不行。秦始皇信了李信,誇獎其勇猛,還嘲笑王翦老了。於是李信為統帥,蒙驁的孫子蒙恬同行,二十萬軍隊殺入楚國。開始時,捷報頻傳,後來楚國憑藉其廣大的空間迂迴合圍了李信的大軍,李信和蒙恬狼狽突圍,損兵折將。此時王翦在幹什麼呢?因為計劃沒被採納,正在頻陽老家裝病在床呢。此時的秦始皇有四種選擇:第一,殺李信以謝天下,這是歷代君王最常用的辦法。第二,不殺李信,給他60萬軍隊總結經驗,戴罪立功。第三,分為陽招和陰招。陽招是:給王翦20萬人去打楚國,打不贏砍你腦袋,打贏了是我英明,看你還敢跟君王叫板;陰招是:給王翦58萬人去打楚國,我就不給你60萬,這樣能保住君王臉面。不過這就是承認打仗,我秦始皇離不開你王翦。第四,是下策了,去向王翦承認錯誤,求他統兵。可是你還別說,傳說中的暴君秦始皇,36歲血氣方剛的秦始皇還真就那麼做了。

    《史記》中用了「自馳如頻陽」,親自驅車去了頻陽,沒有派個代表把王翦宣上殿來。進了門就對王翦說「今聞荊兵日進向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按理說君王都誠懇這樣了,王翦應該受寵若驚,可他沒有「老臣我體弱多病,腦子不清思維混亂,大王另擇良將吧」秦始皇再次認錯「老將軍就別再說這樣的話了」王翦接著叫板「那就非60萬人不可。」你聽這話多氣人,非60萬不可,幹嗎非60萬?給君王一個面子,55萬行不行?少5萬就失敗了,你就計算的那麼精確?可我們看秦始皇怎麼說的,「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出山了,秦始皇還親自送到灞上。

    王翦這樣一個人,秦始皇該殺嗎?太該了,理由太多了:功高蓋主,謀深畏君,跟君王叫板,殺一儆百。但王翦沒有被殺,而是終老天年。不僅如此,王翦之子王賁,孫子王離,都得到獎賞。我們能想到的,越王勾踐殺功臣文種,劉邦殺韓信和有功諸王,李世民殺張亮,朱元璋殺盡開國功臣,崇禎處死袁崇煥,這些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事例。

    再看丞相王綰和淳于越

    在秦帝國統一中國後召開的第一次國務會議上,王綰提出:「諸侯剛剛被消滅,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不給他們設立諸侯王就難以鎮撫,請封各位皇子為王,希望您批准。」這一決議得到大多數贊同。什麼人是分封的獲利者?是秦始皇的王氏宗親,以及將相功臣。如果秦始皇反對,會將自己處於孤立的地位,以後該如何統馭群臣?如果秦始皇同意,此例一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向秦始皇要求封賞,給誰?不給誰?一旦處理不好,後果嚴重。況且秦始皇主張郡縣制,可以說王綰將秦始皇逼到了眾功臣的對立面。歷代君王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殺。殺一儆百,看你們以後還敢提分封?可是秦始皇怎麼做的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下其議於群臣」,交給大家討論。李斯站出來力挺秦始皇。最後秦始皇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天下苦鬥不休,以有侯王」,於是開始推行新政,郡縣制和三公六卿。

    秦始皇三十四年的48歲壽辰上,在咸陽宮設宴款待群臣,從古至今這樣的宴會都是唱讚歌為主,這裡不存在拍馬屁,因為普通百姓家的老爺子過生日,兒女們說的也是壽比南山,長命百歲。如果一個二百五上來說,你活一天少一天了,不挨大嘴巴才怪。然而淳于越卻在這麼一個場合說:「我聽說殷商統治天下一千年是因為分封子弟功臣,如果您不分封,一旦出現亂臣賊子,誰來救援呢?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長久的沒聽說過…」最厲害的是最後一句話,不效法古人的而能長久的,沒聽說過。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可以說,在秦帝國內部,贊成封王的是多數,只有少數有遠見的才贊成郡縣制。這次分封第二次被提出,可見其背後贊成分封的勢力一定是積蓄已久,再次發難。如果正常的做法是什麼?第一,殺淳于越,以儆效尤。第二,追查幕後勢力,徹底產滅。第三,加強郡縣制的改革。歷代的大多君王也都是這麼做的。可秦始皇又沒有,甚至沒有給淳于越任何處罰。他沒有大罵:煩不煩,說過多少次了,當我的話是放屁,推出去斬了。而又是「始皇下其議」

    實際上,秦始皇執政的37年間,除了誅殺了發動叛亂的假太監嫪毐,沒有殺過一位將軍、大臣和博士,這在中國曆上是根本沒有的。為什麼呢?值得後人深思。

    五、關於孟姜女哭倒長城

    孟姜女的傳說來自《左傳》齊國將軍杞梁戰死。公元前550年,齊莊公偷襲晉國,將軍杞梁為先鋒,晉國早有防備,無功而返。不甘的齊王回軍途中想在莒國撈點便宜,不想戰事不利,杞梁陣亡。回國後遇到來郊外迎接丈夫的杞梁妻,齊王不想宣揚敗軍之事,想就地祭奠,杞梁妻不同意,說:如果杞梁有罪,不必祭奠;如果無罪,不能在郊外祭奠。於是齊王到其家祭奠。200年後的《禮記.檀弓》也有記載,並增加了在路邊哀哭的情節。

    到了西漢後期,在文學家劉向的《說苑.立節篇》中又增加了情節,說杞梁妻不但哭了十天,還哭倒了城牆。故事到這,還是跟秦始皇沾不上邊。

    又過了大約800年,到了唐代末年,詩僧貫休題為《杞梁妻》的一首詩,原文是「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牆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您瞧,這麼一首打油詩,把將軍變成了民工,哭倒的齊國城牆變成了秦國的萬里長城,後來這故事又經過演繹,女的改名叫了孟姜女。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小學課本都有孟姜女哭長城。老師生動的講孟姜女阿姨沒了丈夫,自己帶著小寶寶,孤苦伶仃,多麼多麼可憐,秦始皇這個大壞蛋那麼怕死,抓了阿姨的丈夫去修長城,不給飯吃,還用鞭子打,結果就累死了。孩子們一遍遍的這麼理解。可是這些孩子長大後大多不會去研究歷史的真偽,他們也就帶著對秦始皇的憎惡這樣一代代再講給自己的孩子。

    六、關於秦法繁苛細密,百姓動輒觸法和陳涉起義

    我們主要來探討兩個問題,第一,法律是越細密越好,還是越粗放越好;第二,秦帝國的法律是否真的殘酷。

    學過法律的人都知道,現代文明進步的標誌之一就是法律越來越細密,這是立法水平高的體現,也是保護人權,限制公權力的必要性。我這麼說可能讀者還是不太明白,那就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如果法律規定,亂扔廢物罰款100元,會怎麼樣?很多人犯法,因為廢物是什麼沒有解釋,可能我扔掉的任何東西都被解釋為廢物。

    如果法律規定,往道路上亂扔廢物罰款100元,那會怎麼樣?犯法者大大減少,我只要不把廢物扔在道路上,我扔草坪上,你就管不著我。

    如果法律規定,往道路上亂扔廢紙罰款10元;扔果皮罰款50元;扔灰土,罰款100元。犯法的人會進一步減少。扔廢紙、果皮、灰土犯法,那我扔個破電腦你不能說我犯法吧?而且我要是扔廢紙,你不能罰款100元,只能罰10元。

    可見法律規定的越細密,執法的難度就越大,公民犯法的可能性反而較小。

    再看看劉邦同志的「約法三章」帶來的效果

    劉邦進咸陽後「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千年來的認識就是劉邦給老百姓幹了件好事,可惜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第一,犯了約法三章之外的犯罪如何處罰?韓信就算是真的謀反,可不能判死刑啊?因為我只要不殺人,你沒說謀反也處死啊?結果是韓信在沒任何舉動時被斬首並滅三族。如果張三燒李四的房子怎麼辦?這在今天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啊,如果發現及時沒造成人員傷亡,該怎麼處罰呢?第二,光分析殺人者死這一條。所有殺人的人都該死?正當防衛致犯罪者死亡,防衛者也該死?後世學者想當然的說法律細密的壞處,是對法律的無知和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們再看秦律的處罰是否嚴酷。由於空間有限,我只列舉幾條典型的被後人稱為酷刑的律法。

    「失期法皆斬」的無中生有。《史記.陳涉世家》有段文字,大意是:「秦二世元年,徵調在里巷的人去防守漁陽,一共900人。陳涉,吳廣都編入此列。此時天降大雨,超過了到達的規定期限,按照法律該斬。陳涉和吳廣還商量「今逃走是死,造反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不好?」陳涉還說:「天下受秦的暴政太久了,我聽說二世不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本該是公子扶蘇,他沒什麼罪就被皇帝殺了。老百姓知道他賢德不知道他已死…我們用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起事肯定會受到很多人支持。」吳廣認為對。

    這段話很可笑,陳涉和吳廣不過是一群去防守漁陽的民工,沒有史官在身邊記錄,也不會有新聞記者採訪報道,兩人密謀造反的對話竟然你來我往栩栩如生,不可笑嗎?不僅如此,「失期法皆斬」遲到了要砍頭,沒有法律依據。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徭律》記載:「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遲到五天,訓誡,遲到六天不足十天,罰款一盾,遲到十天以上,罰款一甲。沒有「失期法皆斬」。更何況,該秦簡中還規定「雨水,除興」如果遇到下雨,徭役取消。我們該相信誰?出土秦簡的主人還是司馬遷?出土秦簡的主人不會想到2000年後有人挖開自己陵墓看到這些,司馬遷的文字卻是給後人看的,顯然該相信出土秦簡的。

    「不告奸者腰斬」的可笑至極。舉例說明。在秦國發生一起盜竊案,哥哥盜竊了600錢後回家,被弟弟知道,弟弟勸哥哥自首。怎奈天色已晚,兄弟倆於是約定明早再說。哪知天剛破曉,捕快破門而入,人贓俱獲。於是押到縣衙後有趣的一幕出現了。根據秦律,盜竊600錢是臉上刺字服徭役,這時弟弟突然跪倒在地磕頭如搗蒜,「請大人明鑒啊,我也偷了,我也偷了。」主審官說:「胡說,本大人依法辦事。」弟弟繼續叩頭並說:「我真的偷了,請大人治罪啊。」然後弟弟趕忙又對哥哥說:「看在我們一個娘的份上,你快告訴大人我也偷了吧,拜託你就誣陷我一次吧。」主審官大怒:「你想陷本官與昏庸無能,掌嘴,失主指認盜竊者就一人,現人贓俱獲,你有何話說?」弟弟聞聽此言,抱著主審官大腿說:「我求求您了就判我一個盜竊罪吧,我們全家對你感恩戴德…」

    這大概是全世界都不曾見過的荒唐審判了,為什麼呀?根據秦律,盜了600錢不過是臉上刺字,要是知情不舉,就要被腰斬,所以上述弟弟分明沒有犯罪偏要讓主審官治罪,在保命和刺字面前肯定選前者啊。如果是這樣,那就太低估秦律的制定者的智商了,這不是鼓勵和逼迫老百姓自己去犯罪嗎?

    另外要說的是,秦帝國的某些刑罰在今天看來確實過於殘酷,但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環境。秦帝國統一中國後的刑罰古已有之,其後的各個朝代也都在使用,有的甚至是變本加厲。漢代有凌遲酷刑,南北朝有變態的騎木驢,唐代有拶刑,明代懲治貪官更有剝皮填草的恐怖刑罰,我們不能僅看到秦帝國的刑罰就說其殘酷,而對其它朝代的刑罰殘酷隻字不提。

    七、關於焚書和坑儒

    「焚書坑儒」最早見於《古文尚書》的序,是東晉人假冒漢代學者孔安國偽作的,序文這樣寫:「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由於「焚書坑儒」四個字好記好說,就傳了下來。我們先來討論焚書。

    焚書事件的起因是上述提及的淳于越在秦始皇的生日壽宴上重提分封制,於是李斯予以反駁,並提出焚書的主張,並獲得了秦始皇的批准。但是後人往往將視線過多的集中在焚書這一舉措上,而忽略了以下的五點細節:第一,焚書的重點是非秦國的史書。「非秦記皆燒之」這一舉措在當時是必要的,這麼做是因為諸國列國的遺族們仍然念念不忘復國,燒了書來斷絕思想上的追念。並且請注意,在殺人和焚書的兩種選擇上,秦始皇選擇了焚書,而不是殺光六國遺臣,他的仁慈沒有得到六國後人的感恩,並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又一次天下大亂,百姓塗炭。第二,收藏者處罰較輕,公開宣傳要嚴懲。如果你有禁書不交,處罰是收繳焚毀,對收藏者並沒有處罰。如果超過30日被發現,判處臉上刺字並服勞役。後世對待藏禁書者,一旦發現,大多直接斬首夷族。第三,作者無罪。縱觀中西方的古代,有悖於統治者的書作者,都是嚴懲不貸,布魯諾因為撰寫《論無限宇宙和情世界》被當眾燒死。秦始皇雖然下令焚毀,卻不追究作者責任。第四,博士仍然可以收藏和使用這些禁書。禁書,各級官府可以使用和收藏,博士個人也可以。而且還可以招收門徒一起研讀,講授。比如漢代的大儒叔孫通,在秦帝國擔任博士,當時就有一百多弟子研讀「詩、書、百家語」,秦二世曾經召見30多為儒生詢問對付陳涉造反的辦法。第五,焚書的舉措主要局限於咸陽,這在出土文物和漢代留存的書目可以因為旁證。

    焚書必然造成文化缺失,這是必然,但問題是,到底有多大?英國的崔瑞德和魯唯一編寫的《劍橋中國秦漢史》認為,焚書所引起的實際損失遠沒有想像那麼嚴重,它遠不如公元前206年造成的損害,當時造反者焚毀了咸陽城的宮殿。這裡的造反者是指項羽和劉邦。毀滅書籍和文化的第一元兇應該是戰爭。其次,統治者的好惡也是之一。漢代存在秘府的書目共677種,其中的524種不復存在,憑空消失。從某種意義上講,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對思想和書籍的毀滅遠甚於秦始皇焚毀六國遺族手裡的圖書。

    再來看坑儒。《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麼記載的:侯生、盧生是兩個方士,為秦始皇研製長生不老葯,一直沒結果,怎麼辦?就找借口。先說是因為匈奴人,秦始皇就派蒙恬領兵30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又說是因為凡人能看到秦始皇,於是秦始皇派人將270座宮觀都用天橋和甬道相互連接,並安置帷帳,讓別人不知到他在什麼位置。當然研製還是沒進展,於是這倆方士就逃跑了,並且科研經費被他們揮霍一空,還用來牟利。秦始皇就派御史去查辦,將和二人有關的參與騙取巨資,非法牟利的460名術士全部坑殺。

    這裡有幾點要說明:第一,坑殺根據當時的語義和相關資料參考,其實不是活埋的意思,而是殺死坑埋。關於這一點,書中有詳細的論述,在此不贅述。第二,殺的是術士,並不是讀書人。司馬遷的《史記.儒林列傳》中的文字明確寫著「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只是後來被漢代的文人改成了「坑儒」。第三,當時的秦始皇尊崇法家,但不貶低儒家。陸賈、酈食其、張蒼、伏生和叔孫通都在秦帝國高層任職,這一點書中也有詳細論述。

    因此,焚書坑術士才是客觀的結論,更何況殺的都是騙取公款、非法牟利的術士。

    八、我們的大聖大仁的孔老夫子做過什麼

    在我們的心中,孔子可是聖人,又是仁者,可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聖賢仁者都做過什麼吧。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著這樣兩件事:

    第一件

    魯定國十年,魯定公和齊景公在齊國的峽谷會晤,孔子作為魯國的文化名人,隨行。會見開始,齊國執掌禮儀的官員按照預先準備的程序,請求演奏四方之樂助興,兩個國君都同意了,沒想到樂隊不合孔子口味,孔子便出來制止,認為四方之樂粗俗不堪,喝令停止。

    為了不影響兩國關係,齊景公同意了。過了一會齊國官員又要演奏宮中之樂,齊景公大概是想這下你總不會覺得粗俗不堪了吧。樂隊又開始演奏,魯國國君也沒說什麼。這時孔子又上前反對,說這些音樂低俗不堪,污染了君主的耳目,喝令將這些演員全部斬首。

    可憐演員們何罪之有,演奏是奉命行事,曲目是先前排定,主管官員審核同意,低速還是高雅完全是個人愛好。兩個國君都沒覺得什麼,你孔子在這瞎搞什麼,可憐那眾多藝術家。

    第二件

    孔子56歲的時候當了魯國的大司寇,代理宰相職位。他的學生看見他面有得意之色,就問他:「君子不是應該禍而不懼,福而不喜嗎?」孔子答:「還一句話叫『樂在身居高位而禮賢下士』。」

    可是孔子根本沒這麼做,立刻逮捕了魯國學者少正卯,在沒有任何罪名的情況下殺了此人。他的學生覺得少正卯冤,問他:「少是魯國著名人士,老師你第一個殺他,是不是不對呀?」

    孔子道:「少正卯這人通達事理但心思險惡;行為做事不同常人又意志堅定;說話言不由衷可是很善辯;博聞強記;跟著幹壞事能弄得冠冕堂皇。這五種品質,有其一就該殺,何況他五種都有。」

    請問孔子老師,誰規定具備這五種品質之一就該殺?你又憑什麼標準斷定他同時具備這五種品質?他沒做任何壞事,也沒觸犯任何法律,僅憑你的主觀臆斷,說這人是壞人,品行不好,你看著不爽,不合你口味,於是就把他殺了?孔子的這個行為開了很壞的先例,開了一個以為人處事、行為個性為罪狀而殺人的先例。當權者看你不爽,無需任何法律依據,就可以主觀臆斷,堂而皇之殺之。所以後來歷朝歷代的「誅心」和文字獄、政治犯,都可以在這件事上找到影子。

    九、司馬遷的泣血苦心

    為什麼司馬遷的《史記》處處要把秦始皇描繪成一個暴君,而他選取的歷史事件,卻又給後人留下了反駁暴君說的證據?程步先生認為,司馬遷的本意是要如實記錄下秦始皇的偉大和仁慈,但是為了能讓《史記》被漢朝的當權者所認可,並得以流傳後世,不得已,只好在記載歷史的同時巧妙的放入了很多小零碎,騙過了統治者的同時也造成了後世對秦始皇暴君的烙印。

    漢代開國皇帝劉邦是秦始皇的臣民,只有證明秦帝國的非法性,才能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沒有殺六國王公大臣,而劉邦滅秦後,與項羽一起殺秦王子嬰,夷滅秦氏宗親三族。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臣都高官厚祿,善始善終,劉邦卻屠盡功臣。秦始皇從未對直言的大臣加以處罰,漢武帝因為司馬遷替李陵仗義執言就對其處以宮刑…有上述種種禁忌,試想如果司馬遷不加修飾的寫進史記,漢武帝讀到之後會是什麼結果?臣子讀到之後稟報上去會是什麼結果?不僅司馬遷有滅門之禍,其一生的心血《史記》也會化為灰燼。於是他用了文學手法,瞞過當權者。這,也許就是司馬遷的泣血苦心吧。

    十、我們應該感念秦始皇,享受一個大國

    世界上,許多與中國一樣偉大的文明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但沒有一個文明存續。埃及,古巴比倫,瑪雅,原因何也?因為這些文明在遇到外敵入侵時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都是鬆散的城邦,無力抵抗侵略。試想,如果當時中國統一前,有一隻強大的外敵進入中國,對諸侯各國採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並伴隨著移民,中華文明將會是什麼樣子?很難預料。這不是聳人聽聞的說法,因為就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一支強大的軍隊從歐洲向東進攻,滅了敘利亞,滅了埃及,滅了波斯,滅了印度大部,與中華文明擦肩而過,這就是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大軍。所幸,其南線因為氣候原因,停在了印度南部,其北線,停在了新疆的帕米爾高原。

    如果設想,當時亞歷山大的軍隊不是主攻南線,而是北線,他們克服了困難越過了帕米爾高原之後,一旦他們見到了遼闊的黃河平原,肥美的土地,宜人的氣候,畫地為牢的是幾個諸侯國,那將是什麼後果?真是天佑我中華啊,秦始皇在不久後就統一了中國,讓一個強大的帝國屹立在東方。

    我們要感謝秦始皇,正是有了一個統一而龐大的國家,我們才有足夠的力量,來抵禦野蠻的入侵;我們才能在北方游牧民族一度統治中原的時候依然有文化和血脈的延續;我們才能在幾千年弱肉強食的混亂世道中沒有分裂;我們才能在十九世紀末的列強入侵和二十世紀中期的日本侵略中得以艱難的生存。我們的中華文明得以安泰千年。

    中國人是幸運的,生在大國,不用看別人臉色過日子。如同浩蕩的江河,即使遭受嚴重的污染,也有足夠的能力自我清滌。小國巴拿馬,被幾十號特種兵空降在總統卧室,便江山易主;小國南聯盟,僅被不間斷的轟炸,舉國人民便無處藏身,舉白旗投降;小國科威特,富甲一方,被中等國家一個外交照會,便被吞併,那個中等國家也被別人的科技優勢,幾乎兵不血刃,絞死總統。

    世界遠沒有到天下太平的時候,讓我們慶幸生在大國。

    大國,北有草原,南有群山,東有浩海,西有大漠。一日之間,有盛夏的金色沙灘,有嚴冬的銀色雪峰,有江南的小橋流水,有隔壁的曠野豪情,看不盡的江山如畫,數不清的人間風流。

    讓我們感念秦始皇,享受一個大國。

    砸樓主
    推薦閱讀:

    羋月是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焚書坑儒就是暴君?焚書坑儒真的有錯了嗎?
    為什麼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如何看待關於評價秦始皇的這段話?
    秦始皇有什麼過錯?

    TAG:秦始皇 | 暴君 |